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
#1
美雪
斌宗法师著

序文

白圣

吾人自无始以至今生,迷真认妄,背觉合尘,起诸烦恼,造作恶业,沉沦生死,枉入诸趣
,轮回六道,无有了期,所幸大觉释尊,垂无缘慈,示同体悲,应现世间,成无上觉,五
十说法,化导迷情,从迷向悟,返妄归真,超出生死,解脱轮回,契悟无生,永证真常,
唯因众生,根性非一,受度因缘而有差别,如来施教,八万四千,法门虽多,均可入道,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时丁末世,受化更难,选契机者,莫若净宗,三根普被,贤愚
咸宜,具信愿行,即得往生。此宗虽崇三经一论,唯弥陀经,简便易行,专持名号,系念
一境,心不散乱,决定往生,横超三界,莫此为胜。此经文简,义理弥深,非有智者难究
底蕴,古德注述,已达数百馀种之多,各阐深奥,无不善美,凡有受持咸皆蒙益。

今有本省尊宿斌宗法师,出生佛化家庭,幼年披剃,求法国内,留学海外,教契天台,行
归净土,一生行化,几无暂息,掩关著述,不遗馀力。其间所著弥陀要释文辞显畅,论理
清彻,净土教义,阐发无遗,诚为今时难得佳作,惜未印行,致稽利世。自师去岁撒手西
归,检点遗著,发现此释,为欲法宝不绝,慧命有继,发行流通,索序於余,聊作简介,
尚希修净业者,各备一册,玩索有得,必如饥者得遇醍醐,莫不法喜充满矣。

自序

观乎释迦如来,悯念一切众生之沉迷,故四十九年之说法,然皆随机施化,应病与药,无
非欲令一切众生,了脱生死,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而後已!

然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於一代教中,求其最方便、最简捷、最要妙、最圆顿者,莫
过净土一法,诚如来一代时教中,普度众生之特别法门,乃圣凡齐摄,利钝兼收,上上根
不能越其阃,下下机亦可登其域。上至等觉菩萨无不发愿求生,下至逆恶众生若肯悔悟发
心念佛,亦可带业往生,正如阿伽陀药普疗百病也。

古人谓:「八万法门中念佛第一。」乃一针见血之言,良由佛智□机,知末法众生根性钝
劣,智慧浅薄,寿命短促,一息不来便成後世。其馀法门,或太高深,不易修证,复须三
惑断尽、圆悟自性、方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故特开此念佛一门,以普度十方一切有情
,同归安养。欲速出迷津,顿超三界,永离生死苦者,舍此谁依,故大集经云:「末法亿
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观斯可知矣!

净土三经,最普被者,唯此弥陀一经。四种念佛中,收机最广者,即此持名一法,行简效
速,契机契理,无有再过於右,固知一句弥陀,乃苦海慈航,昏衢宝炬,末世导师也!

嗟乎!世有好高骛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轻视此门为他力之教,斥为愚夫愚妇所行者,鄙
而不屑修持,自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非仗他力,然而不以为耻,反以仗佛力度脱生死为
耻,何颠倒之极耶!

若确以赖自力为贵者,奚不一一自为之,则渡水不可乘船,远路不可乘车,衣须自织,食
当自耕,住应自造,乃至一切生活事宜当自为之,如是方可夸言不赖他力,不然,则自欺
自狂,而出乎尔者反乎尔矣!日常生活咸赖众力,而不自鄙,何独於了生死成佛道一大事
,屏佛力而不依,藐斯门而弗修,何丧心病狂一至於此耶!可叹!可悯!灵峰云:「以话
头为奇特,佛号为平常,弃如意珠玉,竞取瓦砾可哀矣!」又大集经云:「若人但念阿弥
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良以一句佛号乃统百行以具备;摄万法而无馀,倘能真念佛者何
遗参禅乎!

奈何!聪明之人,不肯死心念佛,必以参究为最上,不知违背经言,终至弄巧成拙,愿好
高务奇,不量自力者警诫之!

当知,此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正觉,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直指
云:「念佛法门,统法界群机而无外。」是以西域东土,历代祖师莫不奉为自行化他之无
上要诀,故得九界同依,十方共赞,於是千经百论,处处指归,古圣先贤比比求生。如智
者、远公、永明、莲池、□益等诸大师,亦皆依此门求生净土。吾辈末学,既无彼等之大
智慧,乌可好奇立异,以取自误误人,愿深思之!

余自民二十九年春,由天台归来,力弘此经,计十馀次,於此获益而受度者颇多。胜利前
四年,赴台北新北投净莲院,演说此经时,中坜张云□居士,曾来听讲,颇获法益,即面
邀到元化院,重宣斯典,并约定期日。後因本人弘法过劳,心脏衰弱,诚不堪再事演讲,
遂与之延期,不久战事紧张,敝寺又处要塞之区,即慜开於狮山金刚寺避乱。迨至台湾光
复,为偿前约,於民三十四年十一月初,到元化院开讲斯经,於中受圆明师、张居士等之
要求著述讲义。初不敢应承,继受其虔诚坚恳,情不可却,遂信口诺之。

本拟半个月间即能脱稿,不意为慜开狮山时,因石洞寒湿,染成疟疾,不时发作,幻躯作
不得主,精神疲倦,懒於执笔。後更为宣讲楞严及地藏经等之忙,又无暇及之。诚常抱负
约之感!系怀不释。直至三十六年端阳节前数日,谢绝一切应酬,摆脱弘法事务,毅然□
入狮山,最远偏之水濂洞,专事著作,约一周间,述成玄义一卷,不幸复被疟魔侵扰,抵
敌不过,遂败兴归来。是年秋八月十日,应达真和尚等之请,於狮山劝化堂再演斯经,法
会圆满,复受达师等之雅意挽留於海印楼,继续编著未完之稿,计十日间再述成序分及正
宗分毕。又赴台中宝善寺及大雅龙善寺,开演地藏经及本经,於经期中乘隙再述流通一文
,完成此部要释。

窃以,古来注释斯经者甚多,如幽溪之圆中钞、云栖之疏钞、灵峰之要解等,皆极广大幽
微,高深洪博,特以文富义丰,或言简理玄,初学浅识,不易入门。余为导引初机,弗忘
愚陋,重述释要,诚不敢与古人争奇竞异,是为修净业者之一助而已!

民国三十七年冬弥陀圣诞日斌宗序於南天台法源讲寺三摩室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总科目

甲初、经题 佛说阿弥陀经六字

二、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十一字

三、正文 从如是我闻起至作礼而去止共一千八百五十八字

甲初、经题分三 乙初、明五重玄义。二、正解经题。三、重约教理行果明之。

乙初、明五重又分二 丙初、述意。二、正明。

丙二、正明分五 丁初、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

乙二、正解经题又分二 丙初、分释。二、合释。

甲二、译人分二 乙初、分释。二、合释。

甲三、正文分三

乙初、序分 从如是我闻起……至今现在说法止为序分共二百零二字

二、正宗分 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起……至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为正宗分共七百九
十一字

三、流通分 从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起……至作礼而去止为流通分共八百六十五字

乙初、序分分二 丙初、通序亦名证信序。二、别序亦名发起序。

丙初、通序分二

丁初、举五事证信亦名五成就并下大众同闻则成六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
孤独园

二、引大众同闻分三 戊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人天众。

戊初、又分四

己初、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起……至阿□楼驮

四、总结 如是等诸大弟子

戊二、菩萨众又分三

己初、明数 并诸菩萨摩诃萨

二、列名 文殊师利法王子……常精进菩萨

三、总结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戊三、人天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丙二、别序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今现在说法

乙二、正宗分分三

丙初、详陈依正庄严以启信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起至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止

二、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起至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止

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起至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
当

发愿生彼国土止

丙初、又分二 丁初、总释极乐名义。二、别示依正庄严。

丁初、分二

戊初、先约众生正报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二、次约国土依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丁二、别示依正庄严分二 戊初、释依报庄严。二、释正报庄严。

戊初、分四己初、池阁莲华。二、华乐金地。三、化禽演法。四、风树什韵。

己初、又分二

庚初、正陈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至微妙香洁

二、结成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己二、华乐金地分三

庚初、正示妙境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二、持华伸供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至饭食经行

三、结成庄严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己三、化禽演法分五

庚初、先出鸟名 复次舍利弗彼佛国土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至共命之鸟

二、正示法音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至如是等法

三、闻法获益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四、释无恶道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至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五、佛力所成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己四、风树什韵分三

庚初、正出妙音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
作

二、闻声进道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三、总结二庄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戊二、释正报庄严分三 己初、教主。二、化伴。三、总结。

己初、分二

庚初、徵释名号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至故名阿弥陀

二、成道时劫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

己二、化伴分二

庚初、声闻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二、菩萨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己三、总结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丙二、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分三

丁初、往生皆得不退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

二、补处算数莫测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至阿僧□说

三、正劝发愿往生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至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丙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三

丁初、出胜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二、示正修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至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
国土

三、重结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乙三、流通分分四 丙初、劝信流通。二、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四、法众礼退。

丙初、分四

丁初、本师称叹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二、诸佛赞劝标题

三、徵释经名意义

四、正劝大众信受

丁二、诸佛赞劝标题分六

戊初、东方佛赞 东方亦有阿□佛……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二、南方佛赞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西方佛赞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四、北方佛赞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肩佛……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五、下方佛赞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六、上方佛赞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丁三、徵释经名意义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至皆得不退转於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正劝大众信受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丙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至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三、劝行流通分二

丁初、诸佛转赞劝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
……至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二、本师结叹劝 舍利弗当知我於五浊恶世行此……至是为甚难

丙四、法众礼退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至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

斌宗

学佛的要旨在实行,然诸实行中,求其最方便、最简捷、最要妙、最圆顿的无不是念佛法
门,所以在西域的诸大善知识们,都是以净土法门,奉为自行化他的无上要诀。

在我国自净土经典传入以来,实行奉持首倡念佛法门,则始於东晋慧远大师,继之有昙鸾
、道绰、善导等诸大师力宏此宗,遂成为专宗□净土宗,或云莲宗,又称念佛宗。

在四种念佛中,三根普被收机最广,则持名一法,所以我极力弘扬持名念佛法门,在过去
数年间,於各地不断的宣讲了十数次的阿弥陀经。须知本经是净土三经之一,在大藏教海
中则世尊大畅本怀无问自说的一部,其内容是说:「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种种的庄严。佛陀
及众生的寿命悉皆无量。持名念佛的行者,若能念到一心不乱,即得生彼国土。六方诸佛
皆异口同音的称赞,以及世尊特劝当时及未来的有情当发愿求生的劝词……」,由斯观之
,这法门最适宜现代众生的修持,故略述之。

讲解之先当须分科:


┌初□经题分三 ┌初□明五重玄义分二———┐ ┌初□述意

甲┼二□译人  乙┼二□正解经题 └丙┤

└三□正文 └三□重约教理行果 └二□正明

现在就从经题中的五重玄义的第一段述意讲起:

1述意

佛说阿弥陀经这六字的题目,为本经文义之总纲;经文的内容是经题之别目。所以经题的
意义若研究详细明白,则经文的内容就容易了解,故须先解释经题的意思在於斯。

我祖天台大师,深证如来的妙心,洞彻明达一切的经旨,在於解释经文之前,先用五重玄
义,阐明经题,提示全经的大纲要,於经中幽微难见深有所以的奥妙真理,分析阐显,使
研究教理的学者们,一见经题,就知道经中的大意,至於教乘、及宗要、功用等,莫不一
目了然!这犹如:「鱼网提其纲,则众目自张;若衣挈其领,则群缕必直。」以用五重释
题,其理由亦复如是(述意竟)。

2正明

五重是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玄义是什麽?幽微难见谓
之玄;深含妙理谓之义。

(一)释名:释是解释;名是经名,是说解释此经的立名。如来的一切经典不出以七种立
题。一、单人:如维摩经等(维摩是人,题中无法无喻)。二、单法:如般若经等(般若
是法,题中无人无喻)。三、单喻:如梵网经等(梵网是喻,题中无法无人)。四、人法
:如文殊问般若经等(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题中无喻)。五、人喻:即如来狮子吼经等
(如来是人,狮子吼是喻,题中无法)。六、法喻:如妙法莲华经等(妙法是法,莲华是
喻,题中无人)。七、人法喻: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
题中人法喻具足)。佛经虽然如是广繁,以此七种立名,可以说赅括殆尽。那末,本经在
七种中是属那种?本经题中的佛,即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阿弥陀,是西方极乐的导
师,前後二者,皆是究竟极果的人,题中无法无喻,故本经是属第一的单人立名。

(二)显体:显是显明,体是性体,亦名理体。离一切诸相曰性,众义之所归曰理,为诸
法之主曰体,总之显明本经的要旨,统摄众义的所归趣谓之显体。前科的释名,是假立之
名,属宾,乃能诠文字,如人的氏名。今显体,是实质义,为主,乃所诠之真理,如人的
身体,盖一切经典若无体,则成邪倒无印,等於魔说,犹如人之但有其名,而无其身,则
生张熟魏,莫知所指,必似等於龟毛兔角一样。须知经中文字无非名言,竟欲令人循名得
体,犹如因筌得鱼,由指见月,如果逐名迷体,则徒费工夫,毫无实益!故释名之後,必
须显体。然一经之体,岂是容易言说!法华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於此经
句就知显体之难!虽是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然细论之,各另有其体。如华严经:
「则以一真法界为体」;楞严经:「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涅盘经:「以常住佛心为
体」。

然,本经当以何为体?古人多以实相为体,这亦是善,唯本经,无实相的明文,不足标示
其特体,在愚意,以「常、乐、我、净」四德为体,最为恰当!四德是什麽?无生无灭,
□而不变,曰常;寂灭永安,长离诸苦,曰乐;自在解脱,真实无碍,曰我;离一切尘,
绝诸垢染,曰净。极乐世界,无论依报、正报,悉皆具足四德,所以我才指之。

先约,依报明四德:彼土无成住坏空,四相的迁变,即常义;有七宝楼阁,罗网行树,池
鸟天乐等,无量庄严,一一称心适意,即乐义;极乐世界,殊胜庄严,般般如意,种种现
成,无违逆之境,有随顺之乐,即我义;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七宝为池,所有一切,悉
皆清净庄严,有五清之乐,无五浊之苦,即净义。

次约,正报明四德:彼土的佛陀及往生的众生,寿命皆是无量,经穷劫而不尽,即常义;
一切有情生彼国土,即得身心寂照,永无烦恼,即乐义;一生彼土,即得断灭五住,永离
二死,得大自在(我即自在义),即我义;极乐世界,念佛得到往生的众生,皆是莲华化
身,殊胜清妙,相好庄严,这岂是娑婆的众生,四大污秽假合之身,可能比拟,即净义。

复次:当知四德是自性弥陀,亦即我们各各本具之佛性,亦名法身。迷之而为众生,悟之
即成诸佛,若人发心念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华开见佛,得悟无生,亲证法身,此法身
是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即常德;法身究竟寂灭,永离生死,即乐德;法身自在无碍,究
竟解脱,即我德;法身绝诸垢染,清净本然,即净德。又法身随缘不变,照而常寂,即常
德;不变随缘,寂而常照,即乐德;即照即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我德;非寂非照
,非照非寂,非随缘非不变,非不变非随缘,即净德。由此推之,以常乐我净,定为本经
不可思议功德的本体,最好没有!如本经所云:「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常义;又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即乐义;又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我义;又云:「一心不乱。」即净义。

(三)明宗:明是明白,宗是宗要。含有义理之所诠曰宗;统摄宗旨之所归曰要。明宗正
是阐明修行旨要,会纳本体之枢机。前显体、是显於性,属性德。现在明宗、是明於修,
属修德。从性起修,全修在性,而性德是秉承之於先天,这每一个人都是所俱有,唯修德
则不然,必须以人力进修,才能得到成就其德。如果修学佛法者,不识宗趣,犹如道路多
分歧的亡羊是一样,怎能会得到,领纳不思议之妙体!这欲更使明白浅现,特取一个喻说
之:以梁柱喻宗,虚空喻体,谁都知道虚空是随处皆遍,但必须施设建架以作栋宇,方能
遮蔽风雨。如果唯有体而无宗,则如虽有广大之虚空,终不能得以一日的安住!故显体之
後,必须明宗。本来一切诸经的宗趣各有所诠,如法华经「以一乘因果为宗」;金刚经「
以发菩提心为宗」。然,本经以何为宗?则以信、愿、持名,为本经修行的宗要。信:即
相信,愿:即发愿,持名:即修行念佛。经中的文义是先说陈明依正庄严以起信;次则特
劝求生以发愿;再而详示念佛以立行。如本经中云:「尔等皆当信受我语,当信是称赞(
劝信);应当发愿(劝愿);执持名号(劝行)。」在本经中处处常有明示。这微妙的法
门,若非深信断不能够启愿,非愿无由导行,非行不能满所愿,所欲思证必须深信。当知
,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的。但是信、要深信,愿、要切愿,行、要力行。今
不厌烦,略略述之:先、明信,次、明愿,三、明持名。

一、明信:信是断除一切疑,由智生解的意思,所谓:「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如果
不具信心,则如是胜妙的极乐世界,终久是不能到的。兹分七种来讲:(1)信佛言。(2
)信佛愿。(3)信佛土。(4)信法门。(5)信自心。(6)信事理。(7)信因果。

(1)信佛言:信此念佛法门,非是一切邪魔外道所能得知,更不是鬼神等无稽之谈,这是
释迦如来金口所亲说的。佛陀是大圣人,三界的大导师,四生的大慈父,可信之!决无妄
语欺人,如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不异语。」以现代之
有道君子,尚不妄语,况佛是出世之大圣人,岂有妄语之为!故当深信,受佛真实教诲,
勿生疑惑为善,古德云:「佛言不信,谁言可信。」可惜!有一班未深达佛法者,尝疑此
经是佛寓言,认为佛陀欲引诱众生入道,假设方便之谈,既如此则弥陀极乐终成想像,佛
口金言亦属虚妄了。更有教宗门下之辈,自恃聪明,藐视此经,甚至排斥,例如日本僧日
莲,毁谤此经是伪造,真是罪过也!似此,实令人可惊可叹!

当知佛为一大事因缘,所以才出现於世,如法华云:「欲令众生,开佛之知见,示佛之知
见,悟佛之知见,入佛之知见。」总而言之,是欲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的妙
道。奈何!众生业重垢深,迷昧不觉,一时不能深入大法,成佛之道,直下不敢承当,故
使如来四十九年不休息的说法,或权、或实、或渐、或顿、或偏、或圆,无不是对病与药
,鉴机施教的。唯此弥陀一经来说,这岂不是如来慈悲至极之谈,特为怜愍末法的众生,
根性钝劣,智慧浅薄,寿命短促,其馀的法门难能深入,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
极为投机,故如来无问而自说。

复次当知,世尊说此最简便、最直捷、最妥当、最要妙的念佛法门,这是三根普被,万法
圆收,诚如来一代普度众生之绝上无比的胜妙法门,同时又不是阿含权渐之说可能比拟!
在当时说阿含,这即是权巧方便的法门,故法华有化城之喻,及至方等般若会上,佛陀则
开始种种的弹斥,使令一切有情弃小向大,废权就实,及至法华会上,根机已纯熟,世尊
就直接开示入佛之知见,凡有缘者,皆同成佛,咸能得著印可的授记别。所谓阿含权渐之
教,终是必受弃斥的,唯此念佛殊胜的法门,不见他经馀典,佛陀有所弹斥之语,这可证
明此经非是权渐、引诱、假设之说!

盖佛说此经时,曾感动六方诸佛,异口同音,称扬赞叹。更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的专
门倡导此法的奥妙,至於妙冠群经,世称经王的法华,亦倡往生之说,彼云:「诵斯经者
,命终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更说是王於三藏,世称经母的华严,末後的普贤菩萨也以
十大愿王,导引善财及华藏海众诸大菩萨,同归净土。胜於诸部,世称经宝的楞严,在势
至念佛章,亦极致提倡念佛法门;彼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今於此界,
摄念佛人归於净土。」又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受持阿弥陀名号,临命终时,佛与圣众
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门而得度脱生死
。」般舟三昧经云:「菩萨入是三昧,即见阿弥陀佛国。」目连所问经云:「我说无量寿
国易往易生,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外道,我说是人无眼无耳。」大云经云:
「西方世界,有国名安养,佛号无量寿,现在说法。」其馀如悲华经、观佛三昧经、十住
断结经、文殊般若经、宝积经、坐禅三昧经等也都提倡念佛法门。至於诸大乘论部,如龙
树菩萨所造的大智度论说:「念佛能除种种烦恼及灭先世罪业,乃至念佛有大福德,能度
众生……诸三昧中无如念佛三昧福德。」又婆娑论、示念佛为易行道,速出生死,彼云:
「佛有无量法门,如世间行路有难有易,徒步则难,乘船则易,欲易生,疾当念阿弥陀佛
。」至於马鸣,会宗百部的大乘经,而造大乘起信论,末後也示人专念弥陀,即可往生西
方,彼云:「生彼国者,常见佛故,终得不退。」乃至天亲菩萨所造的「往生净土论」,
亦极力发挥净土庄严的利益,天台智者大师之「十疑论」更专志西方。摄大乘论、念佛三
昧宝王论等,都是极力提倡念佛法门,其他劝修念佛法门的经论甚多,散见大藏,现在不
便一一引证。又如诸菩萨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他也向往西方,求生极乐,曾谓:「诸
修行门,无过念佛」,其求生偈说:「愿我命终时,尽除诸烦恼,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
刹。」又云:「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亲前授我记。」普贤菩萨发愿求
生偈云:「愿我临命欲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又
云:「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馀,利乐一切众生界。」(出华
严行愿品)其馀如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亦莫不发大愿求生西方,亲近弥陀。至於西天
东土历代的祖师,如龙树、马鸣,已如上说。其他,如庐山远公大师创立莲社专志弘扬净
土。禅宗著名的百丈禅师,谓:修行以念佛为最稳当。宋永明禅师,著四料简,终身念佛
。慈恩宗的窥基大师、贤首之清凉国师、律宗之灵芝律师、紫柏老人(见紫柏老人集)、
憨山大师(见示念佛切要),他们都是弘扬本宗之列,极力赞扬净土。至於幽溪大师著圆
中钞,智旭大师著要解,莲池大师著疏钞,这也不出是为专志弘扬净土。

再来谈谈近代禅宗的高僧,虚云和尚、台宗泰斗的谛闲法师(见开示念佛紧要)、唯识宗
的太虚大师(见净土法门集)、律宗的弘一律师(人生最後)、毕生专弘净土的印光大师
等,除印老外,他们虽各有专宗,然皆极力劝修念佛,赞颂弥陀的功德,称扬净土的胜妙
。并且古今的贤哲,依之修持而得往生极乐的明验者,亦不可胜计(见往生净土圣贤录)
,由是观之,大藏经论中既处处称颂指归,又得历代贤圣,相继弘扬而修证,这怎能可以
妄拟弥陀是理想?极乐是想像?释迦是寓言?这岂不自获罪戾,误人误己的一大不利!当
知大觉世尊的妙言,句句是从慈悲心的底奥流出来的,无非为利益人天,使众生离一切苦
,得一切乐,故祈敬重之!深信之!切勿轻生疑惑,而失去不可思议的利益!愿诸行者学
者们,慎之思之!

(2)信佛愿:佛,是指西方教主的阿弥陀佛,愿,即愿力,这是说弥陀如来的愿力,称实
无虚,我们可以信,他的依正庄严的极乐世界,是其大愿力用所造成就的。他在过去久远
世中为法藏比丘时,曾於世自在王佛前发大菩提心,誓立四十八种宏愿(四十八愿参看弥
陀略历文),造成殊胜无比的极乐净土,为广度一切众生。经无量劫如一日的行菩萨道,
世世依愿修行,不退初心,愿愿庄严净土,现在既是功行圆满成佛,号称阿弥陀,本经云
:「彼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当知!佛是万德之尊,决无虚誓。凡是世间一切事,无论
大小,悉皆由愿誓力所能成。古云:「有志竟成,有愿必酬。」斯言真不谬哉!况佛是大
圣人,绝对无有其愿而不成其事之理。又弥陀所发四十八大愿,乃超绝十方诸佛(如鼓音
王经明),故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愿大家当深信之!

(3)信佛土:谓信极乐国土殊胜庄严,超绝十方一切净土,无论是依报、正报,一一胜妙
无比,这无他,是弥陀愿力的大作用,故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如本经中明(广载在无量
寿经)。

(4)信法门:谓信这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上至等觉,如观音、势至等;中而西域东土
历代祖师,如马鸣、龙树、远公、智者、□益、莲池等;下至愚夫、愚妇,乃至五逆十恶
、鹦鹉、八哥等;如是肯发大心念佛求生,也能够可以带业往生,蒙佛的慈悲能受接引的
。虽是等觉菩萨,也不能越其阃,故信此法门是万法圆修,一句洪名则万德具备,众行齐
赅,疏钞云:「举其名兮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由斯可知这法门,最
为方便,不论僧俗男女,无分贤愚老少,至於动静□忙,均可修持,单念一句弥陀,则能
往生极乐世界。信此法门,最为圆顿,不历三□,不经次第,只是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
日中,能得一心不乱,或临终十念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信此法门,最为了义,能得到往
生,即得不退转,直至成佛,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信此法门,最为要妙,不必再
用力修持另馀的法门,可以永远度脱生死,究竟成佛,虽是说见思烦恼未断,亦可带业往
生,横超三界的殊胜。

总而言之:信此念佛一法,是最殊胜无比的妙法门,扼要的说:它有三种殊胜,一、单持
一佛号便可永了生死;二、可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三、一生极乐,即得不退转的大利
益。

(5)信自心:这是说信自己现前一念灵觉不昧的本性,常住不变的真心,与弥陀是无二无
别的,但自无始以来深被烦恼所蔽,所以枉受的生死不休。一念发心念佛,以万德之洪名
的弥陀,可消亿劫深重的业障,同时惑尽自然会成正觉,亲见自心的弥陀,华严经所谓: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
、无碍智、皆得现前。」当知此真心,人人本具,唯心净土,大家都有份,请勿说我是凡
夫身,业重垢深,没有极乐的缘分,不肯诚实发心念佛修行,自愿永处生死,长受轮回,
如来说:「最为可怜愍者。」我们虽是凡夫,迷昧倒惑,而此妙心不失,苟能一念回光返
照,坚持佛号,这决定会往生的,切不可自卑自弃,而让能於诸佛菩萨才是。如儒书云:
「舜亦人也,我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换言之:「佛亦人也,我亦人也,肯发心者亦
若是。」总之,认得自心即是佛性,祈愿大家深信无疑吧!复次当知:吾人的心性,原本
是不可思议,弥陀的愿力亦不可思议,弥陀六字的洪名更不可思议,以不思议心持不思议
名号,往生到不思议佛力所成的极乐,最为当然,愿深信之!

(6)信事理:即信事理圆融。信事□这是信由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的西边,经过十万亿佛
土之外,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国内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为阿弥陀佛所化的清
净国土,观音、势至,二大菩萨,暨清净海众,无量圣贤僧,时常共聚围□,恭听佛陀说
法,我们如果能够一生其中,即得清净莲花化身,永离苦难,得大解脱,依正二报,一一
庄严无比,这无非皆由弥陀的大愿力,无量功德所造成就的。凡是有愿求生者,请至速发
心念佛,千万不可执理废事,或作为幻海楼阁的观念!方不负如来叮咛开示的大恩德!

问曰:「大乘般若」是明一切法皆空,如心经、金刚经等,所明:「既一切法皆空」,为
何又有西方净土的可说?又经论所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何离心识之外,更有
诸佛净土呢?答:噫!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圆融一贯的道理,须知佛法的明空正为破执故
,是即有而说空,然有乃非有,是名妙有,空而不空,即是真空。须知一切法皆由因缘而
生,本无自性,缘生则有,缘灭则空,以无自性所以能明一切法空。以因缘生故,明一切
法有,所以说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则唯心不碍净土之有,净土亦不碍唯心之空
。若云:唯心净土,净土唯心,则可以,若说:只有真空没有净土则就不成了。

复次:当知吾人现前的一念,这是不可穷尽的,而依心所现的十方世界亦不可穷尽,经云
:「虚空无尽,世界无量。」此则说非独指有一个西方极乐,而东方净琉璃世界等,无量
诸世界,也无不一一当以称实,是名信事。

次:信理,前已上述法界唯心,既如是以吾人现前的一念心,即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故云:「无边刹土,自他不隔於毫端。」如是十万亿的国土岂非是在眼前乎!所谓心包太
虚,量周沙界,以佛心周遍,我心亦遍,国土亦遍,一切众生心性莫不是皆遍,譬如在一
室中设放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这是没有相妨碍的,此则符合西方依正主伴,皆是
我们现前一念心中的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所谓:不劳跬步
,当体即是极乐,这是说不须向外求自性,自己内心即是弥陀。莲池大师云:「由念空真
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是名信理。

复次:当知不可执理废事,亦不能著事迷理,如莲池大师云:「著事迷理,类如蒙童读古
圣之书,执理废事若贫人获家豪之卷。」於是执理废事,则理亦不能圆融,著事迷理,则
功自不高。然著事而能够实行精勤,这是不负往生之望的!若执理而无实行,恐有招至落
空之祸。所以必须深证事理圆融,自他无碍,则尽美尽善!学者当体会之!

(7)信因、果:能生为因如种子,其所成就曰果□收获。有因必有果,而果必是由因而来
。又作事之初为因,感受後报是果。如种麻因收麻实果。斯因感斯果,这是自然的定理,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犹如我们自幼读书,则成士人;学稼、则成农夫;习艺、则成工
匠;习贾、则成商人,世间的一切随人所为,从心所作,无不一一依因而成果。我们能发
一念真心,念佛为「因」,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究竟成佛为「果」这是无疑的。须知散乱
称名,犹为成就如来种子,便是念得一心不乱,何怕不生净土耶!是名信因、信果。(初
明信竟)。

二、明愿:虽是说,已俱信心,如果不发愿,这也是为难成就,不能得到实益。如病人虽
有良医告以妙药,只信药之妙,置之不服,想欲得却病健康,这是绝无其事的。窃以娑婆
是苦、是秽,而苦须舍,秽须厌;西方极乐,乐当求,净当欣,所以我说应当发愿,愿厌
离娑婆五浊之苦,愿欣求西方五清之乐,才是我们的目的。

兹更约六义明之:一、愿舍一切贪□痴等诸烦恼,一心求生极乐。二、愿从现时起永不作
诸恶业,得免坠三恶道苦,求生极乐。三、愿所作善业,不求生神道,更不求再生人道受
富贵,专心一意,愿求生极乐。四、愿任何的逆境灾难病苦等,终不改念佛之心。五、愿
持戒、布施、诵经、礼佛等所得功德,悉皆回向净土,为往生之助。六、愿法界一切众生
,秉发念佛之心,同生极乐。总之愿心确切,则往生无难矣!如果不发愿,或愿不切,则
如斯殊胜庄严的极乐世界,终是不能得到的。虽然有信,亦属虚信,不能领纳实益,所以
应当发愿。(明愿竟)

三、明持名:持,是执持;名,是名号。为什麽要持名?即持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就是
众德具备,百行齐收,这是弥陀如来的功德不可思议故。若只具信愿,而无真实修行,亦
不能得到往生。犹如画饼不能充□,更似终生为人数宝,而自己不能得富一样,何益於事
!要须自己脚踏实地真诚修行,一心念佛方能得到往生。

盖念佛,有实相、观像、观想、持名,四种不同,然而一一功行成就即皆生净土。其中唯
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极为容易,实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了义中的无上了义!圆顿中
的最极圆顿!本经所明持名之行,我们能实行放下一切,发心念佛,无分昼夜,不论□忙
,只以六字洪名执持不忘,自然而然能得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得蒙佛接引,决定往生。
如果念心不真切,泛尔称名,则不得往生,虽是不得生,亦可能种植未来成佛的善根,故
云:「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讲到这里,只求行者信念要坚固,不为一切外道邪魔
所诱惑,或毁谤而失道心;所发大愿要牢强,莫为逆境所动而退愿;不可为困苦而退愿;
莫为名利而退愿;所持念佛要专切,不以艰难而不念;不以事牵而不念;不以灾患而不念
。由此则知信愿行为往生的要素、更是本经之宗要,愿学者研讨之!(明宗竟)

(四)论用:精说曰论,用、是功用、力用,修成效果曰功,充足应用曰力。一切经典若
无胜用,则是徒劳修行,谁肯苦心而为!所以在明宗之後,必须论用。一切诸经有各各的
功用不同,如楞严:以「离爱得脱」为用,般若心经:以「度苦破妄」为用。然本经,以
何为用?是以「往生不退」为用。本经文云:「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云:「
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先来说明往生,次说明不退。因为念佛的行人,
有勤惰、定散、事理、迷悟、带业、不带业的差异,故往生分有四土之殊,莲位有九品之
设,现在略略来说明。先明四土,次明九品。

1四土往生(约四教说明):若执持名号,未能断除见思惑,带业往生者,只能生到同居
净土,见化身弥陀,闻生灭三十七道品,悟偏空佛性,此藏教所摄。又随其往生者信心的
深浅,愿力的大小,功行之勤怠,其中分为三辈九品,若持名至事一心不乱,见思惑,任
运先落,则生方便有馀净土,见劣应身弥陀,闻无生三十七道品,悟真空佛性,此属通教
。若念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能生到实报庄严净土,亦得分证
常寂光土,见胜应身弥陀,闻无量三十七道品,悟但中佛性,此别教所摄。若无明俱断尽
,则生究竟常寂光净土,见法身弥陀,闻无作三十七道品,悟圆中佛性,此是圆教所摄。
(明四土往生竟)

2九品往生:九品即上、中、下三品。每品各再分三:谓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
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最上三品的往生者,是宏智大悲的菩萨
;中三品的往生者,乃断惑证真的圣众;下三品的往生者,则是带业的凡夫。

若细论之:上上品即等觉菩萨;上中品为登地菩萨;上下品为地前权教菩萨;中上品为缘
觉圣者;中中品为阿罗汉圣者;中下品为初、二、三果的声闻众;下上品为国王大臣发心
出家,俱足众戒,读诵大乘经典,修一切福德者;下中品为一般俱深信愿的念佛者;下下
品为造了五逆十恶,应堕三恶道的罪人,忽然听著善知识的开导,顿起信心,发愿念至一
心不乱者之往生。(明九品往生竟)

次明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依莲华托质,永不退堕人间。二
、行不退:三界的见思既落,尘沙亦破,得生方便土,进趋极果,永不退堕同居。三、念
不退:破无明,显法身,生实报土,分证如来寂光,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此云:一切种智
,即诸佛究竟圆满极果之智)。

更有究竟不退:谓不论定心、散心、信心、不信心等,但念弥陀一声,或经耳根,虽是不
能现世即生,在於千万年劫後,毕竟因斯功德,能得度脱而得往生。这犹如人们腹里贮藏
著金刚,决定不能消除,念佛功德,亦复如是!

综上所说,因众生的根机有利钝,业有轻重,行有深浅的殊异,故报亦有优劣位有高下,
才有四土之分,莲有九品之异,然既能得往生,不论任何即永久不退转,而成就究竟圆满
菩提。虽然是带业的往生,既至同居土,则证位不退,由此可至一生补处的佛位。若能一
到同居净土,即可进生於上三土。一证位不退,即可圆证三不退。可知生到安乐刹,则就
是无事不办,无行不圆,如斯的胜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这若不是弥陀愿力,焉有
如斯不可思议之功德,愿大家依教奉行!发愿念佛才不负如来一片大悲真实的老婆心。(
明论用竟)

(五)判教:判是判别,教是教相。圣人所遗留之言曰教,分别一代圣教的次第曰相。世
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馀会,集为三藏十二部。其中大小乘、权实教,顿、渐、偏、
圆之理,各各互陈,如果不一一判别,则怎能知道此经所诠的教理,是顿、是渐、或大、
或小,这不免有混滥经旨之虞,所以论用後,必须判教。我祖天台大师,特具手眼,以通
别五时,两种四教,判释如来一代教化的大纲,使研究佛理的学者们,方便容易深入法海
,是有很多帮助而有益的。五时八教的详细请阅拙著般若心经要释附录。

然,本经在五时中,究竟是属何时?於八教中是属何教所摄?这更需要知道!盖华严时是
世尊初成道,为诸法身大士,宣说圆顿的法门,这是单独针对大乘之根机,虽有小乘人在
座,如聋若哑不知所以,而本经专为五浊众生念佛求生安养而说,是以一切有情为对象,
三根普被的妙法门,非华严时所收摄;若阿含时,则专谈小乘法,而本经是说弥陀依正功
德,往生不退,究竟成佛的妙旨,亦不能摄入为阿含时;若说般若时,则独谈菩萨法,而
此经不论任何人,更不择何类的有情,能够一心念佛,都可以得到往生,这更非般若时可
以收摄;法华时乃开权显实,直下开示佛之知见,而此经专示持名,亦不是法华时所收;
又涅盘:即如来欲入般涅盘,中夜寂静中的最後顾嘱,而此经亦非是时说。然非上说四时
所收,则就是在方等时所说,这是无疑明显的。

方等是可通初後,因弥陀一经是圆顿的妙理,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前承华严,後通法华
,所以应当判为属通方等时摄,最为圆融的。於化仪四教中属顿教,非顿教部摄,是渐时
非渐教,虽是摄在方等时说,而所说之理,无渐教相,有秘密咒(往生咒),无秘密相,
是决定教(念佛决定往生),而非不定教。於化法四教中是收摄藏、通、别的三根,归入
圆教,其中的义理正属圆教。约味:方等则属生酥,但本经所说俱足含有圆教之理,故应
以大乘生酥为教相。

复次当知:本经虽是属於方等,但义理实际诠入圆教,非由渐教历进别教的法门,正是融
渐归圆的妙理,无妨说是生酥毒发,味同醍醐。於是判以「生酥毒发有上醍醐诠圆」为教
相,最为合理,唯异与法华无上醍醐纯圆独妙而已!(释五重玄义竟)

本

经│…释名。此经以单人立名。

五│…显体。此经以常乐我净四德为体。

重│…明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

玄│…论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用。

义│…判教。此经以大乘生酥为教相。

表

乙二:正解经题

经的题目有通题和别题。通是相通,别是各别。佛说阿弥陀这五字是别题,别题所诠之法
各有春秋的差异。经一字为通题,乃全藏一切的圣典悉皆称经。现在把经题用分释、合释
,二种来讲解:分释□即将经题六字分开讲释。初、佛,二、说,三、阿弥陀,四、经。

1先讲佛字,我们学佛人对此佛字的意义,必须要弄个明白,今略约事、理、因、果四种
释之:

约事: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通号,可是现在所说的,非是他方的佛陀,专指我们的教
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约理:佛是梵语,完全应称佛陀,因为我国好略,单称为佛。梵语佛陀,译为觉者,其实
当译为大觉者,才算恰当其称的。觉、是觉悟,者就是人,合之称为觉悟的人。何故不译
为「觉人」而译为「觉者?」因为「人」的□围比较小,「者」的□围来得大,「者」字
可以概括人类以外的一切有情,经云:「凡有心(知觉)者皆能作佛。」如译为觉人,则
人类以外的其他一切有知觉的它们,是不是就不能成佛!这与佛说蠢动含灵皆有佛性的理
论是会发生矛盾的。如说不妨碍它们的成佛,那末,以龙身成佛的众生□如龙女八岁成佛
,就应该称它为觉龙了!或者以×身×身……而成佛的众生亦当一一依其原有的身份而称
它为觉×觉×……了吗!?那未免太不成体统了!因此,故译为觉者,而不译为觉人。

佛陀到底觉些什麽?即是觉悟宇宙真理和人生实相罢了!它将宇宙人生的内容观察的非常
清楚,洞彻的非常明白,但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实相究竟是什麽一回事?老实说:就是缘
起性空!此为佛陀观察宇宙人生的一种正确结论。一切有情迷了缘起性空的道理,妄认宇
宙万有的现象为实法,四大假合的幻躯为实我,处处迷恋取著,胡闹一场,佛陀觉悟了这
些道理,而不被所迷,故称他为觉者。同时也可说是觉悟人生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道
理,众生迷昧不了三界火宅,众苦充满,认苦为乐;不了万有缘生全体是空,认假作真;
不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无常计常;不了四大皆空,本无有我,无我计我;於中颠倒是
非。这些虚妄从无始来,一向为众生迷梦不醒者,竟一旦被佛陀明明白白地看穿了□觉悟
宇宙万有,人生一切不过如此!佛陀的觉悟可说是突破人生迷团,揭穿宇宙秘密,这就是
被称为觉者的理由。按觉的意义有三:

一、自觉:外而觉悟一切诸法幻化无常等如上所说,内而觉悟人人有个不生不灭的常住佛
性。

二、觉他:就是以先觉觉後觉的意思;众生不能解脱,就因为无有觉悟。佛陀不忍自己解
脱安乐而坐视著沉沦苦海里受苦的一群痴迷众生而不顾!所以将自己所觉悟的道理一一启
示他们,积极展开救济活动,要使大地众生一同觉悟起来!而获到解脱安乐。

三、觉满:在自觉觉他的两种功德都做到究竟圆满□自觉慧满;觉他福满。自觉慧满者,
由最初发菩提心依本觉理起始觉智,依智断惑,先断见思,次断尘沙,终断无明,三惑圆
断,三智圆证,觉至一心本源,智慧圆满,此为自觉慧满。觉他福满者,从自觉後,惟依
最上乘,发菩提心,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经三□劫,广修六度万行,普遍开觉法界
有情,未来圆满,此为觉他福满。自觉,觉他福慧圆满,所谓三觉圆万德具,名之曰佛。
现在举释迦世尊为实例来说:从出家至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为自觉;从初转法轮至涅盘
前於中四十九年之说法为觉他;直至应缘既毕鹤林示寂为觉满。

自觉是异凡夫之迷而不觉,则超六凡法界;觉他是异二乘之自觉,则超声闻法界;觉满是
异菩萨之分证,则超菩萨法界。总之!约佛陀的自证说就是自觉;约佛陀的化他说就是觉
他;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到彻底就是觉满。自觉是就理智(觉悟)方面讲,以宇宙人生为其
觉悟的对象;觉他是就其悲行(化度)方面讲,以一切有情为其救度的对象;觉满是就其
知行合一方面讲,以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为其唯一的目标。由此观之!佛陀确为一个究
竟觉悟人生真理,做到圆满利人的伟大人格的圣者。

就因为佛陀是具足一切「智慧」,故能开示一切众生,破迷启悟,揭妄显真,佛陀是具足
一切「福德」,故能普利十方有情□四生六道,一律平等拔苦与乐。至於神通威德、愿行
等,莫不一一不可思议!

据上所说:佛陀觉悟的主要,即在外悟一切缘起性空之理,内悟自心本具佛性。

但觉是迷的反面,众生痴迷长受生死痛苦,佛陀觉悟永得解脱安乐;有觉悟的佛陀才显出
了痴迷的众生。本来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的,究其分野就在这迷悟之间。要知道佛性人人
本具,我们如能从迷梦中醒转来,同时又能仿效佛陀的救世精神,自利利他实行做到彻底
,也就是佛!

复次:二乘不也是有了觉悟吗?何故不能称为佛陀□觉者?因为它的觉悟仅仅得到偏空真
理(自觉未圆),尤其是只顾自利□解脱生死(觉他全无),所以不够称为佛陀□觉者。
菩萨不也是做了觉他的事业吗?何故亦不能称为佛陀?因为觉他的功德还未做到圆满(福
未足),同时尚有微细无明未断,所证未圆,如十四夜月(慧未足),因此也同样不能称
为佛陀!

在这三乘圣格中独显出佛陀的崇高伟大!所以我上面说:「佛陀当译为大觉者才算恰当其
称。」就因为此。

这三觉的道理,正与大学的「在明明德」(自觉),「在亲民」(觉他),「在止於至善
」(觉满)的道理相同。

复有三身佛,天台四教六即佛,华严十身佛等,现在略之。

三、约因:因是因地(指现世),即教主释迦如来的一大因缘事迹,我们为佛弟子,对於
教祖的史迹不可不知!故不嫌麻烦而略述之,世尊是於尘点劫前就早已成就佛道的,因为
欲救度一切众生的缘故,非生现生非灭示灭(参照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据以现世因地来
说明:在民国前二千四百五十五年(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的四月初八日,垂迹於中印度
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园,诞生为净饭大王的太子,母后是摩耶夫人。太子生後才七日,摩
耶夫人即就离开世间,之後,受姨母摩诃波□波提,代为乳养。

太子幼名称为悉达多,成道後称为牟尼。释迦是他的姓,少时聪明绝伦,读书习技,闻一
知十,非唯博通一切的学问,亦兼精通武艺,实在是世间罕见罕闻的大伟人。在壮年的一
日,出游於郊野,观见农夫耕田,在土中翻出伤□,而飞鸟竞相啄食,太子睹状,深深感
慨世间的无情,知一切有情日日都是为著生存而竞争!为这众生弱肉强食之苦,太子不觉
心生悲愍!之後,复次出游四门,再见老、病、死种种的苦,更加畏惧忧恼万分!遂深悟
人生的苦恼,诸法的无常,即於阎浮树下休息半天,静思默想,在此世间上何人才能得逃
出种种的诸苦?何处才是可以安身立命之处所!?何种法才是世间究竟安乐之法?悒悒在
怀。事後,得知沙门有出世法可修,得能了除生死等苦,忽然大喜,欣慕斯道!即时坚决
立志,思欲出家修道,以达所愿而後已!

时十九岁,於二月初八夜,毅然舍弃皇宫尊贵的安乐,在半夜逾城而去,初参外道数年,
知道非究竟法(外道即婆罗门。世尊出家,最初於苦行林,访跋伽婆仙人,见彼等所修,
一切是无益的苦行,不能达其目的,一宿而别;继之参访阿罗罗迦兰仙人,学习非非想定
,这是求生无想天,福报享尽後终还坠落,不能免除轮回,亦非究竟之法。)後於伽耶山
中(或谓雪山,在尼莲河附近之南斯那村),修了六年的苦行,在日中只食一麻一面,随
任芦芽穿膝,鹊鸟巢顶而不管。最後於摩揭陀国的佛陀伽耶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菩提树:
又云毕波罗树。金刚座即大磐石。),结跏趺座,发誓说:「吾若不成正觉不起此座。」
经过三七、二十一日间,果於十二月八日的清晓,在万籁俱寂,身心清快之际,忽睹明星
廓然大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世尊三十岁),作偈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
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因颠倒、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世尊自成道三七日後,住海印三昧定中,为法身大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之後去到波罗奈
城,鹿野苑中三转四谛法轮,及十二因缘,度五比丘(阿若□陈如,鞍□,跋提,十力迦
叶,摩诃男),自是以後到处弘化利生,说法四十九年如一日,谈经三百馀会,转无量法
轮,度无数众生,至八十岁二月十五夜,化缘已毕,非灭示灭,於拘尸那竭国,城北娑罗
双树下(世尊入灭时,树华俄然,大开满林,成白色如白鹤之群居,故又名鹤林),入大
般涅盘(此翻为入灭,又云灭度,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

四、约果:即究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极果。详细待讲到经文中才说明。

2说:说是讲解的意思。谓释迦世尊金口所亲宣讲出来的话。又说是悦也,得著机缘成熟
而说,这是谓如来以救度众生为怀,知道末世的众生,应当依此念佛的一法,最易得度而
解脱,所以畅悦本怀,未待请问而自说。

3阿弥陀:阿弥陀译为无量寿,是说寿命无量。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
□劫,故名阿弥陀。」又译为无量光,是说光明无量。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
所障碍,故名阿弥陀。」此只是引证本经中,光寿二事的说明,实则弥陀不可思议功德,
无论智慧神通等,一一都是无量。弥陀以四十八种大愿,造成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接度
信愿念佛的众生,往生彼土亦是无量(详细请看弥陀略历)。

4经:这是通题。通於一切经藏,部部同称为经故。即佛所说教法三藏之一。梵语修多罗
,翻为契经。因为我国好略,所以但称经。契经□契是契合,谓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
众生可度之机。所谓契机契理是妙合佛心,巧被根性。若但契理不契机,则如俗训世典;
或但契机不契理,便同类於牧曲樵歌没有价值,不能称为契经。现在所讲的弥陀经,则上
契弥陀释迦慈愿度生之理,下契众生信愿念佛往生之机。据杂心论的解释,经则有五义:
一、出生,二、显示,三、涌泉,四、绳墨,五、结□,今避烦不述。但取贯摄常法四义
来说明:「贯」则如线贯珠,贯穿,这是说,凡是所讲的义理令不散失的意思(妙理如无
结集成经,怎能流传至今);「摄」则如磁吸石摄持,所应度的众生令不坠落(佛说一切
经典无非欲度一切众生出苦,令不坠落);「常」则三世不易其理,佛所说法皆从大悲心
流出称性的极谈,理真义实,虽然历千古,而不能改变其道;「法」则十界同遵其轨,此
契理契机微妙的法,普利一切有情,所以得著十界共仰同遵!这就是说万古不灭的真理,
发为永久不变的定论谓之经。

又经字另有一说,可以通径字解,谓经为修行成佛的路径,在这里所说持名念佛法门,为
修行成佛的捷径,就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捷径。

复次当知!十方诸佛,皆有通别二号,现在经题之首的佛字是通号,因佛佛同称故。阿弥
陀三字是别名,与他佛不同故。为什麽?释迦但举其通号,而弥陀则就举出其别号,怎样
不称释迦佛说阿弥陀佛经呢?这是因为释迦是我们的教主,众人所知道的,只举通号就可
以无须称别,这尤其是一种的表示尊重;弥陀是他方极乐的导师,如果不把其全号举出来
,恐有人不知道,故隐略通号但称别名,这亦是翻译家一种省略文法的妙笔。(释别题竟
)

次合讲: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宣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依正庄严,只能念佛就
可往生的妙法门,所以称为佛说阿弥陀经。(正解经题竟)

乙三:重约教理行果明之:

凡是圣人传留的示语悉称为教;其语言有旨趣曰理;从理起修曰行;由行克证曰果。佛所
说法,於全藏中,无论是那一部经,都是具足有教理行果的四义,才能使人信解修证,所
谓依教明理,从理起行,由行证果。如果经若没有如是四个目的程序,则同邪说,对於我
们是毫无实益,亦无存在的价值与研究的必要,於是学者必须先明四义,否则怎能判别诸
部的优劣,洞达本经的旨要!

今先约一经明教理行果,次约一题明之:从如是我闻起至作礼而去止,全经的文句名言属
教,所诠即方便顿圆之教(没论是何等人都可以修持,称念一句弥陀能得往生,直至究竟
成佛这才是方便圆顿)。本经所明,即常乐我净四德之理(详见本玄义),经文中所示的
法门是持名念佛之行(具如本经中明),本经所证,即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本
经云: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约一题明之:佛、属理、属果,即法身德(佛是觉义即理,佛是究竟极果之人即果)。
阿弥陀即行,执持名号是本经特示的妙行,即般若德。说字与经字属教,即解脱德。若配
合三般若来说:佛即实相般若;阿弥陀即观照般若;说与经即文字般若。经题的义理含有
如此的微妙,全经的文义亦复如是!讲者听者请勿忽诸!(甲初总释经题竟)

附录 阿弥陀佛的略历

阿弥陀佛於未成佛前,在过去无量劫中,为妙喜国的国王,名为□尸迦,他的父王名为月
上转轮王,母亲是殊胜妙颜。在当时有一尊佛出世,称为世自在王如来(定光佛以下第五
十三佛)。□尸迦王听著佛说法,心怀畅悦,心地开朗,遂发无上菩提心,弃舍了国王位
,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被赐号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志在救度一切众生之苦,而发广
大愿力。他自因地起不好修持寻常之行;成就寻常之佛,正是希望达成最极无上的佛陀。
又对於沉沦苦海中的苦恼众生,尤欲赐与极上无比的大安乐与利益,方才满足他的心愿!
於是他仔细思维,欲达成此目的,必须先建立一个殊胜极乐世界来摄度众生才可以,又遂
复立定一种最简要的行门,能够使一切众生,易於修持而喜欢生到我的国土。尔时法藏比
丘唯不知道何尊的佛土最为超绝,修持如何法门最为简易,方能达到大愿,克成伟业,於
是法藏比丘,重诣佛前,顶礼已毕,长跪合掌,以颂赞佛,赞已,禀白佛言:「我发无上
正觉之心,唯愿世尊广为宣演十方诸佛如来庄严的净土,并诸修证的法门,我闻已当如说
修行,成满所愿,令我速成正觉,拔诸众苦。」时世自在王佛,感念其壮志,知他的高明
,即细为开示诸修行门,并广说二百一十万亿诸佛刹土的境界。尔时法藏比丘,仗佛不思
议神力,而其一念真诚感应的心愿,诸佛国土即时悉现与眼前,法藏比丘闻佛所说,更加
欢喜踊跃,发起无上胜愿,遂於诸佛国土中,精细选择其胜舍其劣,则唯有西方净土,最
为殊胜,最为适意。又於过去因行中,细心检定,舍其难而选取其最易的行门,莫过於称
名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是时即再白佛说:「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时佛告法藏
,汝今可说:「悦诸大众。」法藏比丘白佛言:「唯垂察听如我所愿,遂於佛前广发四十
八愿。」创设新的极乐世界广度九品含灵,愿愿庄严极乐,愿愿拔度众生。尔时法藏深自
思维,若非绝胜殊妙的净土,则希望往生者就少,或且是因行难为修持,虽则是殊胜的净
土,如何的壮丽,亦不能广摄众生求生我国。如是奈何能酬兹大愿呢!於是就以庄严西方
极乐世界,为一切众生的归宿处□果,提倡念佛法门为一切众生修行往生之因,如此绝世
的大业,非是大愿大力,岂容易成就!所以法藏即时发大道心,依本誓愿力,历劫修行,
勇猛精进,忍力无倦,善行不退,或生为王,或为豪富,或为比丘,或为天人等,常以四
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广修万行,多植德本,乃至修诸艰难的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
忍的苦行都修持过,由此可知法藏的用心了。

法藏比丘曾於过去的久远世,在善持劫中,世界的名称为删提岚,当时的教主号称宝藏如
来,同时法藏比丘为转轮王,宝藏如来曾为授记说:「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无量寿,世
界名安乐(极乐又名安乐),国土清净。」

须知法藏比丘欲达成此超世绝大的宏愿,已非是一劫二劫乃至百千万劫而修来,实由无央
无数劫中,长期的修积,方能成就此不可思议,万行功德来庄严此绝胜西方的净土,现时
说来已是圆满成就伟业,更在极乐国中,垂手殷勤,说法度生,已是十劫之久,我们为何
不早速发愿求生,而甘心长久愿作醉生梦死之辈,流浪在生死苦海中的呢!

附录 四十八愿

一、无三恶趣愿。二、不更恶趣愿。三、悉皆金色愿。四、无有好丑愿。五、宿命智通愿
。六、天眼智通愿。七、天耳智通愿。八、他心智通愿。九、神境智通愿(神足智通愿)
。十、漏尽智通愿。十一、住正定聚愿(必至灭度愿)。十二、光明无量愿。十三、寿命
无量愿。十四、声闻无数愿。十五、眷属长寿愿。十六、无诸不善愿。十七、诸佛称扬愿
。十八、念佛往生愿。十九、来迎引接愿(修诸功德愿)。二十、系念定生愿。二十一、
三十二相好愿(具足诸相愿)。二十二、必至补处愿。二十三、供养诸佛愿。二十四、供
具如意愿。二十五、说一切智愿(说法如佛愿)。二十六、那罗延身愿(得那罗延力愿,
那罗延是天上力士之名,译云:人生本。谓梵王是众生的祖父,故云生本)。二十七、所
须严净愿。二十八、见道场树愿。二十九、得辩才智愿。三十、智辩无穷愿。三十一、国
土清净愿。三十二、国土严饰愿(万物庄严愿)。三十三、触光柔软愿。三十四、闻名得
忍愿。三十五、女人往生愿。三十六、常修梵行愿。三十七、人天致敬愿。三十八、衣服
随念愿。三十九、受乐无染愿。四十、见诸佛土愿。四十一、诸根具足愿。四十二、住定
供佛愿。四十三、生尊贵愿。四十四、具足德本愿。四十五、住定见佛愿。四十六、随意
闻法愿。四十七、得不退转愿。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在这四十八愿中,举要的说:即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若集中统一说:第十八
愿的念佛往生愿,为其本愿,称为愿王。(经题竟)

甲二、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言

讲说本经,怎样须要解释译人呢?当知!我们得能研究本经无上的净土要妙法门,都是这
位罗什法师的功德所赐!这又是怎样说呢?本来一切经典都是梵文,不经过翻译,我们是
不能知道如来无上的法味,他□罗什法师,不惜辛苦,自龟兹越山过岭来到我国,将梵文
的经典,翻为华文,使二千年来的我国学者们,能得容易研究教义得到入理益,如是莫大
的贡献!为尊崇感戴恩泽起见,凡是他翻译的经典仅以他的名字载於经首,以为饮水知源
而纪念他的厚德!故须讲解。现在将译人十一字分为四段来解释:一、姚秦,二、三藏法
师,三、鸠摩罗什,四、译。

一、姚秦(标翻译的时代):在周朝的时候有周孝王封非子於陕西,国号称秦,这为嬴秦(
非子即伯益之後,精通马术,甚受孝王之器重,封邑於陕)。南北朝时代(东晋时,据有
南方之地为宋齐梁陈四朝,皆汉族是为南朝。据有北方之地为後魏分东西魏,东魏为北齐
所灭,西魏为北周所篡,北齐又为北周所灭是为北朝。隋朝文帝替周灭陈统一天下,称为
隋朝),亦有秦,更分为前秦後秦。前秦亦称苻秦,这是苻坚奉仕晋王,後来僭据关中,
得位国号称秦。现在所说姚秦是後秦。姚是姓,即姚兴在位亦称秦(国都长安即今陕西省
中部,河南省南部,甘肃省东部,传三世三十四年。当时正统的执政者是东晋安帝)。当
时什法师译经在姚都的缘故所以称姚秦。

二、三藏法师(是显示其德):三藏是佛教一切经典之总称,即经律论。三是数目,藏是
含藏。这是说此三者在形式上,都是含有许多文字卷帙,在实质上则是含藏著一切义理,
故曰三藏。经藏是世尊一代说法所记录起来的;律藏是佛陀为诸弟子制定的禁令;论藏是
如来与诸弟子讨论教理及历代祖师的著述。三藏所明之理,不出戒定慧三学,经即契明一
心为定学摄,律是规定三业为戒学摄,论是示别邪正为慧学摄。

法师:法是轨持义即三藏妙法;师是师表模□的尊称。讲解法师二字当约自利与利他两方
面来说明:若通达三藏的法,以法为师,依之受持,是为自利的法师。若能以三藏的法为
人演讲,作人天师□是为利他的法师。译主□罗什法师是自他二利兼备的法师,故以三藏
法师称之。

三、鸠摩罗什(是标出师名):鸠摩罗具足应云:鸠摩罗耆婆,翻为童寿。意义是说:小
童的年纪而有老年的德行;什是善能识别我国文字的一种称呼。

按罗什法师本传云:法师的父亲鸠摩罗琰,是中天竺人,世代为相国。他□罗琰,不愿意
当宰相,请求出游诸国,来至龟兹(今新疆省库车县)。龟兹国王慕他的德学,请至宫中
,优待以国师礼,并以皇妹嫁他为妻。後来所生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罗什法师。

什法师幼而神异,在七岁的时候,曾随其母亲,到佛寺去礼佛。在佛座前,有一个铁钵,
他见钵奇异将钵举起,继而一想,我少少年纪,怎能举起这麽大而重的钵?遂不胜其力,
铁钵堕地,於是他豁然大悟万法唯心的妙旨。

不久他的父亲去世。他的母亲感觉人生富贵犹如春梦,如果不努力修学,求得解脱,是不
能得到安然的归宿。於是他母子都出了家。

什法师九岁的时候,随其母亲到天竺各处去参访学道。最初到□宾国礼盘头达多学习诸小
乘经论,之後从须梨耶苏摩学习大乘,再从卑摩罗学律。

聪明智慧异常的什法师,日诵千偈,博通三藏的妙法,深达大乘之理,兼通四韦陀典五明
等等的学问。法师辩才无碍,学识超绝,曾降伏当时著名的外道,一时名震五天竺,在远
近归投者甚众。

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在未去世的前刻,对什法师说:「你教化的因缘在东方,可是佛法
因你而流通,但与你自身不利。」他悲哀的向母亲说:「母亲请您放心!佛法能得流通,
儿子虽是碎骨粉身,也所不辞!」他自母亲去世後,就向东方渐渐来,仍然回到龟兹国,
龟兹王大喜,请至宫中,看作国宝,每遇诸王会合的时候,即请什法师说法,自己必先礼
拜长跪合掌谛听,由此可知,法师受龟兹王的敬重。

当时割据陕西,独立称王的苻坚(国号秦□前秦),在建元十九年,於西南方每夜有毫光
烛天的异星出现,大家称奇!经太史官占卜,奏说:「当有大德智人,入辅我国。」秦王
苻坚说:「朕闻龟兹有罗什法师,必定此人。」遂遣大使往聘,而龟兹王不许其请,於是
秦王苻坚就派骁骑将军吕光,带领大军七万,征伐龟兹国。临出发时,坚对吕光说:「朕
非贪地用兵,将军到龟兹不得伤害百姓,只要迎请法师入秦。」吕光破龟兹後,请法师归
至凉州(现在的甘肃省泰安县),闻主公苻坚被姚苌所杀。吕光遂不肯回京,即据凉州自
立称为三河王。苌亦闻法师的大名曾遣大使,欲请法师入京,而吕光不许。

後来姚苌死了,其子姚兴即皇帝位,复以国师礼欲请法师入京,而吕光亦不允,不久吕光
死了,其侄吕隆继位,姚兴知道吕光已死,即时遣兵攻打凉国,当时吕隆是小国,不敌秦
兵遂降,奉送什法师入秦京(时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法师五十八岁)。姚兴尊法师为国
师,供养於西明阁、逍遥园。遂召集国内大德沙门八百馀人,从法师学习大乘法。时法师
见我国旧译经论,文义甚多与梵本不相应,故开始重译,他译的共有九十八部三百九十馀
卷。其中流传最广而为人所爱奉的要推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以及现在所讲的阿弥陀
经。

当在翻译期中,姚兴皇帝,时常亲到译场,参究教理,或和法师□谈。姚兴对於法师的智
慧极为拜伏。他想这样大智慧的法师,如果死了,则智慧种子就断绝,於是选了十个宫女
,强迫法师接受,要他留下智慧种子。法师为维持佛法,不得已的接受了。在形式上虽是
接受十个宫女,住了华丽的宫阁,我想深证大乘教理解脱自在的什法师,对於自己宝贵的
戒体是绝对没有瑕疵的道理。古来对於法师的传记,因为史家见地的差殊,写得差太多了
!学者当须注意!

什法师将入涅盘前,召集大众说:「自知愚昧,谬充传译,愿所翻经,传於後世,咸共流
通!今对大众之前,发诚实誓:『若所译经论,无背佛意,当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烂!』
」以弘始十五年(或云十一、十三、十四年入灭,以十四年尚有译出大品般若,似此则取
十五年为合理)八月二十日下午三时圆寂,寿七十有四,於逍遥园举行荼□典礼,果然薪
尽形灭,而舌根完整如生,这可以证明法师的翻译真实可信了!

四、译:译是将梵文易为华言。在我国古时的制度,掌四方的语言官名称不同,东方官曰
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北方曰译。然一切佛经皆由印度传来,照理当属西方官办理
,应云狄□,何故不说狄□而称为译呢?因为汉朝时代,摩、兰二法师来时是由北方进入
我国,承北方官兼通西语而证译,故到现在还是尊古而称为译,不说狄□!

然本经在什法师,一代翻译中是在什麽时候译出呢?这是弘始四年(公元四○二年,民前
一五一○年)二月八日於草堂寺译出。

复次:本经古来有秦译(现在研究本是)、宋译、唐译三种的译本,现在缺失宋本求那跋
陀罗译的小无量寿经一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的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和秦本的内
容、文义是大同小异,但自古至今,所尊弘扬流传的都是秦本,这有什麽意思?因为本经
旨趣,正示执持弥陀圣号的法门,用此立名容易使人乐闻信受,所以得四海内外同遵秦本
,广为流通,这也是什法师的善巧方便度众的妙法。

甲三:正文

佛法自汉明帝时代传入以来,弘扬圣教的法师们,悉以顺文直讲,没有分科的解释法,直
至晋朝道安法师(公元三一三□三八五),才首说一切佛经,皆俱三分(序分、正宗、流
通)之说,在当时很多的学者们,都是讥毁安师,自恃聪明,乱判圣教,後至唐朝,从印
度传来一部亲光菩萨所造佛心地论,内容果然详细说著:「凡是佛经,没分大小部,皆悉
俱足三分。」可惜!这时安师已圆寂。後来的诸学者们,皆仿效安师的解释法而遵从,称
之为弥天的高判。

序分是叙述本经的缘由;正宗是阐明一经之要旨;流通是流传妙法於後世之谓。三分若以
吾人的身体来作一个喻说:序分如头首五官俱存;正宗如五脏六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
不滞,这种譬喻是最为恰当的。

讲入正文,须先分科:

┌初序分分二——丙┬初通序(通於诸部故亦名证信序)分二┐

正文分三—乙┼二正宗分 └二别序(别在本经故亦名发起序) │

└三流通分 ┌——————————————————┘

└丁┬初举五事证信

└二引大众同闻

今初 举五事证信(亦名五成就,加大众同闻一科,称为六成就)

┌1法体成就□信成就(如是)

├2闻 成就(我闻)

举五事证信┼3时 成就(一时)

├4说法主成就(佛)

└5处成就(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消文】这部专示持名念佛之法的弥陀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有一时候,在舍卫国的
□树给孤独园□宣说的。

【释义】从如是我闻起至无量诸天大众俱止是通序的文。此段序文,非世尊亲说,是结集
者,先於经前,叙明世尊在当时宣说此经的事实,俾後人凭信,使其知为佛金口所亲说,
非出伪造,意在祈愿见者闻者当生胜法难遇想,而尊重奉行!由信而发愿,进而修持,同
得往生极乐之妙益。

通者同也。如是等五事,及大众同闻合为六种成就,诸经皆同故名通序□证信序。具此六
种成就,证明此经是佛陀亲口宣说可信,故曰证信。须知一切经典,皆以六种成就立首,
非唯证明此法可信,更含有四义:一、遵佛遗嘱,二、断众疑,三、息诤论,四、异外道
。

一、遵佛遗嘱:一切经典固然是佛亲说的,可是当时并无记载下来,当佛将要涅盘的时候
,阿难甚然悲痛,哭得很伤心。时有一位年老的无贫尊者劝导阿难说:「阿难!现时不是
你要哭的时候,你是多闻第一,负有流传佛法的责任,当速向佛请问後事才对。」阿难如
梦醒然,请教无贫说:「现时我的心很乱,不知从何问起?」当问四事:「1佛在世时,
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度後依何为住?2佛在世时,依佛为师,佛灭度後,依何为师?3佛
在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灭度後如何调伏?4佛所说一切遗教,理当结集,在经首
宜安何语?以取信於天下後世。」阿难承教在佛陀床前一一请问。佛说:「善哉!阿难!
你不愧真是多闻第一,能担当大事的,阿难!谛听!我当为你说。我灭度後,你等当依四
念处为住(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2你等当依
戒为师;3恶性比丘,你等可以不管他,听他随便;4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某处与弟子若干俱』就是!」

二、断众疑:阿难在结集经典时,高升法座,忽然相好庄严如佛,众人就起了三种疑问?
一是疑佛陀重起?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一闻如是我闻等语,三疑顿断。

三、息诤论:阿难尊者德与众齐,在法座上唱言,一切经典悉从佛闻,非己见自说,诸同
学等,一听如是我闻遂息诤辩。

四、异外道:西域外道,其经典之首,皆用阿右二字冠首,阿是说无,右是说有,彼谓万
法虽多,不出有无二法故(有是常见,无是断见,以外道执断常二见故),佛经用如是我
闻等,六种证信,自不与外道同,则异於九十六种外教的道典。

讲解正文,若依天台释法,当用四释消文,六即判教,今避烦不取。就简来说:

如是二字是标信顺,即第一信成就也(若无信心,焉肯闻法)。凡事相信则说如是,不信
则说不如是,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故居首。不异名如,无非曰是,谓佛灭度後,阿难结
集经藏,如分瓶泻水不倾一滴,与佛所说丝毫无差□如,既同佛说则允当无非□是。

更约通别来解释:通者谓通途,所明如是即指实相,以实相之理,古今不变□如,实相之
禳A离一切虚妄戏论□是。别者别约各经,诸经明如是各有所取;今单约本经明之!则一心
不乱□如,决得往生□是。又心不异佛;佛不异心名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名是。心佛虽
有二名无非一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故曰如是。

再以三义明之:一、约念佛众生□能念到一心不乱名如,临终决定往生极乐为是。

二、约极乐境界□先依报:谓极乐世界,非同娑婆,有成住坏空四相之变迁曰如;极乐境
界殊胜庄严,确实无虚曰是。次正报:极乐众生,莲花化身,寿命无量,非同娑婆幻身,
有生死者名如;花开见佛,亲悟自性,此即真我曰是。

三、约弥陀如来□谓所发四十八大愿,广度众生,历劫依愿修行,始终不变名如;今已实
现,满其所愿,造成极乐,广度念佛众生,成佛以来,於今十劫,确实无虚为是。

复次:极乐依正,悉皆真常不变名如;极乐世界殊胜庄严,无非弥陀不思议愿力功德所成
就,及十方念佛众生所感为是。又念佛一门最为殊胜,没有一法可能超过曰如;依佛指示
念佛求生,决定无非曰是。

我闻二字是标师承,即第二闻成就也(法若无人闻,说与谁听)。阿难亲自恭聆如来圆音
,非辗转传闻□我闻。我是阿难自称(因经藏阿难结集故)。

问:「所谓我字,乃佛法中一种执著大病,亦是诸恶根本,然,阿难已证四果,岂仍有再
执我相呢?」答:「当知!我有多种不同,一、凡夫妄执我,二、外道邪见我,三、菩萨
假称名我,四、如来法身真性我。在四种中,阿难已是位登四果,三界烦恼断尽,已除凡
夫妄执我,更无外道邪见我,乃同菩萨假称名我也。假使阿难若不随俗称我,则法从谁闻
,这亦是一种表示不执著无我的道理故。又耳根领纳音声而发耳识谓闻,然闻既在耳,应
云耳闻,而说我闻者,是以我为一身的主宰,闻为耳根之用,身为六根的总体,耳为六根
之别肢,这是废别从总之谓,故用我闻。又我是指自性真我,以自性能闻的我,来闻不思
议净土的妙法。当知耳是浮尘根,唯能吸纳声尘而已,乃是无知觉的,非真能闻也。现在
是用真我闻性而闻故曰我闻。祈学者体会之!阿难是多闻第一的尊者,入耳达心,永不忘
失,将如来一代时教,悉能忆持,所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故能结集经藏。

问:「佛成道二十年,阿难始出家,何得俱称我闻?」答:「阿难受佛命为侍者,要求三
愿:一、不受佛陀故衣,二、不随佛陀受别请,三、从未听过的法,请为重说。还有多义
。无遑述及。」

一时二字是标机感,即第三时成就也(时节未到,大法焉施)。是指师资道合,机教相叩
之时,亦即六种成就之时也。问:「何不标明年月日,而单用一时者何也?」答:「佛到
处说法利生,所向无定,或天上或人间,或此土或他国,而各方时分非一,两土历日不同
,如人间五十年,即四天王天为一日,南瞻部洲日午,则北俱卢洲三更,又西竺正月即震
旦三月(印度古时称中国为震旦,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曰震旦,或称东土),因是
不能确定日子,故以一时称之。」

佛一字是标教主即第四主成就也(无说法主,凭谁启示)。佛即指释迦牟尼佛,觉行圆满
,人天大师,故名为佛(广明已在本玄义中释)。

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是标说法处,即第五处成就也(没有住处,怎成法会)。

在:是渐住义。久居曰住,渐住曰在。佛以无住为住,随机示现,有可化缘即住世说法,
所住之处曰在。以法身,本无形相,而周遍法界,无可谓住,不住报身,待大机感发则住
。如华严会上,现千丈卢舍那身,说圆顿大教,应身随类应机而住。如世尊住世八十年,
应身在给孤独园,为化度净土之机,说此念佛妙法所以称在。

舍卫:具云室罗筏悉底,是国名。中印度十六大国之一,本是城名,後改为国号。其国本
名谓□萨罗(译为工巧),南方亦有□萨罗国,故改城名为国号。舍卫译为闻物,又云丰
德,谓物产美闻诸国,故名闻物。国中多财宝产物曰丰,人多解脱多闻曰德。

□树:□即□陀,乃波斯匿王(译为和悦)的太子,此云:战胜。波斯匿王与外国战争得
胜回朝,适太子诞生,喜而立名。树乃园中花木林树。园中的树木,悉是□陀太子所施故
称□树。

给孤独:是一位长者之名,波斯匿王的大臣。给是周给赈济之意,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
子曰独;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孟子曰:「此四者天下之穷民,文王发政施仁必
先斯四者。」现在但举孤独二事,馀含其内,至於一切贫穷困苦等。此位长者常以资生财
物等,给济与贫民,使其离诸苦恼,得到饱□,故以给孤独长者称之!本名须达多,译为
善施,因平生乐善好施故。园是花园,乃长者布金买得,故曰给孤独园。太子因受达多所
感,将园中所有花木果树,施以供佛,共成功德,故得二名并标。先称□树後给孤独,乃
推崇太子的地位也。

说起□树给孤独园,内中有趣味的故事:一日,达多长者为儿子聘妇,至王舍城,寄宿在
删檀那长者的家里,见长者中夜而起,躬自执劳,庄饰宅舍,营办斋供,达多见其热闹问
曰:「长者欲请国王或是祝寿,或是婚喜事?」答曰:「非为别事,我欲请佛陀供养。」
达多听说佛陀二字身毛皆竖,心情悦豫,再问:「佛陀是何人?」删檀那即详细说明佛陀
种种功德,达多听之,宿世善根顿发,欢喜踊跃,深生敬慕,遂问佛陀在何处?「现时住
在城外竹林精舍」删檀那答。这时达多恨不早一刻能看到佛陀的慈颜,於是目不交睫,佛
陀知道达多之渴仰心切,就放大光明照得夜如白昼,达多睹佛光明,以为天晓,即寻光明
而行,来至竹林,值佛在庭园经行,时达多见佛相好庄严,钦敬喜悦,唯不知礼法,在虚
空上的首陀天人,遂化作四人至世尊座前接足礼拜,右绕三匝,胡跪合掌问讯,达多见之
依法礼拜,佛为说四圣谛法,闻法欢喜深有感悟,乃请世尊说:「唯愿世尊降临敝舍,受
我微供,并为说法。」佛说:「可有精舍,能容我众否?」答:「如蒙垂顾,便当营办,
唯愿世尊遣一弟子同往监定。」佛受请已,即敕舍利弗,同往舍卫国,选定处所。舍利弗
到舍卫後,遍观诸处,少有适当,惟见太子花园,树木茂盛,旷阔幽静,堪容众僧,可造
精舍。於是须达多往见太子说:「我欲请佛陀说法,须建立精舍,供养佛僧,太子花园殊
胜,可能让度於我否?」太子听後戏而说:「能以金砖布满其地,即就让与卿。」达多说
:「太子!请勿虚言!」长者遂时尽罄金藏以换金砖,布满其园,太子见之深为所感,欲
与共成功德,达多坚持不允,太子急思一计说:「金砖布满,园虽属卿,但树林花木,金
铺不到属我,卿若不肯共成胜事,我即时令人将树木移开。」长者闻之大惊失色,遂与太
子共成功德,後来并得芳名,标垂千古,□陀施树给孤买园,故曰□树给孤独园。

园在舍卫国南门外,距城五里,内中浮图十二,讲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楼阁五百,
是世尊成道六年後建立的。

【显理】如是表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无欠无缺曰如,人人本有曰是,此明自性弥陀也。
不离当处曰如,举体无非曰是,此明唯心净土也。又随缘不变名如,不变随缘曰是,照而
常寂曰如,寂而常照曰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曰如是。

我闻表自性洞彻十方。一时表六根归元,又表体用相融。佛在□园表自性不离当处。复次
:舍卫国,国胜表净土门,广大宏远,法之最上故。□树,树胜表净土荫盖众生,永离热
恼。给孤独园,园胜表净土殊胜庄严,众生□受诸乐故。□陀,种胜,表往生净土者毕竟
成佛,绍隆佛种故。须达长者,人胜,表生到净土者俱为诸上善人也。

丁初举五事证信文竟

┌戊初□声闻众—分四 ┬己初□明类标数

丁二引大众同闻—分三┼戊二□菩萨众 ├己二□表位叹德

└戊三□人天众 ├己三□列上首名

└己四□总 结

今初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消文】世尊在给孤独园宣说这部经时,计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大德出家众,共聚在园里
恭听世尊说的。

【释义】与大比丘下至诸天大众俱是标听众,即第六众成就也(若无大众,法与谁听)。
大比丘僧是明类,千二百五十人是标数。「与」者共也,偕也。「大」者是拣别小,谓异
小机初心比丘,故梵语摩诃,此翻具有三义,谓大、多、胜,今但举大□多胜亦含在内,
以诸比丘为人天所共敬仰,德高望重曰大,非小德也。如目连为帝释之师,迦叶为梵王之
师是也。智慧明彻博通内外典籍称多,谓非寡学。超出九十六种外道之上称胜,非劣器也
。

比丘:含有三义,翻为乞士、破恶、怖魔。一、乞士:乞是乞求,乞化士,乃一种美称,
如居士、女士等,非同叫化子之乞食能比。佛陀制定比丘行乞,有五种利益:1令除骄慢
之心,2使世人多种福田(比丘为福田僧),3不为经营之累,4不生蓄积之求,5可得
一心专修,故比丘常行分卫(即行乞)。又乞含有外乞、内乞之义,谓外於檀越(施主)
乞食以养色身,内於如来乞法以资慧命。二、破恶:破是破灭,恶是恶法,恶因是指见思
烦恼而言,谓破见思烦恼恶法,灭三界生死恶因。三、怖魔:凡有人发心出家,魔王闻之
心生怖畏,恐其道成出世,魔众减少,因魔王不畏生死,喜党类多故。

僧:是梵语僧伽,今略但称僧,译为和合众,有理和、事和二义。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
事和有六:1身和同住,2口和无诤,3意和同悦,4见和同解,5戒和同修,6利和同
均,具此六和方可称僧,凡为僧者当顾名思义。

千二百五十人俱:佛成道後,初於鹿苑度五比丘为五人(五比丘如玄义中释),次度耶舍
长者子及其友等五十人(耶舍是波罗奈国,□舍离城俱梨长者之子,故云长者子),共五
十五人。其次於木瓜林,度优楼频螺迦叶师徒共五百人,於象头山度伽耶迦叶,於希连河
度那提迦叶师徒合五百人,计一千五十五人(迦叶是姓,优楼频螺译为木瓜林,伽耶译为
象头山,那提译为河,即希连河,此三兄弟,长在木瓜林修道,次在象山,三在希连河,
皆是司火外道,各依住处立名。在世尊成道後三年度)。次度舍利弗目犍连等师徒共二百
人,总计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舍利弗与目犍连,先是婆罗门教,册□耶的弟子,遇马胜比
丘而得归依佛陀),今但举千二百五十人,是标大数略零数也。问:然佛所度之众无量,
在讲此经时,亦非只此少数,何独举此?答:1这是举最先归投佛陀故,2常随不离故,
特以标出。俱是一同聚会的意思。

己初明类标数竟

己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消文】上文所举出千二百五十人,非是小果声闻,都是证到四果的大阿罗汉,他们的人
品、道学,是众人所公认知道的。

【释义】大阿罗汉是表位,众所知识是叹德。皆是:谓以上举出千二百五十人,无一不是
大阿罗汉。大者,拣别小之义(初果须陀洹,此云预流,预入圣人之流,二果须陀含,此
云一往来,以欲界九品思惑,只断前六品,还有三品未断,尚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故
。三果阿那含,此云不来,欲界九品思惑断尽,已不必再来欲界受生故。四果阿罗汉,此
云无生,已免来三界受生故。欲证四果须进断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每地九品共断八九
七十二品思惑,统前欲界九品共八十一品;与三界见惑八十八使,完全断尽,方能证得四
果。因见思烦恼是三界生死之根本,今已断尽故不来三界受生也)。

大:自初果至四果皆名声闻,是以闻佛说四谛声教入道故名。今此等非初、二、三果者,
皆是已证最上之四果阿罗汉,乃声闻众中之极果故云大。又有定性阿罗汉,回心阿罗汉之
别,若抱守真空,耽寂灭乐,得小为足者,名为定性是小。若回小向大,发菩提心,不求
私利者,名为回心称大。今专指回心一类故以大称之。复有三种罗汉:1慧解脱(修性念
处,直缘真理,但证无学得灭尽定),2俱解脱(修共念处,带事兼修,得灭尽定,具三
明八解脱),3无疑解脱(修缘念处,缘佛三藏法,乃至四韦陀典世间文字等,一切通达
无疑),现在所指皆是无疑解脱,乃名为大。

阿罗汉:是梵语,翻为华言,含有三义。1应供,2杀贼,3无生。1应供:应是应赴,
或是堪受的意思。供是供养,谓罗汉梵行已立,超出三界,堪受人天尊敬供养,故曰应供
。问:「佛陀亦名应供,何以同称?」答:罗汉唯受人天之供,佛陀则遍受人天、声闻、
缘觉、菩萨等之供养,可名为大应供,罗汉谓之小应供。2杀贼:杀是杀灭,贼是盗贼,
以贼譬喻见思烦恼,是说见思烦恼,能劫众人功德法财,故以贼喻之(见惑八十八使思惑
八十一品)。然世间强盗,唯能抢人财物而已,若见思烦恼贼甚矣!乃能劫人功德法财,
损坏最宝贵之法身慧命,使人永受生死轮回等苦,可不畏哉!阿罗汉已断尽见思烦恼,故
云杀贼。3无生:所作已办,已能逃出三界生死,故曰无生(见思烦恼为三界生死之根本
,见思一灭则生死自休)。当知,比丘是因,阿罗汉是果,前後三义相对,因果分明,为
比丘时,与世人种福是乞士之因,已证道位故当得应供之果。为比丘时,与贪为敌,修破
恶之因,道已成恶既破,故得杀贼之果。出家受戒有怖魔之因,今生道成,位登罗汉,故
得无生之果也。

众所知识:众即人天大众。知识二字,有多种解说:闻名仰德谓知,睹面聆教谓识;又闻
名见面曰知,悉心达性曰识;又见面为知,见德为识。另一解说:若但闻名,而未睹面,
则知而未识;虽睹面而不闻名,则识而未知;若由闻名,而仰德,既睹面而聆教,非唯闻
名见面,亦能悉心见德,才可称为知识,此约大众方面说。又深解谛理曰知,博通法相曰
识,此约罗汉自身说。现在所标举,皆是阿罗汉,德高望重,堪作人天眼目,从佛辅化,
名遍天下,为大众所共知共识,所以称众所知识。

【显理】大比丘僧,表理智一如(即和合义)。千二百五十人俱,表诸功德聚。大阿罗汉
有三义:1表自性随缘(即应供义),2表心源本寂(即杀贼义),3表自性不变(即无
生义)。知识,表自性无迷,心源本明。

己二表位叹德竟

己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
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
冕楼驮。

【消文】这段是承前段所说,千二百五十人等,乃众人所共知共识,这究竟是何人,於是
列出上首的名字来,即长老舍利弗:……阿冕楼驮等是也。

【释义】长老:德尊学博曰长,年富齿高曰老,是说年德俱尊之称。细论有四种意义□1
如出家年久者,则称法腊长老(腊者岁也,出家一年为一腊),2学理深博者,谓学德长
老,3道果高超者,曰法性长老,4年纪老大者,则生年长老。本经所列,或德腊具尊者
,或德尊腊少者,皆以长老二字称之!所举十六尊者悉称长老,非独指舍利弗,须连贯读
之,如长老摩诃目犍连,乃至长老阿冕楼驮,此乃翻译经家文法之巧略而已。

舍利弗:南天竺波罗门提舍之子,字优波提舍,号舍利弗。梵语舍利,译为□鹭,弗是子
的意思,合称为□鹭子。又名身子,其母名□鹭,因身容端正,眼如□鹭故名。现在所云
舍利弗,是连母得名故谓□鹭子。尊者的智慧非常,在母胎时,即能益母胜辩,年方八岁
,通达一切四围书籍,曾论胜过十六大国论师。出家七日之内,遍达佛法。尊者少时为婆
罗门学者册□耶的弟子,与目犍连是同学,在学道时与目连誓为始终的至友,其师逝世後
,还与目连同修於王舍城山林中。舍利弗在山中,已久闻世尊盛名,欲为亲近,但未得人
引进,有一日出游,遇马胜比丘(五比丘之一),见其容仪超俗,遂问说:「你师是谁?
」答:「释迦世尊。」舍利弗,闻说甚喜,即说:「常闻尊师盛德,善说妙法,您可为我
开示尊师教授妙法否?」答:「我年幼稚,受学日浅,岂能宣佛如来广大奥义!」又请求
说:「请慈悲略说其要!」马胜遂说偈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吾佛大沙门,常
作如是说。」舍利弗闻之,大有感悟,心生欢喜,称赞不绝!归告目犍连,与其弟子一同
皈佛出家。在诸弟子中智慧第一。阿含经云:「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
第一。」此乃姑显一德,非舍利弗尊者不具馀德,亦非尊者之外,馀皆无智,是举各人所
好及所长而已。现在所说净土难信的妙法,非大智慧不能深信无疑,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
,故举以为首。

摩诃目犍连:舍卫国人,波罗门辅相之子。摩诃此云大,目犍连译为采菽氏,是其姓也。
其祖先在山上修道采菽为食,因以为姓。本名拘律陀(是树名,此云无节树,其父母祷此
树神而生,因是命名),其族众多,故以摩诃拣别之,诸弟子中神通第一,如降伏毒龙,
化身大小,五百释子举之梵天等。阿含经云:「我佛法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目犍
连第一。」

摩诃迦叶:译为大龟氏。其祖先在山上学道,感灵龟负图,後皆以命为龟氏族。尊者本名
毕钵罗,亦是树名。加以摩诃者,以别馀迦叶之谓。又名饮光,因其身常放光明晃耀,能
吞馀光、故名饮光。以宿世为治金师,与一女人,同以黄金修饰佛像,由种此因,感受世
世身得黄金色,而有光明比日光更大。此尊者乃摩竭陀国,大富长者,尼俱律陀之子,因
看破世情,舍弃豪富,发心出家,常行头陀苦行,年老不倦,世尊怜其年老,曾劝令休息
,但尊者辛勤如故,佛赞之说:「有头陀行在,我法久住。」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传
佛心印为禅宗的初祖,在大弟子中头陀第一(头陀此云:抖擞,谓抖擞尘劳烦恼,共有十
二事,谓之十二头陀行)。

自世尊涅盘後,经藏、律藏,能传到现在,都是尊者尽力召集大阿罗汉结集的功劳!据说
:尊者承释迦佛之命,现尚在鸡足山中入定,待弥勒佛下生人间,将金□袈裟传给弥勒佛
方完责任。尊者为佛教的一片婆心,真是值得景仰!

摩诃迦旃延:译为文饰,谓文采修饰也。此尊者善於辞辩,长於论议,凡出口开言,具有
文采,非常巧妙,能令听者悦服,世尊赞悦说:「说法人中,迦旃延最为第一。」在诸弟
子中论议第一。

尊者曾受无神论者的外道,诘问说:「恶人死後受苦理应回来,死而不还,照此则无後世
受生之理?」尊者答:「如世罪人,被禁监狱、钮械、枷锁,得能逃归否?」又问:「既
是说,善人死後,则能生天,云何亦不见归来?」答:「如人堕厕,肯再入否?当知!凡
间恶浊,欲出既不容易,能到天上谁肯再来!」尊者之善论议於兹可见,故增一阿含云:
「善分别义,敷演教道者迦旃延是。」

摩诃拘□罗:译为大膝,是从状得名,以膝头大故。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尊者一生,善
议论好问答,常与其姊,辩论道理,总是论胜之,自从其姊怀孕身子後(身子即舍利弗)
,机辩迅发,口似悬河,词若涌泉,论不及其姊,知所怀必是智人,遂发愤,入南天竺,
游学精勤不息,博览十八种经书,及四围陀典,忙得无暇剪爪,世呼为长爪梵志。後来闻
知舍利弗,随佛出家,愤慨非常!自说瞿昙是什麽人,敢收我外甥为徒,带著骄傲神气,
走到世尊面前,口喊瞿昙!我愿和你辩论。世尊看他来得如此又好笑,知道机缘成熟,才
说:「你论输我怎样打算?」长爪梵志答:「愿杀头以谢。」世尊说:「既是如此你提出
论题来!」梵志开口说:「我一切法不受。」世尊听後笑而反问他,「你现在说的这句话
受不受?」梵志沉思好久,说:「我输了,请杀我头!」世尊说:「我佛法中,只有剃头
没有杀头。」梵志感佛慈悲,遂随佛出家,成为大阿罗汉。尊者以精勤故得四辩才,触问
善答,在诸弟子中答问第一。

离婆多:译为星宿,其父母祷星宿而生,因以为名。又名假和合,因缘是有一夜宿在空亭
,见一小鬼负一死□到,顷刻间有一大鬼追至,强欲夺取死□,争扰不已,小鬼不得已,
请星宿作为证判,星宿据实答说,大鬼大怒,遂拔其手足□之,小鬼见状,即取死□手足
补之,及到天明,星宿深生烦恼,遂疑此身非我,假若此身是我,亲眼看见自身被大鬼拔
去手足食讫,又想若是他身,云何手足复随我行动,於是逢人便问:你见我手我足否?有
一比丘见之,知此人易度,遂说偈云:「本是他遗体,渐假和合用。」星宿遂悟人身四大
假合之理,认识一切事理清楚,即时随之到世尊座前出家。尊者在诸弟子中无倒乱第一。

周利盘陀伽:译为继道。其兄周利译为大路边,盘陀伽译为继道,因为西域风俗,凡妇人
临产,当回娘家,其母皆在还家半途间,生周利和盘陀伽,是以命名,故云继道。其兄周
利先依佛学道,继道亦从出家,但其性极愚钝,虽出家多年,未能持诵半偈(守口摄意身
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经百日或三年,未得熟记,得先遗後,得後忘前,其兄以无知
责之,遣其还俗,但尊者善根深厚,在门外哭泣踌躇不忍离去,世尊知道怜而容之,教其
只念扫帚就可,然亦记一忘一,後因精勤不懈故,日久忽然证悟,得阿罗汉果,在诸弟子
中义持第一。

难陀:译为欢喜,或云孙陀罗难陀,译为艳喜,其实孙陀罗是其妻之名,译为艳,乃当时
的美女,连妻为名,称孙陀罗难陀。是世尊亲弟,波□波提夫人(净饭王第二夫人)所生
,具有三十相好,形貌与世尊相彷佛,若入众中,不识者或错认为是佛。当时摩竭陀国,
有一位著名裸形外道,尝与舍利弗尊者论道败北,敬慕佛法之妙,有欲出家之意,一日偶
遇难陀尊者,见其容貌庄严,叹说:「短小比丘,尚有如是深智博学(舍利弗身材短小)
,况堂堂者乎。」遂从之出家,尊者在诸弟子中仪容第一。

阿难陀:略称阿难,译为庆喜,是世尊堂弟,白饭王之第二太子。佛成道日,诸王及臣民
,欣闻太子成佛(指释迦世尊),举国称庆,又闻宫中诞生王子,大家欢喜,庆而且喜,
因以立名。又云:无染,随佛入天宫等处说法,心无染著故名。二十岁出家,为佛侍者,
凡佛所说法,悉能记忆一字不忘,今日之有佛经可读,皆是其结集,後世佛子当感谢阿难
尊者,涅盘经中称阿难为多闻士,故迦叶尊者赞曰:「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诸
弟子中多闻第一。女人的能受佛陀允许出家为尼,亦是阿难尊者之特别启请,佛才立下八
敬法规矩,允许女人出家当比丘尼,凡是尼姑,亦当感谢尊者才对。

罗侯罗(佛之太子):译为覆障,是障碍之意,有障自、障佛、障母之三义。1障自者,
因宿世塞鼠穴六日,今感报在胎六年故云障自。2障佛者,佛为太子时,其父王不许他出
家,太子对王要求说:「若不老、不病、不死,此三事能达所求者,则愿不出家。」净饭
王莫之奈何!说:「你若有子,当许你出家。」相传:太子曾以手指耶输陀罗腹,默默祷
祝:「当速有子。」耶输陀罗夫人一惊即觉成孕,太子方得出家,因佛为之所障不得早速
出家故云障佛(问:太子十七岁纳妃,十九岁出家,并未行欲事,如何只此手一指耶输之
腹,便即有孕?答:岂不闻六欲天人之行□乎,或以握手乃至一笑一视即便了事,或即怀
孕,况太子以一念精诚指妃腹而祷祝,此亦一种不思议之心理作用,若深达一切唯心之旨
,自无此疑矣,例如赵子昂,思画马变马一事此亦心理一种作用也)。3障母者,罗侯罗
尊者,於佛出家後六年始生,净饭王疑耶输夫人私行不正,愤怒欲杀之,耶输自信洁白,
冤枉难伸,请焚火坑自杀,时到抱子向空发大誓言:「我若为非,母子俱被焚死无憾,若
真遗体天当为证」,遂抱子投坑,真不可思议,火化为莲,更有天人捧耶输身,得母子无
恙,斯时净饭王及诸释种,目睹此状,始起深信无疑,国人亦因之息谤。故曰障母。在做
佛事中,常用之戒定真香赞内,有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一句,及旃檀海岸赞之耶输母子两
无恙一句,即此故事也。在诸弟子中密行第一。经云:「罗侯罗密行唯佛能知之,馀者不
知」,故云密行。

□梵波提:译为牛司。司是牛口哨动之貌,由过去世,见一无齿老僧念佛,讥笑如牛吃草
,因此报五百世为牛,今虽出家证果,馀报未尽,□事虚哨如牛司故名。祈愿大家切勿轻
视沙门,慎之慎之!佛陀恐世人睹尊者形相不知观德,或轻弄讥笑,致招愆尤,故饬居天
上,受诸天人敬奉,在诸弟子中天供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上三字译为不动,下三字译为利根,不动是名,利根是姓,因其族有十八
种故,特以先名後姓,以别馀族。尊者根性最利,不为外境所动故名。奈耶律云:树提长
者,曾以旃檀钵,置於高刹顶上,对众呼说:「谁能以神力取者即与之。」尊者遂现神通
取钵,而受佛陀呵责,不许乱显神通惑众,於是被□不得入灭,留身应末世供养,使人间
广种福田,凡设斋诚敬者,尊者必来冥应,在诸弟子中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译为黑光。身形粗黑而有光,是由宿世裸体在佛前燃灯之报。以裸体故感身粗
黑,以燃灯故感全身光耀。祈愿现在及未来众,在佛前焚香礼拜者,戒之戒之!尊者身黑
有光,夜行不点灯,人见皆惊,故佛陀因此禁诸弟子不得夜行。尊者为佛陀使者,善於化
教,故在诸弟子中教化第一。

摩诃劫宾那:译为房宿。是星名,乃二十八宿中,第四宿也。其父母祷此星而生故名。又
初出家时,途中遇雨寄宿在陶舍,佛陀知其善根成熟,化一比丘亦来求宿,是夜为之说法
,遂依佛出家,得证道果。因於陶家寄宿而值佛入道,故云房宿。在诸弟子中知星宿第一
。

薄拘罗:译为善容。颜貌严肃端正,是因布施得之。在过去世曾施一诃黎勒果(译为天主
将来,五药之一,有病无病皆可食),救一病僧,果报感得五不死。五不死者,初生现异
(肉团),父母以为怪物置之熬盘火煎不死是一,复置釜中汤煮不死是二,复置水中水淹
不死三也,复被大鱼所吞鱼□不死四也,鱼被人获,刀剖子现刀伤不死五也。又昔曾严持
不杀戒,感九十一劫长寿,现世享受百六十岁,在诸弟子中寿命第一。

阿冕楼驮:又云阿那律陀,译为无贫。由往昔□世时以自己所食稗饭施一辟支佛(名披栗
吒),因是七生天上为天王,七生人间为人王,後生生世世所求如意,资用充足,乃至九
十一劫,不受贫穷之苦故以名。此尊者性好睡,每听佛陀说法,时常昏沉不省,佛欲警戒
故大声呵斥:「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尊者被斥而发愤
精进,经七昼夜,眼不交睫,双目饿死□即目失明(身赖粥饭以养活,眼以睡眠而为食,
不眠则饿死矣),佛陀慈悲教其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不久遂得天眼通,观大千世
界如掌中□摩罗果(□摩罗、西域果名,译曰无垢清净,形如林檎,或云似槟榔,食之能
除风冷,西域人手中,喜执此果,故以举喻,意取一目了然也),在诸弟子中天眼第一。

己三列上首名竟

己四总结

如是等诸大弟子。

【消文】如上舍利弗等十六尊者,以及千二百五十人中,未能一一列名,此等皆是佛陀弟
子中的大弟子。

【释义】「如是」二字是指法词,指上十六尊者,「等」是及馀众。「诸」是不一之词,
即众也。「大」是拣别非小之谓。「弟子」:学在师後曰弟,是表示兄先弟後之意,兄喻
先觉,弟後觉也。解从师生曰子,是表示子从父生之意,一切智慧道法,皆从佛启育生故
,亦取父作子述之意,为佛弟子当绍佛种也。此辈皆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非小机
之类,又非一位二位而已,故曰诸大弟子,即此前大比丘大阿罗汉也。

戊初声闻众竟

┌己初□明类

戊二明菩萨众—分三—┼己二□标名

└己三□结

己初明类

并诸菩萨摩诃萨

【消文】佛陀说本经时,在会听众,不独是声闻弟子而已,并有许多大菩萨,亦在座同闻
也。

【释义】并者及也。是承上文,言不独声闻而已,及诸菩萨亦所同闻也。

菩萨:具足应云菩提萨□,我国好略单称菩萨,译为觉有情,觉是觉悟,有情即六道众生
之通称(因有种种情见故),同佛所证曰觉(觉则异众生),无明未尽曰有情(有情则异
诸佛)。兹约自利利他自他两利释之:

1是已证觉道的众生之谓,此即自利。2是将自己所证之道,来觉悟一切众生,此利他。
3谓上求佛道(佛者觉也),下化众生(有情),此自他两利也。

菩萨虽已分证如来觉道,还有识情未全尽故,即等觉菩萨於八识田中,尚留一分生相无明
未破,一分中道未圆,如十四夜月,有以上诸义故称觉有情。又菩萨悲智双运,自他兼利
,以智故上求佛道之觉,以悲故下化一切众生,求证佛道是自利,化度有情是利他,所以
称之。菩萨者具有大慈悲,非同小乘声闻独善其身者比,菩萨视大地众生犹如赤子,以众
生之苦为己苦,平等济度,无分人我,不择亲□,普愿一切众生,悉出苦轮,同得解脱,
故常依四圣谛而发四宏愿,缘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有种种苦故),缘集谛发烦恼
无尽誓愿断(烦恼由招集故),缘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即道也),缘灭谛发佛道
无上誓愿成(佛道即灭谛也),若烦恼未尽则法身不显,而佛道焉成,法门未学自度尚难
,何能普度众生,故菩萨欲成自他两利之行,当四宏并发,六度齐修,方能克成道果。

摩诃萨:摩诃译为大,萨即菩萨,合称为大菩萨,谓诸菩萨中之大菩萨,非权教小菩萨,
乃是破无明,见法身之实教中的大菩萨。又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明大理、修大行、
经大劫、证大果,具此七种堪称大菩萨。菩萨二字或翻为大道心众生,谓发大菩提心,救
度众生之意也。

己初明类竟

己二标名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消文】上文所谓诸大菩萨,即文殊师利法王子……等是也。

【释义】文殊师利:或云曼殊室利(新译),译为妙德,同佛所证微妙三德故(法身德,
般若德,解脱德)。又云妙首,在诸菩萨中,文殊德推为首故。又翻妙吉祥,三惑二死谓
之祸患,若断一分烦恼,或了一种生死,证一分法身,谓之吉祥,然未能称妙,唯此菩萨
,三惑圆断,二死永亡,三德圆彰,故号妙吉祥。又此菩萨生时,有十种祥瑞:1光明满
室,2甘露盈庭,3地涌七珍,4神开伏藏,5鸡生凤儿,6猪娩龙豚,7马产麒麟,8
牛生白泽,9仓变金粟,10象生六牙。按文殊菩萨之本因,如悲华经云:「对宝藏佛发宏
誓愿,蒙佛授记,字曰文殊」,若论本果,则过去龙种上尊王佛,现时在北方欢喜世界作
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又未来於南方离垢世界成佛,号普现如来,今为辅佐释迦示现
菩萨,实则早登佛位,故能圆断三惑,圆彰三德也。

法王子:谓法王之子,是菩萨之别称,诸大菩萨均可称之,法王是佛之尊称,如世间国王
,称为人王,玉皇上帝称为天王,佛乃世出世间,说法之王,故称法王。王者自在义,经
云:「我为法王於法自在」,唯佛可称法王,子即指菩萨,举所生继承二义来说,1所生
:谓诸菩萨之智慧道果,从佛得生故,经云:「从佛化生,从佛口生」,如子从父母所生
故。2继承:父之所作,子述之,以一切菩萨,皆负有荷担如来正法,继承佛陀全部家业
之责,如世间为人子者当继承父业,但佛之家业,不同世间田厝金银器具等为家业,乃以
说法利生为业,故云:「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菩萨能绍隆佛种,辅佛行化,救度
众生,堪能承佛家业,故称法王子。以菩萨位邻妙觉,如佛长子,当绍佛位,正如皇太子
当继王位,有以上诸义故以法王子称之。

又佛有三子,菩萨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人是外子,於真子中,文殊为首。荆溪大师云
:「於法王子中,德推文殊,诸经常为上首。」

阿逸多菩萨:即弥勒菩萨,具足应云弥勒阿逸多,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或云阿逸多是
姓,弥勒是名,未可定执也。弥勒译为慈氏,阿逸多译为无能胜,合称慈氏。此菩萨何谓
慈氏?因过去世值佛(或云大慈如来),发心出家,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直至成佛
犹立是名。又往昔曾为慈育国王,名昙摩流支,慈心救世,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
名慈氏。又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於八千岁,修习慈行。又於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
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有以上诸义故称慈氏(依上所明则慈氏似名非姓也)。何谓无能
胜?悲华经云:「慈氏菩萨发愿於刀兵劫中,拥护众生。」即此慈德应世,悲心救劫,至
极之慈,无有能胜过此菩萨故曰慈无能胜。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内院,为补处菩萨,当来
绍继释迦佛位,为贤劫千佛中之第五佛,於第十减劫,人寿八万岁时,当继佛位下生人间
,於华林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度上中下三根众生,谓之龙华三会(出罗什译弥
勒下生经及增一阿含四十四等云)。弥勒菩萨在梁武帝时,曾应化为傅大士,最受武帝等
尊敬。在五代时,又曾托化浙江奉化,绰号布袋和尚,生得大肚皮,大耳朵,手携布袋,
逢人便乞化,所化一切皆放布袋内。时常自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
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又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诸人,时
人自不识。」由此足见弥勒菩萨,不待第十劫,现已常常显现在世间,只是肉眼不认识而
已!

乾陀诃提:译为不休息。此菩萨,常修万行,广度众生,历□沙劫,未尝暂停,思益经云
:「□河沙劫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过百一十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
□河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後授记,心不休息,故号乾陀诃提。」

常精进菩萨:常是□常(不间断),精是精勤,进是前进,又纯一不杂曰精,向前无退曰
进,究竟精进。谓此菩萨历劫广修梵行,普度众生,一向精进无倦,故名常精进。宝积经
云:「此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

然菩萨众多,何独举此数位列首?盖净土不思议难信之法,非大智莫能证,故以文殊居首(
文殊是菩萨中智慧第一,故经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前舍利弗是声闻中智慧第一,文殊是
实智,舍利弗是权智)。此念佛法门,是度生要法,必须旷劫流布,弥勒为当来下生,既
闻此经,於龙华会必说此净土殊胜法门,为此经流通无尽,故弥勒次之。又此持名方便法
门,无别妙诀,只要万缘放下,单提一念执持名号,於二六时中,常勤精进,永无休息,
自然得到功夫纯熟,临终决得往生,故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又次之,有以上诸义故特
举此数位菩萨为标榜也。

由斯观之此等大士尚愿亲近弥陀,恭闻净土法门,况其他的凡夫岂可放弃,故祈望大家及
未来众,切勿藐视净土,谓愚夫愚妇所修的劣法,或妄生排斥,致招罪咎,或不肯信愿受
持,自失大利,殊为可惜!

【显理】信愿行三为净土资粮,妙首表信,信为万行万德之首,故华严云:「信为道源功
德母。」求生净土,必以信为先,本经云「若有信者」是也。慈氏表愿,愿刀兵劫拥护众
生,本经云:「闻者应当发愿。」常精进,不休息表行,精者不杂,即经中所云「一心不
乱」,进者不退,即经中云:「不退转……」,不休息与精进意同。因此列为上首,愿学
者味之!

己二标名竟

己三结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消文】同文殊等四大菩萨以及其他未列名的诸大菩萨。

【释义】与者同也。如是二字是结上文殊等四菩萨,等是例馀未列名者。谓在会同闻的菩
萨,亦非仅文殊等四位而已,尚有许多未及一一列出的诸大菩萨,故以等字代之。

戊二菩萨众竟

戊三人天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消文】以及释提桓因天主,暨其馀无数诸天人,都来集会一处,听如来宣说净土法门。

【释义】此段显明非独出世声闻菩萨在座,乃至一切人天等众,无不与会同闻,正显极乐
法门广大圆满,无机不摄也。

释提桓因:译为能天主,或云能为主,是忉利天的天主,略称帝释,因有广大福德,能为
忉利天主,故名能天主。忉利译为三十三,即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在须弥山
顶,广八万由旬,中为善见城,是帝释天主所居之宫城(称为善法堂天),其四方四维,
各有四天,四八共三十二,合中之善法堂一天,总成三十三故曰三十三天。

按忉利天主宿因,过去在迦叶佛时为一女人,见迦叶佛入灭,发心修塔,欲令高广庄严,
倾资竭诚而营造,外有三十二人,亦发心共成,因斯胜福,获斯胜报,生为忉利天主,馀
三十二人,为三十二天之天主,以同修福德故。等:谓下等四天王,上等夜摩、兜率、化
乐、他化等诸天,其数甚多,故曰无量诸天。大众:是总结上来,大比丘僧,大菩萨,无
量诸天,以及其馀十方天龙八部四众人等,通以大众称之。俱:偕也,谓一切听众,会集
一处也。

当知!诸大比丘,常随佛故在前,菩萨行中道,绍隆佛种,故居中,诸天为佛外护,在凡
位故列後。又前大阿罗汉,并诸菩萨是大小一对(阿罗汉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今罗汉
菩萨及诸天大众,是圣凡一对(罗汉菩萨是出世圣人,诸天及馀众是世间凡夫)。

丙二别序又名发起序。(佛自唱,依正、二报,为本经之发起)。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

【消文】那时释迦牟尼佛在□园精舍法座上,告大弟子舍利弗说:由此娑婆世界向西方而
去,经过十万亿的诸佛国土,该处有一世界,称为极乐,彼国有一尊佛,号称阿弥陀,现
时正在彼国为众生说法。

【释义】众生有善根之机,故佛感应之!现在大众有应闻净土之机,故佛应而说之!

尔时:即指六种成就(六种缺一不成法会),佛将说此经之时。

告:上对下曰告,下对上曰白,表示尊卑也。

问:「无论那一部经悉有发起之机,先问而後说,然本经则开首即就是说:佛告,这是什
麽意思?」答:「当知!持名念佛乃不思议圆妙的法门,少有人知道,故无人能为发起,
而世尊,佛心愍物无涯,佛智鉴机无谬,知机缘成熟,大众应闻此妙法而获益,及预知末
世机宜,应依此法而度脱,事关谨要故不候请,无问而自说,直唱净土依正名号以为发起
,此即十二部中无问自说的一部。」

总之!佛陀是怜悯末世众生,根钝障重,其馀法门,幽深不易修习,所以特开此法门,一
生就可即办之大方便门,悉使而能度脱。

又问:「佛之弟子众多,何故独告舍利弗?」答:「其义有二:1净土不思议难信的法门
,非大智慧是莫能直下信受无疑,故特呼舍利弗而告之,正如般若会上举须菩提为当机之
意同,以般若谈空,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当知!藉彼为机,以普告现前一切大众,以及未
来一切众生,非为专意对舍利弗说。2具有四悉之益(即四悉檀,悉者普也,檀是梵音译
为施,乃华梵合称,佛以四法普施众生,故称四悉檀),舍利弗是世尊的大弟子,常居经
首,理应如是令得欢喜益故,即世界悉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众所推崇,他既信此法门
大众亦能信从之,令得生善益故,即为人悉檀;特为不信净土者令其顿生悔愧之心,转其
邪执,令得灭恶益故,即对治悉檀;为策进修习小法者,使其回小向大,求生净土,究竟
成佛,令得入理益故,即第一义谛悉檀。」

从是西方:标示现处也。从者由也,是者指此土娑婆世界,西方是因极乐在西故说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是标远近。过是经过,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亿,或云千万为亿,现
在由娑婆向西而去,非经过一亿百亿千亿万亿的佛土,乃是经过十个万亿之三千大千世界
的佛土。故说:过十万亿佛土。佛土:佛所教化之国土(土读去声,同度字同音),三千
大千世界为一佛之教化土。问:何谓三千大千世界,答:当知!於大海之中,有一须弥山
(此云妙高,纯是四宝所成,高八万四千由旬),外有七金山,七香水海,次第相间,围
绕须弥,如七重城堑,次第围旋,第七山之外,即大咸水海,弥涟四方於须弥,四面咸水
海中,浮四大洲,在东曰:东胜身洲(梵语:弗婆提,此云身胜,其人身形殊胜,从人立
名,身高八肘,寿二百五十岁),在南曰:南瞻部洲(此云胜金,是树名,洲有此树,树
汁入水,沙石成金,超胜馀金,从树立名,人高三肘,寿百岁以下,现在我等所居,即南
瞻部洲也。以世界现在的五大洲推之,乃南瞻部洲中,百千小洲中之一小洲而已,以近代
地理学会通,即北冰洋之北,为金山外山根,是北地轴所依,南冰洋之南,为铁围山内山
根,是南地轴所依),在西曰:西牛货洲(梵语瞿耶□,此云牛货,以牛为货,从物立名
,人高十六肘,寿五百岁),在北曰:北俱卢洲(又名郁单越,此云胜处,胜三洲故,人
高三十二肘,寿一千岁,无中夭者),一洲中复有无数小洲,无数国土,咸水海外有铁围
山环绕如外城,同一日月所照,上至六欲天,此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覆,合一千个小
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覆,合一
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覆,共有十亿须弥、十亿日月、十亿四天下,一
大铁围山总环绕之,谓之大千世界,因三次言千,故说:三千大千世界,约竖言则谓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约横言则谓大千,此为一佛之化土也。

有世界名曰极乐:标依报也(依报指国土,众生共同所居故名为依,随所作业,依有胜劣
,故名为报),此句乃为下文正宗分中,广示依报庄严之张本,世尊自唱极乐国土殊胜以
为发起,是告诸大众,以依报之实有,使一切众生深生确信之心,令其□慕欣求往生。世
界:世是世代,以迁流为义,有现在、过去、未来三际之时分也(约竖言),界是界限,
约方位而言,有四方、四维、上下、十方之国土(约横说),时处合一名谓世界。

极乐:梵语须摩提,译为极乐,又云安乐、安养、清泰,虽名异其义则同,乃西方世界之
一,以彼国依正二报殊胜庄严,永离众苦,第一安乐,一切人天之乐,无有可比,故曰极
乐。又以十方佛刹,皆具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馀土,三、实报庄严土,四
、常寂光土),各分净秽,唯极乐四土俱净,此皆弥陀如来不思议行愿称性功德的所感,
乃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唯一无二故以极乐称之。

问:「经过十万亿佛土,方到极乐,岂不是太远?」

答:1约事:虽有十万亿土之遥,若以法华所明,东方世界之多,而以抹土点尘计之,则
十万亿者,极为至近,又按华严所明,二十重华藏世界,每重则有无数微尘世界佛刹土,
吾今所住娑婆世界,是在华藏世界中,第十三重,乃微尘刹土佛世界中之一尘,极乐与娑
婆同在第十三重,以无数微尘刹土之多,现在所说:极乐仅是过娑婆十万亿,则亦未足为
远。2约理:则不离咫尺,以吾人一念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
是我一念心中所现,而法界唯心则自心本具极乐,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如是更何有
疑极乐远近之虑哉!然吾人因颠倒执著妄想遮蔽,故不能证得,若能发一念真心念佛,念
到一心不乱,实相现前,亲证本心,即生自心净土,见自性弥陀,则极乐本不离自心,所
谓全事即理,全妄即真,性修不二,自他圆融,何可以远近计之!

当知!十万亿者,若对凡夫肉眼来说,即有很远之感,若净业成就,临终在定之心,则目
前便是极乐,古德云:「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愿学者细味之!

复次:善根不具深厚者,对於「过十万亿佛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一段文,未免生疑,
谓如何能知离此土十万亿外有一极乐世界,现在可以举事实来证明:即如现在的五大洲,
昔时海陆空行的交通未发达时,未能知道,而现在则知之!例此则可知道离此十万亿世界
外实有极乐。再以理论上来证明:佛说有无量世界,但我们看不到,则如近世天文学发达
,知道空中每星球都是一个世界,照此事实来证明,这是我们看得见的事实。以此例来说
:常人的眼看不见的若以显微镜照之则能见到(经云:「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昔
时未有显微镜,何能得信,现在科学昌明,愈证明佛说之不谬),又如极远之物,亦非常
人的眼可能见到,若以望远镜则能见到,照以上理论推之,可断定佛说无量世界中,必有
一个极乐世界,这非凡夫俗眼所能见到,唯佛眼则能彻见清楚,凡世间一切事物均不可以
不曾亲见者谓之不实,例如未曾见过孙国父,或未曾到过杭州,乃至不曾见过自己之曾祖
父祖母,岂可谓之说无有孙国父、杭州,乃至无有曾祖父祖母之谈!若确以不亲见为无实
有者,则世间诸历史均成无效矣!愿智者三思之!

当知佛具一切种智,亲证宇宙万象真理,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所不知,又以佛眼能照见十
方无尽世界,如掌中物,故其能知离此娑婆十万亿土外,有一极乐世界,是以佛智圆知,
佛眼遍见十方微尘世界悉能洞察无遗,况离此十万亿而不知不见乎?祈大家深信之!至速
发愿实行念佛求生,则无论何人均可往生彼国得享安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标正报也(正报是指身言,众生各别正受之身曰正,随所作业,因
而身有胜劣曰报,极乐正报庄严乃弥陀不思议的愿行所感),此句乃为下文正宗分中,广
示正报庄严的张本,世尊自唱弥陀名号为发起,是告以正报实有,以起众生确信之心,令
其专诚念佛,其土指极乐世界,有一世界必有一佛教化,故曰有佛。其佛是谁?号曰阿弥
陀,依德受称曰号,即极乐教主之万德洪名也(释义及翻译请见经题中之说明)。

今现在说法:此标度生之仪也。今者此时也,即指释迦如来说此经之时。言现在者,拣别
过去、未来,以释迦如来宣说此经时,而弥陀如来亦正在彼土为众说法,故曰今现在说法
。

又复当知现在说法,非独指世尊说此经时谓现在,即释迦如来未出世前(十劫前),亦可
称现在,以弥陀如来成佛已经十劫推测,则释迦如来未出世时,弥陀如来早已日日在极乐
为大众说法久矣。虽释迦灭後时至今日乃至未来亦可称为现在,以弥陀无量寿故。盖佛佛
度生心切,故知弥陀无日不在彼土为众说法,所以现在二字贯通於前後也。又非唯弥陀独
自说法而已,即水鸟风树等,亦莫不正在演说微妙法(如正文中所明),如大本云(无量
寿经名大阿弥陀经):「彼国莲华出无量光,光中出无量佛,一一诸佛皆说妙法。」

复次:娑婆世界,国土有成住坏空之劫,众生有生住异灭之相,极乐世界依报则国土不坏
,正报则寿命无量,阿弥陀佛无时不为其众生说法,而现在娑婆众生何福薄於至极,释迦
世尊入灭已久,弥勒如来尚未下生,何日能得亲睹佛身,亲闻说法呢?古德云:「佛在世
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真色身。」此真可为一叹!今弥
陀正在彼土大说而特说,胜缘难遇,良机罕有,正应发愿求生,速证菩提之时,不然则非
独自误,大有辜负二慈尊之老婆心极矣!

本经以信愿行三为宗旨,故经中处处指陈,即此别序文中,亦有劝信、劝愿、劝行之意以
作发起,正宗亦说三资粮(信愿行三为往生净土三资粮),现在先为提示:「有世界名曰
极乐,有佛号阿弥陀。」是佛亲口所指示,当深信之□劝信。「极乐世界」,此示胜妙净
土,欲令闻者发愿求生□劝愿。「阿弥陀」,此示万德洪名,欲令闻者发心称念□劝行。
如来澈底悲心,殷勤劝告,谆谆善诱,真不愧三界的大慈父。

【显理】「尔时」表体用冥契,「佛告舍利弗」表从体起用,「从是」表五蕴身(「是」
即指娑婆,娑婆有五浊,即同五蕴色身),「西方」表坚固清净心(西属金其体坚固,则
清净义),「过十万亿佛土」表断十万亿烦恼(国土是隔碍义,极乐有十万亿土之隔,正
如众生为十万亿烦恼所蔽,过十万亿土即到极乐,喻断十万亿烦恼,即成佛道),「有世
界」表自性竖穷横遍(「世」是三际竖穷义,「界」是十方即横遍义),「名极乐」表究
竟涅盘(离生死苦得解脱乐即涅盘也),言由此五蕴之身,能发一念坚固清净心,来念佛
修行,念到一心不乱,功夫则到手,可能断除一切烦恼障碍,自然证到自性不生不灭之理
,此即究竟涅盘的大安乐。「其土有佛」表色身中,有一主人翁(真性),其土表色身,
佛表其性。「号阿弥陀」表是名法身。「今现在说法」表法身随缘妙用,时时显现,未尝
须臾离也。所谓见色闻声大用现前,穿衣□饭,承渠恩力,我们日常作为知寒知□,乃至
一切事中,此法身,真性无不处处亲切叮咛,而我们不认识它□法身真性,殊为可惜!

正宗是正明一经的宗要,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起,至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共
七百九十一字为正宗分的文。

讲入正宗分,须先分科:

 ┌丙初—详陈依正庄严以启信分二——┬丁初总释极乐名义分二┐

乙二正宗分分三┼丙二—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 └丁二别示依正庄严 │

 └丙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 │

┌———————————————————————————┘

├戊初□约众生正报

└戊二□约国土依报

今戊初约众生正报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消文】世尊又召呼舍利弗而问说:「舍利弗!阿弥陀佛的国土因何名为极乐呢?」不待
舍利弗开口,佛便自己答说:「彼国的众生,没有种种的苦,但受种种的乐,所以名为极
乐。」

【释义】此段是应前段极乐名字,自问自答,先约众生正报解释极乐。

其国众生:谓念佛往生彼国的众生(梵语萨□新译曰有情,旧译曰众生),是说:众缘和
合而生,娑婆众生则外借地水火风四缘以成色身,内合受想行识四法以成心法,具足内外
诸法相集而生,故名众生(众生是假名,五蕴是实法,此约自身正报明),又经历众多的
生死,亦云众生,谓常於六道轮回不息故(此是约生处依报明)。多善根福德因缘而生彼
国,莲花清净为身,灵明寂照为心,此极乐之众生也。

附┌色…四大五根为色蕴,即吾人之色身。

五├受…领纳五尘攀缘外境为受蕴,即第五识。

蕴├想…取所缘境忆想分别为想蕴,即第六识。

表├行…□审思量念念不停为行蕴,即第七识。

└识…了别诸性识境执持一切种子为识蕴,即第八识是总报主。

极乐世界,究竟安乐,永离诸苦,故曰无有众苦。众□是不一之谓,苦□乃逼恼之义。有
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难苦,无量诸苦。故曰:「众苦。」极乐则反之,故曰:「无有。
」

三苦者:一、苦苦□受有生老病死之身,(身是苦果)已名为苦,更加冤憎相会,恩爱别
离,所求不得,乃至其馀的一切众苦逼恼,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苦中加苦故);二、
坏苦□以娑婆终有坏灭,事无久远,乐非真实,切实的说:虽有少分之乐,亦非究竟,乐
去悲来,苦恼者多谓之坏苦(如世间富贵之家,一旦失败即是坏苦,世法靠不住故),亦
如六欲天人虽受衣食如意,宫殿随身之乐,此乃有漏十善所感,终有福尽堕落之日,初禅
天虽得离生喜乐定,二禅天得定生喜乐定,三禅天得离喜妙乐定,四禅天得舍念清净定之
乐,这皆属世间有漏的禅定,当乐境享尽堕落时,不胜忧恼亦曰坏苦(有漏业不坚远故)
;三、行苦□(行是迁流不息,刹那生灭之义)由诸法迁变无常,而生苦恼谓之行苦,如
无色界之四空天,虽得四种空定,寿八万四千大劫,无色质之累,有空定之乐(或云苦乐
双亡),然亦属有漏(以未出三界故),若失去定力时,还要堕落生死轮回,虽未随时,
亦不免常受行阴,念念迁流之苦,故曰行苦(有漏定非真乐故)。当知!欲界具三苦,色
界无苦苦,无色界唯行苦。

八苦:1生苦□在母胎中,俨如囚狱,出胎又受风刀割体之苦,诗云:「业风吹识入胞胎
,狱户深藏实可哀。」2老苦□力弱容改□神衰智钝,举动言行,皆不如意,故人不喜近
,诗云:「流泪暗思童稚乐,见人空话壮年强。」3病苦□四大不调,诸根痛患,饮食俱
废,坐卧不安,诗云:「四大因时偶渐乖,此身无地可安排。」4死苦□四大分散,抽筋
折骨,恩爱割别,业境现前,惊恐无量,诗云:「脱壳生龟真痛绝,落汤螃蟹漫□惶。」
5求不得苦□想欲求得,而偏失名利福寿,凡所欲求而不随愿,诗云:「扬帆屡见沉舟客
,挂榜偏伤落第人。」6爱别离苦□想欲长久住合,那知眷属恩爱一朝割别,苦不可言(
缘若尽时各自散),诗云:「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7冤憎会苦□有仇怨
之人,最怕会见,想欲避而偏偏相逢,一见仇人如眼中钉,常生憎恨,诗云:「好事频求
难得到,冤家欲避反相逢。」8五蕴炽盛苦□身心烦恼如火炽然,昼夜炽盛,焚烧众生身
心,苦不可言,诗云:「逼迫身心苦事多,哀声无地可号呼!」

复次:八苦前四属身,後四属心,又前七种是别,後一种是总(以前七苦不出五蕴身心故
),此外还有天灾人祸□寒侵暑迫,雨打雷惊,讥骂嘲刺,欺□压迫等苦,若扩而充之,
不胜枚举。总之上来所说三苦乃三界众生之所共受,八苦是一切人类所同受,上至国王,
下至庸人无一个可能免者,亦无法可逃避也。而极乐世界众生,永不闻苦名字,故祈愿大
家发心念佛求生!

但受诸乐□所受纯乐无苦曰但受;乐事非一曰诸乐。彼土不同此土苦多乐少,虽有少分之
乐,多数由种种苦力强求而得者,又不能长久享受,终有失去之日,所谓乐极生悲,此乃
乐中带苦,非纯乐也。极乐世界则不论所受用的一切依报,与所感身相的正报,一一殊胜
妙乐,无有少许苦事相间,故曰:但受诸乐。然娑婆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极乐则但
有三乐、八乐,乃至无量诸乐。

三乐:1清净无累乐□无粗浊之身,欲爱之染,则无苦苦。2依正常然乐□寿命无量,国
土不坏,即无坏苦。3正智不动乐□安住真理,不生不灭,则无行苦。八乐:1莲花化身
乐□即无十月胎狱之生苦,诗云:「誓割爱缘生极乐,华中产取玉婴孩。」2相好庄严乐
□功德之身永无改变故,即无形骸衰朽之老苦,诗云:宁知净土春长在,不使身心昼夜忙
。」3自在清泰乐□清净之身永离痛患,即无四大不调诸病苦,诗云:「谁知极乐清虚体
,自在游行白玉阶。」4寿命无量乐□与佛同寿,不生不灭,即无四大分离之死苦,诗云
:「何似华开亲见佛,无生无灭寿难量。」5所欲如意乐□衣食随念,不假造作,即无所
求不得苦,诗云:「乐邦衣食天然好,不用区区更苦求。」6海众常聚乐□清净海众,长
为亲友,则无恩爱别离苦,诗云:「诸上善人俱会处,愿教旷劫不分张。」7上善俱会乐
□诸上善人,互相爱敬,即无冤憎会遇苦,诗云:「何时得预莲池会,积劫冤仇好共消。
」8身心寂净乐□身常清净,心□寂照,则无五蕴烦恼炽盛苦,诗云:「何当净土修禅观
,寂照同时离有无。」

总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苦乐因果莫不皆由各人自己所造成,娑婆众生念念颠倒
,则所感依正皆秽,故有五浊、三苦、八苦乃至无量种种业感苦;极乐众生心心正念,则
所感依正皆净,故有五清三乐八乐乃至无量种种法性乐也。

故名极乐:故□是承上结下词,谓如上所言,不受众苦但受诸乐,所以名为极乐。今以三
界比论之:三恶道极苦无乐,人、及修罗苦多乐少(或云苦乐相半),诸天、虽然乐多苦
少,然乐无长久有坏苦故;唯西方纯乐无苦永远不变,此即究竟乐,故以极乐称之。二土
对较苦乐悬殊,净秽迥异。如是胜劣攸分,取舍则由人!

当知!佛说此苦乐者,意欲使人深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然而生,深知彼土之乐
,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此段以为下文劝策发心念佛求生的张本。

复次:菩萨发心利人,不取涅盘之乐,不舍众生之苦,无苦乐取舍之相,方符合大乘之道
,今念佛一门厌秽欣净,舍苦求乐,岂非凡夫小乘之道,何得称为圆顿法门?答:未得无
生法忍(真智安住於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为初地或七地八地所证,菩萨得此无生法忍则
不退转也。),必不能广度众生广作佛事,喻如小车不堪重载,弱翅不可高飞,若强行之
,非仅不获效果,恐遭自他俱陷之灾!故必先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得无生忍已,获大智慧
、大辩才,具诸神通威力,那时再来此界普度众生,岂不是善全妙策呢!

由斯观之!则舍苦者,正欲救众生之苦,即菩萨之大悲心;求乐者,正欲与众生之乐,即
菩萨之大慈心,这岂是小乘独善之辈可以同日而论乎!

【显理】「彼土」表自性,「名为极乐」表即是涅盘,「其国众生」表证得自性之人,「
无有众苦」表已断一切烦恼,「但受诸乐」表长得解脱,「故名极乐」表即是涅盘言自性
(何故名为涅盘,因证到自性之人,已断三惑烦恼,长得解脱之乐,所以名之为涅盘。)

戊初约众生正报释竟

戊二约国土依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
名为极乐。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说:「极乐国土的宫殿楼阁之外,更有七重栏□围护之,上有七
重宝网覆之,前後相间布列七重行树,皆是四宝所成,而且周遍重重围绕,整齐美观无比
!」

【释义】此段是约依报□国土,解释极乐。又舍利弗:又是再也,因前已约正报,今欲重
约依报解释,故再呼当机舍利弗而告诉他说:「此栏网行树皆是西方庄严妙境。」

栏□:横曰栏,直曰□,即栏杆也。罗网:即宝网也。罗是结也,金缕珍珠,百千杂宝,
庄严所结成的,四围垂以宝铃,光色华耀,能夺人目。行树:行是行列,次第成行,无杂
乱者。栏□是严饰楼阁,行树是严饰露地,罗网是严饰空界。各言七重者乃有所表,待文
末标明。

盖极乐宝地绝胜无比,所有宫殿楼阁之外,则绕一重栏□,栏□之外绕一重行树,上覆七
重罗网,行树之外又绕一重栏□,又覆一重罗网,重重相间,而至於七,或一重栏□绕二
重行树,覆二重宝网,乃至七重如是,互相配置,一一庄严,尤其是皆是金银琉璃玻璃的
四宝所成,故曰:「皆是四宝。」现在只举出行树来说:或有纯以一宝为一树,或是二宝
为一树,乃至四宝为一树,或金根银叶,琉璃花玻璃果,或银根琉璃叶,金花银果,或玻
璃根,金叶银花,琉璃果等,如是美丽庄严无比,栏□罗网例此可知!

当知!所说四宝七重乃是从略举出而已,其实则重重无尽不可以言说(详请阅大弥陀经)!

周匝围绕:谓周遍匝满四围而环绕。是说七重栏树罗网,非但宫殿楼阁,如是相间绕覆,
即园林池沼等,莫不皆然!又不论佛菩萨及海众,凡所住处,悉皆如是有之,乃至遍绕全
极乐世界,处处布置面面皆是,故曰:周匝围绕。所谓栏□曲曲护绕於宫殿楼阁之外,处
处皆通宝树,□□布列於阶道池畔之间,色色俱备罗网弥覆於楼阁,行树之上光光相映,
非世间人力所能造者,乃弥陀如来不思议愿力功德所成。问:「此方王臣长者家,不是亦
有栏树等之设?」答:「此方虽有树木不过□林,栏不过是木铁,网不过丝麻,楼阁不过
砖石,还须人力经营,岂可与天然四宝所成的极乐同日而语哉!」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是乃承上之词,故是结下之语,谓承上来所说栏网行树等,如是胜妙
殊特,诚非一切可比,所以彼国名为极乐世界。

兹不厌繁,再引大本弥陀经证之,亦可助发求生净土者之益信欣慕,大本云:「复有种种
宝树,其纯一宝者,根茎枝叶华果皆一宝,二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华果间以二宝,乃至
四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各以一宝,其花与果同於根茎,五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花果各
以一宝,七宝为一树者亦复如是!唯加其节益用一宝,如是诸树乃至行列数百千重,间以
宝池亦复如是!乃至周遍世界,荣色光耀不可胜视。」又观经云:「一树高八万由旬,其
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光色,玻璃色中出红光色
,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
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又大本法藏愿云:「我作
佛时,国中华树,俱以无量杂宝,百千芬香而共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
佛行。」据此可知,极乐真是乐极矣!今经但说七重,彼则说数百千重,今但说罗网,彼
则说罗网之中,出天宫殿,今但说行树,彼则说行树之中出诸光,及诸妙香,今但说四宝
,彼则说七种盖,今经略而彼经详,以简摄繁,取文省故,其义实则无欠也(此乃弥陀四
十八愿中之第二十二国土严饰愿所成也)。

【显理】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四宝表四德(常乐我净),栏□表自性纵横(自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如栏之
横,如□之竖,竖即纵也。),宝网表自性包罗法界,行树表自性长养诸善根,彼国表自
性(自性中具足一切无为功德,如彼国种种庄严乐境故。),极乐世界表法身境界(法身
不思议境界正与极乐妙境义同,或表涅盘境界亦可)。

戊二约国土依报释竟

以上丁初总释极乐名义一科文竟

丁二别示依正庄严分二—┬戊初—依报分四┐

└戊二□正报 │

┌—————————————————┘

├己初□池阁行树分二—┬庚初□正陈

├己二□华乐金地 └庚二□结成

├己三□化禽演法

└己四□风树什韵

今初正陈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而说:彼极乐国土,不但栏树罗网的庄严而已,还有七宝所成的
水池,尤其是池中的水,具有八种功德,而且时常充足盈满,於宝池之中。又该宝池底是
纯用金沙□的。

【释义】上文是约依正庄严总释极乐名义,此下是别示依正庄严明极乐受用妙境,现在先
来说明池水非但栏□等庄严而已,即此池水之类,亦皆殊胜无比。

七宝池:拣别此方土石所成者,是乃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七宝庄严
所成故名七宝池。或纯一宝所成,或二宝乃至七宝,或七宝互相间杂而成,如行树同。又
此宝池之大,四方有四十里或是五十里,如是展转增大以至四方二万四百八十里;似若大
海然,现在不举出者乃文之省略。兹再引证大本云:「内外左右有诸宝池,或十由旬(此
云里数有三种大八十里中六十里小四十里),或二十乃至百千由旬,犹如大海,一宝二宝
乃至七宝所共合成。」然此诸宝池,皆是念佛海众生长之所,有时亦可澡浴其间,又非止
一个,乃是无量无数,既然有池必就有水,此固然之理,此水又非人间寻常之水,其水乃
有八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故曰八功德水。功是功能,德是德用(即不可思议之妙用)。

八功德:1澄净(澄明净洁)不同此土昏扰污浊;2清冷(清湛凉冷)不同此土冬冻暑热
;3甘美(甘甜美妙)不同此土咸淡臭劣;4轻软(轻扬柔软)不同此土凝滞沉重;5润
泽(光润滑泽)不同此土腐褪枯涩;6安和(安静顺和)不同此土凶流暴暴;7除□渴(
非唯止渴亦能疗□)不同此土饱胀增病;8长养善根(增长养育诸善根)不同此土损害没
溺。

充满其中:充是充足,异此土有时枯竭,满是盈满,异此土有时泛滥,其中是指七宝池之
中,此微妙功德水,人间绝不可见,唯极乐世界则时常充满其宝池之中,未尝乾涸,亦不
曾溃溢,或泛滥,妙哉!八功德水!真是不可思议,具足澄净、清冷、安和、润泽……等
。问:「水悉皆有之,何彼土独以功德称?」答:「此土之水,过扰则昏,逢溷则浊,不
常澄净,故日晒则□,火煎则热,不常清冷,故大雨则泛,暴流则凶,不常安和,故混杂
则变,酷旱则枯,不常润泽,故近海则咸,积久则臭,不常甘美,故遇壅则滞,逢寒则冻
,不常轻软,故食多则胀,非唯不能除□渴,浸久则病,非唯不能养善根,而彼土德水,
则纵经亿劫而丝毫不变其胜妙,故称之为功德,谁曰不可!本经但言八德,而大本则详叙
宝池德水,复有三种殊胜妙用:1水能随意,大本云:『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
,诸上善人,入七宝池,澡雪身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至腰、至腋、
至颈及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还复,水即还复,调和冷□,无不顺适,开神悦体,荡涤
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当知水本无知能顺人意,岂凡情所能测哉!2水能说法,
大本云:『微澜回流,转相灌注,不迟不疾,安详徐逝,波扬无量,自然妙声,称念佛声
,或念法声,或念僧声,寂静声,无我声,波罗密声,乃至众妙声,称其所欲,无不闻者
发清净心成熟诸根,永不退於无上菩提。』当知水本无情,而能说法,岂心想所能及哉!
3浴毕进道,大本又云:『既皆浴已,或坐於莲花之上,有在地讲经者,诵经者,自说经
者,授经者,听经者,念经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经行念佛者,有在虚空讲经者,乃
至坐禅经行者,各随其质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转地菩萨而得不退。
』当知水本无心,能令进道又岂思量所能及哉!」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异此方沙石污泥也。谓纯用金沙□布池底,此亦是略说,如大本云:
「纯一宝池底沙亦以一宝,黄金池者白银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二宝为池底沙亦二,
乃至七宝亦复如是。」又观经云:「黄金为渠,其下皆杂色金刚而为底沙。」

【显理】七宝表七圣财(一信、二戒、三闻、四舍、五慧、六惭、七愧、前五如宝,後二
如人,善守财故,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圣人护此故名圣财。)。八功德水表八正理水
。池底纯以金沙表真如彻底不变。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
瑙,而严饰之。

【消文】宝池四边所有的阶砌和道路,亦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四宝互相庄严而构
成的,宝池上还有许多高楼杰阁,亦用金银等七宝所庄严而雕饰的。

【释义】此段是解释楼阁庄严文。四边阶道:东西南北曰四,池边曰边,砌级曰阶,坦平
曰道(路也)。池岸有阶可通上下(由之入池升岸),岸上有道可通来往(供散步游行)
,或阶或道,悉是四宝合成,或相间,或纯一配置不等。

上有楼阁:上字有三种解释:1宝池之上,2四岸之上,3虚空之上。重屋曰楼,岑楼曰
阁。亦以:来者亦是,以者用也,言非独阶道众宝所成,即此楼阁亦是用金银等七宝所庄
严而成,各色各样俱全,专为往生之诸上善人所居之设,或供游玩,或休憩,以及聚会说
法之所也。求生得到者先在宝池莲胞中静修,待莲华一开便可登上四岸住楼阁,加入法会
,见佛闻法矣。

兹不厌烦,再引经参照,大本云:「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皆以七宝,胜此界
六欲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乃至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
量宝(其中楼阁有随意高下,大小浮於虚空,有不能随意,止在地上,是以求道时心有勤
惰而功有优劣故)。」又观经云:「黄金地上,一一宝中,五百色光,其光如华,成光明
台,楼阁千万,百宝所成。」又云:「楼阁两边,各有华盖,无量乐器,八种清风(四维
四方之风),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本经但举七宝,不详说其馀者
,亦是省略文也。

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金银二种,此方常见,似不必释。琉璃是梵语
,具云:「吠琉璃」,翻为青色宝,其色青故。又云:「不远山」因出宝之山近波罗奈城
故名不远山。古作流璃,後人见是玉类,故改为琉璃。玻璃,亦是梵语,具云:「□坡致
迦」译为水玉,其状似此方水晶,有赤、白、青三色,古作坡离,人见似玉,故改为玻璃
。

砗磲:具云「牟婆洛揭拉婆」,译为「青白色宝」,以色命名,故又云「大贝」,产自海
中大介□,其形似车辋(周车轮之外者曰辋)。赤珠:赤□所出,其色赤故名。玛瑙:梵
语摩婆罗伽隶,译为马脑宝,其色如马之脑故名。後人见是玉类改作玛瑙,有山玛瑙、水
玛瑙之别。问:七宝中以金为首者何也。答:具有四义故:1体则坚固,2性则柔软,3
色具光明,4价则贵重。如上七宝虽是取名同於此方,实则一一超胜此方之七宝百千万倍
。问:「尧帝处茅茨,禹王卑宫室,颜回居陋巷,古圣先贤,□贵其德,不重装饰,今西
方佛圣,何独不然,乃贪华丽而尚外观乎?」答:噫!此乃不明弥陀大慈悲心,故致有此
疑!当知佛为利生悯物,大开方便,俯从机宜,以大愿行,无量功德,庄严极乐净土,欲
令诸众生,知苦求乐,厌秽欣净,而发心修行念佛,终使之毕竟成佛,至此则自性本具,
□沙功德,俱足常乐我净四德,则七宝所庄严者,亦不足为胜妙矣!正所谓:「先以欲钩
牵,後令入佛智。」此乃一种方便引度的妙法,云栖大师云:「喻如正□寒之国,忽闻饱
□之乡,久处幽暗之途,乍睹光明之境,宁不身心踊跃,速舍故而取新乎!若得往生,终
成解脱,方便接引,当如是耳。」

【显理】「四边阶道」表四教念佛法门(四教有高下如阶法门是能通义如道),楼阁表真
智安住无生之理。)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消文】又七宝池中,有无数莲花,大似车轮,青色莲花,则放青色光明……白色莲花则
放白色光明,极其幽微胜妙,又最清香,净洁的。

【释义】此段是举出莲花殊胜之文。上文宝池是明生处,今莲花乃明托胎莲花;是离垢清
净义,乃极乐七宝池中所生者,为念佛众生之托质受生处。非但池是七宝所庄严,即此莲
花亦然,根产金沙,花浮德水,光色华耀,微妙香洁,异於此土生在浊水污泥也。大如车
轮:是形容莲花之形状(非指此方常人所御之普通车轮),谓宝池内的莲花,其大如转轮
圣王所乘的金轮(轮王之金轮,大一由旬,转轮圣王即金轮王。轮王有四:一、金轮王统
四大部洲,即王位时有金轮宝自然现前,乘之一日之内可以周游四大部洲,金轮王出世,
海水低落,海边现有轮王道路能通四洲。二、银轮王统领东西南三洲。三、铜轮王统领东
南二洲。四、铁轮王统领南瞻部洲。),此举其最少者,若据观经等所明,其数不一,非
止一由旬也。大本云:「池中莲花,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观经云:「一一池中,有
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观斯则知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其大小不可局定
,由念佛人,因中勤惰以分胜劣,随其感现大小则不同。

又车轮者不但状如莲花形,亦且表花之德,车轮有运转义,正显宝池莲花,能「运」载十
方念佛众生出苦海,到极乐「转」凡成圣也(七宝莲花能从空飞至十方迎接念佛众生往生
彼国)。

青色青光等四句,是明莲花的殊胜,不唯举色,而亦说光光是从色而发,如珠莹洁,则能
发光,西方莲花七宝所成,极其莹洁,故能有光。青华名优钵罗,黄华名拘勿头,赤华名
钵头摩,白华名分陀利,由往生众生,身有光明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花或纯,或杂
,光色无量,今但举四色四光,亦是省略文法。如大本云:「青色青光,乃至玄黄朱紫之
色,其光亦然,炜烨焕烂,明耀日月,一一花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据此则知其具无
量色,而色色无尽光光相照,所谓一色含众色,一光摄多光,岂凡情思量,所能及哉!此
宝池莲花者,一为净土中之庄严,一为念佛人之托生,以极乐众生无有淫欲,故不受父母
胞胎,皆为莲花化生,十方众生闻说净土念佛法门,信愿念佛者七宝池中即时生一莲蕊,
同时标名於上,由念力而生长,随功行分胜劣,若精进念佛者则莲日大,一日光色倍鲜荣
茂非常,若懈怠放逸,或中途退心者则莲花日渐雕谢失色乃至完全枯萎,所谓勤惰□分荣
枯顿异,倘一生精持不退,临终一心不乱,便得往生托质莲花清净受生,谓之莲胞化生,
花开见佛,即悟无生,故偈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即此意也。大
本云:「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等,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於七宝池莲花化生,自然
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净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诸天可
比,皆受自然清虚之体,无极之寿。」此是约下八品往生者而论,若是上上品往生者,则
乘金刚宝台,到时即见如来法身,不必经过莲花即悟无生,此亦随其修功深浅,而感有优
劣不同,以莲花受生故极乐又称莲邦,净土号为莲宗,同莲名曰莲友,良有以也。

问:「十方无央数世界,若念佛求生者多,则极乐世界七宝池内之花,岂不为之拥挤难堪
乎?」答:当知!弥陀不思议功德所成之极乐,岂同凡间生灭事相有质碍者可比,喻如百
川汇归大海,而不见其溢,万众含照於镜,而无所碍,极乐宝池如海,如镜,求往众生若
百川,若万象,如是,则何患宝池之溢,有碍十方往生之多呢!」智者自当体会!

微妙香洁:此略叹莲花四德。彼土莲花光色,既胜其他,香气等亦应有异,非此土莲花可
比也。七宝所成,此方绝无曰「微」,其色无量又能放光曰「妙」,异芳远闻,四时不变
曰「香」,出自德水至净无浊曰「洁」;又色光含摄,形量无定曰「微」,往生托质,华
多无碍曰「妙」,妙馥纷纭,清馨飘荡曰「香」,无夭艳态,其体清净曰「洁」,莲胞既
光色明耀,微妙香洁,则生身相好庄严,不言可知矣!

以上明栏树、罗网、楼阁、宝池、德水、莲花等,是描写极乐世界如一美丽庄严灿烂可观
的大公园,愿大家试往一游为幸!

又复当知此诸妙境乃弥陀无量功德所庄严者,祈千万勿作美术家图画观之!否则大负佛恩
矣!

【显理】莲花放光:「莲花」表自性清净,「放光」表性体寂而常照。莲花四色者,1青
色:东属木是春,其色青春为一年之首,表心为万物之本,即法身德;春能萌芽一切草木
,表智慧能照一切真理,即般若德;春气温和,最适人意取安乐义,即解脱德(解脱即安
乐也)。2黄色:中央属土其色黄,是主位,其黄土取主中义,「中」表中道,「主」表
心为万法之本,即法身德;地(土)能生育万物,表真智能照一切理,即般若德;地为吾
人所安住,表自性安住涅盘,即解脱德。3赤色:南属火是夏其色赤,夏为万物繁茂之时
,表自性具无量胜功德,即法身德;火有光明,表自性具一切智慧光明,即般若德;火能
烧坏诸物,表智能断惑,即解脱德(坏一切烦恼即成解脱故)。4白色:西方属金是秋,
其色白,金之本体坚固,表自性常住不变,即法身德;其色光明,表自性具一切智,即般
若德;其性柔软,表自性安乐自在,即解脱德(柔软取安乐义,安乐即解脱)。又白色表
法身清净,秋气萧萧表自性寂灭,秋气凉爽表自性晏安。又莲花表法身离垢清净(如莲花
出污泥而不染)。「大如车轮」表报身圆满庄严。诸光表自性具无量光明。「微妙香洁」
表常乐我净四德。

庚初正陈竟

庚二结成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说:极乐世界,有如是上面所说种种庄严的妙境,当知皆是弥陀
无量功德所成就的。

【释义】此段是结成之文。成就:行满,愿遂之谓。弥陀今既成佛,其愿行已圆满,成就
无虚矣。如是:指上宝池、德水、楼阁、莲花、诸庄严事。功德:乃弥陀不思议大愿行,
所修成谓之功德。若营修世福是有漏功德为劣,庄严自性是无漏功德为胜,今弥陀以不思
议行愿所成的功德,乃是无漏胜功德也。庄严:庄是庄丽,严是严饰,西方诸妙境为所庄
严,所成就,弥陀大愿行为能庄严,能成就,固知极乐世界,一一庄严超胜十方净土者,
皆弥陀因中发大愿,及历劫所修大行,无量称性功德之所成就也(称合真如自性本具功德
故曰称性功德)。

当知!阿弥陀佛因中为法藏比丘时,对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庄严极乐,广度众生
,第三十三愿云:「愿我作佛时,自地以上至於虚空,皆有宫殿、楼阁、池流、华树、国
土所有一切万物,悉以无量众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即国土严
饰愿也)。」是谓发大愿。大本云:「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摄取二十一亿佛刹清净
之行,如彼修持。」又云:「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阿僧□劫,
修菩萨行,护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无相空无作,以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是谓所修大行也。又大本云:「如是积功累德,无量千万亿劫,功德圆备,方得成就斯
愿而入佛位。」

【显理】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表自性具足一切功德。

己初释池阁行树一科文竟。

  ┌庚初—正示妙境

己二华乐金地分三┼庚二—持花供佛

  └庚三—结成庄严

今初正示妙境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消文】世尊又呼当机舍利弗说:极乐国土中,时常奏作微妙的诸天音乐,尤其是以黄金
为地。昼夜无间断的有诸天女常来散彩曼陀罗等的众妙天花。

【释义】此段是明往生极乐者,眼耳等六根,常受胜妙五尘供养。

天乐:是声尘(耳根受),「金地」是色尘(眼根所受),「天华」是色香二尘(眼鼻二
根所受),散花经行是触尘(身根所受),「饭食」是味尘(舌根所受),水鸟风树演法
也是声尘。上则天乐鸣空,下而黄金严地,乃至天花缤纷,上下焕烂,不但耳闻妙乐,亦
且眼见天花,足踏金地,诚不虚极乐之称也。现在先来解释声尘妙境:

常作天乐:天乐有二种,1是天人之乐,谓三界诸天,时常献乐供养极乐教主,及诸圣众
,大本云:「欲色诸天百千香花音乐,转相倍胜以供养佛,及诸菩萨等。」又观经云:「
无量诸天作天伎乐。」2是天然之乐,谓无须人工不鼓自鸣,大本云:「亦有自然万种伎
乐,无非法音清畅嘹□微妙,明雅一切音声所不能及。」又观经云:「乐器悬空,如天宝
幢,不鼓自鸣,曾无间歇。」比之人间俗乐,诚霄壤悬殊!以世乐须赖人工奏作,尤其是
或作或辍,至於音韵声调,又复天渊迥异。

常作:□然不变曰常,奏操曰作(指奏乐言)。常作亦有二意:1时常(不时常有),2
永常(永远常有)。1时常:谓诸天常来献乐供养故,2永常:天然之乐长时奏作,昼夜
六时无有间断,故曰:「常作天乐。」

黄金为地:此明色尘妙境。本经省而但说黄金,以黄金为七宝之首,举其首则摄其馀,故
其实或纯一宝(纯黄金纯白银纯琉璃等为地者),或七宝互相间杂(一隅黄金一隅白银一
隅真珠或七宝相杂为地),均不一定。如大本云:「彼弥陀佛刹有自然七宝,其体性温柔
相间为地,或纯一宝,光色晃耀,超越十方。」又观经云:「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色间
错界以七宝。」由斯本经的省略可知!以上天乐金地是明声色二妙境;地上常雨宝花是明
色香二尘妙境也。

昼夜六时:昼是日间,夜即晚上,六时者谓昼夜各有初中後三时合之为六,故曰昼夜六时
。亦可作昼夜各有六时解释,今按十二时辰则卯、辰、巳、午、未、申,为昼六时,酉、
戌、亥、子、丑、寅,为夜六时,卯辰为初昼,巳午二时为中昼,未申二时为後昼,酉戌
二时为初夜,亥子二时为中夜,丑寅二时为後夜,此则昼夜各有六时,故曰昼夜六时,或
谓以华开为昼,华合为夜,亦无不可也。

问:「极乐世界,身土各有光明,无须日月,何云昼夜。」答:「这不过是随顺此方假设
而说。」

雨天曼陀罗华:雨字读去声作落字解,天是指诸天,曼陀罗乃天华之名,译为适意,妙好
,天花色香殊胜,最适悦人意故名。又翻白华,以洁白无比故。在四花中略举其一具足应
如法华所云:「天雨四花」,方与下句盛众妙花的众字相应。

四华者:1曼陀罗(白华);2摩诃曼陀罗(大白华);3曼殊沙花(小赤华);4摩诃
曼殊沙华(大赤花),此为天花中的最殊胜,诸天常散此等妙花供佛及菩萨等,於二六时
中常常有之,故曰昼夜六时,雨曼陀罗花,天人散花以表赞叹供养的恭敬意。大本云:「
一切诸天皆赉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养佛及诸菩萨等众。」

庚初正示妙境竟

庚二持花供佛(以上诸妙境即弥陀四八宏愿中第二十二愿之国土严饰愿所成也。)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饭食经行。

【消文】极乐世界的海众,每天早晨,各人必用著衣□去盛拾诸天所散下的许多胜妙天花
,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土的诸佛,於吃早饭之时,即能还到本国,随众斋食,食毕各自散
步经行。

【释义】其土众生:即念佛往生到极乐的众生。唯佛一人独称大觉,菩萨以下皆名众生。
常以清旦:以是於也,作在字解,谓时常在於清旦之时。清旦即早晨也,东方将晓而有清
明之气故云清旦。又旦是日之一,一为数之首,即日之始出。旦晨有清爽之气,非同日午
炎热蒸人。常以:是日日如是不生疲厌,清旦持花供佛,表示至敬也。

各以衣□盛众妙华:各是各人,以者用也。衣□有二解:1是西土盛花器(如此方进香袋
);2作衣襟解,若细论之,当作衣襟为正,□即是襟。在天花落时,何待寻器,即以衣
襟而盛之,就襟拾花散已放襟,而是何等天然,何等便利,此亦净土一种的适意事也。盛
字读平声,贮也。非一种二种□「众」,正显非曼陀罗一种而已。香色殊胜曰妙,华即天
花,不须人工栽莳,或灌溉,自然结蕊开花,其色灿烂,其香幽洁,若散彩时,极目明丽
,扑鼻芳馨,人间一切名花无可与比拟,故天花称谓妙华,异乎凡卉。又复不止盛拾天花
而已,或亦盛诸宝树花,以彼土常亦雨诸宝树花故,其香色殊胜亦堪供佛也。大本云:「
四方自然风起,出五百音声,吹诸宝树,华华生异香,随风四散。」观斯可知,极乐世界
里面的一切成就。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供□奉也,养□敬也,即奉敬的意思。有三种:1财供养:供备香花
饮食等奉敬三宝;2敬供养:具虔诚心赞叹礼拜三宝;3行供养:亦名法供养,具坚实心
如法受持精进修行。又有五种十种等避烦不述。今持花供佛,虽属财物之供,理则三供俱
足。以其含有歌欢佛德,听法受持故。他方者:极乐为本国,其馀佛土为他方。十万亿:
十者,万者,亿者,为数之极,表示极多,非只指十万亿也。佛是指十万亿佛土中的诸佛
。极乐众生盛众妙花,非供自己玩赏,是欲广修供养培植福德,於是先供弥陀,後供他佛
,自迩而远,次第供养,广及十万亿诸佛国土。然供养多少乃随各人愿力,亦不一定只是
指十万亿。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明其速也。谓即在早斋受食时便可还到本国,清旦盛花出发,食时即
还,为时最少,而能远历佛土遍供诸佛,若非神足妙力,安能如是之快?现代科学发明太
阳光在一秒钟,能跑过几十万里,若较之彼土菩萨的神足通,则犹万分不及一矣!此等神
力固是众生净业所感,亦由弥陀不思议愿力所成就。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
人皆得神足……乃至六通自在。」(此即第九往生皆得神足智通愿),神足通乃六通之一
,亦名身如意通,此通有三种妙用:1能运神力,身能飞行自在,轻捷远到;2转变神力
,大少一多,互相转变;3圣如意神力,应变莫测,化现无方。饭食:谓持花供佛归来,
恰值早斋之时,便随众饭食,极乐众生承佛威力,饭时以金银等,众宝钵为食器,百味饭
食随意现前,不必营设,吃讫自去不用收拾,不劳洗涤。大本云:「诸往生者,若欲食时
,七宝钵器,自然在前,有欲金钵者,有欲银钵者,乃至有欲白玉紫金钵等,皆随其意化
现在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酸辛咸淡,各如所欲,不馀不缺,不以美故过量而食,食
已自然消散,而无遗滓,乃至食毕化去,食时复现,身心安隐,微妙快乐。」此无他,乃
弥陀愿行所成,众生净业所感。大本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所欲衣服饮食,随念即
至。」所谓:「思食食来,不假安排,思衣衣来,不揂裁缝。乃至一切莫不称心如意。」
此约凡圣同居净土的带业往生者说,因其初生习气未忘,故有此种的设备,若上三土(方
便,实报,常寂光),则无此相。

经行:即□行也,谓循环往复(能调身无滞,调心无逸)。极乐众生既斋罢,己各自随处
游行,或散步於金地之上,或绕游於宝池之畔,欲念佛者念佛,参禅者参禅,随意娱乐任
运进道,若世人者食已,非奔劳尘务则耽乐睡眠,彼国则饭罢经行进道,其解脱的风度,
逍遥的情态,诚令人□慕不已!以极乐众生六根对境,一一无非乐受,又不能妨道,还可
藉此增长善根(如下文闻者发心念佛等),不同娑婆触目苦境,常令增长恶念,何如是相
差太远,乃业报不同净浊分明,事虽如是!理则沙界互彻净土由心,吾人若能净心念佛,
一念回光返照,当尔便是。所谓:「头头是道,处处弗离。」莲池大师云:「拈匙放箸,
口口不离,举足动身,步步踏著,何得埋头□饭,空过一生,玩水观山,徒劳万里。」

当知!心净则娑婆极乐互融,妄起则东土西方隔绝,学子可不慎哉!

庚二持花供佛竟

庚三结成庄严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消文】佛呼当机舍利弗说:「极乐国土,能成就如是天乐、天华等,种种妙乐,当知皆
是阿弥陀佛无量功德所庄严、所成就。」

【释义】此段是结叹文。「如是」二字即指天花天乐等。此诸种种胜妙事,一一无非弥陀
愿行所成就者。愿成就者□大本愿云:「我作佛时自地以上,皆无量杂宝而共合成。」(
结成黄金为地即第三十二愿国土严饰类)又愿云:「我刹中人,欲食之时,百钵之中,百
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自去。」(结成饮食一句即第三十八愿衣食随念愿)又云:「我
作佛时,刹中菩萨,以华香等,种种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养诸佛者,一食之顷,即可
遍至。」(结成盛花供佛及食时还到句即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及第九皆得神足智通愿)行
成就者□大本云:「或为比丘,或为天王,乃至或为大臣,□往佛所,承事供养。」(此
结成一食之顷遍供多所)又云:「常以衣服、饮食、幢幡宝盖,一切音乐,供养於佛。」
(此结成天乐常作衣食自然句)馀避烦不录。

当知!弥陀因中所发宏愿,历劫修行不退,今已成佛,一一成就如愿。故云:「成就如是
功德庄严。」

【显理】天乐,表定慧和融。黄金为地,表自性万劫常真。天雨妙华,表性天开朗(自性
迷时,如花含蕊未开,自性悟时如花盛开),盛华供佛,表庄严自性,他方,表随缘妙用
。十万亿佛土,表自性周遍。食时还到,表自性非来非去,即来即去。本国,表自性常住
(是当人故乡)。饭食,表常养慧命。经行,表性天活泼。

己二总释华乐金地竟。

  ┌庚初—先出鸟名

  ├庚二—正示法音

己三化禽演法分五┼庚三—闻法获益

├庚四—释道无恶

└庚五—佛力所成

今初先出鸟名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
鸟。

【消文】其次佛再呼舍利弗而告说:「彼阿弥陀佛国中,□常而有种种奇巧殊妙杂色的鸟
,其名: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的众鸟。」

【释义】上是诸天献瑞,此说化禽演法,重明声尘妙境也。复者再也。次是其次,对先而
言次,谓先已示明种种妙境,其次再有化禽风树演法的微妙,故曰复次。常有:谓二六时
中,□常所有,非时有时无。种种奇妙:其类非一,众而且多□种种。形殊众鸟曰奇,音
能说法曰妙。其色非一故曰杂色(五彩),是说西方化禽无色不备,无形不有,形形色色
多而且美。白鹤(嘴及颈脚皆长,翼大飞舞至捷鸣声高朗),此方的鹤,有玄、黄、苍、
白四种,以丹顶纯白为最胜。孔雀:形如雉,体长三尺馀,翼短小,雄者特壮丽,尾有长
羽,能展开张扇状,金色有翠绿斑纹作眼珠形,产於印度、暹罗等诸热带等地。鹦鹉:亦
有红、绿、黄、白、灰、紫等色,以红嘴、红羽为贵,嘴大而短,上嘴钩曲覆下嘴,舌肥
厚,足二趾向前,二趾向後,能学人语,古诗云:「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舍利:译为□鹭,乃一种好眼鸟。或云春莺。迦陵频伽:译为妙音,在壳中即能鸣,其
声微妙超诸众鸟,如正法念处经云:「此鸟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
音声。」故名妙音。共命鸟:胜天王经称为「生生」,法华经则云「命命」,杂宝藏经名
为共命,谓二命共一身故。梵语:耆婆耆婆,译为共命。乃一身两头的奇鸟,虽心识各别
而同一报命,故名共命。往昔释迦佛与调达曾为共命鸟,一日出游,为调达者睡,为释迦
者醒,醒者因拾香果食之,香气芬然,睡者觉而恶说:「何欺我而私食呢?当□毒果以报
之。遂食毒果两命一同呜呼哀哉!」西方化鸟无量,今但举此六种亦是文的省略。前白鹤
等四种我国悉皆有之,唯迦陵、共命二种独出西竺(雪山等处多产此鸟),白鹤孔雀鹦鹉
等皆为此土所珍贵故独举之。在此土已被称为珍异之禽,况出於极乐的,其奇妙转更自不
待言。正如行树等此土虽有,彼土则七宝所成,例此可知。又此方唯鹦鹉一鸟解作人语,
然而但能依人学语,不懂意义。鹦鹉且然,况其他诸鸟可知。

【显理】昼夜常出雅音,表念佛众生当常执持名号。六种化鸟,表六字洪名。白鹤,表法
身清净无诸垢染。孔雀,表报身相好庄严,馀四表应身种种化现。

庚初先出鸟名竟

庚二正示法音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

【消文】上文所举出的众鸟,於昼夜六时中,□常口出柔和清雅的音声,其音声的流畅更
能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的种种诸法。

【释义】彼国化禽非唯色丽音雅,且能畅演妙法,岂同凡鸟唯能漫鸣而已!

是诸:指白鹤等众鸟。昼夜出音:是明化禽说法无有间断。和雅:和则异於暴厉,如不同
鸱鸦之鸣□其音暴厉。雅则异於□劣,不同如莺鹂之声□其音□劣。和音则能令听者燥心
自释,乱想自平。雅音则能令听者,心生畅悦,意得清旷。其音演畅:其音是指众鸟所出
和雅的音,能「演」说微妙法,「畅」悦行者的心,故曰演畅。又:分明详细解说□演。
所说通达无滞□畅。和雅是音声悦人,演畅是说法无滞。虽音雅悦人不至惑耳牵心这是异
俗音。说法无滞,则能令闻者生慧思修,增长道心。往生众生皆得不退者有此增上缘故。
所演的法即七科道品中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五根等乃修行入道的要法。
必须先说明总意,然後再约念佛法门释之。

五根:根有生长护持二义:1谓如树有根能生花果。若依此五法而修能成道果故。2如树
有根能护持所生枝叶不致焦枯,乃至不被狂风暴雨所摧折。若修此五法,能护持道念令不
退失,并且不被一切逆境所摇动或转变,故以根名。五根:

一、信根□谓深「信」诸道法,能成一切圣道,於谛理深忍信乐是名信根。念佛行人须深
信极乐依正庄严皆为弥陀不思议愿行所成就,真实不虚。发心念佛,决定往生。

二、进根□依所信谛理起修,於行诸道法时,能勤求精「进」是名进根。念佛行人,既深
信念佛一法为诸行中第一,当勤求精进一句弥陀昼夜不忘。

三、念根□於所修道法,当爱乐希求,「念念」不忘,乃至不生他念,名为念根。念佛行
人既希求往生,当心心弥陀,念念极乐,永不生异念。

四、定根□摄心在所修道法中相应不散「定」,名为定根。念佛行人,既专念往生,当万
缘放下摄心不乱,一句弥陀念念相应,不为妄想杂虑所扰。

五、慧根□谓慧照现前,正观分明不令邪妄相混,名为慧根。念佛行人,既摄心不乱,复
须内心常照不从境惑,则随缘作事,终不妨碍所修。信等五法坚固如木得根故谓五根。又
此五法次第调治,能令善根增长所以称为五根。

释五根竟

五力:与前五根名同,唯增长得力,具大力用,能排除一切业障,不为他法所伏,而能摧
折他法故以力名。又有坚固义,谓五根得力不为一切诸境所摇动故。

一、信力□信根增长得力,不为诸疑所动,能破诸迷惑烦恼,坚固正信名为信力。念佛行
人於念佛一法能深信彻底决志求生,无论何法不为转变或摇动,信心坚固专志念佛,始终
不退,绝无异念。

二、进力□进根增长得力,能破身心一切懈怠放逸,勤修正道,成办出世大事名为进力。
念佛行人精进得力,一心念佛勇猛不退,昼夜六时不忘一句弥陀,能破除懈怠等不善法。

三、念力□念根增长得力,能破诸邪想,成就出世一切正念功德,名为念力。念佛行人,
念力坚固则念念纯正,不生一切妄想邪念。能念念不忘六字洪名,一心一意专求西方。

四、定力□定根增长得力,能破一切乱想,发诸禅定,名为定力。念佛行人定力坚固,心
不散乱,单提正念,不为一切妄想杂虑所扰,常得寂静的妙乐。

五、慧力□慧根增长得力,照了一切诸法,能破除邪外等见,断灭偏小诸执,发真无漏智
,名为慧力。念佛行人慧力坚固,能分明了知念佛一法,最为要妙,又能真实了知自性弥
陀,唯心净土,即心即佛,是佛是心的奥旨,观慧照了不为邪解魔说所惑。信等五法修持
得力,境不能扰,心不被转,如根得力,故以五力名。

释五力竟

七菩提分:菩提译为觉。故亦名七觉支(支,即分也,谓行人於修道时分随宜而用),一
、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三、喜觉支,四、除觉支,五、舍觉支,六、定觉支,七、
念觉支。由前根力既固,依慧力出真无漏智(离烦恼无染的清净智,断惑证理,即此智的
妙用,是三乘的圣智),善能觉了复能定慧合宜而用。

一、择法觉支:择即选择,行人观诸法时,及修正助道品时,慧照分明,善能审察拣别真
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为择法觉支。今於无量法门中,拣择念佛一法最为适当。

二、精进觉支:不杂名精,无退曰进,行人修诸道法时,慧照分明善能觉了,不妄修诸无
益苦行,能向真正道法中精进,不倦不怠名为精进觉支。今依一句弥陀洪名精进修行,以
度脱生死,顿超极乐,诚乃第一要妙的大行。

三、喜觉支:喜即欢喜。行人若心有所得法而生欢喜时,慧照分明善能觉了,不随倒法生
喜(计断,计常,著空,著有,皆为颠倒),住真正法喜名为喜觉支。今闻此殊胜念佛法
门。生大欢喜依教奉行。

四、除觉支:除即断除。行人若断除诸见烦恼时(诸见即五利使,烦恼即五钝使),慧照
现前善能觉了,断除虚伪之法,增长真善根,名除觉支。今以一句弥陀除诸妄想烦恼,不
起散乱一心念佛。

五、舍觉支:舍即舍离,行人若舍所见念著不善境时,慧照分明善能觉了,所舍境虚伪不
实,永不追忆名为舍觉支。今以一心念佛,万缘放下专志求生极乐,永舍娑婆秽土。

六、定觉支:定即神定,行人若发诸善定时,慧照现前善能觉了,诸禅真伪,不妄生爱著
名为定觉支。念佛功深,得到一心不乱三昧现前,然亦不生喜爱执著妄心。

七、念觉支:念即思念,行人修诸道法时慧照分明善能觉了,常须定慧均等,若心昏沉时
,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以策进起不使昏沉,若心浮动时,当念用除(除身口之过非,
舍其散乱妄想,入正禅定),舍,定三觉支以摄伏,不使浮动,调治顺适名为念觉支。念
佛行人当常觉照务使定慧均平,不起昏散二障,不住有无二边,虽终日念佛,乃念而无念
,不念而念,是谓真正得到念佛的功夫。

释七觉支竟

八圣道分:谓此八法乃能成圣果所行的妙道故名圣道。又名八正道分(分读去声,类也)
,以不依偏邪名正。能通至涅盘为道,乃超凡入圣当行的大道故曰正道。由前定慧既调,
则举心动念无非正道,依此正道安稳而行,能速捷到至佛地也。

一、正见:得无漏真觉慧,见理分明无有错误,住清净正见,能远离一切诸邪见,凡所见
悉合正理,如儒家所谓「非礼勿视」,名为正见。念佛行人见此持名一法,确能了生死成
佛道,是径中的捷径。

二、正语:以无漏智摄诸口业,常语真正善语,远离一切邪言(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亦括在内),住清净正语,凡所言说悉合正理,所谓「非礼勿言」,名为正语。念佛行人
口业清净,在二六时中少说□话专持佛号。

三、正思维:以无漏智摄诸意业,常思维善法正道,远离一切乱想邪思,住清净正思维,
凡所思者悉合正理,所谓「非礼勿思」,名为正思维,念佛行人当清净意业系缘净土,专
志西方。

四、正业:以无漏智摄诸身业。为法为道,远离一切恶业邪行(杀盗□等),住清净正业
,凡所作为均合正理,所谓「非礼勿作」,名为正业。念佛行人身业清净,正修念佛外,
不作诸恶,勤行一切善事。

五、正命:以无漏智摄诸正命清净自活,远离一切邪命(经明五种邪命:一、为利养故现
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五、
说得供养功德以动人心,以此五者活命名为邪命),住清净正命,古德云:「宁以守正道
而死,不以非道得活。」所谓重道轻生也。念佛行人能堪淡薄,不行非道以求利养。

六、正精进:以无漏智摄诸懈怠,勤求真正道果,远离一切邪行,住清净正精进,凡所进
修均合正道,不妄修诸无益苦行,所谓「非法勿行」,名为正精进。念佛行人二六时中一
心念佛,勤求往生。

七、正念:以无漏智摄诸妄想,念诸真正善法,远离一切邪念,住清净正念,凡所念者均
合正道,所谓「非法勿念」,名为正念。念佛行人专忆弥陀,慎除妄念。

八、正定:以无漏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远离一切邪定(如外道无心定等),所谓「非
真勿著」,安住寂静名为正定。念佛行人专志西方,系缘弥陀,不被境迁,勤修念佛三昧
。

释八圣道竟

以上所讲乃七科道品中之四科,经文虽未全举乃提要以赅馀者。若欲具足则再加四念处,
四正勤,四如意则成七科,谓之三十七道品(品者类也),因为这是修行入道之品类,所
以称为道品。今略略明之:

何谓四念处?念是能观之心属智,处是所观之境属法,以智观境名为念处。其法有四,故
称四念处。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观成则离身、受、心、
法,四种颠倒之苦;得常、乐、我、净,四德之乐。一切众生於色受想行识五蕴常起四倒
;於色常起净倒;於受常起乐倒;於想行常起我倒:於识常起常倒。佛说欲令众生除此四
倒,故说四念处法。

1观身不净:观此内外色身(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揽父母赤白二滞之所成,
皮肉脓血,泪唾便利,从头至足毕竟不净,殊堪厌恶,众生颠倒妄生执著念念贪恋,不知
血肉之身究竟不净,故说观身不净。念佛行人当常念净土莲花化身究竟清净,不同娑婆污
秽不净之身。

2观受是苦:领纳名受,六根对六尘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於
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
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贪著一切妄作恶业,不知三界火宅,众苦煎迫,故说
观受是苦。念佛行人当常念西方极乐,凡所受者无非殊胜妙乐之境,非同娑婆,有种种痛
恼之苦。

3观心无常:即指第六意识。谓此识心虚妄不实,起灭无常,众生迷昧不觉,念念迁流妄
生执著,不知刹那生灭,没有常住性,故说观心无常。念佛行人常念极乐证悟自性真实常
住,非同妄想生灭之心。

4观法无我:三界依正一切诸法,幻化非真本无实我,众生颠倒妄计人我是非,处处执著
造业受苦,不知四大假合,因缘所生,故说观法无我。念佛行人,当常念极乐依正庄严,
妙用真实,非同娑婆诸法虚妄不实也。念佛行人若能修此四念处观自能放下一切,信愿坚
固,精进念佛求生极乐。

问:1既生极乐,莲花化身为什麽还要作不净观呢?2极乐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岂须
作苦受观呢?3极乐证悟真心常住不变,何用作无常观呢?4极乐依正庄严称性妙果,何
须作无我观呢?

答:当知此约凡圣同居土,带业初生到的众生而说,令其回观娑婆,了知四倒,而生厌恶
,一心精进道业,速证上品。若馀三土方便有馀等则不必如此也。

释四念处竟

何谓四正勤?合於正理,勤求精进故曰正勤。

1已生恶令灭:谓一切恶念生起时,速当生起慈悲心,急令恶念断灭。须知若能一心念佛
,可消除一切恶念。

2未生恶令不生:谓虽未生恶念,当勤精进谨防保护,令永久不生。念佛行人若能一心念
佛,馀念不生,可能一切恶法永久不生起。

3未生善令生:谓善心未生时,当时时起慈悲念,一心精进急令生起。若能一心念佛,一
切恶念不能生,即能生一切善法。

4已生善令增长:谓善心虽生,当守护之,时时精进令其增长。若能一心念佛,自能增长
一切善法。

问:生到极乐的众生,还生恶念吗?

答:当知此约同居带业往生,习气未除而言,或以懈怠为恶,精进为善亦可。因带业往生
尚须进道断惑故。又以得三不退,念念趣向萨婆若海为正勤也。

释四正勤竟

何谓四如意足?修此能发神通,所愿皆遂故名如意。

1欲如意足:欲者趋乐希慕之意,於所修得益更望前进也。谓凡所修一切诸行,若无乐欲
之心,事必不遂!若得乐欲所愿皆就,是为欲如意足。念佛行人若具此乐欲希慕之心,必
得往生极乐。

2念如意足:念念纯正,心不异缘。念者一心专注之谓,凡诸所修若无一心则难成就!倘
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念佛行人若能念念弥陀,心心极乐,则决定往生矣。

3进如意足:精进直前,进修无间断也。精则不杂,进则无退。凡所修一切诸法,若无精
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无间杂则所愿皆得,是为进如意足。念佛行人若能一句弥陀精进不
息,决定往生无疑。

4思如意足(亦名慧如意足):筹量审度谓之思。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思惟,则不能成
就,或有所得亦不精妙。若能思惟,则所愿易成,所得精妙。是为思如意足。念佛行人能
细心审察,彻底明了,诸法门中念佛第一,知苦乐法欣厌心切,则极乐往生自不虚负,亦
能任运深入佛智也。

释四如意足竟

以上总释三十七道品,始自念处,终至圣道,当知闻法先当念持,故四念居首,次即勤修
,故四勤次之,以勤故则所修所证均得如意,因此四如意又次之,得如意故根成,根成故
增力,乃能七觉明引,八道正行。今以念佛法门重信,而本经亦以信为主,於是先明五根
,乃以「等」字摄四念、四正勤、四如意也。又复当知下文云:「弥陀变化所作。」今此
妙色杂音亦莫不是全体自心所显现者。如古德云:「心地含诸种」,则五根等全是自心培
植出来的。

此三十七道品实乃赅括无量法门,收尽一切道法之本。如智度论云:「三十七道品无所不
摄也。」婆娑智论以喻显明:念处如种子;正勤如栽植;如意抽长萌芽;五根如生根;五
力如茎茂叶;七觉如开花;圣道如结果。妙哉!真善喻也。学者当知!欲登圣位非经过如
是道品是不可能的。

总释三十七道品竟

如是等法:如是二字乃指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等是提及其他,即四念处,四正勤
,四如意(合成七科道品),以及四摄(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以
此四法摄化众生),六度乃至无量法门也。

【显理】五根五力等,表自性本具无量法门。

庚二正示法音竟

庚三闻法获益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消文】念佛往生到极乐国土的众生,听闻众鸟亦能演说根、力、觉、道等等法音之後,
每个亦悉能称念佛、法、僧三宝的功德。

【释义】其土:即极乐国土也。闻是音已:是音指前众鸟所说五根等一切法音,已者毕也
。谓听此法音之後,皆能称念三宝,故曰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称为三宝者,以宝是
尊贵义,表示佛法僧三为世出世间最为尊贵者。佛称两足尊(福足故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乃至福利众生;慧足故能明诸法实相,具四无碍辨,能为众生开示一切妙法),福慧双
足故;法称离欲尊,能令离一切欲故;僧称众中尊,能为师表,为众生道□堪尊敬故。以
世间金银财宝,能救世人贫穷饥饿之苦,与人富饶饱暖之乐。佛法僧三宝,能救人出生死
苦,得涅盘乐(能救苦与乐,故以宝称之)。然,世之财宝,只能救现世色身之苦与现世
色身之乐,佛法僧三宝乃能救拔万劫轮回生死之苦,与永久得寂灭涅盘乐。

当知世宝只能救色身一时之苦,以此三宝能使法身永久之乐,较之则霄壤之别矣!

又三宝有多种,现在只约住持、自性明之:

1住持三宝:住是住世,即世间三宝也。持是维持,谓佛的慧命赖此三者维持得能久住於
世故。金铜木石,雕铸塑绘为佛宝;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圣典为法宝;严净毗尼(戒律),
宏传圣教的比丘为僧宝。

2自性三宝:以当人自性灵觉不昧为佛宝(佛者觉也);性具□沙功德为法宝;性相不二
,理智冥合为僧宝(僧是和合义,解见前)。当知住持三宝是相,然相本具性,乃性中之
相;一体三宝是性,然性不离相,乃相中之性,此性相一如也。

总之!众鸟所出微妙音声,能演畅一切道法,较之世间种种音声,只能使闻者悦耳开心,
取娱而已,终不能进益,极乐国土里的化鸟奇妙,昼夜六时,□出妙音,具演妙法,不特
音声之美,且令闻者生起称念三宝,进道获益,由此足见极乐众鸟说法有方,能契机性,
故能使闻者法喜充满,发菩提心,此无他,弥陀不思议愿力所成就也。

复次:生到极乐的众生,能念弥陀愿力广大,威德不可思议,即念佛;念水鸟等常宣妙法
,闻者解悟,心生欢喜,如饮甘露,得法味乐,即念法;念诸菩萨及诸上善人互相爱护,
常聚一处,同心修证,即念僧(此约念他三宝解)。

极乐国土里的众鸟,所演妙音,具足称赞诸佛功德,使闻者即悟本觉清净常住佛性,即念
佛;若演畅三乘妙法,闻者即悟自性本具□沙法门,即念法;若演三乘证果之法,闻者即
悟理智和合,自性不二,即念僧(此约念自三宝解,当知,念他三宝为事念,念自三宝为
理念)。

更复:观自心寂而常照,诸法历历分明,名念佛;观自心照而常寂,了无二法可得,名念
法;观自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即存即亡,即有而空。空中有妙有,名念僧。当知既然
能圆念三宝,自可圆发三心,念佛宝则正因理心佛性发;念法宝则了因慧心佛性发;念僧
宝则缘因善心佛性发,三心圆发则三惑圆断,自然圆证三不退也。

要之!极乐化禽,因常演宣扬三宝功德,故能令闻者常念三宝也。

【补释】复有:法、报、应身三宝,四教三宝,先释法报应身三宝:

法身:以自性不变,为佛宝;寂而常照,为法宝;以寂照不二为僧宝。

报身:以自性不变,照而常寂为佛宝;以妙用随缘,寂而常照为法宝;以示现不离寂灭为
僧宝。

应身:以降迹皇宫,八相成道,具三十二相的释迦世尊为佛宝;所说三藏妙典为法宝;三
乘四果,从佛转法轮之常随众为僧宝。

四教三宝:断见思惑尽,证偏真涅盘是为藏教佛宝;断见思更侵习气,证真谛涅盘,是为
通教佛宝;断见思尘沙二惑尽,更断十二品无明,证中道无住涅盘,是为别教佛宝;三惑
圆断,二死永亡,圆证三德究竟涅盘,是为圆教佛宝。

以生灭四谛,生灭十二因缘,事六度之法门为藏教法宝;以无生四谛,不生灭十二因缘,
理六度法门为通教法宝;以无量四谛,不思议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等法门,为别教法宝
;以无作四谛,不思议十二因缘,称性六度等法门,为圆教法宝。

修析空观,断见思惑以下,为藏教僧宝;修体空观,见思断尽,更侵习气以下,为通教僧
宝;修次第三观,见思尘沙二惑断尽,更断十二品无明以下,为别教僧宝;修一心三观,
断十二品无明以上,乃至四十一品,为圆教僧宝。

【显理】三宝表自性本具三德(佛即法身德,法即般若德,僧即解脱德)。

庚三闻法获益竟

庚四释无恶道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
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而诫之说:「你等切不可妄拟极乐世界里的众鸟,乃是罪业感报
所生,何以这样说呢?当知阿弥陀佛的国土,确实无有地狱、饿鬼、畜生的三种恶道。舍
利弗!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绝对没有恶道之名可闻,岂有真实罪报所生之众鸟呢?」

【释义】此段是徵释疑难之文。世尊恐人疑云:弥陀因地为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大愿,第
一即无三恶道愿,大本云:「设我作佛时,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现在
愿已满成佛。既云如是,国中现有众鸟,岂能符合本愿乎?又因念佛净业,以净心而生净
土,既生净土则时时得闻妙法,润沃心地,断不生贪等恶念,岂得感报恶道而生为鸟呢?
世尊恐人有此疑难故亲自徵释之!先诫,次徵,三释,四结。「舍利弗至此鸟实是罪报所
生」是诫;「所以者何」是徵;「彼佛国土至何况有实」是释;「是诸众鸟至变化所作」
是结;「汝勿谓」,「勿谓」二字是警诫之辞,诫其切莫妄作是言,说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

当知鸟乃畜生之类,世间一切禽畜,悉皆罪业所感,以愚痴暗昧多因,然而极乐众生,常
闻妙法,心地开解,绝不痴昧,亦无罪业,何能感受畜生道,报生为鸟类呢?学者研之!

又文中云:「汝」字虽是指舍利弗、其实则包含在会的一切大众,只因舍利弗是本经当机
,於是举为代表,当作汝等二字方为完善。

「此鸟」是指白鹤孔雀等,「罪报所生」是依所作罪业,感报受生故,「所以者何」是徵
问之意,谓不可以说是此鸟实是罪报所生者何也?「彼佛国土」下是解释所以然,谓极乐
国土,是弥陀不可思议愿行功德所庄严的,绝对没有三恶道之理。

三恶道亦名三途,或云:三恶趣,即地狱、饿鬼、畜生,此三者乃造恶所趣之道,故云三
恶道。悭贪为饿鬼之因,□恚为地狱之因,愚痴为畜生之因,当知无因是不能感果的。

极乐国土皆以七宝造成,庄严无比,一切众生,思食食至,思衣衣来,凡有所求,悉具如
意,则贪从何起;国内皆是菩萨及诸上善人,互相爱护,则□又从何而起;一切众生□闻
妙法心常了悟,则何痴之有。既无此三种恶因,岂能感报三途苦果,故曰:无三恶道。

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此乃引弥陀因地所发大愿为证,以释实无恶道之由
,其第十六大愿云:「设我成佛时,我刹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即三恶道名),何况有实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即无诸不善愿),弥陀如来是生生世世不违宿愿,如果有违宿
愿,何能成佛(本经云:成佛以来於今十劫)。是以极乐国土里,恶道之名绝对不能闻到
,既无恶道,那有罪报所生的众鸟,不必说自然知道的。

庚四释无恶道竟

庚五佛力所成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消文】此等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使一切微妙法音时常宣布流通,故以不思议神力所
变化出来的,决不是同於凡世业报之所生。

【释义】此段明化禽是由佛力变化。照上文所释恶道之名尚且不闻,何况实有,然白鹤、
孔雀等之众鸟究竟从何而来?岂是无因而固有?故世尊特说其由来,以明化禽是乃佛力变
化所作,非真畜生也。

当知!此等众鸟,皆是弥陀的大慈悲心,以不思议神力化现种种珍禽昼夜演说妙法,要使
法音□常宣扬流布,使其无处不有,无时不闻,意在令极乐众生,常闻妙法获益进道(此
即弥陀四十八宏愿中之第四十六之随喜闻法愿所成)。非同世间畜类,以愚痴为因,罪报
所生,更不同诸天之鸟,虽能说法,毕竟未离业报(是说:人在世时,口能说法,不务真
修,灭後报生天鸟,以其宿习,犹能说法,此亦是一种业报所成,非同净土佛力所变化者
)。

【显理】无三恶道表自性清净本无贪等烦恼。变化所作表自性能起随缘幻化妙用。

庚五释佛力所成竟(以上总释己三化禽演法一科文竟)

  ┌庚初□正出妙音

己四风树什韵分三┼庚二□闻声进道

  └庚三□总结二严

今初正出妙音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说:「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有一种幽微的美风,若吹动了七宝
行树,及以罗网之时,善能引出种种雅妙的声音,像极了百千样的天乐,同在一时而奏作
的。」

【释义】前文是明有情之鸟能演扬妙法,今则明无情之风树罗网,亦能出微妙音声,有情
无情皆令闻者生发菩提道心,兴念三宝得获法益也。

微风:轻清柔和之风,不徐不疾,非寒非热,令人可爱,弗同世间之台风暴风也。台风则
能倾湫倒峡,令人可惧。暴风则能撼屋拔树,令人可厌。

诸宝行树:七宝所成,整齐不乱,故曰诸宝行树,众宝结成故曰宝罗网,既皆众宝所成,
则微风一吹,互相击触,敲金戛玉铿然成韵,发出种种微妙音声,其殊胜不可以言说,故
以百千种天乐同时奏作而取喻之!其实百千种乐不及之万一也。如大本云:「世间帝王之
乐,百千万种不如忉利天宫一音之美,忉利天宫百千万种乐不如夜摩一音之美,乃至他化
自在天宫百千种乐不如极乐国中,风吹树林出妙音声之美。」观此可知,诚非一切音声所
能及矣!

微风是风之至美也,妙音是音之最胜也,非但声音微妙而已,亦如化鸟能演说根力觉道等
一切妙法,经文虽无明示,是文之省略,若精细探讨亦可说含在微妙音中,声超一切□微
音能说法曰妙,若非演说法音何令闻者法喜入心,自然兴念三宝得大利益!大本云:「微
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音乐,或法音」此其证也。

【显理】微风吹宝行树表三观智照三谛理(智周法界如风,理含万法如树)。百千种乐同
时俱作表一念心本具百异千如。

庚初正出妙音竟

庚二闻声进道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消文】听了此种微妙的音声,无论何人,天然的能够发起念佛、念法、念僧之菩提心!

【释义】闻音自然皆生称念三宝之心:此正显音能说法,而常赞扬三宝功德,不然,何能
使闻者兴念三宝!

闻是音:指微风吹动宝树罗网,所出之微妙音声,或所演法音。

自然:此二字是不假劝策,自自然然的能生称念三宝之心也。

问:极乐水鸟风树等,昼夜出音,或常演法,时刻不间,岂非过闹动?对於性好寂静者何
如?

答:极乐非同娑婆,一切妙境皆是弥陀不思议功德所成,一一悉能随顺众生心愿,至於音
声演法,莫不如是!欲闻则闻,欲歇则歇,寂静随心自然,如大本云:「其欲闻者辄独闻
之!其不欲闻者辄独不闻」,知此则不用多虑矣!

又复当知:「万法唯心」,若能心地无遮障者,则世间所有一切触目无非胜境,入耳悉成
妙谛,何独西方者乎?偈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观斯不是分明道破
呢!又如香严闻击竹声而悟道,乃至古人有听莺啼而顿悟者,岂非此土有情无情(莺是有
情,竹是无情),亦能说法,当知此凡土尚然,况西方庄严佛土之水鸟风树更不必说了!
唯迷者茫然不省,悟者豁尔皆是。若能不以事为事,全事即理,不以境为境,全境即心,
事理圆融,心境不二,则头头是道,物物自性,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也。如是
则春莺秋燕亦解深谈妙谛,翠竹青松何妨咸演真诠,虽然如是,若未能彻悟此理,亲证斯
境者,幸勿奢谈唯心,空攀圣境,坠落顽空,万劫不闻佛名字,祈愿大家老实念佛求生净
土,亲近弥陀为最胜事也!

庚三总结二严(因上化鸟一文无结句,故此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消文】佛呼舍利弗说:「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能完成如是殊胜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因
地修成无量功德愿行所成就的。」

【释义】此段总结前文,化禽演法及风树什韵,二种庄严的文。当知世尊重重结示,无非
欲使我人深信极乐一切庄严,速发愿念佛求生为目的。

如是:指化禽演法,风树妙音,皆是阿弥陀如来愿行功德所成就。法藏第四十六愿云:「
我作佛时,我国中人,随其志愿,所欲闻者,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化禽风树
,咸演微妙法音,则此愿所成就也。

复次:又云:「愿後修行,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因是得成风吹树网,皆成妙音。又
云:「於佛法僧信重恭敬。」因是得成众生闻者悉念三宝,则此行所成就也。

由斯观之!则知极乐一一庄严,无非弥陀愿行所成就。愿行为能庄严,能成就之因,化禽
风树乃至一切妙境是所庄严,所成就之果。

须知,法法唯心,自性本具极乐,自性即是弥陀,故云:「心净国土净,心明佛现前。」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即此义,於是极乐世界中,楼阁、华树、化禽、风树、有情无情,
一切妙境,皆是吾人自性中本具之物,不从他得,愿大家承当!莫觌面错过!至速生起精
进心,发愿念佛,得到一心不乱,豁然开悟,亲证自性弥陀,亲见唯心净土,斯时也自不
相瞒,如人饮水冷□自知,不必多言也。

己四释风树什韵竟

  ┌己初□教主分二—┬庚初□徵释名号

戊二释正报庄严分三┼己二□化伴 └庚二□成道时劫

  └己三□总结

今初徵释名号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消文】世尊再问舍利弗说:「在你的意思如何?彼佛以何缘故,取名阿弥陀?」

【释义】上文明依报之胜,此段下明正报之妙。此段则徵释彼国教主名号。先徵次释。

问:在别序文中,佛告当机说:「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由斯不是早已知道彼佛名号,世
尊何故又要徵释名号?

答:当知本经所示妙行,重在持名,固知一句弥陀为全经之宗要,乃万德之洪名,欲使人
人深知弥陀不思议之行愿功德,使闻者生向慕心,深信奉持,依以度脱生死,顿超极乐,
故再特呼当机而徵问,以审其知道还是不知道。

【显理】於意云何表自性回光返照。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消文】世尊又呼舍利弗说:「极乐国的教主,他的光明无量,能够遍照十方国,无论何
物,都不能遮障阻碍其光明,因此得名,是故号为阿弥陀。」

【释义】此段文是释,乃释明弥陀名号的建立,有光明和寿命两种意义,先约光明解释:

阿弥陀:译为无量光,意谓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明故。亦称为:无遍光,无碍光,乃至超日
月光等,都是表示光明无量的意思。无量寿经云:「彼佛光明,明丽快甚,绝殊无极,胜
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而为诸佛光明之王,故号无量光佛。」此无他,是阿弥陀佛因地(
未成佛前)为法藏比丘时,曾对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此乃第十二光明无量愿所
成就的。愿云:「设我作佛时,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於是历劫依愿而修,在十劫前已愿满行成,达到本愿成佛,故有如是殊胜无穷尽的光
明,远胜十方诸佛故特以命名无量光佛。如大本云:「彼佛光明,最为远著,诸佛光明所
不能及。」

当知佛的光明有三种:

1本光:是法身的光明,乃圆融而没有分际。

2智光:是报身的光明,能够普照法界。

3身光:是应身的光明,乃随机感而显现的。此应身的光明,还要分为常光、放光二种:

常光:如世尊圆光一由旬……。放光:遇到了特别因缘时,由面门或在眉间,乃至手足全
身等光明便是。现在所说无量光是指应身的光明□常光□放光。

无量是表示光明之殊胜,非止一丈一旬故。照十方国是表示所照之广大,非止一国一方故
。无所障碍是表示能照之彻底,能穿山透壁,通幽达冥故。

世称日月光明为最大者,然而所照不过四大部洲,况且一被云雾侵袭就失去势力□黑暗,
不能照彻覆盆内和幽室里的东西,因此非但光明有限,尚还有障碍,若较之佛光,则无异
微尘比须弥,蜻蜓比飞机了。

问:「佛的光明既然遍照十方而无障碍,为什麽我们一向不曾看见?」答:「当知凡夫是
被见思、尘沙、无明,三种烦恼眚所障蔽,因是不得见也。例如日光普照大地,瞽者未尝
见之,岂可因不见故,妄说没有光明呢?这是任何人都异口同音所否认的。

如果想要见到佛底光明的话,当赶快发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三昧现前,消灭一切烦恼
翳,回复了清净眼,则豁然见到!大势至菩萨说:「忆佛念佛,当来必定见佛。」由斯可
知佛身尚可得见,何况光明呢!

总之!业障深重的众生,虽然佛光现前亦不得见,若俱善根,加之信愿真切,虔诚念佛,
也许可以一见,如远公(净宗初祖)三次亲睹弥陀圣像,又奚止光明乎?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故名阿弥陀。

【消文】世尊再叫舍利弗说:「极乐世界的那尊佛,和国里的人民,都是无量无边阿僧□
劫长远的寿命,所以他的名号叫做阿弥陀。」

【释义】此约寿命解释立名之义。彼佛非仅光明无量,就是寿命也是无量无数的。故阿弥
陀,又一名译为无量寿。大本云:「彼佛寿命不可称计,假使十方世界众生皆成声闻,缘
觉,竭其智力,於百千劫中悉共推算不得穷尽。」此是由彼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中之第十
三寿命无量愿所成就的。愿云:「设我得佛时,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者,不取
正觉。」今已如愿成就,名副其实了。

寿命:寿是寿数,命是生命。大凡人之寿数,皆依身命生灭为标准,所以叫做寿命。如人
的身命活至八十岁,则曰八十寿命。

须知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然寿命也要分三种来说:

1法身□自性清净身,是以理性为寿命;乃万古常如,不生不灭,非但无始亦无终。

2报身□受用身,是以智慧为寿命;由修一切功德圆满所成就的,是一得永得,然有始,
但是无终。

3应身□示现身,是以因缘为寿命;乃随机感而成,示现生灭,非但有始则亦有终,这是
由其因缘之胜劣,而感寿命之长短。现在所说弥陀无量寿,乃胜因缘所感之应身寿命也。
天台光明玄曰:「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
;功德法聚名应身。」当知法身是就境而言;报身是就智而言;应身是就起用而言,因为
用是一种随因缘,随机感者,所以应身有生灭,寿命有长短。

又寿者受也。法身则以真如不拒诸法随缘之用曰受。如虚空不拒群相之发挥;报身则以如
如智照如如境,境智相应曰受。应身则以随机示现一期报得曰受。

问:「彼佛寿命既然称为无量,而经云:『观音次补佛位,其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
名众宝普集庄严。』这怎麽说得通呢?」答:「彼佛寿命无量,上文已经说过乃指应身而
言,是有量中的无量,非无量之无量也。无量二字乃一种形容词,是说彼佛之寿命,非凡
夫和二乘人的智慧,能够算数而得知者。故权用无量二字称之,是一种极赞彼佛寿命久远
之谓。至於法身则万劫永常,不生不灭,无所谓寿不寿,量无量,岂可用戏论妄想来计度
它的长短呢?」当知弥陀的机缘息尽应转,故权示涅盘;观音的机缘当兴应起,义当补处
也。愿学者细思之!

及其人民:是说非但彼佛寿命无量,所有往生极乐的人民也是统统无量寿的。这是一种倒
语反法,顺文当云:佛及人民的寿命都是无量。极乐世界本来是没有君臣和父子之称,这
里为甚麽称为人民呢?要知道佛有法王,亦有王义,往生彼国之众生,钦承佛陀的教化,
尊佛为王,和我们人间受统治下之人民的尊王之义是一样的。况且佛为十法界之法王,奚
止一国一邦之王乎?

无量无边阿僧□劫:这一句正是指陈寿命无量之文。先来说明劫字,次解释阿僧□,其次
再合拢起来总释无量无边阿僧□劫。

劫:俱足应云:劫波,译为时分,分别时节,或云:长时□便是通常所谓时间,最短的时
间叫做刹那,最长的时间名为劫波,若以长时间三字称之,最恰切没有了。但是中间再分
有大劫,中劫,小劫三种。由人寿十岁起,过了百年,即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
,再从八万四千岁起,过了百年即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为一增一减,计一千六百八
十万年,是为一小劫。合二十个小劫,计三亿三千六百万年为一中劫。合成住坏空四个中
劫,计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阿僧□:晋译为无数,唐译为无央数,是印度十大数目之一(十大数:1无数,2无量,
3无边,4无等,5不可数,6不可称,7不可思,8不可量,9不可说,10不可说不可
说)。算法是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一千个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为一阿僧□,从一个阿僧
□数的数目,一一再成为一个阿僧□,就称为无量(第二大数),再从无量数的数目,一
一再成为一个无量数,就称为无边(第三大数),如是照例倍倍增积至第十不可说不可说
。则阿弥陀佛的寿命,非止一大劫,竟是无数大劫;又非止一个无数大劫,乃是无边无数
大劫;又更非止一个无边无数大劫,乃无量无数无边大劫,故曰无量无边阿僧□劫。此乃
至极称赞弥陀寿命之久远罢了!

以上不过略约各数目的单位含糊的计算而已,其实还不止如是!若据华严寿量品云:「娑
婆一劫为极乐一昼夜。」如是则更不可胜数,诚非世间通常的数目,或人天的智慧,所能
够测量其大海一滴矣!

问:「往生极乐的众生,如何能得同佛一样无量寿呢?」

答:「这有两种的原因:(1)仗佛力(弥陀愿力)所感,无量寿经法藏第十五愿说:『我
若作佛时,我国中人寿命皆无央数劫,无有能计其数者,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因承佛力
所成就故得无量寿。(2)由自力(念佛功力)所感,一心念佛,净业成就,往生净土,莲
花化身,得到清虚之体,非同娑婆众生四大假合之身,有生老病死,倏忽败坏,幻化无常
,故同佛无量寿也。」

再问:「彼佛既有两个名号,尤其是光明、寿命,悉皆殊胜。何故大本弥陀经,及十六观
经,都是单取无量寿为经题,就是一般所称念者也不出例外?」答:「这是以体摄用故。
寿是本体,光明是作用。比况说:如没有证到无量寿之身,则光明究从何来?由其证得无
量寿之身,自然而然的会得到无量光之用。因是一举了寿之本体,则光明同时而有。这叫
做举体摄用。如是则一称无量寿而无量光也就含在其中矣。有以上的理由故单称无量寿。
还要申明一句:要知道!举寿摄光可也,如说,举光摄寿则就不成!因为离开了寿的本体
,根本便没有作用的光明了。我来举一个譬喻:「镜的本身是体,镜的光明是用。如是一
有了镜的本身,则光明同时而有。故可以举镜摄光。反之举光摄镜则不可以!因为既没有
镜,岂能谈得到光呢?明白此种意思,可以无疑矣!」

复次当知!彼佛的智慧、神通、威德等莫不一一无量,何故又单举寿命和光明两种来建立
名号呢?这却也有两种意义。当约事理两方面来说:

(一)事的方面:是说法身和报身的寿命以及光明是佛佛皆同,唯应身的寿命和光明则佛
佛有异。因为应身是因缘所感,随机示现,所以寿命有长短不等,光明有大小不同。然而
阿弥陀的应身寿命最为久远不可称量,光明也极其殊胜超乎一切。如释迦世尊八十入灭,
以及其馀的一切诸佛,或千岁、或万岁、或一劫,乃至那由他劫,总没有如弥陀无量寿。
如经中说:「彼佛寿命,为一切诸佛所不能及者。」至於光明,如释迦圆光一寻、或一旬
、或十旬,乃至百千万旬,总没有弥陀之无量光也。或照一世界、十世界……百千万亿世
界,总没如弥陀之遍照十方,一方则有无量无边世界况十方乎?观经云:「彼佛圆光如十
亿日月三千大千世界。」又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好,一一相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
十方念佛众生摄所不舍。」如上所说则知弥陀的寿命和光明是胜超一切诸佛,这是他的独
擅胜处!所以特取寿命和光明来建立他的名号。

讲到这里或者有人要疑问:「释迦与弥陀同一究竟佛果,何其所感寿命,光明,国土,竟
如是天壤悬殊?难道佛德也有胜劣吗?」答:「大凡佛佛出世,都依悲愿为主动要素,以
度生为唯一目标。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至於有教化的国土有净秽
不同,应身的寿命长短不等,其中却有两个原因:

1是各依本愿所成:如弥陀发愿庄严极乐净土,为接引苦恼的众生,特现无量寿以安乐法
摄受之,使其念佛修行欣求往生。释迦发愿降生娑婆浊世,为救拔迷苦的众生,特现短寿
相,用无常道以警觉之,使其生厌离心速求解脱。为诱导众生离苦得乐之大方便门,岂可
以妄拟其胜劣呢?至於光明也是各依本愿,或随因缘而现大小不同。

2是由众生的福德与恶业所感召:如极乐世界的众生福德深厚,本经云:「不可以少善根
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感彼佛寿命无量而住世久远,娑婆世界的众生业障深重,故感世
尊八十入灭。这不能怪世尊没有慈悲心,当知皆由众生业重福薄所使然!经云:「佛力不
及业力。」就是这种意思。至於光明也不出例外,总上是单约应身和同居土而言。至於报
身、法身和常寂光土,乃是佛佛皆同,没有所谓寿命有长短,光明有大小,国土有净秽,
明白此道理,自然不会妄较佛德之高低致招罪戾,慎哉!

(二)约理的方面:「无量寿」□是佛性竖穷三际的意思;「无量光」□是佛性横遍十方
的意思。如是则一切众生莫不皆在弥陀果觉海中游戏,倘一念回向即蒙摄受。因是则弥陀
的名号乃法界之大总相门,故弥陀称为法界藏身,也就是吾人本具之佛性,亦即三德之秘
藏□无量光就是般若德,无量寿就是解脱德,光明和寿命一体不离就是法身德。

还有一个意思:光寿不二即法身不变之妙体,无量寿即法身随缘之妙用,无量光即法身显
现之妙相。根据上面理论,意在欲令一切众生持此弥陀名号,而悟各人自性本自横穷竖遍
,亲证三德秘藏;了知即心即佛,心佛不二的奥旨。所以彼佛特取光寿二义以建立名号。

妙哉!这一句洪名实在有不可思议功德,同时吾人现前的一念心亦是不可思议了!果能一
念相应则一念是佛,念念相应则念念是佛,如是那怕不能顿悟自性弥陀,亲证唯心净土呢
?固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不离念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如是则寿光圣号即吾人现前
一念不思议的心光性寿也。要解云:「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有阿弥陀名号
;而离却阿弥陀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

【显理】无量光□表自性寂而常照。无量寿□表自性照而常寂。故号阿弥陀□表自性寂而
常照,照而常寂,是名寂照不二。

庚初徵释名号竟

庚二成道时劫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於今十劫。

【消文】舍利弗!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到了现在已经有十劫之久了。

【释义】上文徵释建立名号的意义已经明白了。可是还不知道他在什麽时候成了佛?所以
佛再告舍利弗说「……於今十劫。」这一句话□成佛十劫□正与序文中「今现在说法」是
互相照应的。甚麽叫做「成佛」呢?因行圆满叫做成,得证菩提谓之佛。若论「法身」,
自性清净本来是佛,还有甚麽成不成!劫更谈不到了。至於「报身」,因圆果满得证菩提
,似乎有成,无妨论劫。讲到「应身」,那就可以说成说劫了。因为应身是随机感现八相
(一、降兜率,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
、入涅盘。)成道的。现在所云弥陀成佛十劫是指应身说的。根据唐译即指十大劫也。

弥陀如来成佛到现在已经十劫了!每日都在极乐国中出广长舌的宣演妙法,大说而特说,
并且常常垂著金臂要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享乐一切!为甚麽我们到了现在还依旧沉沦不
受救度,你看惭愧不惭愧呢?当知弥陀为了要度脱我们,因而发四十八愿,历劫修行,庄
严极乐世界,我们如果不赶快发心念佛求生,不但误了自己,同时未免太辜负弥陀慈尊的
一片老婆心了!

至於弥陀因地的事迹和成佛因缘,在无量寿经、悲华经……等都说得很详细,我不必赘语
了。

【显理】成佛十劫表亲证法身已断十障。

庚二成道时劫竟

┌庚初□声闻

己二化伴分二┤

└庚二□菩萨

今初声闻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消文】佛又呼舍利弗说: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里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众,皆是证著阿
罗汉果位的。其数之多不是世间普通算数所能知道的。

【释义】上明教主。现在则说化伴,以有主必有伴也。兹先明声闻。谓非但凡夫念佛求生
,二乘圣人亦是念佛发愿往生的。

声闻;闻佛说四谛(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世尊初成道时,於鹿野苑为五比丘
三转四谛法轮)声教而悟道证果者曰声闻。内分四级:

1须陀洹,此云「入流」,又云「预流」,谓预入圣流。此是见道位,断三界八十八使见
惑尽,名为初果声闻。

2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再来欲界受一番生死故,此是修道位,已断三界见惑尽,
再进断八十一品思惑中的欲界前六品思惑,名二果声闻。

3阿那含,此云「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也。此亦属修道位,进断欲界残三品思惑
,名为三果声闻。

4阿罗汉,此云「无生」,谓不来三界受生死也。是无学位,欲界九品思惑断尽,上生色
界阿那含天。於中再进断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计共断了见惑八十八使
,思惑八十一品尽,名为四果声闻。

皆阿罗汉(阿罗汉义见通序文中详释):拣别不是前三果之类。文中不言缘觉众者,摄在
声闻中故。

非是算数:所言其多之谓,超出算数之外也。是说往生彼国的阿罗汉,其数甚多,难知难
说,故以无量无边非算数所能知者称之。大本云:「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
同目犍连神通,欲计算彼佛初会声闻尽其神力百分中不能得知其一。」

庚二菩萨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消文】往生在彼国中的诸大菩萨亦是与声闻众同等的无量无边之多。

【释义】此明菩萨。是承上不独声闻往生者更有大乘菩萨之往生(菩萨解见通序文中)。

诸菩萨:诸者不一之谓,指十方以及四教(藏、通、别、圆)。或十信乃至等觉等诸菩萨
亦无不往生,以有如是多方多种故以诸称之!

亦复如是:不独往生之声闻众有如许之多。诸菩萨众,亦是同等无量无边,非是算数所知
也。

如上所明声闻、菩萨数目之多,亦非全是他方求生彼国的,当知生彼国土时或闻佛说法,
乃至闻化禽等演畅根、力、觉、道等法,小机则悟小法而成声闻,大机则悟大法而证菩萨
果也。

【显理】阿罗汉表真谛空寂。菩萨表俗谛随缘。亦复如是表真俗不二。

己二释化伴竟

己三总结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消文】佛又呼舍利弗说: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有如此种种无量庄严,皆是阿弥陀佛的
宿因愿行无量功德所成就出来的。

【释义】此总结上文佛光、佛寿、声闻、菩萨等之庄严。文虽与前无异,义则不同。前乃
结成依报庄严,此则结成正报庄严。极乐正报,化主化伴悉皆无量胜妙庄严。一一无非弥
陀不思议愿行功德所成就。现在再引经证明之!

大本法藏十二愿云:「设我作佛时,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
取正觉。」此乃弥陀大愿所成就之无量光庄严也。第十三愿云:「设我作佛,寿命有限量
,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此乃弥陀大愿所成之无量寿庄严也。第十四愿云
:「设我作佛,国中声闻,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悉成缘觉,於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
取正觉。」此乃弥陀大愿所成之无量无边声闻众之庄严也。又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
,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悉皆如意。」此乃弥陀的大愿所成就菩萨庄严也。

又大本云:「尔时法藏,教化众生,修行六度,广行教化,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以上
种种庄严,皆悉弥陀大行之所成,弥陀无量行愿功德之因,为能庄严、能成就;光寿、化
伴、无量之果,为於庄严、所成就,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当知!上文自行树、罗网起至此止是明依正之文,共有五番的庄严,极乐之义於前可想见
矣!普愿十方同胞,深信求生!

如上依正二报,或经文中有,而本愿中无,或本愿中有而经文中无,文虽小异,乃互相陈
明,意则圆俱,诚无妨碍也。

以上总释正宗文中的第一科:「丙初详陈依正庄严以启信」文竟。

  ┌丁初□往生皆得不退

丙二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分三┼丁二□补处算数莫测

  └丁三□正劝发愿往生

今初往生皆得不退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

【消文】佛又呼舍利弗说:「凡所有众生,一生到极乐国者,无论是谁都能悉皆即得三不
退转也。」

【释义】此科为既闻极乐、依正庄严、而生信者,导其依信发愿求生彼国,以获出世无上
殊胜因缘,可横超三界,圆证三不退,永了生死,毕竟成佛。有如是等胜异超绝,若娑婆
则不然,须要三惑断尽方能了生死,又多退缘,不易成办,故於劝愿前,特举此殊胜示之
,令其欣慕而速发愿求生也。

既生到极乐国土,虽是初生者,悉皆得到不退,故云众生生者……。

阿□跋致:译为不退转。不退有三:

1位不退,2行不退,3念不退。已如玄义中明。今更据此土四教明之。

藏教初果位、通教见地位、别教初住位、圆教初信位,此四教之位皆初断见惑,初入圣位
。乃不退於凡夫之地,名为位不退。通教菩萨位,别教十行位,圆教十信位,此皆断思惑
并破尘沙,广度众生,不堕於二乘之位,名为行不退。别教初地位,圆教初住位,俱初断
无明,亲见佛性,得无生忍,心心自然流入妙觉性海,名为念不退。

总而言之!断见思惑方证位不退,断尘沙惑方证行不退,断无明惑方证念不退。极乐则不
然,虽五逆十恶若肯回心发愿念佛乃能带业往生,虽居下下品亦得三不退。这若非弥陀大
愿洪名奇勋所成就,岂能得如斯!在十方诸佛土没有如此方便的阶位,诸教法门中亦无此
胜妙的妙法门。十疑论云:「有五因缘故得不退:1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2佛光
常照菩提心,念念增长,故得不退。3水鸟、树林、风声,自然乐响,皆能演妙法音,使
闻者常念三宝,故得不退。4纯诸菩萨以为胜友,故得不退。5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
得不退。」故古德云:「修行以念佛为最稳当。」实不虚语也。(此乃弥陀第四十七愿所
成,谓:往生皆得不退愿。)

【显理】不退转表自性常住。

丁初往生皆得不退竟

丁二补处算数莫测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说。

【消文】在往生极乐,得著三种不退转的众生之中,很多是一生即就可补继绍佛位的补处
菩萨,其数目之多非是世间人可能数出来的!只可以用无量无边阿僧□劫来表示而已!

【释义】承上段说,往生彼国者,不唯不退,复有不可胜数的补处菩萨,故曰其中多有一
生补处。

一生补处:即等觉菩萨,谓一生即能补继佛位。如弥勒现居兜率当补释迦佛位是也,等觉
菩萨是尚留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故须再一生,断此一品生相无明即证妙觉果位(妙觉即佛
,极果之称)。故称一生补处(据此方教道,判无明为四十二品。圆教初位即能断无明初
见法身,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每位各断一品无明,至等觉共断四十一品,尚馀
一品生相,再断之即为妙觉佛果),以净土缘胜故,极乐多有一生补处菩萨。一往生就皆
得不退,已超诸佛土,胜诸法门,复多补处,则超之又超,胜之更胜,诚超绝之极矣。此
正深劝求生也。阿僧□(解见前)。

问:「补处菩萨位居亚(次也)圣,次补佛位。何能如说之多?」答:「十方有无量世界
,即有无量诸佛,诸佛入涅盘,当有无量菩萨绍继佛位,岂是必定在极乐成佛。」

当知!大菩萨尚愿往生,何况凡夫!其有一班藐视净土,鄙屑西方者,宁无自揣而深生惭
愧!

【显理】一生补处表自性决定成佛义。

丁二释补处算数莫测竟

丁三正劝发愿往生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消文】佛再呼舍利弗说:「如果有人听闻此极乐胜妙法门,应当即速发愿求生阿弥陀佛
极乐国土才对!为什麽要发愿求生?因为可能得与如是不可算数的一生补处菩萨等诸上善
人,能同聚一处的缘故。」

【释义】此正劝发愿也。谓闻以上种种之说,虽信极乐殊胜庄严。然无愿终不能到,信愿
行三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缺一不可。故信後须发愿也。

众生闻者:除佛以下皆名众生。总该九法界,谓六道之六凡众生、二乘之独善众生,乃至
菩萨之大道心众生。(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此六凡法界,合声闻、缘觉、
菩萨,三法界共为九法界。上至菩萨亦发愿求生,下至八哥(鸟名)亦能念佛往生。)亦
即通指现在未来十方一切众生。

闻者:谓听闻上来所说极乐、依正种种庄严的胜妙功德。

应当发愿:应当二字是世尊叮咛劝诫之辞。谓既有缘得闻,应当即速发愿求生,故曰应当
发愿。

愿生彼国:即志愿往生极乐。此是如来慈悲心切,惟恐众生闻之如风过耳,不肯从闻生信
,由信发愿求生,而失此无上胜缘,殊为可惜!所以苦口婆心,殷勤劝嘱之!

窃以十界因果不外乎愿,故古德云:「有愿竟成。」今极乐有如是殊胜庄严,一一莫不由
弥陀大愿之所造成,尤其往生彼国者,亦无不是仗此愿力而得生,须知世间一切诸事尚皆
依愿而成,况往生极乐的无上胜事,岂无愿何能得到成就,故先详陈依正庄严以起信之後
,即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

所以者何:是摄前文反问之辞。谓因何之故须特劝发愿求生彼国?意谓娑婆亦是佛之化土
,而十方佛土无量,何必远离故国别觅他方?更不示馀土偏劝西方?故下文即出其由。谓
往生彼国者可能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则能熏陶胜业自成佛果,有此无上胜缘故特
劝求生也。

诸上善人:指补处等诸菩萨,以天道虽善不出生死故;二乘虽善,犹滞空寂故;皆不可名
上善,唯菩萨破无明见法身,乃至能补佛位,所以称为上善,其数甚多故曰诸上善人。

又有一解:诸上善人则通指极乐圣凡。上自菩萨下至初生凡夫均可称之。或问:「生极乐
者其类不一,或带业往生者,乃至或有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得生者,何得概以上善之称呼?
」答:「皆得不退转乃至究竟能成菩提故。」

良以娑婆虽佛化土,然五浊恶世(非净土五清),常受诸苦(彼国但受诸乐),依正变灭
无常(极乐依正无量庄严),多有退缘不易成办出世大事(一生即得不退乃至究竟成佛)
。又十方佛国虽善总不及极乐之胜妙,以斯之故特劝求生彼国也。以吾人卜居尚择里仁(
论语云:「择不处仁焉得智」),况出世大事焉可忽尔!如是绝胜的极乐,而不发愿求生
可谓是有智的行者吗!当知一生到极乐,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亲为诸上善人,常
能得著聚会一处,如是良缘胜会,我们何不至速发愿求生!

复次:如华严,明一生圆满成佛之因,得能证此者唯有善财一人,本经所说,则有补处菩
萨数不出来之多!其殊胜超绝,自不待言,故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以十大愿王,导归安
养(极乐别名)。

【显理】愿生彼国表自性背尘合觉(尘喻五浊,觉喻极乐),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表一切善
法一心中具。

丁三释正劝发愿往生竟

以上总释正宗分之第二科丙二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文竟

  ┌丁初□出胜因

丙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三┼丁二□示正修

  └丁三□重结劝

今初出胜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说:「你当知!非是少善根,少福德的因缘,能得往生极乐世界
的。」

【释义】此段是承上文,更一层的说明,欲亲诸上善人,必须有多福多善根,才能生到极
乐国。故要显示持名的功德殊胜,预先斥修其他的福德为少善根,以谓修其他的一切福业
,皆为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以非往生的正因故)。

善根:善是纯正良好的心愿和行为;根是表示生长之义,所谓纯良的心愿精进行持,求生
西方的根本。

福德:作利人的善事,谓之修福,积聚善行谓之德。行者若单以有善根,而无福德的助行
来配合,亦不是生西方的条件。

故当知!坚持凡夫心是无善根,发小乘心是少善根,不做利人事业是无福德,做而希望受
报是少福德。反之,若能发愿念佛求生,则是难行中能行,即多善根;一句洪名万德俱备
,即多福德,能以五浊恶世中持念即因缘殊胜。

更进一步说:善根是指念佛的正行,福德是指一切功德的助缘,是谓念佛为大善根的正因
,其馀的福业功德为助缘。

复次:什麽是多大的善?智论云:谓能证五菩提心为最善。1发心菩提:是说「无量生死
中,能发大菩提心。」2伏心菩提:是说「能断诸烦恼,降伏其心。」3明心菩提:是说
「明了诸法,不外一心。」4出到菩提:是说「得无生忍,出离三界。」5无上菩提:是
说「坐大道场,成最正觉。」而能念佛虽是凡夫地能起大觉之心,正念昭彰,烦恼自灭,
由内心能明说法实相,得不退转地,直至成佛故,五种菩提俱得,则善中之善,为最多善
之大善也。

什麽是多大的福?行者修持一句弥陀,则万德俱备,六度齐修!念至一心不乱,身心放下
,则不起贪心(布施度);既没有贪心则不造一切恶(持戒度);没有一切恶业则不计人
我是非(忍辱度);得一心不乱自然明白内心,不稍间断,则无懈怠思想(精进度);由
精进道业,自然不起颠倒妄念(禅定度);既无妄念则正念昭彰,不为他歧所惑,能根断
愚痴(智慧度)。故坚持六字洪名,六度万行该摄,修六度成则一切福德圆满,诚是福德
中之多大福德也。

问:句句说明修持念佛的善根福德大,然,若修其他的法门,如禅宗岂是小善少福吗?答
:当知!修禅是圆顿行,专注重禅定,而不求往生,虽是见解高,但後有未尽(来生的生
死未了),如坾老人,精进禅定,为禅家大匠,後身托在曾家,仍落红尘;凡五祖戒禅师
,後身生在苏家,贪恋富贵。故永明寿禅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忽现前
,瞥尔随他去。」由斯可知修其他法门的不稳当,故不能称为大善、大福也!请行者细思
之!

【显理】善根,福德表自性具一切功德。

丁二示正修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
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说:「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或是善女人,他(她)们听到阿
弥陀佛的名号,就恳切努力的执持『阿弥陀佛』洪名,口念心惟,时时不断的念,能以一
日二日乃至七日,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释义】此段是示正修之文。若有二字是不定之辞。善男子,善女人,是包括出家在家,
天人等六道的众生,凡俱有善心者之称。

闻说阿弥陀:弥陀如来的圣号,俱足万德,使人一听到,就能震动一切众生的心弦,而众
生本具的佛性,被圣德佛号所引发,以至成熟,得到安养。

执持:执是执受,持是任持,是谓以信力坚强,念持不忘的功夫。

若一日……七日:若是假定之义,一日至七日是暂定期间之辞。意思是表念佛的功夫容易
成就,若能真心念佛,如利根者或是一日成就,钝根者或至七日之间,能念到一心不乱,
就能得到阿弥陀佛接引到极乐国去。

一心不乱:此四字诚为本经的要旨,全文的真髓,亦即是念佛究竟的真功夫也。若广说:
则亦包括大藏奥旨,兼摄宗门的修证,故此一心不乱,成为念佛法门的极谈。

经文云: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是说行者的根机有上中下利钝之殊,故有一日至七日的
不同,当知,能得一心不乱,即是证得念佛三昧,决定往生是无疑的,更与宗门的顿悟而
得明心见性是无异的。

问:「据经文云,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然,修行者,或有数月,或是数年,数十年,未
能得到一心不乱者何故?」

答:「其因有三:1罪业深重故;2念力不足,或是修持不专故;3念不如法故。」

须知!人之心,散乱因多於见闻所障,若能见闻悉能念佛,如见色不忘念佛,闻声不忘念
佛,则其心不起妄念,速能得著一心不乱,得到不乱便是入念佛三昧,往生极乐是不待自
得矣!

复次:执持名号有四种:

1事持名念:不论在家、出家、或是天人等,若能看轻五欲名利,身心放下,更能断除习
气,念娑婆苦,欣慕净土的妙乐,将弥陀六字洪名,口念耳听,字字分明,句句相续,外
绝邪境,内心静虑,行也如如念;住也如如念;坐也如如念;卧也如如念;所谓四威仪中
,不断相续的念,为事持名念佛。

2理持名念:此法具诸禅观法门。先明一念心性,寂而常照□无量光,照而常寂□无量寿
,以光寿之体,而起信愿持名,一心称念,动静不二,为理持名念佛。

3事理不二持名念:所谓方便也可,不方便也可,在禅观中也可,闹动中也可,诚是真妄
不相碍,全妄即真,心佛众生无差别,念念弥陀,声声极乐,为事理不二持名念佛。

4随意持名念:不局在有无禅观等方便,只是随意称念,念至一心不乱,及至命终,得随
意往生,见佛闻法,为随意持名念佛。

当知:1修「事持名一心念」成就,则不被见思惑尽,临终感应身佛现前,往生到凡圣同
居方便土的极乐;2修「理持名一心念」成就,能破尘沙无明,感报身佛现前,往生到实
报庄严土的极乐;3修「事理不二一心念」成就,则破根本无明,感法身佛现前,往生常
寂光土的极乐;4修「随意持名一心念」成就,则随其工夫的深浅,而得随意感佛现前,
往生极乐净土的。

附录:持名念佛十种方便法。

1端身持名念佛:在行住坐时,身必端正,须知身正则心正,心正即妄念不生,自然清净
,如是念则速获一心不乱。

2记珠持名念佛:念佛一声,以手指过一珠,不得错乱,则借珠以束心,自然速得身心寂
然清净。

3金刚持名念佛:在闹场中,人地有碍时,则可只动口□,以金刚密持,不拘多少,必须
字字分明,从心里底涌起佛号,则能除一切妄念,速证念佛三昧。

4高声持名念佛:在妄想纷起,或是神智昏沉时,必以高声念佛,振作恢复精神,念到境
界焕然一新时方罢,降低细声为最妙的念法。

5低声持名念佛:在疲劳过迫时,单以口念自听分明的程度,称念至精神恢复,勃起兴趣
时,便可以高声或转念别法。

6调息持名念佛:在静坐时,先调息以不缓不急,随其出入,每一息称念佛号一声,念至
息念俱忘,身心安泰,即就是唯心净土的境界。

7礼拜持名念佛:端身向佛,一面拜、一面念,或是一拜一念,或是一拜念数声皆可,因
为身拜佛、口念佛、意思佛,集中三业清净,六根俱摄,此法效力最大,最易得念佛三昧
。

8结期持名念佛:自定期间,谢绝一切来往,身心放下专志称念,所谓:「克期取证。」
此法最速能得一心不乱,行者勉之!

9病中持名念佛:在病中,当思惟娑婆所受皆苦,以苦当作死然,勤念佛号,期待弥陀接
引,则是最好的自慰方法。

昔时有一病僧,在临危痛苦时,一声啊濏一声阿弥陀佛,昼夜不停的称念,果感如来的
照护,不久病愈,对人说:「我在病中痛苦时,痛来即啊澦声,稍愈即称念阿弥陀佛。
现在病好,阿弥陀佛尚在,啊澦字则不知到何处去。」善哉!此法可以借镜的。

10十口气持名念佛:以一气中,随息的长短称念佛号至十馀声,势须再抽吸进,方能再念
,谓之一口气,如是十次为十口气。此法日本最盛行。是根据弥陀四十八愿中云:「十方
诸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成佛」之愿。

此法最简单,纵是世间第一号的忙人,也都可以办得到,因总计不费十分钟的修持,临终
也是一样的能够往生,在十种持名中此法为最方便的一种。

总而言之!念佛的方法,无论是依何法,或时之久暂,必须念得一心不乱,才真是得念佛
的工夫。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消文】念佛念至得著一心不乱的行者,他的生命将要终尽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显
现在这位行者的面前来接引他。

【释义】上文为说明持名妙行,此下为示明临终後的胜果。其人:是指念佛能念到一心不
乱的人。临命终时:是说人在娑婆的苦报已尽之时。诸圣众:是指在极乐世界里的菩萨,
缘觉声闻等。

人在临死关头,能感佛及圣众现前,此无他,是全凭自他二力,感应道交所致。故当知,
凡人在生时,所作善恶,到临命终时,将其所作一切的境界,俱时顿现在目前,为善者升
天,为恶者,照其所作恶业的重轻论罪,判生恶趣。如造十恶五逆,则地狱相现;贪悭嫉
妒,则感饿鬼相现;愚痴暗昧,则畜生相现。而一生念佛,由净业所成,净境斯现,故得
佛圣自然显前。楞严经势至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自己念力
)。大本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
刹,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他力,即阿弥陀佛愿力。)

问:「佛身本是无来无去,云何所谓现在其前?」答:「是的,法身本是无来无去,但报
化二身,为度生故,方便随机而应现的。」

又问:「十方世界的众生,念佛者多,惟一的弥陀何能同时现在其前?」答:「如一月在
天,影临众水,念佛行人心净如水清,弥陀圣众,能影其中,此无他,是自他二力,感应
道交,如水影月。」

再问:「根据禅家云:凡所见像皆是虚妄,或是魔来扰乱道心,以念佛行者临终,宁保非
魔?」答:「当知念佛是特别法门,念佛见佛,才是因果相符,昔时远公,专修净业三睹
圣像,临终见佛接引,故真心念佛又仗佛力、本愿力、摄受力所荫必无魔事。纵是行者,
宿业深重,抑或不善用心,或能招魔现前亦未可知?此无难,可以用慧观察力,照一切境
界,本来空寂,若是魔现可能即时隐没。」

警告大家:「浮生如梦,幻质匪坚,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当至急念佛,预备临终一念
不乱才是!

有人说:「若如斯,只要在临终时能发善心念佛便可生西,那末,平时则不必修善念佛可
矣。」余曰:「不然!当知临终一念,是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纯熟,到临命终时,方能正
念昭彰,能发善念,否则被病疾昏迷,痛苦迫切,更受妻妾眷属绕榻,恩爱不能割别,或
是被生前所作业等牵缠,扰得神昏情乱,这时怎能发善念或一心念佛,确是不容易的事。
就是修行人到那时,还恐怕作不得主,况是平常人乎?所以平时修行念佛,正是为临终时
的预计。所说待临命终时才修,此话诚是自误误人,其害非浅,慎之!慎之!」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消文】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行者,在寿命临尽之时,心不起妄念,即时可能往生阿弥
陀佛的极乐国土。

【释义】是人:是指能念佛的人。终时:在身上的暖气已退,识神将要离开舍报之时。心
不颠倒:因为念佛功夫之深,念得一心不乱,故心灵明,正念现前不再颠倒。即得往生:
是说其快,不必经历中阴,在一念间即能生到极乐国土。观经云:「如弹指顷,生极乐国
。」

念佛行者,一生到极乐,则托质宝莲,自然化生,得清虚体,相好俱足,不由胞胎,不假
乳养,纯是丈夫相,随其功行的深浅而分品位之高下,以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听闻弥陀说
法。如是之乐诚使人欣慕不已!

附录:寿命舍报後,第八识之生趣研究

根据唯识学家说:人在临命终时,□尽第八识欲脱时,识从顶门而出,则生佛国,是说从
下身先冷起,其□相至顶上而尽之谓;生天界者□从眼而出,则眼最後冷;若生人道者□
上下冷起,□相至心而尽,识从心出;生鬼道者□腹後冷,识从腹出;生畜生道者,两膝
後冷,识从膝出;若应堕地狱者□从头冷起,其□相至脚而尽□识从脚板而出。古德有偈
云:「佛顶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在两膝,地狱脚板出。」

【显理】一心不乱表自性灵明。心不颠倒表自性不昧。

丁三重结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说:「舍利弗!念佛的法门,有如是的方便利益,所以我才讲此
法门,如果听到此法门的人,应当至速发愿,求生极乐国土去才是!」

【释义】我见是利:我是如来自称。是利指上文所云得佛接引往生之效果,一生到极乐则
证不退转果,更能以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利益,故世尊说我见是利。

故说:二字是承上句。因佛陀鉴知念佛法门,虽是难信,终有信受之人,故无问自说。

此言:是指念佛法门之教法。结归正宗三大科(1详陈依正庄严以启信;2特劝应求往生
以发愿;3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

闻是说者:如此方便殊胜的念佛法门,不可如风过耳,应当发愿求生极乐才是。

应当:此二字足见如来的婆心特切,叮咛重劝,使听者闻者,速能发愿求生,不可错过失
其大利。

发愿:愿能导行,如御者驾车,方能达到目的地,若无愿以导行者,焉得往生净土?

当知,娑婆善知识难遇,反之极乐则不然,观音势至等大菩萨,常作往生者的胜友,所以
如来特劝当发愿求生!

正宗分竟

上来正宗分已讲完,以下为第三流通分。当时佛陀宣说本经时,大众闻佛所说,悉皆欢喜
信受奉行,既能使人信受奉行,自然能令念佛法门流传不绝。

 ┌丙初□劝信流通分四—┬丁初□本师称赞功德

乙三流通分分四┼丙二□劝愿流通 ├丁二□诸佛赞劝标题

 ├丙三□劝行流通 ├丁三□徵释经名意义

  └丙四□法众礼退 └丁四□正劝大众信受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大家来读经板 - 共同深入经藏, 以期智慧如海                      BudaDigest
◆ 修改: 05/10/29  5:00:45 <218.162.49.113> 
Sat Oct 29 04:27:36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