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明伦月刊333期
#1
美雪
手笔功语真心地 鞭鼓生

印祖云:「今人多半要体面,凭空造楼阁。有一分半分,就说有百千万分。如某居士录,
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不是心地所做。」

「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不是心地所做。」何等惊悚的句子啊!我们已经是身居在一个讲
究包装,注重外表,顾全体面的世代。连学生都被训练要会自我宣传,而佛门中的修行人
,在不知不觉中,也以金玉重宝装潢外表。至於个人内德的深浅,常被夸大的妄赞、不实
的浮辞,撰写得虚实不明,真假莫辨。

真的要十分警觉,修行的功夫,是无法装潢伪饰的,有就真的有,没有就没有。你为何「
矫饰有德」?想「欺世盗名」吗?,想「图利取财」吗?在学佛的命光中,修行人究竟要
将心力放在哪里?岂不就在自己身口意的动向上!自己的身口意任凭贪□痴肆虐流窜吗?
贪□痴,是众生沉沦生死的根本源头,也是出离三界的致命伤。已经学佛,依然脾气很大
,动不动就生气骂人,看到什麽都想要,尽管出入佛门多年,对不起,很残酷地,你已然
将自己心地上的真功夫,,赤裸裸地让人展阅,让人判读了啊!

印祖又云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
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祖师语之谆谆,一再地告知,修行人要从诚与恭
敬中,去存养体察,不要在虚幻的体面上,耗时费力。雪公也说:「君子之德隐,愈秘密
做,愈能养德。」以踏实谦卑,诚敬不虚的心态,默默涵养胜业,这样心自然收摄,超凡
入圣才有望!

啊!要认识他人的功力,确实须有独到的智慧和眼力,因虚誉浪褒被骗,是常有之事。要
紧在会归自身,万勿自欺欺人,花拳绣腿,虚晃几招,绝对经不起考验,尤其生死大事,
不是别人动手笔,就可以盖棺论定的啊!

重闻西方正观经
老身古寺风泠泠
妻儿待米且归去
他日杖藜来细听  
  (别李□书始兴寺所居——唐朝 杜子美)

我这老朽之身,由於来造访您的机缘,才得以在这柔和微风的古寺中,重新听闻修学西方
净土的观无量寿佛经。无奈俗事缠身,妻子儿女还在家中待米炊食,就让我暂且归去,他
日自当拄著藜杖前来细细听讲!

读易散记:同人六爻 自 明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虞仲翔注:「巽为伏,震为草莽,离为戎。谓四变时,三在坎中,隐伏自藏,故伏戎

于莽也。巽为高,师震为陵。以巽股升其高陵。爻在三。乾为岁。兴,起也。动不失位。
故三岁不兴也。」

九三互体巽,杂卦传说:「兑见而巽伏也。」故巽为伏。同人旁通师,师下互体震。说卦
传说:「震为萑苇。」故震为草莽。下卦离。说卦传说:「离为甲胄,为戈兵。」故云离
为戎。九四以阳居阴,位不正,变正为阴爻,则互体成坎。说卦传说:「坎为隐伏。」九
三在坎中,乃入伏,就旁通震,隐而自藏。故有伏戎于莽之象。说卦传:「巽为高,为股
。」又说:「震为反生。」陆氏释文:「反,虞作阪。云陵阪也。」故虞氏以巽震解释爻
辞高陵,又以巽股解释攀升。故云以巽股生其高陵。乾为天,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一为一岁。故云乾为岁。九三爻在三位,是为爻在三。故为三岁。兴,起也。此是尔雅释
言之文。「动不失位。」不字当作而字。动而失其刚位。所以三岁不兴。惠徵君说:「杂
卦曰,震,起也。兴起同义,故震为兴。三至上,历三乾,师震在下,故三岁不兴。言上
不应三,三亦不能兴也。」以上依李氏疏及惠氏之说解释。李疏又说:「愚案。三与上应
。伏戎,敌上也。升陵,望上也。自三至上,历三爻。三岁不兴,欲上变正应己,庶从同
也。」庶,庶几之义。

孔氏正义据王注解释:「伏戎于莽者,九三处下卦之极,不能包弘上下,通夫大同,欲下
据六二,上与九五相争也。但九五刚健,九三力不能敌,故伏潜兵戎於草莽之中。升其高
陵三岁不兴者,唯升高陵以望前敌,量斯势也。纵令更经三岁,亦不能兴起也。」

象传说:「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崔憬注:「与二相比,欲同人焉。盗憎其主,而忌于五,所以隐兵于野,将以袭之。故曰
伏戎于莽。五既居上,故曰升其高陵。一爻为一年,自三至五,频遇刚敌,故三岁不兴,
安可行也。」

李氏鼎祚:「案。三互离巽。巽为草木。离为戈兵。伏戎于莽之象也。」

据李疏说。崔注。九三以阳比阴,故云与二相比。阴阳和合,故云欲同人焉。春秋成公十
五年左氏传:「盗憎主人。」崔氏引来释易。盗、指九三。主、指六二。而忌于五者,此
因九五与六二相应,九三欲同六二,而忌九五,所以隐兵于三,将以袭五,故曰伏戎于莽
。五居於上卦,故升其高陵以敌之。自三至五,一爻为一岁。四爻五爻皆是阳刚。故频遇
刚敌。经历三岁而不能兴起,何可行也。李氏案。九三体离,互巽。巽为草木,故为莽。
离为戈兵,故为戎。所以有伏戎于莽之象。

李氏纂疏:「愚案。三与上应,以阳应阳,所以伏戎于莽者,隐以备之,防其亢也。故曰
敌刚。以正应不正,所以三岁不兴者,徐以俟之,冀其正也。故曰安行。」

孔氏正义:「伏戎于莽敌刚者,释伏戎于莽之义。以其当□九五之刚,不敢显亢,故伏戎
于莽。三岁不兴安行者,释三岁不兴之义。虽经三岁,犹不能兴起也。安,语辞也。犹言
何也。既三岁不兴,五道亦已成矣,何可行也。故云安行也。此假外物以明人事。」

惠徵君说:「或谓敌刚为敌五。非也。五为君,不可为敌。且五非应也。三上敌刚。上不
应三,三?所往。故云安行也。」

以上各家解释,约有二义。一是九三欲比六二,或说欲据六二,而顾忌九五,以九五为敌
。二是九三与上九相应,而上九是阳刚,不是正应,以上九为敌应。此二义,说虽不同,
皆是伏戎三年,不能兴起,故说安行,是如何能行之义。三欲比二,则侵犯二五相应之道
,欲与上九相应,而上九失位,则是以正应不正,亦不合理,所以皆不能行。若以耐心徐
待上九变正而後应之,是唯一可行之道,则安行即可解释为安然而行。

九四。乘其庸。弗克攻。吉。

虞仲翔住:「巽为庸。四在巽上,故乘其庸。变而承五,体讼,乾刚在上,故弗克攻则吉
也。」

其庸,王弼本作其墉。陆氏释文说,郑玄本作其庸。经典庸墉通用。皆作城墙讲。

九四互体巽。巽为高,又为伏。高而可伏,是城庸之象,故曰巽为庸。四居巽上,故为乘
其庸。意为登高而欲攻初。初四相应,但同人初四皆阳,是敌应,故为敌而欲攻之。然而
初九得正其位,四位不正,?攻初之理,乃变正而承五。四变正,自二至上,其体为讼。
讼卦六四曰:「不克讼。」而且乾刚在上,义不可攻,故云弗克攻则吉。九四变正应初,
则使敌应而为阴阳正应,得以同初。故吉。以上依据李氏疏解释。

象传说:「乘其庸,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集解:「王弼曰。处上攻下,力能乘庸者也。履非其位,与三争二。二自应五,三非犯已
。攻三求二,尤而效之。违义伤礼,众所不与。势虽乘墉,义终弗克。而得吉者,以困而
反正则也。」

孔氏正义:「乘其墉者。履非其位,与人斗争。与三争二,欲攻於三。既是上体,力能显
亢。故乘上高墉,欲攻三也。弗克攻吉者。三欲求二,其事已非。四又效之,以求其二。
违义伤理,众所不与。虽复乘墉,不能攻三也。吉者。既不能攻三,能反自思愆,以从法
则。故得吉也。此爻亦假物象也。」

惠徵君、李氏道平,皆说:九四乘其庸,是欲攻初九,但初九得其正位,而九四位不正,
以不正而攻其正,非义之举,攻必不克,故象传说:「义弗克也。」春秋文公十四年谷梁
传曰:「弗克纳。」「弗克其义也。」范甯注云:「非力不足,义不可胜。」与象传义合
。尔雅释诂:「则,法也。」国语晋语惠公杀丕郑。韦昭注:「谋不中为困。」九四欲攻
初九,以不义而止,所以为困。因困而自反,变之正。即变为阴爻居於阴位。变正之後,
上承九五,下应初九,与初阴阳正应,是困而反归於法。故吉。九四变正为阴爻,互体为
坎,坎水平,是为法则。故象传说:「反则。」

初四敌应,所以四欲攻初。此与王辅嗣攻三求二之说不同。但皆以为九四之欲攻,出於不
义,终於因困,而自反於法则。此义则同。九四为遂一己之私,而欲攻人。无论攻三攻初
,皆是不义,攻必不克。幸而能够自己反省,归於法则,终於得吉。归於法则,即是互体
坎所显示的水平之义。水性平等,因风起浪而不平,去其风浪,水无不平。人的理性本来
平等,亦是本然法则,但因自私而欲攻击他人,即失其平,必召凶祸。一旦反省,去其自
私,便是反归本然平等的法则,人我平等,其吉可知。

唯识三十颂研究(九十三) 智  果

○释三性不成难—— 依他起性

※前 言

上来解释第二十首颂「遍计所执性」四句已讫,今当续说第二十一首颂之初二句:「依他
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此释依他起性也。

(丑)释依他起性

 又颂文中「分别」二字,论卷八有二说:

一说指「虚妄分别」,此说唯局於「有漏」,何以「分别」二字不通於「无漏」?以「净
分依他」亦通「圆成实性」故。「净分依他」既通二性(依他、圆成),而「染分依他」
则唯局一性(依他),故今颂文「分别缘所生」者,且说「染分依他」诸法,依虚妄分别
心所熏成之种子为缘所生。

二说「分别」亦通於「无漏」,何以故?以诸染净心、心所,皆能缘虑故,皆可名为「分
别」(「後得智」亦有分别故)。

若有漏杂染心、心所现行所熏成之杂染种子为缘则生「染分依他」。

若无漏清净心、心所现行所熏成之清净种子为缘则生「净分依他」。

相宗纲要续篇卷七云:

「染分依他者,即有漏因缘所生之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法(即百法中之九十四法
)是也。亦即所谓『有漏有为』是也。」

「净分依他者,即『无漏有为』之诸法(有为而通於无漏之法)是也。」如四智菩提、十
力、无畏等,以是修德,名「净依他」(无漏有为),以其称性,复可名「圆成实」。(
心要卷八)

总之:不论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一切染净诸法,皆以诸染净心、心所为缘所生,此颂
文二句即说明「依他起性」不离识也,亦即显示依他起诸法,盖如幻假有者也。

故华严经十忍品载:「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起。」从因缘起,即是「
依他起」,此即显示一切法,不论有为、无为,皆悉如幻假有之所以然也。

又大品般若经第八卷亦载须菩提尊者语诸天子云:「设有一法过涅盘者,我亦说言如幻如
梦。」何以故?清凉疏钞卷五十七释云:「涅盘虽真,从缘显故;遣著心故。」略谓「涅
盘」虽是第一无上之真理,却要藉我法二空之缘所显,故亦空无性也,不可取著也。

又无性菩萨摄论卷五,列举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并为遣疑,以所疑不同故,所喻
亦异,八喻者何?(一)幻事喻(二)阳□喻(三)梦喻(四)影像喻(五)光影喻(六
)谷响喻(七)水月喻(八)变化喻。兹略释如下:

即外人闻言:依他起性,既是以「分别」为缘所生,以唯识(心、心所)为性,应是无所
有,非真实义。

一疑云:若无实义,何以有所行境界?

释云:如无实象,而有幻象为所缘境界;依他起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处,於周
遍计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无实似有,何要实耶?

二疑云:若无实义,何以有心、心法转?释云:如「阳□」(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尘而
飘动者)於飘动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外器世间,亦复如是,妄有心转。

三疑云:若无实义,何以有爱、非爱受用差别?

释云:如梦中,睡眠所起,心、心所法聚,极成昧略,虽无男女种种境界,而有爱、非爱
境界受用!觉时亦尔。

四疑云:若无实义,何以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

释云:如镜影像,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复如是,後世去时亦去
,今世住时亦住,苦乐果报不断故,罪福(即善恶业)熟时则出。如偈说:

「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随去,海水中亦入,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

五疑云:若无实义,何以有种种识转?

释云:如光影,由弄影者,映蔽其光,起种种影。非「等引」中(「等引」,「定」名也
,「等」谓身心安和平等也,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诸结使烦恼
,遮正见光,种种诸识,遂於无实义,差别而转。

六疑云:若无实义,何以有戏论言说而转?

释云:如谷响,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
名之为「响」(应声也),无智之人,谓为有人语声;智人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
,故更有声,名之为「响」。种种言说戏论亦尔,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还
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1、顶2、断,即牙肉也3、齿4、唇5、舌6、咽7、胸
),是中语言生。

七疑云:若无实义,何以有实取诸「三摩地」(正定)所行境转?

释云:如水月,静水中见月影,搅水则不见。诸菩萨知定地境界无实,亦复如是,如水中
月。

八疑云:若无实义,何以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经过
思量、寻思、伺察之後,身语有所造作,能招生死果报者,谓之「故思受生」)?

释云:如化(无而忽有故)。即菩萨虽无遍计所执有情,然於依他起诸有情类,由哀愍故
,分身化往诸所生处,调伏摄受,作八种变化:

(1)能小 —— 能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为极小微尘。

(2)能大 —— 能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遍满虚空。

(3)能轻 —— 能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轻如鸿毛。

(4)能自在 —— 能以变化力,使大小、长短等,转化自在。

(5)能有主 —— 能以变化力,自化为大人、小人,而心无高下,降伏一切,摄受一切也
。

(6)能远至 —— 能以变化力,到达远处。凡有四种:1、飞行远至2、此没彼出3、移远
而近,不往而到4、於一念遍到十方。

(7)能动地 —— 能以变化力,使大地为六种或十八种震动。

(8)能随意所欲,或一身能作多身,或多身能作一身,或石壁直过,或履水火、蹈虚空,
或手扪日月,或转四大:使地作水、使水作地、使火作风、使风作火等,悉得如意也!当
知:依他起诸法,若是实有,菩萨岂能随心所欲作如是变化,利乐诸有情耶?

上来略说摄论八喻,喻「依他起性」,并参考大智度论卷六之「诸法十喻」论文,今已释
竟。

综上所述,可知:一切染净诸法,皆是依心为因,托事为缘,因缘会合所生如幻假有之法
,一切皆了不可得也。

上来三性中之「依他起性」不离识亦已释讫。

受害者

印祖云:

「现在西洋战事剧烈,若不即结束,则将延於吾国。

凡中外各国强弱不一,其受害固皆同等。非败者受害,而胜者得利。按实而论,被人杀者
固可怜,专杀人者更可怜。彼止知目前,则胜者似乎得益。若并来生後世看之,杀人者比
被人杀者苦深万倍。惜世人皆不知也。………

倘各国皆见前後世事,还肯专以杀人为强国之要政乎?」(复郭汉儒居士书)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三) 徐醒民  讲述 慧安、宜伦  整理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

现在继续研究《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究用功夫的话,这一章是最重要的。前几回
已把大势至菩萨原来的因缘都说过了。今天所要讲的是比喻。

前面的诸位大菩萨,他们过去从十八界等诸法各入一圆通。而大势至菩萨是由念佛而入圆
通的。在大势至菩萨那个时候修念佛三昧也不容易,要是容易的话,何必从那个时候一直
念到後来才能成就呢?我们现在学「念佛三昧」,就比大势至菩萨那时容易多了,因为大
势至菩萨那个时代是在阿弥陀佛之前啊!我们现在念佛,念的是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菩萨
是不相同的,这一点必得了解

持名普被

上回讲到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三昧」是梵文,译为「正定」。念佛得了
三昧,即是入了正定。念佛入正定,才能够得一心不乱。而要怎麽念法才能入正定呢?

表上有扼要的简说∶第一段是「一心二说」。在这章之前我们已了解到念佛有四种方法:
观像、观想、实相、持名。平常我们讲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但如果就用功夫的方法来讲
,「观像」、「观想」、「实相」这三种念佛法,都不是普通人能修的,都是中等以上根
器才能学!尤其是实相念佛,那谈何容易啊!那是上上等根器才能修的啊!

所以真正谈到上、中、下三根普被的话,只有我们现在学的这个持名念佛。为什麽呢?因
为持名念佛在讲到容易处,简单几句话,一学就会,虽是下等根器,只要肯这麽念,就能
成功。可是,若要把道理说明白,别说是下等根器了,就是中等根器的人,也不是短时间
内就能明白的。若要再讲到究竟处,那些大菩萨也未必了然。因为祖师说:「唯佛与佛乃
能究尽」啊!佛佛道同,讲到最高境界,唯有佛才能了解!所以只有持名念佛是三根普被
的。既然这个法门下等根器都能修得成功,那麽中上等根器的人,岂不是成功得更快?基
於这个理由,所以不论那一种根机,都要修这持名念佛。

口念心念

所谓「一心」,指的就是一心不乱。根据祖师的注解,以及过去雪公恩师在世讲经的时候
,也特别强调要大家注意「心」字。他老人家曾说过,观像、观想、实相这三种念佛,都
不是用口念的,而是要用心观的。因此我们修持名念佛,如果只是专门用口念而忽略用心
念的话,那用功就用错了!必得口念时,也不离开心,名号要从心里起来,念出声音来,
然後听入耳朵,再回到心里去。但持名念佛有时间、地点种种的限制,因为任何一个念佛
的人,不能整天在那里念佛,你还得做别的事情。或是在公共场所,要出声念佛很不方便
。那就要「忆佛」。忆佛就不是用口念,而是用心念,那就没有声音了,完全是由心思在
用功。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教我们念佛要用「净念相继」的方法。所谓「净念相继」,即清
净的念头不能间断,要相续保持这个净念。而要维持净念相续的话,那就要知道,用「心
」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不是在做功课,也不是在道场集会念佛,但在不是用口念的时
候,我们就要用「心」来忆佛,这样就能净念相继了。

讲表上的「一心二说」,是讲一心念佛有两种解说。一种是「事一心念佛」,一种是「理
一心念佛」。

事一心念佛

事一心要怎麽念呢?表上讲得很清楚。事一心,就是把一句佛号,不论六字也好、四字也
好,按照各人的习惯,都要念得句句分明、念念相续。「念念」是一句一句相续地念下去
,中间不能间断;「相续」是指在念头里面,除了念「阿弥陀佛」外,没有别的念头,这
就是「更无二念」。

不过,如果不明了用「心」念的话,就很难明白这「句句分明、念念相续、更无二念」的
道理了!我们除了早晚功课可以这麽做以外,其馀的时间,比如要到学校上学的、教书的
、办公的、做生意的,各人有各人的事业,就是在寺庙里的,也都各有工作,不能够全天
候的念念相续啊!那麽,念念相续又是如何做到呢?就是佛号若受时间、地点种种限制,
不能用口念的话,就得忆佛。什麽叫忆佛?一有念头起来,就与佛号结合在一起,不会跑
到别处去,所以叫做「更无二念」。

一般不念佛的人,或者不是学佛的人,他所起的念头,大多是在跟人家争名夺利,即使不
跟人家争名夺利,也是在为自己设想,他是不会把念头放在佛号上面的。所以念头都不清
净,都是妄念,才造成一个人的生死不断。若依普通法门一定要把见思惑断尽,才能了脱
分段生死。把尘沙惑、根本无明等种种烦恼断乾净,才能了脱变易生死。而我们念佛法门
呢?就是换换环境。在这个娑婆世界,念佛当然能断烦恼,但是无法在这一生中完全断尽
而证果的。也就因为这个关系,我们要发愿到极乐世界去。一到极乐世界,很快就能把种
种烦恼断得乾乾净净。所以只要我们平时能够把烦恼压伏得住,不起现行,这叫做伏惑。
平时有伏惑的工夫,临命终时,也就能伏得住,就能够带业往生。念佛法门的特别就在这
里。

要怎麽伏惑呢?请看讲表∶「事一心念佛、更无二念」。众生的念头有清净的、有虚妄的
。虚妄的念头乱跑,就造恶业;清净的念头起来,就是功德。要怎麽样让清净的念头起来
呢?一般人要做到并不容易,但我们是知道念佛法门的啊!心中一提起佛号来,口里念出
声音来,就算是没有念出声音来,只要那念头、跟著佛号结合在一起,那个念头就不是妄
念,而是净念了。当净念跟佛号同时起来时,妄念自自然然的就消失而伏得住了。所以,
要了解「念念相续、更无二念」,最重要的就是当念头一起来,就是要跟佛号结合在一起
,那就是净念。当净念一起,妄念自然就伏下去了,这就是「净念相继」。而能够这样「
念念相续,更无二念」,接下来的功效就出现了—— 不为内惑外境所乱了!

所以,知道这个方法,对於「念念相续」、「更无二念」就不会有疑问了。再说,起这个
净念,对於我们做生意也好、上学也好、办任何事情也好,是没有冲突的,不但不冲突,
而且以净念为主导来办事,一定办得好!因为用净念作主,一切都是从理性出发的话,智
慧就出现了,处理一切事就会非常恰当啊!

不为内惑外境所乱

「内惑」就是我们每个凡夫众生心内的种种迷惑颠倒,那太多太多了!最主要的就是贪求
的心理,贪不到,□恨心就出现了。不明了种种道理就贪就□,这就是愚痴啊!有贪□痴
三毒,再加上傲慢、疑惑、恶见,这是六个根本烦恼。而由这根本烦恼再细分出来的随烦
恼就太多太多了。

内惑重的人,即使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没有外面的事情来勾引,也是连坐都坐不住,而且
心里乱糟糟的,都静不下来,惑都往外发了,更何况还有那些外境的勾引!外面有什麽境
界呢?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对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这些外境不管是
好是坏,一旦跟我们的五根相对的话,就被五根吸收进去了。也就是说,五种外境一出现
,它就引诱我们内在的那些烦恼出现。比如我们内心的贪念本来就很重,再加上外面那些
人、事、物一再出现,两者一结合,很快地就把我们的贪心引出来了。

我们凡夫啊!平常成天就在为那些事情烦恼,为它所乱,从生到死,都是内惑外境一直在
扰乱,不能安静。不过,境界来,没关系,只要我们能够把佛号「念念相续,更无二念」
,令那些内惑起不来的话,那就是儒家的经典所讲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外面那
些勾引人做坏事的外境,看是看了,我却「视而不见」—— 虽然「视」,但是我心不在
焉!

所谓「心不在焉」是什麽呢?就是妄心不起来。那麽一切外境就引诱不了我们了!像这样
不为内惑外境所乱,心就不散乱了,心不乱就可以得到一心,这就叫「一心不乱」。以上
是「事一心」。 (待续)

孤明六字全提出  藏  密

当这句六字洪名,一丝不挂,清清明明地念出来,彷佛是森林之王的狮子吼,百兽为之胆
裂心碎,烦恼心魔跑得无影无踪…………

现代人因为营养充足,运动量减少,赘肉横生,注重形象的人,便想尽办法要减肥瘦身。
减食、运动、健身、抽脂………,无奇不有。只要方法正确,意志坚定,肯持之以恒,往
往能在短时间内减掉几公斤赘肉。

念佛人也苦於赘肉过多,一心想「减肥瘦身」。念佛人的赘肉长在那里?长在心中。当佛
号提起时,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夹带著一大串的「妄念」赘肉,有眼前见色闻声起的
妄念,有计後思前的妄念,念来臃肿不堪,很难乾净俐落地单独生起一句洪名。雪庐老人
在民国五十七年灵山寺佛七讲话有偈云:「须知妄念魔食粮,降魔惟接弥陀光,倘若此次
不成就,魔力以後更加强」,雪公把妄念形容是魔的食粮。妄念愈多,心中的五阴魔、烦
恼魔就被□得痴肥硕大,让心念多了重重累赘,难以活灵活现。净业念佛人,如何减去心
中之肥,便成了能否一心的关键。

近代往生净土的律航法师,谈到自己的念佛历程,说道:

「进关迄今约十馀日,外缘渐少,心无所攀。唯介尔一心,忽而涌忆前尘,倏而计及将来
。远至孩提,小及芥豆,瞥尔情生,识神飞□,毫厘系念,缠缚莫解。或预计某事将如何
,或料想某人是这般的,是意疾奔马,识剧猿猴。妄心难制,举世无比!」

律航法师在关中用功念佛,十几天後,外缘渐少,注意力集中在心识。这时念佛夹带而生
的妄念如潮浪涌现,远到孩提时候的光景,小到芝麻绿豆的事,都一一浮现在心。心识的
活动速度,快如马奔,迅如猿猴,难以控制。

念佛为求一心,但念佛心夹杂许多妄念赘肉,如何抖掉这满怀的妄心赘念呢?□益大师有
诗云:

「久向阿弥誓力深,浮生无奈染相侵。闻声见色多妄念,计後思前转昧心。痛极色声缘自
断,病危前後影方沈。孤明六字全提出,百兽群中师子音。」

五十六岁的□益大师,大病初起,一心求生净土。大病之前,虽然深信弥陀、切愿往生,
可是闻声见色、计後思前,徒增许多妄念。当大病痛极时,再也无暇见色闻声;病到危急
关头,一辈子多少无奈事通通都沈没下去了。这时一心求生净土,心中唯有孤伶伶、明净
净的六字洪名,六个字清清楚楚的全部提拈出来。当这句六字洪名,一丝不挂,清清明明地念
出来,彷佛是森林之王的狮子吼,百兽为之胆裂心碎,烦恼心魔跑得无影无踪,当下身心
得到轻安!

□祖「孤明六字全提出」的减肥法,给律航法师很大的启示,律航法师说道:

「余近日深觉制心之法,唯有念佛,□益大师诗云:『见色闻声皆妄念,计後思前转昧心
;孤明六字全提出,百兽群中狮子音』。故对於妄念,不必理他,觉即念佛,妄自消灭。
」

□祖这「孤明六字全提出」,对於「念佛一心」梦寐以求的律航法师,格外受用。念佛时
如何能「孤明六字全提出」?或可设身处地,假想□祖当时:身体痛到极处,病危到生死
关头,那时再多的痴心妄想也无暇理它了。大智度论有一喻:那里能找到一只全身没有油
脂的健壮羊儿?聪明人自有办法,把一只羊关在笼中,天天给它上好的草料□物,然後找
匹狼来,一天三次在羊笼边吼叫吓唬,不出几日,便有一只「健壮无脂羊」了!果能用这
「怖苦心」念佛,便能抖掉妄想赘肉,制心一处「唯有念佛」,句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是
「孤明六字全提出」。假以时日,便可郑重宣布「减肥成功」,恢复庐山真面目。

李 彦 通 吕富枝

李彦通,宋朝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人,他是锻□铁器的工匠。

有一次,他偶然参加了县城□举办的念佛系念法会。在念佛法会中,忽然悟到人生在世间
,生命和世事一切都变化无常。於是发愿念佛,一心归向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後来有一天,突然生病,在病中他对人说:「我梦见自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游历,看见有
两扇门锁得很牢固,这个时候,刚好遇到宗利法师(请参阅明伦317期「净土圣贤」)来开门
,引导我进入参观,我见到了七宝莲池和七宝楼阁,同时也看到了阿弥陀佛以及菩萨圣众
。西方圣境已经现前,我即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於是李彦通就请□经、道果两位法师前来,法师到他卧床前,为他讲说净土法门的殊胜,
策励激发他坚定信心和愿力,一心念佛,并且命全家一齐诵念佛号助念。於是李彦通就在
念佛声中,面向西方端坐而往生了。

莲池馀馨之八—圆瑛法师 智  展

圆瑛法师(一八七八—— 一九五三),福建古田县人,又号「三求堂主人」,早年修习禅
宗,功夫颇有进境,多次定功得力,均乍见身心俱空。三十六岁以後,因为阅读永明大师
和莲池大师所著述的净土著作,便开始深信净土念佛法门。

圆老一生强调各宗并弘,圆融无碍,不过晚年的时候,凡讲经说教,却都劝人念佛,并有
许多净土经论的讲义(如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等)流通於世,利益了广大的净业行者。身为
中国佛教学会第一任会长,圆老终身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三求)自我策励,并
劝进来者。兹将其紧要的净土开示(摘自劝修念佛法门)约略整理如下,普愿见闻者,信
愿念佛,福慧增长:

念佛正是教人成佛

释迦牟尼佛何故教末法众生专念阿弥陀佛,以冲破无明遮障,解脱生死轮回?圆老云:「
佛观众生,妄念纷纷,无由止息,故教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是为以念止念之法,犹如医
师,以毒攻毒。又众生之心如水,本来清净,而起种种妄念,如以尘土灰沙投於水中,清
水竟然变成浊水。今欲澄浊就清,必假清水珠之功,方能有效。一句佛号如清水珠,众生
乱心如浊水,云栖(莲池)大师云:『清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纳於乱心,乱
心不得不佛』。念佛正是教人成佛之法,岂是骗人乎?」

最稳当之修行法门

又圆老在修行上乃由禅入净,禅净二法相较,其间利害为何?曰:「现在世人,群推禅宗
为最上乘,乃是顿教法门,可以顿出生死,顿超佛地,斯言亦复不谬。然须有上根利智之
机,方可一生事办,倘属下根,自是完全绝分,即使中根,亦未必一生能了。隔世多昧前
修,到底总不稳当。而念佛之人,但得『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临终自然蒙佛接引,往生
极乐净土,永卸轮回,而得解脱。极乐国中,莲华化生,是为最後之生,寿命无量,与诸
上善人俱会一处,任运进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趋无上菩提。修行法门之稳当,孰有过於
此者乎?」

念佛得成佛道

然而,有人怀疑,成佛乃甚难之事,而念佛看来极为容易,何以念佛就能成佛呢?圆老云
:「修行法门,顿渐不同。渐则三□炼行,百劫修因,方成佛道。顿则不历僧□(三大阿
僧□劫),可获法身,未可一概论也。念佛乃是横超生死,疾趋菩提,圆顿法门也。只怕
大家不肯念佛,不怕不得成佛。如果一生精进不懈,自然佛果可期。」

既然如此,念佛法门的「横超」、「圆顿」何处可得验证?圆老曰:「念佛之人,而得诸
佛慈悲之所护念,弥陀愿力之所摄持,命终往生,径登不退,任运进修,直至成佛。弥陀
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候补成佛之位),其数甚多。』
观『一生补处』之句,一经往生,即是最後身,岂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约事而言。
若约理说,念佛功深,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圆融,自他不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
念相应念念佛,证唯心净土,见自性弥陀,不待往生,即成佛道,其圆顿为何如耶!」

早年曾在禅门下过苦功的圆瑛法师,自接触念佛法门後,便一直死心信受、极力弘扬。根
据明□法师的记载,在圆老晚年病危的时候,仍然一心念佛,并嘱咐左右的弟子们说:「
出家人置生死於度外,以疾病为助缘,余号『三求堂主人』,平生都以求福、求慧、求生
净土为宗旨。现在福慧已求,最後只有求生净土。汝等立身处事,须以『三求』为正确修
学方针。更希望广大佛教道友、信徒,以此『三求』为真正学佛宗旨。」接著,又说了一
首偈颂:「唯有一宗事,但念阿弥陀,求生於净土,上品紫金台。」之後,便要弟子在病
房外贴上写著「来者念佛,是真莲友」的纸条,谢绝一切探访,专志念佛,求生西方。

至诚念佛一句,便具足无量福德智慧,亦即若能念念不离弥陀,便是在实践圆老所说的「
三求」。吾人生此浊世,自身根器的驽钝和外在环境的下劣,在在都是修行上层层的阻碍
。今日有幸得闻横超、圆顿的持名念佛法门,有修大德如圆公大师又如此谆谆训勉,吾人
实应趁早储备往生资粮,莫再和出世的无上因缘失之交臂了!

灵山开九华 净 业

九华峰头云雾浓,三月四月如隆冬。
厚拥敝袍供高卧,□气远遁来无从。
九华山中泉味逸,百滚千沸中边蜜。
拾取松□镇日煨,权作参苓疗我疾。
                      ——— 摘自□益大师「遣病歌」

从炙热的南京,一路颠簸,来到九华,抖尽一身酷暑,换得满怀的清凉。李白游九华山记
:「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十丈,上有九峰如莲花。」从青阳县遥望九华,仰头只见
奇峰林立,山□突出,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之中。

九华地藏

九华是地藏菩萨的圣地,唐代初年,新罗国王室贵族金乔觉,发愿效法地藏菩萨「我不入
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出家法名释地藏(人称金地藏),渡海来华,见九华山高险峻
,远离人世尘嚣,便住在九华东崖峰的岩洞中,独自苦修。後来为樵夫发现,当地乡绅诸
葛节等人捐资建寺,朝廷赐名「化城寺」,取法华经化城喻品,以化城安顿众生的意思。

金乔觉从化城寺,日日登上人迹罕至的险峻山颠,礼拜经典,在□石上留下深深的脚印,
至今尚可清晰见到,人称「古拜经台」。圆寂三年後,肉身栩栩如生,僧众建塔供奉,这
里「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名为「肉身宝殿」。一行人在殿外平台席地而坐
,於晨光松影下,佛声朗朗地做了一堂早课。然後在「肉身宝殿」前,全体恭读明代□益
祖师的「九华地藏塔前愿文」,大家努力地观想□祖当年发愿的情景。

殿前发愿

□祖二十岁丧父,一闻地藏本愿,就发出世心,故一生尽力宏扬赞叹地藏菩萨。正值年富
力壮的三十六、七岁,□祖却是病得匍匐苦患,感叹自己宿业深重「虽受戒品,轻犯多端
。虽习禅思,粗惑不断。读诵大乘,仅开义解。称念名号,未入三摩。外睹魔党纵横,痛
心疾首。内见烦恼纷动,愧地惭天。复由恶业,备受病苦。」(见九华地藏塔前愿文),於
是在三十八岁带病进入九华山,来到金乔觉的「肉身宝殿」前发愿,手臂上燃了六炷香,
一则供养地藏菩萨,一则忏悔身口意的过失,更重要是求地藏菩萨指点未来修学的方向:
要先求律仪清净?或参禅断惑?或阅藏求慧解?还是立行六度,广作福事?若业障深重,
病死牵入恶道,请地藏菩萨常觉悟我,不忘学佛。若业障稍轻,请菩萨助我,早成念佛三
昧,得生极乐。

为了方便一行人随文入观,前一夜已请同行的师长讲解一遍,此时大众同声齐念,也有几
许感同身受的亲切。

□祖在「肉身宝殿」发过大愿後,抱病住在九华山,时常「腐滓以为馔,糠□以为粮」忘
了肉身形骸的痛苦,忘了世间往事,全心阅读藏经千馀卷。

回香阁里

隔年夏天,□祖移锡到九华别峰的「回香阁」。「回香阁」本名华严禅寺,过去是登天台
正顶的必经之地。香客在这□烧第一炷香,返回时又会在此烧最後一炷香,故称「回香阁
」。站在寺前休息,东望天台群峰和「闵园竹海」,西瞰九华街,一目了然。当地导游引
人来此参拜,必会提及明代□益大师驻锡的事迹。一行人感念□祖馀风,在荒凉的山寺供
养一点菲仪,聊表衷曲。

九华山有九十九座寺院,□祖何以驻锡此地?在「回香阁」不远处有一座「东崖禅寺」,
明代王阳明先生平定朱宸濠之乱後,为了一避朝中小人的迫害,特意到此「宴坐」参禅。
明武宗怕王阳明功高反叛,派了锦衣卫上山监视,发现王阳明在山上一直安坐不动,武宗
得知後,说道:「道学人也,何谓反乎?」(见明儒学案)王阳明「致良知」的悟境,对□
祖有「□酥为酒」的启发,从儒家圣学悟入佛门心法,帮助极大。□祖选择「回香阁」住
山用功,是否有此一层意思呢?不得而知。一行人在东崖禅寺的凉亭里,享受习习山风,
就著夕阳馀晖做了一堂晚课,课後请师长讲解东晋刘遗民所作的「白莲社誓愿文」,有文
有景,情景交融,「终时各感佛来迎」成了一行人的默契。

□祖在「回香阁」,撰述梵网经合注。同参师友道□公,远从闽地,携杖来寻,请□祖开
讲这部经,恰好又有两三位同志也欢喜听闻,□祖便在「九华峰头云雾浓」的「回香阁」
,力疾敷演,不觉心华开发,义泉沸涌,迅速秉笔而随记之,完成了梵网经玄义。

德润芙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祖一入九华,山中寺院有应兴应革的活动,往往礼请□祖撰文倡
导,引领四方风动。例如某寺院欲造万佛铜殿,□祖就作了「化持灭定业真言一世界数庄
严地藏圣像疏」。肉身宝殿要募长明灯,□祖作了「海灯油疏」。有寺院要打华严七,□
祖作了「九华芙蓉阁建华严期疏」。九华山各寺院发起为众僧建纳骨塔,□祖就有「九华
山营建众僧塔疏」文。

凡圣同居

白天行走在九华街上,只见龙蛇混杂,叫卖声甚嚣尘上。夜晚则处处挂起酒店招牌,秽气
扑鼻,音乐嘈杂,有时还会看到几位衣褛不整的僧众,形同俗人。有人不免怀疑,这里可
是四大名山之一的佛教圣地?这名山圣地的奇景,古来就是如此,有一位九华常住也曾向
□祖质疑,□祖回信说道:

「向年托迹宝山,於一切精律行者,作地藏大士想。即一二不拘小节者,亦作志公、济颠
等想。圣道场地,龙蛇混杂,凡圣交参,不敢以牛羊眼妄测,自招无□重罪也。……九华
实地藏慈尊现化地,山中大众无非地藏真实子孙,不知历几劫修行。到此名山福地。……
不肖智旭,少时无知,毁谤三宝,罪满虚空。仗地藏大士,深慈厚愿,拔我邪见,令厕僧
流,故今日称地藏孤臣。山中大众,皆吾幼主。臣无轻君之念,而有谏君之职。……古人
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又云:『家无小人,不成君子。』纵有实非大士真正眷属
,亦须慈恕,令其渐种善根可也。」(复九华常住书)

□祖怎样看待「凡圣同居」的九华山?□祖寄居九华,见到山中精於戒律的僧众,就想作
是地藏菩萨示现。一两位不拘小节的僧人,就当是宝志禅师、济颠和尚的方便游化!九华
大众都是地藏菩萨的真实子孙,因为能到九华修行的人,不知经历多少劫的修行工夫,才
有此福报。□祖庆幸得闻地藏本愿而学佛,自称「地藏孤臣」,所以山中大众都是我的幼
主。为人臣子,唯有劝谏的的责任,断断不敢有丝毫瞧不起的心眼。纵使真的不是地藏菩
萨的真眷属,也应慈悲宽恕,接纳他,包容他,让他渐种善根。

我病治时

一行人从南京火炉走来,在盛暑炎毒的烘烤下,身体症状一一浮现。置身九华,想到也是
抱病入山的□祖,祖师是如何排遣病痛呢?□祖遣病歌云:「岂向旦暮恋空华,悲我知门
未诣室。是以持名日孜孜,拟开同体妙三慈。我病治时生界治,刹那非速劫非迟。」果能
恳切持名念佛,净业道隆,何患身不安?只盼「我病治时生界治」!

临终业现  唯依弥陀洪来有老居士往生见闻记 青 函

先慈洪来有老居士於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归西,留给子女无限哀思,祈佛慈悲接引母亲往
生西方,莲品增上。

母亲是不识一字的村妇,记忆中从未打过孩子,更是邻里眼中称道的好媳妇,她的婆婆疼
惜她如亲生女儿,与同事相处更是义高情重,结交许多知心朋友,她的一生中充满了感恩
、亲情、友情和知足常乐。 

学佛的因缘

民国七十一年,末学得遇佛法,听说大悲咒很灵感,便和母亲每天一字一句的苦记,花好
长的时间把大悲咒背熟,每天认真念诵。母亲看别人能诵念佛经,常投以羡慕之情。後来
因明伦月刊需一打字人员,蒙黄老师引介,开始亲近台中佛教莲社,在良师益友的环境中
薰陶,才知道雪公老师倡导的净土念佛法门。

当时,姐姐每周三听雪公老师讲经,回家後就把笔记再跟母亲述说一次,不识字的她,却
能发起大信心,开始念佛。民国七十五年,先祖母在莲友的助念下往生,往生瑞相更让母
亲对佛法起了坚定的信心,从此便以念佛为主要功课,每日三千声佛号不断。虽然有时工
作加班到晚上十点钟,也要把规定的功课做完,才去就寝。 

家人的护持

母亲一直和姐姐同住,民国八十二年末学和姐姐比邻而居,母亲和我们更加亲密。母亲碍
於习俗,以为住女儿家会被耻笑,对自己的儿子过意不去。姐姐常开导她说:「住女儿家
是为了能吃素、听经、学佛,生死事大,要放下世俗人的眼光、亲情的纠缠,要认真的勇
往直前,以学佛为重。」

每当母亲到邻舍□话家常,我们就劝她多念佛,少造口业,孙儿们也常来陪她念佛。前年
,母亲说她很羡慕孙子们背诵国学能得到零用钱,我们就鼓励她每日念佛三万声,便给她
一百元去做功德。虽然病苦在身,也能勉强念佛,努力不懈。每当下班第一件事,家人就
来陪母亲聊天,问她今天去邻家吗?她都答以「三万声佛念不完,那有时间?」邻居遇见
家人,就赞叹母亲是个好人,女儿叫她不要和人家说长道短,她都做得到,佛号没念完也
不敢去找她们,也常劝邻居念佛,相信因果,一定可以去阿弥陀佛那边。

外子常劝母亲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偶尔到寒舍看电视时,姐夫就来请母亲回家,跟她一
起泡茶、聊天,要她念佛,使她老人家远离诱惑。母亲虽不懂得高深的佛理,但肯听子孙
们的话,对老师的教诲深信不疑。 

病苦的信愿

几年前,母亲因服食治疗灰指甲的药,造成肾衰竭,病苦便不断的侵袭著她的身体。在坚
毅的信念下,她一直有求生西方的意志。有时她会感叹自己福薄,真能生西吗?此时,我
们便以明伦月刊上雪公老师的法语、开示不断的提起她的信心,遇有大德之往生事迹也常
常说给她听,以免她懈怠、失去正念,她也都能立刻起信心,发愿,加紧念佛。平日在洗
肾室中,时常告诉肾友及医生,说她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劝大家好好念佛,会有大利益。

临终的善缘

去年以来,病情恶化,折磨得她卧病在床,痛苦不已,使她产生了幻觉而极度恐怖,在一
天中竟因害怕惊恐而休克了两三次。幸因平日信愿念佛,在莲社郭师姐等莲友的助念中,
与莲友持续以祖师法语开导,渐趋平静,开口念佛。清醒後,虽再度送医治疗,但终不敌
病魔侵蚀,病情愈加恶化。此时,蒙自公老师亲临医院和家里来探视,慈悲开导:「临终
业境现前,外缘干扰,只有念佛求佛加被,才是唯一的依靠,要坚信只要发愿求生西方,
阿弥陀佛一定会接引她到极乐世界去。」看著母亲恳切的眼神,末学知道她是清醒的,她
是不断的在念佛,与死神搏斗,她是坚毅的要求生西方。

十二月二十二日晚间,母亲送回家里,已是奄奄一息,四肢不能动,口发不出声音,幸有
莲友不断前来助念,母亲两眼一直望著佛像。二十四日上午十时,在大众念佛声中,明伦
月刊黄老师为母亲开导,不动的手脚竟然微微挣扎,并随著念佛节奏,无声地张口念佛五
六次,然後望著阿弥陀佛,阖眼微笑往生。

助念十个小时後,家舅赶来,得知母亲生前发烧,不经意的摸她的头,责怪我们:「头还
热热的为何就把她盖起来?」原来是头顶犹温的往生现象。助念二十四小时後,母亲全身
柔软,脸上无一丝病苦状。家人见到这些瑞相,更加深信雪公老师的慈训,以及自公老师
在母亲临终时的叮咛:「只要老实念佛,深信切愿,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勿「随便说说」李坤海

随便说说,表面上似乎没什麽要紧,但忝为一个佛教徒来说,这是明显地犯了佛门五戒中
的「不妄语」。

在现代社会中,「随便说说」大行其道,已成为许多国人的不良习惯。譬如:「某候选人
稳当选,安啦!」,「你所求之物没问题!一定『包君满意』!」,「下次该让我好好请
你吃一顿!」,「撮合某某好事包在我身上!」等等。但是最後的结果均无实现。如此定
会惹来对方反感,也因而被对方看轻。因为即兴脱口而说,没经过心思过滤,虚与委蛇,
非真心话,不负责任,不过是敷衍了事的肢体语言!

田寮乡怎麽走

「随便说说」的不负责任话,小者会让人吃不消,大者会致人於死地。还记得近五十年前
,笔者师□毕业,规定八月一日须亲赴被分发的高雄县田寮国小报到。笔者於这一天兴冲
冲地从南部凤山的家,搭火车至冈山(因田寮属於冈山地区),於站前问一名老人:「田
寮乡怎麽去法?」当时从田寮至冈山,往返只有上下午各一班车,老人却向山的那一头伸
手一指:「在那边而已!」在骄阳肆虐的八月天,走了近两个小时,要不是当年年轻力壮
,定会中暑病倒。就因老人「随便说说」,就让人消受不了。

侠客永远的痛

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江户有一位著名的黑道侠客—— 国定忠治(注一),有一夜晚於江户
被千馀名官兵追捕,在层层包围中插翅也难飞。官府捕头的工夫极了得,欲擒拿国定并不
难。但这位捕头一来感佩国定的劫富济贫、仗义锄恶吏,二则因他的侄儿是国定的得意干
部,所以有意放国定一马。两人在漆黑的屋顶上展开一番剧烈交手,捕头小声告知国定:
「趁他故意滑倒,从屋顶跌落时,赶快逃奔。」果然,在捕头故意跌跤摔落於地之际,国
定脱险回到山寨。

次日,国定召集全部部属,告知险些被擒始末,但被「放马」一事却略而不提,并替部下
的安危设想,警告说:「今後行动时,若碰到那名捕头,勿跟他交手,立即开溜为宜!」

接著又说:「哼!有一天我会摆平他。」

国定前一段说的话是真的,而後一段话是属於「随便说说」而已。但是,那□知道国定干
部中那名捕头侄儿,竟然反应过度,有一夜私自下山,罔顾伦常,袭杀捕头叔父,替首领
「摆平了他」。其实国定所谓的「要摆平他」完全是随便说说而已,不料言者无心,听者
有意,让部下铸成滔天罪恶,造成国定永远无法弥补的创痛,及终生脱卸不了的遗憾枷锁
。

一句话两番情

固然「随便说说」并非罪大恶极,而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沟通,未必须一板一眼太认真严肃
。譬如幽默,有节度的开玩笑,或安慰或安抚对方的伤心或不满,甚至於善意的欺骗……
等都无可厚非,但事关重要,就不容许随便说说了。

满不在乎於「随便说说」的国人大有人在。日本人与台湾人因受到各自文化的薰陶有异,
对事物的言辞处理也大异其趣。例如:一个台湾人向日本好友央求帮忙某事,日本人一向
习惯说「让我考虑看看」,结果九成以上必然是「OK」。反之,台湾人说:「我考虑看看
」,其结果九成以上必然是「NO」。日本人所说的「考虑看看」虽与台湾人所言完全相同
,但前者系日本人表示允诺对方的含蓄语及习惯用语,而後者纯粹是应付敷衍式的滑头语
。这等差异,凡逾七十岁以上的台湾人都津津乐道。

口业清净

至於究竟什麽事不可随便说说,而在何种场合下可说?这要看发言者的智慧、常识、诚恳
态度以及对方的诚意领会程度而定。不过,笔者认为一个人必须慎言,除了不流入「妄语
戒」外,该说即清楚地说,不该说即不说。诸如油腔滑调、不负责任,足以令人会错意的
、暧昧的、无把握的话语,最好噤若寒蝉,以求 —— 口常清净,言无误失,发言尊重,
智慧殊胜的口业清净利益。

注:正名为冈忠次郎(一八八一 ~ 一八五○年),系一位著名的黑道侠士,因劫富济贫
,仗义锄恶吏,为官方通缉在案,後被补受极刑。其故事在台湾电视曾上演,有诸多版本
,其小说更是脍炙人口之名作。

真能念佛 □益大师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五母作子 坤  德  
 
从前有个对佛法非常好乐的小孩,才刚刚满七岁,就请求母亲让他跟随得道的阿罗汉到深
山中修行。出家後的小沙弥一点儿都不像同年纪的孩童一样喜好玩耍,反而是日以继夜的
听从师父的教导,精勤用功,连片刻也难得休息。因此,才过了一年,小沙弥就证得了四
种神通,除了可以通视彻听现实世界的种种情事,还可以飞天自在,变化不同的形貌,甚
至在定中看见自己的前世。

有一天,小沙弥独自打坐时,忽然间一笑。原本安安静静在打坐的徒弟怎麽笑了起来?在
一旁的师父便开口问小沙弥说:「怎麽回事?打坐中怎麽会笑出声音来呢?」小沙弥诚惶
诚恐地回答说:「我怎麽敢随便地嬉笑呢?是我在打坐中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生,觉得既可
悲又可笑,所以才忍不住发出了声音。」师父说:「哦!可以说来听听吗?」原来,小沙
弥在定中看到了自己这几世以来的亲生母亲们,正哭哭啼啼地诉说痛失爱子的心声:

第一位母亲哭著说:「我的儿子刚死的那天,隔壁邻居就刚好生出了一个小娃,我一看到
这小娃学爬、学走路的样子,就忍不住想到我的小孩。他如果还在的话,也应该开始学爬
、学走路了,可是他怎麽会那麽早就离开我了呢?」

第二位母亲接著哭道:「我的小孩才刚出生不久,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我一看到人家哺□
小孩,便觉得痛不欲生。我的孩子,怎麽不让我多□□他呢?」

第三位瘦骨如柴的母亲则说:「我的孩子也是来到这人世没多久就死了,我每次吃饭的时
侯,就想到如果孩子还在的话,就能陪著我,一起吃我煮的饭菜。他怎麽会弃我而去,留
下我一个人呢?」

第四位哭哑了声音的母亲说:「唉!我的孩子也陪我没多久,每次遇见那些和他同样年纪
的人结婚生子时,我都忍不住想,如果我的孩子还在的话,我也可以含饴弄孙,享受天伦
之乐了。他怎麽会离我而去,怎麽会离我而去呢?」

接著,小沙弥这一世的亲生母亲也哭著说:「唉!我的孩子虽然还在人世,可是却早早就
离开我去深山学道,不管他是生是死,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面了,真希望再见他一面啊
!」

小沙弥对著师父说:「师父啊!我就是看到这五位亲生母亲,聚在一起为我伤心、痛哭的
样子,才忍不住苦笑起来。世间的人,不知道有前世来生,只说一死百了,不明白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法则,所以在世的时候胡作非为,等到死後堕入三恶道中,才後悔莫
及。我离开母亲出家修行,就是因为厌倦世间的轮回生死,希望在佛门中修行以求出离。
可是,如今看到五位母亲一再地因为思念我而痛苦不已、无法超脱,内心真是感到无比沉
痛啊!」

五位母亲同哭一子的不可思议情景,是透过修定修慧的小沙弥眼中才得以看见。不信因果
及生死轮回的人,往往就在这其中随著哭、跟著笑,连其中的原委也看不明白,更遑论要
从这因果业报的大梦中醒来了。佛的教法如洪钟,就是要敲醒沉迷於轮回中的众生,吾人
实应深自省察,莫负转轮心啊! (出自五母经)

挡 火 墙  三 学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王安石诗)

印刷精美的月历,常有高山湖水的风景照。上有积雪不化的山峰,下有一片宁静的湖泊,
一派湖光山色,随著春夏秋冬,四时变化。站在高山湖水之前,能有什麽感受呢?一个人
总有一个想法,而「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正是孔子的观感。

周易的损卦,由象徵山的「艮卦」和象徵泽的「兑卦」组成。上有高山,下有湖泽。高山
湖水,为什麽叫损卦呢?因为山所以高出於地上,在於湖泽侵蚀自损,这是「损下益上」
的自然现象,正是损卦的本义。玩观损下益上的现象,孔子联想到君子的修学就该如此,
所谓「君子以惩忿窒欲」,君子只要减损自己的忿怒和贪欲,便是利益他人。 

七情祸首

常人都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绪,其中以怒和欲最容易伤害人。怒如
火,不禁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当心中生起忿怒、贪欲时,若不善加调节控制,
任它发作蔓延,便有不堪设想的可怕後果。

要求别人不忿怒、不贪欲,很难办到,如论语公冶长篇,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我不愿承受的事我不愿别人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会把这些事加在
别人身上。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啊!这是恕道,不是你能办到的。或许
子贡能做到不加诸人,但是要人不加诸於我,可就难了。例如忿与欲,这根深柢固的情绪
,唯有君子才知道它的祸害,懂得控制的办法,泛泛之辈总是让它牵著鼻子走,要不加於
人,谈何容易。孔子教人做君子,这害人害己的「忿怒」,便是君子首要惩处的祸首。   

忠恕惩忿

论语经文,处处都是教人「惩忿」的方法,今仅就「忠恕之道」的惩忿道理,略述己怀。

忠恕,可以贯穿孔子一生教人的全部道理。忠,尽己也,後人扩充为「敦伦尽分」。为人
君者应尽仁、为人臣者应尽敬、为人父者应尽慈、为人子者应尽孝、与国人交者应尽信。
有什麽身分,尽什麽本分,就是尽忠之人。当对人忿怒时,首先想到自己是否尽忠尽分了
?若本分有亏,怎能有忿怒不满的理由?若自我省察,各各本分都照顾到了,正要得理不
饶人时,孔子教人要「恕」。恕,如己也。想一想自己愿意被人这麽忿怒相向吗?或者体
谅对方的处境,值得动怒吗?俗语云:「话到口边留半句,事临头上用三思。」心存忠恕
,在一留一思之间,炽然怒火不知不觉就被扑灭了。

孔子一行人来到匡地,被匡人误认为阳虎,遭到团团围困。这时,孔子体谅匡人当年受阳
虎的迫害,对匡人并没有忿怒相抗,孔子也相信自己离乡背井做天的木铎,必能吉人天相
。这场匡人的误会,孔子尽己恕人,不必忿怒,终能拨云见日,安然而去。 

风吹堕瓦

遇到不顺的逆境,眼看就要点然熊熊怒火了,这时稍加思惟一下:自己尽分了吗?若换作
是自己,该当如何?能这样思惟,智慧理水刹时涌出,就可浇熄满腔怒火。北宋的王安石
在推行新政时,遭到极大的阻碍,心中难免怨恨。他以「拟寒山、拾得二十首」诗,宣□
心中之忿,其中第四首诗,充满了忠与恕的味道: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
     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
     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
王安石是模仿唐朝的寒山、舍得诗,故诗句浅白易懂。大意是说:屋瓦被大风吹下来,正
好打破我的头。这片瓦自己也碎了,不只是我的头破而已。对这片瓦没什麽好生气的,它
也是身不由己,被风吹下来的啊!众生会造许多恶业,其实都有迹可寻。自己不懂得前因
後果,才会胡乱怪罪人家。这样的人最可怜了,该劝他好好用心改恶修善。自己怎能糊涂
懊恼,跟他结仇为敌呢?被飞瓦打破头,如人突遭逆境,很少不发无明火的。这时想想:
对方可能不是故意的,而自己为什麽会恰好碰上呢?一定有其原故。这就是恕道,教人退
一步想,让海也阔了,天也空了!早年被人讥为「拗相公」的王安石,晚年「舍宅为寺」
,想来在惩忿一端,确实用了不少心。 

鸥鸟不飞

忠与恕,就像是一道挡火墙。在怒火中烧时,当思及忠恕,就启动了这道挡火墙。所谓「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篇),只怕我们不肯思而已,果真是有志利人的君子
,就该想一想忠,想一想恕,忠恕离人不远,一思便来。能将害人不浅的「忿怒」损之又
损,惩治清净,当下风平浪静,鸥鸟不飞,给人一片祥和。

历史感应统纪语译序  徐醒民

人在世间,苦多乐少。究其实际,惟苦无乐。□欲离之,唯有学佛学儒,以成觉悟之道。
而欲学佛学儒,必须深信因果,方能切实修学。使於因果不信,甚至拨而无之,则造杀盗
淫妄诸恶业,而无忌惮,终必堕失人身,遑论学道,遑论离苦。

论信因果,必信三世,必信轮回,方可谓为深信。三世因果,有理有事。理深而难明,事
显而易见。是以欲明其理,自必先识其事。由事入理,乃能深信不疑。其事其理,载於内
典儒经多矣,而史乘所载之事迹尤多。但以史籍浩繁,会而阅之则不易。彭泽许氏历史感
应统纪,辑自二十四史,广博而信实。印光祖师至为称许,并为铸版印行。谓此书可使世
人咸知因果报应,丝毫不差。由是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庶可天
下太平,人民安乐。

吾师  雪庐老人,承  印祖之教,缘寄台中,弘佛弘儒,悉以因果导入正行。以许氏之书
为学者自修必读。又择其中最契时机者,命门人吕子富枝,语译其文,又命江子逸子,择
要绘图以附,连载於明伦月刊,广为宣流。终汇成书,梓行淑世。

师归西至今,已十有六年。目击世风日下,吕子忧之。乃遵昔日师训,汇其语译此书,由
台中莲社印行。付梓之顷,嘱为一序。余以同门同志之谊,幸获先读。欣见其问世之後,
必能启人信心,以去恶念,以修善行,离苦得乐,实由此起。弘师道,度众生,两皆得之
,谨乐为之序尔。

民纪第二壬午年仲夏上浣庐江徐醒民敬识于台中

※凡欲函索本书者,请附回邮八十元,寄明伦杂志社,即奉送一册,赠完为止。

人生马拉松 瑜  扬

在迈向成功的道途上,我们马不停蹄、汗水淋漓地奔跑著。为了尽早达到目标,为了比对
手先驰得点,我们战战兢兢,一刻也不敢松懈。时间似乎怎麽也不够用,总在我们气喘吁
吁、手脚瘫软的时候,无情地催促我们上路。我们勉强打起精神,迈开步伐,作最後的冲
刺。听不见风声,也听不见自己的喘息声。眼看终点近在咫尺,旁人陆续发出了欢呼,此
时不禁要问,在跃过终线的刹那,我们究竟赢得了什麽?

人生是一场考验毅力和耐力的马拉松,不到最後关头,很难判定胜负。只可惜,在这个事
事都讲求速成的时代,大部分的人是将人生当作一场百米赛来看待,而非视为长程赛来经
营。跑百米,是将冲劲和速度爆发於瞬间,跑者之间的差距往往只在几微之间;可是跑马
拉松,开头领先的人却不一定能在最後胜出,其间体力、呼吸、步伐的调配至关紧要,选
手们在抵达终点前的落差往往有好几公里远。现实人生不也一样,如果只是将物质享受、
功名利禄当作终点,其实多数人所能追求到的都相去不远,能够受用的也相当有限。但如
果以往圣先贤的生命品质当作终点,并以生命价值的提高与否作为衡量标准,当中个人心
灵层次的悬殊,便可谓天渊相隔了。既然参加了人生的马拉松,本就应该细细擘画,边跑
边调整步履和心律,把眼光放远,静静地领会奔跑所带来的凝定和专一,怎麽好贪图一时
的超前,而把精力都孤注一掷地浪费在其中的一小段呢?

在逐渐向生命的终站靠近的过程中,「追逐」一直是我们始终保持不变的姿势。有人被前
方骄阳下如真似幻的海市蜃楼眩惑,就将原本要跑几哩路的体力,一口气在几百公尺内耗
尽,结果不但没有瞧见天堂仙境的踪影,反而错乱了原本的规律和节奏,稳健的步伐变得
蹒跚了,往後一大段的路程也成了一种折磨。这样的情境反映在现实人生里,就如同因为
一时的短视近利,将有限的精力、时间大量耗费在无谓的浮华和虚荣上,结果不但迷失了
自我,逝去的青春、朝气也不再回头,往後的岁月,每一步都变得沉滞而艰辛。所以,在
长程的赛跑中,如果见到有人突然飞也似地超前,不要因此而自乱阵脚,循著稳定的节拍
和呼吸,持续地向前奔跑,才能享受身心律动的愉悦,并且轻松无负担地跑完全程。就像
现实当中能不断自我鞭策又能按部就班的人一样,有条不紊的规划,以及不轻浮躁动的性
格,才能引领生命走向丰盛和完满。

喜欢长跑的人,在意的绝不是和别人的胜负之争,而是过程中能靠著不断的自我督促和调
整,清晰地感受到突破和超越。面对如同马拉松的人生旅程,输赢的论断也不会只是在谁
先抵达终点而已。如果能越来越了解生命的本质,越来越懂得掌握自己的方向,并进而越
活越自在、欢喜,那麽当抵达终点的时候,才有资格称得上是最大的赢家。

找 藉 口 慧 文

成功的人,是因为他极力找方法;
失败的人,是因为他只会找理由。

孩子们:

前些日子刘侠女士的猝逝,让不少人慨叹扼腕!回忆起她的一生,确实是一部生命的力作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她最有资格找藉口了,从十多岁发病起,漫长的近五十年,病魔就从未对她歇手过。饱受
折磨的身躯:手不能弯、腿不能抬、脖子也无法转动,原本秀丽的脸庞,也因长期吃药变
得浮肿难看。这麽多的苦难正可让她借题发挥、怨天尤人,冠冕堂皇的要求福利、要求照
顾。可是她说:「一个人只要肯做,即使在三尺宽、六尺长的病床上,一样能有所作为,
为自己开创出一片广阔的天空。」凭著这样的信念,她不仅尽量不带给人们负担,反而凭
著自修写出一篇篇鼓励人心的巨作,更创办「伊甸残障基金会」,协助许多残障青年站起
来。她从不因病痛而退缩,一直想办法把欢乐带给每一个关心她的人。她的伟大在於证明
「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她的成功在於永远「不为自己找藉口」,我们从
她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光亮。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这是一句多麽发人深省的话。如果成功是那麽唾
手可得、毫不费力,它的可贵度就要大大的降低。唯有经历惊涛骇浪、慢工雕琢的成就,
才足以振奋人心、受人尊敬。因此把握每一次的困难,它就是一个向上提升的机会,用智
慧找出解决的办法,才有资格享受成功的喜悦。你还在找藉口吗?「没时间、没办法、没
希望」,让我们找方法来一一破解:

一、没时间: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时间,但差别就在如何运用这二十四小时。有的人可以
在电视、电脑前一坐两三个小时,却抱怨没空阅读;有的人话匣子一开便聊个没完没了,
却总嫌读书的时间不够用;游戏逛街不嫌累,一到做事、念佛便瞌睡连连,习惯性地说自
己没时间其实是价值观的偏差,不是真正的理由。只要能妥善的规划安排,就能将每一寸
光阴做最有效率的发酵,抱怨没时间,本身就是在浪费时间啊!曾经有个人在凌晨时分到
海边散步,顺便找个岸边石块坐下来欣赏天空的星辰,没多久就发现石块旁有一袋东西,
他把手放进袋子,感觉里面好像装满很多的小石头。抱著好玩的心理,他从袋子拿起一颗
小石头用力的丢进海中,一颗接著一颗,直到日出已经到来,天空出现金黄色的光芒,他
一边欣赏著旭日东升的美景,一边继续丢著石头:「咦!我丢的石头怎麽也闪闪发光?」

他急切的往袋子里翻,却只看到一颗小小的钻石静静地躺在角落,映照著他悔恨的脸庞。
漠视珍贵时光而任意挥霍的人,总有一天也会和这个人一样,懊悔难过呀!
  

二、没办法:挫折打击人人怕,但一遇问题就说没办法,马上竖白旗投降只会让状况更糟
。只要有心,山穷水尽处,依然可见桃花村,绝处逢生、否极泰来的见证屡见不鲜,我们
为什麽要那麽早就放弃呢?有个人刚从学校毕业,急於想找一分工作。他备妥各项资料,
主动到一家杂志社人事部门毛遂自荐。「请问您们要一个优秀的编辑吗?」「不需要」「
那麽一名绝佳的采访记者?」「已经额满了」「一个仔细的校对呢?」「不需要,坦白告
诉你,目前经济这麽不景气,我们没打算增加员额。没有什麽空缺。」「经理!那麽你一
定需要这个东西」这个人从他的背包里拿出一个设计精美的招牌,上面写著:「全都额满
,暂不雇用」。结果这个永不放弃又具创意的年轻人,幸运地被公司高薪礼聘担任杂志社
的宣传专员。下次遇到麻烦,你还要那麽轻易地说「没办法」吗?


三、没希望:人的潜意识如同冰山下的巨冰一样,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如果一开始就杜
绝了希望,无异是关闭了迎向成功的阳光。勇於尝试,一直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槁木死
灰,如何冒出新绿的嫩芽?只有拥抱希望,才是最富足的梦想家。在一个小镇上,有个父
亲要两个儿子到都市里去闯天下。不过没几天,大儿子便回来了,老爸吃惊地问:「你怎
麽那麽快就回家?」「爹地,你不知道那儿的生活实在太可怕,连喝个水也要花钱买,以
後的日子怎麽吃得消啊!」没过多久,二儿子也拍了封电报回来:「这里可真是有趣呀!
连我们喝的水都可以卖钱,我得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暂时不回家。」过了几年,二儿子成
了富甲一方的商人,他掌握了都会区里矿泉水及蒸馏水的市场,靠著他的希望完成了理想
。相信自己,只要不放弃希望,成功就不会离开你身旁。
  
孩子们:郑丰喜先生的遗孀吴继钊女士曾对他说:「在我心目中你并没有缺陷,因为我虽
有健全的身体,却没有去发挥他们的功能,有也等於没有,与你相较之下,我们的健全真
是浪费…」。我们都拥有与成功者一样的条件,甚至更多、更好,可惜却不断在想理由、
找藉口中忘了该迈步向前,因此从现在起,别再为自己的懈怠懒散开脱,快披上精进铠甲
,向前冲吧!

论语简说(四十一) 子  圆 

八 佾 第 三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鲁国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在家庙举行祭祀,典礼最後撤除祭品时,歌颂起雍诗。孔子感
慨地说:「雍诗中说:『祭祀时,站在天子身旁,有辅助的诸侯、卿大夫们。天子的威仪
恭敬肃穆,是多麽的美好呀!』」像这样的诗,为何会出现在三家的庙堂呢?」

「三家者以雍彻」,「雍」是诗经中周颂臣工篇的一章,「彻」是撤馔。我们知道九月二
十八日祭孔时,乐有六章,分为迎神、初献、二献、三献、撤馔和送神。当祭孔音乐开始
,司仪就朗诵赞辞:「大哉孔子!先知先觉」,然後奏乐。而撤馔时也是随歌随舞,司仪
的赞辞必须合乎身分。至於本章撤馔时,所唱的雍诗,正是赞叹天子庄严祭祀的辞句!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两句出自「雍」诗。「相」是辅助的意思,「维」是语助词
,「辟公」指的是陪祭的诸侯及卿大夫,「穆穆」是肃穆恭敬、威仪具足的容貌,自然显
现出温和、美好的样子。

「奚取於三家之堂」,「奚」是为何的意思,孔子直接评断三家的越礼,只委婉举出雍诗
内容的不搭调,留给听闻的人,深入的思维和警惕!

鲁国三家曾经把国君赶出鲁国,让鲁君客死齐国境内。後来更加擅权,不断削弱鲁君的势
力。三家的家臣也群起效尤,分别作乱,严重地影响三家的存亡,甚至危及三家大夫自身
的性命,这是自食「僭礼违纪」的恶果!

反观,三国时诸葛孔明先生,他的贤德及才能是众所周知的。刘备临终时,托孤於他,说
:「孔明先生,你的才能比敌对的北方国君 —— 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安定国家,成
就大事。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就麻烦你协助他!假使不能胜任,你就不必客气,
取而代之。」孔明先生感念刘备知遇之恩,涕泪俱下!回答说:「微臣愿至死不改忠贞,
鞠躬尽瘁辅佐後主。」可惜的是,继位後的刘後主昏庸无能,但是孔明仍然尽力辅佐。在
呈给後主的【前後出师表】中,後主也深深地受到他忠贞的情怀,感动不已!

智慧过人的诸葛亮,一生忠贞守礼,不求大位,他得了什麽?诗圣杜甫在「蜀相」一诗,
写出了「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
诗句,这首诗有数不清的人在千古歌颂,诸葛大名永垂宇宙,不管那一时代的人都不会忘
记。

思   亲 吉  光

逢食思亲,遇节思亲,饥寒思亲,疾病思亲,安乐思亲,忧患思亲,嫁娶思亲,诞日思亲,
出身思亲,养儿思亲。 (清代  陆陇其治嘉格言)

美食当前,想到父母能一起享用该多好?逢年过节,能和父母一起欢庆,真人生至乐。

饥饿寒冷时,想到父母是否衣食无缺?自己生病了,但愿父母身心康泰,安养天年。愉快
的日子,也愿父母安乐自在。忧愁患难时刻,但愿双亲不必挂心。嫁女娶媳时,愿父母早
日含颐弄孙。生日就是母难日,没有父母生恩,那有今日的我?当出人头地时,最该感谢
的是父母。养儿无微不至,方知父母深恩。

所谓「大孝终身慕父母」,大孝的舜王,从小到老,思念最多的就是父母亲。

再听二十遍

道宣律师,跟随智首律师学习戒律,戒律□听了一遍,就想去修禅。遭到智□师呵斥:「
行远,必自最近之处行起。微细之处用心,才能知明显的道理。何时修,何时舍,有一定
时程,功夫必须修到愿满为止,不宜现在就舍律不修。」於是又听了二十遍,才安坐山林
修定慧。(见宋高僧传)

永远的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泰勒博士在孔子诞辰二五四零周年纪念与讨论会上致词:「如果人
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
过去的两千五百年□,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了进步也好,还是缺乏
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於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
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属於中国,也属於世界;属於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见
论语今义)

指点後辈

凡是後辈的艺人跟我同场,发现了他的缺点,不论是谁,我总是尽可能的指点他。从前後
台常有这样的话:「让他糊涂一辈子!」「凭什麽教给他,咱们花钱学来的!」这种观念
是万万要不得的。(摘自梅兰芳口述 舞台生涯)

知耻近乎勇

雪公云,吾从前不好,曾受人激刺,在大众面前遭人讥斥说「你不懂」。但因吾家庭教育
好,故尚知羞耻。返家後用心,暗中用功。人有「耻」字,就能悔改。汝等以後看书,那
一字、那一行也不许轻过,都要三到:口到、眼到、心到。

兼善南北风 —— 「蔡夫人张贵男墓志 」

全称【隋邯郸县令蔡府君故妻张夫人墓志铭并序】,隋大业二年(606)十二月刻。正书,
二十六行,行二十六字。

此碑既有北碑质□静穆之气,又有南朝婉丽秀美之风。通篇墓志书法严饬整齐,字字得体
,说明了此时楷法已渐趋规□,唐人乃承继了这一传统基础的发扬光大。

整体来看,此碑笔势静穆秀雅 ,出於二王一路,令人想起智永的风□。

另外,此碑刻工精妙,可惜未留下刻者名号。

镀金银茶碗茶托 — 宋

相传在公元前二七00年前,神农氏为了替人治病,无意间发现了具有解毒功效的茶叶,因
此茶叶被当作药材,而称「荼」或「茗」等。尔後人们逐渐认识「荼」不仅可以治病,还
能清热解渴、健脑提神,且散发著清香气味,是极好的日用饮料,所以大量种植采制广为
流传。到了唐代饮茶风气盛行,将「荼」改为「茶」,陆羽所著茶经一书,更是详载茶之
品质、产地、烹饮方法…等,奠定中国饮茶文化之基石。历经宋、元、明、清至今,茶道
远播日本等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此器为莲花形茶托,上承圆腹平口茶碗,通体镀上金银,形式典雅而不失华美,为宋朝产
物,现存於四川省博物馆中。(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 
Mon Aug 29 00:34:00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