您有新信

 
明轮月刊326期
#1
美雪
直心护道场 鞭鼓生

正人是直,不曲不斜也是直。道场,就是佛教徒自修或集众修学菩提大道的场所。道场要
庄严,要有道气,关键在人。所以修行人,必须收摄妄心,谨言慎行,以最真诚恳切,正
直不曲的心,在道场中依教奉行。

然而「道场」,除非规矩森严的丛林,否则因为是人来人往的场所,很难不流於「香火场
」乃至於「热闹场」甚至「是非场」,等而下之的成为「斗争场」,更不幸的则陷於「杀
盗淫场」。

如果以局外人身分,用事不关己或嘲讽的心态,来谈论道场的种种不是,那绝对起不了振
衰起弊的作用。修道人的天职与本分,正在於以直心来护教护法。而可悲的是,现今是物
欲横流,是非颠倒,染心易炽,净德难成的时代。如果再加上主事者立场不坚,私心自用
,为满足自己及群众浮夸的胃口,於是大开权巧方便之门,很快的,道场就因没有明确的
目标,与坚持的戒规,而杂乱无章,流弊四起。

雪公以「四为三不」的训条,来为学佛弟子指出处世的目标与坚持。「四为」是:1、为求
学问。2、为求解脱。3、为转移污俗。4、为宏护正法。「三不」是:1、不以佛法受人利
用。2、不藉佛法贪名图利。3、不昧佛法同流合污。能够遵守「四为」,便是上弘下化,
善根福德兼修。能够遵守「三不」,就不被染缘所转,个人远离名利,也避免道场被名利
客所利用。

谈到名利,它是求道者的致命伤。是道场变质的导因。雪公云:「求道求名,两相背驰,
故真实人,必远名闻利养。此关不破,遑能论道。昔莲池大师,远参遍融和尚,膝行再请
,融仅曰:『守本份,不要去贪名逐利。』数语。退出,同行者大笑曰:『千里远来,原
来不值半文。』莲师却奉若拱璧,一生遵守,故其成就也大。」

总之,师训言犹在耳,师□典型在夙昔,直心是道场。这是有心人,不论出家、居尘,都
要终身自勉,同修互为箴规的。

读易散记:否卦彖辞 自 明

坤下 乾上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虞仲翔注:「阴消乾,又反泰也。谓三比坤灭乾。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故曰匪人。
阴来灭阳,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贞。阴信阳□,故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
通,与比三同义也。」

据李氏纂疏,以及张编修解释。否在消息卦中,属於消卦。否自乾来,自乾初起,以阴消
阳,消至三,而成否,故云阴消乾。否与泰旁通,故云反泰。阴消至三成否,内卦乾灭而
成坤,与比三相同,故云比坤灭乾。坤为臣,乾为君为父,阴消乾至二,成艮,艮为少男
,故称子。成艮,内卦乾犹未灭,弑父之象未成。必至三,内乾消灭,始成弑君弑父之象
,故注云:「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弑君弑父,并在否三,人道灭绝,故曰匪人。爻
辞「君子」指九五而言。乾为君子,上体三阳,唯九五得正其位,故指九五为君子。五虽
得位,但阴来灭阳,阳道有日渐消灭之势,是谓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贞。阳□在外,故
曰大往。阴信在内,故曰小来。否象闭塞,故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比卦六三互体为剥
,剥四爻辞:「剥床以肤。」弑父弑君。故比三爻辞说:「比之匪人。」否三互体亦是剥
。其中有艮象。艮为肤。故云与比三同义。

孔氏颖达疏:「否之匪人者,言否闭之世,非是人道交通之时,故云匪人。不利君子贞者
,由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为正也。阳气往,而阴气来,故云大往小来。阳主
生息,故称大。阴主消耗,故称小。」

彖传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
,而天下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崔憬注:「否,不通也。於不通之时,小人道长,故称匪人,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贞也
。」

「大往小来。」

蜀才注:「此本乾卦。大往,阳往而消。小来,阴来而息也。」
李氏纂疏:「乾,阳消,而成否,故云此本乾卦。阳称大,阳往而消,是大往也。阴称小
,阴来而息,是小来也。」

「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

何妥注:「此明天道否也。」

李氏纂疏:「此以天道言也。乾不降,坤不升,故天地不交。不成既济,故万物不通。

乾凿度曰,天地不变,不能通气。郑彼注云,否卦是也。」乾不降,是上体乾,其气不降
。坤不升,是下体坤,其气不升。故天地不交。

「上下不交,而天下 邦也。」
 何妥注:「此明人事否也。泰中言志同,否中云 邦者,言人志不同,必致离散,而乱邦
国。」

崔憬注:「君臣乖阻,取乱之道,故言邦。」

李氏纂疏:「乾为君,在上。坤为臣,在下。上下不交,则君臣乖阻。贤人在下,辅於上
,故为取乱之道。乾为人,坤为邦,不交,则坤虚 人,故曰 邦。」

「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崔憬注:「阴柔,谓坤。阳刚,谓乾也。」

「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崔憬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义也。」

李氏纂疏:「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书大禹谟文。小人谓三,君子谓五。阴消至三,故小
人道长。至五成剥,故君子道消也。」

象传说:「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营以禄。」

「天地不交,否。」

宋衷注:「天地不交,犹君臣不接。天气上升,而不下降。地气沉下,又不上升。二气特
隔,故云否也。」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营以禄。」

虞仲翔注:「君子,谓乾。坤,为营。乾,为禄。难,谓坤,为弑君。故以俭德辟难。巽
为入,伏乾为远,艮为山,体□象,谓辟难远遁入山,故不可营以禄。营,或作荣。俭,
或作险。」

据张编修及李氏纂疏解释。乾为阳,阳为君子,故君子谓为乾。营,作求字讲。营求,是
坤阴之道,故坤为营。礼记曲礼谓士死曰「不禄。」不禄之意是死,禄则是生,乾阳为生
,故以乾为禄。阴消至否,坤臣弑君,故「难」即指坤而言,即是弑君之意。俭义为约,
艮为慎,乾为敬畏,故曰俭德。论语泰伯篇记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故以俭
德辟难。巽为入,三互体巽,故为入。坤下有伏乾,乾为天,天道远,故以伏乾为远。下
互为艮,艮为山。自二爻至上爻,象天山□。故为辟难当远□入山。坤消乾禄,故不营以
禄。营,或作荣。今王弼本即是。俭,或作险。释文亦未详。又:张编修说:「坤来营乾
,乾若入坤,则成未济,故不可营以禄。」

孔氏颖达正义:「言君子於此否时,以节俭为德,辟其危难,不可荣华其身,以居禄位。
若据诸侯公卿而言,是辟时群小之难,不可重受官爵也。若据王者言之,谓节俭为德,辟
阴阳厄运之难,不可自重荣贵而骄逸也。」

在否卦时代,天气不肯下降,地气不肯上升。比之人事,则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
的利益。坚持到极处,便发生弑父弑君的惨祸。爻辞「否之匪人」就是在否的时代弑父弑
君之人。匪字在此处作非字讲。匪人即是非人。孔子在彖传□,称非人为小人。否时,小
人道长,则不利於君子正道的行为。故在否时的君子必须讲求避难之道。象传说,君子以
俭德避难。俭德是以俭为德,寡言慎行,一切俭约,可避小人陷害。又须不营以禄。禄中
有名有利,不求名利,人品自高,可以保持人格,为一般人示□,使其不随小人堕落,如
此可望反否为泰。这是否时君子避难之道。非为一己避难而言。卦爻中的远□入山避难之
象,是其比喻。

困而知之 濯  生

明代来知德先生,研究易经,自成一家之言。来氏在易经来注图解自序说道,因父母生病
,在家奉养双亲,没有出外做官。於是在「釜山草堂」读易经,六年下来,一丝一发的易
理也未窥得。於是远到四川万县,客居深山之中,反复研读周易,沈潜到易理之中,到了
废寝忘食的地步,这样长达好几年。

古人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数年後,来知德终於领悟了伏牺、周文王、周公、
孔子四位圣人所阐发的易经卦象义理,完成了易经来注图解一书,前後历经了二十九年,
正是「困而知之」啊!

唯识三十颂研究(八十六) 智  果

◎分别由何难(续三)

   《牒前生後》


上回解释「种现为缘能生分别」已竟,今当续说「现种为缘能生种子」。

故成唯识论卷八云:「既现分别,缘种现生;种亦理应缘现种起。」既然现起「分别」(
指心王、心所之自体及见相二分等)是藉由其种子及现行而生;则「种子」按理说,亦应
藉由其现行及种子而起。

此中说明两点: 

1、论文中之「缘」字,是「缘藉」义,非「缘虑」义。 

2、现种为缘而生之「种子」,亦是「分别所摄」。何以故?以种子是种种虚妄分别所依止
处故。故瑜伽师地论卷二云:「种子」有多种异名,或名为「因」,或名为「戏论」,或
名为「萨迦耶见所依止处」,或名为「我慢所依止处」等。

《正辨生种》

 略表如下:


 (甲)总 说

    问:「现种於种,能作几缘?」能生之现行、种子,对於所生之种子,能作为几种缘
?

答:「种必不由中二缘起,待心、心所,立彼二故。」种子必定不从四缘之中,位居中间
之「等无间缘」及「所缘缘」二缘而生起,何以故?因为中间二缘,必须对心、心所之生
起,方建立故,今乃辨别「种子」之生缘故。易言之:能生之现行、种子,对於所生之种
子,容作二缘(即四缘之中,初後二缘「因缘」及「增上缘」也)。

(乙)别 明

(子)辨「现熏种」

论云:「现於亲种,具作二缘;与非亲种,但为增上」上文说明两点:

(一)亲所熏种—如前七转识及彼心所,皆能熏故,彼等对於「亲所熏种」,能作二缘(
因缘、增上缘)。

(二)非亲熏种—如第八识及前六识之极劣无记,非能熏故,除对自种外,对於「非亲所
熏种」,但一增上缘耳。

(丑)辨「种生种」

 论云:「种望亲种,亦具二缘;於非亲种,亦但增上」上文亦说明两点:

(一)自亲种—於一切位,种子望「自亲种」,亦具足二缘(因缘、增上缘)。

(二)非亲种—种子望「异性非亲种」,亦但一增上缘耳。上来论述染现行及染种子,望
於所生之染种,具缘多少已讫。至於净现行及净种子,望於所生之净种,具缘多少,论文
略之,准前可知故。

(寅)总结释

(一)结 斥

 成唯识论卷八云:「依斯内识,互为缘起,分别因果,理教皆成!所执外缘,设有无用,
况违理教,何固执为?」

前外人问曰:「假若如汝唯识家所言,唯有内识之心,心识之外,皆无实我实法可得,请
问:种种的虚妄分别心(指八识心王、心所及其所变之见相二分等)由何而生?」

今唯识论主斥云:「依此内识之种子与现行,互为缘起(展转相依,互为因果),则一切
染、净分别,或因或果,能生所生,皆悉成立,不论约圣者之言教(如华严经、解深密经
、楞伽经、维摩经等)或约圣教中所说之道理,以因明论理之法则,建立三支比量来论辩
,此四句偈颂,一定成立。汝等小乘家所执著之心外境者,莫说没有,即便是有,也是无
用!更何况汝等所执,是违背教理!汝等何必如此固执不化耶?」

 (二)指 广

论云:「虽分别言,总显三界心及心所,而随胜者,诸圣教中,多门显示,或说为二、三
、四、五等,如馀论中,具广分别。」谓颂文第四句「彼彼分别生」(谓以「种子」为因
,「现行」为缘故,种种分别,亦得生起。)「彼彼分别」四字,虽是总显三界有漏之心
、心所,然而随其偏胜,在一切「圣教」(圣者所说之教法)中,有多门显示:

或说为二,谓染分别、净分别,或「真识」(即净分之第八阿赖耶识)、「现识」(即染
分之第八阿赖耶识)等。

或说为三,谓「业识」(当阿赖耶识自体分也。依无明力,不觉心动故),「转识」(当阿
赖耶识见分也。即依前「业识」之动,转成能见故),「现识」(当阿赖耶识相分也。即依
前「转识」之见,境界妄现故)。

或说为四,如上更加「智识」(属「意识」,即不了前心所现境界故,妄起染净微细分别
)。

或说为五,如上更加「相续识」(亦属「意识」,即依前「智识」,起粗分别,念虑三世
,相续不断:於过去事,追念不忘;於未来事,逆虑而起;於现在事,缘持不断!)

除此之外,在楞伽经第五卷,瑜伽师地论三十八、七十三、七十四卷及显扬圣教论□,都
有详细的说明,需者祈往见之。

上来第十八首颂,释「分别由何难」已竟。

诸佛互赞  劝念弥陀(下)  常 随

(三)单持名号 七日为期


「单持名号」,意指修行净土法门,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是「阿弥陀佛」四
字,便能出三界、了生死。有人或许会问:「这样够吗?」且看净宗历代祖师如是说、如
是行、如是成就者比比皆是,还有什麽可怀疑的呢?现代人大多好高□远,总认为单持佛
号就委屈了自己的根性,其实这是没有自知之明啊!其他修行法门如参禅、持咒、修观等
,必须要上等利根之人去修才容易得利,中下等根性之人若稍有不慎,往往就著魔了。而
净土法门不同,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人人都可修,再加上有佛力加被,所以修行过程
也较不易著魔。

再者,这个法门下手简易,在任何时地均可善巧修持,受时间空间的障碍较小,因此对於
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是最方便行持的了。

「阿弥陀佛」这个佛名,是佛用果地上的全体功德所立,因为名能召德,所以一心执持的
时候,便与佛果全体功德相应。只要往生的信愿坚定,并念念持名不辍,在世时必能在一
日乃至七日间伏灭烦恼、由凡入圣,而临终时亦必蒙佛接引、往生极乐。这样殊胜的修行
法门,也同样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而释迦佛称赞阿弥陀佛的原因亦在於斯。

 (四)不俟断惑 临终佛接

这也是释迦佛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原因。修行一般法门欲了生脱死,必得先断惑
,但是净土念佛法门却不用断惑,只要伏惑就能了生死。「断惑」和「伏惑」差别很大。
「断惑」就好比将一只充满污泥的杯子彻底洗净;「伏惑」则像在杯口盖上杯盖,一盖上
去以後,杯中的污泥就漏不出来了。杯盖就如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而杯□的脏污就好
像我们的惑业烦恼。如果我们能时时用佛号将内心的烦恼盖住、伏住,如此日久天长,工
夫纯熟,临终之时,必能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佛及圣众必定现在其前,接引吾人往生极
乐。

能够临终无碍,安详往生的人,一定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自身愿力和佛愿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临终接引愿」,众生命尽之时,往
生之心如果仍然坚定,则「频率」便与佛同,就能感应弥陀现前。

第二,心系佛号,不动不移。临终时,心中的佛号如果还能历历分明,佛力便会加被,助
我们伏住烦恼,烦恼种子不起现行,便能和弥陀慈父接上,一刹那间就能离开五浊,往生
安养。

所以,如果想往生无碍,第一就是要时时发愿,第二就是要将佛号念熟。临终之际,一旦
能以佛念伏住妄念,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便会现前接引,而我们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断一切的生死烦恼。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实在不可思议,难怪释迦世尊一再赞叹。

(丙)释迦赞诸佛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除了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外,也称赞诸佛不可思议
功德。诸佛到底有那些不可思议的功德呢?以下分四点说明:

(一)证明此经 劝信修持

净土法门超出八万四千法门之外,被称为「门馀大道」,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奥、微妙,唯
佛与佛乃能究尽。既然唯佛能知其所以然,故佛若不说,众生便不得受用。六方诸佛眼见
此法门如此殊胜、超绝,释迦佛又慈悲,无问自说,所以也主动出来为此经作证,表示释
迦佛所言不虚。由此可知,阿弥陀经有诸佛为之作证、流通,对於经中所弘扬的持名念佛
法门,我们若不信受执持,还有什麽是可以依凭的呢?

(二)护念此经 使法普及

释迦佛在娑婆世界宣讲阿弥陀经、弘扬持名念佛法门,六方佛也「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可见六方诸佛也在他们的国土宣说此经。虽然娑婆世
界有灭法之时,但因六方佛各於其国宣扬净土法门,所以此法门无有灭法。净土法门的殊
特,还有什麽法门能与之相提并论呢?

(三)护念众生 使不退转

诸佛护念阿弥陀经,同时也护念念佛的众生。雪公说,念佛的时候,因为诸佛就会在我们
四周,所以我们就不敢随便打妄想。正因佛力的加被,所以就容易得「一心」。再者,诸
佛的护念也能让众生远离魔罗的干扰。十往生经上说,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求愿往
生极乐世界,则日夜便有二十五位菩萨在旁护持,不使鬼神扰乱。所以,念阿弥陀佛的人
不会著魔,且常处吉祥的境地中,在诸佛护念下,道业自然精进不退。

(四)显名使闻 厚培善根

「名」指六方佛的名号,当我们诵弥陀经时,也能听到六方佛的名号,这样有什麽利益呢
?当众生听闻诸佛名号时,即种下善根,并和诸佛结下善缘。他日,当六方佛中的任一尊
向我们宣说弥陀经时,我们便能深信、趋入。所以,显扬六方诸佛的名号,是为了和众生
结缘,将来诸佛为众生讲说净土法门时,众生便能信受。此亦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丁)诸佛赞释迦

前面释迦佛称赞六方佛後,现在六方佛又回过头来称赞释迦佛。为什麽六方佛要称赞释迦
佛呢?因为释迦佛做了两件甚难希有之事:

第一,他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圆满佛果。试想,在这
样的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成就都已是「甚难希有」,吾人根器和佛相去十万八千里,若想
依通途法门断惑证果,恐怕比登天还难。所以,在这个浊恶的时节,若想修行有成,唯有
依靠净土法门。

第二件难事就是「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此「难信之法」即净土法门。为什麽净土
法门是「难信之法」呢?因为修行净土念佛法门,不用断惑,即能超出三界轮回生死,例
登一生补处之位,这相信的人不多。既然信的人少,释迦佛就必须下很大的工夫,费很长
时间,先和众生结深厚的缘,为众生厚培善根,等时机成熟,佛再开演此法,众生才会相
信。

这两件甚难之事,释迦佛都办到了,这是他的不可思议功德,也是六方佛赞叹他的原因。

(戊)佛佛互赞为劝一切众生念弥陀生西方

佛的用意、苦心,唯有其他诸佛能深刻体会、了解。为何诸佛要赞弥陀?因为阿弥陀佛所
成就的极乐世界,对众生有莫大的利益,但众生不了解,所以诸佛就一再称赞,众生才知
道要发心念佛,求生西方。又释迦佛为何要称赞六方佛?因为称赞六方佛,众生才能体会
六方佛证明、流通此经的苦心,才会发心修持念佛法门。又诸佛为何要称赞释迦佛?因为
要让众生明了本师的难行能行。所谓「如来所以兴出世,为说弥陀本愿海」,称赞释迦佛
,众生才会以全副身心靠倒弥陀,信愿求生西方。

总而言之,诸佛互赞是为了劝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吾辈凡夫若还不
能死心信受,就枉入佛门了。

结  语

雪庐老人有一首偈颂,颇能道出诸佛劝念弥陀的苦心:「断臂舍身求法难,不求自得莫轻
看,横超巧度群生苦,知佛呕心血未乾。」吾人不必经历慧可大师(禅宗二祖)的「断臂
」和雪山童子(释迦前身)的「舍身」求法之苦,便能听闻佛法,修行净土念佛法门,这
是何等的福报啊!要知道,净土法门不用断惑,单持一句万德洪名,便能横超三界、横生
四土、当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善巧度生。净业学人唯有珍重此法、奋勇精
进,方不负诸佛的呕心沥血啊!(下)

净业三福

观无量寿经
 
欲生极乐净土者,当修三福。

一者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戒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莲池馀馨之一—□虚大师  智  展

 前  言

雪庐老人云:「时际末法,专修净土,是最聪明。」佛教众生成佛之法,有八万四千种,
而净土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圆顿中第一圆顿,宋代以来,净土一宗就成了大乘共宗。
近代佛门大德一片悲心,口宣笔著,阐示净土殊胜,力劝求生极乐,而自身更是念珠一串
孜孜□□的日课佛号。除了净宗十三祖印光祖师专弘净土之外,馀如谛闲、虚云、□虚、
太虚、慈舟、道源、广钦等高僧大德,也以自身所修力弘净土。本刊谨以「莲池馀馨」为
题,依出生月分,每期呈现一位近代大德的净土知见,供读者大众储备净业资粮之用。编
者谨案。


农历六月初一,是□虚大师一百二十七岁冥诞。这位民初的高僧,终身以「弘法」、「建
寺」、「安僧」为职志,为当时佛法凋蔽的中国北方带来了兴隆的气象。虽然□老教研天
台,继承天台宗的法脉,但是他却行宗净土,劝人念佛往生西方。综观他老一生所建的十
方丛林(九处)、弘法支院(十七处)和佛学院(十三处),莫不以此为修行指归。或问
:一代天台尊宿,为何在解脱路上独宣净土呢?兹将□老在净土法门方面的论文、开示加
以整理,吾人或能於其中明白大师用心:

   想离苦必须念佛

大师在〈想离苦必须念佛〉一文中说道,人道众生受八苦交煎,人人都欲求离苦得乐,但
首先应知,这一切的苦难、灾祸,都是由人心所造。人心既然能造苦厄,必定亦能消之,
而消灾之法,则有缓急不同。师云:「急在当时至诚祈求,缓在平时未雨绸缪。」又补充
说:「盖吾人从无始劫来,生生世世,造业甚多。善则获福,恶则成灾;福来不知,祸至
方觉。若於急难中,诚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圣号,灾祸可能立即消除。若於平时常念
佛菩萨圣号,则灾祸自然不侵。」

□老云:「修习净土法门,撮其枢要,总不出古德所赞信、愿、行之三大法要。再按佛经
所说,信者,『十善菩萨发大心,常别三界苦轮海』。愿者,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包括无
馀。行者,普贤菩萨行愿品。又如『十大愿王』常常观念。如是於任何境界,无不是消灾
延寿,超生了死,增福增慧之机会矣。」若吾人於行住坐卧中,不忘万德洪名,则现世即
得常乐我净,当来必定圆证菩提。

一句弥陀纵括禅教律密

□虚大师晚年驻锡在香港。有一回,大师在东林念佛堂(住持为定西法师)所举办的五个
佛七中开示说:「净土法门广大无外,为末法时代最契机之法门,即以一句阿弥陀佛而论
,即能综括禅教律密四大宗旨而无遗。所以者何?此一句佛号,即能超过最上禅宗,何须
证末後一著?以虔修净土,能一生取办故(此即「不用三□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之
谓)。又此一句佛号,超过一切经教,信解行证,何须再证妙觉果海(因直下流入佛果地
功德海)?以净土圆具四土,已到含元殿,何须问长安?又此一句佛号,具足一切律仪,
本自清净,何须再证清净法身?以修净土者,因净果净,依正二报具清净故。又此一句佛
号,超过一切陀罗尼,何须多世持咒,方得即身成佛?以修净土者,一生净土,永不退转
(一生成佛),托质宝莲,相好自然具足故。」

大师表示,「禅、教、律、密」是佛依众生根性不同的应机施教,属於权实兼施的方便法
门。然而净土念佛法门,却是「三根普被,九界齐收」,赅罗、圆摄了佛陀一代时教,所
以佛称之为「异方便法门」。今生能值遇信受者,都是宿植德本之人,应善自勇猛精进,
方不负此殊胜因缘。

法华即弥陀 弥陀即法华

法华经是天台宗的本经,但身为台宗继承人的□虚大师,却经常对人说∶「法华经是广说
的弥陀经,弥陀经是略说的法华经。」

他在念佛论当中说道:「法华经和弥陀经说的都是全理即事的话,并没像其他诸经,说很
多法相名词让人悟理修行等事。」至於两经文义得以会通之处,大师亦举例说明:「例如
在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
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法华经第二十三药
王本事品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於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
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意义都相同。其他在阿弥陀经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
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诸佛护念等,虽然和法华经的文相、措词有广略不同,但其
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和法华经的『开权显实』、『开近显远』
一样,都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

□虚大师云:「所谓佛法,目的无非在净心,而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异。取其最易者
,莫若诵经念佛。」或许正因为净土念佛法门下手简易,故多被「好奇骛怪」、「崇尚虚
玄」者所轻忽。事实上,如大师所言,「念佛」这个修持法所含藏的义理,实可与法华的
究竟极谈相通,这样说来,并不是这个法门太简,而是吾人没有「识货」的眼力啊!□老
一生在教下钻研、沉潜,但在行门上却大力弘扬净土法门,这若不是深体如来一代时教之
旨趣,怎会有如此的作略呢?欣逢大师诞辰纪念日,特将其於净土法门方面的论述加以汇
整,期望大众善体祖意,同入弥陀本愿海。
□临终难做假

印祖云:「人子之心,总愿亲常在世。而世间相,本系生灭不住,岂能常存。今既去矣,
不宜过为悲哀,宜认真念佛。俾吾亲之灵,得其实益。未往生,则祈得往生。已往生,则
增高品位。切勿随顺劣俗,以丧事作戏事,瞎铺排,胡张罗,得罪於亲於天。

汝父於未终前洁净,终後仍洁净,此实身心清净之表示。有业力者,此时不但不能洁净,
尚有自食其粪者,乃表示堕落之相。人生一切事都可伪为,惟临死及死後所现之相,均不
能伪为。」(复朱仲华居士书)□
项 氏   梁氏女  吕富枝

项  氏


项氏名妙智,宋朝四明鄞(今浙江省鄞县)人,丈夫早年去世後,坚志守节,感念人命无
常,从此信奉佛法,非常精勤恭敬,平日经常持念阿弥陀佛圣号。

项氏有两个女儿,後来都让她们出家为比丘尼,母女一起住在杨氏庵堂□,一心一意精勤
用功念佛,求愿往生西方净土,见到人就劝人念阿弥陀佛。

项氏曾经预先订做了一个棺木,到了晚年,有一次偶然生了病,她告诉女儿说:「有很多
僧尼等待我往生西方。」於是就请人来助念,等到即将往生时,项氏忽然告诉女儿说:「
我想要坐化往生,那预做的棺木,怎样能坐化往生呢?」女儿告诉她说:「佛陀要入涅盘
时,也用金棺木,吉祥卧而往生的,卧著往生也没有什麽不好啊!」项氏听了很欢喜,於
是诵念观无量寿经上品往生章,不多时,微妙香气,充满了屋内,这时项氏转身面向西方
,两手结印,面带微笑,就安详往生了。这件事迹发生於宋理宗绍定六年。

 梁 氏 女

梁氏女,宋朝汾阳(今山西省汾阳县)人,年轻时,不幸两个眼睛就失明看不见了。

後来遇到一位僧人,劝导她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梁氏女就遵照僧人的指示,每天虔诚念佛
,经过了三年,她的眼睛忽然复原重见光明。

从此梁氏女更加用功念佛,从来不曾一天间断懈怠。有一天,她见到幢□宝盖从空中降临
,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圣众,同来接引,这时梁氏女很快地就安详往生了。

发现云栖(上) 希  莲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西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印光祖师这
首诗偈,不知牵动了多少净业游子依恋不舍的梦魂。在千盼万盼中,一群莲友终於踏上了
朝圣的旅程。於西湖南面大慈山下虎跑寺,顶礼过弘一大师舍利塔之後,十来个人坐上计
程车直奔翠竹幽深的新西湖十景之一:「云栖竹径」。

中国净土宗道场,在历史风雨的冲刷下,现今所存,只有寥寥几处而已,如初祖慧远大师
永驻的庐山东林寺、昙鸾与道绰大师弘法的石壁玄中寺、善导大师涉足的西安香积寺、印
光大师重兴的姑苏灵□山寺等道场。其他如莲池大师栖心的梵村云栖寺等等,多已湮没无
闻。然寺以僧而出名,僧以寺而流传,莲池大师与云栖寺虽历古而弥新,足供我们伫立寻
思不已。

湖山第一奥区

西湖自古多竹景,新西湖十景之一的「云栖竹径」,堪称西湖竹景之冠。杭州西湖风景区
西南隅十四公里循著山麓西折进入五云山下的云栖坞,山深林密,竹篁绕径,修竹成林,
拔地参天,溪流澄澈,向来以清凉幽静著称。相传山之颠有五色祥云盘旋其上,经久不散
,号为「云栖坞」。四周山峦连绵合拢於此,在西湖诸胜景中最为荒僻幽远,尘嚣不入,
人迹罕至,因此赢得了「湖山第一奥区」的美名。古人有诗云:「万千竿竹浓荫密,流水
青山如画图」。

宋乾德五年有僧人志逢曾建茅庵居住於此,云栖坞多虎,僧到此地,能降伏猛虎,所以世
称伏虎禅师。吴越王钱□又为师建了寺庙,这就是云栖创始的因缘。云栖之上的五云山顶
,为杭州诸山的最高峰,据说是伏虎禅师最初创建寺院的遗址;可惜时间匆促,无缘上山
一窥究竟。天僖中,御赐「真济院」额,後毁於山洪暴发,且苦於虎患,久无人居。到了
明代万历年间,净土宗高僧莲池大师才重振山门,复兴为湖山第一道场。

清初康熙皇帝几番来游,「云栖梵径」入选为西湖十八景之一。此处现已辟为「市总工会
工人休养院」,成了高级干部的休养处所,外人难得其门而入。 

云栖竹径古道风

一行人下了车,只见正在兴建中的收费亭,此处想必有宝藏。果然,扑面迎来的是一处白
石牌楼屹立路中,牌楼中央横刻著「云栖」二字,两旁石柱有一副对联:「一径万竿绿参
天,几曲山溪咽细泉」,道尽了云栖竹径的天然景色。众人一见喜出望外,莫不感谢佛菩
萨的冥佑。当初虽知此地已成为工人休养院的讯息,然而一直未得到的证实,一行人却抱
定眼见为凭,凭的是一股对莲池大师的景仰之心。

透过牌楼引领而望,只见一片直指云天的毛竹夹道而生,茂密挺拔,像盛情的老友列队迎
客。全山俨然竹之王国,绿荫覆盖幽谷,曲径蜿蜒,踏著专供康熙、乾隆游云栖所铺的御
道,宽广平坦而雅净。一路只见修篁蔽天,古木成荫,空气中透著一股山野独有的清香,
西湖树龄名列前茅的古树,泰半全集中在这里;仰望著那耸入云霄的躯干,彷佛凝聚了数
千年的湖光山色,蔽荫了古往今来无尽的游人。两旁翠竹成荫,密密层层不知所终,一派
清凉世界。山峰起处,阳光从竹叶梢头的空隙处□落,如薄纱飘逸,声声蝉鸣。竹林下,
溪泉叮咚,人云:「寒生六月」,烦热全消,这是「云栖竹径」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清
人许承祖有云:「夹径萧萧十万枝,云深岩壑媚幽姿:一天翠霭含山寺,春尽阳晴人不知
。」把云栖竹径写得古媚生姿,道气盎然。

来到一处岔路,顺著走去,就在清森的幽篁深处,一座墓碑横在眼前,定睛一看,竟是莲
祖的陵墓。再仔细一瞧,新墓碑还是来自台湾嘉义的一对夫妇於八十三年六月间所立,墓
前炉台插著供完的香脚,碑後一座古□浑圆的墓墩,正是莲祖灵骨所在。众人当下顶礼念
佛。在一旁草丛中,赫然见到竖立的旧碑,虽饱受岁月的沧桑,斑驳磨损,然正中「莲池
大师之墓」几个大字依然清晰。

见著了莲祖的陵墓,信心倍增。往前行,见到一处飞檐凉亭,矗立一块古□的大理石碑,
书著「云栖竹径」四个大字,为陈云所题,可见大陆政府的重视。

往上续行,不远处露出一角红亭,亭下有澄碧清凉的泉水,溢满一池,亭名「洗心」,又
名洗心池。再行几步路,四周山势合拢如坞,云栖寺也随即映入了眼□。云栖坞的後背,
突兀耸著一屏像刀削似的百丈高峰,名为壁观峰。峰下有终年长流的水源,地脉灵通,山
水幽胜,因此能得莲祖选为修行终老之处。清人沈德潜有「云栖梵径」诗云:「长松万壑
蛟龙吟,引我入山深复深,老僧修行惟赞佛,客子访道还洗心;□前白云有来去,池里青
莲无古今,谁能此地结茅屋?壁观峰顶常幽寻。」写尽了莲池大师栖心云栖的道风。

五欲六尘七笔勾

莲池大师,浙江杭州人,俗姓沈,早年亲近儒家经典,以孝行闻名,却性好清净。邻居有
一位老妇人,每天念阿弥陀佛数千声,就好奇的询问原因,她说:「老伴在世的时候就天
天念佛,临命终时,没有丝毫的病苦,向人告别之後,就安详的往生了;所以我深信念佛
的功德确实不可思议,因此发愿求生极乐净土。」莲祖此後就栖心净土,书写「生死事大
」四字,随时自我警策。居家戒杀生,祭祀拜素筵,叹息说:「人命就像白驹过隙而已,
人生虚浮不定,还有多少日子好活呢?」出世之志,隐然可见。

二十七岁後,四年中遭受了丧父、失儿、亡妻、丧母等一连串不幸的打击,顿时万念俱非
,看破了人生的无常。一日阅慧灯集,续弦夫人汤氏捧茶,忽然失手打碎了茶具,莲祖猛
然有所悟的笑道:「人生因缘,没有不散的道理。」於是作「七笔勾」以明志,从心底深
处把五色封章、鱼水夫妻、桂子兰孙、富贵功名、家舍田园、盖世文章、风月情怀等七种
人世间萦绕心怀的俗事,一笔一笔勾销,彻底的看破红尘,一心一意事佛。次年,他和妻
子汤氏诀别说:「夫妻恩爱是不长久的,生死大事谁也无法替代。我决定出家修道去了,
今後□好好的为自己打算吧!」

莲祖带著母亲的神主牌位,出家为僧,在杭州昭庆寺无尘律师处受具足大戒。刚出家时,
即发愿「愿居学地,自我锻□」,每天将此语佩带於胸襟上。莲祖出家受戒後,随即云游
四海,四处参访善知识。於母丧三年期间,每餐必供,每居必奉,有一首偈说:「亲得离
尘垢,子道方成就。」体现了莲祖令亲解脱,报答亲恩的一片大孝之心。

莲祖曾到京师祈求当时著名的辩融禅师开示,禅师说:「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逐名利,
不要去攀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同行其他人大笑,以为不远千里而来,只得了
这几句话,真是不值半文钱。莲祖却如获珍宝,尽其一生,信受奉行,将它奉作真正的心
地功夫,绝不在架子场面上作假。

莲祖在参访途中,忽有所悟,有诗说:「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执戟浑
如梦,魔佛空争事与非。」外出行脚,虽然可以增长识见,但是跋山涉水,餐风露宿,毕
竟是件辛苦的事。这一路历经风霜雨雪,由南而北,再由北而南,由於身体虚弱贫乏至极
,在金陵瓦官寺生了一场大病,竟至气息奄奄,差点被火化了。(上)

 韩愈酬赠僧侣诗平议(二) 希 仁

(二)崇儒辟佛、提倡古文,自始至终,一贯主张。

韩愈生平,好儒者之道,已昌明儒者自任。推崇周孔,佐佑六经,著〈原道〉、〈原性〉
等文,以彰孔子之道。其为文章,力倡秦汉古文,力扫六朝绮靡之习,已成一家之言。
其文学与思想上之杰出贡献,为文化史上之共识,自不待言;而其所以力排释老之主张,
实有其本身及社会之因素,表现出为儒家关於政治与社会之卫道精神,及「继往开来」「
以道自任」之抱负,自始至终,未曾改变。

其本身之因素:在汪淳《韩欧诗文比较研究》中说:「韩愈出身寒微,境遇不佳;自小即
有倾向现实之人生观,故不喜虚浮浪漫之神仙色彩。此种思想,自与佛老不合。」除此之
外,根据罗克典《论韩愈》,之研究,认为:

韩愈自七岁开始读书,便跟在他大哥古文家韩会身边,耳濡目染都是先王之道,先圣之学
;十二岁时,其兄逝世,即跟随兄嫂郑氏护丧回河阳,不久又随嫂避乱至江南宣城,在家
勤读兄遗各种古文书籍;十九岁到长安,又因急於应付进士及宏辞考试,且因贫穷,在长
安七八年间均由他人资助生活费,未有机会如其他文人雅士般游名山宝刹,所以难得接触
到才华超特高僧;尤其是自少就抱定非先王先贤之书不敢读,那对有关佛道读物定不愿深
加研读;到他分教东都任内,对於众多品质良莠不齐的僧尼,沿门□钵,不耕不织,消耗
国家人民财力,更将这种恶劣印象,记在浮屠账上,因此他反佛。此段分析,应是符合实
情的。

至於,社会因素:汪淳《韩欧诗文比较研究》引韩愈〈与孟尚书书〉,而加以评论说:「
唐承南北朝之遗弊,除统治阶级外,僧尼、道士、女冠等宗教徒,亦多享免徵国家直接税
及服劳役之特权,而佛教徒之人数又占最多数,因此对国家之财政、经济、国防、社会等
方面,损害极大。……遂使护卫儒道之韩愈,深恶而痛绝之!」

由此可见,韩愈立於「匡救政俗之弊害,申明夷夏之大防」而排斥佛老,主要是基於政治
与经济因素;易言之,其所排斥者,概属与儒家伦理观念及人生态度相□触之佛教仪式,
所谓「教迹」而已;至於佛教所根据之哲学义理,初固不知反,後亦未尝反,且尝欲与高
僧往还,以解除其现实之烦扰也。

此可从最初於元和五年,见好友柳宗元与浮图同游且赞美浮图之言,遂作书严责,致被宗
元讥为「忿其外而遗其中,知石而不知韫玉」;(见柳宗元〈送僧浩初序〉)次於元和十
四年,见宪宗遣人迎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之释迦佛指骨,遂上〈谏迎佛骨表〉力争,致
後人有「昌黎所辟,檀施供养佛也,为愚夫愚妇言之也。」(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
听之卷四》)及昌黎「道浅无实」之讥。(张桢《康南海传》)後贬谪潮州,身心两遭打
击,待亲近当地灵山寺高僧大颠、宝通,似颇有领悟,观其〈与孟尚书书〉论大颠云:「
颇聪明,识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胸中无滞碍」等言,以
及〈与大颠三书〉(注)陈善评谓:「韩愈深得佛旨」,朱熹则以为「所言深回广大,安
得无崇信其言之意」。由是可略知其对佛教了解之改变历程。

至其仍然故意隐瞒自己再三要求与大颠结交之经过,反倒谓「故自山召至州郭」,以及辩
护并非真正信顺佛教,曰:「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
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此盖文人矜持,亦人情之常,无足怪者;且由此可知韩愈表
面为维护道统,其崇儒排佛,始终未曾改变也。 (待续)

注:案韩愈〈与大颠书〉三通,可知昌黎於未会晤大颠前,已闻其语而喜其道,而?礼之恭
,与往日慢僧之态度大殊;乃後之文士,至有所谓此书为学佛者所杜撰。於此,欧?□评之
於前,曰「实退之语,他意不及也。」朱熹断之於後,曰「绝为韩公之文,而非他?之所能
作,无疑矣!」并将此三书,刊入《朱子大全》中,定为昌黎所作。

暗 中 宝  三  省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上说:如果佛法是隐藏在黑暗中的宝藏,那麽开演佛法实义的善知识,就像可以让
我们得见宝藏的那一盏明灯。试想,宝藏隐藏在黑暗中,若无明灯照耀、指引,纵然价值
连城,吾人亦不得受用。同理,佛法虽能灭众生的烦恼焰,开众生本具的智慧,可是若无
善知识的善巧引导、解惑,纵然自身有些小聪明,也难以摸索出一条清楚的理路,得到佛
法的利益啊!

佛法不同於一般世俗学问之处,在於讲求「解行并进」,意即研理与实修并行。所以如果
只是把佛学当成一门学术来探究,自己埋头钻研,却没有好老师从旁适时指导,想在菩提
道上有所成,是歧路之中多歧路,千难万难的。善知识是吾人学佛路上最大的助缘,必得
时时虚心请益,领受教诲,解行二门方能日进有功。

至於怎样的人才堪称善知识,在经论中有「外护」、「同行」、「教授」三种分别。最简
单的判别法,可视其是否於佛门「戒」、「教」深深讲求;如果只是沽名钓誉,一味自我
宣传,而无真实行持者,便不在效法之列了。

楞严经圆瑛法师讲义经文  勘误表及说明(上)  藏  头

前  言


大佛顶首楞严经,自唐中宗神龙元年(西纪七○五)译成中文,流传自今。已千数百年,
作疏注而释之者,无虑数十百家;而近代圆瑛老法师所著之讲义,半世纪来,流通最广,
印行最多:一九五一(民四十)年,上海出版;流传至民国六十年,台北十普寺编印「圆
瑛法汇」,讲义排在第一,用新标点,此後印行者即据此本。至民国八十五年,大乘精舍
重排印行,精装一厚册,一七○五页。笔者存有此三种版本。

细校三种版本,经文之字,有些错误,兹列表如下: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初版经文勘误说明: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一九五一年(民四十)初版,约二千一百五十部(据功德芳名)。

其次:佛历二五○七年(民五十二),香港据初版本影印一千二百部。内容全同初版,其
正误,例初版可知。

民国六十年,台北市十普寺「重印」一千二百部,用新标点,经文点在傍,注解点在中,
但初版之误仍旧。如一二五页末行「此之心体」,亦误作「此心之体」。

 所谓「民国二十七年初版」,「二十七」应是笔误,据「圆瑛老法师事略」谓:「辛卯四
月」才完毕。辛卯,是民国四十年。

事略原文:「三十八年春,法师整理旧稿,将一吼堂文集、住持禅宗语录、弘化纪念册、
盂兰盆经讲义,付印流通,广宣法益。更有楞严经讲义,已编十六卷,尚馀三分之一,大
愿未偿,遂从事续编,闭门谢客,专一其心,於是编至辛卯四月,佛诞前三日编毕,全部
共廿四卷,装成五册。」

而卷末亦说明是「辛卯五月初版」,可知「二十七」是笔误。

 (一)103页末行误作「此心之体」,据大正藏、古本楞严经应作「此之心体」。

 (二)503页4行「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据古本楞严经(以下简称古本)「非阿罗诃三耶三
菩」,多一「非」字。

看古本,可知「诃」下无「非」字。此误,一直延续至今,所有讲义版本,皆同此误。

 (三)599页6行13字「汝今声不」,据古本应作「尔今声不」。
     经文「闻」中三「汝」,「声」中三「尔」。

 (四)654页8行「紫金光」,据古本「以紫光金涂佛形像」,应作「紫光金」。
     金之光,无质,怎麽能涂?应是紫光金。

(五)899页1行14字「摄授亲因」,据古本应作「摄受亲因」。
    诸本皆作「摄受」,惟讲义作「授」。

(六)1180页9行「其人原不觉知魔著」之「原」,据古本应作「元」。

(七)1186页9行「十方贤圣,潜匿之处。」之「贤圣」,据古本应作「圣贤」。

(八)1188页11行「越牖透墙曾无障碍」之「墙」,据古本应作「垣」。

(九)1265页8行之「未蒙如来,微妙开示。」之「妙」,据古本应作「细」。

(十)1266页末行「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之「生死」,据古本应作「死生」。生死、死生
,内含不同。

(十一)1267页10行「斯元本觉。妙明精真」之「精真」,据古本应作「真精」。精真、真
       精,内含亦然不同。
(十二)1267页10行「演若达多」,据古本应作「演若多」。
      演若达多,意虽无误,但经文成为四字一句,所以略去「达」字。

(十三)1285页1行「佛土充满。」第18字「满」,据古本应作「 」。

二、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民国六十年版)经文勘误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民国六十年版经文勘误说明:
   版权页仍作「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初版」,初版是民国四十年,「二十七」误。

 (一)110页12行误作「不眼对」,应作「不对眼」。
    民四十年初版作「不对眼」,初版没错。六十年版开始错误,凡依此本影印者,同此
    错误。乃至依此排印之经文,亦同此误。
    如台中瑞成书局印的,亦误作「不眼对」。瑞成书局印行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後
    文不载印行年月。
    另有高雄市隆峰寺印十六开本,国语注音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同有此误。

(二)125页末行「此心之体」,据楞严正脉(以下简称正脉)应作「此之心体」。初版亦同此
    误,在一O三页。

(三)601页12行「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 ,「诃」下「三上」,多一「非」字。据正脉
    经文无此「非」字。

(四)715页末行13字「汝」,据楞严文句、易解疏应作「尔」。
    经文原是:「闻」中三汝,「声」中三尔。讲义则「声」中一汝二尔。虽是「汝」「
    尔」互通,不算错误,但与诸本不同,作此说明耳。

(五)754页「此结若存」的「若」,误作「无」。据正脉应作「若」。
    初版没错。「此结若存」误作「此结无存」,是从六十年版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六)757页末行「偏牵其左」,应作「偏掣其左」。
    初版没错,作「偏掣其左」。

(七)781页「紫光金」,误作「紫金光」。如初版654页中说。

(八)965页「声无既无灭」,「既」误作「即」。
    初版作「声无既无灭」,没错。

(九)1071页「摄授」,应作「摄受」,如初版899页中说。

(十)1099页「天子,雨师」,「「子」下「雨」上,脱「风师」二字。
    初版作「天子。风师。雨师。」没错。

(十一)1353页「子细」作「仔细」。
     初版本,原作「子细」,讲义引用正脉,正脉亦作「子细」,看来是六十年本排印者
     改「子」作「仔」,连正脉都改,未知何意?
     初版、正脉原文、大正藏皆作「子细」。

(十二)1392页「则有忆魔」的「有」,误作「众」。
      初版作「若作圣解,则有忆魔。」。

(十三)1428页,原、元,如初版1180中说。

(十四)1436页,贤圣、圣贤,如初版1186中说。

(十五)1439页4行9字,垣,误作墙,如初版1188中说。

(十六)1536页7行「微妙」,应作「微细」。

(十七)1538页「生死」,应作「死生」。

(十八)1539页「精真」,应作「真精」。

(十九)1539页「如寅若达多」,应作「如演若多」。

(二十)1561页「充满」,应作「充 」。
      皆如初版说。(待续)

案:(一)「大佛顶首楞严经圆瑛法师讲义」经文的勘误及说明,作者在每条勘误下,引用
          多种版本说明,并以各版影本呈现,可资对照,本刊已另行编印成书。
    (二)为使读者皆得勘误校正,一睹楞严正文,本文谨将原书引用各版影本处改以文字
        叙述,分期刊出。
    (三)另有意索取「大佛顶首楞严经圆瑛法师讲义经文勘误表及说明」一书者,欢迎来
        函索取,并请随函附上十元邮票。

从电玩世界醒来  施明宏

一
高丽元晓法师来中国参学,夜宿坟冢间,渴甚,见明月之下清水一汪,以手掬水而饮之,
觉味道香美。次日清晨才发现,其水为墓中流出者,遂恶心大吐,因此而悟「万法唯心」
。 

二
末学於十六年前开始亲近佛法,虽资质愚劣,但五戒还算守得住,尤其「杀」戒最为小心
持守。直到二、三年前电脑游戏大为兴盛时,末学亦沉迷其中,积习日久,本不杀生的我
,却在不知不觉间,杀□剂、蚂蚁药都买了,不但买,还自己喷杀,忘了自己持五戒之事
,直到三个月前一场大病,才自惊醒! 

 三
印光大师曾说:「昔见卖虾者叫一声『卖虾』即具足身、口、意三恶业。此为『身』担虾
担、『口』叫卖虾、『意』欲卖虾,故三业具足。」如今的电玩世界多数也具足了身口意
三恶业:当眼睛看萤幕,心中观想萤幕中的我该如何如何,手指按滑鼠下『打』、『杀』
的指令,口中叫著各种恶口言语。虽是虚拟,却具杀心、杀意,恶业已然具足!

网路电玩世界有无数「苦恼修罗世界」,想要投生(或云参加)者,不必发大愿,不必念
任何佛菩萨或诸神等名号,只须到附近网咖上网,或於自己家中电脑上网注册,即可当下
受生彼电玩世界,在游戏中就有了代号、化身。有如佛法所说的「意生身」,循业所见,
此有故彼有。

在电玩的虚拟世界里,众生生者皆「无明缘行」。彼国众生相见时,若话不投机,或看不
顺眼,或欲取其宝物,即拔刀互砍,犹如娑婆国土减劫人寿十岁时的刀兵劫一般。更有沉
迷众生,不知虚拟电玩的虚妄不实,却执假为真,把电玩世界累积的「□心」、「杀心」
,在现实世界也来辗转相斗。他的世界,也成了充满苦恼的「修罗」境界。

万法唯心!虽然电玩只是虚拟,并无杀害任何人、物,但习染、习惯是逐渐养成的,即使
持不杀生戒的人,也会因每天「观」游戏,「想」如何搏杀取得胜利,久之就不把「杀心
」当一回事了,好像理所当然之事,甚至「义无反顾」,买起杀□剂等(或刀兵武器)大
杀特杀,毫无慈悲忏悔之意!在电玩里,这实在不算错,因为蟑螂、蚂蚁侵害到我的权益
啊!

十年、二十年这般下来,杀生习气就坚实不可破了。一有不如意,杀心、□心就发作起来
,例如父母骂我,想作是电玩中侵害我自尊的权益,而武器又方便取得,当种种因缘际会
,亲朋好友势必被这股「嗜杀」习气所伤。一念□心起,火烧功德林,心中的善好功德,
已被一场一场的电玩大战烧毁殆尽。所以对於沉迷电玩已久的人,想带他去寺庙拜佛或参
加放生等活动,往往被笑为迷信、愚昧、浪费钱。何以故?心中已了无「慈悲喜舍」的感
觉了。 

四
古人有一位画家想画马,因天天「观想」马,有一次作画时,画家夫人进门一看,画家不
见了,只见一匹马,後来画家就改画观音菩萨。如今有许多青年学子们每天在打打杀杀肢
离破碎、血肉模糊的游戏中「观想」,引为乐趣,年龄不断下降并有扩大之趋势。佛经说
:众人之业名为共业,个人之业名为别业。当恶共业不断扩大,强过一般人的不善不恶及
善人的善业等诸别业时,恐怕劫减十寿的刀兵劫将提早来临。 

五
杂阿含经,有一段「摩诃男问世尊的故事」:
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罗卫国,安稳丰乐,人民
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
死,忘於念佛、念法、念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莫恐莫
怖!命终之後,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摩诃男白佛言:「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长夜修习念佛
、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
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如果你或你的亲朋好友「长夜修习」打打杀杀的Game,他的心意识长久被杀、盗、淫、诳
等十恶业所熏习,试想:这样的神识,未来将向何处去呢? 

六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倘电脑科技梦想尽是打杀世界,使人心的贪、□、痴更加丑恶不堪,
如此梦想有何伟大?电玩业者或许会说:「那是Game业者制作的问题,非我之罪。」但人
真只喜欢打打杀杀吗?难道只有杀、盗、淫、诳的世界才有人生乐趣?人性真是如此恶劣
顽愚吗?而在网咖场所里,集结了杀、盗、淫(色情媒戒)诳(骗财、骗色、骗笔友)等
诸多恶心,万法唯心造,恶心集合的场所,当然打斗滋事不断!

电玩业者恐怕谁也禁不了,但可以少玩或不玩。正信的佛教徒会劝人不杀生、不做屠夫,
但至今我仍未见有法师、大德或任何劝人为善的善书,劝人少玩以「杀」为主的Game。

罪福追人  进  莲

从前,有一个人走在路上,看见路旁有一个死人,被鬼神用鞭子鞭打,他觉得很奇怪,就
问说:「这个人已经死了,你为什麽还要打他呢?」鬼神说:「这个人是我的前辈子,他
在世的时候,对父母不孝,对国家不忠,也不恭敬佛、法、僧三宝,对比丘僧所说的佛法
也不听信;因为他做了不少坏事,害得我现在被拖累,成为饿鬼道众生,痛苦不堪,我心
里很恨他,所以才打他来出气。」

这个人听了这番话,若有所悟,便继续向前走。过了一会儿,他又看见另一个死人躺在路
边,可是却有天人从空中□下鲜花在死□身上,而且天人还用手抚摸死□。这个人看到这
种情景,大为惊异,便问说:「你看起来应该是天人,怎麽会抚摸死□呢?」天人说:「
这是我的前生,因为他在世时,孝顺父母、忠君爱国、恭敬三宝,坚信比丘僧的教诲,所
以我如今才能在天界享福,这一切都是我前生的功劳,所以我特地前来报答他啊!」

又向前走了一会儿,这人又看见一位天人,相貌端正,身著华美的服饰,可是却在路旁摘
酸枣吃,他觉得很奇怪,就问说:「你应该是一位天人,为什麽不享受天厨妙味,却在这
里吃酸枣呢?」天人回答说:「我在世时,孝顺父母、忠君爱国、恭敬三宝,尽心尽力做
善事,因此死後得以生天成为天人。但是,因为我一向不喜欢拿出自己拥有的食物来招待
别人,小气吝啬,以致於现在即使成为天人,却没有充裕的食物可吃,这才吃酸枣来解除
□饿啊!」

这人一天之内,看到了三件真实的因果报应之事,使他坚信因果轮回的真理。回家後,他
便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并将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些事纪录下来,希望让後世的人明白:我
们造作的事,不论是善是恶,到头来都会报应在自己身上,所以人生是福是祸,端赖我们
自身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来决定啊! (出自诸经中要事)

谁 之 过  企  西

□益大师在梵室偶谈,对「过错」作了透辟的分析。

把自己的过错,认为是别人的过错,经常怨天尤人,便是小人行径。把别人的过错,看成
是自己的过错,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要求自己进德修业,这是君子风□。

君子不把过错推诿给别人,而能看清是自己的过错,有四种观法:

一、如果我们看到不好的境界,听到不好的声音,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自身业力招感来的,
与别人无关。

二、我们接触到不好的境界,其实也都是我们的心识变现出恶的境界,而自己又去攀缘这
些境界,是自心「自变自缘」虚幻不实的结果。

三、众生有无量的烦恼,度化他们,帮助他们断惑,是我们分内之事。

四、众生为恶,就是众生的心恶,而我们的心广大无边,一切众生都涵盖在我们的心内,
所以众生心恶,就是我们自己心恶的缘故啊!

当过失造成了,追究是谁之过?所谓:「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
大悲。」

一片丹心起风雷 三 学

雪公在世时,任奉祀官府主任秘书,老人家接触到的报纸,就是公务机关订阅的中央日报
。公务之馀,雪公在课堂讲席上,演绎孔圣智慧,倡导儒佛文化,偶而也会提及中央副刊
连载的文章,尤其是玉翎燕的武侠小说。玉翎燕笔下的小说主角,都是有德有学、义勇双
全的侠士,在优游於高超的武功剑术之外,更有一分忧国忧民的仁者胸怀,老人家著眼之
处在此。

当时中副正连载玉翎燕的「九扣连环」武侠钜著,这部小说叙述的是宋朝末年,一群忠义
之士舍身保护力抗元朝的文天祥,这群志士凭著一片保卫华夏文化的赤诚丹心,不顾自身
力量多麽微不足道,一心深信但凭丹心,定可激起大地风雷,唤醒世道人心,影响天下人
风起云涌地来抵抗蒙古人,不使华夏文化被游牧民族蹂躏。

九扣连环中的侠士,个个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气概,这也正应了雪公一生的
精神,不管环境如何败坏恶劣,凡事从自我做起,依著圣贤大道行去,义无反顾。民国十
六年至二十年间,雪公时任山东莒县监狱官,在军阀内战之际,莒城为乱军所困,全城陷
入绝境,雪公率领军警巡逻,并从城头缒绳而下,与乱军谈判,劝退乱军,解了围城之危
。抗战时,随衍圣公到四川避日祸,在日军空袭下,迁入歌乐山区的「猗兰别墅」,在歌
乐山顶有座寺庙,名云顶寺,没有僧众,寺旁却挂著太虚大师所书「佛学讲演会」,後来
得知此会就是太虚大师所设。雪公喜欢云顶寺的山林清净,每天清晨必登山入寺礼诵,并
请太虚大师答应,自愿担任「佛学讲演会」的讲席。数年之後,听众日多,云顶寺得以重
新翻修。

三十八年,雪公渡海来台,见台湾还保有中国传统的淳厚民风,较之已被五四运动洋化的
大陆,此地尚有儒佛弘化的机缘,在稍加安顿之後,便思「食其毛,践其土,有以报之!
」,不管听讲者多寡,也不怕听者能否接受山东口音,各地只要有人来礼请,雪公便前往
宣扬孔圣经典,弘扬净土念佛法门,期望宝岛早日遍栽上品莲。起初,雪公孤身弘化,有
如一波小小的涟漪,日久之後,果然起了风雷变化,海内外都蒙受了儒佛文化的薰修。一
片丹心起风雷,不就是雪公的精神?

雪公往生後,十多年来,全岛变形易貌好几回了。经济从荣景变成萧条,金钱利益取代了
人格的价值;很多人为了利益,不惜妄语说谎;为了金钱,不惜偷盗淫乱。有志於修齐治
平之士,处斯境,怀斯情,不得不忧心,斯土斯人长此下去,将沈沦败坏伊於胡底?回想
一下,当初雪公渡海来台所为何事?心中闪过杜甫「江涨」的诗句:「轻帆好去便,吾道
付沧州。」雪公因避战乱而来台湾,古圣文化因此幸存於海外一角。如今雪公已逝,谁来
守护古圣文化於不坠?在愤世疾俗,慨叹不知所措之馀,不禁要扪心自问:「我们能为斯
土斯人做什麽?」

我们不必等候那些已经沈沦的人物改过迁善,改变社会的机制就从自己开始—当别人诲淫
诲盗时,我们洁身自爱,慈悯不染。

当别人贪著流行时,我们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当别人抛弃人格时,我们坚持志行,不舍大道。
当别人争权夺利时,我们深信因果,居易俟命。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暗夜星稀,孤月格外清晖。千年暗室,一灯即能复明。周遭多一位
自重君子,世上便多一股清流。五十多年来,这块土地经过雪公等许多大陆来台大德的栽
培耕耘,德不孤,必有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士,只是散在各个角落默默尽心而已。有
一天,当群山万壑的清流汇集一块,任他浊浪滔天也要沈淀下去,斯土斯人就有从沈沦中
提升上来的希望。这块土地未来的生机,舍此夫复何求?一片丹心,不信风雷不起。

人有实德 天有奇报 治 烦

乾隆辛巳年间,河南省发生黄河水患,陆地的水深有一丈(十尺)高,百姓的房子大部分
都被水淹没了。陈留县有一位姓曹的人家,居住的屋子也被大水吞噬,经过了三天三夜,
大家都断定:这一家不可能有任何人畜生还了。

等到水退了以後,曹姓一家人所居住的房子,墙壁居然没有倒塌,而且家人也都平平安安
。乡里的生还者纷纷过来慰问。

乡人好奇地问:「你们如何在水中存活下来的?」

曹姓人家说:「几天来,只觉得周遭雾气弥漫,不见天日,根本不知在水中啊!」

当地的县官,看见如此不可思义的情形,就问:「你们曹家平时有没有做其他的善行?」

曹氏说:「我们家每年收到的田租,除了缴交政府的课税,再扣除家□的开销外,都尽力
拿出来帮助街坊邻里一些贫困的人。曾高祖辈以来都这麽做,至今都未曾间断,已经有五
代,百多年了。」负责司法的宪官报请朝廷,颁赐匾额,表扬曹家这般异事。

印光祖师引这段故事,劝人深信「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丝毫不爽」的事实,并且说道:
「水虽然无情,只要有鬼神保护庇佑,纵使家人全部被水淹没,但曹氏一家却没看见有水
,可见曹氏一家是有实实在在的德行,上天才会有如此奇特不可思议的回报啊!」也重言
警告贪臧枉法者说:「剥削百姓脂膏,而想奢求子孙富贵者,大都灭门绝户!」 (出自印
祖文钞三编复潘对凫居士书)

如风自在 瑜  扬

广袤的蓝天,辽阔的大地,人人都喜欢去探寻、亲近,没有人喜欢被捆缚、囿限在一个窄
小的□围里。可见,无拘无束是人人所热爱的,是万物的天性。假若有人问你:「你自由
吗?」你会毫不迟疑,肯定地点点头?还是一时语塞,若有所思呢?

高中的时候,对於「自由」这两个字特别敏感;通往「自由」只有一道门,那道窄门叫做
「联考」。从门内往外瞧,只能看见阳光艰难地从门缝穿进来;教室黑板上「距离联考还
剩Χ天」的字眼,让等待的日子显得异常「苦闷」。那时候,操场边的一棵参天凤凰木,
是挣扎岁月中的精神寄托;从初春到盛夏,我殷殷地盼望它快快开出火红色的花,因为当
它红花满枝头,恍若在骄阳下燃烧的时候,自己便能脱离牢笼、振翅高飞。就这样,「火
凤凰」成了心中一座崇高的,象徵自由的图腾;每当想起凤凰的羽翼即使带著烈焰,也要
凌空而去时,再多的挫折,彷佛都可以忍受了。

果然,「浴火」的过程没有太久;凤凰花年年开落,我也在无边际的苍穹中翱翔了好一阵
子。虽然不再有「大考怪兽」的如影随行,但总觉得还是没尝到自由的真滋味。走在大学
校园里,我逐渐发现之前的空有向往,并不能引领自己航向自由的境域,这样懒散的游荡
,充其量只能称为「放逐」。「自由」不该是六神无主,不该是空荡荡的心慌,相反地,
应该要有一种笃定的踏实。离开校园,进入职场以後,对於「自由」的思考仍然没有间断
过。无意之中,向朋友透露了这样的疑惑,只见他淡淡地说:「人因为总有新的目标要追
求,所以永远不会觉得自由的。」是啊!我们总是不断地「要」,思想的起点鲜少不是从
自我出发,为了满足自己,只能拖著疲累的身躯不停地奔波;贪婪的触角不断延伸,最後
终究落得和自由渐行渐远。或许,可以在自己锺情的领域里尽情追逐,还算不上真自由;
想歇手的时候,可以自在无碍、从容□脱,才真正是解放了自己。

综观人生里的一道道关卡,「自由」对大部分人而言,恐怕只能是遥远的想望了。不自由
的原因,不论是「身不由己」或「自作自受」,只要明白什麽是该奋力挑起的,什麽是可
以随顺自然的,相信背负的当下,就能坦然而无怨言。般若心经中的「观自在」三个字,
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对於所处的现境,不论苦乐忧喜,若能如实观照,放下不必要的担虑
、烦恼,立地即得自在、清凉。是啊!该提起和放下的都清清楚楚,自然就无有挂碍了。
就像,就像一阵拂面清风。

关  心

关心就像一枝画笔,彩绘出生命的形象。
关心就有一股力量,指引著人生的方向。

孩子们:

日常生活中你常关心的是什麽?是作业写完了没?还是今晚有什麽好料理?因为关心的方
向、程度不同,相对的为它付出的心力自然也有所差异,慢慢的就会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质
的「我」。

关心学业的孩子一定是个负责的学生:睡觉前会检查书包,把作业写完,该带的文具用品
整理妥当,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不用父母、老师操心。关心三餐的孩子,大概属美食
主义者,重品味、求享受,一点也不肯亏待这个「身」,有什麽好吃的,找他准没错。


关心是一道无穷的力量,牵引著我们往不同的道路前进,悉达多太子身处皇宫,本可享尽
一切荣华,但他关心的是生命的真谛,关心众生为何备尝生、老、病、死的无常苦痛,这
股力量让他无视於人世间的名闻利养、富贵情爱,坚决的走上解脱生死的成佛大道,可见
心越关注什麽,往往就是在雕琢怎样的人生。

从前有一个仁慈的国王,因为岁数大了身边只有一个独生女儿,他想为公主招一个贤能的
驸马好继承王位,将来能照顾他心爱的女儿及放心不下的百姓,於是命令宰相将招驸马的
办法公布出去,由国王亲自出题,最後在众多报名者当中,选中了三个人进行复试。

国王慎重的召见这三个年轻人,看他们都长得很体面,说话也很有条理,心中倒为难起来
,到底该选哪一个好呢?他想了一想,忽然想到一个办法,就叫人去拿三个盒子摆在大殿
中央的桌子上,一个外表缀满宝石,一个是用纯金制成,另一个只是普通的木盒子而已。
国王请他们三个人来,说:「你们三个都是好青年,我真的不知道该选谁好?让我晚上好
好考虑考虑,明天就可以公布,不过在你们回去以前,我有一个小礼物送给你们,就是桌
上这三个小盒子,你们自己挑吧!」

那时候李名正好站在桌子旁边,一伸手就抢先把钻石宝盒拿走了。张利看见宝盒已经被人
拿走,大跨一步赶紧去拿金盒子,还不忘回头瞪了李名一眼,只有孟谦不慌不忙,很高兴
的去拿木头盒子,三个人向国王谢了恩就回去了。

国王等他们去远了,就对宰相说:「我决定选孟谦当驸马。」宰相就问国王为什麽选中他
呢?国王微笑著说:「见了金银珠宝就动心的人,一定不会关心我的女儿及人民,孟谦是
一个不爱金银的□实人,懂得什麽叫做真爱,所以我决定让他来继承我的王位。」关心金
钱的人,人命就显得微不足道,老国王的试验是不是很有道理呢?想想看未来你将成为什
麽样的人?想造就怎样的人生呢?你现在都在关心什麽,这就是答案。

一、关心自己的生活态度:别再以为学历至上、才艺第一,只要读好书就一定前程似锦,
学历固然重要,真正能经得起考验的还是实力+福气。怎麽与人相处,如何办事才是成功
的要诀,尽多少本分,就得多少好处,成人之美、代人之劳,看似吃亏其实就是在累积本
事。今日的社会不再是靠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奏功,众人的推手往往力道无穷,拥有这些助
力才更容易成功啊!

二、关心周遭的人们:唯有大家都好,个人才能品尝真正的好。身处洪流,想要全身而退
,恐非易事。所以要多说好话,让人心向上、彼此更和善;多做利人的事,使人性的美充
分发挥,那样的生命才叫光辉灿烂。有栋公寓的楼下堆挤著各家的摩托车及脚踏车,若一
一摆整齐还算宽敞,偏偏每个人图方便,总是随意落脚,结果横七八竖把路都挡死了,弄
得每个人进出都像是翻山越岭。

不久搬来个有腿疾的老先生,他每天早晚都要柱个□杖散步,很难想像他要如何穿越重重
的车阵而走出门外,怎麽受得了这样的折腾?一天,老先生敲了敲隔壁李先生家的门,说
:「可不可以借我几个特大号深底的盘子?我儿子农场葡萄收成了,今早给我送了两篓来
,我想给大家尝尝鲜。」首先他先拿了两盘给李先生,然後拜托他帮忙分一分,因为老人
家的腿上下楼梯不方便。於是李先生帮忙把葡萄分送到各家,这才发现数年毫不相识的邻
居还满和蔼的,接著一晚上李先生家的门铃响不停,大家都来还盘子,一见面又顺道聊聊
天,开心极了。

几天後公寓变温暖了,大家见面开始会打招呼,谈谈生活琐事,也因此知道彼此的情况。
四楼的王伯伯孙子失业了,对门的古叔叔就在他工厂里安置他。三楼左边王阿姨住院开刀
,大家就轮流照顾孩子三餐,最奇妙的是楼下走道那些车都自动停整齐了。老先生仍然照
常去散步,有天李先生老远瞧见他,正要打招呼,忽然听见水果贩大叫:「老先生,今天
葡萄刚送到,又大又新鲜,您要不要再买两篓?」这样的心胸好像一股暖流,流过原本冷
漠的心头,老先生的关心,是不是应该为他喝采鼓励呢!

三、关心往生的资粮储存了多少:千万别认为年轻就浑然不觉,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步
步都是危机。久旱不雨、大地乾涸,等大雨一来又土石震撼、□滥成灾,自然可畏、人心
也日趋下流,暴乱耸动、杀戮频传,或远或近我们岂可视而不见?早日存好善根、福德资
粮,身心轻安,随时上路都无所畏惧、遗憾,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深刻感受啊!有个人因
心脏病突发而死,他向老天爷大发牢骚说:「老天爷啊!您叫我回来我一点也不埋怨,但
是为什麽在召我回来之前,不先通知我一声,好让我有心理准备,这一下子真令人措手不
及呀!」老天爷和蔼的说:「我曾写了三封信给你,提醒你准备【回家】罗!」他惊讶的
说:「没有啊!我怎麽没收到呢?」老天爷说:「第一封信是你好友小张重病住院,第二
封信则是邻居小孩意外死亡,他们可都是年纪轻轻耶!第三封信是让你胸闷气喘、腰酸背
痛,这不都是提醒你的讯号吗?」想想看我们每天眼见耳闻,已经收到多少封警告信了呢
?

孩子们:当众人心中的光亮逐渐消失,贪婪的心灵驰骋在五光十色的幻影里,你的坚持更
加重要,它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暗夜的船只指引方向。让我们学著多用一点心,关怀
人性的光明面,为了自己,也给狭隘脱序的人间一点新意吧。

论语简说(三十四) 子  圆

为 政 第 二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
民不服。」

鲁哀公请教孔子说:「有何作为能使百姓信服政府呢?」

孔子答说:「举用正直的人,职位安排在枉曲的人上面,百姓对政府就有了信心,便肯服
从政府了。若是举用枉曲的人,职位又安排得比正直的人高,百姓对政府必然失去信心,
心中便有所不服!」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哀公是鲁国的国君。百姓对国君及政府有

信心,是推行政治的重要条件,所谓「民无信不立」。百姓信赖政府,心悦臣服於政府的
领导,才愿意配合各项措施。一般百姓,虽不当国君,若身为一家之主,自己有否想过:
「我能不能让全家人都信服呢?」以个人而论,早上的我和下午的我,心理想法就不一样
,如此连自己对自己都很难了解和掌握,岂能奢求别人的信服?

「孔子对曰」。身分低的人回答身分高的人,用「对」。古人用字非常严谨,一字有一字
的含义。孔子恭敬地回答鲁哀公的问题。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举」是举用人才来替百姓办事,「
错」是安置。「直」是直心。那一种人够称得上「直」呢?依照事实,有就说有,没有就
说没有,绝不欺骗的人,而「枉」就是不正直的人。「错诸枉」,只要举用正直的人,把
权位安排在枉曲者的上面,也不必立刻换掉枉曲的人。如此一来,国家大政由正直的人讨
论□定,处处考量福国利民,政治为之清明,百姓对政府自然有信心,感谢政府的辛劳。
而身居政府一员的枉者,仍然得到百姓的赞同,反而会受到激励而改过向上,肯定正直者
拟定的政策,欢喜推行。否则骤而废置枉者,枉者往往变本加厉阻挠政府的施政,如此将
陷国家於不安之中。

东汉末年,诸葛孔明辅佐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後来刘备不幸早死,托孤给孔明先生
,请他继续辅佐儿子刘後主。孔明竭尽心力,鞠躬尽瘁,竟然在出师攻魏时,病死在五丈
原。在几次出师攻魏前,他曾先後上表进谏後主,为人君要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才能兴
隆汉室,继承先帝的遗志。孔明过世後,侍郎董允为人公正,讲究信用,辅佐後主正直尽
忠,後主对他非常敬畏。当时官居要职的还有许多贤才,都是孔明在世时所推荐的忠臣。
可惜,後主身旁有一位黄皓的宦官,擅於巧辩,阿谀奉承,很得後主的宠爱,但是黄皓畏
惧董允,还不敢为非作歹。董允在世时,只让他做到「黄门丞」这样小官,而无法参预国
家大事。
董允去世後,陈祗代理董允职务,黄皓就和陈祗相互勾结,很快就高升为「中常侍」,预
闻国政大事,操弄权柄。当时吴国使者薛□自蜀汉归国後,吴国君王问他蜀汉政治的得失
,薛□很清楚的回答说:「蜀汉君主昏庸而不知己过,辅佐的臣下只求占有职位而推诿罪
责,在朝廷中听不到有人直言劝谏,经过蜀国的国境,百姓衣食难继,面有菜色。但是君
臣之间却怡然自得而不知大祸临头!」过了两年,魏就把蜀汉消灭了!领导人不肯「举直
错诸枉」,宁可私心作祟「举枉错诸直」,弄得百姓不服,如此国家怎有不亡的道理?

入众五法


古德教导初入丛林寺院的学人,须知五事,称为入众五法。(一)下意,自己要低声下气。
(二)慈心,以慈悲心对待他人。(三)恭敬,要尊重上座。(四)知次第,要明白事物之次第
。(五)不说馀事,不谈修行以外之馀事。(五分律卷十九)

由小至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与学生大多以英语讨论,但崔琦也会用华语引述一些中国经典,
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常引用的句子。因为大学的字虽然少,但意
义多且深远,应是论文写作的模□,而且这句话又符合科学「由小至大」的逻辑精神。(八
七年十月十四日联合报)

殿後题诗

嵩山的峻极殿法堂後檐壁间,有四句诗:「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
煨□□,慢腾腾地热烘烘。」字画极草,旁边以隶书注明说:「勿毁此诗」。经寺僧指点
说:「此四字,司马相公(光)亲书也。」《见彦周诗话》

今昔不同

雪公说:「吾初来台湾,先宣扬佛法,那时念孔子书大有人在。日本控制台湾,未反对孔
子,但对台湾文学不免节制,然比现在好,故吾再添『国文补习班』,注重文学。今日中
国文化不及从前,简直没有中国文化了,危险极矣!」
Sat Aug 20 18:20:53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