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明伦月刊341期
#1
美雪
宿世虚缘  鞭鼓生

莲池大师示在家二众说:「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虚缘,暂时会聚,终必
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今但万缘放下,回光返照念佛
,即是一生要紧大事,更无多语。此外只管纯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过,历历分
明,时刻切心,不容些许妄想杂念。早晚礼佛时,恳苦发愿,求生净土。如此捱到临命终
时,自然正念现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莲花化生,永离诸苦。」

岁末隆冬,天气骤冷,许多老莲友因捱不过寒冷而发病往生。一桩桩告急的病危通知,一
件件紧急的助念电话,在匆忙慌乱中,亡者、眷属、助念者,要如何跳脱出生离死别的悲
伤?而为往生净土作万全的准备呢?

最近菩提仁爱之家的主任发信给末学:「某某师姑系念佛班老班长,理应护持。惟先前在
台中某某医院加护病房,因病况紧急,被医师插上呼吸内管之後,便一直靠呼吸器,拖延
月馀。其间,转到某某医院後,药物点滴亦不曾间断.以至於肾脏负荷过重,发生皮肤及
肺部水肿,最後必须接受洗肾治疗。十二月十二日当天,接到医院通知时,师姑已在呼吸
照护病房停止心跳。因为他老人家还有眷属,所以有时候不好为他做主,其实师姑交代得
很清楚,然而遇到亲人的感情作用,当决定是否拔掉呼吸器时,就不好办了。幸好莲社黄
、郭两位主任,通知莲友排班助念八小时,入殓时,容貌安祥,四肢柔软。」

想想有多少念佛人,临命终时,都是如此这般地,断气在种种现代急救的医学仪器中。能
够「正念分明」「自在往生」「及时又如法助念」的并不多见。如果念佛人,信不真,愿
不切,加上老病苦折磨,临命终时,心绪多端,颠倒妄想涌现,强者先牵,重处偏□,那
又如何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在家修行人,都应深深体认「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
属,俱是宿世虚缘」万勿在「软冤家」的情分上牵扯不清,否则念了数十年的佛,终究在
生死苦海上载浮载沉,也枉费了「佛法难闻今已闻」的大好出世因缘。


富贵之人宜念佛。
黄金满库谷盈仓。
世间受用无亏缺。
只欠临终见愿王。
    (中峰禅师 怀净土诗)

富贵的人,正应当好好念佛。因 为黄金充满库房,五谷丰盈粮仓,世间享用的没有什麽欠
缺,就只欠临命终时能往生极乐,面见弥陀大愿王这件大事了。

读易散记:谦卦六爻  自 明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荀慈明注:「初最在下,为谦。二阴承阳,亦为谦。故曰谦谦也。二阴一阳,相与成体。
故曰君子也。九三体坎。故用涉大川吉也。」

依李氏疏解释。乾爻自上位降之三位,是为谦。初爻在最下位,则益谦。以二阴承三阳之
谦,是谦而又谦。故曰谦谦。以二阴承一阳,其体为艮,是君子之徒,故曰君子。九三为
互体坎,坎为水。故用涉大川吉。

李疏又说:「愚案。卦辞、爻辞,皆言君子,谓九三也。以三为谦主也。初六称君子者。
三自上来,在上之君子,尊而光者也。初居艮下,在下之君子,卑而不可逾者也。四互
木为舟。坎水为川。又坤致役为用。初变之四,应正。故用涉大川吉也。」

依惠徵君解释。荀氏以初在最下为谦。乾上爻由上之三,是为谦。初失位,变之正,而居
在下,又是谦。故曰谦谦。初正於阳位,故称君子。三互体坎,为大川。初历三应四,故
利涉大川吉。

王辅嗣注:「处谦之下,谦之谦者也。能体谦谦,其唯君子。用涉大难,物?害也。」

象传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九家易注:「承阳卑谦,以阳自牧养也。」

依李氏疏说。初与二,上承三阳,以尽乎谦卑之道,盖效法三之谦,以自牧养。说文:「
牧,养牛人也。」初体坤,为牛。故为牧。坤身为自,故为自牧。韩婴说:「夫易有一道
焉,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者,其唯谦德乎。」韩氏此说,即是卑
以自牧之义。

初爻称为谦谦君子,因其具有谦谦之德。有此谦谦之德,便有智慧,可以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犹如有舟,可以涉大川。谦谦之德,不从外来,而是人人自心本有。所以象
传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卑,就是学初爻,处在最下的地位。牧,作养字讲。如此谦
卑,便能启发自有的谦德。卑与高相反。高则傲慢背德,毫无智慧,是为小人。故欲成就
谦谦君子,必须卑以自牧。  

六二。鸣谦。贞吉。

姚信注:「三体震,为善鸣。二亲承之,故曰鸣谦。得正处中,故贞吉。」

依李氏疏说。夏小正:「雉震□」传:「震也者,鸣也。□也者,鼓其翼也。」刘向洪□
五行传论:「正月,雷微动,而雉□。」所以此处三体互震为善鸣。六二亲承互震,故曰
鸣谦。上六则以亲乘互震,亦曰鸣谦。六二以阴爻居阴位,是为得正,位在下卦之中,是
为处中。得正故为贞,处中故为吉。

王辅嗣注:「鸣者,声名。闻之谓也。得位居中,谦而正焉。」

象传说:「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崔憬注:「言中正心,与谦相得。」

虞仲翔注:「中正谓二,坎为心也。」

李氏纂疏:「崔注。言二体中正,其心与谦相得,故曰中心得也。虞注。二,居中得正,
故中正谓二。二体坎。说卦,坎为亟心。故为心。」

孔氏正义:「中心得者,鸣声中吉。以中和为心,而得其所。鸣谦得中,吉也。」

鸣谦,即是言语谦卑。此言出於居中得正之心,是为有道之言。言之者吉,闻之者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荀慈明注:「体坎为劳。终下二阴。君子有终。故吉也。」

依李氏疏说。九三在互体坎,说卦传:「劳乎坎。」是以坎为劳,而曰劳谦。内卦艮,以
一阳终下二阴。彖辞:「君子有终。」即指九三而言,故三曰君子有终。说卦传,坎为正
北方之卦,艮为东北之卦。劳乎坎,即成乎艮。劳则有终。故吉。

王辅嗣注:「处下体之极。履得其位。上下?阳以分其民。众阴所宗,尊莫先焉。居谦之世
,何可安尊。上承下接,劳谦匪解。是以吉也。」孔氏正义:「上承下接,劳倦於谦也,
唯君子能终而得吉也。」

象传说:「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荀慈明注:「阳当居五。自卑下众,降居下体。君有下国之意也。众阴皆欲□阳,上居五
位。群阴顺阳。故万民服也。」

依李氏疏说。彖传:「人道恶盈而好谦。」阳当居五,今自卑抑,下于坤众,降居下体之
上。乾阳为君,坤众为国。即是君有下国之意。系辞下传:「三与五同功。」众阴皆欲挥
举乾阳上居五位。系辞下传:「坤,天下之至顺也。」虞氏逸象:「坤为民。」是为五阴
顺阳。故万民服。

孔氏正义:「万民服者,释所以劳谦之义。以上下群阴象万民,皆来归服,事须引接,故
疲劳也。」

九三,劳谦君子,有功劳,而又谦卑。故得万民归服。孔子既在彖传中,称其谦尊而光,
卑而不可逾。又在系辞上传里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
人者也。」劳而不自伐善,有功不自以为德,更能卑下於人,毫无人人皆有的傲慢之心。
劳谦之德,所以至厚。万民归服,理所当然。

五心闻法  雪庐老人

静心(静若止水)
虚心(谦虚聆纳)
动心(有所感动)
转心(转迷成悟)
恒心(恒久不退)

唯识三十颂研究(一○一)  智  果

◎明唯识位

    (甲)牒前问後

成唯识论卷九云:「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於几位,如何悟入?」此段论文即是「牒前问
後」也。

(一)牒前

论文初句乃牒前二十五颂之义,即初二十四颂,成立「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成立「唯
识性」。

前二十四颂,既已成立「唯识相」,则以下四义俱立: 

1、遣虚存实 —— 遣「遍计」之虚,存「依圆」之实。 

2、舍滥留纯 —— 舍「相分」之滥,留「见分」之纯。 

3、摄末归本 —— 摄「相见」之末,归「自证」之本。 

4、隐劣显胜 —— 隐「心所」之劣,显「心王」之胜。

又第二十五颂,既已成立「唯识性」,则: 

5、遣相证性 —— 遣「唯识相」(「依他」,「世俗」),证「唯识性」(「圆成」,「
胜义」)之义亦立矣!

(二)问後论文次句问後,为三问也。即如上所立「唯识相性」之义:

一问:谁人能悟入?(在五乘不同种性中,谁能悟入?)

二问:经过若干阶位,多少时节悟入?

三问:以何种方便悟入?

(乙)总标略答

论卷九云:「谓具大乘二种性者,略於五位,渐次悟入。」此文中总有三答:

一答:能悟入人 ——  具有大乘二种种性之人。

二答:所经位次 —— 「十三住等」,略为「五位」,以大果难感故。

三答:悟入方便 ——  须一位一位渐次悟入,非顿方便即能入也,以万行难修故。

(丙)别问别答

(子)能悟入人

论卷九云:「何谓大乘二种种性?」(述记第九末云:「性者,类也」)

(一)本性住种性 ——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阿赖耶识),法尔自然所成之大乘无
漏种,不从外得,不由今有,纵受六道四生之轮回,仍於阿赖耶识中,持而不失。名为「
本性住种性」。

瑜伽论卷三十五云:「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
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上文中「六处」者,指内六处中之「意根处」也。第
八识体即属「意根处」所摄(「十二处」摄「百法」颂云:「八王意处收」可知)今言「
六处殊胜」即指第六「意根处」中,第八识体内,依附无漏胜种子,自无始以来,法尔而
有,展转相续,穷未来际,无有间断,种子引种子故,此即「本性住种性」也。

(二)习所成种性 —— 「习」谓熏习,指经由後天之修行、熏习而得之种子也。当知:
虽本具无漏种子,若无外缘新熏资发之力,令无漏旧种增长,亦不得悟入。故必假借「法
界等流法」(谓如来证法界已,从「後得智」流出语言文字,能诠法界妙理之法也),透
入耳门,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熏成种子,此即名为「习所成种性」。然而,非必新生,
方名为「成」,令无漏旧种增长,亦名为「成」(「习所成」也)。

上来略释「大乘二种种性」已讫。

以下结示,论卷九云:「要具大乘此二种性;方能悟入唯识」上文中之「具」字,犹「有
」也,并非「俱」义也(见演秘第七本)意即须具有此二类大乘种子之人,方能依教修观
,渐次悟入「唯识相性」之义。

心要第九卷约此大乘二种性之有无,举三类人为例:

(1)现见有人,未闻教时,浑若不知;既闻教已,便速开悟者,是有「本性种子」,亦有
「熏习种子」故也。

(2)复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虽不顿悟,深生渴仰者,但有「本性种
子」,未有「熏习种子」故也。(按:虽闻不思不修,与不闻等,不名闻慧,故无熏习所
成之大乘种子也。)

(3)复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与不闻同,绝不飧采,都无信乐,原无
「熏习种子」,又无「本性种子」故也。

上来三类根器,唯第一类根器,因力(大乘二种种性)具足,若再逢胜缘(如善友力等)
,则决定悟入唯识相性,乃至圆成无上佛果。若第二类根器,以因力不具(缺「习所成种
」),有性无修,恐难悟入唯识,遑论成佛!若第三类根器,因力全缺,决定不能成佛。
此义云何?

原来唯识家依入楞伽经卷二等,将众生分为五类,不允许一切众生悉皆悟入唯识,究竟成
佛。

(1)若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及不定性声闻缘觉,以本识中法尔不具大乘无漏种子,纵令熏
习,亦不成种,故决定不能悟入唯识,不能成佛。

(2)若阐提性(指「无性」阐提),既无三乘无漏种子,唯具人天有漏种子故,唯有永堕
三界,毕竟不成佛。

(3)唯有定性菩萨之全分及不定性之半分(具可证佛果之无漏种子者),若因缘具足时,
必定悟入唯识相性,圆成无上佛果。上来略说「能悟入人」已竟。 (未完待续)

七十三年元旦讲话之三——九界往生  雪庐老人

佛经自古以来都没有问题,民国以来才有问题,今人不研究中国文化,经文看不懂,以至
於发生「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的争执。「消业」是将业消除,然而是消善业还是消
恶业呢?经文明明讲得很清楚,至心念一句佛即可往生,咱们是不至心,若至心念佛,就
可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生死重罪是善业或是恶业?当然是恶业。弥陀经云:「不可以
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有因缘 —— 善根和福德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有「带
业」的意旨,何须我们在此言「消业」呢?「带业」这二个字在经文中虽然没有出现,但
我们要知道这二个字是「经义」。学佛的人都知道法华经的「四依法」,其中之一为「依
义不依语」,「带业」这二个字经文中虽然没有,但是经义当中有,诸位看经,看多了自
然会明白。

 九界惑业具足

「惑」有很多讲法,今举出三个:无明、迷惑、烦恼。这三个名词同义,但用在不同地方
有不同讲法。「无明」就是一念不觉,心不光明,就迷惑颠倒,现前的事情就看不清楚了
。「烦恼」即表示令人处处不自由。「迷惑」则指障碍正见,除佛之外,没人的见解是正
确的,佛的本性光明,故所作所为都是光明的事情。众生有「惑」,所以就颠倒造作,造
作即「业」,便会召感生死之苦。

三界内有见思惑,见思惑共一百多品,依四谛法来说,证罗汉果才断见思惑。罗汉虽断见
思惑,出三界了分段生死,但还有尘沙惑,对真正佛的道理还看不明白,如尘沙遮住了,
要到了登地以上的菩萨才没有尘沙惑。不过,登地的菩萨虽无尘沙惑,但还有根本无明惑
。根本无明是无始劫以来就有的,找不到起始,唯有佛才断尽根本无明。由此可知,等觉
菩萨都还有业,这样如何消业往生呢?若要消业,就别谈往生了。

业有三类

界内有「三业」的名相,这不是指身口意三业,而是指善业、恶业、无记业。恶业有所谓
十恶业,即十善业的相反,这是小恶业,另有大恶业,就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
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善业有「有漏善」和「无漏善」。无记业则是不善不恶,但
又分二种:「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不善不恶但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无记」;
分不出善恶,但不会遮盖本性的,则叫「无覆无记」。以上都是三界以内的业,有业就会
召感生死苦果,三界内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何谓「分段生死」?「分」就是「限度
」,六道众生寿命皆不一样,但都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分」;「段」指的是此道与彼
道所受身相各不相同,如六道众生中,人有人相,畜生有畜生相,走路姿势、颜面等都不
相同。分段生死即是三界六道众生所受之苦果。要知道,想免受分段生死苦,就必得断见
思惑,见思惑共有一百多品,断一品惑就如断四十里瀑流,非常困难,可能一品惑未断,
吾人的寿命就到了,若说等来生再来继续断,你有把握来生还为人吗?断见思惑如此不易
,至於界外圣人的尘沙惑和根本无明惑,就更不简单了。

伏惑带业往生

在阿弥陀经中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要如何才能得一心不
乱呢?断了惑就可以得一心。什麽人断惑呢?有工夫的人才能断惑。往生西方是九界往生
,即使三恶道众生也可以往生,但前面说过,断惑如此之难,我们如何办得到呢?别担心
,净土宗还讲「伏惑」,即「一念相应一念佛」。日用平常,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只要随时察觉到妄念起来了,就要赶紧提起佛号,用佛号把妄念压伏住,这就是「伏惑」
。这种工夫只要练到纯熟,渐渐达到「净念相继」,临终便有往生的把握。

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往生到西方都是「阿□跋致」,「阿□跋致」即
是一切皆不退转之意。净土宗对「阿□跋致」的讲法是,九法界的众生生到极乐世界都不
退转,但并非生到那里就即是第八地(不动地)的菩萨(依通途修证阶位,不动地的菩萨
才真正不退转),而是不再落入六道轮回。 (全文完)

我战则克

印祖云:「战之一字,关系甚深,人欲、天理之际,若不以力战,则理被欲蔽,俾理必隐
而欲必著矣。

孔子四十不惑,乃理胜而欲伏之时。七十所欲不逾矩,乃天下太平,了无战事矣。孔子曰
,我战则克。孔子一生,未操兵权,何得说「我战则克」之话乎?乃孔子教人克念作圣之
微旨也,故为取名德克。

圣人垂衣拱手而治天下,其要只是无欲,无欲则无战。有欲则长战,直至自他同归於尽,
方肯死心。否则,必欲人亡而我独存,决不肯念战争之惨而暂息也。」(复李德明居士书
二)

《观经妙宗钞》的净土思想(三)——大乘三位配判九品及十六观论  吴希仁

本来一宗教义的建构,至少必须具备义理系统(所谓教相)和实践系统(所谓观行),而
其间依教理修观行,从因至果之详细修证阶位,更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否则,将降低其义
理系统之说服力,同时也会减少实践系统之驱动力。是以,不论天台、贤首、慈恩等莫不
各依经论建立其本身修证阶位之体系。

净土位阶众说纷纭

净土专经,所谓「三经一论」中,明示修证之浅深次第最明显者,莫如《观经》中之十六
观及三辈九品(《大本》虽粗分三辈,但未分品),是以古来注疏家鲜不依之判位,但莫
衷一是。如隋.净影慧远法师(523—592)《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依《仁王般若》之「五
忍」说,而判上上品为七地以来之生忍(无生法忍)菩萨、上中品为四地之顺忍菩萨、上
下品为初地之信忍菩萨(注一)等;其後,唐.吉藏大师(549—623)《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依之。

概彼等专约往生以後所得之果,以判九品;且未达「无生法忍」,诸经论判位,上下有异(
注二)。故後唐.迦才大师(生卒?)《净土论》破之曰:「观果判人,位则太高」。其後
,善导大师(613—681)承传其意,而抑降之,乃准往生之因行业缘,而判上品三人是「
遇大(乘)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乘)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业)凡夫」。
其旨重在符应弥陀净土法门立教之精神,欲使现世「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
佛愿力,悉得生也。」(见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然终究未能详判修证之位阶。

妙宗钞确定净土位阶

笔者认为有关净土修证阶位之判释,必待至知礼大师《妙宗钞》出,禀承智□大师《观经
疏》旨,以大乘三位(即圆教六即位中之「名字即」位、「观行即」位、「相似即」位)
配判三辈九品及十六观,而後楷定古今,其後有复论净土修证位阶者,无不从之矣。

此概由於中国盛传之大乘八宗(天台、贤首、三论、唯识、禅、净、密、律),教义固各
有擅长,若论其判释教网,则莫不共推天台为第一。昔高丽.谛观法师(生寂?)《天台
四教仪》云:「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近代学者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於此,则推许为「综合的消化」,认为天台对所有大小乘经论,真
正能给予客观而公平之安排与判别,是中国佛教发展中「最後的消化」、「真正的圆教」
,虽後出之贤首亦不能超过之。明末.□益大师(1599—1655)《法海观澜》卷二则记载
:「唐京兆大兴善寺含光(不空三藏弟子,生寂?)至西土,有梵僧云:曾闻台教定邪、
正,晓偏、圆,明止、观,功推第一。」而民初提倡八宗通弘之太虚大师(1889—1947)
则於《教观诠要》中,推崇天台之判教云:

但古代判教诸大师,其受禀不同、其识见不同、其悟理不同,其所际之时代、所化之人根
,种种不同,故其判之也,亦各有所出入,而莫或尽同者。然求其「精当而纯全者」宜无
如(天台)「五时八教」(之所判也)。

由於天台一家对於判释教网之「精当纯全」无能出其右者,故今知礼大师《妙宗钞》用之
以判释《观经》中之三辈九品及十六观行,遂使净土之修证阶位忒明,而净土之教义大备
,其意义固为不凡而影响自亦深远。 (待续)

注一:按,《仁王般若经》说菩萨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为伏忍,初、二、三
地为信忍,四、五、六地为柔顺忍,七、八、九地为无生法忍,十地及如来地为寂灭忍。
净影慧远《观经义疏》根据此说,判无生法忍为七地以上菩萨所得。

注二: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六云:「所以诸师判此三品高下不同者,以无生法忍,《
经》《论》判位,或下或上;《仁王般若》说,无生法忍在七、八、九地;诸《论》之中
说,无生法忍在於初地,或在忍位;《菩萨本业璎珞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住位;《华严
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信位;《占察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信前凡夫位。诸法师各据一位
得无生法忍,分上三品高下不同也。」

败 坏 相  三 省

若无有志干,好乐下劣法。身著名利养,其心不端直。吝护於他家,不信乐空法。但贵诸
言说,是名败坏相。 (摘自十住□婆沙论)

如果不能修集善法、除灭恶法,以致形貌、容颜失去威德,再者,又贪著、喜好一些坏人
心术的事物,心心念念向「名利」看齐,无法让品德保持端正,而且对身陷苦难的众生吝
於付出,不能信受「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道理,只会人云亦云,对邪师的见解盲
目崇拜。这样便是心性受染污,显现在众生外表的败坏之相。

吾人乃随业酬报而来,由昏昧的心识所变现的依报环境,自然是引人向恶者多,引人趋善
者少。学佛修道之人若要避免在浊世中沉沦、迷失,除了「以戒为师」、善自要心之外,
更要以「善友为依」,用团体的力量来督促、鞭策自己。如此一来,好不容易蹦发的菩提
幼苗,才能持续向下扎根,枝叶也才得以日渐繁茂、茁壮,展现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生
机。

典型夙昔之二—道源老法师 智 展

道源老法师(一九00 —— 一九八八),河南商水人,年方弱冠,即批剃出家,早年曾
向慈舟大师、印光大师及太虚大师参学,终身以弘扬律、净二门为职志。

老法师於教下栽培深厚,住世期间,总是风尘仆仆於弘法道途,讲经说法、设坛传戒,未
曾稍歇,故人称台湾出家众中「说法第一」。

今依《道源老法师纪念集》,摘录几则道老的小故事,且让吾人共同来领受老人家不朽的
修行风□。

刻苦修行

白圣长老回忆曾和道老一起闭关的经验:「我记得,几十年前我和他在洪山(於湖北武昌
)一起闭关,山中没有什麽好菜可吃,天天吃冬瓜。有一天道源法师想要吃饺子,可是关
房里没有菜料。好不容易弄到一颗大白菜,又没有菜刀来切,只得用剪刀来剪。然後把一
大块面粉,用手揉捏一番,摊成一个大饼,再把白菜包卷进去,用锅煮熟了後,我们两个
人就用手捧著去啃。那时候过著那样的生活,我们还觉得满足了。

还有一件事:道源法师他身体瘦弱怕冷,经常穿著一件小棉袄。那件小棉袄,穿来穿去,
穿了七、八年,早把『里布』穿光了。所以他上半身总是黏著一层碎棉花。他在关房里
兼修『拜佛』法门,拜来拜去,把裤腿(裤管)拜碎了、拜光了。手头没有钱,山里也没
有布,两条腿又怕著凉,想来想去有办法了,他把『被里』拆下来,用剪刀剪一剪,就用
针缝起来了。大家都知道,道源法师是有名的三千度『近视眼』,把裤子缝得七扭八歪,
也只好将就穿了。可是他再盖用那条『棉被』,因为没有『里布』,弄得他满身都是棉花
。
各位法师居士!当时我们过著那样的生活,道源法师还是意志高昂、勇猛精进!这都是仰
仗一念坚贞的道心,而得以维系他一生的道业!後来他终於能够弘教利生、大兴法化,这
就是所谓的『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榜样!」

讲经严谨

心会法师回忆於基隆海会寺能仁佛学院就读期间,老法师准备讲经的情形:「………众所
皆知老和尚是高度近视的人,他看书是用眼睛直接靠近字面扫描,上课的经文或重点资
料讲义,都必须由同学抄大字,大约八分见方。每次讲课都要详看注解科文,不敢马虎;
虽然大部分都讲过无数遍,老人家说讲经要负责任,可以讲深、讲浅、讲详细、讲简单,
但不可讲错,否则瞎了众生智慧眼。要依经解注,或依祖师大德注解,不懂的不可妄自揣
测、信口开河。也不可死背注解,变成背注解法师,囫囵吞枣一点没消化,所谓□侗佛性
、颟顸真如。也不可死在名言句下,要有拣择慧眼,该用则用,能分辨是非邪正,把经讲
活。

老人家常告诫,讲经要扣著经文讲,不可离题节外生枝,偏离经文不知所云,或自赞毁他
借题发挥,讲古说笑嬉言俚语,说俗论野成为热闹杂会。必须前後连贯,不要讲到後头忘
了前头,讲前面要注意後面,段落清楚,层次分明。老人不愧是科班讲经法师。」

病中不忘弘法利生

施旺坤居士回忆老法师晚年病重住院的情形:「师自住院後不久即拒饮食,每日仅进极少
流质东西,故法躯十分虚弱,但师总慈悲的在关怀别人,每次中午我去时,师即问吃饱了
没有,若有出家师父去看他,师就说这里没有事,你们赶快回去用功夫去弘法吧!师在病
中仍不忘弘法利生,刚住院的第一个周末,仍要求要回莲社(台北中和净宗莲社)讲开示
,农历春节要求要回海会寺(於基隆)接众。师住院期间除嘱咐要快将《佛说阿弥陀经讲
录》校对後,请《菩提树杂志》早日付印外,并口述自题:『老僧今年八十一,大好太阳
已落西。幸有些些馀晖在,不速弘法待何时?』之偈子列於书首。

我协助校对时,有若干疑义向师请示,师虽在病中,仍神智清晰,对於书中内容了若指掌
,凡有疑问均详为解释,………师示现著病苦,其苦痛若是我们年轻人一刻也不能忍受,
而师面对著病苦,却心平气和地承受著,且在病中从不曾重言喝斥别人,师庄严的面容,
永远流露著满心田的慈悲,其行住坐卧之威仪风□仍不减平日,若无操履潜确的涵养功夫
,何能如此安详自在?」

道源老法师是台湾近代难得的「讲经师」,老人家的往生对於佛教界无非是一大损失。翻
阅著後人对道老住世间的种种纪录,可以深刻感受到那「为法忘躯」的精神,尤其老人家
的大誓愿 「凡我有生之年,皆我弘法之时」,更是令人动容、赞佩。虽然「哲人日已远
」,不过,老法师所树立的道风,却永远激励著所有佛子,继续在菩提道上不疲不厌、勇
往向前。

鹊华一瞥 净 业

一行人从济南机场出关,行经济青高速公路,车子朝著济南市急驶而去,一路梧桐行树为
伴。

古书上常有「凤栖梧桐」的句字,杜甫诗中也读过「碧梧栖老凤凰枝」的诗句,印象中的
梧桐是高贵乔木,凤凰神鸟只在梧桐上停驻,而古琴也必得用梧桐树雕制,才弹得出古雅
的韵味。其实梧桐还有很实用的一面,在南京、上海等地处处可见,热天时梧桐大片的叶
子可以遮阳,冬天木叶落尽,不留残雪,没有积雪伤人之虞,所以梧桐素有「行道树王」
的美誉。

行经华山

车子进入一望无际的麦田,四周点点人烟,就在济南市东北郊外的一方平原上,只见一座
尖尖的山,拔地而立,一枝独秀地刺向蓝天,更远处还有一座圆墩墩的小丘。有人随口问
导游:「请问那尖尖的是什麽山?」导游答说:「是华山。」

当时金庸小说风行天下,谁都知道有什麽华山剑派、华山论剑等传说故事,看眼前这座尖
尖不大的山,怎能聚集五湖四海的奇人异士,在此一争长短?一车的人都以为导游不过是
说笑吧!导游也知道大家心里嘀咕什麽,她说:「这是我们山东的名胜,尖尖的叫华不注
山,简称华山。圆圆矮矮的是鹊山。」

听到「华不注山、鹊山」几个字,许多人顿时眼睛亮了起来,记忆似乎也恢复了。因为在
《雪庐诗集》中,有七首之多的诗,都和「鹊山、华山」有关系,纵使没见过这两座山,
也不觉陌生。有些早年亲近雪公的莲友,在雪公寓所就曾目睹过「鹊华秋色图」,现在听
到「鹊、华」就在身旁,怎不感亲切?

鹊华秋色

华不注山在济南城北约二十里的地方,位於济南市东北、黄河之南的平原地区,海拔一百
九十七公尺,是济南名胜「齐烟九点」(注一)中最高的山。「华不注」为俗语「花骨朵」
的音转,形容含苞待放的荷花(注二)。华不注山陡峻险绝,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
,并留下许多佳作名篇,至今被人吟诵不已。

如李白曾和杜甫同游齐、鲁,李白在〈古风〉诗中,就曾写下: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元代书画家赵孟□曾任职「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对济南的风景自然熟悉,济南所在的
鹊、华两座名山,少不得来此游历。一二九五年,赵孟□回到浙江故乡,为从未到过山东
的周密(原籍山东,却在江南的吴兴生长。)讲述济南的风光美景,还亲绘一幅《鹊华秋色
》图相赠,一解周密的思乡情怀。目前这幅图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根据故宫博物院王
耀庭先生在〈典藏精选〉,对「鹊华秋色图」有这麽一段解说:

「辽阔的沼泽地上,极目远处,一望平阔,矗立著两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华不
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两山之间错落著杨树、小松及不知名的杂树,远处一排杉树
,固然一派滋润,但也见有些树木,叶已略脱,枝树明明可见;叶子染红染黄,这是秋的
信息。山羊五头,散处在简陋的茅草屋前啮食。水边扁舟数叶,舟上渔叟撑篙,岸边一渔
夫持竹竿敲水赶鱼,正待提网。」

至於赵孟□的画绘技巧,王耀庭先生有他专业的分析:

「此幅向是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的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
色。这与洲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
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彩学上补色
作用法。运用得非常恰当,青色系显现透明的清秋凉,足以沁人心脾,但在补色作用下,
使人感到一片雅逸恬和,是中和宁静而不是孤寂萧索,这该是文人画所推重的意境。画主
山用『披麻皴』,洲渚的线条也是同一种笔调画法。整卷笔墨色彩交融,对秋思中的名山
,该是带给观赏者周密一幅遥远的故乡梦境。」

观图归来

雪公早年在济南,华不注山时有雪公足迹,《雪庐诗集》有「过华不注山闻有杏花林」一
诗,诗云:「孤秀插青天,何时近宅边?不知杏花好,只误爱秋烟。」一千多年来受到赵
孟□「鹊华秋色」图的呼唤,华不注山的秋景,仍是济南人最锺爱的季节。

雪公离开神州十三年後,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见到这一幅「鹊华秋色图」,心中怅然忧思
,购得故宫的拓本,悬挂在台中寓所,藉这幅图「作归来观也」。每日望著图中的华不注
山、鹊山,彷佛也有陶渊明归去来,载欣载奔回到故乡济南的意思。还拈作两首诗:

「秋思海上逐斜晖,淡淡齐烟入客帏。照眼双峰青似旧,羁魂省得梦中归。」

「渔舟农舍鹊湖滨,省识画图情也亲。不必闻声辨乡语,料他皆是济南人。」

雪公客居海外鲲岛,正值秋天黄昏时分,思绪纷纷。望著寓所墙上的「鹊华秋色图」,淡
淡的「齐烟九点」最高峰华不注山,似乎进了旅人客居的帏幕里。图中的华不注山、鹊山
,看起来还是这麽的青翠鲜活,羁旅在外的游人从此可以梦魂归故乡了。图中鹊山湖滨,
点点的渔舟、散落的农舍,认得这都是故乡的景物,更添一分亲切的感情。不一定要听见
图中人物的交谈声,就能辨别讲的一定是山东口音,料想他们都是我家济南的老乡。

雪公喜得「鹊华秋色图」的拓本後,还购得多幅分赠友人。许多仰慕雪公德风的师长,也
纷纷见贤思齐购得一图,央请雪公题诗惠赐墨宝。在《雪庐诗集》还能见到雪公作的四首
诗,谨录於下:

刘子霜桥购鹊华秋色拓本录予前作为题一绝

「两点烟痕堆案青,为君题罢泪飘零。故园秋色馀清唱,多少齐人不忍听。」

赠同乡王凤楼鹊华秋色图

「艰难同作海天游,何以遗君故国秋?只可深藏自怊怅,乡人若见共生愁。」

同乡赵天行购鹊华秋色图索题

「君家秋兴写齐山,术数有无疑似间。九贡流人望乔木,乡图几卷在台湾。」

送刘梅生归菲律宾以鹊华秋色图赠之

 「我家门对两峰秋,中有清河涌碧流。别後相思看此画,故人当去济南游。」

赵天行先生是雪公的山东同乡,书法翰墨著称於世,明伦月刊曾刊登赵老师「原孝、原悌
、原忠、原信、原过」等多篇文章。刘霜桥老师是雪公故旧,民国四十一年台中莲社举办
国文补习班,受聘为教席,刘老师讲课有个习惯,下了讲堂,必定检讨讲席上所言得失,
这一点深获雪公称许。刘梅生居士,旅居菲律宾,毕生以教育为事业,常来台湾弘扬佛法
,得识於雪公,晚年圆顶现僧相。

夏日鹊华

一行人行经雪公故乡的华不注山,正是夏日酷暑季节,只见窗外的平原轻烟弥漫,山形恍
惚飘渺,少了那分秋色苍茫,一行人也没有雪公梦魂萦绕的秋思。大家听见和雪公有关,
便纷纷张大眼睛想一瞧究竟,可惜车子高速经过,华不注山已被远远地抛在後面了,想再
多看一眼都是奢望,只有一路梧桐来相引,留在心头的尽是雪公「鹊华秋色」的诗味。

注一:「齐烟九点」出自唐人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句。登济南千佛山的中
途,有一座牌坊,正面匾额上题著「齐烟九点」四个大字。站在千佛山上看得到济南北边
的九座小山:匡山、粟山、北马鞍山、药山、标山、凤凰山、鹊山、华不注山、卧牛山。

注二:据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左传》:「成公二年,晋□克战於鞍,齐师败绩,逐
之,三周华不注。」相传读「不」字但作「卜」音。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
『不音』『跗』,如《诗》『萼不□□』之『不』,谓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华跗之注
於水。」其说甚异而有徵。又按《水经注》云:「华不注山,单椒秀泽,孤峰刺天,青崖
翠发,望同点黛。」《九域志》云:「大明湖望华不注山,如在水中。」李太白诗:「昔
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彩(绿)翠如芙蓉。」比之芙蓉,盖因华不之名也。
以数说互证之,伏氏音「不」为「跗」,信矣。

钱象祖 吕富枝

宋朝钱象祖,字同伯,号止庵,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人,为人敦厚□实,从小聪明过
人,爱好读书,强记不忘,以擅长作诗闻名当时。中举进士後,最初当太常丞(掌管宗庙
礼仪),宋宁宗开禧年间,升任参知政事(副丞相官职),和史弥远共同谋划,除去了奸
臣韩□胄,从此为天下人民所仰赖。宁宗嘉定二年,官拜左丞相,不久之後,他就辞官回
乡了。

钱象祖信奉佛法,最初问道於止庵元公,参究宗门心法大事,有所省悟,後来归心西方极
乐净土。当他驻守金陵时,真切修持净土念佛法门,曾经在乡州建立十所接待所,都以净
土或极乐来命名,他又创建了止庵高僧寮,做为接待高僧大德谈论佛法的处所。自从辞去
左丞相的官职,回乡以後,更加精进修持净业,常与高僧大德结社念佛,当时士大夫纷纷
跟从参加,形成念佛风气。

嘉定四年,钱象祖忽觉身体些微不适,於是书写偈颂说:「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
尘埃。我心清净超於彼,今日遥知一朵开。」意思是说:「莲花的香味从西方佛国飘来,
琉璃地上清清净净没有一点尘埃。我心地清净超过那琉璃地,今日遥知我那朵莲花已经盛
开了。」

三天後,有僧人前来探病,问钱象祖平日生活起居时的心念如何?钱象祖说:「我既不贪
生,也不怕死,我不生天上,也不生人中,我只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而已!」话说完,就
跏趺端坐而往生了。当时,整个屋内充满了浓郁的异香,持续好多天才消失。

在钱象祖尚未往生前,他的儿子、侄子,以及同郡县中的人,都梦见空中有声音说:「钱
丞相必当往生西方净土,当慈济菩萨。」

读「道证法师生平介绍」感想 李坤海

最近拜读明伦月刊三百三十七期「道证法师生平」一文,怅然嗒丧之馀感触良深,爰不揣
冒昧陈述一二。

四年前,笔者由台北搬来台中定居,从三子(曾任警察大学副教授,已於去年一月间往生
)口中首次听闻,俗名郭惠珍的道证法师非凡殊胜行谊。当年他罹患淋巴癌进入第三年,
(医师曾宣布活不过两年),有一天他拿道证法师口述的「毛毛□变蝴蝶」一盒录音带,并
借後人形容韩世忠的一句偈「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央求笔者学佛、念佛
,有关学佛念佛的益处,可从中获得宝贵启示。接著,媳妇从书柜中翻找出道证法师口述
缀记的 学医与学佛、倾听恒河的歌唱、朝圣之旅等三本书供笔者阅读,并针对道证法师勇
敢地与癌症搏斗的经过做补充说明。

据媳妇说,道证法师自皈依佛教後,便改为茹素,每天五体投地拜佛数百次,诵念万德洪
名阿弥陀佛至少数万声,并虔诚精进修持,如今病情好转云云。对儿子和媳妇的说词,笔
者起初半信半疑,但不旋踵间两个意念掠过心头,遂消除了疑惑。其一是曾教过笔者气功
的老师,曾阐明拜佛动作基本上符合气功原理,有自然疗能,可加强免疫功能,能消除病
因。二是笔者於三十年前,在汐止慈航高中兼课多年时发现,从校长释慧岳到行政职员,
乃至比丘、比丘尼的学生们,因长年茹素,不但身体健壮,而且鲜有疾病。因为茹素对疾
病的疗治、健康的增进和生命力的延续,均远较肉食者高出甚多,慈航中学的出家师父便
是很好的证明。

笔者对三子的绝症本来满怀忧惧,听了道证法师的事迹,顿时一扫而空。当场给三子打边
鼓说:「应该向道证法师学习和请益」。於是父子相约,俟笔者皈佛後,找一天相偕去拜
谒道证法师,高攀结个善缘。但是笔者尚在辅大兼课,一周两次往返於台中与台北之间,
加上儿子的癌症每况愈下,医院数进数出直到病故为止,因而始终未能一偿宿愿,想去晋
见道证法师遂成缘悭一面的遗憾。

今年七月,从莲友口中得悉道证师示寂的讯息,突闻「噩耗」,令笔者为之错愕与纳闷。
因为法师充其量不过四十五岁左右,正值芬芳馥郁的生命年华,何况她颇具开朗逸旷坦荡
的个性,怎会遽尔离开人世?再者,笔者媳妇如上文所言「已有好转」,情况怎麽会急转
直下?在共修会上,亲自南下嘉义,为道证师临终助念及送终的资深莲友,向大家详细描
述那天各种情况,如由四方蜂涌而至的莲友们,在庄严的阿弥陀佛声中,法师这麽慈颜含
颐,笑容灿然□脱地走了。荼□时,大众六字洪名响彻天空,久久未绝。种种现象,都是
为道证法师生前所向往的「生时丽似夏花,死时美如秋月」(注一)做了最好的注解,更
意味著西方三圣驾临迎迓,「莲池海会」又多了一尊菩萨。

讲述法师往生经过的莲友,边说边从透过眼镜玻璃片上,返照出晶莹闪烁的泪光,在场聆
听者很多人黯然神伤,包括笔者在内都有泫然欲泣的冲动。大家对於多才多艺,温婉柔情
,怀具悲观、慈观的道证师,竟然英年凋谢,感到凄迷怆恍,有诸多惋惜与不舍。瑰奇磊
落的道证师,才气十足,举凡书法、绘图、口才等均有脱颖而出的表现。从朝圣之旅一书
的插图中,看到她拥有一手好书法,那些飘逸秀丽、浑厚苍劲、端庄挺拔的字迹,真有一
派书法大家的气概。又,一尊金璧辉煌的阿弥陀佛像,据说系遵循严正的尺寸规格一笔一
划地钩勒恭绘,画得如此逼真传神,叹为观止。

在学医与学佛、朝圣之旅、倾听恒河的歌唱三本书中,道证师的慈悲和虔诚,跃然纸上,
读来感人肺腑。凡读过这三本书者,即使铁石心肠,也一定为之动容,这三本书说是一字
一泪缀成的,绝非夸大之词。笔者先後重覆阅读两次,每读过一次,心海澎湃,久久不能
自已。从前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为非作歹者读过这三本书,也必定会改过迁善
。有人说:「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堕泪者,不忠;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不孝。」笔者不揣冒昧再添一句:「读道证师的演讲词不流泪者,不仁不义」!

往生者已矣,但她的为人诚笃厚重,善替别人设想、谦抑应世、宽恕待人、宅心仁厚……
等,凝聚结成的光风霁月风□长存天地。如今她於净土与诸菩萨俱会一处,但愿如在生时
持续怜悯众生苦,慈心不舍,哀怜摄受,慈航普度。

注一:为印度诗人泰戈尔一首诗,他是亚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

忿 思 难 三 学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
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季氏篇)

近年来因生活大不易,人变得郁闷难耐,稍不如意,便忿怒相向,酿成大祸。公共场合的
忿怒冲突,就无须赘言了,仅在家庭之间因忿怒而造成的人伦悲剧,就有好几起新闻。

突如其来的「一朝之忿」,如暴发的山洪,一泻千里,沛然难御,留下一生啃食不尽的懊
悔。美国富兰克林说:「忿怒起於愚昧,终於悔恨。」一时气昏了头,才会不加思索地口
出恶言,手执刀棍,做出糊涂之事。这「一朝之忿」如猛火暴虎一般,若不设法加以禁遏
,那燎原伤人的可怕後果,恐怕就要苦吞一辈子了。

舞雩台的省思

有一天,鲁国人正在曲阜城外的「舞雩台」举行请雨(或求晴)的仪式,孔子与弟子们也来
到「舞雩台」。在请祷仪式中出现了「崇德、□慝、辨惑」六个字(注),意思是叫来此请
雨或求晴者,自我省察的警语。

在孔子一旁陪侍的樊迟不明其意,请教孔子。孔子很高兴有弟子能这麽问,孔子说:「善
哉问!先事後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
亲,非惑与?」凡事先做,再求好处,德行自然日增。凡事责己不责人,缺点自然日消。
一时的忿怒,而忘了自家身分和亲人处境,这不是心智迷惑的人吗?除了向上天请雨求晴
,更要以「崇德、□慝、辨惑」自我□省。

一朝之忿後

一朝之忿,带来的遗憾,小则自作自受,大则亡国败家。春秋时候,楚国向郑灵公进献一
只鼋。郑灵公便令厨子烹煮作羹。正巧公子宋与公子归生两位执政大夫来到殿前。公子宋
食指大动,於是对公子归生说:「我每次食指大动都能尝到珍奇美味,这次君上一定有美
味分与大家。」入了殿,见厨师正在解割大鼋,两人便相视而笑。灵公很奇怪,追问两人
,公子归生便据实相告。灵公听了心里极不悦,等到鼋羹煮好後,灵公招来许多大夫,赐
给他们鼋羹。最後灵公才召见公子宋,却故意不赐给他鼋羹。公子宋大怒,不顾一切的将
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鼋羹後,拂袖而去。灵公暴跳如雷,声称非杀掉公子宋不可。公子宋
回家後,听说灵公要杀他,便和公子归生策画,先下手弑杀了灵公。灵公死後,郑国经历
一场大混乱,乱平之後,公子宋也由於谋杀国君而被诛。

公子宋忍不下一朝之忿,一错再错,竟然让自己掉入犯上作乱的深渊。郑灵公也败在一朝
之忿,造成国破身亡。一朝之忿,让人一时迷惑,引来无穷祸患,所以孔子要人在忿怒之
际,想想:因为自己的一时气忿,坏了自己的身分名誉,甚至连累亲人,糊涂迷惑莫过於
此了。

两帖药方

在霞外杂俎这本养生书籍中,有一帖专治「一朝之忿」的药方:
方名:和气汤。
专治:一切客气(邪气)、怒气、怨气、抑郁不平之气。
药物:先用一个「忍」字,後用一个「忘」字。
服法:上二味和匀,用「不语唾」送下。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继之以「
忘」,可无终身之憾也。

怒气发作时,不恶言,不唾骂,服下「忍忘」药,这一朝之忿就制伏下来了。这是道家的
养生之道。

孔子的药法稍有不同,用的是「忿思难」致知的功夫。在怒不可遏时,想想这样不顾一切
地大怒之後,会带来那些患难苦果呢?自己因此身败名裂,或是让亲人陷入无可挽回的大
错。心里如此觉照警觉,一腔沸腾怒气就可降温下来,毕竟世上不畏「苦果」的人,还是
屈指可数!

注: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说:「时鲁雩祭,樊迟从夫子往游其下也。『崇德、修慝、辨惑
』者,此当是雩祷之辞。」

崇明老人 吉 光
 
三十年前的高中课本,录有一篇清代王士祯《渔洋夜谭》的文章,记载崇明老人,由子媳轮
流奉养的故事,读来发人深省。

清代江苏省崇明县,有一位吴姓老人,生了四个儿子,因为家中赤贫如洗,不得已把儿子
都卖掉,以求眼前的生活。那四个儿子都卖给富人家中当奴仆,长大以後,都赎身自立,
各人娶妻生子,四个兄弟大家同住在一起。

起初,他们奉养父母,是一月轮流一次。可是儿媳们说:

「一月一轮,必定经过三个月後,才有侍候父母的机会,这样对父母太疏远了,应当一天
一轮才好。」

後来觉得一天一轮,还是要经过三天以後,才能奉养父母,仍是太疏远,应当一餐一轮更
好。从此以後,他们改为每餐轮流,譬如早餐轮到大儿子奉养父母,午餐就轮到二儿子奉
养,晚餐轮到老三,明天早餐就轮到最小的儿子老四奉养,这样周而复始的轮流奉养父母
。每逢五日、十日,四个儿子共同设置美食在堂上,父母向南坐,四个儿子及孙子们东面
坐,四个媳妇及孙媳们西面坐,大家依次向吴老人夫妇敬食敬菜。

在老人食堂的後面,儿子们为老人安置一座木橱,橱中每家都放一串钱在□面,当老人每
次吃饭完毕,就回头在橱中取钱一串,到街上去买水果糖饼吃。橱中的钱,从来没有匮乏
的时候,因为四个儿子每天源源不断的把钱补进去。

老人空□的时候,常到知己朋友家中去玩,有时候与朋友一同下棋,有时与朋友一同打牌
。他的儿子们知道老人家玩的地方,便暗暗地送几百文钱给老人的朋友,请朋友故意把钱
输给老人,老人赢了钱,洋洋得意,回家津津乐道的告诉孙儿们,或买玩具给孙儿娱乐,
老人自己并不知道赢得的钱,就是自己儿子的,因此整天乐而忘忧,全家洋溢著一团喜气
。

当老人九十九岁的时候,老太太九十七岁,长子七十七岁,次子七十六岁,三子、四子
也都已须发斑白,五世同堂,曾孙、玄孙绕膝,共约二十馀人。

崇明刘公兆给吴老人题一门联:「百龄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这真是人生第一乐事
,孝顺善报的现实写照。

凡是做儿子的人,都应当像吴老人的儿子一样,竭力尽孝,及时奉养。大家不见世上失去
父母的人吗?要孝养父亲而无从尽孝了;大家不见世上丧母的人吗?要孝养母亲也无从尽
孝了。像吴老人儿媳们孝顺的事迹,真是值得世人效法的。(译文参见王湘清居士《因果报
应录》)

几年前,媒体曾批露一则消息,中部地方有兄弟数人,为奉养父母亲,合资建□一栋楼房
,兄弟分层居住,轮流奉养父母,双亲从此省得每个月各处奔波。浓郁的古风,感人的事
迹,一时传为美谈,於崇明老人的吴氏兄弟不遑多让。

清醒的陀螺 瑜 扬

日历一张、一张地撕,不知不觉又要换上新的一本。日子庸庸碌碌地过,没想到又站在年
关面前。一年到头,总像颗陀螺一样地转个不停,似乎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会回首凝望
一下曾经行过的足迹。这一年来,是悠悠忽忽,还是战战兢兢?目光焦点只在自己身上,
还是也看到了身边的人?在外头冲锋陷阵的时候,是纯粹为了获得,还是也有些许付出?
在飞快的步伐里,是觉得充实,还是隐隐带著怅然若失的空虚?………在岁末年终,每个
人都该坐下来和自己谈一谈,把这些问题仔细想一想,只有理出头绪了,新的一年才不会
又是一场空转。

现代人或许真是太忙碌了,忙著赚钱养家,忙著□饱自己的欲望,就连好不容易可以稍稍
喘口气,也要「忙著」休息。如果一味地「忙」,确实带来了幸福,也为人生带来了崇高
的价值,自然无须再议。偏偏有越来越多人罹患忧郁症,越来越多人选择轻生,越来越多
人离婚,越来越多小孩觉得自己并不快乐………。我们好像在沙漠中追逐海市蜃楼的旅人
,拼了命地往前跑,却发现这只是老天开的一个玩笑。

人都有许多责任要扛,有许多理想要实现,除非离群索居,否则身处在这个时代,似乎都
免不了要扮演「陀螺」的角色。只是在转得昏天暗地的时候,你感受到那「稳若泰山」的
重心了吗?或者,只是不由自主,轻飘飘地随著旋舞?既然「忙」是现代人无法逃脱的,
就该忙得有意义,忙得心甘情愿才是。如果每天睁开眼睛,只觉得被压迫、制约,如同傀
儡一般,完全失去主导权,就是该停下脚步,重新检讨、审视人生的时候了。因为只有把
自己调整好,身心都处於平衡状态,才能进一步散播关怀,让周围的人与我们一同开创幸
福。所以,在跨越年关之前,先真诚地问问自己:对於生活,我是否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
当然,生活若只是排满繁琐、细碎的俗务,成天在其中翻滚、周旋,对一个修行人而言,
自然是难以忍受的。可是,居尘学道,本就得面对「逐尘」和「求道」的矛盾和两难,该
如何在尘世之间安顿,又时时不乏法乳的润泽,同样需要一番调适。新的一年,以做「清
醒的陀螺」自许吧!虽然被业力的绳索捆缚,然後重重地抛掷出去,我们身不由己地在喜
怒哀乐、忧悲苦恼中反覆旋转著,觉得疲於奔命、劳累不堪。但若能先认清处境,不自乱
阵脚、自暴自弃,积极寻求能将角色扮演好的最佳方式,陀螺即使转得飞快,终究会进入
「从容的速度」当中,此即「随缘消旧业」。在能依著重心旋转之後,进一步,就要在这
快速的律动里,让「动静合一」。凡尘俗事虽惹得我们分身乏术,但若能在造作之中仍不
忘以佛法的智慧觉照,烦恼、躁动当下即能止息,看似无法平静的妄念、妄分别,就能逐
渐和涅盘的寂静、清凉合一。此时,陀螺的旋转就不再是无谓了。

新的一年,或许忙碌难免,或许还得面对更多理不清的纠葛是非,但若能记得自己发愿要
做「清醒的陀螺」,就能在如实的旋转中,安之若素,自在无忧。

论语简说(四十八)  子 圆

八佾第三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
吾能徵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乐我可以说得出来,但是负责奉祀夏朝祖先的杞国,却没有办法取得
足够的证明。殷朝的礼乐我可以说得出来,但是负责奉祀殷朝祖先的宋国,却没有办法取
得足够的证明,这是文字典籍和了解礼乐的贤者不足。如果两者足够,我就可以进一步证
明。」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周武王分封夏禹王的後代在杞国,允许杞国继续用夏朝
的礼乐来祭祀祖先,所以夏朝的礼乐应该完整地被保存

在杞国。孔子当时是东周时期,已经距离周武王好几百年,而孔子到了杞国,却找不到足
够的证据,来证明夏礼。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殷朝也就是商朝,灭亡後,子孙被分封到宋国。同样,
也无法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孔子所说的殷礼。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文」指的是文字典籍。「献」就是懂礼的贤士大
夫,可以向他请教证实。因为杞、宋两国典籍及懂礼的贤者不足,所以无法证明夏朝及殷
朝的礼乐。进一步推知,孔子必然懂得夏礼及殷礼,因为证据不足只能存疑,采取严谨的
态度。

我们应该知道,文献和民族大有关系。如果让文化典籍散失,不珍惜懂得文化的贤才,那
民族的存续就值得忧虑!四书五经乃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今日懂得经书的人已日渐稀少
,再不重视及提倡,民族的命脉将岌岌可危!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著力於经典的研读与力行,才是自救救人之道!

明伦堂挂《大学》治 烦

各府州县明伦堂,写《大学》一章,极有意思。盖师儒悬此以为准,庶几道德之一矣。教
者学者,实实讲习,实有裨益。(见王阳明文钞)

明代各地方政府学校讲课的「明伦堂」,讲堂墙面都会写上《大学》一章,这是极有意义
的事。凡学习孔子儒家文化者,都应该悬挂《大学》,常以「诚意、正心」作为生活准则
,渐渐就能和「道德」接近了。教师与学生,常在这上头实在研究练习,必有真实益处。

体冤进道

菩提达磨开示修证佛道有四种行法,其中之一为「报冤行」。修行时若遇到苦难逆境,自
念:「这是自己过去所犯恶业的果报,今世虽然不犯,但是这都是宿世灾殃恶业的果熟了
,应甘心忍受,都无冤诉。」此心生起时,相应於理,能体察冤是旧业果熟,於道业大有
进步。

秦国田律

考古专家最近从湖北出土的秦简中发现,秦代颁布的《田律》规定:早春二月,不许到山
林中砍伐树木;夏季七月前,不许烧草以及采取刚发芽的植物;不许捕捉幼鸟幼兽,不能
毒杀水生动物,也不能用陷阱或网捕捉野生动物及鸟类。

画马入马腹

宋代李伯时,善於画马,有一天和黄庭坚参见法秀禅师,禅师呵斥他说:「你是士大夫,
却以画出名,况且又画马,期望人们夸你画得妙。妙得入马腹,真该畏惧啊!」李伯时听
後就想绝笔不画了,法秀禅师劝他画观音像,抵赎以往的过失。(见高僧传〈东京法云法秀
禅师传〉)

夫妇天伦

雪公云:古代结婚有三原则:一者、身是父母给的,自己不作主,必由父母作主。二者、
媒妁之言,必须门户相当,要所学相当。左传郑太子忽云:「齐大非耦」,不与齐家结婚
,因门户不相当,不可仅看眼前一时。三者、本人的意见。婚姻须六礼促成,最後才亲迎
。礼部会发给证书。有孩子後,孩子各有父母一半的血统,故夫妇算是天伦。

继往开来、疏朗利落的书法精品——「萧□墓志并盖」

全名【隋故秘书监左光禄大夫陶丘简侯萧君墓志铭并序】,隋大业八年(612)八月刻。正
书,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此志年代,距离唐朝开国只有六年,书法风格已接近唐人;
而字形扁方,尚留存北魏的遗意。

通篇用笔顿挫有力,清爽利落,无一笔松懈;结体均衡,显得格外和谐疏朗;章法茂密,
生机蓬勃,始终精神一贯。而刻工也十分精巧,一点一画,起笔收锋,毫不含糊,达到了
美仑美奂的境地。可说是承先启後、融会汉唐的书法精品。

神农画像石 —— 东汉

神农氏又称「炎帝」、「烈山氏」,为中国远古传奇人物。根据纲□易知录记载神农氏:
「初□(种植)五谷、尝百草,制医药…因天时,相地宜,□木为耜,揉木为耒,始教民
□五谷而农事兴焉。」神农氏创造耕种工具,教导百姓种植稻、黍、稷、麦、豆五谷,使
人类由渔牧生活进入农业社会;且亲尝百草辨别药性,开创了中医源流。其功甚伟,迄今
仍为人所推崇。  

此图纵长一0五厘米,为东汉时期画像石拓纹。左上方刻画神农氏手牵大鸟执耒耜耕作,展
现教民耕作之功,旁有圆月玉兔相伴;下方则为长翅药兽嘴衔百草,以表为民治病之德。
图纹优美流畅,主题简洁突出,充分表达对神农氏敬仰崇拜之意。现藏徐州博物馆中。
Mon Sep 12 20:31:41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