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安乐集
#1
美雪
释道绰撰
卷上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後造文。

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

第四辨诸经宗旨不同。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盘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
有就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就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法名
也。

第六料简说人差别。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自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
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种说中世尊自说。

第七略明真应二身。并辨真应二土。

第八显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也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
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
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乾薪以觅水。水不可得
。无智故。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

佛灭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

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

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

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

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又彼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

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

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

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

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
名号度众生。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
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忏悔人也。
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後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後者称名是正。前者
是兼。何意然者。□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
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谘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若欲
於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趣入。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
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後。後去者□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
死海故

第二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於中有六。

第一大集经云。於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
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

第二大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於语议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

第三彼论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是
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所得智慧神通。於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告阿难。此之
二人於因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

第四无量寿大经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第五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

第六无量清净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
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
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是故无量寿大经云。□慢弊懈
怠难以信此法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者。如涅盘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於
熙连半□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
於一□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生爱乐。若有於二
□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有於三
□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
义。何以故须如此教量者。为彰今日座下闻经者。曾已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
力不可思议。是故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
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利益也

第四次辨诸经宗旨不同者。若依涅盘经。佛性为宗。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
依般若经。空慧为宗。若依大集经。陀罗尼为宗。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若论所观。
不过依正二报。如下依诸观所辨。

若依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

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

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
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

三者令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
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檀。虽
有根牙。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其花果。发狂而死。後时□檀根牙渐渐生
长。□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
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
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言
□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

问曰。计一切众生念佛之功亦应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断一切诸障。如一香树改四十
由旬伊兰林。悉使香美也。

答曰。依诸部大乘显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议也。何者。如华严经云。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
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馀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
悉皆断灭。亦如有人□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持师子乳一□投之。直过无难。
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
又彼经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药处处游行。一切馀人不见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
。一切恶神一切诸障不见是人。随所诣处无能遮障也。何故能尔。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
昧中王故也

第七略明三身三土义。

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

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然古旧相传皆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
是化土。此为大失也。若尔者。秽土亦化身所居。净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审如来报身更依
何土也。今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
悉是化身。

彼经云。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清净佛刹。
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报身佛也。何者如来化身。由如今日踊步健如来。魔
恐怖如来。如是等一切如来。秽浊世中。如现成佛者。当成佛者。从兜率下。乃至住持一
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如是化事皆是化身佛也。何者如来法身。如来真法身者。无色
无形无现无著。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生无灭。是名真法身义也。

问曰。如来报身常住。云何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入涅盘後。观世音菩萨次补佛处也。

答曰。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云。阿弥陀佛入涅盘後。复有深厚善根众
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又宝性论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
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证也。

问曰。释迦如来报身报土在何方也。

答曰。涅盘经云。西方去此四十二□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所有庄严亦如西方极
乐世界。等无有异。我於彼土出现於世。为化众生故来在此娑婆国土。但非我出此土。一切
如来亦复如是。即其证也。

问曰。鼓音经云。阿弥陀佛有父母。明知非是报佛报土也。

答曰。子但闻名。不究寻经旨。致此疑可谓错之毫毛。失之千里。然阿弥陀佛亦具三身。
极乐出现者。即是报身。今言有父母者。是秽土中示现化身父母也。亦如释迦如来。净土
中成其报佛。应来此方示有父母。成其化佛。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又如鼓音声经云。尔时阿
弥陀佛与声闻众俱。国号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阿弥陀佛父是转轮圣王。
王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魔王名无胜。佛子名月明。提婆达多名寂意。给侍弟子名无垢
称。又上来所引并是化身之相。若是净土。岂有轮王及城女人等也。此即文义□然。何待
分别。皆不善寻究。致使迷名生执也。

问曰。若报身有隐没休息相者。亦可净土有成坏事。

答曰。如斯难者。自古将今义亦难通。虽然今敢引经为证。义亦可知。譬如佛身常住。众
生见有涅盘。净土亦尔。体非成坏。随众生所见有成有坏。如华严经云。由如见导师种种
无量色。随众生心行。见佛刹亦然。是故净土论云。一质不成故。净秽有亏盈。异质不成
故。搜原则冥一。无质不成故。缘起则万形。故知若据法性净土。则不论清浊。若据报化
大悲。则非无净秽也。又泛明佛土。对机感不同。有其三种差别。一者从真垂报。名为报
土。犹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日。报化如光。二者无而忽有。名之为化。

即如四分律云。锭光如来化提婆城与拔提城。相近共为亲婚往来。後时忽然化火烧却。令
诸众生睹此无常。莫不生厌归向佛道也。是故经云。或现劫火烧。天地皆洞然。众生有常
想。照令知无常。或为济贫乏。现立无尽藏。随缘广开导。令发菩提心。三者隐秽显净。
如维摩经。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刹土莫不严净。今此无量寿国即是从真垂报国也。何以得
知。依观音授记经云。未来观音成佛。替阿弥陀佛处。故知是报也

第八明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者。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
。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由该上故。天亲龙树及上地菩萨亦皆生也。是故大经云。弥勒
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
皆当往生。若欲广引。

馀方皆尔。问曰。弥陀净国既云位该上下无问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生。为当凡
夫有相亦得生也。答曰。凡夫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
睹报化佛也。

是故观佛三昧经菩萨本行品云。文殊师利白佛言。当知我念过去无量劫数为凡夫时。彼世
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时。与今无异。彼佛亦长丈六。身紫金色。说三乘法。
如释迦文。尔时彼国有大长者。名一切施。长者有子。名曰戒护。子在母胎时。母以敬信
故。预为其子受三归依。子既生已。年至八岁。父母请佛於家供养。童子见佛。为佛作礼
。敬佛心重。目不暂舍。一见佛故。即得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从是以後常生净
土。即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河沙佛。是诸世尊亦以相好度脱众生。尔时童子一一亲侍。间
无空缺礼拜供养合掌观佛。以因缘力故。复得值遇百万阿僧□佛。彼诸佛等亦以色身相好
化度众生。从是以後即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复得阿僧□陀罗尼门。既得此已。诸佛现前
乃为说无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

时彼童子但受三归。一礼佛故。谛观佛身。心无疲厌。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
足思惟观佛色身。时彼童子岂异人乎。是我身也。尔时世尊赞文殊言。善哉善哉。汝以一
礼佛故。得值无数诸佛。何况未来我诸弟子□观佛者。□念佛者。佛敕阿难。汝持文殊师
利语。遍告大众及未来世众生。若能礼佛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与文殊
师利等无有异。舍身他世。文殊师利等诸菩萨为其和上。

以此文证。故知净土该通相土。往生不谬。若知无相离念为体。而缘中求往者。多应上辈
生也。是故天亲菩萨论云。若能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即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
句。清净句者。即是智慧无为法身故。何故须广略相入者。但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
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显出法性法身。
此二种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
利他。无为法身者。即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即法身无相也。法身无相故。则能无不相
。是故相好庄严即是法身也。法身无知故。则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是真实智慧也。
虽知就缘观总别二句。莫非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即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以知三界众生
虚妄故。即起真实慈悲也。以知真实慈悲故。即起真实归依也。今之行者无问缁素。但能
知生无生不违二谛者。多应落在上辈生也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

问曰。安乐国土於三界中何界所摄。

答曰。净土胜妙体出世间。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宅。虽复苦乐少殊□短有异。统如
观之。莫非有漏之长津。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沟。且因且果。虚伪相习。
深可厌也。是故净土非三界摄。又依智度论云。净土果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
有形色故非无色界。虽言地居。精胜妙绝。是故天亲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
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是故大经赞云。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
严起。稽首清净大摄受。世界光耀妙殊绝。适悦晏安无四时。自利利他力圆满。归命方便
巧庄严

第二大门中。有三番料简。

第一明发菩提心。

第二破异见邪执。

第三广施问答释去疑情。就初发菩提心。

内有四番。

一出菩提心功用。

二出菩提名体。

三显发心有异。

四问答解释。

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

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
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
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譬
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

然菩提有三种。

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

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
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

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

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第三显发心有异者
。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
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
发菩提心。

又据净土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
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第四问答解释者。

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
远菩提。犹如天与地。

答曰。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
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
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
。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
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
道理也。

又依天亲净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

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

二者须知二种顺菩提门法。

何等为三。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
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
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
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
。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

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

第四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

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

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

第七破求生兜率劝不归净土。

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

第九料简别时之意。

第一破大乘无相妄执者。就中有二。

一总生起。欲令後代学者明识是非去邪向正。

第二广就系情。显正破之。一总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义尘沙。

是故涅盘经云。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要须遍审众典方晓部旨。非如小乘俗书案文毕
义。何意须然。但净土幽廓经论隐显。致令凡情种种图度。恐涉谄语刀刀百盲偏执。杂乱
无知妨碍往生。今且举少状一一破之。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顺其二谛
。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是故无上
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
。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
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

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
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
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也。

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

答曰。如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加大方等经云。佛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
。沽酒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
阿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
吾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盘
故。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

问曰。依大乘圣教。菩萨於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
爱染取相。若为免其尘累也。

答曰。菩萨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证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
六道生死。不为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涅盘。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
。取舍得中不违大道理也。是故维摩经云。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於
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於空也。第三
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

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无字宝箧经云
。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
无增无减。佛告罗[目*侯]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尔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
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
。彼人即得不断辩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
。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辇。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
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二问答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
来证。

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
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
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
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
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
随感赴益。

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蜜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跋致地中说。何以故。有
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蜜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
何用诤此深浅理也。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
。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
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

是故智度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
。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於馀者
。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第五破若
生净土多喜著乐者。

问曰。或有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著乐妨废修道。何须愿往生也。

答曰。既云净土。无有众秽。若言著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净。是故大经云。彼国人
天往来进止情无所系。又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大经又云。彼国人天无所适莫。何有著乐之理也。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

问曰。或有人言。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何须修之。

答曰。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净土故也。第七会通愿生兜率劝归净土
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兜率不愿归西。是事云何。

答曰。此义不类。少分似同。据体大别。有其四种。何者。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法
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
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後不免退落。三兜
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於五欲不资圣道。

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
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
无生。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者。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
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
是故稽首清净勋。

第八□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十方净国。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

答曰。此义不类。於中有三。何者。

一、十方佛国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是故十方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
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佛告普广菩萨
。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
修行。莫不获益。

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何以得知。依华严经云。
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
乃有十阿僧□。故知为净土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馀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是故有信之
徒多愿往生也。

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即是秽土末处。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经云。从此东
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
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悉皆有
翅飞行。逢者相□。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
秽土终处。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

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
道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
知。论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
故名别时意语。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
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後果。理数炳然。

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
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
谈果。名作别时意语。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盘经云。若人过去已
曾供养半□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於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馀功。若
经供养一□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後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
。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
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
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
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第三明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自下就大智度论广施问答。

问曰。但一切众生从旷大劫来。备造有漏之业系属三界。云何不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
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有二种解释。一就法来破。二借喻以显。言就法者。诸佛如来有不思议智。大乘广
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思议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
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有如是等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自下第二有七番。并借喻以显。

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仞。豆许火焚半日便尽。岂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尽也。

第二譬如癖者寄载他船。因风帆势一日至於千里。岂可得言癖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

第三亦如下贱贫人获一瑞物而以贡王。王庆所得加诸重赏。斯须之顷富贵盈望。岂可得言
以数十年 仕备尽辛勤。上下尚不达而归者。言彼富贵无此事也。

第四犹如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在。岂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
不能升虚空也。

第五又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尔两分。岂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断索也。

第六又如鸩鸟入水。鱼蚌斯毙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岂可得言性命一断不可生也。

第七亦如黄鹄唤子安子安还活。岂可得言坟下千龄决无可苏也。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
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
不可思议。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者。是事不
然。

问曰。大乘经云。业道如秤。重处先牵。云何众生一形已来。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无
恶不造。云何临终遇善知识。十念相续即得往生。若尔者。先牵之义何以取信。

答曰。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为轻者。今当以义□量轻重之义者。正明
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
。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
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云。

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
也。是名在心。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
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
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
是名在缘。

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後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後心无间心
起。是为决定。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
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
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
福。即入恶道也。

问曰。既云垂终十念之善能倾一生恶业得生净土者。未知几时为十念也。

答曰。如经说云。百一生灭成一刹那。六十刹那以为一念。此依经论泛解念也。今时解念
。不取此时节。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迳於十念。无他念想间杂。
是名十念。又云。十念相续者。是圣者一数之名耳。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使业道成办
。便罢不用。亦未劳记之头数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应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记数亦好。
此亦依圣教。

又问曰。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

答曰。譬如有人於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渡一河。未及到河
。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著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著衣浮。复畏首
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馀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
念渡念念相次。无馀心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
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今劝後代学者。若欲
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
菩萨摩诃萨□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
疑也。

又问曰。无量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
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
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
可辨。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
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
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又问曰。诸大乘经论皆言。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犹若虚空。云何天亲龙树菩萨皆愿往生也
。

答曰。言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者。有二种义。一者如凡夫人所见。实众生实生死等。若据
菩萨往生。毕竟如虚空如兔角。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
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又问曰。夫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若知此过舍生求无生者。可有脱期。今既劝生净土
。即是弃生求生。生何可尽。

答曰。然彼净土乃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众生爱染虚妄执著生也。何
以故。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又问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若尔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岂非取实生也
。若实生者。即堕二疑。一恐不得往生。二谓此相善不能与无生为因也。

答曰。释有三番。一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
。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二如
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於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
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生为无生智乎。三亦如
冰上然火。火猛则冰液。冰液则火灭。彼下品往生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
生意。愿生彼土。既至无生界时。见生之火自然而灭也。

又问曰。依何身故说往生也。

答曰。於此间假名人中修诸行门。前念与後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
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後心亦如是。何以故。若决定一。则无因果。若决定异。则非相续
。以是义故。横竖虽别。始终是一行者也。

又问曰。若人但能称佛名号能除诸障者。若尔。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应能破□也。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法。自有名异法。有名即法者。如诸佛菩萨
名号。禁咒音辞。修多罗章句等是也。如禁咒辞曰。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假令酉亥行禁。
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啮。灸虎骨[(尉-小+火)-寸+又]之。患者即愈。或时无骨。好
[打-丁+赖]掌摩之。口中唤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或复有人患脚转筋。炙木瓜枝[(尉-小
+火)-寸+又]之。患者即愈。或无木瓜。炙手磨之。口唤木瓜木瓜。患者亦愈。吾身得其效
也。何以故。以名即法故。有名异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又问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得往生者。然有众生。称名忆念。
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所以者何。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复
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
续。谓馀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
。无有是处

第三大门中有四番料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

第二明时劫大小不同。

第三明从无始世劫已来。

处此三界五道。乘善恶二业。受苦乐两报。轮回无穷受生无数。第四将圣教证成劝後代。
生信求往生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者。

於中有二。一出二种道。二问答解释。余既自居火界。实想怀怖。仰惟大圣三车招慰。且
羊鹿之运。权息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纵後回向。仍名迂回。若径攀大车。亦是一
途。只恐现居退位。□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是故龙树菩萨云。求阿□跋致有二
种道。

一者难行道。

二者易行道。

言难行道者。谓在五浊之世於无佛时求阿□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何者。
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所有人天
颠倒善果坏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
曰难行道。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
。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
名易行道也。

问曰。菩提是一。修因亦应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名为难行。往生净土期大菩提。
乃名易行道也。

答曰。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
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
轮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众生亦尔。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
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他力。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
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设。语後
学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

第二明劫之大小者。如智度论云。劫有三种。谓一小二中三大。如方四十里城。高下亦然
。满中芥子。有长寿诸天。三年去一。乃至芥子尽。名一小劫。或八十里城高下亦然。芥
子满中。如前取尽。名一中劫。或百二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取尽一同前说。方名
大劫。或八十里石高下亦然。有一长寿诸天。三年以天衣一拂。天衣重三铢。为拂不已。
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其小石大石类前中劫可知。不劳具述

第三门中有五番。

第一明从无始劫来。在此轮回无穷。受身无数者。如智度论云。在於人中。或张家死王家
生。王家死李家生。如是尽阎浮提界。或重生或异家生。或南阎浮提死。西拘耶尼生。如
阎浮提。馀三天下亦如是。如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亦如是。或四天王天死忉利天生。忉利
天死生馀上四天亦如是。色界有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重天。此死生彼。一一皆遍亦如是
。或色界死生阿鼻地狱。阿鼻地狱中死生馀轻系地狱。轻系地狱中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
生饿鬼道中。饿鬼道中死或生人天中。如是轮回六道。受苦乐二报。生死无穷。胎生既尔
。馀三生亦如是。

是故正法念经云。菩萨化生告诸天众云。凡人经此百千生。著乐放逸不修道。不觉往福侵
已尽。还堕三涂受众苦。是故涅盘经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
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复如是。是故又彼经云。劝修不放逸。何以故。夫放逸者。是众恶
之本。不放逸者。乃是众善之源。如日月光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於诸善法为最
为上。亦如须弥山王於诸山中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於诸善法中为最为上。何以
故。一切恶法犹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

第二问曰。虽云无始劫来六道轮回无际。而未知一劫之中受几身数而言流转。

答曰。如涅盘经说。取三千大千世界草木截为四寸筹。以数一劫之中所受身父母头数。犹
自不澌。或云。一劫之中所饮母乳。多於四大海水。或云。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富罗
山。如是远劫已来徒受生死。至於今日犹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伤叹不已。

第三又问曰。既云旷大劫来受身无数者。为当直尔总说令人生厌。为当亦有经文来证。

答曰。皆是圣教明文。何者。如法华经云。过去不可说久远大劫有佛出世。号大通智胜如
来。有十六王子。各升法座教化众生。一一王子各各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河沙众生。其
佛灭度已来。至极久远犹不可数知。何者。经云。总取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磨以为墨。佛
言。是人过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佛言。是人所经国土。若点
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今日众生乃是彼时十六王子座下
曾受教法。是故经云。以是本因缘为说法华经。涅盘经复云。一是王子。一是贫人。如是
二人互相往反。言王子者。今日释迦如来。乃是彼时第十六王子也。言贫人者。今日众生
等是。

第四问曰。此等众生既云流转多劫。然三界之中何趣受身为多。

答曰。虽言流转。然於三恶道中受身偏多。如经说云。於虚空中量取方圆八肘。从地至於
色究竟天。於此量内所有可见众生。即多於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之身。故知恶道身多。何故
如此。但恶法易起。善心难生故也。今时但看现在众生。若得富贵。唯事放逸破戒。天中
即复著乐者多。是故经云。众生等是流转。□三恶道为常家。人天暂来即去。名为客舍故
也。依大庄严论。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

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
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勤投
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若其斗战时。回
旋不直行。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

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

一由去大圣遥远。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
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
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
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
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
风□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
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自下第四引圣教证成劝信求生者。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财首菩萨白佛言。世尊我
念过去无量劫时。有佛出世。亦名释迦牟尼佛。彼佛灭後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慢邪见
不信正法。有知识比丘。名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极为可爱。可暂入塔观佛形像
。时彼王子从善友语入塔观像。见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严犹尚如此。况佛真身。比丘
告言。王子今见佛像不能礼者。当称南无佛。还宫系念念塔中像。即於後夜梦见佛像。心
大欢喜。舍离邪见归依三宝。随寿命终。由前入塔称佛功德。即得值遇九百亿那由他佛。
於诸佛所常勤精进。□得甚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力故。诸佛现前皆与授记。从是以来百
万阿僧□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首楞严三昧。尔时王子者今我财首是也。尔时会中即
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皆依念佛得。

佛告阿难。此观佛三昧是一切众生犯罪者药。破戒者护。失道者导。盲冥者眼。愚痴者慧
。黑□者灯。烦恼贼中大勇猛将。诸佛世尊之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佛告
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
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又如目连所问经。佛告目连。譬如
万川长流有浮草木。前不顾後。後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
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经。後世为人。更甚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
无量寿佛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
人。经教既尔。何不舍难依易行道矣

安乐集卷上

安乐集

卷下

释道绰撰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

第一依中国三藏法师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

第二据此经宗及馀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议

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余五翳面墙。岂宁自辄。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何
者。谓中国大乘法师流支三藏。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则有慧宠法师。次有大德寻常敷演每
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次有大德和光孤□二国慕仰。则有昙鸾法师。次有大德禅观
独秀。则有大海禅师。次有大德聪慧守戒。则有齐朝上统。然前六大德并是二谛神镜。斯
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

问曰。既云叹归净土乃是要门者。未知此等诸德临终时皆有灵验已不。

答曰。皆有不虚。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
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
位。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
决。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
皆劝归净国。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
生也。馀之大德临命终时皆有徵祥。若欲具谈往生之相。并不可思议也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後六就缘依相明念
佛三昧。第一依花首经。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
。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
若转法轮大众围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於如来
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菩萨尔时
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
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

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者。时文殊师利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间处舍诸乱意。随
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
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第三依
涅盘经。

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见此人。如现在前。是故涅盘经云。佛
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
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与此人而住受施。第四依观经及馀诸部。所修万
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将为要路。何者。审量圣教。有始终两益。若欲生善
起行。则普该诸度。若灭恶消灾。则总治诸障。故下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
。此名始益。言终益者。

依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般涅盘时。唯有观音势至。住
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
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时益也。所修馀行回向皆生。世尊
灭度有睹不睹。劝後代审量使沾远益也。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於此国土闻
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
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
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

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

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
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
。我於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於恶道经无量劫。虽修馀行。未能得出。後於一时依善
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第七依华
严经云。宁於无量劫具受一切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又云。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
之後生佛前。见彼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又善财童子求善知识。诣功德云比丘所
白言。大师云何修菩萨道归普贤行也。是时比丘告善财曰。我於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
谓念佛三昧门。何者。於此三昧门中。悉能睹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能令众生远
离颠倒。

念佛三昧门者。於微细境界中。见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诸劫不颠倒。念佛三昧门者。能起
一切佛刹。无能坏者。普见诸佛。得三世不颠倒。时功德云比丘告善财言。佛法深海广大
无边。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门。馀妙境界出过数量。我所未知也。第八依海龙王经
。时海龙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弥陀佛国。当修何行得生彼土。佛告龙王。若欲生彼
国者。当行八法。

何等为八。一者常念诸佛。二者供养如来。三者咨嗟世尊。四者作佛形像修诸功德。五者
回愿往生。六者心不怯弱。七者一心精进。八者求佛正慧。

佛告龙王。一切众生具斯八法。常不离佛也。问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离佛不。答曰
。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说宝云经时。亦明十行具足得生净土常不离佛。时有除盖障菩
萨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不。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无阙。馀之九行悉名清
净。勿致疑也。

又大树紧那罗王经云。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

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

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

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

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

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又经云。佛说菩萨行法有三十二器。何者。布施
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圣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剑树镬汤器。发菩提心是成佛
器。常能念佛往生净土是见佛器。略举六门。馀者不述。圣教既尔。行者愿生。何不常念
佛也。又依月灯三昧经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诸根不乱动。心无迷惑与法合。得闻得
智如大海。智者住於是三昧摄念行。於经行所能见千亿诸如来。亦值无量□沙佛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三昧有种种利益。有其五番。

第一问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馀三昧也。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馀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谓全不行馀三昧
也。

第二问曰。若劝常修念佛三昧。与馀三昧能有阶降以不。

答曰。念佛三昧胜相不可思议。此云何知。如摩诃衍中说云。诸馀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
。或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痴。或有三昧。但能除□。不能除痴贪。或有三昧。但
能除痴。不能除贪□。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未来一切诸障。若能常修念
佛三昧。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

第三问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利大者。未审亦能资益行者。使延年益寿以不。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无三昧经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无信心。而能善解相法。
因其镜中自见面上。死相已现不过七日。时有智者教往问佛。佛时报言。七日不虚。若能
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难。寻即依教系念。时至六日即有二鬼来。耳闻其念佛之声竟无能
前进。还告阎罗王。阎罗王索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又譬喻经中。有
一长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梦见。刹鬼索符来欲取之不过十日。其人眠觉惶怖非常
。至明求觅相师占梦。师作卦兆云。有刹鬼必欲相害不过十日。其人惶怖倍常。诣佛求请
。佛时报云。若欲攘此。从今已去专意念佛。持戒烧香。然灯悬缯□盖。信向三宝。可免
此死。即依此法专心信向。刹鬼到门。见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缘斯功德。寿
满百年。死得生天。复有一长者。名曰执持。退戒还佛。现被恶鬼打之。

第四问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对治诸障唯招世报。亦能远感出世无上菩提以不。

答曰得。何者。如华严经十地品云。始从初地乃至十地。於一一地中。皆说入地加行道。
地满功德利。已不住道讫。即皆结云。是诸菩萨虽修馀行。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上妙乐
具供养三宝。以斯文证得知。诸菩萨等乃至上地。常学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无量行愿
满功德海。何况二乘凡夫求生净土。不学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
。通行通伴故。第五问曰。初地已上菩萨与佛同证真如之理。名生佛家。自能作佛济运众
生。何须更学念佛三昧愿见佛也。答曰。论其真如。广大无边。与虚空等。其量难知。譬
如一大□室若然一灯二灯。其明虽遍。犹为□也。渐至多灯虽名大明。岂及日光。菩萨所
证智虽地地相望自有阶降。岂得比佛如日明也

第五大门中有四番料简。第一泛明修道延促。欲令速获不退。第二此彼禅观比□劝往。第
三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比□。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後代生信求往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

一明修道延促。

二问答解释。

一明延促者。但一切众生莫不厌苦求乐畏缚求解。皆欲早证无上菩提者。先须发菩提心为
首。此心难识难起。纵令发得此心。依经终须修十种行谓信进念戒定慧舍护法发愿回向进
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迳一万劫始证不退位。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曰假名
。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辨入道行位法尔。
故名难行道。

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数知。况一万劫中徒受痛烧。若能明信佛经愿生净土。
随寿长短一形即至位阶不退。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舍难求易也。如
俱舍论中。亦明难行易行二种之道。难行者。如论说云。於三大阿僧□劫。一一劫中皆具
福智资粮六波罗蜜一切诸行。一一行业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难行道也。

易行道者。即彼论云若由别有方便有解脱者。名易行道也。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
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得生彼国。即究竟清凉。岂可不名易行之道。须知此意也。

二问曰。既言愿往生净土。随此寿尽即得往生者。有圣教证不。

答曰。有七番。皆引经论证成。

一依大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欲於今世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
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故大经赞云。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
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
首礼。

二依观经。九品之内皆言。临终正念即得往生。

三依起信论云。教诸众生劝观真如平等一实。亦有始发意菩萨。其心软弱。自谓不能常值
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往生。
以常见佛故。永离恶道。

四依鼓音陀罗尼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
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习
念佛三昧。若能令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皆得往生。

五依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之时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六如十方随愿往生经云。若有临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属为其亡者念佛及转诵斋福。亡者
即出地狱往生净土。况其现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是故彼经云。现在眷属为亡
者追福。如饷远人定得食也。第

七广引诸经证成。如大法鼓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系意称念诸佛名号者。十方诸佛
一切贤圣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是故此经名大法鼓。当知此人十方净土随愿往生。又大悲
经云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当
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是故涅盘经云。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
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量。

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供养一阎浮提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所得功德宁
为多不。阿难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数量。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
号。如一□牛乳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量。无有能量者。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
毕苦。其福不尽。若人散花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议也。十往
生经诸大乘经等并有文证。不可具引也

第二次明此彼禅观比□劝往生者。但此方秽境乱想难入。就令修得。唯获事定。多喜味染
。又复但能伏业报生。上界寿尽多退。是故智度论云。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
德。是事未可信。若欲向西修习。事境光净定观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进究竟清凉。如大
经广说。

问曰。若西方境界胜可为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应为禅定招。

答曰。若论修定因。该通於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是故说为胜。此处虽复
修定克。但有自分因。阙无他力摄。业尽不免退。就此说不如

第三据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者。若论此处境界。唯有三涂丘坑。山涧沙卤。棘刺水旱
。暴风恶触。雷电霹雳。虎狼毒兽。恶贼恶子。荒乱破散。三灾败坏。语论正报。三毒八
倒。忧悲嫉妒。多病短命。饥渴寒热。常为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秽恶。不可具说。故
名有漏。深可厌也。往生彼国胜者。

据大经云。十方人天但生彼国者。莫不皆获种种利益也。何者。一生彼国者。行则金莲捧
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帝释在前。入则梵王从後。一切圣众与我亲朋。阿弥陀佛为我大
师。宝树宝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中游神濯足。形则身同金色。寿则命与佛齐。学则众
门并进。止则二谛虚融。十方济运则乘大神通。晏安暂时则坐三空门。游则入八正之路。
至则到大涅盘。一切众生但至彼国者皆证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

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後代生信求愿往者。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十方诸佛。各於华
台中结跏趺坐。於空中现。东方善德如来为首告大众言。汝等当知。我念过去无量世时。
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彼佛出时。亦如今日说三乘法。彼佛灭後末世之中有一比丘。将弟子
九人往诣佛塔礼拜佛像。见一宝像严显可观。观已敬礼。目谛观之。各说一偈用为赞叹。
随寿修短各自命终。即命终已即生佛前。从此已後□得值遇无量诸佛。於诸佛所广修梵行
得念佛三昧海。既得此已。诸佛现前即与授记。於十方面随意作佛。东方善德佛者。即我
身是。自馀九方诸佛者。即是本昔弟子九人是。

十方佛世尊因由礼塔一偈赞故得成为佛。岂异人乎。我等十方佛是。是时十方诸佛从空而
下。放千光明显现色身白毫相光。各各皆坐释迦佛床。告阿难言。汝知。释迦文佛无数精
进百千苦行。求佛智慧报得是身。今为汝说。汝持佛语。为未来世天龙大众四部弟子。说
观佛相好及念佛三昧。说是语已。然後问讯释迦文佛。问讯讫已各还本国第六大门中有三
番料简。第一十方净土共来比□。第二义推。第三辨经住灭

第一十方净土共来比□者有其三番。

一如随愿往生经云。十方佛国皆悉严净。随愿并得往生。虽然悉不如西方无量寿国。何意
如此。但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先发心时。从此界去。於此众生偏是有缘。是故释迦处
处叹归。

二据大经。法藏菩萨因中。於世饶王佛所具发弘愿取诸净土。时佛为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
土天人善恶国土精□。悉现与之。於时法藏菩萨愿取西方成佛。今现在彼。是二证也。三
依此观经中。韦提夫人复请净土。如来光台为现十方一切净土。韦提夫人白佛言。此诸佛
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是其三证。故知诸净土中安乐世界
最胜也

第二义推者。

问曰。何故要须面向西坐礼念观者。

答曰。以阎浮提云日出处名生没处名死。藉於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萨愿成
佛在西悲接众生。由坐观礼念等面向佛者。是随世礼仪。若是圣人得飞报自在。不辨方所
。但凡夫之人身心相随。若向馀方。西往必难。是故智度论云。有一比丘。康存之日诵阿
弥陀经。及念般若波罗蜜。临命终时告弟子言。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今在我前。合掌归依须
臾舍命。於是弟子依火葬法。以火焚□。一切烧尽。唯有舌根一种与本不异。遂即收取起
塔供养。龙树菩萨释云。诵阿弥陀经故。是以垂终佛自来迎。念般若波罗蜜故。所以舌根
不尽。以斯文证。故知一切行业但能回向。无不往也。故须弥四域经云。天地初开之时。
未有日月星辰。纵有天人来下。但用项光照用。尔时人民多生苦恼。於是阿弥陀佛遣二菩
萨。一名宝应声。二名宝吉祥。即伏牺女娲是。此二菩萨共相筹议。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
宝。来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四时春秋冬夏。时二菩萨共相谓言。
所以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诸天人民尽共稽首阿弥陀佛。是以日月星辰皆悉倾心
向彼。故西流也

第三辨经住灭者。谓释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众生灭尽诸
经悉灭。如来悲哀痛烧众生。特留此经止住百年。以斯文证。故知彼国虽是净土。然体通
上下。知相无相。当生上位。凡夫火宅一向乘相往生也

第七大门中有两番料简。第一门中此彼取相料简缚脱。第二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
真伪。故劝向彼

第一此彼取相料简缚脱者。若取西方净相。疾得解脱。纯受极乐。智眼开朗。若取此方秽
相。唯有妄乐。痴盲厄缚忧怖。问曰。依大乘诸经。皆云无相乃是出离要道。执相拘碍不
免尘累。今劝众生舍秽忻净。是义云何。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凡相有二种。一者於五
尘欲境妄爱贪染。随境执著。此等是相名之为缚。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言是相。名为
解脱。何以得知。如十地经云。初地菩萨尚自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依相求。终则无相
。以渐增进体大菩提。尽七地终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绝於相求。方名无功用也。是故
论云。七地已还恶贪为障。善贪为治。八地已上善贪为障。无贪为治。况今愿生净土。现
是外凡。所修善根皆从爱佛功德生。岂是缚也。故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有二种爱。一者善
爱。二者不善爱。不善爱者。唯愚求之。善法爱者。诸菩萨求。是故净土论云。观佛国土
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有如是等无量佛道
味。故虽是取相。非当执缚也。又彼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漏相实相相也

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者。若欲发心归西者。单用少时礼观念等。随寿
长短。临命终时。光台迎接。迅至彼方。位阶不退。是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
不毕至灭度更有退转者。不取正觉。此方多时具修施戒忍进定慧。未满一万劫已来。□未
免火宅。颠倒坠堕。故名用功至重获报伪也。大经复云。生我国者横截五恶趣。今此约对
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纯恶所归。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业所向。
亦名恶趣。若依此方修治断除。先断见惑。离三涂因。

灭三涂果。後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此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若得往生弥陀净
国。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五恶趣者。截其果也。恶趣自然闭者。闭其因也。此
明所离。升道无穷极者彰其所得。若能作意回愿向西。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一
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

第八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略举诸经。来证。劝舍此忻彼。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第
三释往生意

第一略举诸大乘经来证皆劝舍此□彼者。一谓耆□崛山说。大经二卷。二观经一部。王宫
耆□两会正说。三小卷无量寿经。舍卫一说。四复有十方随愿往生经明证。五复有无量清
净觉经二卷一会正说。六更有十往生经一卷。诸馀大乘经论指赞处多。如请观音大品经等
。又如龙树天亲等论。叹劝非一。馀方净土皆不如此丁宁

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者。谓此佛释迦如来八十年住世。暂现即去。去而不返。比於忉利
诸天。不至一日。又释迦在时。救缘亦弱。如□舍离国救人现患等。何者。时□舍离国人
民遭五种恶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两耳出脓。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无声。五者所食
之物化为□涩。六识闭塞犹如醉人。有五夜叉。或名讫□迦罗。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
上出吸人精气。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时有月盖长者。为首部领病人。皆来归佛
叩头求哀。

尔时世尊起无量悲愍。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汝等一心合掌求见
。於是大众皆从佛劝合掌求哀。尔时彼佛放大光明。观音大势一时俱到说大神咒。一切病
苦皆悉消除。平复如故。然二佛神力应亦齐等。但释迦如来不申己能。故显彼长。欲使一
切众生莫不齐归。是故释迦处处叹归。须知此意也。是故昙鸾法师正意归西故。傍大经奉
赞云。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颜容端
正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第三释往生意者。就中有二。一释往生意。二问答解释。

第一问曰。今愿生净土。未知作何意也。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广。十信三贤摄受正法。契会不二。见证佛性。明晓实相
。观照晖心。有无二谛。因果先後。十地优劣。三忍三道。金刚无碍。证大涅盘。大乘宽
运。欲无限时住。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问有三番。

问曰。愿生净土拟欲利物者。若尔。所拔众生今现在此。已能发得此心。只应在此拔苦众
生。何因得此心竟。先愿生净土。似如舍众生自求菩提乐也。

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如智度论云。譬如二人俱见父母眷属没在深渊。一人直往。尽力
救之。力所不及。相与俱没。一人遥走。趣一舟船。乘来济接。并得出难。菩萨亦尔。若
未发心时。生死流转与众生无别。但已发菩提心时。先愿往生净土。取大悲船乘无碍辩才
。入生死海济运众生。二大论复云。菩萨生净土。具大神通。辩才无碍。教化众生时。尚
不能令众生生善灭恶。增道进位。称菩萨意。若即在秽土拔济者。阙无此益。如似逼鸡入
水。岂能不湿也。三大经赞云。安乐佛国诸菩萨。夫可宣说随智慧。於己万物亡我所。净
若莲华不受尘。往来进止若泛舟。利安为务舍适莫。彼己犹空断二想然智慧炬照长夜。三
明六通皆已足。菩萨万行观心眼。如是功德无边量。是故至心愿生彼

第九大门中有两番料简。第一苦乐善恶相对。第二明彼此寿命长短比□

就初段中有二。一苦乐善恶相对。二引大经为证。初言苦乐善恶相对者。在此娑婆世界。
虽有苦乐二报。□以乐少苦多。重则三涂痛烧。轻则人天刀兵疾病相续连注。远劫已来无
有断时。纵有人天少乐。犹如泡沫电光速起速灭。是故名为唯苦唯恶。弥陀净国水鸟树林
常吐法音明宣道教。具足清白能令悟入。二引圣教为证者。净土论云。十方人天生彼国者
。即与净心菩萨无二。净心菩萨即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忍。故更不退转。

又引大经四十八愿中有五番大益。第一大经云。有十方人天来生我国。不悉真金色者。不
取正觉。二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三云。十方人天来
生我国。不得宿命智。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四云。十方人天来生
我国。不得天耳通。下至不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五云。十
方人天来生我国。不得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欲论彼国利益之事。难可具陈。但当愿生。必不可思议。是故彼方唯善唯乐。无苦无恶也

第二明寿命长短者。此方寿命大期不过百年。百年之内少出多减。或生年夭丧。乃至童子
身亡。或腹胞胎伤堕。何意然者。良由众生作因时杂。是以受报亦不得齐同也。是故涅盘
经云。作业时黑。果报亦黑。作业业时白。果报亦白。净杂亦尔。

又据净度菩萨经云。人寿百岁。夜消其半。即是减却五十年也。就五十年内。十五已来未
知善恶。八十已去昏耄虚劣。故受老苦。自此之外唯有十五年在。於中外则王官逼迫长征
远防。或系在牢狱。内则门户吉凶众事牵缠。[劳-力+凡][劳-力+凡]忪忪常求不足。如斯
推计。可有几时得修道业。如此思量。岂不哀哉。何得不厌。

又彼经云。人生世间。凡经一日一夜。有八亿四千万念。一念起恶。受一恶身。十念念恶
。得十生恶身。百念念恶。受一百恶身。计一众生一形之中。百年念恶。恶即遍满三千国
土。受其恶身。恶法既尔。善法亦然。一念起善。受一善身。百念念善。受一百善身。计
一众生一形之中。百年念善。三千国土善身亦满。若得十年五年念阿弥陀佛。或至多年。
後生无量寿国。即受净土法身。□沙无尽不可思议也。今既秽土短促命报不远。若生阿弥
陀净国。寿命长远不可思议。是故无量寿经云。佛告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
。十方人天往生彼国者。寿命长远亿百千劫。与佛同等。故号阿弥陀。各宜量此利大皆愿
往生也。

又善王皇帝尊经云。其有人。学道念欲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国者。忆念昼夜一日若二日或三
日若四日若五日。至六日七日。若复於中欲还悔者。闻我说是善王功德。命欲尽时。有八
菩萨。皆悉飞来迎取此人。到西方阿弥陀佛国中。终不得止。自此已下又引大经偈为证。
赞云。其有众生生安乐。悉具三十有二相。智慧满足入深法。究畅道要无障碍。随根利钝
成就忍。三忍乃至不可说。宿命五通常自在。至佛不更杂恶趣。除生他方五浊世。示现同
如大牟尼。生安乐国成大利。是故至心愿生彼

第十大门中有两番料简。第一依大经引类证诚。第二释回向义

第一依大经引类证诚者。十方诸佛无不劝归西方。十方菩萨无不同生。十方人天有意齐归
。故知不可思议事也。是故大经赞云。神力无极阿弥陀。十方无量佛所赞。东方□沙诸佛
国。菩萨无数悉往觐。亦复供养安乐国。菩萨声闻诸大众。听受经法宣道化。自馀九方亦
如是

第二释回向义者。但以一切众生既有佛性。人人皆有愿成佛心。然依所修行业未满一万劫
已来。犹未出火界。不免轮回。是故圣者愍斯长苦。劝回向西。为成大益。

然回向之功不越於六。何等为六。

一者将所修诸业回向弥陀。既至彼国还得六通济运众生。此即不住道也。

二回因向果。

三回下向上。

四回迟向速。此即不住世间也。

五回施众生悲念向善。

六回入去却分别之心。回向之功只成斯六。

是故大经云。其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然胜进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至成佛道更无回复之难。
故大经赞云。安乐菩萨声闻辈。於此世界无比方。释迦无碍大辩才。设诸假令示少分。最
贱乞人并帝王。帝王复比金轮王。如是展转至六天。次第相类皆如始。以天色像喻於彼。
千万亿倍非其类。皆是法藏愿力为。稽首顶礼大心力

第十一大门中略作两番料简。第一劝一切众生。托善知识作向西意。第二死後辨生缘胜劣

第一劝托善知识者。依法句经。与众生作善知识。有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善知
识也。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谓空无相无愿。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
如如。住於实际。然於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诸法。是为善知识。善知识者是汝父母。
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道故。善知识者是汝大船。运度汝
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识者是汝[糸*亘]绳。能挽拔汝等出生死故也。又劝。虽与众生作善
知识。必须归西。何以故。由住斯火界违顺境多。多有退没难出故也。是故舍利弗於此发
心修菩萨行。已经六十劫。逢恶知识乞眼因缘。遂即退转。故知火界修道甚难。故劝归西
方。一得往生。三学自然胜进万行普备。故大经云。弥陀净国无造恶之地如毛发许也

第二次辨众生死後受生胜劣者。此界众生寿尽命终。莫不皆乘善恶二业。□为司命狱率妄
爱烦恼相与受生。乃从无数劫来。未能免离。若能生信归向净土。策意专精。命欲终时。
阿弥陀佛与观音圣众光台迎接行者。欢喜随从合掌乘台。须臾即到。无不快乐。乃至成佛
。又复一切众生造业不同有其三种。谓上中下。莫不皆诣阎罗取判。若能信佛因缘愿生净
土。所修行业并皆回向。命欲终时。佛自来迎不于死王也

第十二大门中有一番。就十往生经为证劝往生也。如佛说生阿弥陀佛国。为诸大众说观身
正念解脱。十往生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观身之法。其事云何。唯愿说之。
佛告阿难。夫观身之法者。不观东西。不观南北。不观四维上下。不观虚空。不观外缘。
不观内缘。不观身色。不观色声。不观色像。唯观无缘。是为正真观身之法。除是观身十
方谛求。在在处处更无别法而得解脱。佛复告阿难。但自观身。善力自然。正念自然。解
脱自然。何以故。

譬如有人精进直心得正解脱。如是之人。不求解脱。解脱自至。阿难复白佛言。世尊。世
间众生若有如是正念解脱。应无一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佛告阿难。世间众生不得解
脱。何以故。一切众生皆由多虚少实无一正念。以是因缘。地狱者多。解脱者少。譬如有
人。於自父母及以师僧。外现孝顺。内怀不孝。外现精进。内怀不实。如是恶人报虽未至
。三涂不远。无有正念。不得解脱。

阿难复白佛言。若如是者。更修何善根得正解脱。佛告阿难。汝今善听。吾今为汝说。有
十往生法可得解脱。云何为十。一者观身正念常怀欢喜。以饮食衣服施佛及僧。往生阿弥
陀佛国。二者正念以甘妙良药施一病比丘及一切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国。三者正念不害一
生命。慈悲於一切。往生阿弥陀佛国。四者正念从师所受戒。净慧修梵行。心常怀欢喜往
生阿弥陀佛国。五者正念孝顺於父母。敬奉於师长。不起□慢心。往生阿弥陀佛国。六者
正念往诣於僧房。恭敬於塔寺。闻法解一义。

往生阿弥陀佛国。七者正念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戒斋。不破一。往生阿弥陀佛国。八者正念
若能斋月斋日中远离於房舍。常诣於善师。往生阿弥陀佛国。九者正念常能持净戒。勤修
於禅定。护法不恶口。若能如是行。往生阿弥陀佛国。十者正念若於无上道不起诽谤心。
精进持净戒。复教无智者流布是经法。教化无量众生。如是诸人等悉皆得往生。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山海慧。白佛言。世尊。彼阿弥陀国有何妙乐胜事。一切众生皆愿
往生彼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
。

尔时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共观阿弥陀佛。尔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
菩萨身。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即见阿弥陀佛国土。所有庄严妙好之事皆悉七宝。七宝山七宝
国土。水鸟树林常吐法音。彼国日日常转法轮。彼国人民不习外事。正习内事。口说方等
语。耳听方等声。心解方等义。尔时山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睹见彼国。胜妙
利益不可思议。我今愿一切众生悉皆往生。然後我等亦愿生彼国。佛记之曰。正观正念得
正解脱。皆悉生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经。爱乐是经。劝导众生。说者听者悉皆
往生阿弥陀佛国。若有如是等人。我从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萨护持是人。常令是人无病无恼
。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卧无问昼夜常得安稳。山海慧菩萨白佛言。

世尊。我今顶受尊教。不敢有疑。然世有众生。多有诽谤不信是经。如是之人於後云何。
佛告山海慧菩萨。於後阎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见有读诵是经者。或相□恚。心怀诽谤。
由是谤正法故。是人现身之中来致诸恶重病。身根不具。聋盲□哑。水肿鬼魅。坐卧不安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堕於地狱。八万劫中受大苦恼。百千万世未曾闻水食之
名。久後得出。在牛马猪羊为人所杀。受大极苦。後得为人。常生下处。百千万世不得自
在。永不闻三宝名字。是故无智无信人中莫说是经也撰集流通德。普施於一切。先发菩提
心。同归向净国。皆共成佛道

安乐集卷下

此集版有古今。古版殊误。世所现行凡有六本。曰宽元(往成刻)曰弘安(悟阿重刻。今共
称为古本)曰正保。曰明历。曰宽文(三本俱以古本为□)。曰元禄(义山刻。称校观中寻弘
等诸本。务修文字今称为山本)。又别有崎阳所刻一本(今称为崎阳本。有人误为明本者非
辨如随闻载)。其他则慧琳音义以降。诸注家亦不鲜也。往往各辨鱼鲁。不无少差。特至
本立老师。承袭离尘演畅两讲主之说。乃有正错作。专辨定错简。同室耆老芳山僧□二师
各补其缺漏。庶乎逢[卤-※+夕]河之源与。本立老师有尝言曰。精刻本集以绍继师意者。
业期他日。不果而寂。老师(吾)先师之义兄。先师亦有校镌之志。尝向干耋。既蒙公许。
桑榆暮景亡几亦寂。属纩之际。托於(不肖)尚以斯事。於戏。(朴)之无状。不敢所当。而
遗命不可辞也。强以应承。尔来幻缘鞅掌。身亦善病。荏苒裘葛三更。既及□礼。不觉恻
然叹曰。二老归寂。而一编未上木。呜呼。事之间关。何至于斯也。遗志不啻。虽(朴)不
肖。岂当废阁。於是乎躬不自揣。黾勉从事。一赖演慈院订本。更校诸刊标揭异同。折衷
改窜则(予)岂敢乎。且撮正错要。聊便省览。未得全其二老志者。辜[打-丁+王](朴)之无
似耳。冀者四方同志删之补之维时

宽政第七龙集乙卯秋

南湖 [卤-※+夕][□/荣]幻住释龙□朴素钦识

安乐集二卷。宽元以降绣梓而行世者。文字间有差误。今会聚横川观中。三井尊弘。梅尾
明慧。根来深渊。黑谷慧镇等若干本。而偶以校焉。其当不之辨而判然。趋舍之彼此之间
。以为一本。至于其犹预而未可决。则阙而一任於後学也。且句逗四声副之字傍。以使读
者易挂于牙齿耳

元禄十一(戊寅)年正月二十五日。禅莲社释义山募刻
Tue Oct 4 05:05:11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