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往生论注
#1
美雪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盘头菩萨造(并)注  沙门昙鸾注解

卷上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婆沙云。菩萨求阿□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於五浊之世於无佛时求阿□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

一者外道相(修浆反)。善乱菩萨法。

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

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此无量寿经优婆提
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於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
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後圣者婆薮盘头菩萨服膺(一升反)。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
生偈。复造长行重释。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
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馀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
例。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
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於
子称母於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
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因而音)。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
曰已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诵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无量寿
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
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
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
五言句略诵佛经故名为偈。译婆薮云天。译盘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
。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菩提者是佛道名。萨□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
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

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盘头菩萨造。解论名目竟。偈中分为五念门。如下长
行所释。第一行四句相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第二行论主
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教相应。所服有宗。何故云此。为成优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门
起下二门。所以次之说。从第三行尽二十四行是观察门。末後一行是回向门。

分偈章门竟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馀。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
世尊。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
。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

故知此言归于释迦。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
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
乞加神力。所以仰告。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
续无他想间杂。

问曰。佛法中无我。此中何以称我。

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今言我者。天亲菩萨自指
之言。用流布语。非邪见自大也。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归命即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赞叹门。何以知归命
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如来赞中。或言稽首礼。或言我归命。或言归命礼。

此论长行中亦言修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一。天亲菩萨既愿往生岂容不礼。故知归命即
是礼拜。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

偈申己心。宜言归命。论解偈义。泛谈礼拜。彼此相成於义弥显。何以知尽十方无碍光如
来是赞叹门。下长行中言。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依舍卫国所说无量寿经。佛解阿弥陀如来名号。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
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故名阿弥陀。

问曰。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者。此间众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
不照。岂非有碍耶。

答曰。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
洪[雨/注](灌。之句反)。而顽石不润。非雨不洽(沾。下恰反)。也。若言一佛主领三千
大千世界。是声闻论中说。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天亲菩萨今
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愿
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其安乐义具在下观察门中。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
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
愿生者是因缘义。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问曰。依何义说往生
。答曰。於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後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
。不得决定异。前心後心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是义观一异
门。论中委曲。释第一行三念门竟。次成优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此一行云何成优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门起下二门。偈言我依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
是佛经名。我论佛经义与经相应以入佛法相故得名优婆提舍。名成竟。成上三门起下二门
。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罗。何故依者。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
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成上起下竟。修多罗者。十二部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谓四
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非
阿含等经也。

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
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
。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
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持名不散不失。总名以少摄
多。偈言五言句数。愿名欲乐往生。说谓说诸偈论。总而言之说所愿生偈总持佛经与佛教
相应。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此已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分为二别。

一者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

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

此句已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复分为十七别。至文
当目。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佛本所以起此庄
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尺音)。蠖(屈伸□。一
郭反)。循环。如蚕(才含反)。茧(蚕衣。公殄反)。自缚。哀哉众生缔(结不解。帝音)此
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於不虚伪处。於不轮转处。於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
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
染相是破坏相也。观者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

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其相别在下。胜过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
。

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谓六欲天四天
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等是也。三是无色界。所
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等是也。此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宅。虽复苦乐
小殊□短暂异。统而观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拘。且因且果虚
伪相袭。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
维从此永断。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此二句名庄严量功德成就。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见三界。□(户甲反)。小堕(败城
阜。或垂反)。陉(山绝坎。形音)。陪(重土。一曰备。父才反)。□(如渚者□丘。之与反)
。或宫观迫(伯音)。迮(子格反)。或土田逼隘(陋。已卖反)。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塞。
公厄反)。障。或国界分部。有如此等种种举急事。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愿我国
土如虚空广大无际。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广大无际者。成上如虚空义。何
故如虚空。以广大无际故。成就者。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
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是故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问曰。如维摩方丈苞
容有馀。何必国界无赀(子支反)。乃称广大。答曰。所言广大非必以畦(五十亩。下圭反)
。畹(三十亩。一远一万反)。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狭而广。
□(实。下革反)。论果报。岂若在广而广耶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爱欲故则有欲界。以攀厌禅定
故则有色无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出。是故兴大悲心。愿我成
佛以无上正见道起清净土出于三界。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事同华严经
宝王如来性起义。又言积习成性。指法藏菩萨。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亦言性者是圣种性
。序法藏菩萨於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於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
此土。即曰安乐净土。

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又言性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
海味不随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净故种种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为不净。安乐净土诸往生者
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平等是诸法体相。以诸法平等故发
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缘
。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乐净土从
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

故曰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此二句名庄严形相功德成就。佛本所以起此庄严
功德者。见日行四域。光不周三方。庭燎(力少反)。在宅明不满十仞。以是故起满净光明
愿。如日月光轮满足自体。彼安乐净土虽复广大无边。清净光明无不充塞。故曰净光明满
足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此二句名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泥土为宫饰。以木石为
华观。或雕金镂玉。意愿不充。或营备百千具受辛苦。以此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必使珍
宝具足严丽。自然相忘於有馀。自得於佛道。此庄严事纵使□首羯磨工称妙绝积思竭想。
岂能取图。性者本义也。能生既净。所生焉得不净。故经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故言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
既起长沦(没。伦音)。三有。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愿我国土光炎炽盛第一无比。不如
人天金色能有夺者。若为相夺。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今日时中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
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比
金山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则不现。三十三天璎珞
金比炎摩天金则不现。炎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
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所以者何。彼
土金光绝从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阿弥陀如来法
王所领。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是故言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曜二种世间也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此四句名庄严触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宝重金玉。不得为衣服。虽
珍玩明镜。无议於敷具。斯缘悦於目不便於身也。身眼二情岂弗□□乎。是故愿言。使我
国土人天六情和於水乳卒去楚越之劳。所以七宝柔软悦目便身。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软草名
也。触之者能生乐受。故以为喻。注者言。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
耶。当以其[□/风](草得风貌父□反)。然[□/荣](草旋貌。一[茕-(冗-几)]反)。途(细
草曰[□/钞]。亡小反)。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参译。当别有途。生胜乐者。触迦旃邻陀生
染著乐。触彼软宝生法喜乐。二事相玄。非胜如何是。故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
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或□(云音)。溺(江水大波谓之□
溺)洪涛(大海波大牢反)。滓沫惊人。或凝□(流冰。上支反)。浃(古甲反)。[渫-(洗-冼)]
(冻相著。大甲反)。蹙(迫。子六反)。枷怀[代/心](失常。他则反)。向无安悦之情。背有
恐值之虑。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池之小反)。与宫殿相称(事出经中
)。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是故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
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才消反)□(高貌。牛消反)
峻(高。俊音)。岭枯木横岑。□(才白反)□(山不齐。五百反)。陉(深山谷。亦山[阿-可+
肖]貌。形音)嶙(深无崖。力人反)□(恶草貌。消音)茅(道多草不可行。方交反)盈壑。茫
茫沧海为绝目之川。[□/风][□/风]广泽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
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的无所属亦非不属。宝树宝栏互为映饰。

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
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庄严虚空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烟云尘雾蔽障太
虚。震烈[雨/替](雨声。上林反)霍(大雨。下郭反)。从上而堕不祥灾(天火。葬才反)。
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五结反)。每自空来忧虑百端为之毛竖。菩萨见此兴大悲心。
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大铃。大各反)。宫商鸣宣道法。视之无厌怀道见德。是
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薰 

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或欲
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是事不果。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
。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者云。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
适时则无洪滔(水漫大。他高反)之患。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
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
华衣庄严无量香普薰佛慧明净日除世痴□冥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
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项背日光。而为愚痴所□。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
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冥。经言。或
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冥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
远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是故起此庄严。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称妙辞为梵
言。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
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释论言。如斯净土非
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盖菩萨别业所致
耳。出有而有曰微(出有者谓出三有。而有者谓净土有也)。名能开悟曰妙(妙好也。以名
能悟物故称妙)。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宝轮驻(立
马。长句反)。殿则四域无虞。譬之风靡。岂无本耶。是故兴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
力之所住持。住持者如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持子迳泶(夏有水冬无水曰泶。火岳反
)。不坏。安乐国为正觉善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是故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此二句名庄严眷属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以胞血为身器。或以粪尿为
生元。或槐棘高折出猜狂之子。或竖子婢腹出卓荦(零角反)。之才。讥诮(才召反)。由之
怀火。耻辱缘以抱冰。所以愿言。使我国土悉於如来净华中生。眷属平等与夺无路。故言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此二句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探巢破卵为□(盛食满貌。
亡公反)。饶(饱也多也。人消反)之膳。或悬沙指袋为相慰之方。呜呼诸子实可痛心。是
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
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
生懈倦。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
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讫已化去。若须复现。其事在经。是
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朝预衮宠夕惶斧钺。或幼
舍蓬藜长列方丈。或鸣茄道出历经催还。有如是等种种违夺。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
续毕竟无间。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是故言永离身心
恼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
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
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听各反)。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是故愿言。使
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是故言大乘善根
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
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又十住□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起出三界狱。
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
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
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
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
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法华经道。诸声
闻是人於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推
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
以唯应於净土生。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
□尸迦。後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尸迦。其此类也。又此论但
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
肆亦见有橘。又言鹦鹉不渡垄西。赵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
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问曰。以名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答曰。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弱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
讥言盲人。又如耳虽听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语而讷口[口*□]吃讥言哑人。有
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

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
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
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
至也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此二句名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
。或名高位重潜处无由。或人凡性鄙□出靡路。或□短系业制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类也
。有如是等为业风所吹不得自在。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各称所求满足情愿。是故言众生所
愿乐。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生。释器世间清
净讫之于上。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二者
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

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
义云何。

答曰。经言。一法有无量名。一名有无量义。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
释三界中众生名义。非大乘家众生名义也。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言。言众生
者即是不生不灭义。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
。若有生。可有灭。既无生。何得有灭。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如经中言。五受阴通达
空无所有是苦义。斯其类也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此二句名庄严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於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是故愿言。我成佛时使无量
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无量者。如观无量寿经言。七宝地上有大宝莲华王座。莲华
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
。如是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
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
珠网以为严饰。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八万四千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
夜摩天宫。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
种金色。一一金光遍安乐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
云。於十方面。随意变现化作佛事。如是等事出过数量。是故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庄严如此身业。见有佛身。受一丈光明。於人身光
不甚超绝。如转轮王相好亦大同。提婆达多所减唯一。致令阿□世王以兹怀乱。删□耶等
敢如□□。或如此类也。是故庄严如此身业。

案此间诂训。六尺曰寻。如观无量寿经言。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河沙由旬。
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者以寻而言。何其晦(木代反)。乎。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
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若译者或取此类用准阿弥陀如来舒臂为言故称一寻者。圆光亦
应径六十万亿那由他□河沙由旬。是故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
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义云何。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别。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名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缘。
不行他缘。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
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
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
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
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得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诸佛
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
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口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名似不尊。如外道□(推车。
人[蒙-□]反)。称瞿昙姓。成道日声唯彻梵天。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妙声遐布闻者悟忍。
是故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此二句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
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似有分别。是故愿言。
使我成佛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如水润长无□(恶草)。□(瑞草。括音)。之异。如火成熟无
芳臭之别如风起发无眠悟之差。如空苞受无开塞之念。得之于内物安於外。虚往实归於是
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此二句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轮下所有大众诸根性欲
种种不同。於佛智慧若退若没。以不等故众不纯净。所以兴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
如来智慧清净海生。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喻之如海。是
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此二句名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如来。
众中或有强梁者。如提婆达多流比。或有国王与佛并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请佛以他缘废忘
。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是故愿言。我为佛时愿一切大众无能生心敢与我等。唯一法
王更无俗王。是故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如来。虽有大众众中亦有不甚恭敬
。如一比丘语释迦牟尼佛。若不与我解十四难。我当更学馀道。亦如居迦离谤舍利弗。佛
三语而三不受。又如诸外道辈假入佛众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於佛所作诸留难。
有如是等种种不恭敬相。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天人大众恭敬无倦。所以但言天人者。净土
无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此四句名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但以声闻为僧。无求
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涂。善星提婆遮多居迦离等是也。又人闻佛名号发无上道心。
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过者退没者。是故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我者
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是故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住持义如上
。观佛庄严八种功德讫之于上。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
。於翼赞道。岂足云满。亦如薪[□/积]小则火不大。如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
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於他方次补佛处。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
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然菩萨爱乐功德。如海吞流无止足情。亦如释迦牟尼如来闻
一目□比丘吁言。谁爱功德。为我维针。尔时如来从禅定起来到其所语言。我爱福德。遂
为其维针。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佛报言
。我功德圆满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爱。如所问观佛功德
。实无愿不充。所以复观菩萨功德者。有如上种种义故耳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不能於十方世界广作佛事。或但声闻人天所利
狭小。是故兴愿。愿我国中有无量大菩萨众。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
佛事。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现百川。日岂来耶。岂不来耶。如大集经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
量其所宜。及放水时。不加心力。菩萨亦如是。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
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动。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是
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
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有出没前後相故。是故兴
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於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是故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
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问曰。上章云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岂非是一时义耶。
与此若为差别。答曰。上但言不动而至。或容有前後。此言无前无後。是为差别。亦是成
上不动义。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须观一时雨天
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
大众。或以己土秽浊不敢向诣净乡。或以所居清净鄙薄秽土。以如此等种种局分。於诸佛
如来所不能周遍供养发起广大善根。是故愿言。我成佛时。愿我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
众。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以巧妙辨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
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不见佛土有杂秽相。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
。何以故。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若於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
养如来非法供养也。是故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软心菩萨。但乐有
佛国土修行。无慈悲坚牢心。是故兴愿。愿我成佛时。我土菩萨皆慈悲勇猛坚固。志愿能
舍清净土。至他方无佛法僧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示如有佛使佛种处处不断。是故言何
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观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讫之于上。次下四
句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诵总说竟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
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
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
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
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
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
无量寿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後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
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以此偿五逆罪也)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则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言。作五逆十恶
具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

答曰。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诽谤正法。以此二种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经
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不言诽谤正法。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

问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经许得生。复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无五逆诸罪
。愿往生者得生以不。

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馀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
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
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
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
之火。岂有得理。

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

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
法。

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於众生有何苦恼逾於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耶。如是世间一切
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
正法人其罪最重。

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秤。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
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
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涂诸苦永隔。先牵之义於理
如何。又旷劫已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
复欲云何。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
。今当以义校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云何在心。彼造罪人
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
如千岁□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云何在缘。彼造
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
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
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除毒。菩萨摩诃萨亦复
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
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後
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校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

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
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
得记念之多少。

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辨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如言蟪蛄不识春秋。伊□岂知朱阳之
节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
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不得题之笔点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盘头菩萨造(并)注

卷下

沙门昙鸾注解

论曰 已下此是解义分。此分中义有十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
。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
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曰者词也。指下诸句。是议释偈词也
。故言论曰 愿偈大意者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示五念力者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出五念门者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门者入出义也。如
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
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
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稳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
不去後有中故名如来。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
应也。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
法如涅盘相不动。故名正遍知。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为生彼国意故 何故言此。菩萨之
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
也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赞者赞扬也。叹者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故曰口业也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
来名也。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
方众生无明黑□。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也。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
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

而无明由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
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
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馀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
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
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若指月之指不
能破□。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
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
出。而肿得差。亦如行师对陈。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
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
。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
。此喻已彰於前故不重引。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
止心一处不作恶也。此译名乃不乖大意於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
净观止贪慈悲观止□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
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奢摩他云止者今有
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
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亦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
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婆舍那故 译□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
。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婆舍那云
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
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亦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
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婆奢那故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

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

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

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
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
。生彼土已。得奢摩他□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
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观察体相者此分中有二体。

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

一者国土体相。

二者示现自利利他。

三者入第一义谛 国土体相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
对法故

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
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
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
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此不可思议如下十七种。一一相
皆不可思议。至文当释。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者。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
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盘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
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

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
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置珠於长竿头发愿言。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
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於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
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佛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相似相对者。彼宝珠力求
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称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则不然。性满足成就故无所乏少。片
取彼性为喻。故言相似相对。又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又彼宝
但能与众生一身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有如是等无量差别。

故言相似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种应知何等十七一者庄严清净功德成就二者
庄严量功德成就三者庄严性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形相功德成就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
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七者庄严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三种功德成就九者庄严雨功德成就十者庄
严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庄严妙声功德成就十二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十三者庄严眷属功德成就
十四者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庄
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先举章门次续提释

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此云何不思议。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
盘分。焉可思议

庄严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意欲宫殿楼
阁若广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千间万间。随心所成。人各如此。又十方世界众生愿往生
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一时一日之顷算数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虚空无迫迮相
。彼中众生住如此量中。志愿广大亦如虚空无有限量。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何可思
议

庄严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譬如迦罗求罗□其形微
小。若得大风身如大山。随风大小为己身相。生安乐众生亦复如是。生彼正道世界。即成
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亦如彼风非身而身。焉可思议

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忍辱得端正。我心
影向也。一得生彼无□忍之殊。人天色像平等妙绝。盖净光之力也。彼光非心行而为心行
之事。焉可思议

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种种事或一宝十
宝百千种宝随心称意无不具足。若欲令无□焉化没。心得自在有逾神通。安可思议

庄严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其光曜事则映彻表□
。其光曜心则终尽无明。光为佛事。焉可思议

庄严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此云何不思议。
夫宝例坚强而此柔软。触乐应著而此增道。事同爱作。何可思议。有菩萨字爱作。形容端
正生人染著。经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发菩提心

庄严三种功德成就者有三种事应知何等三种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此三种所以并言者。
以同类故也。何以言之。一者六大类。所谓虚空识地水火风。二者无分别类。所谓地水火
风虚空。但言三类者。识一大属众生世间故。火一大彼中无故。虽有风风不可见故。无住
处故。是以六大五类中取有而可庄严。三种并言之

庄严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 此云何不思议。
彼净土人天非水谷身。何须水耶。清净成就不须洗濯。复何用水耶。彼中无四时。常调适
不烦热。复何须水耶。不须而有。当有所以。经言。彼诸菩萨及声闻若入宝地。意欲令水
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
然濯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
。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祥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
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闻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
闻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
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

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
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此水为佛事。安可思议庄严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种种事或一宝十宝百宝无量宝随
心称意庄严具足此庄严事。如净明镜十方国土净秽诸相善恶业缘一切悉现。彼中人天见斯
事故探汤不及之情自然成就。亦如诸大菩萨以照法性等宝为冠。此宝冠中皆见诸佛。又了
达一切诸法之性。又如佛说法华经时。放眉间光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
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於此悉见。盖斯类也。此影为佛事。
安可思议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议
。经言。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
铃。光色晃耀尽极严丽。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
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
风触其身皆得快乐。此声为佛事。焉可思议

庄严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薰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风吹散华遍满佛
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
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返。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
。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晔焕
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
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於佛正道。
华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冥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土光明从如来智慧
报起。触之者无明黑□终必消除。光明非慧能为慧用。焉可思议

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若人但闻彼国
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则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云何不思议。正觉阿弥陀不可思议。
彼安乐净土为正觉阿弥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议耶。住名不异不灭。持名不散不失。如
以不朽药涂种子。在水不澜在火不□。得因缘则生。何以故。不朽药力故。若人一生安乐
净土。後时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中。无上菩提种
子毕竟不朽。何以故。以迳正觉阿弥陀善住持故

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凡是杂生世界若胎若
卵若湿若化眷属若干苦乐万品。以杂业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
生。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也。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此云何不思议。不食而资命。盖所资
有以也。岂不是如来满本愿乎。乘佛愿为我命。焉可思议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身为苦器心
为恼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乐无间。安可思议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 净土果报离
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
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有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
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此云何不思议。夫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足指按
地乃详金砾之旨。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食陵反)。一味。
焉可思议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
欲愿往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须供养之具无不称愿。又欲舍彼寿命向馀国
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示现自利利他者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
故言略者。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夫须弥之入芥子。毛孔之纳大海。岂山海之
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自利之义炳然。可知 入第一
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
句文当更解释。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章言
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
。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
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
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醉。亡善反)三空不空之痼(废也病也。工路
反)。根败永亡号振三千。无反无复於斯招耻。体夫生理。谓之净土。

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
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既
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
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
事。既知种种事。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观触
。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
华香薰。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
是故次观梵声远闻。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
故次观眷属。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
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既知大义门
。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问曰
。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
二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答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
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於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
。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於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又如冰上
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
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众生体者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观佛。二者观菩
萨。观佛者云何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八种相应知

此观义已彰前偈

何等八种

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

二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

三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

四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五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六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七者庄严主功德成就

八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何者庄严座功德成就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若欲观座当依观无量寿经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若欲观佛身当依观无量寿经

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凡夫众生以身口意三业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
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众生。以身见故受三涂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

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
等身业。众生以□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尊者君父师也。长者有德之人及兄党
也)。如是之人应受拔舌苦□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
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众生以邪见
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
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
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问曰。心是觉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风无分别耶。

答曰。心虽知相入实相则无知也。譬如蛇性虽曲入竹筒则直。又如人身若针刺若蜂螫(式亦
反)。则有觉知。若石蛭(之一反)。□若甘刀割则无觉知。如是等有知无知在于因缘。若在
因缘则非知非无知也。

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

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

问曰。既言无知故无所不知。若无所不知者。岂不是知种种法耶。既知种种之法。复云何
言无所分别耶。

答曰。诸法种种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马非无长颈鼻手足异。而智者观之岂言定有象马分
别之耶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
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何者庄严不虚作
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今当略示虚作之相不能住持。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人
有辍(止也。贞劣反)。餐养士。或叠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如斯之事触目皆是。
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
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
故曰成就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萨也。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
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此菩萨得
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
能於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
想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已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
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非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此菩
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盘
头菩萨辈愿生彼者当为此耳。

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迳多劫数然後乃得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
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

答曰。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答曰。菩萨於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於实际。
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
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
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镫积累德本。
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於阎浮提一应化道
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
之理。未敢详也。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
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即曰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
汉於一听制无生於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
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庄严国土功
德成就。既知国土相。应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彼佛若为庄严。於何处坐。
是故先观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既知身业。应知有何声名。是
故次观佛庄严口业。既知名闻。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观庄严心业。既知三业具足。应为
人天大师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既知大众有无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谁。是故
次观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长幼。是故次观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
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
四行以一正统之

何者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
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八地已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无垢轮者
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法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法轮开
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
言如须弥住持也。淤泥华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
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绝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
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上言不动而
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後也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无馀照诸佛会大众无馀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
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无馀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无有一世
界一佛会不至也。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
事会。盖斯意也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
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三句虽言遍至。皆是有佛国土。若无此句。
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观行体相竟。已下是解义中第四重名为净入愿心。净
入愿心者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
因有也

略说入一法句故 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为略。何
故示现广略相入。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
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
法名。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
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
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
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以真实而目智慧。明智
慧非作非非作也。以无为而标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於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盖
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复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净句。清净句者谓
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上转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
故言应知

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
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
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夫众生为别报之体。国土为共报之用。体用不
一所以应知。然诸法心成无馀境界。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得一。不一则义分。不异同清净
。器者用也。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故名为器。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
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要二俱洁乃得称净。是以一清净名必摄二种
。问曰。言众生清净则是佛与菩萨。彼诸人天得入此清净数不。答曰。得名清净非实清净
。譬如出家圣人以杀烦恼贼故名为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灌顶王子初
生之时。具三十二相即为七宝所属。虽未能为转轮王事亦名转轮王。以其必为转轮王故。
彼诸人天亦复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当得清净法身。以当得故得名清净。善巧摄
化者

如是菩萨奢摩他□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
也。譬如以水取影清静相资而成就也

如实知广略诸法 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如是者。如前後广略皆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
。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也。慈悲之与归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
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
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
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
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
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
众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
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栝(听念反)。欲摘(听历反)。一切草
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栝已尽。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
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障菩提门者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
心贪著自身故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贪著自
身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
。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
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
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
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
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乘门。大乘门者。谓彼安乐
佛国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名义摄对者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
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省机之智备应而无知。寂灭之慧亦无知而备省
。然则智慧方便相缘而动相缘而静。动不失静智慧之功也。静不废动方便之力也。是故智
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者。谓应知智慧方便是菩萨父母。若不依智慧
方便。菩萨法则不成就。何以故。若无智慧为众生时则堕颠倒。若无方便观法性时则证实
际。是故应知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诸法各有障碍相如风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黑十恶障人天。四颠倒障声闻果。此中
三种不远离障菩提心。应知者。若欲得无障当远离此三种障碍也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乐有三种。一者
外乐。谓五识所生乐。二者内乐。谓初禅二禅三禅意识所生乐。三者法乐(五角反)乐(鲁
各反)。谓智慧所生乐。此智慧所生乐从爱佛功德起。是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
供养心。是三种心清净增进。略为妙乐胜真心。妙言其好。以此乐缘佛生故。胜言胜出三
界中乐。真言不虚伪不颠倒。愿事成就者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
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
法门故 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
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
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利行满足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
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
修行所居屋宇(尤举反)。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
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释
言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礼佛愿生佛国是初
功德相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
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为
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种
种法味乐者。□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
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
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游戏有二义。一者
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
毕竟无所有。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示度众生如似游戏。言本愿力者。
示大菩萨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
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自利满足也。应知者。谓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
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以回向因证教化地果。若因若果无有一事
不能利他。应知者谓应知由利他故则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阿名无
。耨多罗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无上者。言此
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法性无
相故圣智无知也。

遍有二种。一者圣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满法界。若身若心无不遍也。道者无碍道也
。经言。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盘。如是等
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曰。论言。修
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
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
意也。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
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
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
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
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伏之难。所
以得速。二证也。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
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
如来。开化□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
尔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
。所以得速。三证也。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
。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
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愚哉後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略解义竟 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
论初归礼明宗旨有由。终云义竟示所诠理毕。述作人殊於兹成例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

(朱)

释昙鸾法师者并州汾水县人也。魏末高齐之初。犹在神智高远三国知闻。洞晓众经独出人
外。梁国天子萧王□向北礼菩萨。注解往生论裁成两卷。事出释迦才三卷净土论也

建长八年丙辰七月廿五日

         愚秃亲鸾 八十四岁加点了

(朱)

宽永五戊辰载夏四月。准如上人为高命新本之论注二卷点余被仰付。则元祖圣人御点御本
被出奉写之。以厥次新本调御点写留者也

于时龙集戊辰仲夏下浣   □ 子 佑 俊

(朱)

惟时享保九甲辰仲冬廿七日。以京城西莲寺惠晓所持之本拜写之竟

              释  惠  周

(朱)

这本者以予之舍兄河畿守驿北御堂盛泉寺惠周曾而写留洛阳西莲惠晓尊师所持之御点本。
此顷时[?夕]校合於此印本者也。禀承实有由。後昆拜见之者必谨之谨之

兹时享保十六辛亥岁腊月十日夜加点了

             释利霁 三十二岁

(青)

这建保年之本者。曾洛下西莲惠晓师写置之。去享保甲辰岁寄讲於守口御堂之砌。师付于
予之舍兄而令写留。予顷日时[?夕]校合於此本遗之于後世。当见者谨之谨之

兹时享保十六辛亥岁腊月廿日夜加点了

              释  利  霁
Tue Sep 27 02:51:51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