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明伦月刊351期
#1
美雪
世纪大悲   鞭鼓生

十二月二十六日,因印尼北部发生规模九点零的大地震而产生的南亚大海啸,据统计至今
已夺走十五万条以上的人命。南亚各国灾情之惨重,震惊全世界。联合国与世界各国,已
集结发动史上最大的人道救援,足以展现人类的手足之情。

真是令人毛骨耸然的世纪大悲剧啊!渡假天堂瞬间变成人间炼狱。湛蓝的海水,霎时化成
噬人的妖魔,大海啸排山倒海地肆虐了印度洋周边十一个国家,所到之处,无不横□遍野
,泥泞狼藉。最悲惨的是死亡人数中,几乎有二分之一是脆弱的孩童。南亚各国至今仍陆
续发掘灾情,死伤及失踪人数也不断地攀高,因海啸而无家可归的灾民,更达百万人以上
,其中大半是孤寡妇孺。幸存者在家破人亡的伤痛下,只能「无语问苍天」。

印祖云:「人生世间,具足八苦。纵生天上,难免五衰。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
受诸乐。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
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於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
情,同一生长於天地之间矣。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境
,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
」

面对大自然地、水、火、风的威力,人类何其渺小!近几年,从台湾九二一大地震,从美
国九一一恐怖攻击,从二零零三年sars的传染病,从美伊战争,从俄罗斯的校园绑架案,
从西班牙火车爆炸案,这一桩桩惊悚的天灾人祸,活生生地就摊在眼前。紧接著这次世纪
大海啸,小小的台湾虽然逃过一劫,但是基於九二一经验,这「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的无
常劫难,我们能不感同身受吗?啊!面对这世纪大灾难,除了深深回向南亚罹难众生,并
伸出人溺己溺救援之手外,幸存的这条小命,不能再因循怠惰了,趁著警讯的显示,猛然惺悟
,「遇大警策而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力行。」莫道是天负人,正该谨防人负天哪!

 学道如源泉,
 不见汹涌势,
 流久石能穿。
 ——明 □益大师〈学道偈〉

修学道法要有成就,必须发长远心,工夫不间断,如同活水源泉一般。虽然看不见波涛汹
涌的气势,但是细水长流,久而久之,石头也能穿透。

唯识三十颂研究(一一一)  智  果

◎加行位(续二)—— (释四位名)

※前 言


《成唯识论述记》第九末,以十门说明「加行位」,上回已说第三门「位所修法」今续说
第四门「释四位名」。

或问:加行四位之名?

答曰:□、顶、忍、世第一。

又问:加行四位所修之法?

答曰:有四能发、四所发、四能观、四所观。

以下即分别释之。

(一)□位

《论》九云:「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
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
道火前相,故亦名『□』。」

今依《论》文而科会之,其义自明

 ▲标名

(1)释「明得」

唐慧沼大师之《了义灯》七本云:「『明』者,无漏慧明之前相,求此前相,今者现起,
故名为『得』,即『所得』名『得』,『明』即『所得』,持业释也。」

故无性之《摄论》六云:「『明』谓能照无有义智,所求果遂,故名为『得』。」

今《成唯识论》九亦云:「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无漏慧日」,正名
为「明」;此「明」前相,亦名为「明」,即此「明」之一字,并非能正照无有义之智,
仅是正照之前相,然今亦立「能照」之名。

 (2)释「明得定」

《述》曰:「『明』者『无漏慧』(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之智慧),初得无漏慧之明
相,故名『明得』,明得之定,名『明得定』。」

《了义灯》七本云:「明得之定,并『依主释』(此『定』依『明得』而起故)或『邻近
释』(此『定』近『无漏慧明』故,是『无漏慧明』之前方便故)『定』非『明得』,『
明得』俱『定』(与『明得』相应之『定』)名『明得定』。」

无性《摄论》六云:「此定创得『无义智』明,故得『明得三摩地』名。」(「三摩地」
此翻为「定」)。

唯识行者,依此「明得定」,发「下品寻思观」(「寻思」初位,故名为「下」),观「
名」等四法皆空,即立此为「四加行」中之「□位」。

▲转释

辗转解释上文「无所取」三字,即在此□位中,创始观察蕴、处、界等,若名、若义、若
自性、若差别,皆是自己能遍计之虚妄分别心之所变现,假立施设有「名」等四法,事实
上「名」等四法,如龟毛等,皆了不可得。故无性《摄论》六云:「证知四种虚妄显现,
依他起性摄;了达四种遍计执义,皆不可得。」此亦「遣虚存实观」也。

▲释定相

由下品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初获无漏慧明之前相(前起之行相)喻如太阳将出,瞻顾东
方,已有「精色」(精明之色),所以立「明得定」之名。

▲释□义 如人钻木取火,先有□气,是引火之前相,谓此「实智」(即「根本无分别智」
)能断烦恼薪,喻之如火,获此「实智」火之前,必有「□」相(□,温也),故亦名为
「□位」。

(二)顶位

《论》九云:「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
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
『顶』。」

今亦依《论》文而科会之

《心要》九云:「寻思後位,故名为上;数数修习,所取实不可得之观,令其增盛,如登
山顶,周观无碍也。」

《开蒙》问:「何故顶位,重观四法(按:□位已观,故名「重观」)?」 答:「初伏(
遍计所执)难故,所以重观。」

《了义灯》七本载:

 问:「明增」亦所求果遂,何不名「明增得定」?

答:□位在初,偏立名「得」。故无性《摄论》六云:「此定创得『无义智』明,故得『
明得三摩地』名。」馀既非创,不与「得」名(仅可称为「明增定」也)。 (未完待续)

道场如炼铁炉  雪庐老人

火□(道场)

铁块(修众)

夹剪(领念)

锤打(开示)

成钢(一心)

案:念佛道场像一座炼铁炉,共修大众如等待锻炼的铁块。领众的维那好似铁匠夹热铁的
剪子,而会中讲的开示就像铁匠用力锤打铁块,有时钳锤折伏,有时慈悲摄受。这麽锻炼
,可以打造一块有用的纯钢,而念佛大众在此胜缘下用功,果真打得念头死,也可以念得
一心。

净学知要(下)  雪庐老人

(丙)十念往生

净土难信在「讨便宜」,若想在便宜中找便宜,则误大事。生死大事,怎麽便宜?修净土
已是便宜了,若再以十念往生讨便宜,可就坏了。若真正知其义,则还不会自误。十念往
生,乃是阿弥陀佛发的大愿,《无量寿经》有说,必得了解此中意义。

修净土有三经,吾人持名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云「七日一心不乱」,念佛七日,得不
退转於阿耨罗三藐三菩提,不退是种子不退。七日得一心不乱,要是不得一心,念万万年
也没用。什麽叫一心不乱?七日一心不乱,即断见思惑,这太便宜了,还想再找便宜,就
是自误。修净土不知要一心不乱,只说十念往生,就是误会之一。

十念往生,在《十六观经妙宗钞》说的详细,那是多生多劫修行未成功者,再下生时不懂
念佛,这一生没有功夫,但因多生多劫持名伏惑,临终遇到善师劝他念佛,能信之而念,
这一念决不是浮浮的念。

怎麽才是正确的解法?「多劫修行今生始熟」,若临终不遇善知识就不行。「带惑隔阴遇
缘起行」,多生多劫修行压住惑,可是没断惑,一入胎则有隔阴之迷,前生的事情一概不
知道,得遇善知识。这位善知识必须是修净土宗者,若是修别的宗派,一宗有一宗的修法
,临终时用不上其他宗派的办法,况且善知识难遇。以上是十念往生的情形。

 (丁)带业往生

学佛得求断惑,若不求断惑,有惑则终日造业,起惑、造业、受苦,必是如此。临命终时
心不颠倒,才能往生,这是经上所说,非经上话,任何大学问家说,也不可信。这是依法
不依人。七日得一心不乱,真正得一心则断见思惑,若断不了惑,伏惑也行,但是别的宗
派伏惑没用。修净土宗能把惑伏住不起来,就感应道交。其他宗派有一点差错都不行,若
一刹那失念就没希望了。知道这个差异,对大家有用处。

能伏惑,临命终往生净土,才叫带业往生。并没有断惑,而是带著惑往生西方。常云:「
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是带著旧业往生。

(戊)求证一心不乱

修净土宗者参加佛七,目的何在?求一心不乱。得一心,往生便有把握。求不到一心,也
有二等的、三等的程度。

修行有正、助功夫,正助必得双修,不论何宗,有修行的正法,也得有助缘,如鸟的双翼
。正助功夫就是福慧双修,《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是
因,福德是缘,这是经上的话,切不可得了便宜,还想再找便宜。

吾人散乱念佛,至心、深心谈不到,如一盆水,水有尘沙,照不出影子,水清则可照影。
水清比喻心静,若像「搅浊水希望澄清」,则心永远不可能静下来,这是误解。

修净土的正解,要「内外功」。第一,得有□心,要「不退」,不学佛便罢,学佛後,一
做就不能退转。再者「不变」,学了净土又学禅,三心两意,如此改变,如何能成功?既
发了愿,无论如何,得永不改变,方能成功。三是「不动」,八风吹不动,凡遇逆境、顺
境均能念佛,则是不动,这是内功。

信是深信这条,愿是发了愿不能改变,万法归一。正助双修,助道是三十七助道品,八正
道也行。既信了净土,净土宗有净土宗的办法,不可羼杂其他宗的办法。

有道必有魔,不著魔者有二:上上者,如释尊,什麽事情都经过了,著不了魔。另为下下
者,没修道,够不上著魔的程度。魔者是什麽?五欲六尘是大魔。常云:「不怕念起,只
怕觉迟。」念起则赶紧念佛,只要练得滑口,口熟就不错,这是正功。

帮助正功夫的「助道」是什麽?只要管住心就行。吾人的心□不住,心不起念头做不到,
一起念头就攀缘五欲六尘,故云:「心本不生因境有」。心起了念头,攀的万缘,可归纳
为「烦恼缘与菩提缘」,心起念头只要使心不攀烦恼缘,就是转烦恼成菩提。修净土宗发
菩提心为度众生,阿弥陀佛专为度众生,起念头就攀缘阿弥陀佛,便是随菩提缘。 (下)

专修净业

印祖云:「来函既云学密,甚慰。须知学密,身口意持咒,三密相应外,观相准确,方有
相应。若得即身成佛之地位,恐不容易耳。

佛法广大,方便多门。念佛一法,知易行难。若能一心不乱,亦是无上法门。三根普被,
带业往生。前领《净土十要》,及〈一函遍复〉,有暇多多阅览。佛力自力之易难,当
可明白。

念佛一法,尤其专心无二。若学此学彼,纵将三藏十二部读得烂熟,仍於生死无关。劝足
下一心念佛为佳。如不听光之说,以後不准来信。」(复任慧严居士书)

典型夙昔之十二—— 煮云法师  智 展

煮云法师(一九一九 ——  一九八六),江苏省如皋县人,国共战後随国军来台,对佛教
在东台湾的弘传,及净土宗在全台的流布,有相当重要的贡献。

法师生於贫困之家,成长过程又正值中国战事频仍之际,出家求道可谓备尝心酸。来台初
期,虽曾一度餐风露宿、居无定所,但仍不改宏扬佛法的决心。当初高雄凤山佛教莲社的
成立,及後来「精进佛七」在全台的推行,与法师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下,且让我们
循著历史的足迹,一起瞻仰煮云法师的不凡行谊。

求道艰辛 不改其志

煮云法师是在十九岁出家的(於江苏如皋城北的惠民寺),当时对日抗战才开始不久。初
出家的他,立志要成为一个能够讲经说法的「法师」,然而,依止的道场却一天到晚在「
赶经忏」。他虽想「参学读书」,但都受到当家诃斥,因此甚感挫折。好不容易,藉由「
受戒」的名义,法师终於得以离开剃度的祖庭,前往南京栖霞山参学,但当祖庭方面得知
他有意於栖霞律学院求学时,却立即断绝金钱和物质援助,这使法师的生活陷入了窘境。
法师的窘况让他招来了学院内许多人的嘲笑和排挤,甚至有位当家师当众提名,要他不要
念书,到库房为人服务。

其实,当家师之所以独独刁难煮云法师,是缘於「以貌取人」。《台湾高僧》一书云:「
煮云年纪比一般律学院的同学大得多。当时学院学僧年龄平均在二十岁以下,十四、五岁
者比比皆是,而当年煮云已二十三岁,长得人高马大,加上生活清苦人显得削瘦而苍老,
看上去比实际年岁大得多。」虽然遭到屈辱和排斥,但煮云法师并没有因此气馁,他不畏
粗重劳役,私下自修学习,後来考上当时京沪线上最高学府——镇江焦山佛学院。

不过,考上焦山佛学院,并没有为法师的求道生涯引上坦途,在办理入学时,主事者又因
为「外貌」将他拒於门外。《台湾高僧》对此事有如下记载:「当时佛学院的副院长看到
煮云,印象非常之坏(当时煮云因为环境不好,人显得苍老,使人看到像一个四、五十岁
的中年人),即时对教务主任说:『他能入学读书,我也可以入学。』就因为这句话,他
被拒於焦山佛学院之外。这是煮云第二次因以年龄而受辱,当年煮云不过二十五、六岁。
」备受奚落的煮云法师,以作苦工来换取旁听的资格,但一学期後,依旧无法成为正式生
,因此,他默默离开,前往上海清凉寺。虽然为了生活,他不得不重拾「赶经忏」的生活
,但研经教、度众生的志向,始终不曾忘却。

东台弘法第一人

煮云法师在民国三十九年时随国军来台,当时由於台湾刚发生过「二二八事件」,国民政
府又雷厉风行要剿灭「匪谍」,因此,台湾人对所谓「外省人」大多没有好感。原本应台
南某寺住持之邀,要到该寺任职当家的煮云法师,也因此受到波及。法师在回忆文中曾如
此自述:「我刚到台南时,因地方上的不谅解,不容许外省人加入当地佛教会,甚至住进
寺庙都不可能。所以那时候的我是非常潦倒的。」被迫离开寺庙而无处安身的他,只能栖
身在一个好心的李太太家的走廊下,用竹子搭一间简陋竹屋,在其中修行念佛。法师在竹
屋中居住长达六个月,直到慈航法师在台南市佛教会中,极力呼吁善待大陆来台僧人,这
才结束寄人篱下、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这是煮云法师来台初期备尝艰辛的一面。

说起法师在台湾弘法的事迹,便不得不提他和东台湾的深厚缘分。民国四十二年,法师被
推举为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由於奉命前往台东的支会召开会员大会,因此便为「
东台弘法」埋下伏笔。《台湾高僧》中对於法师在台东布教的法缘,有简要详明的记载:
「台东是佛教的化外之地,光复以来仅慈航与圆明两位法师去过一次弘法外,四十一年夏
省分会复去过一次,再没有其他人来过东台湾,这一趟台东之行,煮云随缘弘法一周,为
中佛会打开後山布道之门。」

往後,法师便常应台东莲友的乞请,前往讲经弘法,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台东县境。为了使
佛法普泽东台湾的人民,法师甚至深入当时台东和花莲的山地部落,为原住民同胞皈依、
说法。这种不畏劳苦的精神,奠定了东台湾学佛的风气和基础,为原本是佛教化外之地的
东台湾,孕育了一朵朵芬芳的清莲。

弘扬净土 倡议念佛

煮云法师在台湾弘法,自始至终都宣扬净土法门,尤其民国四十二年四月正式驻锡凤山佛
教莲社(原名「凤山莲社」)後,对净土法门的推广更为积极。首先,是念佛会的成立。
除了凤山本地设置之外,法师更协助东台湾的莲友,成立诸如:台东念佛会、新港念佛会
、关山念佛会………等,由此可见其著力用心处。最值得注意的是,凤山佛教莲社举办了
多次的弥陀佛七,这对往後净土法门在岛内的弘传,有相当的意义。而法师在晚年所筹办
的一系列「精进佛七」,对往後台湾净土道场「打七」的风气,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台湾高僧》对此事有如下记载:「民国六十一年农历二月,正式创办精进佛七於台东清
觉寺。当时煮云的身体情况只适合念佛,於是与清觉寺慈琛、慈照、慈宗三弟子商量办精
进佛七,可是既无财力也无宽阔场地。但因缘说来也奇怪,当时清觉寺有一信徒赵云鹏居
士,知道这个计划之後就献了一块地,作为精进佛七的道场。但草创的佛七道场十分克难
,佛堂上的西方三圣像无钱塑造,还是请人手绘,其中艰苦可见一斑。民国六十三年农历
一月於台东清觉寺首办大专精进佛七,六十四年农历三月再办第一届出家班精进佛七。六
十五年暑假举办青少年及儿童之精进佛七开始,至七十五年七月止,煮云往生前的一、二
个月,几乎是每个月都主持一次精进佛七。」

由以上简略的史事可知,净土念佛法门在台湾的弘扬也曾筚路蓝缕,有无数大德在前头披
荆斩棘,今日吾人安享成果,怎能不戮力精进呢?

煮云法师在动□的时代中,孑然一身漂泊来台,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他没有因为种种生
活上的艰难、困顿,而忘却立志做为一个「法师」要终身「以法施人」的志向。他对台湾
佛教的重大贡献,除了前文所述之外,还包括:组团在全台巡回宣传大藏经(这对台湾佛
教在教义研解上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积极筹办「净土专宗佛学院」(培育弘法人才)
。点点滴滴都使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最匮乏的环境要开创一番利生
事业,就像在最贫瘠的土地上要开出一朵花,都需要过人的毅力和勇气,这一点,我们从
煮云法师的身上体会到了。老人家虽然已往生多年,但相信他的付出将继续福荫众生,激
励众生向解脱大道前行。

反求诸己  三 省

先世罪重,今世不如所说行,故不得般若力。非般若过。 (摘自《大智度论》)

无始劫以来,由於吾人在三界六道中茫茫造业,积聚了无量无边的罪障,所以即使今生有
幸听闻佛法,懂得修行了生死,但往往被无明烦恼所障蔽,不能恒常、真切地依佛所说去
实行,导致无法受用自性妙慧的功德力用。这实在是众生自身障重的缘故,并非佛说的「
般若」法门有任何缺失啊!在佛门熏修日久的老修行,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道业始终毫无
进展,便会在心里嘀咕「法门不灵」。当知,佛陀乃彻了宇宙人生真理的大智慧者、大觉
悟者,其谆谆说法四十九年,无非希望娑婆众生离苦得乐、毕竟成佛,因此,宣说解脱之
要、修行之法时,绝对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而且字字切合真实理谛,不可能藏私
,也不可能发生谬误的。所以,修行若不得力,□结绝对在自己身上,要反省的应该是自
己。

当体察,无始劫来自性所蒙上的尘垢,岂是眼前泛泛修行几年就能清除尽净?吾辈凡夫在
生死道中,旧业未消,新殃又造,菩提路上障碍重重,怎能不时时於佛前发露忏悔呢?事
事反求诸己,修行亦复如是,道业若要有成,当时时责问自己「三业」是否清净?烦恼习
气是否对治?而非无谓地在佛前耍赖,怪佛的「锦囊妙计」不灵啊!

印祖与高鹤年居士书(二)

鹤年居士慧鉴:

春间连接两书,知阁下由简府邀留。又往曹溪,再礼六祖。待伊处佛事圆满,随往鸡足参
礼西天初祖。兹因了清和尚接得手书,随即示光,并鸡山叙说。知阁下优游禅窟,身心安
乐,庆幸无已。光虚度光阴,毫无进境,不胜惭愧。

今年不欲下山,以刻经一事不能了手,待明年《法华入疏》刻成,或即再往扬州料理一切
。今春,徐蔚如将光文钞又托上海商务印书馆重排流通,兼令留板,至今尚未出书。倘迟
早书出,当寄鸡山一二包,以结法缘。

现今国运日促,民不聊生,若不速求往生,恐一二十年之後,其境况当有如安南、高丽之
象,言之伤心,思之堕泪。祈为鸡山诸师叙世运之现象,激出世之诚心,同心一志,离此
浊恶,庶于此无边大火宅中脱身而出,直达本有家乡田地。若此生不办,後来法道,究不
知若有若无,及纵有经典,究不知尚能随意自由研究翻阅,受持读诵也否!书此,并候禅
安!

了清和尚今春三月已退,现住伴山庵,後来拟住多宝塔院。现在法雨主人名为了明,与了
清同一法师,颇忠厚老成。了清和尚附笔请安。

莲友  印光顿首 (民国九年)六月十三

简氏兄弟未来,来当如法照应,不须操心。在家人事务多端,不能欲行即行,每有数年发
愿,尚不能来者多多也。

鹤年高居士慧鉴:

去秋一会,复值季春,光阴迅速,诚堪叹息。去冬,光之芜钞印出,云雷拟欲寄至九华,
问光知其处所否?光以居士行止无定,令不须寄。二月二十七,接到香港手书,知已往鸡
足觐迦叶尊者去,不胜翘企□慕之至。今日又接手书,知往曹溪礼谒六祖,且与照南简君
相契甚深,谅必待其佛事圆满,当始启行也。

光之文钞已经散完,蔚如今春又令商务印书馆排印,又请黄幼希居士详加校对,有编辑不
合规矩处,另行更订。又添入十馀篇,尚未出书,一二月後或可即出。此番排印,彼馆自
行留板,以後源源相继,可以随请随得矣。今函附仿单三张,有信心者,祈令知之。

秦川之归,实无其力。前月二十七,卧龙住持显安,奉陈督军命,促光北归。光以年志俱
颓,眼目昏衰力辞。为开初机入道之书数种,令其有信心者请而阅之,循次而入即已。如
不见谅,逼令定规者,当即远避於不通邮局处,以尽馀年也。

又去岁,得陈锡周戒烟神方,灵效非常,随即发数十处,亦有印出,反寄于光者。简君家
道丰富,又且热心公益,祈将此方排印千百万张,以普传布。俾欲戒者,即得戒之,亦莫
大之功德也。今寄数张,仗居士之道力,当不失光所望也。

又云南法道,其机已兴,唐督军去冬打电,命缪延延请谛法师及光去彼讲经。彼以无暇辞
,光以目衰学肤辞,故请欧阳镜吾去矣。

张拙仙今日亦有信来,言伊久已长斋念佛,现在恢复省垣圆通古刹,为十方丛林,兼流通
佛经,并设念佛堂,以为缁素修持之所。设阅经室,以为研究之所。将伊及王梦菊所请之
经,悉置其中,以待研阅。

乱极思治,人有同心。吾佛三世因果之道,生佛不二之法,与夫断惑证真,超凡入圣,及
仗佛慈力,信愿往生等法,固已无机不被,无根不摄矣。再得文行兼优之人为之提倡,将
见一倡百和,靡然风从。数十年後,或可远追唐宋法道之盛,亦未可量。拙仙名璞,品极
纯粹。居士到滇,当即相契。书此,并候禅安!并候照南简公、玉涛张公及黎、陈二居士
均吉。

常惭愧僧 印光顿首 (民国九年)三月初四。

移   民  藏 密

新闻背景

创意是在脑袋里,脑袋长在人的身上,而人有两只脚,爱到那里去就到那里去。特别是具
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通常也是最具有流动能力的一群人。台湾这几十年来,有非常多优
秀的企业家、工程师、教授与知识分子为了寻找更理想的生活环境,而移民国外,造成巨
大的人才外流。(九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行政院院长到立法院施政报告)

近年来,情势纷纷扰扰,关厂出走的消息日有所闻,动起移民念头的民众,也不乏其人。
这波移民潮,加拿大、美国等国仍是最热门的目的地,现在连大陆都成了移民者的第三顺
位。但是,仔细想一想,真的移民到别处,就没有政治纷扰、经济衰退的烦恼吗?从此就
可以安居乐业了吗?

历史现场

春秋时代的齐国,发生一件臣弑君的事件,齐国国君被臣子崔杼杀了!事情发生後,齐国
动乱不安,有一位名叫陈文子的大夫,厌恶国内的乱象,便毅然抛下十辆马车的家财,离
开齐国到外国去。陈文子到了外国,他又遇上臣弑君的乱象,他说:「这里的大夫,也像
我国的崔大夫!」於是,他离开了那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不久历史重演,又发生臣
弑君的老套故事,陈文子感慨地说:「这里的大夫,还是像我国的崔大夫!」他又启程了
,去寻找他理想的新移民地。最後,陈文子有否找到理想的桃花源呢?我们不清楚,但是
答案或许还是:「犹吾大夫崔子也。」

同一时代的柳下惠,他一生不离父母之邦。他在鲁国做个「士师」,是个管刑狱的小官,
他在这小小职位上,曾经三上三下,被免职後又被起用,朋友见他屈屈柔柔的被人如此摆
弄,不忍心的问道:「您不会想离开鲁国,到别国去试试吗?」柳下惠的想法是:「我以
『直道而事人』,到那里还不是一样会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免职吗?若要我『枉道而事人
』委曲自己的操行去做事,倒不如留在父母之邦!」不管国君有多昏庸,柳下惠是「不羞
污君」;不管职位多卑微,柳下惠是「不卑小官」,只要能救济百姓,他愿毫不保留地一
展长才救济百姓,即使「蒙耻」也在所不惜。柳下惠的桃花源理想国,就在父母之邦。

修学观点

的确,在娑婆世界,何处不是火宅?何处不是五浊世间?只要有烦恼众生,任何一地都是
浊恶不堪!资本主义世界,争夺财富,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主义国家,集权专制,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如此,放眼天下,何处是能安居的理想移民地呢?孟子也曾为了择
木而栖,吃尽奔波之苦,到头来他却认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
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居心仁厚,就是住在安稳的大豪宅!依义行事,走的就
是康庄大道!空著安稳的家宅不住,舍正大光明的好路不走,那真是悲哀啊!仁心义行,
不假外求,不必迁移,我欲仁则仁至矣。

学佛的人更清楚了!人人本具的光明本性,那才是究竟安稳的世界。若深信自心本具一切
,虚空微尘国土,不出我一念心外。如此,苟一念回心,放下妄念,提起佛号,当下就决
定得生本具极乐,当来必定往生十万亿土外的极乐净土,完成梦寐以求的移民大业。

善用人才 竹 心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语》)〈公冶长篇〉 《中庸》云:
「为政在人。」一个国家的政治要清明、成功,在於执政者是否为有德且贤明的人才。执
政者为贤才,则政治必可得其正。无贤才,则国家终不免乱亡。《论语》〈泰伯篇〉孔子
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乱、治也)十人。』」圣君如大舜
者,也须五位贤臣的辅佐,而得以大治天下;贤德如周武王者,尚且说自己因为有十位贤
才的辅弼,而得以成就匡时救世的大功。

孔子从历史中详加观察而得知,国家若要致治,其关键在於人才,为君者如果本身贤德又
有才,再加上贤才的辅佐,自然尽善尽美,可以成就一代盛世;即使本身平庸,只要能懂
得善用人才,也可使国家政治有条不紊啊!由此可见善用人才的重要性了!

用人不疑

兹摘录西汉时代学者刘向所编撰的《新序》、《说苑》二书中,三则有关孔子弟子宓子贱
(名不齐、字子贱)如何有智慧,善用人才,而使地方大治的故事,来说明善用人才的重
要性。故事是这样的:

鲁国国君派遣宓子贱担任单父这个地方的县令,子贱临出发前,向国君辞行,并请求借调
两名擅长书写的人员一同前往就职,表明要让他们抄写书宪教品(历书),鲁君答应了。

到了单父,子贱便命他们开始抄写,但是每当他们动笔抄写时,子贱却频频从旁拉扯他们
的手肘,以至於他们的字都写得又歪又丑。子贱见了,便生气地责骂他们。等到他们又动
笔想好好抄写时,子贱又同样拉扯他们的手肘,使得两位书写员不知该如何是好,十分苦
恼,只好双双向子贱请辞离去。

书写员回去,便将这种情形向鲁君报告,鲁君听了,微微一笑,说:「子贱这是在暗示我
,他对於我时常干扰他治理单父一事,深表苦恼,使得他无法放手去好好治理单父啊!」
於是便下令给官员,要他们不可擅自向单父徵集役夫及军需品,因此使得单父大治。(出
自《新序》〈杂事篇〉)

用人省力

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巫马期,後来也担任单父县令,但是宓子贱治理单父时,只见他时常轻
松地弹琴奏曲,甚至不必下公堂,就使单父大治。相反地,巫马期每天早出晚归,日夜忙
碌,凡事亲自处理,才使单父大治,巫马期心中纳闷,便向宓子贱请教,子贱说:「我是
用人才来治理单父,你是用力气来治理单父,用力气当然就辛劳得多,用人才则可以事半
功倍。」

无怪乎!当时的人称赞他说:「宓子贱真是一位有才德的君子啊!他四肢清□,不劳耳目
,气定神□,就能使得单父大治,百官各尽其职,而他只是任运自然罢了!而巫马期事必
躬亲,十分辛劳,辛苦地教化百姓,虽也使单父大治,却未能达到至善的境地啊!」(《
说苑》〈政理篇〉)

成功秘诀

孔子对宓子贱说:「你将单父大治,使百姓安居乐业,获得众人的好评,可以告诉我,你
是怎麽做到的吗?」

宓子贱回答说:「不齐(子贱之名)以孝养自己父亲的态度,来对待百姓的父亲;以爱护
自己子女的态度,来对待百姓的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家的丧事而哀痛。」

孔子听了说:「做得不错,但这只是小的善行,可以使老百姓亲附你,但若要论使地方大
治,这还不够。」

子贱接著说:「在单父,可以让不齐当作父亲一样,给予尊敬、事奉的贤者,有三个人;
可以当作兄长一样敬重、友爱的贤者,有五个人;可以结交为友,互相砥砺、学习的贤者
,有十一个人。」

孔子说:「当作父亲来对待的有三人,这足以教导人民如何孝顺父母了。当作兄长来对待
的有五人,这足以教导人民如何孝悌长上了。值得结交为友的有十一人,这足以教百姓如
何互相学习了。这些都是中等的善行,可以使地方上的中等阶层信赖、亲附你,若论大治
,这恐怕还是不够。」

子贱又说:「单父这个地方,比弟子不齐更贤能的有五人,不齐虚心谦下地向他们请益,
他们都竭尽所能,将个人所学的治术倾囊相授给不齐。」

孔子听了赞叹说:「这就对了!一个人想要做大事、有所成就,关键就在这一点了。从前
尧、舜圣君,虽贵为君上,仍放下身段、礼贤下士,来观察、了解天下的人才,且致力於
招揽、延请所有贤者,来共同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举用贤者』这一项目,实在是国家福
佑之源头,也是神明最重视的啊!只可惜不齐所治理的地方太小,倘若不齐所治理的地方
有全天下这麽大,他的政绩将足可继尧舜明君之後了啊!」(出自《说苑》〈政理篇〉)

叹为君子

从以上三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宓子贱能够访察单父的贤人,具有识人的智慧,又能礼贤下
士,虚心就教於贤者,又能够进一步举用贤者,知人善任,结合诸多贤者的智慧、才干,
来为单父的百姓谋福祉,而且深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真不愧为一位才德兼
备的君子,无怪乎《论语》〈公冶长篇〉说:「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孔子以君子的
美名赞叹宓子贱。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是孔子理想中的社会,而
要达到此等境界,实在要以「善用人才」为第一要务啊!

等待春天  瑜 扬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  愈〈春雪〉

农历正月初一,虽然正值立春前後,但还看不到芬芳鲜□的花朵。直到二月,惊见大地上
的花草已经从冬季的冰冻中苏醒,偷偷冒出嫩芽,这才觉得春天的脚步已经近了。不过,
白雪似乎对春天的迟到有些不耐烦,虽然庭院中还没有□紫嫣红的春色,但雪花穿过树梢
,纷纷飘落,已经开始自己妆点起来了。

诗人在寒风中等待春天降临,不说自己迫不及待,而说白雪等得不耐烦,含蓄蕴藉的表达
方式,相当生动,也令人莞尔。原本,雪花纷飞应该会让人无法窥见春天的踪影,但在诗
人的巧思幻化下,皑皑白雪却和自己站在同一边,变成了静待春天降临的人。而且,白雪
还比诗人更加著急呢!不等百花盛开,自己便巧扮起随风飘散的花蕊来,一朵朵从庭院的
树梢上落下,俨然春色已满人间。在诗人凝视春雪的当下,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雪花身上
,在天地一片银白之中,春光似乎还在另一个不知名的世界,但转个念头,谁说春天遥不
可及呢?雪花已经开始「布置」春色,预告春天的消息了。诗人在迫不及待中,没有丝毫
忧愁和焦虑,只因心念转个弯,心情便开朗、愉快起来了。

温暖和煦的春天,令人联想到梦寐以求、无限向往的世界,当我们身处某一个破旧、灰暗
、无法挣脱的人生泥淖时,谁不是迫不及待想逃离,恨不能长出一双翅膀,飞得越远越好
呢?就像在隆冬之中忍受酷寒许久,谁不是殷殷期盼春天带来解冻的好消息?但是过度的
、耽溺式的期盼,往往只会让等待更加漫长,也让身陷的困境更加不堪,除了带来焦躁、
沮丧、愤恨之外,还有什麽呢?不如学学诗人,转换一下心境吧!春天虽未到,但穿过庭
树的雪花在我眼里,已经在预先「布置」一个春天的场景。所处的环境虽然令人生厌,眼
前也无法立刻尝到认真面对、用心经营所结成的甜美果实,但在不愿轻言放弃下,原本觉
得宛如仇家的逆境,竟也赋予了我们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只要有所坚持,谁说自己注
定是输家呢?怕的只是顾影自怜、一蹶不振吧!

年关将近,意谓春天不远,每个人也都在期待生命能有些许春雨来润泽。但是,且慢摆出
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因为聪明的人都知道,生命的春天就在心念一转之间。

他山之石  吉 光

从纽约时报得知,芬兰儿童七岁入学,每名学生分配到的教育资源一年五千美元,没有资
优课程,每班人数近卅人。但芬兰十五岁学生的学业程度却是世界第一。他们怎麽办到的
?

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的调查,针对卅二个会员国就读公私立学校的十五岁学生,在阅
读、数学及科学测验上的表现做评比,芬兰拔得头筹,他们在阅读项目上高居第一,数学
及科学项目皆为前五名。

芬兰最独一无二的特色就是:教师的品质及社会地位皆高。芬兰所有的教师至少需硕士学
位,薪资远高於其他国家的教师,教师专业备受推崇,许多人自高等院校毕业後都想教书
,如愿的只是少数。

芬兰儿童阅读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专家认为关键在於:师长常念书给孩子听,孩童常
听民间故事,经常上图书馆,以及看有(英文)字幕的电视节目及电影。

芬兰有全国性的核心教材,教材中列有多项目标及科目领域,教师只要依据教材,可按自
己喜欢的方式来传授课程,他们可以选择教科书或不用教科书。教学方式可室内或户外,
可让全班一齐听讲或分组活动。

从这一篇报导清楚得知,芬兰学生学业之所以出色,得力於地位崇高的优秀师资,有精致
的核心教材,上课方式灵活不拘,加上用心的父母给孩子读诵故事,所以学生充满著欢喜
学习的心情。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只要截取人家的长处,舍其短处,相信在我们传统的
优良品德教育背景里,有朝一日也会有令人称羡的成果。

达尔文的遗憾  慕 如

经常在不经意间,感到一丝丝无奈吗?偶而觉得生活有一点乏味?现实的生活已经填得满
满,几乎没有了空隙,但为何总觉得心里空荡荡地,少了一点点,什麽……?

达尔文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三十岁之前,我曾经十分享受於朗诵诗篇,後来不慎荒
废了这美好的习惯,使我失去了高尚的品味,失去了快乐的泉源。我自然的情感,竟然在
无声息中,逐渐趋於枯竭。而今日,我已逐渐年老!如果能重新活过,我肯定要每周朗诵
一次诗篇,欣赏一次音乐。」

平凡人的一生中,都免不了有些许遗憾挂心头,尤其是那些只须花我们三十分钟的「美好
习惯」。一但不慎失去,取而代之的就是挥之不去的恶习与懒散,无奈之外却又凭添了无
力感!生命的意义,到底要如何在生活当中得到体现呢?无奈之後,只有放弃吗?放弃,
真的可以不悔吗?

朋友!此时此刻,何不静下心来,找一找心中那些曾有美好习惯的记忆片断呢?也许是幼
儿园时期、或在小学、或在中学时光……点点滴滴的回忆。好好回温一下!那些:风声、
雨声、读书声、歌声、乐声,声声入耳,是多麽美妙呀!当拾回这些诵读、歌咏的记忆种
子,这个当儿,是不是感到心头一下子润泽了起来,不再是那麽样乾涩?也不再感到恐慌
与孤独!

生命之所以光华或晦黯,就如同那积沙成塔一般的道理,只是不断地积□而已。平时积□
什麽,久之就形成什麽。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身处
这个普遍沉沦的社会,若想要不随波逐流,就得看清多数的人们,平素积□的是什麽?不
外恶念头、邪思维、恶言语、邪作为,这又怎会不自招灾难呢!种什麽因就该得什麽果,
纵使过了千年万年,真理还是不变的真理!丝毫不会因为人类对真理的知或无知而改变的
。

那麽,何不积极一些,就敞开心灵之门,在八识心田上,重新播下令心灵光明的种子吧!
将那些曾经陪伴自己的斯文岁月,重新提携,无限延伸。世间,还有什麽比愿意自我提携
还要可贵的情操,还要可敬的人格呢?

这一把「心灵之钥」失而复得的喜悦,您说要怎样描绘呢?就像那足跟跺地,来个一百八
十度大回旋。一昂首,深深缓缓地吸一口气,当下海阔天空,气象万千。挥别那令人沉重
不堪的牛角尖吧!摆脱忧郁,有何不可?

您读过《了凡四训》这本书吗?明朝的袁了凡先生,就因为了悟凡情唯是纠缠,终令自己
陷於无边烦恼。若欲改变现状,惟有发愿解缠。再造自己的命运,并非难事,只要剑及履
及,循著古圣先贤智慧的足迹,亦步亦趋。「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造命成
功的最好例证,所谓「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让我们一起,好好地把达尔文的遗憾,深化为令我们成熟的养分,在早晚诚意课诵持名念
佛时,别忘了也回向达尔文!因为他的一小段话,对於已走上觉悟之路的人,正好有奋勉
之效;而对於尚未找到心灵归途的人来说,也有警醒提撕之妙用。人生,真不应该脱离读
诵与学习,更不应该缺少自觉与反省的勇气!

就在拨云见日之後,我们将发现,在那不再晃荡不安的水光镜影中……逐渐,映现出一张
清新、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脸孔。

朋友,就让曾经失落的自己—— 重新再活一次吧!

也但愿达尔文先生,因我们的诚意回向,了无遗憾,终得自在解脱!

论语简说(五十八)  子 圆

八佾第三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国的国君鲁定公请问孔子说:「国君任使臣子,臣子事奉国君,应该如何才好呢?」

孔子回答说:「国君应该依照国家所订的规矩,来任命指挥所属的臣子;臣子事奉国君,
应该做到尽忠职守。也就是国君和臣子要各尽本分。」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名「宋」,继鲁昭公之後成为鲁
国的国君。当时鲁国的政权,被三家大夫把持,定公想有一番作为,使鲁国公室振兴,所
以积极的向孔子请教。

「君使臣以礼」,国君身居上位,必须依照国家的规矩,指挥臣子办事,绝对不可以随意
乱来。例如:从前国家使唤人民服劳役,必须等到农□。而且一年之中,最多只能服役三
天。如果遇到人民收成不好时,就减为两天。更不好时,就缩为一天。另外老年人的待遇
,都比照年轻人,甚至更加丰厚。工作方面,也考虑老年人的体力,太粗重的就不分派。
处处尊重老年人,时时替百姓著想。

「臣事君以忠」,今日的公务员相当於古代的臣子,如果上班迟到、早退,处理公务马马
虎虎,乾领薪水,不就是有愧职守,不忠於事吗?

我国春秋时,晋国国君晋平公,有一次和臣子聚会饮酒。酣醉时,晋平公说:「我当国君
没有什麽快乐的,所快乐的,莫过於说出的话,却无人敢违背。」乐师旷侍坐在前,立刻
拿起琴击打桌子,劝谏说:「呀!这不是国君应该说的话。」当时,晋平公不断增加税收
,建造个人享受的台池,对於国政漠不关心。难怪晋国臣子叔向,感叹国君如此自私自利
,国家怎能长治久安呢?不幸,晋平公死後不久,晋国政权就受制於下属的六卿,公室从
此一蹶不振。

孔子教我们「尽本分」,不管身处任何职位,或上或下,应该反求诸己,固守自己的岗位
,为纷扰争讼的今日,开拓出希望的远景!

 父母的憎爱  拾 穗

 「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
以罪保母;陵轹同辈,不知诫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曰:『小未可责。』日渐
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 爱憎之私,多先于母氏,其父若不知此理,则徇
其母氏之说,牢不可解。为父者须详察此,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 (摘自〈袁
氏世□〉)

人们爱孩子,多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因为爱而忘了孩子的缺点,任凭他要求什麽,任凭他
胡作非为。孩子无缘无故大声叫喊,不知道要去禁止,却去怪罪保姆。孩子欺压同辈伙伴
,也不去训诫制止他,却去责怪别人。如有人说不应该这样对待孩子,他便说:「孩子还
小,不能责备他。」日积月累,慢慢养成恶习,这完全是父母扭曲溺爱的过错。

溺爱或是憎恶,多数先来自母亲的私心,如果做父亲的不晓得其中的原因,就会牢牢地照
著母亲的说法去对待孩子。所以做父亲的必须详细察觉这一点,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一定要
严格要求,孩子长大了也不要减少对他们的慈爱。

五种悭吝

人有五种悭吝。「住处悭」只许我自己在此处住,别人不得在此处住。「家悭」只许我独
入此家,别人不得进入。「施悭」只许我接受别人的布施,他人不得接受。「馀赞悭」只
许我独自接受称赞,他人不得共享。「法悭」只许我自己知道此经的深义,他人不得共同
知道。 (见《成实论》卷十二)

佛教汉化

我们现在拚命想弃中文,学英文,以便跟上人家,这实在不如古人有远见。想想佛教从印
度传入中土,从汉魏以来,大量翻译佛典成为中文。遇到没有相当对等的词汇或名词则另
铸新词,或译音、译义,或音义兼顾。比如涅盘、菩萨、罗汉、南无阿弥陀佛等印度语,
都变成中文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人主张要入佛教须先学印度语。 (见何怀硕〈
英文狂潮之谬〉)

鲁班门前

李白是唐朝诗人,在他的坟前,有无数的人题上诗句。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学者,叫梅
之涣,他看题诗的人太不自量力了,於是在他们作品之後,加上一首绝句:「采石江边一
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经史为本

雪公云,中国讲五伦社会,彼此都有关系,有五伦就有八德,至今口上还如此说,做不做
与否另当别论,外国人就不讲这五伦。礼与历史,你们不论如何费工夫,必须通「本」。
《史记》、《前汉书》、《後汉书》、《三国志》称为四史。经为首,次为史,史都是六
经的注脚。今日我们自己去求「用夷变夏」,前途可知。

沈著跳宕、茂密雄强的—「萧翘墓志」

隋大业十一年〈615〉十一月刻,正书,二十九行,行二十九字。 虽然是楷书作品,在整
体挥运过程中,作者似乎忘却了严谨的法度,写得沉著跳宕,很有点率性感,却造成了始
料未及的艺术效果。

主要表现在字的结构上,他使字的形势顺应笔势而产生抑扬顿挫、疾涩留放的运动变化。
因而有的字端□静穆,保持了雄强型隶书的高古气息;有的字则显得疏放活泼,直将行书
笔法带入,更使得作品的气韵产生意想不到的生动感。

全篇字势多中肆外敛,满格而布,内含劲力,构成茂密雄强的整体气象。

白玉孔雀—— 明朝

玉器坚硬如石润泽如水,温和铿锵有如君子,从新石器时代直至今日一直广受众人喜爱。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玉器已经蓬勃发展,至汉朝更承继了战国精致灵巧作风,发展了镂空、
阴刻及S形、对称等技巧。宋至明朝玉器受到文人思潮影响,展现自然风格,且社会全面
好古,便有了仿古做法出现。此器高五.六公分、长七.五公分,以汉代器物上常见的孔
雀为形,刻工简洁形式灵动。受仿古思潮影响,工匠於玉器一面加以烧烤、染色,以显古
玉的斑驳□拙。   

孔雀毛羽光亮华彩夺目,於极乐世界更是弥陀化现,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演说佛法令众心
喜,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深义,蕴含其中耐人寻味。



□@
Sat Oct 1 17:53:47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