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成唯识论》新解
#1
达摩书院
唯识新引
《成唯识论》新解

唯识学会理事长张尚德讲述
达摩书院副院长黄高正记录


第六次

第一章    首语



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

【注】稽首:下头至地也。行宗记一上曰:「头至地为稽首。」



1. 我现在向至高的圣者致敬;

2. 在修行次第果位上,他们圆满或部分的成就了自己,

3. 因著一切有情众生的幸福与利乐,

4. 我现在解释世亲的《唯识三十颂》。

(中文翻译  张尚德)



以上是根据韦达哲士译述的,其英文语句如下:



I pay homage to the Beings that are either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purified by Vijnaptimatrata.

For the welfare and happiness of all sentient

beings, I now explain what Vasubandhu

has said in his Treatise in Thirty

Stanzas on Vijnaptimatrata.

【注】Vijnaptimatrata:唯识

      Vasubandhu:世亲.

像玄奘大师所著的《成唯识论》,从学术思想和佛法的系统来说,虽然复杂但并未复杂到难
以理解。这部书的目的在说明ㄧ个有情凡夫众生,究竟采取什麽样的步骤,才能成佛。

玄奘大师写好《成唯识论》後,深深体会到光从此书来理解「如何成佛」是不够的,所以他
又写了《八识规矩颂》。

唯识学又称为法相唯识学,也就是法相宗。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只是应机说法,最
後归到禅。所以他强调一生没有说一个字。

唯识学和法相宗的内容当然都包含在释迦牟尼佛的思想系统中,那为什麽有法相宗呢?因
世亲写了代表法相宗思想系统的基要典籍,最重要的如《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
所以有法相宗的建立。

之後,很多人对《唯识三十颂》做解释,故有十大论师和各门各派的兴起。主要的重点是解
释我们

一、  生理是什麽

二、  心理是什麽?

三、  心理与生理合在一起又是什麽?

四、  心理与生理和外界的关系又如何?

五、  怎麽用它?

六、  怎样超越上述五点?

唯识学除了解释人的存在,也说明一切众生的起始、转折与归结是什麽。

释迦牟尼佛将众生分为胎生、卵生、□生、化生等类,一切存在有其起始,释迦牟尼佛将
其称为种子识、阿赖耶识、第八识。第八识与其他七识(末那识、意识与眼、耳、鼻、
舌、身识)如何开展,在此《成唯识论》系统会一步一步解释。

上面说到《成唯识论》并非很难处理,但因有玄奘大师大弟子窥基大师的《成唯识论述记》及
种种著作,这样一来,它就变得和宇宙的不可知一样的复杂。自唐、宋、元、明、清、民
国一代代演变下来,唯识学被搞得复杂到几乎没有人敢碰。以民国为例:

欧阳竟无的种种错解,用不著说了。像毕其一生研究唯识的演培大师,解释《成唯识论》就
有近百万字。光解释四句开卷偈就写了约有五千四百多字。过去我陪道友读演培大师的《成
唯识论讲记》,对照玄奘与窥基大师的著作,也发现演培大师的很多错误。

如何是好呢?

四十年前,香港有位精通唯识、英语和哲学的韦达先生,他将《成唯识论》译成英文後,送
了我一部,现在引起了我的一种认识:

要将东方的哲学思想和佛法译成欧美的语言,实在是不容易。理由是:

欧美文化语言中,很多地方没有东方文化思想的概念,例如西方只有「上帝」,没有
「佛」的观念,只有「□畴」(category),没有「境界」这个英文字。同样的,在英文
中也没有禅门和佛法常用的「放下」这个字。释迦牟尼佛说:「放下」是你生命唯一的归
命处。我在为英语国家的学者主持禅七时,始终找不到适当的英文来翻译「放下」。「放
下」不是放弃(give up),也不是有个东西要放下来(put down),更不是落下(fall
down)。

在佛法的解释中,放下自己由贪嗔痴所产生的情意欲,透过阶梯、次第、果位来成佛叫做
「放下」。所以我在为英语学者主持禅七时,只好意译为:

Nothingness----Beyond Anything and over Buddha!

为什麽如此译「放下」呢? Nothingness 意指本来无一物;Beyond Anything,义为超越
一切;Over Buddha 即指成佛且佛亦为幻也。

如此说来,「放下」,也就是「提起」。

我发现韦达先生的《成唯识论》英文翻译得非常好,所以就将其英文再翻回中文来解释唯
识。他的翻译好在哪里呢?比如他用复数和大写的Beings,就可指一切超越性的存在和佛
法中的四生(胎、卵、□、化)。他用「completely (圆满地)」、「 partically (部
分地)」来解释果位上佛的圆满成就与罗汉、菩萨的部分成就,翻译得真好。

对与错,不是我ㄧ个人的事,文化本来是大家的事。不过这不是搞「文化论坛」。

附带一提的是,上一次尚德评论过欧阳竟无的《唯识抉择谈》的第一部分,後来我觉得这样
既花时间,也没有人看懂我的批评。所以就开始正面的解释唯识,我就不再评欧阳竟无大
师了。

第七次待续。
2009年 9月 5日 7:58:54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成唯识论》新解
#2
达摩书院
 

唯识新引

《成唯识论》新解
 

唯识学会理事长张尚德讲述

达摩书院副院长黄高正记录

第七次

第一章    造论意旨(一)



《成唯识论》卷一



今造此论为於二空有迷胶者生正解故[1]。

〔述记:安慧等欲显论主为令生解断障得果所以造论。〕

生解为断二重障故[2]。

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3]。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

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4]。



[1] 述记:正解故者,入见道前资粮加行二位之时……此即第一加行位也。

[2] 述记:此即第二通达位也。

[3] 述记:此即第三修习位也。

[4] 述记:显金刚心断烦恼障证真解脱,断所知障得大菩提故,此即第四究竟位也。

 
英译(韦达)

THE PURPOSE OF THE TREATISE

1.According to Sthiramati

Vasubandhu wrote the Trimsika (Thirty Stanzas) for those who misunderstood or made
nothing of the Doctrine of the two Sunyatas or Voids [1], in order that they might
acquir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it [2].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is doctrine
is essential if one is to cut off the two heavy avaranas or barriers [i. e., (a)
klesavarana, the barrier of vexing passions which obstructs one's way to Nirvana or
true deliverance, and (b) jneyavarana, which impedes Mahabodhi or Supreme
Enlightenment] [3]. Both these avaranas are due to a belief in the su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Atman or individual ego (atmagraha, Atmanclinging) and to a belief
in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dharmas or external things (dharmagraha,
dharmaclinging). If the two Sunyatas are realized, both barriers will be lifted
[4]. The sundering of the two barriers has for excellent fruits the attainments of
true deliverance or Nirvana and of Supreme Enlightenment or Mahabodhi.[5] The
former is the result of cutting away the barrier of vexing passions which cause
rebirth, while the latter is the result of cutting away the barrier which hinders
Absolute Knowledge.[6]

----------------------------------------------

[1] The two Sunyatas are: pudgalasunyata, voidness of Atman or ego, and
dharma-sunyata, voidness of all dharmas or external things.

[2]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first two of the five stages of the Path leading to
Vijnaptimatrata, namely, the stage of moral provisioning (sambharavastha) and the
stage of intensified effort (prayogavastha).

[3]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third stage of the Path, namely, the stage of unimpeded
penentrating understanding (prativedhavastha or darsanamarga).

[4]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fourth stage of the Path, namely, the stage of
exercising cultivation (bhavanavastha or bhavanamarga).

[5]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fifth (i. e., the last) stage of the Path, nsmely, the
stage of final attainment or ultimate realization (nisthavastha). See Section on
The Path in Book IX.

[6]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moment of Vajropamasamadhi or diamond meditation, that
of the last stage of the Bodhisattva, characterized by firm, indestructible
knowledge, penetrating all reality, and attained after all vestiges of illusion
have been shed.  See Section on The Path in Book IX.
2009年 9月12日 10:06:54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成唯识论》新解
#3
达摩书院
中译(张尚德)

造论意旨

1. 根据安慧的说法

世亲写《唯识三十颂》的目的,是为那些不了解我空、法空二种空(Voids)的人,使其有正确的
理解。

如果人们要消除自己的二类重障---烦恼障与所知障,那麽对我空和法空的理论有正确的了解,
便是基本的。

[二类重障也就是说:

(a)       烦恼障(klesavarana,贪、嗔、痴、慢、疑、恶见六个根本烦恼和二十个随烦
恼)阻碍了自己的涅盘或真正的解脱。

(b)       所知障(jneyavarana,也就是对主观与客观人事物的无知)阻碍大菩提或至高的
觉悟。]

为什麽有我执、法执二障呢?

由於相信有主观的我(su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Atman)或个体的自我(individual
ego),就有了我执;再由於相信万物客观存在(objective existence of dharmas)或种种客
观人事物的存在(external things),就有了法执。

如果超越证知二空,则断二障。

强制断除(sundering)烦恼障和所知障会得到至为美好的果实,那就是成就真正的解脱(true
deliverance)或涅盘,以及成就至高无上的觉悟(Supreme Enlightenment)或大菩提
(Mohabodhi)。

前者(真解脱)的结果是因为断除了业力轮回不已而一再衍生的种种烦恼。後者(大菩提)的
结果则是由於断除妨碍绝对知识的所知障。



[1] 所指的两种空,是我空(pudgalasunyata)和法空(dharma-sunyata),我空用弗洛依德
或西洋哲学术语来说,就是「自我空」(Voidness of ego);法空也就是指一切外在人事物
(external things)都空。

[2] 此即契合五位圣道的前二位,彼成就资粮位---即道德上的修持(moral provisioning)和
加行位---即在历劫修行中的精进(intensified effort)。

[3] 此即契合五位圣道的第三位:通达位,也就是徧知一切的一切(unimpeded penentrating
understanding)。

[4] 此即契合五位圣道的第四位:修习位,也就是历劫修行(exercising cultivation)。

[5] 此即契合五位圣道的第五位:究竟位,即最终果位(final attainment)和究竟觉
(ultimate realization)---本觉(也就是佛)。见本书第九章。

[6] 此即契合金刚喻定(梵文Vajropamasamadhi)或如金刚钻般的禅定 (diamond
meditation)。也就是菩萨成就的最後阶段,这是由坚定而坚不可摧的(firm,
indestructible)知识达成的,契入一切存在的实在(penetrating all reality),同时破除一
切幻想和种种微细无明(all vestiges of illusion),以上请参阅本书第九章。



尚德感言:

韦达先生将佛法所说的「空」翻译为 Voids, 用复数来表示,那是内行的。这里是指我空与法
空。我空是人的主观存在的空,法空是客观存在的空。就人来说,既是主观,也是客观。本为
客观,所以也就无所谓主观;本为主观,所以也就无所谓客观。这种种说法,从释迦牟尼佛的
认识和智慧来看,都是人的戏论而已,毫无意义。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印心的《楞伽经》中说:人的一切一切意识、观念和语言种种,即使是人的存
在本身,都是「妄想」。因此他在菩提树下悟道後说:

「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在「妄想」中,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有所谓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
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
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他从内空、外空,也就是主观、客观一直空到底,最後形而上的
第一义也空。

空个什麽?

既然连哲学的形而上本体都要空掉,只好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表示,这是
佛的功夫境界。没有「证量」,一切就免谈!

十地菩萨都还有「障」的道理在此。

在此要强调的是:

韦达先生将佛法的空,翻成Voids,没有错,但也不算对,因为英语世界中并无佛法「空」的思
想。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以二分法将世界分为生灭变化的世界和永恒的世界。生灭变化的世界
是佛法的「诸行无常」而已,不是佛法的「空」;而其永恒的世界和希伯来一神教相结合,便
形成独一无二的「上帝」文化。

佛法是在五个□畴中又超越五个□畴:

一、  有

二、  空

三、  即有即空

四、  非有非空

五、  超越前四种

最後连超越也超越。

归到慧照一切,在常寂光中常乐我净,这就是「佛」。



关於「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这两句,窥基法师用了八、
九百字来解释,演培法师更用了一千多字字来说明这二十四个字,其实这两句话很简单,就是
说人要了解自己以及宇宙的存在,因为贪嗔痴所以有烦恼障,因为无知所以有所知障。韦达先
生的翻译是对的。

在此要再肯定韦达先生的翻译:

他的「金刚喻定」英文翻译的最後一句是:

「and attained after all vestiges of illusion have been shed. 」

他用「all vestiges of illusion」,这表明他实精通佛法。

「Illusion」的英文原始意义是「幻想」,韦达在此用「一切所遗留的(all vestiges)种种
幻想」,真是内行之至。

 楞伽经讲,佛要破除一切「妄想」,妄想即幻想也,而人的最根本幻想,就是微细「无明」。

从韦达先生将唐玄奘大师《成唯识论》原文译成的英文来看,究实说来,不懂中文和佛法的英语
世界人士,是否真能懂得韦达先生所要传达与表达的唯识学真实意义,我是很怀疑的。

我再将韦达的《成唯识论》英文翻成中文,是从其英文的原始语义、语法及结构,且多少注意到
《成唯识论》的原文意义来翻译的。

我自己觉得好笑。

我的认识是:

人类必须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来理解和表达不能用任何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这种说法本
身与事实本身就是矛盾的,人类永远在玩语言和意识,所以永远斗争,永远不得清净。

我在说梦。人生、人世和世界,以及宇宙本来梦梦相梦、梦梦互梦也。

我又何必作梦。
2009年 9月14日 7:48:58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