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明伦月刊343期
#1
美雪
小沟渠上的思瓜棚  鞭鼓生

台湾经过五十来年的长治久安,也算是史上少见的安和乐利。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一谈
起幼年时期政治的纷乱,物资的匮乏,都一脸的惊恐与满腹的辛酸。「国破家亡,妻离子
散。」是多少人血淋淋的痛。因此老人家一看到政争,就惶恐地说:「千万不要再制造混
乱了。」
「平安就是福。」看到年轻人不知爱物惜福,更感慨道:「暴殄天物很快就会沦为台劳。
」

台湾能有今日,是许许多多善良、勤奋百姓努力的成果。早年每个家庭的客厅就是加工厂
,只要有工作,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加班。走到农村,每□土地都是绿油油的作物,连
小沟渠上都架满了丝瓜棚,来到这块土地的人们,凭著旺盛的生机,耐苦的张力,安分守
己,力争上游。

高楼不是一夕变幻出来的。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为官的如果是贪官,民必是暴民;
官是清官,民才会是顺民。雪公曾说道:「民国三十八年,我逃难到台湾的时候,发现
台湾民风十分纯□,百姓心地非常淳厚。向人问路,路人个个再三指点,有的乾脆自己带
路。遇到民间地方拜拜请客,即便是陌生人,也无不热诚邀宴。」这样的民风,老人家感
慨地说:「日本统治台湾五十年,在这块土地上,却保住了中国文化。」

文化的美质,必得深入了民心,才叫经世致用。老百姓受到教化薰陶,表现於行为举止,
处处先人後己,尊贤礼让。然而,大地起高楼,是一砖一瓦仔细堆砌而成的,要摧毁却是
一刹那就可以化成灰烬的。雪公说:「我来台湾三十多年,受台湾这块土地的滋养,食其
毛,践其土,我比台湾人还爱台湾,我爱的不是台湾的阿里山,或日月潭,而是台湾老百
姓的民心。」更撰联云:「宝岛有人皆上善,慧心无日不长春。」民心善根的增长,是用
互信、包容、智慧、忍让、诚敬等美德护养生成的。民主的长河,必以公理、正义为堤防
,吾等修行人走在佛道上,要善护自己的法,要成为社会安定的力量,慧心才可以长春向
荣。

老来念佛正相当。

去日无多莫暂忘。

南无阿弥陀六字。

是名越苦海慈航。
  (中峰禅师  怀净土诗)


年老来念佛正当时宜,正因为相去命终时日不多,容不得稍有暂忘。别忘了,南无阿弥陀
佛这六字宏名,就是用来渡越生死苦海的大驾慈航啊!

读易散记:谦卦六爻  自 明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虞仲翔注:「应在震,故曰鸣谦。体师象,震为行,坤为邑国。利五之止,已得从征,故
利用行师征邑国。」

依李氏疏说。上六与九三相应。九三互体是震。说卦传:「震为善鸣。」故曰鸣谦。二至
上为互体师,上六在互体师中,故体有师象。土应三,互震,又为行。上在外卦坤,坤为
土,又为众。故为邑国。六五已变正为九五,利用侵伐,则上六得以从征。故利用行师征
邑国。

王辅嗣注:「最处於外,不与内政。故有名而已。志功未得也。处外而履谦顺。可以邑一
国而已。」

孔氏正义:「上六最处於外,不与内政,不能於实事而谦,但有虚名声闻之谦。故云鸣谦
。志欲立功,未能遂事。其志未得。既在外而行谦顺,唯利用行师征伐外旁国邑而已,不
能立功在内也。」

象传说:「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九家易注:「阴阳相应,故鸣谦也。虽应,不承。故志未得。谓下九三可行师来上,坤为
邑国也。三应上,上呼三征,来居五位。故曰利用行师征邑国也。」

李氏鼎祚:「案。六上兑爻。兑为口舌。鸣谦之象也。」

依李氏疏说。九家注。上六与九三,为阴阳正应。又三为互体震,是长男。伏巽,是长女
。同声相应。故曰鸣谦。三至上,中间隔四五。故虽相应而不承。九三又为互体坎,坎为
心志。不承,故云志未得。「谓下九三可行师来上」者,以上体坤为邑国,国中虚而?君
。九三与上六正应,上即呼三,三即征居於五,得中得正。故曰利用行师征邑国。案。兑
卦
上六自坤卦来,所以说谦上六是兑爻。说卦传:「兑为口舌。」口舌有声,故为鸣谦。

李疏又以案语:「愚案。谦主礼,五上位尊,以军礼同邦国者也。故以侵伐行师言谦。」

王辅嗣注:「夫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动之所起,兴於利者也。故饮食必有讼,讼必有众
起。未有居众人之所恶,而(不)为动者所害。处不竞之地,而为争者所夺。是以六爻虽
有失位,?应、乘刚,而皆 凶咎悔吝者,以谦为主也。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信矣哉。
」

孔氏正义:「志未得者,释鸣谦之义也。所以但有声鸣之谦,不能实争(一作事)立功者
,以其居在於外,其内立功之志,犹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者,释行师征邑国之意。经
言利用,象改利为可者,言内志虽未得,犹可在外与行军师征邑国也。」

谦六二与上六,皆是鸣谦。象传之义不同。六二居中得正,得其中道,所以象传说:「忠
得也」。上六偏处於外,鸣谦而不得其中,所以象传说:「志未得也。」志虽未得,仍有
作用,即可用来行师征邑国。

王辅嗣说,谦卦六爻,虽有失位,?应,乘刚,而皆?凶咎悔吝者,由於六爻皆谦而然。谦
卦要义此说得之。谦者如高山之下於平地,学之,可破傲慢习气,是为学圣之方。

唯识三十颂研究(一○三) 智  果

◎释资粮位

※前 言

将释「唯识修道五位」之初「资粮位」前,当先分科,方明来意也。


如上科表可知:「唯识修道五位」下又分二科,第一「略标五位」,前已释竟;第二「广
释颂文」下有五首颂,又分五科,今先释第一「资粮位」之颂文。

 
甲、论主设问

 
「初资粮位,其相云何?」唯识修道五位中最初之资粮位,其「义相」如何?

 
乙、举本颂答

 
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兹试句解

 丙、以论释成

(一)明位
 
▲释颂(上二句)
 
成唯识论卷九云:「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
是资粮位摄。」以上一段论文,乃在解释「初位」(即「资粮位」)之始终分齐也。

即行者从发起深远坚固广大之菩提心,所谓「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
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之心,一直到十回向修满,再修四加行,生起「顺决择
识」之前,於其中间所经历之菩萨行位有「四十心」(十信心、十住心、十行心、十回向
心;然唯识宗则将「十信」包含於「十住」中之「初住」,而成三十心),此等菩萨,心
心念念趣向无上菩提,希求冀望安住在「唯识真胜义性」(述记意:此简前三种胜义,专
指圣智内证之「胜义胜义」,亦即是「离言真如」也),皆是「资粮位」所摄。
 
故心要卷九云:「此明发心以後,加行以前,皆名为资粮位,即住、行、向三贤位也。」
 
何谓「深固大菩提心」?仅举古德二种注释说明之:
 
(1)慈恩大师述记卷九末,引摄大乘论本卷下颂云: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颂意谓:修菩萨行者,何时方进入初阿僧□大劫?(按:「阿僧□」,梵语,此翻「无数
」)
 
曰:须具足四种力,何等为四?兹参考无性菩萨之摄论释卷七解释之。  
1 、 清净力 ——即善根力(因),有善根力故,能降伏所治之不善法。(述曰:「善根
」是「大菩提心」之自体也)
2 、 增上力 ——即大愿力(缘),有大愿力故,常值善知识。
3 、 坚固心 ——即坚强意志力,谓虽遇恶友方便破坏,终不弃舍大菩提心。
4 、 升进 ——即精进力,谓现世、当来所修善法,运运增长,终无退减。

慈恩大师云:「深者,即清净增上力;固者,即坚固心升进;深固者(即具足『四力』)
,即是大菩提心。」

由上述可知:具足「四力」者,方可名为「深固大菩提心」,且方是进入初阿僧□大劫之
三贤菩萨也。

(2)□益大师心要卷九云:

缘於唯识真胜义性,观察法空,故称为「深」;

能以三事练磨其心,誓无退转,故称为「固」(「三事练磨其心」者,谓资粮位菩萨,在
积集福智资粮时,或有三种退屈之心,即「菩提广大屈」,「万行难修屈」及「转依难证
屈」,对治此三退屈,称为「三练磨」,详见成唯识论卷九,或无性之摄论释卷六)
;遍欲度脱法界有情,不单自利,故称为「大菩提」,「大」简声闻、缘觉菩提也。

上来「深固大菩提心」已释竟。

又论文中之「顺决择识」者,至「加行位」中再解释之。

上来释上二句颂文讫。
 

(1)释资粮名

成唯识论卷九云:「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菩萨为要趣向无上佛果,
必先修习积集种种福智资粮(如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方能克期证果;如人远行,必
先筹备川资粮食,方能抵达目标,故此一菩萨阶位,名为「资粮位」。述曰:「此即依自
利释名,为出生死,得大智故,求菩提也。」开蒙亦云:「资粮,自利之名。」

又唐濮阳智周大师演秘卷七本云:「资粮位者,位中有此资粮之法,名资粮位,即有财释
。」此义云何?

慈恩大师法苑义林章卷一总料简章云:「财谓财物,自从他财,而立己称,名为『有财』
。」即不举出自己之名,而以自己所有之财物,建立自己之名称,在梵文中,此种解释复
合词之方法,名为「有财释」。今「资粮位」者,原指修集福智资粮之三贤菩萨行位也,
今从其所有之财(法财)而立其名故,属「有财释」也(「六离合释」之一)。

(2)释顺解脱分名

论卷九又云:「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述曰:「涅盘名解脱」即论
文中之「解脱」,即指「涅盘」,菩萨为利益有情众生故,精勤希求究竟大解脱之涅盘果
,以自未解脱,不能令众生解脱故,由此亦名「顺解脱分」。「顺」是「不违」义,「分
」是「因」义,即此一阶位之菩萨,行行不违涅盘,是涅盘之修因,故得此名。

述曰:「此依利他为因,为度有情,乃求解脱。」开蒙亦云:「顺分,利他之号。」

克实言之,论文解释「资粮」名,於「自利」中自含有「利他」之义;又解释「顺分」之
名,於「利他」中亦含「自利」之义,所谓「文影於此,义贯於彼」(述记卷九语)此处
所略之义,由他处显明故。

上来「明位」一科已释竟。 (全文未完待续)

念佛取和畅  雪庐老人

不高(恐伤气)

不低(恐昏沈)

不急(恐浮躁生病)

不缓(恐失连续)

宜如流水(匀停长流,清泠可听)

念阿弥陀佛的大利益(中) 常 随

  (二)不退补佛

往生西方的众生,皆得不退转,而且都是一生补处。

「生皆不退」,有什麽可贵?试想人生什麽最可贵?有人以为是金钱,有人以为是亲情,
也有人认为生命最可贵,然而学佛之人道业才是最可贵!依靠道业,才可以了生死度众生
,失去道业就只有六道轮回。所以学佛最可悲者,就是退了道心!

如何才能不退道心?经上说要到八地菩萨才不退转。俗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
佛两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化为云烟!」经上说:「菩萨初发心,鱼子□摩罗。」众
生烦惑未除,难免轮回,纵有修行,一经隔阴,旋又造业,而业海茫茫,从升至升的少,
由迷转迷的多!不信请看:五祖戒禅师投生为东坡居士,雁荡山僧转世做奸臣秦桧,「何
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深心思之,不亦悲哉!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记载,有某僧戏披虎皮走在山径间。人看见误以为是老虎,惊吓而逃走
!仓皇中遗落了包袱,某僧一起贪念,屈身拾取,虎皮忽然著身,於是变成了老虎。惊慌
失措,不敢回寺,心中历然分明是个人,但身体却成了老虎,只好徘徊在郊野山间。此时
渐觉饥饿难耐,不得已便抓野兔来吃;野兔吃完,只好吃羊;羊也吃完了,便捕野狗。一
日捕得食物将吃之时,仔细一看,竟然是僧人!不禁悲从中来,懊悔无极!虽然身披虎皮
,内心却仍然清楚,自己曾经是清净庄严、人人尊敬的僧人,而今却沦落到要吃僧人的地
步,一念贪心,竟然堕落如此,悔恨交加、恨极悲号!於是举身自掷,以头撞树!忽然,
虎皮堕地,竟变回原来的僧相。经过如此惨痛的经验,便不再回寺,於是披著衲衣,行乞
四方,遍参知识,最後终於成为一位了不起的高僧大德。

一念贪心,竟然当世退转成老虎,几乎要捕食僧人,真是令人感叹!然而九界当中,不只
凡夫会退转,甚至大菩萨也难免退转。

舍利弗过去世修菩萨道时,天人为了考验他的道心,变成小孩在路边哭泣。舍利弗问说:
「为何在此哭泣?」小孩说:「因为母亲生病,医生说必须要修行人的眼睛才能医治,我
要到哪里找修行人的眼睛呢?」舍利弗心想,我今修行菩萨道,若不布施如何成为菩萨?
便说:「我将眼睛布施给你行吗?」小孩一看,是出家比丘,就说:「可以!」舍利弗说
:「那你来挖吧!」小孩说:「我不敢,你自己挖!」舍利弗就将右眼挖给小孩。小孩说
:「等等!医生说要左眼才可以!」右眼已经挖下才说要左眼,舍利弗只好好人做到底,
再挖下左眼交给小弟弟。小孩拿来一嗅说:「好臭!修行人的眼睛怎麽可能这麽臭!」便
往地上一丢,又用脚一踏,走掉了!舍利弗摇摇头叹息说:「众生难度!」起了一念退转
之心,却因此感得百年无法听闻佛法的果报。所以连菩萨都有可能退转!

但是如果往生西方,无论断惑与否,都得不退转,而且都是一生补处。补处就是再一生就
能补佛位。在教理上等觉菩萨才是补处菩萨,才可以一生补佛位,现在我们一品惑都未断
,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一生补处,这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所成就。既然往生西方利益
殊胜,然而往生的方法是否很麻烦、很困难呢?

   (三)单持名号

往生西方只要单持阿弥陀佛名号,不必再假藉其他禅观等等法门。修其他法门,都需要修
禅定与观想。净土宗一句佛号,具足三学六度,止观定慧法门都融摄在当中,因此不必再
另修其他止观法门。

或问:是否可以念佛兼参禅、修观?不必如此!这样就如同双脚踩踏两条船,船若一开,
就噗通一声掉落水里!

不是有禅净双修吗?禅净双修不是一边参禅一边念佛,而是参禅开悟後,知道还要断惑才
能了生死,但是断惑却不简单,所以才念佛求生净土。历代净土宗祖师,除了印光祖师一
下手就修念佛法门外,其他十二代祖师,都是参禅开悟後,才修净土念佛,这才是禅净双
修。然而我们不必如此,只要学印祖,专心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单持名号,不假禅观
」方法简单,很容易成就。而这也是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之所成就。

方法这麽简单,是否要修很久才会成功呢?

   (四)七日为期

只要七天为期限,不必多生多劫,若修其他法门,成罗汉要八万大劫,成佛要三大阿僧□
劫,但是念佛只要七天,例如打佛七,若能在七天当中证得一心不乱,往生就有把握。或
有人根器较利不需要七天,只要三天、两天甚或一天,就可以一心不乱。

或说:我没时间打佛七!那也无妨,在家中早晚二课认真念佛,也是可以往生。甚至临命
终时,听闻善知识开示,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阿弥陀佛也会大慈大悲,接引往生。

台北莲友邱蕃薯老居士,从他知道要念佛到往生,只有三天。当时他八十二岁,中风後左
脚因缺氧而腐烂,住在马偕医院,医生将他的脚截肢,两天後却严重胃出血,医生看情况
不妙必须开刀,但年纪大了,成功机率不大。老居士清醒过来表示,不愿意再住院开刀。
老居士的外孙女是莲社莲友,就劝家人将爷爷带回家。

第一天每三个钟头便血一次,家属、莲友开始帮他念佛,刚开始念佛时,并无反应,因为
以前没听过净土法门,对佛法完全不了解,只是耳听不排斥,但还不会念。眷属及莲友二
十四小时念佛,并时时开导他念佛的道理。到了第二天,胃出血竟然止住了,老人家的精
神清爽许多,便跟著大众念佛。家属劝他说:「爷爷你要发愿求往生!」他点点头,拿佛
像给他看,他就微笑看著,此时他身体的痛苦已经减除了!到了第三天早上,他要求换衣
服,跟眷属说:「莎哟哪啦,再见!」眷属也回应说:「阿公!莎哟哪啦,再见!」眷属
再拿佛像,他看了好几分钟,就说:「阿弥陀佛!赶快来接我,我等你很久了!」这样讲
了两次,清楚念了五、六句佛号,又继续说:「阿弥陀佛,我很喜欢听!」再念几声佛就
往生了!三天往生,事迹记载在明伦月刊上。七日为期,不假多劫,释迦所言,真实不虚
。

或有人说:「既是十念往生,何不临终时才念?」能临终念佛,必是宿世善根深厚。有平
时学佛,到了临终却不喜欢听佛号,甚至还有将念珠丢到地上的!为什麽有此现象?因为
宿世业障现前,再者平常佛号不熟,没听习惯,临终病苦缠身,精神耗弱,佛号非但提不
起来,反而认为是负担!所以平常要信愿真切,将佛号念熟、听习惯,以免到时病重,工
夫全然用不上,莲友来助念,却心生疲倦、排斥,甚至将人赶走!

以上:「不俟断惑,佛接往生」,「生皆不退,一生补处」,「单持名号,不假禅观」,
「七日为期,不经多劫」,都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所成就,只要信愿持名,就可得
到如此殊胜利益。(待续)

自利与利他 三 省

若自成己利,乃能利於彼。自舍欲利他,失利後忧悔。(摘自十住□婆沙论)

「自利利他」是菩萨成就佛道的必要条件,因为若要圆满佛果,不但要自求觉悟、解脱,
更要发广大心,让众生也能普受法益。只不过,在意欲大行度生事业之前,自身的修行根
柢必须扎实、稳固,这样才有资格和能力承当度化众生出离生死的重担。如果自己没有下
过一番苦功,在学佛修行上获得实益,只是一味大谈如何利益他人,这样就是本末倒置。
当无常猝不及防地降临,而自己又手足无措的时候,後悔、懊恼就太迟了。

现今佛教的发展,表面看来十分兴盛,因为大众喜欢追求形式的轰轰烈烈,都把焦点集中
在行善救济上,认为这就是佛法的全部。行善积德当然是佛法所提倡的,但别忘了佛陀的
教法,毕竟是要引导众生息虑静缘、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如果自身不在「戒定慧」上反
复用功、熏修,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因此,唯有真正自得修行实益,才能彻底做到拔众
生苦、与众生乐,如果对自己的生死大事毫无把握,就认为已和菩萨境界等同,那就真是
「高攀」了。

熟   读

印祖云:

「後生稍聪明,得一部经书,废寝忘食的看。一遍看过,第二遍便无兴看,即看,亦若丧
气失魂之相。此种人,均无成就,当力戒之。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
自知。』孔子乃生知之圣,读易尚至韦编三绝。以孔子之资格,当过目成诵,何必又要看
文而读?故知看文,有大好处。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吾人
当取以为法,切不可显自己聪明,专尚背诵也。 (续编〈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典型夙昔之四—— 律航法师 智 展

律航法师(一八八七 —— 一九六○),是台湾近代在修持、弘扬净土法门上成就非凡的
高僧。他老人家从二十五岁至六十岁,都在军中度过,曾参与北伐、剿匪、抗日诸役,历
任团、旅、师长、防空司令、及最高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谋等职,是位文武全才的将官。律
老在五十一岁时,因眼疾之故,在朋友引介下开始接触佛法。皈依佛门後,即发愿吃六斋
、不杀生,并以念佛万声为日课。在当时抗战的炮火中,能作如是坚持,可见其心之赤诚
。民国三十七年,律老因为人主婚而来到台湾,当时正好有机缘亲近慈航法师,由於慈老
的殷勤劝示,遂於隔年佛诞节剃度出家,从此摆脱俗缘,专志修行。位居中将,而能作如
是抉择,亦可见其出离生死之心切。

律老出家时虽然已经六十三岁,但却未减损他上弘下化的精进和勇猛。这位台湾佛教界的
第一位中将和尚,何以在後人心中留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且让我们透过几则他老的小故
事,来体会其特出与不凡。

救国保民  清廉高风

广元法师在叙述律老生平时,曾提及老人家在军旅生涯间的种种作略:「……师於民国二
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山西省防空司令,对太原防空工事之建设,以及太原城郊避难
工程之修□,坚固精巧,费少功倍,堪称全国之冠,中央及其他各省,虽派员观摩,终不
能相与伦匹。询其故则云:『此为山西人善挖煤,以挖煤技能,运之以挖防空洞,故事半
而功倍也。』己之善筹勤督不居功,其逊让类如此。迨七七事变後,日机滥施轰炸百馀次
,全省伤亡仅三十馀人,而太原城内却没有一个人死伤,其救国保民的功劳,诚属不可磨
灭。而师亦以此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工作』。

抗战开始以後,当时币值日贬,一般经管财政的人,多从中囤积居奇,假公济私。而师每
月代领全战区经费,动辄数十亿元,如领到之後,稍事拖延,足以致富。而师毫不苟且,
款一领到,即刻分发各单位装车,派宪兵看守,命令一到,即行起运,每次都亲临监督,
至为认真。而师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穷困,这种清廉高风、公忠体国的德行,诚令人钦佩
。我闻师之秘书丁俊生说:『律老子女众多,买不起布料,当时所穿衣服,都是用缴回的
破军装洗染缝补成的』。」

由律老的敬事和廉明可知,他在修行上的成就,实奠基於高超卓绝的品格和节操。

尊师重道  善体师心

道源老法师在回忆律老时曾说道:「慈航老法师是他(律老)的剃度恩师,他的岁数却比
慈老大。然而他并不以老人自居,在慈老面前,却是毕恭毕敬的执弟子礼。慈老穿的是南
洋僧装,律航法师出家後,也穿这种服装。有人问他:『我们中国是『青衣僧』,你为什
麽要披黄袈裟呢?』他答说:『这是我师父教我披的,我焉敢不披!』三十八年六月间,
圆光寺的佛学院已告结束,慈航老法师率领一班学僧,迁往新竹灵隐寺,继续讲学。不幸
遭受误会,全体师生皆被政府传讯拘留!是时律航法师适由台北来探视慈老,因亦随从慈
老饱尝铁窗风味!有人怪他,不该去□这一场冤枉官司,因为当局传讯的是住在灵隐寺的
大陆僧人,律航法师没有住在灵隐寺,是可以不被传讯的。他的回答是:『我的师父遭难
了,为弟子的焉敢逃离!』即此二事,已可见其尊师重道之心了。

至於慈航老法师圆寂之後,慈老遗著的出版、遗体的出缸装金;以及纪念堂的破土兴工、
慈航中学的筹备建□,无不竭尽心力以期其成。说者谓:『慈航老法师晚年收这位老徒弟
,如是克尽孝道,亦是慈老之福德所感召。』这是很恰当的评论。所谓有是师必有是徒啊
!律航法师生西之後,我到台中慈善寺,参加他的追思会,看见他的经案上,尚供著印光
老法师的德相。据说他每日於诵经念佛之前,必先向印老焚香致敬。噫!在现时代中,像
这样尊师重道的人,恐怕不可多得吧!」

不为己安  但求法弘

萧楚英居士在叙述亲近律老的经验时说道:「记得,四十四年弥陀圣诞,律公在慈善寺主
持结七念佛,我前往参加。佛七期中,休息时间甚少,老人每支香必参加,一句也不含糊
。下殿稍休息,即由侍者传话,命我到方丈室听开示法要,一天总在三四次以上,……老
人声如宏钟,僧相堂堂,说话时慈颜和蔼,活像一个年老母亲对一个年轻孩子,温存教诲
。每次给我开示,头上顶一块湿手巾,当时,我颇觉奇怪!私下问侍者:『老和尚何以将
手巾顶在头上?』侍者告我:『他老人家血压高,讲话时为防止血液上升。』以後为使老
人能多休息,我总躲开避免与老人见面。佛七圆满後,老人留我小住,每日总要说上几个
钟头的话,啊!恩师提携後学,可谓用心良苦。」

又说道:「从去年(民国四十八年)起,老人体力渐衰,时为小病所缠,但对弘法利生事
,从未放过,只要有地方请他讲经或主持佛事,决不以病辞。医嘱不能劳累,弟子们劝其
休养,老人说:『死在大殿上或死在讲堂上,一定上品上生。』老人为法精神,类皆如此
。一次,我相机劝老人说:『您老年事已高,度生事,随缘就好了,何必自找苦吃呢?』
老人正色说:『你这不是爱人以德的说话,你想我虽然有点小病,亦不能因此以葫芦瓢自
居,挂著看而不吃。人家十方施主,顶礼磕头,把吃用送上,为一点小病,就饱食终日,
而不动弹,我心能无内疚?况佛明明说:若不说法度众生,究竟无能报佛恩。』我听过老
人这番教训以後,再不敢进微词,溯思当时情景,老人当已知世缘将尽,特为末法学人垂
□耳!」

俗家时身为军中高阶将领,能於晚年摒除万缘,一心念佛修行,为弘法利生鞠躬尽瘁,律
航法师在近代佛教史上,确实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僧人。或许是身为军人的豪气,他老人家
曾告诉弟子:「军人当死在战场,以效国家;僧人应死在法堂,以报四恩。我若能讲经念
佛累死,才心满意足,庶不负己愿与众恩矣!」这样激昂的勉语,给无数在菩提道上觉得
疲厌的人,增添多少信心和勇气啊!律老虽已神归安养,但他那为佛法、为众生、为了生
死的坚毅道心,将永远激励後人,继续向光明、解脱之路前进。

 不启杀机  藏 密

 新闻背景

南投市及草屯镇在春节前後,有四处养鸡场陆续发现鸡只异常死亡。防治所立即派员前往
采样送验,并针对养鸡场进行移动管制,其中三场被检出H5N2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
这三场养鸡场包括草屯一场,规模十二万多只,死亡八万多只。其中一处养鸡场系九二一
地震受灾户所经营,本想以养鸡维生,脱离贫困,这次受到禽流感波及,所养鸡只要全数
扑杀,残酷的重击,让他欲哭无泪!(九十三年二月五日中广新闻)

历史现场

民国十四年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反抗日本工厂厂主,学生支持工人,在租界内游行讲演
。当天下午,一部分学生被捕,其馀学生及群众共千馀人,徒手随至捕房门口,要求释放
被捕者。英国捕头爱伏生竟下令开枪向群众射击,当场杀死学生四人,重伤三十人。租界
当局更调集军队,宣布戒严,任意枪击,这就是「五卅惨案」。

杭州各界群情激愤,有人以西湖的鱼太多、太大,污浊湖水,危害游人,提议标售西湖的
鱼,做为援助上海五卅惨案的费用,救济被枪杀的学生和民众。

修学观点

卖鱼救灾,不必另筹捐款,又能让西湖的水变清,减少湖中大鱼,保护行船安全,看来真
是一举数得。但是,谛闲法师得悉这个消息之後,立即写信给杭州的省长、督办,给省长
的信名:「为西湖水族乞命致杭省长署函」,法师在信中说道:

「查援助沪案,本出爱护同胞热忱,理合作道德之补救。今意欲使湖中悠游之水族,因此
同受宰割之惨苦,施此大不仁之手段,不惟违反千馀年慈善之宏功,适足以加重恶因,滋
长祸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夙仰钧座,慈悲恻隐,胞与为怀。尚祈为亿万生灵
,全其躯命,则浙省夙号安全佛化之地,不致启杀机而种恶果。倘蒙慈光普照,功德之大
,非笔舌所能尽述也。」

救助受灾民众,理应谋求合乎道德的方法。杭州当局竟以西湖的鱼多水浊为由,提议标售
湖中鱼儿,将卖鱼款项救济灾民。以为这样可以抒解灾民的痛苦,却完全忽略了鱼儿被烹
煮的凄惨,这岂是釜底抽薪的办法?鱼群惨遭杀戮,这分因果不仅记在那些提案卖鱼的人
,而接受卖鱼捐助的惨案受难民众,更是怨恨丛聚之所在,难保还不会有更惨烈的果报。

从事牛羊鸡鸭的畜养,本是合法的致富之道,无可厚非,但是依佛法观点却不是解决贫穷
的根本方法。世人仅仅以人的观点看待万物,为了解除自身的痛苦,不惜将痛苦强加在其
他动物身上,例如为了摆脱贫穷,便以杀生卖肉为业,天天赚进大把钞票,获取「刀头富
」,一时之间增加了可观的财富,改善了生活品质,却也埋下了明日的杀机。愿云禅师有
一首诗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手里托的碗,装著肉羹、鸡块、红烧猪脚……,每块肉都含著似海深的怨恨,从古到今战
争何其多,只要在半夜听听屠宰场传来的惨叫声,就知道战争是怎麽来的了。战争之外,
天天发生的凶杀、车祸、火灾……等死亡事故,那一桩不是怨怨相报?只是肉眼凡夫不知
其所以然,当作是一般的意外事故而已。

九二一震灾毁了赖以维生的家园,不得已转而投资养鸡场,未料又遇上禽流感,一番心血
化为乌有,处境实在堪怜。远离贫穷,发财致富,法子有无量无边,除了杀生就没有别的
行业可以选择吗?以前有人问:「自小至今有三十馀年做卖鱼一种事业,所以要改做其他
事业实为困难,不知有何办法补救而且还要能维持生活?」雪庐老人答说:「学佛人应以
清净财,维持生命,鱼为畜生,自属六道众生之一,害他之身,养我之身,财即不净矣。
虽非我直接杀害,但我为杀者销售,是鼓励杀者,岂能不分罪过,尚是改业为佳。」(见佛
学问答类编〈持戒类〉)

杀生以求活命,任谁都会良心不安,只要听其声,就不忍食其肉,故孔圣人说:「志士仁
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有志的仁人,不会为了求个人生存
而违背仁道杀害众生,有时还宁可牺牲身家性命,不使仁道有亏。佛法更将杀生视为「邪
业」,属於不正当的行业。与其用众生性命换得眼前利益,不如死守佛法的「正命」,坚
持不以杀生、偷盗、邪淫为行业,发的是「清净财」,可以杜绝杀机,永离後患,这是智
慧的抉择。

只争来早与来迟 吉 光

《朝野佥载》一书是唐代张□所见所闻的社会札记,内容十分广泛,记述了唐代之前的朝
野遗事轶闻。因为是时人记录的时事,所记载的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所以颇有参考价
值。宋代的《太平广记》与《资治通□》以及後世研究唐代历史者,往往广为引用。

书中有一则故事说,梁武帝时有一位人称□头的僧人,学佛极其精进,梁武帝对□头师非
常尊敬信任。後来下一道诏书,派使臣去礼请□头师进宫。当时武帝正和别人下棋,刚好
要杀一段棋,於是就高声说道:「杀却。」使臣听到武帝的命令,迅速地就把□头师推出
去斩首了。

武帝下完棋就说:「礼请□头师进殿。」

使臣回答说:「刚才陛下命人杀了他,微臣已经把他斩首了。」

武帝叹息的说:「□头师临死的时候,有没有说什麽?」

使臣说:「□头师说:『贫僧没有罪,多生多劫前做和尚的时候,曾用铁锹铲地,不慎断
送了一条蚯蚓的小命,当今皇上就是那条蚯蚓。今日贫僧正是该受这报应了!』」

梁武帝听後难过得流下泪来,悔恨有加,但是也已经来不及了。

佛法依造业受报,分为三类:现生造业,现世受果报,叫「现报」。今生造业,下一生受
苦乐报的,名「生报」。今生造业,到了第三生、四生乃至百千生後,才受业报的,名为
「後报」。众生造的业如影随形,何时开花结果,只争来早与来迟而已。

走过人间 净 名

过去的一年,香港影歌巨星张国荣先生和梅艳芳小姐,因自杀及子官颈癌并发肺衰竭,而
相继往生。除了带给世人的是一声声叹息与思念外,也不禁令人想起佛陀那段「人命呼吸
间」的无常告诫啊!

末学曾经服务过的公司,老板姓曾,於日前得知他罹患了「摄护腺癌」,而且是病情恶化
分级十期中的第九期,也就是末期了。曾老板正值中壮年,他的学经历,说出来真会令人
吓一跳,留学多国;在纺织「染色印花」业界中,颇有名气。他的勤学精神,也著实令人
感佩,厚厚的原文化学书,全部用字典一个单字一个单字的查,而且将全文看懂而背起来
……。创业至今,几乎可用夙夜匪懈、焚膏继晷来形容而不为过,每天睡不到三小时,而
且是利用早上员工接手的空档时间,以及出差在车上打个盹。虽然中间经历过许多危机□
□ 例如一位了解公司重要机密的员工,另外自组公司,与原公司竞争抢客户;原公司面
临破产,而变卖房产还债等等。直到两年多前,曾老板重新再站起来後,好不容易整个公
司的营运及架构,开始有了起色,而将要出头的时刻,本想一并讨回过去失败所造成的缺
憾与损失,怎料此时却又面临了更残酷的事实□□癌细胞巳扩散开来。终至无法接继这个
得来不易的成果,达到心中预期的理想。

人生的本质,究竟为何?这些早逝的人,曾经是如此地风光而叱吒一时,却是在生命最璀
灿亮丽的时刻,「无常」却毫不留情地,带走一切成就。随著生命的消逝,而少有留下一
丝丝,可供身後用得上的盘缠!

世间拥有的一切,死後却带不走一丝一毫。在「天使走过人间□□生与死的回忆录」一书
中,作者是一位专门面对临终病人的西方医者,她曾经在接触了无数个案之後,独自一人
走进几无人烟的小木屋中,进行面临死亡的亲身体验。当进入到深层的感应时,眼前呈现
一片莲花花海,接著映入眼□的,是一朵巨大无比的莲花,花後是一片光明。当她走入花
後融合的光团中,彷佛听到一句「善提。尼拉雅」(梵语,意指「最後的安宁家园」),自
空中传来。若以佛教的《阿弥陀经》中所说的,这般境界与「西方极乐世界」极为相似。
事後,作者受到印度一位僧人指点,告知「我们将来都会回到那□去」。

台湾空前的九二一大地震,给了人们一次强烈的警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伊朗大
地震,造成约五万人丧生,再次示现了「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人生的本质,本
来就是苦空无常无我,而日子却总是要过,所以在「随缘度时光」的当儿,不如找些欢喜
的事,例如孟子的「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花些时间
陪陪健在的父母,和兄弟共话儿时光景,提携几位可造的英才,这样可以让生活好过一些
。与其难过而苦苦地过,倒不如敞开心胸,不要想太多,开朗一点,反而快乐自在。「船
到桥头自然直」,许多事情有了最好的准备,临头自会迎刃而解。

在世间变化多端的假相中,看清许多虚幻不实的现像後,再借假修真,求得心灵的真相。
等待临终的那一刻,愿将此生种种善行,谨以一句佛号,求生最後的安宁家园□□西方
「极乐世界」!

百岁晋三吕萧娇老居士往生事略 吕富枝

先慈讳吕萧娇老居士彰化县社头乡人,法名心真,生於民前十年,往生於民国九十三年一
月二十一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享年一百零三岁。

重视伦常 视病如亲

秉性善良,天资聪慧,自幼就喜好听闻孝悌忠信,忠孝节义的感人事迹;一经听闻,就明
记心中,无形中薰陶培养成具有中

国传统典型的妇女美德。一生重视伦理道德,深信因果,从小就懂得孝亲敬长,慈爱幼辈
,深得七位兄长和兄嫂的疼惜爱护,对她的婚姻特别关心慎重选择。二十六岁于归,与台
中县三角村望族——吕日新医师(先父)结为连理。夫妇同心同德,相敬如宾,孝顺公婆
,恭敬长辈,与妯娌小姑,融洽无间,和乐相处,颇得公婆亲族邻里所称赞。

婚後九年才生育,育有一男四女,勤俭持家,相夫教子,使子女都受高等教育,个个都有
成就。

先父出身台大医科,仁心仁术,一生志愿在乡下奉献行医,乡下不少贫病患者,无钱就医
,老人家夫妇同心,请区公所提供贫户名单,一律免费施医济药。平时遇有急病患者,临
时经济困难的,也施疗救助,先慈对待患者,总是软言安慰,劝他们不要心怀歉意,不要
延误病情最为要紧。三更半夜,常有危急病患来求医,先慈必定随即起身,参与服务病患
、安抚病患的工作,如此视病如亲的行谊,历经五十年,救人无数,造福乡里。

幸闻佛法 全身靠倒

民国四十六年,先父与先母得殊胜机缘,幸遇李老师炳南老居士,初次拜见闻法,就生欢
喜心,深深敬仰。并於次年,偕同先父皈依上忏下云法师,从此笃信佛法,恭敬三宝,更
加诚信待人,乐於助人。平素每闻策励修行的法语,往往感动,生欢喜庆幸心,每闻念佛
往生事迹,总是敬仰欣慕不已。於是发心修持念佛法门,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老人家日课万声佛号,白天不论再怎麽忙,即使深夜也必定当日完成,数十年来对定课念
佛,始终有这种恒持力。

心中深信至诚恭敬念佛、拜佛,身心自然会健康,不会得老人痴呆症,并常在适当时机,
引自己做证,善巧劝人要念佛、要拜佛。

每当外出,必定焚香禀报佛菩萨说:「弟子今天要外出某某地方,祈求佛菩萨加被,出外
坐车走路平安顺利。」晚上回到家中,也必定焚香说:「感谢佛菩萨加被弟子平安归来」
。

平时在家,行走或上下楼梯,总是轻步慢行,每天早晚,定要上三楼佛堂礼佛和敬拜祖先
,年过百岁,上下楼梯无需家人扶持,秉持自己一步一佛号的原则,稳重踏实。

求佛化解 准备往生

每天早晚课念佛回向後,一定祈求佛菩萨加被身体平安健康,不要让子孙麻烦。接著忏悔
发愿说:「弟子某某法名心真,这一生念佛求生西方,如果生生世世有什麽业障,有什麽
冤业,弟子在佛前忏悔,祈求阿弥陀佛来化解,来消除,使弟子临命终时,没有障碍,正
念分明,自在往生。」这是先慈发自内心的忏悔发愿文。

现在回想起来,老人家的善愿果真应验了,果然活到了一百零三岁高龄,从来没有给子孙
添任何一点麻烦,平时生活起居包括放水洗澡,全然自己处理。就连身後要穿的寿衣鞋袜
等,也早在七十岁时,就已经亲自缝做,准备妥当,交代清楚了。乃至选在除夕全家子孙
团聚时刻,安详舍报,庄严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刻,连人生最後时段,也没有让子孙尽
心服侍的机会。如今留给子孙的是无限的怀念和不舍。

当下慈悲 惜福修福

平素遇孤苦贫弱或遭遇困难的人,必定伸出援手,尽心尽力帮助,其中曾经也有数件感人
的事迹。平时有登门求助的,或遇路边行乞的,□钵化缘的,总是适时随缘资助救济。有
晚辈对老人家说:「其中往往有欺骗或不真实的。」老人家总是慈悲地说:「真布施不怕
假和尚。」可见老人家心中善於培养清净心、慈悲心。

平生教育勉励子女要敦伦尽分,要懂得惜福、修福、造福,并以身作则,例如卫生纸每次
使用半张,毛巾剪成两半,分次使用,所用化妆品是目前一盒十元的新竹凸粉。这种「节
俭以待己,宽厚以待人」的风□,常令後生晚辈敬佩,惭愧不已。所谓「惜福福常在」,
老人家一生福寿双全,想来这也是其中的要因之一。

永结善缘 护持正法

老人家常说:「我一生都碰到好人。」这句话不只是生平口头禅而已,更是她一生实际的
写照。凡事都往好的一面看,对人都看人家的光明面,和亲友聊天常说:「我某子女媳妇
、某孙子,或某亲友,如何如何好,如何孝敬。」心理总是记忆著别人的恩惠及长处,口
里总是说人家的优点和好处,时时刻刻心平气和,生活在感恩的心境当中。

回顾老人家一生善良、仁厚、慈悲,无论任何人,任何时间,看到她总是慈祥和蔼,端庄
安详,一生一百零三年的岁月中,待人上敬下和,与一切人都永结善缘。

先慈早年护持正觉寺开山祖师创建道场,希望普利地方乡亲及子子孙孙,多少年来也默默
随喜赞助护持弘法利生的道场。每当外出经过寺庙,必定入内上香礼佛,行五体投地之礼
,并随缘乐捐,可见老人家对寺庙道场的礼敬和护持。

除夕团圆 话别生西

先慈身体一向健朗,没有什麽病痛,饮食起居正常。往生前三天,家堂兄来探望,往生前
二日,家姊舍妹回娘家欢聚一堂,先慈谈笑自在,神色清爽,一切正常。当晚略微不适,
但精神良好,言谈一如平日。到除夕中午,还与相差百岁的小曾孙女开心谈笑,言谈间似
乎暗示将要往生,末学竟然没有警觉。

下午,末学陪在身边念佛,老人家神智清楚,将近四点时,对末学说:「□不要离开。」
末学说:「我在此陪您念佛,不会离开,您安心要一心念阿弥陀佛!」老人家点头示意,

然後以慈祥的眼神看著末学,神态安然,没有异样。没想到几分钟後,忽然阖上眼睛,末
学高声念佛,家人闻之,随即全家围在身边,一齐至诚恳切念佛,在念佛声中,安详舍报
往生。

不多时,数位师父赶来护持助念,接著众多莲友及慈济道友,也一班班前来助念,气氛殊
胜庄严。八小时後,晚上十二点回向,此时面容慈祥安然,见者叹为希有,甚感安慰。家
属继续助念,到次日元旦八点半以後,众多莲友和道友,又陆续前来助念。直到二十四小
时後,下午四点,更衣时,全身洁净乾爽,颇为罕见。

综观先慈一生,累积深厚的因缘和资粮,而得福寿双全,身无病苦,舍报安详,从往生後
的诸多感应,及火化後顶骨洁白呈现祥瑞彩色种种瑞相,相信一定得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
西方净土。

道并行而不相悖 三 学

处在对立的时代,谁能全对?谁是全错?任何一方总有对的部分,贵在执两用中而已。孔
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若偏执一端,其馀全盘否定,於己於人,造成的伤害可
不小啊!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固有的封建体制摇摇欲坠,所谓「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论语仪封人
语),天下无道则民无所措手足,人人身心不安。处斯境,怀斯情,有良知者莫不深思熟虑
,纷纷提出各种弭平世乱之道。一时之间,各家学派异峰突起,如百花齐放。面对如此局
面,孔子的态度为何?孔子又如何在众说纷纭中提出最符合人们需要的妙药良方?谨举两
章经文以为参考。

简与敬的交集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
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雍也篇)

子桑伯子,释文说他姓桑,名□,是一位隐人。上一「子」是弟子尊他为师的称呼,下一
「子」则是男子的美称。王逸的楚辞注提到他的行为「去衣裸裎,效夷狄也。」不穿衣裳
,跟夷狄一般。总之子桑伯子是提倡质□自然的学者,有一群弟子跟著他学。仲弓很想了
解孔夫子对这位不同学派的宗师有何看法?孔子说:子桑伯子,主张凡事简略,可以啊!
这番话听在久已亲炙於孔子的仲弓耳里,有些不解,子桑伯子与夫子两人的学说差异甚大
,为何夫子对子桑伯子非但没有批评,甚且有点赞同的意思?所以仲弓提出他的观点:自
身威仪端正,谨慎筹画,然後以简要的方法治理百姓,如此不是较合适吗?若不能居敬而
事先周密筹备,却以松散、疏略、草率,行之於民,这样只怕太简略了吧!

仲弓将两种学说并呈,一是居敬行简,一是居简行简,在政务的实际应用上,两套办法就
有两般结果。一往而言,「居敬行简」的政务比起「居简行简」,要谨慎精密多了,所以
孔子说,冉雍说的是。

孔子以「可也简」评论子桑伯子,简略的生活,正符合孔子讲的「以约失之者鲜矣」,简
约往往能掌握礼的本质仁。如乐府诗集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古代尧王时代,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岁的老
人敲击土块而歌唱:人们生活作息正常规律,人人安居乐业,感受不到尧帝的政治力。这
是尧王实行仁政,政简刑轻,天下太平无事,人们不觉得有政府的存在。靠「居简行简」
达到天下太平,并不容易,所以孔子主张要靠君子德治,在简约之中注入恭敬谨慎的功夫
,更符合中庸之道。基於此,子桑伯子的简略,不能说不好,故孔子以「可也」表示赞同
并不排斥。仲弓说的则更贴近孔子的思想,所以孔子说「雍之言然」。

质与文的相融

在孔子的心中,只要是济世的道理主张,都有他的价值,不会轻视毁谤,如中庸所云:「
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正道并行於世上,互不违悖,小德者不妨如川
流滋润群生,大德者则可以厚生万物。孔子与道不同者,虽是不相为谋,不必一起共事,
但并不意谓就要视对方为寇雠而绝情舍弃,例如对原壤便是一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宪问
篇)

原壤,姓原,名壤,鲁国人,古注说他是孔子的故旧,视世俗规矩为繁文缛节,不拘礼仪
。这一天,孔子往访原壤,依礼节原壤应该出门迎接,不料他不但不出门相迎,还大刺刺
地蹲踞在地上等候,看在孔子眼里那真是无礼之至了。孔子以故旧知交的身分轻轻斥责他
说:你这个人从小就对长上不恭顺,年长以後不能阐述圣人之学,如今年纪大了,身体还
健壮不死,於人无益,反而有害。孔子说完话,便以手杖敲打原壤的脚胫,叫他起来。近
人程树德认为原壤「习为吐故纳新之术」,修吐纳养生术,所以孔子说他是健康长寿「老
而不死」。

原壤简而无礼的作风,与孔子文质彬彬的礼仪,大异其趣。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志在推行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原壤则「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见唐释皎然〈
诗式〉) 表现在外的相貌是惊世骇俗,如本章以「夷俟」对待孔子,或是礼记檀弓篇提到
原壤母亲过世时,不但没有哀戚感伤,反而叩棺高歌等,在原壤索隐行怪的背後,其实内
里蕴藏著不俗的阔达大度。孔子与原壤,修道设教的方式或有不同,淑世本意并无二致,
都是有心为乱世找出一条出路来。即使原壤的行径与孔子之教大相迳庭,孔子始终视他为
故旧,时有往来不相舍弃。

隐与仕的共识

子桑伯子、原壤之外,论语中也不乏异於儒家学说的人物,如与子贡争论「重质不重文」
的棘子成,也是倾向俭约无为的一派宗师。另外还有几位选择隐居,以「耕田、贱役」为
生的有识之士,如耦耕的长沮、桀溺,卫国的荷蒉、子路遇见的丈人,以及晨门、仪封人
等。这些人都和孔子一样悲天悯人,满怀济世之志,只不过孔子是积极教化,兼善天下,
隐士则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在天下无道时选择独善其身,不顾君臣的伦理关系。

孔子学优则仕与隐者的藏器於身,处世态度纵有差别,而解天下於倒悬的共识却是共通的
,孔子对他们只有尊重,不曾毁誉。後世儒者视不同学派为异端,辟老、辟佛、辟杨朱,
种种偏激排斥,这那里是孔子的初衷?

处在对立的时代,谁能全对?谁是全错?任何一方总有对的部分,贵在执两用中而已。孔
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若偏执一端,其馀全盘否定,於己於人,造成的伤害可
不小啊!中庸云:「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治理方法,就像春夏秋冬日月交替,有时应简约俭□,有时要文质
彬彬,全是经世济民的大道,怎能执一而毁他呢?唯有掌握「时中」懂得权变的圣人,才
能兼容并蓄,因时制宜。

惜   花  瑜 扬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花〉

看著阶前盛开的红牡丹,心里竟忍不住一阵惆怅。晚春时节,虽然正是牡丹盛放得最为美
丽的时候,但是花丛中的两株残枝,却透露了大好春光即将远去的消息。明天倘若大风一
吹,这些娇□欲滴的花蕊恐怕都将散落殆尽吧?为了珍惜花儿衰败前的红□,我擎起了烛
火,在火光中对著它们再三端详。

面对韶光易逝,诗人的感受总是比一般人敏锐;牡丹花虽然开得正好,但却因为几株枯枝
,而兴起深深的感叹。表面上,诗人虽然怜惜花儿的即将凋萎,但在盈盈火光中,诗人心
里其实是对光阴的似水东流而郁郁寡欢。「惜花」之中,实已含有「惜时」之意。既然懂
得「惜时」,那麽该把握时机去做些什麽呢?从这首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似乎传达了「及
时行乐」的讯息,认为既然无法挽回美好的逝去,那就好好沉浸在眼前的美好,让短暂化
为永恒。这是诗人真正的人生观,或是纯粹从文学角度而塑造的意境,我们无从得知。但
可以体会的是,「把火看衰红」之时,虽然好像掌握了什麽,但却仍然觉得十分虚幻,内
心无法拥有真正的快乐。

佛经中曾提到,六道中随时有香花缀身的,是生於天道的众生。在他们寿命未尽之前,头
上、身上永远都有芬芳馥郁的花蕊装饰著,而且恒常鲜□,没有萎落之相。在拥有了庄严
的色身,并享受著衣食无缺、飞行自在种种天乐之後,天人们无忧无虑地耽溺在享乐之中
,全然不觉生死逼迫、无常到来。直到临命终前,身上的花朵开始枯萎、发臭了,心中才
生起大恐怖,为著即将失去生命而惊慌失措。在花儿尚未凋谢之前,为什麽不积极面对人
生最棘手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呢?在花儿盛开的时候,一味沉醉在欢娱之中,这种「及
时行乐」的消极态度,终究无法排遣「苦苦」、「坏苦」降临时所带来的不堪啊!

春天的逝去、花儿的凋零,在情感上或许令人神伤,但我们若能从中理解「把握有限生命
,经营无价慧命」的迫切性,飘落的花瓣也可以是充满启发的开示。

论语简说(五十) 子 圆

八佾第三

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请问孔子□祭的道理。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啊!」孔子接著伸出手掌,继续回答说
:「如果有人知道□祭的道理,那麽他对於天下复杂的事情,就像把天下复杂的事情指示
在这手掌上,那麽容易了解!」孔子回答的同时,用另外一只手,指著伸出的手掌。
 
「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或问」有人来请问。孔子虽然懂得□祭的道理
,那为何他回答「不知也」?因为鲁国举行□祭时,

长幼尊卑乱了次序,孔子不忍明说自己国君违礼。另外,□祭的意义非常深远,并不是一
般人所能了解,所以回答「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诸」是「之乎」的连读,这个
「之」字,就代表天下复杂的事情。「斯」,「此」的意思,也就是手掌。最後一句「指
其掌」,是记录《论语》的人,特别用来补充孔子当时的动作。孔子既然回答不知道,怎
麽肯定懂得□礼的人,对於天下复杂的事,能够了如指掌呢?这是孔子教化的善巧方便,
一方面是孔子有难言之隐,另一方面却希望为後来研究□礼的人引导出正确的方向,恢宏
□礼的真正精神。
 
祭祀是五礼中首要的「吉礼」,至於礼器如何使用,应该用多少分量,以及代表什麽意义
,都有一定,不能乱了分寸。今日之下,我们遵循至圣先师孔子的教导,如何学习礼节,
掌握待人处事的分寸,首先要在五伦十义上落实,认真做好自己的角色:为人子女的,守
住「孝」道;为人父母的,讲究「慈」道;夫妇贞良、有恩有义;兄弟怡怡、相洽和融;
朋友有信、规过劝善;主管仁厚待下、部属忠心尽职,共同树立笃行守礼的五伦世间。这
也正是今日纷扰不安的社会,愈病的良方。
 
孔子曾说过:「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家中力行五伦的措施,正是政治的
精髓所在,何必一定要在朝为官,才算推展政治呢?能以礼约身正是个人身心安顿的真实
落脚处!

人人心中都有个小叮当 慕 如

二月二十八日,是这学期国学启蒙班开学的日子,这一天对我们全班而言,不只是孩子们
的开学日,也是班上所有老师们,在「教育」这门功课上的再启蒙日。

自从诚惶诚恐地接下这分工作,就一直在心中筹量著,「能为孩子做些什麽?他们欠缺什
麽?他们需要什麽?」一连串的准备下来,在与其他老师商定後,决定把修身课提前到第
一堂,先和孩子们分享一些新的想法与做法。就在进行的当中,孩子们的反应给了我相当
大的心灵震撼,「以孩子为师」真是一句金玉良言啊!

当问到∶「有谁记得前年暑假,在大礼堂里面,大导师所说的大雄与小叮当的故事?」习
惯性地先将眼光抛向女生,却意外地没有人举手,突然前排有男生叫道∶「老师我记得!
」这个原本公认调皮、叛逆色彩浓厚的小男生,正高高地举著他的右手。「请你说说看」
,「小叮当坏掉了,但是全日本没有人能够修得好。大雄为了修好小叮当,就用功读书,
後来不但把小叮当修好了,还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听到这一连串流畅的叙述,不禁拍起
手来,赞叹了他一番。我想,这并非是记性好之故,而是他潜意识当中,真正在意这故事
背後的涵义啊!

男孩展现了他从未有过的笑容,他闪亮的眼神,给了我很大的灵感,於是我问∶「你们羡
慕大雄吗?」孩子们使劲地点头,还露出一点点自己没有小叮当的悲哀感,微微地从角落
里传来一句∶「好想要有个小叮当喔!」,「真的想要有个小叮当的人举手。」一问之下
,全班都露出微笑高举了手。或许他们以为,今天老师们准备了许多小叮当要送给他们吧
!他们没有想到,所听到的回答竟然是∶「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一个小
叮当喔!」全部的孩子瞪大了眼睛,有的还张著口,专注谛听著这对他们来说很特别的一
句话。

小叮当很棒,是个仁慈又万能的好帮手,法宝无数,能穿越过去与未来,无所不能,帮大
雄实现了许多的愿望。所以当软弱又不用功的大雄一旦失去他,就完全没有办法正常地生
活。求助无门的大雄,这时才发现到,就算是父母也有帮不上忙的时候,「要解决自己的
事情,只能够靠自己」!为了拯救小叮当,他认真地立下志愿,并且下定决心确实地去实
行,後来他果真办到了!并且他还发现,在修好小叮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也修好了
自己原本懒惰、不负责任、任性、不知用功、::有著种种坏毛病的心。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本来就具有像小叮当一样,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超能力,
在佛法当中就叫做「真如本性」。更棒的是,他永远不会坏掉,不管我们知不知道他的存
在,他永远对我们不离不弃。从遥远的过去就一直跟随著我们,直到现在与无止尽的未来
。为什麽他要那样忠心耿耿的呢?因为,他并不是老天赏赐的礼物,或是无处可去,和其
他种种的原因而跟著我们,他根本就是我们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潜力,如影随形。不同之
处在於,有人已经开发了潜力,有人正在努力开发,而大多数的人尚且还不知道他的存在
。

大多数的人,就像那个小男孩一样,都不能很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於是一天又一天得过
且过。一直到在偶然的因缘下,向某人说出内心长久以来的渴望时,因缘成熟而接触了佛
法,才知道原来所有的美好愿望,都是心力造成的,佛法叫做「唯识所变」,这股伟大的
力量,大到无法形容,真正不可心思、不可语议。

朋友,或许您从小就参加启蒙班,也或许和我一样没有因缘参加,但是这都无妨。任何学
佛的因缘,都无妨於我们致力拯救「自心小叮当」的志向,只要我们老实地「信、愿、行
」,总有一天所有美好的愿望都会实现。下回再见到小叮当时,可要认得这位化身为机器
猫,现身说法的菩萨喔!

日课好处

□益大师以梵网经为日课,早先看莲池大师戒疏发隐有所阙疑之处,从此就像冰块遇热消
融流散了。梵网上卷文古义幽,从前以为不能句读的部分,如今也能体悟□中妙旨,如在
目前。 (见□祖梵网合注自序)

放在心中

宋太祖为整饬吏治,摘後蜀孟昶「戒谕词」中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
难欺」四句,令州县刻石立於公堂前,称为「戒石铭」。尔後南宋高宗,又令州县将「戒
石铭」置於座右;到了明成祖时,更饬令州县於府衙的甬道上建一牌坊,将戒石铭刻於其
上。「戒石铭」自宋至清,从座右到牌坊。其实,不论放在何处,都不如放在公务员心中
的好!(台北市政府政风处〈廉政考古〉)

游於艺

音乐可以增加对抗感染及癌症的抗体,克利夫兰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指出。不管喜欢哪一
种音乐,聆听时都能刺激健康的生理反应。瑞典的研究也显示,经常参加艺文活动的人,
比起待在家里的同侪,寿命通常较长。这些维持健康的方法,轻松愉快又不需要花大钱!
(美国《预防》杂志)

勤 劳

雪公云:凡有道的人,都应戒奢而讲勤劳,礼记礼运篇云:「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
己」。自己不要也必须干,义务奉献,拿出来给大家用。又说:「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
必为己」。不是你要用到才去用,社会上需要,就须去干。

体高气厚纳万物——「牛晖墓志」

隋大业十年(614)三月刻。隶书,九行,行十一字。

隋人作隶有如此绝妙的,实在不多见。这方墓志深得东晋碑版三昧,奇情密致,结体用笔
生动有趣;也颇获汉人风神,体高气厚,有纳万物於笔下的气度。从整体的气息看,本墓
志和南北朝碑刻有更多的血缘关系。

墓志中以细线界格,线浅而多有间断。这并不是风化所致,应当是刻工有意为之。通篇章
法横密纵疏,采取东汉隶书谋篇布局的常法。结体上,平正中出以险绝,险绝处纳於平正
。线条不以流畅通达为其追求目的,而以「拙」、「扭」、「涩」表现出独特的意趣。

彩陶盆舞蹈纹—— 新石器时代

此器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之陶盆,高一四.一厘米、口径二九厘米,红陶
泥质,平底腹鼓。器壁内侧画有三组舞蹈图,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右方,服装头饰相同
且动作齐整,场景欢愉而富节奏感,是发现年代最早的原始舞蹈图。舞者下方绘有四条水
纹,若盆中满水,则人似水中起舞;若水盛半盆,则舞姿倒映水中,有如湖边歌舞,颇具
巧思。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中。  

古籍中多有先民乐教之记载。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
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乐音和谐则心趋良善,中
国向以礼乐之邦自称,足见乐教之重要。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您的问题就是大家的问题!                         BudaHelp
◆ 修改: 05/09/15  0:09:41 <218.162.49.35> 
Wed Sep 14 18:47:34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