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明伦月刊340期
#1
美雪
讲经之地例禁募捐 鞭鼓生

雪公在台中佛教莲社的讲经堂上,立了一条社规:「讲经之地例禁募捐。」斗大的字,长
期孤挺挺地矗立在讲堂边。钱财是世人所追求的,即便作公益事业也是需要财力来推动,
雪公何以立此社规来捆绑工作人员呢?老菩萨要弟子们以怎样的心境来力行佛道呢?在经
济挂帅的工商社会,没劝募要如何立足呢?

有道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拿施主的钱财,就要做利人益众的功德,然後将此功德
回向给施主,绝不是拿来个人花用的。有一首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
道,披毛带角还。」施主的道粮,是用来了道的,不可以随意糟蹋,□中是有因果需要酬
偿的。

雪公在世时,一再地告诫弟子:「自己的钱可以丢在河里,众生的钱一分要当十分用。」
又说:「嘴里念著阿弥陀佛,心中却盘算著如何营聚谋利,全身沾满了臭铜气,道根如何
增长呢?念佛人,要紧的是,长存解脱心,不需要万贯缠身,只要『求道如求食』,自登
九品莲。」

修行人,身处世间,总要随缘随分尽我悲心,然而名利令人昏惑,稍不谨慎,虽只是顺手
接过施主的功德金,那微细的贡高我慢心,就於兹生焉,好不令人生畏!雪公在社规的背
後则另立一条「响应救济灾难代收乐捐」,社会发生了灾变,需要大众伸出援手,这时才
可代收乐捐专款专用,而且事後必须具文徵信。那麽公益事业如何推动呢?雪公则常说:
「有钱作有钱的功德,没钱一样可以行善做功德。」君不闻达摩祖师东来,见梁武帝,梁
武帝问:「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祖师言:「实无功德。」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何等恢宏的气象!梁武帝热腾腾的心,竟被祖师泼了一盆
冷水。原来架子场面等功夫,都不算功德。身处高功利时代的修行人,能不戒之哉!

龙树菩萨 
匡持像运著勋庸
说偈婆沙大论中
愿共众生生彼国
普令具缚脱樊笼

(净土咏史 西湖居士李济)

龙树菩萨匡正护持像法时期的法运,可谓功勋显著,他曾在【十住□婆沙论】和【大智度
论】中说偈,发愿和十方众生一起往生极乐国,普遍使得具足烦恼的众生,都能脱离生死
的樊篱、牢笼。

读易散记:谦卦彖辞(下)  自 明

艮下  坤上  谦亨。君子有终。

     「鬼神害盈而福谦」

虞仲翔注:「鬼谓四,神谓三。坤为鬼害,乾为神福。故鬼神害盈而福谦也。」

崔憬注:「朱门之家,鬼阚其室。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其义也。」

虞注。谦卦在八宫卦中,为兑宫五世卦。兑卦自初爻变,为一世,变至五爻为五世,即为
谦卦,上爻不变,四反回,为游魂,下体皆复为归魂。四反在四爻,下体复以三为主。京
房易传谓游魂归魂为鬼易。兑宫游魂在四爻,归魂在三爻。谦四,阴消,为□,三为阳息
,为信。故注云:「鬼谓四,神谓三。」系辞上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虞注:「
魂,阳物,谓乾神也。变,谓坤鬼。乾纯粹精,故主为物。乾流坤体,变成万物。故游魂
为变也。」淮南子说山训魄问于魂。注云,坤魂亦乾也。故此处四三皆是乾之精。「坤为
鬼害,乾为神福。」者。盈则□坤而为鬼,谦则信乾而为神,是以鬼神害盈而福谦。以上
依张编修以及李氏疏解释。

崔注。李氏疏解释。「朱门之家,鬼阚其室。」本於扬雄解嘲。以释鬼害盈之义。「黍稷
非馨,明德惟馨。」是尚书君陈篇文。以释神福谦之义。故云是其义也。

「人道恶盈而好谦」

虞仲翔注:「乾为好为人。坤为恶也。故人道恶盈。从上之三,故好谦矣。」

崔憬注:「满招损,谦受益,人之道也。」

依李氏疏解释。

虞注。虞氏逸象:「乾为人,为好。坤为恶。」注:「贾逵曰:好生于阳。恶生于阴。」
人得阳以生,故为人。乾为好,坤为恶,乾盈则就坤,故人恶盈。从上之三,是乾来而成
谦,故曰好谦。

崔注。「满招损,谦受益。」引自尚书大禹谟。满则溢,溢则损。故人道恶盈。谦则虚,
虚则益。故人道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虞仲翔注:「天道远,故尊光。三位贱,故卑。坎水就下,险弱难胜,故不可逾。」

李氏疏说。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曰,天道远。」虞氏引来此处,解释谦尊而光。

谦九三自上九来,上为远天,故为尊。谦三为互体坎,息履则为互体离。离火为光,故为
尊而光。三与上对比,则三位贱,故为卑,是由尊位来居卑位之义。三体坎,坎为水。水
向下流。坎又为险。尸子:「水弱而难胜。」水流向下,险弱而难胜。难胜,故不可逾。

「君子之终也」

孔氏颖达注:「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者有谦,而不逾越。是君子之终也。言君子
能终其谦之善,而又获谦之福,故曰君子有终也。」

李氏道平疏:「尊者能谦,则人仰光明。卑者能谦,则物难逾越。艮始终万物。艮之君子
,始终不易。故曰君子之终也。使始能谦,而终不能谦,不可谓之有终。今能终其谦之善
,又能获谦之福。故曰君子有终。」

卦辞「谦亨」含义广泛,总义谦是原因,亨是结果。因为谦卑,乃得亨通。彖传首以天地
之道解释谦亨因果之义。天道下济,是天道之谦,而光明即是天道之亨。地道卑,是地道
之谦,而上行即是地道之亨。次以天地鬼神人道的事情,解释谦亨之义。君子学谦,应当
了解,谦是天地自然法则,谦为鬼神所福,为人所好,不谦便是盈,则为鬼神所害,为人
所恶。明了此义,则能诚意学谦,能亨通事理而无障碍,即是君子所得之终。彖传所说的
义理,其所依据的象数,如以上各注。

象传说:「地中有山,谦。君子以□多益寡,称物平施。」

「地中有山谦」

刘表注:「地中有山,以高下下,故曰谦。谦之为道,降己升人。山本地上,今居地中,
亦降体之义。故为谦象也。」

李氏疏说。谦卦之象,即是艮山居坤地之中,是艮山从其高处下居其下的平地,故名为谦
。谦的道理,就是降低自己,提升他人。这就是礼记曲礼篇所说的「礼者,自卑而尊人」
之意。山本在地上,今居地中。合乎贵而能降之义。故其象为谦。李疏又说:「愚案,礼
有定分,分不可干,故上天下泽则为履。礼有内心,心不可亢,故地中有山则为谦。」

「君子以□多益寡,称物平施。」(王注本□作裒)

虞仲翔注:「君子谓三。□,取也。艮为多,坤为寡。乾为物为施。坎为平。谦乾盈益谦
,故以□多益寡,称物平施。」

侯果注:「裒,聚也。彖云,天道益谦。则谦之大者,天益之以大福。谦之小者,天益之
以小福。故君子则之,以大益施大德,以小益施小德。是称物平施也。」

依据李氏疏解释。

虞注。说文:「□,引取也。」故以□作取字讲。说卦传:「艮为坚多节。」故艮为多。
坤阴小,故为寡。精气为物,乾纯粹精,故乾为物。天主施,故乾为施。坎为水,水性平
,尚书大传说:「非水无以准万里之平。」故坎为平。以乾之上九益谦,故云乾盈益谦。
取艮之多,以益坤寡,故云□多益寡。量乾之物,以平乾施,故曰称物平施。李氏疏又说
:「愚案,乾阳大,有主长,为多。坤阴小,有主消,为寡。艮为手,为□。互震动,伏
巽,是益动而巽。又损上益下为益。故曰□多益寡。说卦,巽称而隐。伏巽为称。巽称乾
物,而坎平乾施。故曰称物平施。」

侯注。彖传说明,天道益谦。但谦有大小,福亦有大小。天之道,盖称量其物以益。

君子则法天道,以德之大小而益之,大小因仍之,是为称物平施。

象传以谦卦上下两体,解释谦之义理。艮山不自为高,而能下於平地,这是谦象。君子学
谦,即是□多益寡,以自己之多,益人之少。君子学谦,必须由象入理。多寡是物象,只
见物象,而不得物之体,所学的谦,仍是形而下者。必得物之自体,方是形而上者。例如
山与地高下之象不同,而山与地皆不离土,山之土,与地之土,便无不同。山地之象有多
下,造成其象之土,则是平等。此即称物平施之理。称物是称量万物,不离万物。即是不
离千差万别之象,而见平等的理体。见得理体,则能不为万物所碍,无往而不亨通,是为
君子有终。

唯识三十颂研究(一○○) 智  果

◎释唯识实性(续)

▲会归「真如」(即释颂文第二、三两句)
    □(一)正会归

论卷九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此一切诸法之圆成实胜义无性,决非指前三种胜
义,而是第四之「胜义胜义」,为恐与前三种胜义相滥故,今更云「亦即是真如」句。

何谓「真如」?论卷九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真实
不虚妄,如常不变易之宇宙万法本体也。

「真如」二字,各有所简:

「真」字1、简去「有漏法」,以「有漏法」乃虚妄不实之法,如梦幻泡影,与「真」义相
违,故简之。2、又简去「遍计所执性」,以其乃是能遍计心於非我法上妄执为我法故,如
绳蛇空华,亦与「真」义相违,故简之。

「如」字1、简去「无漏有为」(有为而通於无漏之法),彼属「修德」(指世出世间一切
善法),虽与「性德」相应(「性德」指无始以来自性中本具之善功德),所谓「修德有
功,性德方显」,然而却属於「缘生法」,以无漏清净心,心所为缘而生故,有生即有灭
,既有生灭变易,便与「如」义相违,故简之。2、又简去「依他起性」可知。

论卷九又云:「谓此真实,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

唯识心要卷九释云:「一切位者,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随缘,故
云『於一切位』;由真如随缘不变,故『一切位常如其性』。湛然(安静貌)即『如』字
之义,『不虚妄』即『真』字之义。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盘而
非净,如水与冰,同一湿性,岂凝然(心神专注貌)死定(如槁木死灰)之谓哉!」
    □(二)释「亦」言

唯识心要卷九云:「颂中『亦』之一言,显此胜义,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
等。」

按杂集论(亦名对法论)卷二载,有七种名:

(1)真如—— 体恒无我,即是「真」义;无有改转,即是「如」义。

(2)无我性—— 离二我故。

(3)空性—— 一切杂染所不行故,所以者何?由缘此故,能令一切诸杂染事,悉皆空寂
由「无分别智」,证彼「真如」,令彼烦恼,悉皆空寂)。

(4)无相—— 色、受乃至菩提,诸所戏论,真如性中,彼相寂灭故。

(5)实际—— 「实」者,谓无颠倒;此处究竟,故名为「际」,真实究竟之境地,更无
过此可缘求法故。

(6)胜义—— 最胜圣智所行处故。

(7)法界—— 三乘妙法所依相故。

上来「会归真如」,即释颂文第二、三句已讫。


(丑)会「圆成」即「唯识实性」(即释 颂文第四句)

论卷九云:「此性即是唯识实性。」谓此「圆成实胜义无性」即是唯识之实性也。为何要
加上「实」字耶?

凡解释「唯识性」,约有二种相对:

一、真实虚妄相对。

二、胜义世俗相对。

兹先说「真实虚妄相对」。论卷九云:「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即
「依他起」上之「遍计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即「依他起」上所显之「圆成实
」);为简虚妄,说『实性』言。」此即显示「遍计」与「圆成」二性,皆不离「依他起
」,但於「依他起」上,简去虚妄之「遍计执」,即能显出真实之「圆成实」。今为简「
虚妄唯识性」(遍计执),故加一「实」字,说「圆成实」为「真实唯识性」或「唯识实
性」,此即「遣虚存实」之义也。

次说「胜义世俗相对」。论卷九云:「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
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此乃遣除遍计执之无体法,而於有体法上,作依圆相对。
今为简「世俗唯识性」(即「依他起」)而显胜义之「圆成实」,故,加一「实」字,说
「圆成实」为「真实唯识性」或「唯识实性」,此即「遣相证性」之义也。

又此中「唯识实性」唯取「圆成实」(即真如)者,但依「常无常门」说(常住不变,为
「圆成实」;无常生灭,为「依他起」),不依「漏无漏门」说(「无漏有为」,为圆成
实;「有漏有为」为依他起),何以故?若依「漏无漏门」说,则「净分依他」亦得称为
「圆成实」故。

上来释颂文第四已讫。

※结示劝信

论卷九云:「三颂总显诸契经中『无性』言,非极了义,诫有智者,不应依之,总拨诸法
都无自性。」上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首颂,总而言之,皆在显示一切经中所说「
一切法无性」者,乃是佛密意说,并非究竟了义之言也!告诫一切有智慧之人,不应依据
彼不了义经,而全全然否定一切法,当知:「初一性无,後二定有」(述记语),如此方
为唯识中道了义之教也。

上来总共二十五颂,明「唯识相性」(即「唯识境」),今已略释讫。

戒如树根 雪庐老人

念佛求一心,一心即定,定必由戒生。儒家亦主知止,止即戒。念佛无戒,如树无根。

树无根则不能安立,如无戒则未曾入道。

树无根则不能禁风,如无戒则难破魔障。

树无根则不能生发,如无戒则觉芽难长。

树无根则不能结果,如无戒则恐难成就。

七十三年元旦讲话之二—— 修净须知  雪庐老人

「世间解」是佛的十个名号之一,唯有佛一人才有资格称为「世间解」。什麽叫「世间」
?

「世间」分二种:「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十法界(四圣六凡)叫「有情世间」;「
器世间」则指山河大地。「世间」有大小,大到尽虚空、遍法界,小至一粒尘沙也叫「世
间」。吾人对「世间」是一知半解,光自己的眼睫毛有几根都不知道,毛巾是什麽东西合
成的,我们也说不上来,科学家也讲不明白,唯有佛才清楚。净土法门完全是世间解,因
为它讲「十界众生,四土安养」,这除佛以外,没有人懂,故是世间解的法门。

讲「世间」,不说远处。我们都在三界内,什麽叫「三界」?一为「欲界」,有六层天,
都有男女、饮食之欲。二为「色界」,有十八层天,又叫「四禅天」;此界众生因有世间
禅的功夫,所以没有男女饮食,但还有身相。三为「无色界」,此界已没有色相,只有神
识(第六、七、八识);小乘人不知第八识为何物,便不能称为「世间解」。

三界二十八层天又分为九地。六欲天属於第一地,前五识仍起现行。前五识生起作用,乃
因所依之根(净色根)接触外尘所致,若根尘一离,即不生识。净色根吾人看不见,根识
的关系罗汉亦不知,学人当然也不懂,只是依祖师语作录音带而已。色界四禅天即分为四
地。初禅天,鼻舌二识不生;至二禅天,眼耳身三识亦全无。但色界天仍有身相,此为「
意想身」,与梦中之身、中阴身为一类。到了无色界四空天,连意想身也没了,只有六、
七、八三识。说三界必得说八识,如上所述,三界心识的运作皆不相同。

 阿赖耶识(第八识)有三相:

(一)自相:是第八识的现相,即「能藏」、「所藏」、「执藏」。

(二)果相: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异熟果。落在第八识中的种子(印象),过一段时间即
起现行。所谓「异熟」,即指种子种下须经一段复杂的时间才结果,故云「异熟果」。

(三)因相: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散失。种子有内有外,内种子不动,而外种子因妄念不
断,故千劫万劫以来皆落进第八识中,保存不坏。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谁往生?是第八识带业往生,当中含恶业也含善业。八识规矩颂中
有一句「去後来先做主公」,吾人无始劫来受生受死,即是识心作祟,而在六道里轮回不
已的,就是第八识。投胎时,第八识先来和父精母血三和合;死时,则是第八识最後走。
它在断气後二十四小时内都可能还没离开色身,所以不宜太早入殓。

往生西方是三藏经典中特别的法门,唯佛一人究竟明白,所以称佛为「世间解」。明白「
世间解」这三个字,就不可妄作聪明,我们一品惑都没断,眼前的事都不清楚,如何能知
道无量无边世界的事情呢?

持法人  三 省

所谓持法者,不必多诵习。若少有所闻,具足法身行,是谓持法人。 (摘自出曜经)

能以佛法作为终身行持准则的人,不在他读诵了多少经典。如果读诵的经典不多,但却能
时时以圣言量来要身、要心,洗涤烦恼尘垢,开显自性的宝藏,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以
法自持」的人。

佛典当中能够作为修行座右铭的嘉言俯拾皆是,然而我们往往却只在读诵的当下深觉有理
,一旦对境的时候,就「冥冥随物去」了。比如开车上路,或许一开始还意识到要「忆佛
念佛」,可是若遭遇大塞车,或有人车速太慢挡在自己前头,□怒之火就不自觉地在胸臆
之间燃烧起来。这时候,什麽「一念□心起,百万障门开」、「□火能烧功德林」之类的
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像这样「看得破,忍不过」,表示「觉悟」的力量在我们内
心仍然十分微弱,要和佛法打成一片,距离还相当遥远。

因此,学佛不能只学名相,只懂得在自家佛堂用工夫,必须练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
莲」,行住坐卧、食衣住行都和佛菩萨的智慧相应,方可名为「持法」之人。

谦往和来

印祖云:「有德色,人虽受惠,感恩之心,便轻微矣。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注),
此处家庭之妙诀也。我以谦往,彼必以和来,大率家庭不和,都因不关紧要之小事校量而
起。能放下人我心,自可不和而和矣。」(复周伯遒居士书三)

注:论语泰伯篇,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内里真有,外表好似没有,叫「有若无」。内里充实,外表看
来似是虚的,叫「实若虚」。人来冒犯,不与回报,叫「犯而不校」。

《观经妙宗钞》的净土思想(二)—— 十六观判归圆三观论 吴希仁

观想与持名

净土法门的要义,重在念佛求生西方;而念佛方法多种,古德将之归纳为四,曰持名、观
像、观想、实相(注)。然观像为观想之前方便,又若能达理,则即事修而成理修,亦皆可
名实相念佛;是以四种念佛,又可归约为两种,曰观想与持名而已。故净土三经中,除大
本《佛说无量寿经》重在介绍阿弥陀佛因地的愿行功德与果地的正依二报庄严外,小本《
佛说阿弥陀经》即重在倡导持名念佛,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则主在推介观想念佛之法
。
在《观经》经文正宗分中,即详细说明十六种观想的内容,今先依次略述其要点於下:

(一)日观:即观想西边刚要下山的落日,状如悬鼓,用眼观心想,使分明在前。其用意
在於先标送想之方,使能系心定想,趣於弥陀所居之西方。

(二)水观:先观想澄清之水,次变水成冰,次变冰为琉璃,最後再观想琉璃成大地,地
下有金刚宝幢,地上有楼阁华幢,种种庄严。此是作为下面第三「地观」,实际观想极乐
宝地的前方便。

(三)地观:先由渐想,而粗见彼地;迨证得三昧,则实际观见彼土。此观成就,即可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四)树观:观想极乐国土上之宝树,以及茎叶花果,种种庄严。此渐次进入极乐世界之
细相观想。

(五)池观:观想极乐世界上莲华池中之八功德水,以及水声说法,光明化鸟赞叹三宝之
种种庄严。此与只是作为「地观」前方便之第二「水观」,自是不同。

(六)总观:观想极乐国土上之宝楼。由於此想成就时,即能总见包括宝地、宝树、宝池
、宝楼等所有极乐依报庄严,故名总观。此观成就,可灭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较前
第三观更加胜进。

(七)华座观:观想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所坐之莲华座,包
括华色数量、华间珠光、华台宝网宝幢等庄严。此是作为观想西方三圣之正报身的前前方
便,可灭「五万亿劫」生死之罪。

(八)佛菩萨像观:观想一佛二菩萨之身像,像类真身,此是作为观想真身的前方便。古
德即依此建立「观像念佛」,其实不离「观想念佛」。在此观中,经文特提示「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之十六观观想的原理原则。此想观成,能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现身证
入念佛三昧,较前又更胜进。

(九)佛身观:即观想阿弥陀佛之真身,此则包括观其身色、身量、身光,及相好等。且
由观佛身故,亦见佛心(无缘大慈)。此想观成,由见无量寿佛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名念佛三昧,当蒙诸佛现前授记。

(十)观音观:即观想观世音菩萨之真身,包括其身量、身色、肉髻、项光、身光、天冠
、面色、毫相、臂相、手相、足相等。大致与阿弥陀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
(肉髻是相,无见顶是随形好,合称无见顶相),不如佛耳。

(十一)势至观:即观想大势至菩萨之真身,其身量、身相一如观世音;唯顶上观世音为
「化佛」、大势至为「宝瓶」二种有异,馀相皆同。

(十二)普往生观:即观想自身生於西方极乐世界,在莲华中,结跏跌坐,作莲华开合想
,而见佛闻法。由於从第一至第十一观,已将极乐国土依报、正报观想成功,今乃观想生
彼普见普闻依正诸相,故名普往生观。

(十三)杂想观:即观想阿弥陀佛之丈六像,以及大小变现自在,而二菩萨身同众生,普
化一切。立此杂观,有二用意:一者为前观胜相不成者,令舍大而观丈六;二者为前观胜
相已成者,使更观胜劣化用遍十方界,令品位增进。

(十四)上品生观:即观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等三种人之往生因缘、往生情
形及生後利益。

(十五)中品生观:即观想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等三种人之往生因缘、往生情
形及生後利益。

(十六)下品生观:即观想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等三种人之往生因缘、往生情
形及生後利益。

以上十六观的内容,可加以归纳成三大部分:即初六观(第一至第六)是观想极乐世界的
依报庄严,先渐想,後实观;次七观(第七至第十三)是观想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先像
想,後真身,且先主而後伴;末三观(第十四至第十六)则是观明三辈往生,先上辈、次
中辈、後下辈。其所以立观往生之由,乃为增进观行,或使位在中下者,进修胜观,登於
上品;或使前观依正成就,已证八、九信者,进而能穷深事理,而登十信。

十六种观皆圆教妙观

此十六种观,事有前後,观有浅深;然知礼大师《妙宗钞》禀承智者大师撰《疏》之旨,
却将十六观统判归於於圆教之不思议妙观。其於〈钞序〉即标云:

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能观皆是一心
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
,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
,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

接著又云:

五重玄义,本是经中所诠观法,大师(智□)预取解释经题,欲令行者用此观法入十六门
而为修证;故於序文,以主包众,以正收依。观佛既即三身,观馀岂非三谛?

可见五重玄义,不论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皆判属圆顿,而此十六门亦皆以「三
谛三观」而为修证,故是天台之圆教不思议妙观。然此十六观法,既不同《大品般若》(
《摩诃止观》准此)之直观一念阴识妄心为不思议境,亦不同《金光明》之直观三道而显
三德;而是缘西方净土之依正而修一心三观,是以经称「胜异方便」,古德又名「特别法
门」。 (待续)

 (注):净土教门,分四种念佛,始自唐.宗密大师(780—841)《普贤行愿品疏钞》第四
中倡之,其後明.□宏大师(1535—1615)《阿弥陀经疏钞》卷三承其说而楷定之。见《
续》33、223c。

知玄(悟达)法师 吕富枝

唐朝知玄法师,字後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七岁时在宁夷寺听讲
涅盘经,就觉得好像以前曾经学过了。那天晚上他梦见佛用手摩他的头顶。

十一岁时就向他祖父请求出家修行,出家後师父教授他的经典注疏,其中精深奥妙的义理
,都能彻悟通达。

到了十三岁时,就能升堂讲经说法,当时出家在家四众弟子,闻名前来听讲的,每天多达
上万人,座中听众都全神注意听讲,没有不惊奇赞叹他的智慧不凡,尊称他为陈菩萨。

唐宣宗时,召请知玄法师入京,宣宗赐给他紫色袈裟,知玄法师奏请重建天下所有被破坏
的寺院。不久,又奏请回归隐居在他原来居住的山林寺院。

唐僖宗时,赐号为悟达国师,并赐名贵的沉香宝座,受到无比优渥的礼遇,知玄法师不觉
心中生起一念贡高我慢之心,就在这时,他的膝盖上,忽然生出人面疮,痛苦不堪,遍召
国内名医诊治,都束手无策,忽然想起以前在京城某寺,曾经遇到一位身患迦摩罗病(癞
病)的僧人,这位僧人当时全身长满恶疮,又臭又秽,别人都不敢与他接近,只有知玄不
但不避臭秽,而且特别殷勤慰问,照顾备至,一直到疾病全愈。临行之际,僧人感谢知玄
的风度义气,就特别叮咛说:「以後你将会碰到一个很大的磨难,如果束手无策时,就到
四川九陇山来找我,那地方有两棵大松树作为标志,我就住在松树後面的寺中。切记!切
记!」

由於过去这段因缘,於是知玄法师便前往四川彭州的九陇山来拜访那位僧人,向他请求医
治人面疮的方法。那位僧人命一童子引路,带他到一个清泉地处,用泉水洗人面疮,这时
人面疮忽然出声说:「你知道汉朝时『袁盎杀晁错』的故事吗?你就是当时的袁盎,我就
是晁错,当时由於你的一句话,使我无辜被腰斩於东市,这个冤仇之深,当可想见,我累
世以来,迫切想要报这个仇恨,然而你十世以来都是高僧,守戒精严,冥冥中有戒神守护
,使我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而今你受到皇上优厚的恩宠,我慢心生起,阴德有损,所以
我有机会进入你的体内来报怨,现在承蒙迦诺迦尊者,出面调解宿生冤仇,以『三昧水』
来洗我,使你我都得解脱,我现在可以超脱离去,从今以後,不再与你为怨了,为了让你
有所警惕,所以告诉你事情的前因後果……。」悟达国师听了以後,心中不觉凛然,感悟
因果可畏,洗了「三昧水」之後,人面疮随即消灭痊愈。

知玄(悟达国师),平日生活少欲知足,过午不食,昼夜六时精进行道,屡次得到明显的
感应。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声音说:「必生净土。」知玄询问说:「是谁在说话?
」空中应声说:「佛也!」知玄又看到一位菩萨从空中降到庭院前,叮咛赞叹嘱咐知玄,
忽然又消失不见。

知玄法师临命终时,嘱咐众弟子,将他的□体舍弃野外及大海,以饲鱼鸟野兽,然後说:
「我很久以来就与西方极乐净土有约,今天就是赴约的时候了。」话说完,右胁吉祥而卧
,面向西方就安详往生了,世寿七十三岁,僧腊(受比丘戒以後的年龄)五十四岁。

净土法门简易不草草 唯  西

现在是e世代,也就是多媒体的商业时代。这个时代的人,有两个特色,第一、大家都很
忙碌,没有时间修行,但却有不少时间可以看电视、看电影、上网、渡假。第二、标新立
异、似是而非的言谈,层出不穷,却分不出谁对、谁错。针对这两个特色,学佛的人,该
如何因应、看待呢?   

两件秘密武器

第一、选择下手最容易、最省力而成功高、效果快的方法。第二、善听过来人的话,按著
祖师大德的足迹走,绝对不会错的。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找来找去,只有净土持名
念佛法门,这一个秘密武器是符合第一项要求的。

当我们要认真的念佛时,就会出现一些不修净土法门或外道的人,无理的批评,认为净土
念佛法门,过於简易、草率,若照著修持,将是愚不可及的行为。这就要拿出第二个秘密
武器,摧毁这种谬见,那就是遵从过来人的见地,遣除邪见,坚定正念。在此,特别引用
念佛有成的过来人,净土宗第九代祖师□益大师的一段开示文,给我们现身说法。   

苦海的救生圈

□益祖师在〈修净土忏并放生社〉的序文中说:

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法门,方法虽然简单,容易实行,但却不是草率、简陋了事的法门。

因为持名念佛法门,原来是为了迷失本性的众生,因为不知道心性是恒常寂静光明的道理
而施设的。六道众生轮回生死,从来没有休息停止过,只有凭藉著阿弥陀佛殊胜的愿力,
作为往生净土的增上力量,脱离痛苦的轮回,才是最稳当的。为什麽呢?

因为阿弥陀佛建设的净土有——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净土、方便有馀净土和凡圣同居净
土,四种净土的程度各有差别,而上面三种净土的标准比较高,没有断除见思、尘沙、无
明等迷惑,绝对不可能生到那里去,这和依靠自己力量而逐渐出离六道轮回的方法,有什
麽不同?

所以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教我们一个特别简易的法子,来帮助我们了
脱生死。世尊教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乘著弥陀的愿力,先往生到极乐国的凡圣同居净
土,然後再向上三土看齐,精勤修行,达到究竟圆满的常寂光土。

净土法门,不但使利根的人可以藉著名号的功德,快速地断除各种惑业,达到往生四种净
土的标准以至於圆满佛果。钝根的人也可以依靠著弥陀的愿力,往生到凡圣同居土,摆脱
生死轮回不停的痛苦。   

迈过伏惑门槛

虽然持名念佛的方法很简单,容易实行,但决不是草率马虎的法门。佛说阿弥陀经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信愿持佛名号,是成菩提的善根正因。六度万行,
是福德助缘。深信、切愿,至诚恳切的持守阿弥陀佛的名号,一日乃至七日而得到了一心
不乱的境界,临命终时就一定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净土行人纵使达不到一心不乱
的工夫,无法断除惑业,又怎麽可以不暂时伏住烦恼惑业呢?

面对娑婆世界的种种事业,如果处处牵肠挂肚,系心不舍,例如在遇到财、色、名、食、
睡等五欲境界时,就如漆似胶紧粘不放,一碰上违逆的境界,立刻新仇旧恨纠结在一块儿
,不是怨天就是尤人,这样的净业行者想要在临终时,蒙阿弥陀佛来接引,那是绝对不可
能有这等气数的!   

临终最难把握

又观无量寿佛经说,罪大恶极如五逆十恶的人,临终时只要能够信愿念十口气佛号,一定
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临终的人还能够念十口气佛号,必定是曾经种下很深的善根才有可能
。身心健朗的时候,遇到违逆或顺心的境界外缘,便提不起正念继续念佛,何况是在临终
的时候?

临命终时,正是各种苦境显现前的时候,多半要靠善友的提醒,往生正念才不致於被颠倒
。现在正是青天白日,身心无恙,意识清楚的状况,尚且不能够於明师益友的真实教诲,
信受奉行,等到临命终时,谁敢保证明师善友,刚好会出现呢?既使很幸运地明师善友出
现了,这时的神识却早已陷入昏迷、不省人事的状态了,在生死交关的时刻,妄想一下子
就深信了解开示的内容,这又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好运数!

经过□祖的分析,可见净土法门虽然简易可行,却少不得「伏惑」的工夫,绝对不是草率
的法门。   

决定有分可得  

究实而论,净土法门是经过阿弥陀佛精心设计的「阿伽陀药」,它的功效是能帮助众生当
生解决六道轮回的痛苦,进而早日圆成佛道。尤其对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更是特效药,而
吃药的对象无分男、女、老、少、贵、贱、贤、愚,上、中、下三根的人都可以服用,而
开给我们这帖药方的医生,正是娑婆世界的大医王释迦牟尼佛,并且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背书保证。如此殊胜不可思议的法门,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叹为:「九界众生离
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误会扫尽之後,对修学净土法门的信念,自可勇往直前,万牛莫挽,他日往生净土,挤身
莲池海会,与诸圣众同一鼻孔出气,保证是「决定可得之数」。

典型夙昔之一 — 广钦老和尚 智 展

前 言

在学佛修行这条漫漫长路上,许多祖师大德的行仪、风□,一直是我们学习、效法的对象
。他们宛如在暗夜里燃亮的一盏盏明灯,让我们在生死的旷野中,不致因为种种煎熬和苦
难而迷途。循著他们的足迹,我们懂得如何立定脚跟,实实在在地去经营出离生死的事业
。从这一期开始,明伦将陆续整理、刊出一系列近代佛门大德的日常行止,期盼能由他们
不凡的言行举措,坚定吾人永续道业的信心。首先,就从台湾近代的几位高僧开始………
……
广钦老和尚(一八九二—— 一九八六),是台湾近代家喻户晓的一位高僧。他之所以能够
摄受海内外千千万万的佛弟子,不是因为那些不可思议的神通事迹,也不是由於学富五车
的知识、辩才,而是那□实无华、决志苦修、一心念佛的出世风□。展阅广老开示录,没
有艰深的教理、名相,但却字字句句针对众生习气、烦恼,说明降伏、对治之方,令人真
实受用。以下,略录几则广老应世的小故事,且让我们由他的珠玑话语中,去领会那凛凛
道风。

事境已过须放下

某日清晨,有一位打扮光鲜的女士来到老和尚驻锡的承天禅寺参访。一走进大殿,她看到
一位出家师父,便向他询问洗手间的所在处。师父用手指了指方向,可这位女士却不以理
会,直接对师父说:「带我去。」等方便回来,正好在大殿遇到老和尚,就对老和尚说:
「你就是广钦?」老和尚点点头。

 「我远远一看,就知道你是广钦。听说你会看相,你看我是谁?」

 「我不知道,我不会看相,你会看相?你看我是谁?」老和尚反问。

 「我看你是高僧活佛的脸。」

 「噢!写在脸上!」

 「你看我像什麽?我的命好不好?」女士问。

 「你像有钱人的太太。」

 「凭什麽知道的?我的脸,还是我的气质?」女士又问

 「从你的衣著。」老和尚答。

「衣服是外在的东西,怎麽可以作为依据?如果你也穿这套衣服,不就也成了有钱人的太
太?」

「出家人不穿俗家衣服。」

 「为什麽你不说我是有钱人家的女儿,而是太太?」

「我看你不像。结过婚没?」

 「我是学生,在德国念书。」

 「你不像学生,学生应该像他那样。」老和尚手指著在会客室中看书的学生。

 「好!不过,老和尚,佛法中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
,而空中还有一个妙有。」女士说完话,即起座,迳自向门外走去。

「噢!□也谈心经,喂!空即妙有,空是………」不等老和尚说完,来客已无影无踪。


在旁随侍的弟子见此情状,都为来客的踞傲而忿忿不平,老和尚马上以手制止说:「事情
来时,我们依当时的情况,斟酌情势,当面应对。而事境已过,便须放下,若再提起,论
是论非,批评好坏,便是造口业,就是自己的过失。别人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不必把它
带到心里来烦恼。」

逆境现前  正好修行

某日傍晚,老和尚在大殿外乘凉。有一位年轻人上山来,向老和尚□聊了些他家庭中的事
。年轻人走後,老和尚便藉机对身边的弟子说:「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人,终究长不大,
而那些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奔波的人,反而能□成大人气魄。就像溺在母猴怀里的小猴
,有时会被母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
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

又有一日,某法师带了十多位在家居士来到承天寺请老和尚开示。在大殿外,一行人向老
和尚顶礼後,某法师问老和尚说:「出家以来,我一直深受种种人事上的刺激打击和精神
上的挫折磨难,不知是我没有修行,还是业障特别重?」老和尚回答:「越是在修行的人
,那些无始来的罪业越是会现行,幻化成种种境界来折磨你,使你受苦。不过,像身体的
疾病或精神上的打击,却能使你体悟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离,所以,你必须越过这些
障碍,越过人生的种种劫难,才能得到清净安乐,成就净业。」

在前述几则小故事中,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忍辱」,这正是广老开示录中的一个重点
。老和尚将之视为「持戒」第一要务,并常对弟子谆谆训勉:「能忍辱的人,福报最大,
因为能增加定力、消除业障、开启智慧。」又说:「有苦才有行好修,没苦就没道行可言
。」对於在娑婆业海浮沉的吾人而言,这几句话就宛如一根浮木,使我们有所依凭,不至
於在酬业中自怨自艾,忘失了求解脱的决心。

老和尚不谈玄说妙,只在平实的话语中,要我们看清自身的现状,随时发起菩提心,那心
地的光洁远胜形式的华美,正是深深撼动所有海内外佛弟子的原因。广老虽已神归安养,
但「典型在夙昔」,那平凡中流露出的智慧,却永远激励著佛弟子的求道之心。

修学,如何避免务虚少实 海  众

引 言

印光祖师告诫人不要学虚套,不要学大派头,老实做人、老实念佛。雪庐老人也叮咛:说
话要有结论,做事要有结果,凡事实实在在,宁可不为人知,做地下工作!我们在修学过
程中,如何避免「务虚少实」?

回 应

【回应一】做事之前,最好要思考每件事的目的,及付诸执行後的可能後果。如准备考试
,必需花费时间在考试的科目上,虽然未必一次考上,总比只想好成绩而不努力以赴者来
的踏实,且已种下将来再考的基础,也打好其他种类考试的良好基础,毕竟功不唐捐。又
就业或工作,是为了色身及养家活口而努力,只要满足了就该庆幸,但是我们通常却希望
更为丰厚的生活,这是人之所欲,却也容易使人忘却道业,落入娑婆的漩涡。

认识佛法後,学佛是为了生死,如今佛法的弘扬,表面看来是这麽昌盛兴旺,但是在提倡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馀,却似乎少了真正目的「了生脱死」的归趣,以及如何「当
生成就」的方法。

以上是个人反省时所察觉的缺失,所幸得遇净土法门,又常常有机会与师兄一起在道业上
研讨共修,蒙师长们不吝提携勉励,才能察觉自己的诸多缺失。所以要避免「务虚少实」
,时时亲近善知识为一基本的途径。
    □【回应二】印祖曾说:「光自民六年渐忙,忙得不了;只为别人忙,自己工夫荒废了。倘
阿弥陀佛垂慈接引,千足万足。至於作传、作铭、赞、诔、联者,教他们千万不要敛大粪
向光头上堆,则受赐多矣!」

雪公也说:「大家默默的干,但求真心诚意,不耍大派头,不作虚场面,凡事不要急急忙
忙,要冷静,不要让道场变质。」又说:「办好事不须宣传,不说出去最好,俗语云:『
有麝自然香,不必当风扬』,不宣传,有阴德,德更大。」

莲池大师出家後,到处参访,曾到京师祈求当时著名的辩融禅师开示,师曰:『你可守本
分,不要去贪逐名利,不要去攀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这几句话,莲祖是再三
跪求得来的开示,同行者却大笑,以为不远千里而来,只得了这几句话,真是不值半文钱
。莲祖如获珍宝,尽其一生,信受奉行,将它奉作真正的心地功夫,绝不在架子场面上作
假,因此在修行上得到了莫大的成就。

古丛林为何以「无事」为兴盛?修道最怕热闹,心在道上,就是风和日丽;修净而心不净
,名利是非从此生,只得「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了。

【回应三】心能造作,外境为所造作。境缘好丑,则是各人因缘差别。而能作的心,是否
清净,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凡夫的心,专注於外境,常为一己之得失成败而起落,也好
於观察别人的成败作为,乐於评断他人是非,却忽略了多观察己心,是否和三毒相应。於
是先迷於外境,後迷失自心。

我们自小到大的教育,常常以成败论英雄,却也因此而执著於外。若能常回心观察,常和
「净」相应,不和「不净」相应,即是舍自心秽而取自心净,舍此娑婆而取彼净土。境缘
虽有好丑而不失平常心,这或许就是「老实」义吧!

【回应四】最近读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皇侃先生认为:「此不务实而专务求名者,故虚
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

宋儒程子也说:「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
,则是伪也。今之学者,大抵为名。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

学佛不务实,不得真实益。一著手就为求虚名,会让人掉入「不诚不信」的陷阱,不诚则
无物,徒增罪业而已。
    □i回应五】印祖《复高邵麟居士书四》云:「接手书,知居士近来修持亲切,自讼、寡过,
希圣希贤,非徒博一修行之虚名而已,欣喜无量!夫欲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
止恶、修善而来,持斋警策,意甚真切,但须脚踏实地,尽力做去。否则便成妄语中妄语
,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间多少聪明人,皆以唯说不行,了此一生。徒入宝山,空手而
归,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修行处事,若一味走「少实务虚」的路线,那真是如祖师说的入宝山,空手而回了。
    □【回应六】试看雪公「务实少虚」的作风:两年只讲半部论语,每期的「论语讲习班」都
以论语为教材,半年只讲礼记的一篇月令。开讲华严经,十八年後只讲到第九回向品。来
台则始终专弘净土,只教人持名念佛。不贪多,不图快,不求好看,一切只求与人有实际
好处!

哲人日已远,风□在人间。  

编者案:明伦月刊为增加读者之间的互动学习,成立「明伦海会」网路交流。感谢中山大
学提供快捷便利的「思摩特」(http://sctnet.edu.tw)网页,明伦得以「明伦海会」工作
坊的名义,在「思摩特」网页既有的平台上,公告修学消息、分享阅读明伦月刊的心得、
讨论各种修学问题,并提供符合明伦宗旨的各种网站、文章资源。

「明伦海会」另辟有「佛学概要十四讲表、论语、阿弥陀经要解」三个专案研讨区,有固
定的研讨□围,提供有兴趣者参与研讨。在「明伦海会」讨论区,针对某一修学问题,坊
员提出各种心得看法,其中不背离佛法知见,於修学有拾遗补阙者,拟选几则在「明伦海
会选粹」专栏刊出,让不习惯用电脑的读者,有缘飨用「明伦海会」的清净点心。

目前申请参加「明伦海会」的坊员有五十四人,平时到「明伦海会」参观的非坊员网友则
不在其数。诚挚欢迎您进入「明伦月刊资讯网」,循著网页中「明伦海会」提示的途径,
先加入「思摩特」会员,再成为「明伦海会」坊员,共同耕耘,丰富心灵。

〈莲池馀馨〉回响 —— 毛凌云居士简介 德 川

欣见《明伦月刊》三三八期智展居士〈莲池馀馨〉一文介绍毛凌云居士,特补充毛居士部
分资料供作参考。

毛凌云居士,号惕园,始祖正泗公由江西省吉水县,迁湖北省通城县,自此便落地生根,
历代耕读相传,不臣异族而奉佛敬神,尊祖考亲,备极虔诚,积善成德,以遗子孙。

民国三十九年来台,因历经世事沧桑,更加精进学佛,专修净业,誓求生西。曾隐居台北
市郊净莲别墅,精研教典,纂述《念佛法要》,受持在家菩萨戒,续选《净土十要》,赓
录《净土圣贤录》第四编,新编《观音灵感录》。其中最为人所称道者,乃於民国六十一
年协助台湾印经处道安法师、陈子平居士等,编纂《净土丛书》精装二十巨册,曾获李公
炳南老居士作序,赞为「有史以来,震旦第一之创举」。

晚年时,更增订《念佛法要》,将广钦老和尚、雪庐老人等近代往生高僧大德之法语增录
之,并纂述《佛说阿弥陀经今译浅解》、《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今译浅解》、《太上感应篇
浅解》、《文昌帝君阴骘文浅解》、《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浅解》(此三圣经浅解由扬善杂
志社印行),可谓裨世良深。

毛居士於民国八十九年夏历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安详念佛归西,享年九十
一岁,尚有子嗣二人,孙辈多人。其生平事略,详见《净土丛书》第二十册末所附录之〈
苦海梦〉一文。谨此竭诚恭祝毛老居士,莲品高增,早日乘愿再来,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阿弥陀佛。

素 菜 谱 李炳南

一、萝卜丝汤

    (材料)萝卜半斤、山东细粉二两、姜三片、花椒、胡椒粉、醋、酱油、盐、油
    (预备)萝卜带皮切成细丝,细粉滚水泡开。
    (作法)油滚後先将花椒、姜片、盐一撮同下,然後再将萝卜丝倾入炒五分钟,即将水
加足,此时放入细粉并加酱油、醋入内,二三滚即可食,喜辣者後加胡椒粉。

二、凉拌萝卜丝

    (材料)萝卜一斤、姜、细盐、花椒、芝麻酱、醋
    (预备)萝卜带皮切成细丝,姜揉成细末。
    (作法)萝卜丝先用细盐、花椒拌匀,用碗盖闷廿分钟,将淹出之水滤净,用芝麻酱、
姜末、醋拌匀,酱须多,醋要少,清脆可餐。

三、五香菜乾

    (材料)芥菜带叶数十支、五香末、盐、绍酒、花椒
    (预备)磁缸一个,芥头从旁开二三刀使如猪心有窍的样子。
    (作法)将五香末、盐、酒塞入芥头窍内,放磁缸中每一排须将花椒、盐撒入,盖二三

日俟叶软後缠於芥头上,每逢晴天开缸曝晒,更要常常翻身,使皆受到日光,二年可食。
此菜云南最有名,实则比山东作者尚逊千里。

    四、芥菜炒笋

    (材料)芥菜带嫩梗、花椒盐、姜片、冬笋、油
    (预备)先将芥叶及梗切寸段,用椒盐腌一日,用时切碎末,笋切薄片,先用滚水一穿
,去其辣味。
    (作法)油滚後先炒笋片,半熟倾入姜、盐,将熟加入芥叶末炒匀,翠玉鲜洁。(附
)
豆腐切成小方丁用芥叶末、麻油拌亦殊佳。

    说 明

萝卜芥菜作法很多,此不过各举出两种吃法,作个介绍罢了。因著这两种菜,价钱最低,
味道又美,吃了且能消食,甚合卫生,人反不注意他,真是可惜!宋朝时候的大诗人苏东
坡,对这两种菜,颇为欣赏。曾作了一首诗,单夸扬这两种菜。录在下面,请大家看看。
诗曰:
   「秋来霜露满东园,萝卜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我自读了这首诗,看到萝卜芥菜就想吃,吃的时候,脑海中就有这首诗的音韵演奏。觉得
吃这菜,人格反清高了几倍,诗性也浓了几层;台湾的同胞,素有诗癖,我劝大家少吃鱼
肉,多吃几盘「诗人菜」,你的诗兴,定会冲入云霄。

这首诗,前两句是说园畦到秋天一来,霜露既降,萝卜与芥菜格外繁殖;第三句是说的一
个古人,这人名叫何曾,在晋朝时候作官,性极奢侈,每天饭菜费皆是万钱的开消,料想
这样贵重的菜,当然是山珍海错,不是普通的味道。到了吃的时候,还是发愁,拿著筷子
放不到碗盘里去,都嫌这些菜不可口。苏东坡却大吃其萝卜芥菜。这意思是说何曾日食万
钱,我只吃萝卜芥菜,也不过是同一饱腹而已;第四句何苦二字,含的意思甚多,是说一
般人好吃动物的肉,直是不智,第一浪费金钱;第二贪图口腹,杀生害命,伤天害理,杀
因杀果,酿成刀兵;第三肉类之内,皆有毒菌,往往引起疾病;有这些害处,何苦偏要吃
他?贪图口腹,杀生害命,且不必说,吃肉的多病,这却是眼前的事。恐君不信,试看下
页那幅画子便知其详。

五、豆腐简单吃法

豆腐的滋养料,同牛乳是一样。但是价钱可便宜多了。吃法有数百种之多,如北京的「锅
塌豆腐」,济南的「松子豆腐」,这都是全国最出名的菜,未免有一点贵族化。四川省的
豆花最简单,也最省钱,人人想吃都办得到。

豆花的作法,不是凝结体的方块,也不是破碎的豆脑,是这两者折衷的固体,但是必须自
己作,如嫌麻烦,买几块现成的嫩豆腐备用,也是一样。

(作法)嫩豆腐二斤,用花椒一两,加水同煮,时间愈久愈佳。

(食法)吃时人各备一空碟,内放上等酱油、麻油、细盐、姜末、辣椒酱(食荤的有加韭
花及青蒜末者)以著夹豆腐蘸食,颇饶风味。此食有五字要诀:热、嫩、麻、辣、咸。

一般人只爱吃鱼吃肉,不知肉类内部都藏著很多毒菌及小□,吃了往往传染疾病。据医学
家考验,吃肉的人所生的疾病,实比食素的人加多,得了病也不如素食的恢复的快。

再举个证据,各寺庙的大方丈,他们皆是吃素,差不多皆是肥胖康健,请看这幅画,几个
骨瘦如柴的病夫,吃了不少的鱼肉,不是今天泻肚,就是明天胃痛!终究也得不到康健。
忽然看见寺庙里的方丈,又胖又壮,各各都竖起大拇指来,喝了一声采,接著就问,法师
这样胖壮,是吃了什麽龙肝凤髓,养得这样好看?说话之时,正值侍者与法师送上饭来,
这位法师却哈哈一笑,又用手向碗中一指,说列位请看,这就是我的好营养品,大家伸头
一看,只见热气腾腾,一大碗豆花而已,大家又复一齐说道:这是什麽稀

奇的东西。法师点点头笑说:他的好处大家不知!这就是他的稀奇。说到这里,对这幅画
,有首偈子作个结束,偈曰:
   「菌□鱼肉日充肠,
     百病缠身苦卧床。
     借问法师何胖健?
     碗中笑指豆花香。」
    (原载民国四十一年二月觉生月刊)

供养三宝  转贫为富 坤  德

舍卫国的须达长者(案:即「给孤独长者」),因为过去生曾造恶业,今生遭受了七次贫
穷的果报,而且一次比一次悲惨,其中以最後一次所面对的贫穷处境最为不堪。

有一天,须达长者在粪堆中拣拾到一个□檀香木作成的木斗,非常高兴地到市场上贩售,
因而换得了四斗的米。难得吃到一顿米饭的他连忙赶回家,将米交给夫人说:「你先煮饭
,我再到外面向人家乞讨一些配菜回来。」正在夫人煮好饭的同时,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前
来乞食,夫人非常欢喜地将饭全都放入舍利弗的钵中,转身再另外炊煮一斗米。就在饭煮
好的时候,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带著钵出现在夫人的面前,夫人又再将全数的饭供养了目犍
连。之後,迦叶尊者微笑地取走了第三锅饭。就在最後一斗米熟了,饭香满溢室中时,佛
陀亲自现身了!夫人满心喜悦地想著:「平常难得乞食到米粮,今天有了这麽多米,竟然
可以遇到佛陀亲自前来,让我有供养的机会,这是多麽殊胜的因缘啊!」佛陀接受了夫人
的供养,并亲口宣说:「罪已尽,福将生。」

一会儿,须达长者回来问夫人说:「饭煮好了吗?我乞讨到一些可以佐饭的配菜。」夫人
害怕被责难,便试探性地询问须达长者说:「我是听了你的话,煮好了饭,可是遇到了佛
陀和舍利弗、目犍连、迦叶这些尊贵的圣者前来托钵,我能供养他们吗?」须达长者毫不
犹豫地回答说:「怎麽不能?种福田的机会可是很难得的,你把米饭都供养给他们了吗?
」夫人松了口气,笑著说:「是啊!我已经把所有的米饭都供养给佛陀和尊者们了。」

就在须达长者和夫人开心地吃著锅底残留的饭汁和乞来的剩菜时,家□突然出现了许多的
宝物和米粮,将本来空空如也的屋子堆得满满的,就好像过去富贵时的景像。须达长者在
讶异、欢喜之馀,知道这是佛陀哀愍护念的缘故,於是将所得到的奇宝珍物,拿去兴办法
会,供养佛陀及僧宝,并请佛说法,使大众同获法益。 (出自杂譬喻经)

许多人误以为佛讲因果是宿命论,让人安於现状的一帖安慰剂,或是劝人为善的方便说法
。殊不知了解「如是因,如是果」的因果法则,可以让我们学会担起责任,面对果报,遇
境逢缘时能不怨天、不尤人;若更进一步认识「缘」有增上损益的能力,则能学会如何让
恶法不起,让善法充盈我们的生命。处在是非不明、价值混淆的时代中,深信因果法则实
在是吾人处世的智慧尺规啊!

烧  香 雪庐漫谈

雪庐漫录中国古无烧香之事。尚书:「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柴望大告武成」。
礼记:「燔柴於泰坛」。周礼:「升烟燔牲首」。这都是求神降临,用烧柴升烟,以作信
号的意思。後来渐渐的改成烧香。

有人说是起於佛、道两家,引证十六国时襄国城堑的水源忽然断绝,石勒问佛图澄,澄说
今当使龙取水,遂烧安息香,持咒若干遍,源水果然大至。又引三国志孙策说张津戴著绛
帕头,烧香读道书,其实这都是後话。

说起来烧香自是起於佛家,按汉武故事,昆邪王杀休屠王来降,得金人之神(即佛像)祭
祀的时候,不用牛羊,只烧香礼拜。这是中国烧香之始。再查佛经□头,明载烧香的事,
随处可见,这烧香是佛家的创始,是无可疑惑的。 (见陔馀丛考)

乡 人 傩 三 学

五月初,台北万华一带,疫情严重,庙宇神坛纷纷请出供奉的神□,绕境一周,寄望诸神
施展人类所不及的神通道力,驱逐疫鬼,合境平安。情况确实很吃紧,不管信与不信,大
家都乐观其成,不敢当作一般的庙会赶香。

依礼记月令记载,一年有「三时难」,三个时节最容易发生疫情。季春时节,冬天的阴寒
若还不止,必将害人。仲秋时分,阳暑依然高温不衰,也会害及人类生畜。季冬时候,阴
气不减,厉鬼将随□阴出来害人。遇到这种阴阳节气不调的时候,官府就会派出「方相氏
」出来驱疫,周礼夏官说: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疫。」

执掌驱疫的方相氏,披上熊皮,戴著四只金黄色的眼睛,全身黑衣红裳,一手执戈,一手
挥盾,形貌恐怖,帅领百隶,口里发出「傩!傩!」的声音,到各各房子里搜疫驱逐。

这种驱疫风俗就叫做「傩」,有大傩、国傩、乡人傩等,後来发展成每年特定的民俗活动
。
论语乡党篇,曾记载孔子参与「傩」的活动。经文说:

「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

遇见乡人举行驱疫「傩」的活动,孔子穿著正式的朝服,站在祖先庙的东阶,这有什麽用
意呢?古人注解,孔子怕「傩」惊动了祖先,所以穿上朝服站在东阶,给祖先有个依靠。
雪庐老人则解释成「孔子与民同乐」,例如清朝的元宵玩灯,即可窥其一斑。民众联合几
个村庄,向政府登记,推举一位灯官,扮演政府官员,或扮成宰相,帅众拜访当地巡抚,
巡抚也派员接见,或扮演县官问案等等,由此可见古时官民同乐的遗风。因此,乡人傩是
记孔子作鲁司寇时与民同乐的状况。

後来的「傩」,的确是演变成君臣百姓同乐的节目。汉书礼仪志记载的「宫中傩」,由十
一二岁的男童为傩,扮成黄金四眼的方相氏,在每年腊月入冬之日,朝臣云集,皇帝乘车
到前殿,这时黄门上奏:「摊子备,请逐疫。」於是参加逐疫的人,一唱百和。然後绕行
宫内外三次,再把火炬送出宫外。在宫殿正门有人守候,将火炬传出,再由将士传递火炬
,最後丢弃於水中,算是驱疫成功了。一般的乡人傩,也是全乡参与,宋朝陆游《岁暮》
诗云:「太息儿童痴过我,乡傩虽陋亦争看。」不分老幼,人人都来争看乡人傩,大家一
起同乐助兴。

乡人傩,与民同乐,孔子却慎重其事地穿上朝服,站在东阶接待,为了什麽?这一身朝服
朝冠,恭迎傩的来临,流露出孔子的戒慎恭敬。灾祸瘟疫,有的是「天作孽」,大自然界
造成的灾害。更多的是「自作孽」,从人类贪欲、忿□而酿成的祸害。大地突然响起的一
声雷,或是无缘无故刮起的一阵强风,常人往往看作是自然现象,不以为意。孔子则认为
是自然界捎来的警讯,要「迅雷风烈必变」,虽在夜间,也要戴冠穿衣,端身正坐,以恭
敬谦虚之心来应付这未知的变化。

孔子心目中有修养的君子,应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面对不明所以的遭
遇,应想作是冥冥中的天命,要诚惶诚恐的欣然接受。遇见执掌国家行政的官员,应恭敬
谨慎,尊重他们的职位,以安定社会。个人的行事作风,都要以圣人所说的尺度谨慎衡量
,作出正确判断。当天冷疫情复活的时刻,挪出一点心灵空间,学学孔子参与「乡人傩」
的祈禳活动,祝祷一切灾疫永不再来。

ㄚ髻山的头炷香 一 凡

编者案:时逢末法,世风日下,人欲横流,杀盗淫妄,暴戾欺诈,天天都是电视报纸的报
导重点。传统文化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种优质德性,人们渐形淡忘,甚
至到了不敢启齿的地步。无德自然无行,一切跟著感觉走,一家一国任由情绪感觉放肆,
何以为国?何以为家?处在漠视品德、不重懿行的环境,人人自危,非得尔虞我诈才能度
日,现代人的压力往往源自於此。相信,人有良知良能,只要有缘启而发之,优质的八德
仍有找回来的一天。有□於此,明伦将陆续刊载明、清以来近人的懿德美行,期望德风草
偃,人人以拥有「好品德」为荣。

明朝燕京城里有一个以卖花维生的老伯伯,已经病了很久了,他有一个女儿对他非常地孝
顺。日日夜夜都在惦念著父亲生病的苦痛,恨不得能自己代替父亲生病。

有一天,恰巧邻居有一位老妇人和几位妇女相约,要前往ㄚ髻山(注)去上香。这女孩请问
老妇人:「向神明上香能不能医好父亲的病?」

老妇人回答说:「只要诚心祈求神明,必定会得到感应的。」

女孩儿又问:「这里距离山上有几里路呢?」

老妇人回答说:「有一百里路。」

女孩儿又问:「一里有多远呢?」

老妇人答道:「大约是走二百五十步的距离。」

於是这女孩牢牢地把老妇人的话记在心理。每天晚上她等父亲入睡以後,就会点一炷香恭
敬的用双手持著,一边走一边计算走了几步等於多少里路,就这样绕著桌子边走边叩头,
默默的秉告神明:「因为自己是女儿之身,父亲又需要人侍奉,所以不方便去朝山上香,
祈求神明保佑父亲能早日脱离病苦。」一连好几天她都像这样子作。

ㄚ髻山,向来都是供奉祭拜碧霞元君,每年农历四月的时候,就会有许多大官和地方上的
富贵人家来上香,为的是能一大清早到庙里烧上第一炷香,称为烧「头香」,藉此来表示
对神明的虔诚,并且希望能得到一整年的好运。当时有一位太监张公公他就是专程来烧头
香的,可是大殿的门才刚刚打开,却已经有人先烧了一炷头香在香炉里了,张公公发怒非
常不高兴,大大地责怪掌管寺庙的官员。

庙官回话说:「大殿门都还没打开,不晓得这是谁怎麽能进得来烧头香呢?」

张公公说:「好了,好了,过去就算了,我也不追究了,明天我再来烧头香,你一定要等
候我!知道吗?」

庙官恭敬的拱手作揖说:「是,是,下官一定起早恭候公公的大驾莅临!」

第二天才打四更,鸡都还没叫呢,张公公就来到了大殿,可是香炉中仍然已烧了一炷头香
,而且看那香烟缭绕的模样,是已经烧了一会儿了。这时候好像有一名女子,正在神明前
礼敬跪拜,然後突然之间就不见了人影!

张公公说:「岂有此理!这里是神圣之地,难道还有鬼怪这麽大胆敢出现吗?」这一定是
有原因的!於是张公公派人守住两座山门口并亲自坐镇,聚集了所有朝山的男女香客,问
问看有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的,并且详加描述了所见到的那名女子所穿戴的服饰和容貌。

有一位老妇人仔细听了很久便开口说道:「根据您所说的话看来,想必这女子便是我家邻
居的女儿了。」并且把这女孩儿的父亲生病,以及她问求神是否能治父病的种种原委统统
一五一十地说出来。

张公公听了这番话,感叹的说:「这原来是孝女感动了天上的神明显灵赐福啊!」於是他
上了香以後,命令这老妇人带路,乘著马车来到了这女孩儿的家,不但赐给她许多钱财物
品,还认她作为义女,不到几天这位卖花老伯的病竟然就好了。

女孩的家虽然一样贫穷,幸好有张公公时常给予钱财上的帮助,所以还称得上是衣食充足
。这女孩的孝行渐渐地传开来了,後来嫁给了太兴县的张氏人家作媳妇,从此成为富有人
家。(出自孝淫果报录)

孔子弟子曾参善於孝养,有一天曾母思念曾参,不得已而啮咬手指,千里之外的曾参,心
灵就起了感应。世间善法莫大於孝,天地欢喜,神□呵护,可以超越时空,一点也不足为
奇。

注:丫髻山位於北京平谷县境内的群山之中,有两座突起的岩峰,形状有如古代女孩头上
的两个发髻,故得名。从唐贞观年开始,直到清末明初,历代帝王曾前後在这□建了楼台
亭阁、庙宇二十馀座。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日,丫髻山有为期二十天的庙会,清室照例派
员前往致祭,京城许多达官显贵,周围数百里的善男信女,来此进香。

重新审视「读书」 瑜  扬

最近由於上课的缘故,阅读了日本文艺评论家龟井胜一郎(一九○七—— 一九六六)的著
作——《我的读书经验》。这本书的出版虽然已届半世纪,但作者对於「读书」的某些见
解,却仍然值得令人玩味。

在这本书当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莫过於作者论及「读书的害处」。一般提及「读书」
,总觉得「开卷有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怎会有害呢?作者说,读书的第
一个害处,在於仅仅记得书中的「大词汇」(即「学术用语」),而每当遇到问题时,就
原封不动地将书中的话语引用出来。这虽然比不读书的人好,但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将自
己埋在别人的意见里。这样的阅读习惯,会使人渐渐变得胆怯,对自己的自动发言也将感
到畏惧。想来,「尽信书」本身就是知识消化不良的一种表现,而不懂得加以咀嚼、内化
、灵活运用,让先人的智慧对自己的性灵产生启发,纵使读破万卷书,充其量也不过是「
资料的仓库」而已。

再者,书读得多的人,在众人冠以「学者」的美誉之後,往往会有高人一等的傲慢心,对
於前来请益的人,常会不自觉地视对方低自己一等,进而摆出「教导者」、「启蒙者」的
姿态。这样的恶习一旦根深蒂固,对於社会的种种缺陷就无法进行理性思惟,只会一味地
指摘、非难,或强调罪恶而成天说教,但自己本身却不愿对这一切负责。在这一点上,作
者提到了读书人在心理方面相当几微之处。想来,「恭敬关」不仅是修行人的一大考验,
对於书生亦然。读书最初是自己的事,可是到头来,很多人却往往会模糊焦点,为了名闻
利养、喝采掌声而兢兢业业。倘若日久天长以这种心态拿学问□养自己,最後长成的,恐
怕不是淑世利民的大学者,而是吃像难看的学界小人。知识分子於此怎能不戒慎恐惧?

最後,作者提到的读书害处,是「对於书本的过分执著」。他说,如果太过执著书本,我
们对於万事万物就容易忽略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体验、去感觉。他举了「参访奈良古寺」
的例子,我觉得相当有趣。作者初次造访奈良古寺的时候,看到许多一边看说明书,一边
观赏佛像的人。作者觉得,为了欣赏古迹之美,阅读相关的美术书籍当然是必要的,但当
站在古迹面前的时候,更重要的应该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凝视,并尝试用心去体会从古迹中
散发出来的历史之美。作者认为,古寺的建造和佛像的雕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
苦难,「当时的人们恐惧的是什麽?他们曾有过什麽样的愿望?我开始按自己的方式读起
日本上代史,结果收获远超过所有美术书籍。」知识的过剩,使现代人「眼」和「心」的
能力逐渐衰退,对於「美」的敏感度,也相对迟钝。摆在日常建□中的古画,大家视若无
睹,非得挂在博物馆的墙上,才能引起众人的趋之若□。知识只能是我们和万事万物沟通
的桥梁,它并非全体即是万事万物本身,我们若不想在学习上只做个泛泛之辈,「眼」和
「心」的功能就不能让它□置。

由於课堂上的需要,因此得以和这本书「邂逅」,阅读的同时,也逮到了机会,对「读书
」重新作了一番审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读书当然也一样,不会只有「建设」,
而不带来「损坏」。不过,书是死的,它的影响是好是坏,还是取决於读者的心态和运用
的巧拙。能在汲取新知之外,顺道反省、调整学习的方向,这或许正是阅读的一大乐趣。

论语简说(四十七) 子  圆

八 佾 第 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後素。」曰:
「礼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的学生子夏请问老师:「诗经中说:『有位女子笑起来多麽地巧妙,眼睛动起来,多
麽地灵活传神,这是美好的质地,再加上文采的修饰呀!』这三句诗有何含义?」孔子回
答说:「就像绘画时,先有了粉白的画布,之後再彩绘各种颜色。」子夏听了以後,有所
领悟的说:「先有忠信为本质,之後礼节的学习才能落实吗?」孔子肯定的说:「商啊!
真能发明我的意思,从现在起,可以和你谈论诗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倩」是巧笑的样子,笑得很美好
;「盼」是眼睛活 动的样子,黑白分明、灵活而传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笑
一盼,正赞叹女子非常美妙!「素以为绚兮」,「素」是本质,不加修饰。指的是「巧笑
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嘴巴和眼睛本来就长得很好看。「绚」是用文采加以修饰。她
的巧笑浮上了嘴角,眼睛随著盼动起来,女子显得更加美丽呀!

庄子天运篇提到,古代有一位绝色美女西施,从小患有心病,一痛起来就捧著心,皱起眉
头,更增添一分让人怜爱的美。而同村的东施长得很丑,也仿效起西施捧心蹙眉的样子,
想让自己增加几分的美感。结果村里富有的人见了东施,赶快紧闭门户,不敢出门,怕再
见到东施极丑的怪模样;贫穷的人房屋简陋、围墙低矮,很容易看到东施,也纷纷带著妻
儿离开村子。这就是「东施效颦」的典故。正告诉我们:如果缺乏美好的本质,光靠外表
的模仿,结果也是枉然啦!

子曰:「绘事後素。」孔子举出绘画来说明。「素」指的是白地,也就是作画之前,先准
备白色质地的画布,再用各种颜色彩绘在白布上。孔子只举出绘画的事来答覆子夏,并未
说明诗句里的含义,这是孔子善於教导,希望子夏有所领悟!

「礼後乎?」子夏若有所悟地说:「像『礼仪』就是後来的修饰吧!」礼记礼器篇说:「
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中药分为五味,其中「甘」是甜味,任何病都可
以加甘草,它可以调和众味。绘画时白色是根本,染黑就变黑,染红就变红。忠信之人才
能学礼有成。反之,不忠不信的人,学礼徒具形式而已,怎能有益?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起」是发明的意思。「予」是我的意思。「商」是
子夏的名。学诗要有悟性,孔子善教,而子夏善学,能领悟出言外之意。从经文的一问一
答,体现孔门生动及富於启发的教学现场。

称名有古风 治  烦

「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谷,自兹以降,虽孔子圣师,与门人言皆称名也。後虽有臣仆
之称,行者盖亦寡焉。江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北人多称名者,乃古之遗风,吾
善其称名焉。」 (颜氏家训)

从前的天子和诸侯,都谦称为「孤、寡人、不谷」。自王侯以下,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圣人
师,与门人说话都自称名,如「丘也幸」、「丘之祷久矣」、「不如丘之好学」。後来的
人虽然有「臣、仆」的称法,但流传不广,使用率不高。

江南人士一向不注重名字,几乎每个人都有别号,在礼帖和封签要署名送礼人,往往舍名
字而用别号。北方人多自称名字,这有古人的遗风,我欣赏这自称其名的做法。

老安国师

唐代惠安禅师到宫中,武则天问年寿多少,禅师答:不记得了。则天问:何以不记得?答
说:有生有死的身体,如循转不已的环,圆环没有起头、尽头,年岁又何须记?而且心识
流注未曾间断,如水泡暂起的身形,只是妄想而已。从本识入胎到活动停灭,都是如此。
武则天赞叹不已。这时禅师已一百多岁,人称「老安国师」。(见佛祖历代通载)

破窗原理

房子窗户破了,没有修补,隔不久,其它窗户也会被打破,这叫「破窗原理」。纽约市用
这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警察发现人
们较不会在乾净的场合犯罪,故致力维护地铁车厢乾净。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此警
察很认真抓逃票,使得歹徒不敢逃票,不敢带武器。纽约市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
打破犯罪环结。

当家的学问

宋朝陆象山先生,当家三年,自认对学问大有长进。这就是孔子说的:「施於有政,是亦
为政」,能把家治理得当,也算是「为政」了。居家上对父母孝养,用过真切工夫,学问
自有进步,并不是因为在柴米油盐「零杂细碎」事上用过功夫。(见王朗川言行汇纂)

经典标准

雪公云:昔日□经必须熟背。因为在国家作官,办政治的事,彼此都有争论,必须有个标
准。群言扰乱则折衷於夫子,古来一向以十三经,圣人的文化为标准。办政治不能违背经
典圣人的精神,自汉代至民国以前都如是,如今则已生变。

雄健俊美、初唐先锋
        ——「伍道进墓志并盖」

全称【隋正议大夫左御卫将军伍恭公墓志铭并序】,隋大业十一年(615)三月刻。正书。
三十行,行三十字。

此志书於隋代,但已俨然有初唐风貌。通篇布局精整茂密,深深具有峻峭雄健的整体气势
。
细细欣赏,他的字形常取纵长,而态势又极富变化。结构严谨方劲,放纵与收敛对比鲜明
,可以说寄险奇於平正之中。笔法运用灵活丰富,尤其擅长方折,点化峭劲精美,韵致俊
爽清润。

由於在茂密精整的整体感中含韵了十分生动多彩的艺术因素,加以精彩的刻工,更大大增
加了这件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韵。

金刚法轮五色墨.明 方于鲁

方于鲁为明朝制墨专家,安徽歙县人。擅长诗文,并著有方氏墨谱一书传世。此器即其作
品之一,以方形木盒为底,装著同一墨模做成的朱、黄、绿、靛、白色圆墨各一锭。墨的
一面以隶书描银「金刚法轮」四字,另一面则以梵文书写,以法轮云纹做为环饰。墨的侧
边有「大藏写经之墨」楷书六字,及「方于鲁监制」五字,通体端正素雅、净洁而严谨。
  
此五色墨为写经之墨,印光大师曾言:「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如来智慧。」「若写
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印光大师文钞增广正编卷第
一)。所以写经必须一笔一画恭恭敬敬,断不可态度轻忽笔迹潦草,否则获益不成反招罪
业。
Thu Sep 8 22:50:05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