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道林禅师,因见秦望山有棵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就在树上栖止;人们就称他为〔
鸟窠禅师〕.又因为有喜鹊也在旁侧□巢,时人又称他为〔鹊巢和尚〕.
诗人白居易到杭州当太守时,曾慕名入山拜谒禅师.当他看到风吹松枝,飘荡摇曳,不禁关怀
地说:
“师的住处真危险啊!”
“太守的处境更危险呢!”禅师含笑回答.
“弟子位镇江山,那儿来的危险呢?”
“你身在红尘,费心劳神,识性不停,迷失本性;难道还不危险吗?”禅师微笑解释.
□“请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咳!三岁的小孩子也会这样说呀!”
“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居易听了,很惭块地作礼而退.
这一则出自<<五灯会元>>的禅宗公案,画龙点睛似的,指出了佛教徒修持的要旨,就是彻底的
终身笃行<<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法宝坛经>>中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学佛的人,就是要在世间的日常生活中,去实践佛陀的教导.首先要在行为(身)言语(口)及思
想(意)三方面戒除恶行恶语恶意,进而以善行善言善意来救人济世;更要随时省察自己的起
心动念,要设法排除贪心,□心,痴心,邪恶心,私心,忌妒心,傲慢心等等,培育慈悲善良心,冀
望达到心地洁净,言行举止善良端正的崇高境界.
世人往往误解佛教,以为佛放徒爱谈玄说空;或者吃素念佛诵经拜谶就是佛教徒的修行方法.
其实佛教的基本道理,都是佛陀亲自经验而印证的,是人人都可以实践的做人道理.凡是对於
修心养性,处世做人,提高个人思想言语行为素质无关的玄理,佛陀都置而不论.在<<箭喻经>
>中有位□童子问佛陀到底世界“有始无始”“有限无限”“灵魂与肉体是一是二”等等玄
学课题,佛陀答道:
“譬如有人身中毒箭,命在旦夕,医生要救活他.他却拒绝,要先知道射害他者的姓名,身材,
阶级等资料;而他的弓弦箭□箭翎又以何种材料制作;然後他才肯接受治疗.当然,这个伤者
还未研究清楚这些问题,早己毒发身亡了!”
佛陀因目睹世人,犹如中了“老病死苦”毒箭的伤者,而舍弃了尊贵的王位,寻师访道,修行
证悟了佛教的道理,可以解决世人老病死苦的箭伤.因此,基本正信的佛教,是教导世人如何
行善避恶,洁净心灵,提高世人的精神素质,最终达到身心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人人都可以
体验到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