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唯识三十颂》简述
#1
达摩书院
《唯识三十颂》简述

张尚德讲 
可了记录   

         首 语



一、             缘 起--指月录包猪肉
 

  要宏扬一门高度精神文化的学问,在每个时代里面,都会遇到相当的困难。以耶稣为
例,〈出埃及记〉中记载,他在以色烈那一带转来转去,都在面对客观环境的困境。南老
师怀瑾先生也是如此。他从民国三十八年起,几十年在台湾遭遇的困境,不是用苦守愁城
所能形容的,全家都随时准备死亡。有一天,我到他家,一个小客厅,只能坐二、三人,
手里抱著一个小孩,脚推著摇篮中一个小婴儿;没有打坐的地方,就在桌子上打坐;没有
笔,别人送他一枝笔,就用那枝笔写了一本《楞严大义今释》的书,……等等种种的艰难困
苦,但他一步一步的在文化上打基础,如比《易经》还奇的《指月录》,就是他从大陆带来台
湾的。

  那个时候,他没有钱印《指月录》,丰原一位台中县政府社会科长,向卖猪肉的筹了一
笔钱,印了《指月录》,他也给了我一本,但我也不知道《指月录》是什麽?有一部份送给出
钱印书的猪肉商,当时的台湾很穷,因为没有纸,猪肉商就把《指月录》一张一张的撕下来
包猪肉,所以後来就有一个笑话:

「指月录包猪肉」。

  一九八○年我四十八岁,在南老师身旁学习近六年。因为台湾面临文化、政治的转变,
南师就到了美国。他在美国的时候,我写信跟老师说:「老师,您顶多在美国六年。」到
美国两年多,最重要的助手朱文光先生不幸丧生,那时他已七十岁了。

  南老师再转到香港,一切从头开始,交代我一句话:

「尚德,帮大陆的忙。」

各位看到的,现在世事的艰苦,超过过去千万倍,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谈到这里,我就想
大哭一场。

  自从认识南师後,他真的没有想到自己,心中只有如何帮忙苦难的众生。他跟我讲过
一句话:

「尚德,一切的资料,我都整理好了。」

真是这样,没有错。他也隐隐约约的把现代文明--文化界、思想界和宗教界所犯的错误,
都点出来了,但他很有修养,没有很明白的说出来。由此可知,要宏扬一门高度精神文化
学问的艰辛与痛苦。

 

二、             唯识的影响

  回想整个人类的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为什麽会有贞观之治呢?答案是:

「因为唯识、禅发达。」

翻开整个唐朝文献的记录,因为唯识、禅的发达,所以有贞观和开元之治。开元之治早
期,就是唐玄奘早期,他用道家老子的无为哲学,其实道家、佛法和禅是相通的。再往後
走,到了宋朝,慢慢的变为一个弱朝,特别是南宋,一塌糊涂,知识份子包括朱熹在内,
对於那个时代的厌恶、反动,一步一步受禅门的影响;一方面接受禅门文化,另一方面又
丢禅门,演变出宋明理学,慢慢的唯识和禅门文化,渐渐的衰落。到了明朝,朱元璋的专
制、暴虐等等,有了王阳明哲学,王阳明的哲学也是有问题,不到底。後来满清孤儿寡妇
入关,康熙提倡中国文化,休养生息,雍正是个真正禅师的再现,培植乾隆,纪晓岚编纂
《四库全书》,没有禅师皇帝的雍正,就不可能有乾隆的盛世,所以文化的复兴,是精神文
化带头的复兴。

现代文明完全落在物质文化的经济争夺、电脑和生物科学的开展里面,人类没有前途,整
个家庭、社会彻底瓦解了。所以谈到这里,大家的责任实在是很大、很重要的,应该要把
自己丢掉,以拯救这个世界,比革命还要革命,比抛头颅□热血还要抛头颅□热血。这个
文化慢慢的经过十年、二十年真正的扎根和奋斗,在真正的扎根、奋斗的过程里面,重整
和提倡唯识哲学,应是扭转现代错乱文明的路向。个人会有无尽的孤独、孤凄和困难,要
有这种认识和决心,才能够慢慢的把人类的命运转过来。可不可以转过来呢?当然可以转
过来。人生本来就不是开玩笑的,自己的职责、责任、目的究竟是在哪里?实在是要做一
番反省。其次必须对整个理论的系统,做一个非常客观细密的理解,然後所作所为,一定
要按照这个系统所说的去做,慢慢的会解决自己生生世世的问题,透过对自己问题的了解
和解决,自然会影响到你周边的人。
2009年 9月10日 7:45:41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唯识三十颂》简述
#2
达摩书院
三、             唯识的滥用

我们现在看欧阳竟无先生演讲的〈唯识抉择谈〉。他说《成唯识论》之八段十义,第一是抉择体
用谈用义,无为是体,有为是用。在《百法门明论》中有六无为--真如无为、虚空无为、择灭无
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和想受灭无为,它没有一个体,竟无先生一开头就说错了。一开始
就搞出个体用,慢慢的演变,搞出心体与性体,污染了整个哲学界、文化界和思想界,很严重
的,这个问题一定要处理。怎麽个处理法?他这种文字、思想的阐述,把佛法搞得一塌糊涂;
但是他这种文字的表达、这种气势,很容易抓住人的。无为法有个「体」吗?无为法六无为里
面,有虚空无为,那里有「体」呢?就以真如无为来讲,什麽叫做「真如无为」?《瑜伽师地
论》弥勒菩萨讲的很清楚,圣智无为叫做「真如」。圣智,圣人的智慧起用,不在功用里面,把
人、众生导入真、善、美,叫做真如。那里有个什麽「体」呢?

唯识这个系统,被欧阳竟无先生搞得一塌糊涂。近百年来,有几个原因在里面:

第一、唯识,实在说来,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虽说唯识有六经(《解深密经》、《楞伽经》、
《厚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摩经》)十一论(《瑜伽师地
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中边论》、《二十
唯识论》、《观所缘缘论》、《阿毗达摩杂集论》、《分别瑜伽论》),但它是通各经的。为什麽?譬
如以《解深密经》作例子,顾名思义,它是「解深密」,解释第八识(阿赖耶识),解释一切存
在的根本。再以唯识的根本经典,也是佛法经中之王的《华严经》做例子,「华严」--一切存在
的根本、一切存在的价值、一切存在的美好究竟在哪里?答案是:一切的存在,原来是理无
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华严告诉我们的。其次,佛法有多种缘起说,其实法
界缘起跟赖耶缘起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和真如缘起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例如法界缘起里面
也解释真如缘起,所以要通群经才能通一经。也就是要把佛法重要部份系统整个的综合起来,
理论的本身才能够抓住。唯识的本身把它划为六经十一论,这是唯识系统的划分,但释迦牟尼
佛并没有这麽划分。

第二、唯识这个系统里面,特别涉及到名相,每一个名词,它所指谓的意思是什麽,要把它搞
清楚。譬如佛,老实说,很多人对「佛」一字,完全未搞清楚,《楞伽经》里将佛讲得非常清
楚。什麽叫做「佛」?就是:

一、去掉妄想。

二、转八识成四智。

三、净。

四、寂静。

五、归到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具备上述五点才叫做佛。《楞伽经》还交待,成就了佛,认为自己是佛,那就错了,因为佛亦为
幻。既然佛亦为幻,那佛有个什麽常论呢?没有一个常论,但有许多外行人的资料却有个
「常」在里面,错了。从《楞严经》所展示的来看,佛的成就是从菩萨五十二位一步一步上去
的,最後等觉、妙觉,然後成佛,这一方面也有佛学专家疏忽,把这两方面的等阶次第,以大
夺小,以顶舍基。比如说到现量,欧阳竟无错误的认为只有圣量才是现量,错了。《八识规矩
颂》一开始就说:「性境现量通三性」,前五识就是所感觉、所看到、所听到的,它都有现量在
里面。怎麽说要圣量才是现量呢?他这是文字的滥用,那是不对的。在学术上,以大夺小,以
顶舍基,这种心态,就会变成一种学术上的狂妄和自大。复次,唯识并没有新旧,道也没有新
旧,真理更没有新与旧;古代的二加二等於四,和现在的二加二等於四是一样的,和未来的二
加二等於四还是一样的。因此把唯识分成新旧,犯的错误是非常严重的。在唯识系统里面,名
相搞不清楚,便寸步难行,所以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第三、唯识的系统,甚至是佛法的系统,在中国的语言表达里面是有问题的。这怎麽说呢?一
方面佛法的本身,在语言上来说,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等等,所开展出来的一套非常严格、也非
常经验的一套思想。这个非常严格、也非常经验的一套思想,来到中国,中国的文字是一个诗
的语言,中国的民族从来是一个诗的民族,它不是科学的、不是唯识的语言。诗,不管什麽
诗,它必须包含两种条件:一是含混。譬如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
时难,怎麽难?难在那里?难到什麽程度?百花无力又残到什麽地步?所以说很含混。又如李
後主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何时了?多少往事?搞不清。愈是含混,这个
诗所勾引出人的意境就愈广、愈深。但在唯识,它要说话中的,亦即一加一,就是等於二。二
是歧义。就是一个名词有很多种的解释。譬如说「性」一字,有性别、性质、性格等之义。又
如「道」一字,有道路、道德、道的本身等等的意义在里面,一个字有好多种意义的解释。在
佛法系统、唯识系统里面,它用了那个字,究竟是什麽意思?所指的究竟是一种意义,还是两
种意义或者是多种意义呢?它有这个问题在里面。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出毛病的,这是在
研究佛法、唯识时,在中国文字里面所遇到的困难。

第四、佛法的系统等於是幼稚园、国小、国中、高中、大学、研究所、博士、超博士一步一步
上去的。譬如说在小乘系统里面,它是就小乘而说小乘的,甚至於在中乘独觉的系统里面,它
就十二因缘来说十二因缘,但它在大乘的系统里面,就不是这样,大乘的系统里面有一个预设
的知识,它预设什麽?它预设你对於小乘和中乘已经掌握了。也就是说,很多人一上来,就是
大乘,丢掉了小乘和中乘。达摩书院这些年来,我看得很清楚,大家在修持上不太有基础、不
太落实,原因在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十二因缘(无
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没有好好下功夫。无明究竟是什
麽?有十五种无明,每一种无明跟自己生命的关系究竟是什麽?完全没有下功夫。小乘和中乘
没有打好基础,一进到大乘里面,要人无我和法无我,如《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
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便起不来,也做不到,不是指哪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始终还是在
人性的情、意、欲里面,脱离不了情、意、欲三种无明。原始众生、无明众生整天在情、意、
欲里面滚来滚去,所以我总结一句话,人从来是:「我要活下去,我要按照自己贪□痴的形式
和内容活下去。」根本原因在这个地方。坚定不了自己的信心,就无法持续自己的学习与努力。

唯识是属於大乘的系统,自然的把小乘和中乘包括在内,以《瑜伽师地论》为例,有十七地,从
小乘意地开始,一步一步上来的,因此在大乘的语句表达里面,包括了小乘和中乘的意思在里
面。也就是说,走路三百里地,在中间坐直升机,停在一百五十里路的地方,没有走路或者开
汽车,那个一百五十里路没有走过,就不知道它是什麽,犯了这麽一个毛病,所以唯识不容易
了解。唯识就像数学、就像打毛衣一样,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把它扣紧。

第五、佛法的本身,特别是唯识系统的本身,它包含著很深的语法学在里面,语法学就是语言
表达的结构。因为唯识都是大佛、大菩萨所说,他们本身很多世很多世修来的。在语法学有了
成就,自然的把语法学嵌在唯识的系统、佛经的系统里面,以《金刚经》为例,它有大前提、小
前提、也有推演,也就是说,大的条件是什麽?小的条件是什麽?你才能成就金刚,《金刚经》
的语法转示的非常清楚。无论接触任何一本佛经,在语法学上没有体会、没有训练,就很难掌
握那一部经的全貌。

第六、语意学。语意学就是语言的意义,所指的是什麽?涉及到证量。佛法初步的证量是证
空,证空的目的是让我们归到不可思议境界,非语言、非意识层面的境界。证空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可以透过智慧,但智慧那里来的呢?当然是从人生的经验,从过去世的修持、过去
世的福德因缘而来的。第二个层次是转色身,念头舍掉,肉体让位,常寂光现前,这是可遇不
可求的。在任何一个时代里面,能转色身证空,是没有几位的,这个真是要有大的福德因缘。

上面是就佛法和唯识的系统,整个资料的接触性要具备的条件来说的。
2009年 9月11日 9:30:24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唯识三十颂》简述
#3
达摩书院
四、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接触唯识学,首先要把握住其总纲是什麽?要了解宇宙一切的存在,在那一种时间、空间和人
事物里面,它的存在过去、现在、未来之全体内内外外是什麽,用一个名词做表达,叫做「唯
识」,这点非常重要。不能把握住这点,就根本搞不进去佛法总纲的。说三界唯心,万法唯
识。什麽叫做「三界唯心」?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唯识把一切的存在过去、现在、
未来,特别是自己的存在,把它叫做唯识。宇宙只有一个,绝对不会有两个宇宙。也就是说宇
宙的这些存在,过去、现在、未来,不管它的连续性、展化性是什麽,它在这个宇宙里面存在
著,我们自己也在这个宇宙里面存在著。为什麽讲「唯心」呢?难道「三界唯心」和「万法唯
识」两者所指的有不同吗?答案是:「没有不同」。但很多人被这两个名词困死了,好像两个
所指的不同,难道「心」和「识」不同?「心」所指的是一个宇宙、一个世界;「识」所指的
是另一个宇宙,另一个世界吗?不是的。既然不是,那为什麽又用一个「心」来解释我们的客
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呢?「心」是相对於我们主观的众生来说的,不是相对於客观世界来说的,
把这点特别搞清楚就好了。

「万法唯识」,「唯」就是遮、拣的意思、传统的理解,「唯」就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遮」就是把它一切都遮掉,不涉及其他的一切,「拣」就是在其他一切种种里面把它抽出
来,这个叫做「唯」。「识」即了别义。「了」就是明了,「别」就是分别。你明了了、分别
了,叫做「识」,这种解释实在说来只对一半。从唯识的观点来说,不明了,不在分别中,更
重要的是没有进到「清净圆明,了不可得」更是识。不是说「识」解释成「了别」是不对的,
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不明了,没有分别更是「识」。那麽「不明了」、「不分别」有二层:
第一层、进到不可思议境界,清净圆明,了不可得,当然就遮掉分别心了,进到人无我、法无
我;彻底成就了人无我、法无我,才能进到清净圆明,了不可得。第二层、无明更是识。《大乘
起信论》把这个识叫做垢识,也叫不清净识。为什麽又说「万法唯识」呢?理由是客观的一切存
在,脱离不了四大--地、水、火、风、脱离不了基因。以植物茶花做例子,它是地水火风构成
的,当然有它的生长力。茶花的地水火风在成长很好的时候,靠著它的地水火风的平衡,在它
不多一点、不少一点盛开的时候,这时就是四大最平衡的时候,也就是净色根最平衡的时候,
是其存在的基因排列组合最平衡的时候。再往前开,就凋谢了。又如一个少男、一个少女他
(她)很健全,相对於物质性、地水火风四大、或净色根来讲,他在没有污染的时候盛开,他
的基因是最平衡的时候。在此谈到「净色根」,净色根是什麽呢?净色根是极微吗?在《金刚
经》里面说:「我说微尘即非微尘」。微尘即净色根,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净色根会回到净色
根。茶花谢了,它会归到净色根本身不谢,也就是说茶花的净色根,归到宇宙一切存在的净色
根里面。一切物质存在的净色根是相通的,它又与人的心理有绝对关系。所以四大存在的基因
是互为转化、互为摄受、互为组合的,所以说法身同体。「法身」也者,是一切存在的本质
性,包括我们的存在。我们为什麽生病?就是四大不调。「万法唯识」就是说外在存在的净色
根跟我们相干也不相干。茶花净色根跟我们法上同体,你不看它,便跟我们毫无作用;你看
它,可以有看没有见,是由於我们的心理作用、认识力的接受。我们认识力的认识性,当然包
括感觉器官,感觉的认识力、理性的认识力和思辩的认识力,还有价值的判断力。我们主观的
心理作用,落到客观的存在上,产生了与我们相互、相应的一种认识作用,所以说万法唯识。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并不是说客观的世界不存在。《楞伽经》里有一段
说明人的存在,既非唯心,也非唯物,它是亦心亦物的。原文是这样的:

「心意及与识 自性法有五 无我二种净 广说者所说 

长短有无等 展转互相生 以无故成有 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 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处 恶见所不乐

觉想非境界 声闻亦复然 救世之所说 自觉之境界

」

因为我们的存在可以进到超唯识的境界里面,也就是我们的存在可以进到不可思议境界、可以
进到转识成智里面,所以我们的存在是非心非物、亦心亦物。我们的存在既然可以进到非心非
物,可以进到不可思议境界,可以超越「识」对我们的困绑,这个「识」是从那里来的呢?我
们当时没有转识成智以前,为什麽会生生世世自己困绑自己呢?千万注意这个问题,佛法找不
到答案,全世界文献也找不到答案。释迦牟尼佛只告诉我们两点:第一点、我们构成这种情
况,自己被自己的「识」困绑,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是因为我们的业力。为什麽产生我们这个
业力呢?我们的业力在六道里面轮回,是因为我们的贪□痴,他把这个贪□痴叫做无明。无明
那里来的呢?完全没有答案。第二点、要就事论事,要就经验论经验。像西洋的哲学,搞直线
式因果思想,认为一切存在都有其原因,宇宙必有一个最初、最主要、最原始,是自己创造自
己又创造一切的因,一切都是第一因造成的。这个第一因一定是它自己造自己,那这个第一因
一定是神,释迦牟尼佛说不要在这个上面去做推论,最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对自己不骗自
己。你在贪□痴、在无明里面,就永远痛苦,要不要解决这个痛苦,自己做抉择;如果要解决
这个痛苦,解决生生世世被自己的贪□痴、业力所困绑的痛苦,他告诉我们种种的方法,就是
从罗汉道上去一步一步的修,然後菩萨五十二位,所以就非归到转识成智的唯识不可。

《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佛性论》、《胜□经》、《解深密
经》、《楞伽经》、《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和《华严经》……等等,必须融会贯通这些经典,
才有可能超越自己在无明中的情、意、欲,然後成佛。



五、             唯 识

   了解唯识一定要把大前提抓住,唯识是讲我们自己。唯识就是自己,自己即唯识;不仅自
己是唯识,而且是唯识的全部,不要跳出自己以外去了解唯识,这是第一点。

我们自己有几个问题:

一、我们的生理是什麽?

二、心理是什麽?

三、生理与心理合在一起是什麽?

四、与外界人事物的关系是什麽?

五、如何起用?

六、怎麽超越它?

这就是唯识,而且是唯识的全部,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也要把握住: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客观的存在与我们有二种关
系,第一种所谓「万法唯识」也者,客观的存在是透过净色根四大而存在的,净色根就是存在
的物质性、本质性,不是唯物论。我们肉体的存在和任何一切其他的存在之本质性和物质性是
一样的,比如花与茶杯完全一样,它少不了四大。在我们人体里面,地是骨头,水是种种液
体,火是动能,风是呼吸,其他一切的存在也在这个□畴里面,所以地归地,水归水,风归
风,火归於火。但在净色根四大里面,它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在整个宇宙里面,就是四
大净色根的互为转化,也就是说我们生生世世这个色身,为什麽是假的呢?答案是:「四大本
空。」四大地水火风净色根永远存在的,为什麽它是空的呢?因为四大永远相互转化。了解科
学、物理学,就知道空不是四大,净色根的本身是空的。佛法讲空,著重的意义还不在这方
面。四大本身是永远存在的,四大有多少?宇宙有多少,四大就有多少,它不会增加一点也不
会减少一点,所以佛经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有这一方面的意义。宇宙整个四大
本身的互相转化而多多少少,少少多多,增增减减,减减增增,是四大在宇宙的存在□围内互
相转化,变为一个增减,因为是这个情况,所以说无常。「无常」也者,是四大净色根转化存
在的无常。四大在现代的科学、特别是在生物学中,就人体来讲,它有基因(就是存在的本
身,从四大分化为更细密的部份),这个更细密的部份基因,构成了各种不同存在、不同形式
的排列组合。各种不同存在的基因,基因的多少,与排列形式的差异,就构成万类存在的同与
异。人的存在比猴子、猩猩、牛、马基因要多一些。蝴蝶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它的基因排列组
合多少的不同。基因多少的不同和排列组合的排列形式不同,透过外在光的反应,产生了颜色
的不同,人也是如此。比如说黄种人有多少,其实仔细分析起来,透过仪器,我们每一个人的
脸色都不同。人的存在除了基因物质性的、四大净色根以外,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理作用,唯
识的意义偏重在这个地方,心物是一元,佛法又是超越心物的。

我们这个心理是什麽心理呢?

第一、我们的存在本来是净的、本来是没有烦恼的。我们的存在本来与一切的存在是合而为一
的,用庄子的话来说,我们的存在本来道通为一,本来不多一点不少一点。也就是说我们本来
不需要什麽,我们本来自足富有。为什麽我们本来富有?因为我们本来不需要什麽,不需要任
何什麽才是最大的富有。因为你需要,不管需要什麽,只需要一点点,就是贫穷。阿罗汉是从
初果罗汉到四果罗汉一步一步上来的,最後在那边入定,什麽都不需要了,叫做罗汉入定。

  第二、为什麽我们本来净、本来富有、本来完全不动摇的,而产生变化呢?《楞严经》讲:
「觉明为咎」。佛经讲一念无明不觉,就是一念陷在无明中,为什麽产生变化?佛经没有解
释。佛法为什麽没有解释?佛法不是直线的因果论,不像西洋思想直线的因果论,最後推到上
帝。佛法是立体的、圆的因果论。立体的因果论,从三十三天(梵语,忉利天译作三十三天。
为欲界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佛地经
论》五曰:「三十三天,谓此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来讲的;圆的
因果论,是从整个宇宙的存在互相含摄来讲的。佛法的因果论是就经验来谈经验,不是迷信,
不是主观的唯心论,也不是价值论,佛法是不说什麽目的的。因为佛法是从我们存在的经验来
谈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就是这个样子。

我这一生在文化上、思想上,最大的努力在这个地方。我是经验主义者,在四十八岁以前,完
全是搞逻辑、西洋的经验哲学,但是喜欢东方的形而上哲学,却不懂东方形而上的哲学是什
麽?四十八岁以後,我进入到、证到不可思议境界,原来这样。把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配合起
来,东方和西方的道理、真理是一样的。

  第四点,唯识就我们本身存在的经验来做一个描述。描述的本身是语言文字,不是我们经
验的本身,以指指月,指不是月。抓住文字,只是在文字、语言里面打转,构成一个问题,这
正是无明和贪□痴。文字不能不透过概念,初步不丢掉语言、意识,就没有办法证到唯识的最
深层,非丢掉语言、文字不可。丢不掉文字、意识,意识的本身就是无明引起来的,就是阿赖
耶识五遍行里的第一个:「作意」。五遍行是:「作意、触、受、想、思。」比如说:回过头
来刚才的第二点,我们本来无事、本来清净,为什麽一念无明、觉明为咎呢?因为一念无明、
觉明为咎开始活动了,投胎了,无明开始行,就是贪□痴发生作用了。为什麽要这个?经验的
本身、存在的本身是如此,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一切众生存在的本身,经验的产生性、过程、
归结在烦恼里面,它是如此的,没有理由的,就产生问题了。它本来净的,现在产生垢了,也
就是透过在垢的里面发展,就永远在烦恼中、在贪□痴里面。

  第五点,经验的本身一方面涉及空间,一方面涉及时间。当自己在过去开始存在时,叫做
无始,佛法的无始不是指时间的本身,佛法没有时间的无始。佛法所讲的无始就是自己存在的
开始,所以佛法没有时间概念。因此释迦牟尼佛说法时都说「一时」,在那个时候,叫做「一
时」。什麽时候,他开始讲某部经典那个时候。佛法虽然没有时间概念,但比在西洋科学所展
示的时间概念更重要。「无始」就是说自己存在开始的时候,当存在开始的无始,一旦开始,
存在就开始烦恼了、就在一种烦恼的经验中了、就跟无明、贪□痴结合在一起了,这是自己存
在的一种经验。

  第六点,要不要一直在这种存在的烦恼中痛苦永远轮回下去呢?要有认识。谁去认识?自
己去认识自己的存在,体会到存在原来是这样,原来众生是这麽可怜,原来同是天涯沦落人。
於是作选择了;选择了以後,不要再在无始的存在里面、在贪□痴烦恼里面转下去了。选择
了,要作决定。认识这种的过程,也是很难的,选择更难,决定又比认识、选择还要难,理由
是:人生既在贪□痴中,什麽时候会认识自己呢?什麽时候会作选择呢?什麽时候会作决定
呢?这要告诉自己:我绝不动摇。一句话,非自己打掉自己不可。打的死去活来,在死也死不
得,活也活不成,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情况下,非超越无明不可,所以说若要人不死,除非死
个人;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还不死心,虽然到了黄河还不死心,最後非得连黄河都没有
不可。存在原来如此,非选择和决定不可,我们的存在就这麽个样子。

  第七点,我们一层一层推论,从本来无事、本来清净、本来自足,因一念无明、觉明为
咎,开始落到「行」里面,然後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轮回,也就是说在烦恼的世界里面轮回,
最後连黄河都没有了,自己觉悟了,觉悟非解决不可。作决定了,要超越轮回、超越烦恼。怎
麽超越轮回?佛法说要历劫修行。为什麽要历劫修行呢?为什麽要三大阿僧□劫呢?答案是:
「色身难了。」色身是物质性和化学性,佛法用四个字--生、老、病、死难了。自己作不了
主,生生世世被业力牵著走,你糊里糊涂投胎。在各种存在的过程里面,投胎、存在、活著
了,在无常中一定老化,也就是说一定要死亡。世界上没有什麽事是公平的,唯独死亡最公
平。不管活多少年,最後是死亡,然後在十二因缘里面转,这是涉及到物质性这一方面的生老
病死。为什麽色身难了呢?

1、我们存在的本身是物质性和化学性,它是与整个宇宙的存在互为牵扯,与整个存在的化学
和物质互为涵摄,也就是说有形的物质、化学存在,是自己作不了主的。我们的肉体,自己了
不掉的,非受苦不可。当然有一段时间基因平衡,在平衡的过程里面,透过你的觉受,产生了
偶然的欲界定,这个欲界定也有它层次的高低;

2、心理的贪□痴和你的物理化学的存在生生世世嵌在里面。小乘佛法把我们肉体的存在分成
二部份:一是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要成大阿罗汉才能了掉分段生死,可以不来人间,不在
人世投胎。二是变易生死(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为断见思惑
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大菩萨了掉变易生死。在宇宙的存在和你的心理贪□痴里面跳
出来,叫做了掉变易生死。因为很难了,所以要到大阿罗汉才能了掉分段生死,这个要一大阿
僧□劫,一大阿僧□劫多久呢?好多好多亿万年;然後第二大阿僧□劫,才成菩萨,又是好多
好多亿万年;最後成佛,又是好多好多亿万年,所以叫做三大阿僧□劫。也就是说我们生理和
心理二者都是非常难了的。在难了的里面,佛法把它分成二部份的烦恼,一是烦恼障的烦恼,
就是贪□痴难了。再是所知障的烦恼。你成了菩萨,要无我度众,你的智慧、你的差别的知识
不够,所以要道种智、一切智、一切智智,因此要三大阿僧□劫。

  人生易了心难了,心法难了也。人世没有谁对谁错,同在烦恼和罪恶中。什麽叫做「同是
天涯沦落人」?大家都在烦恼、痛苦的层面中,互相纠结,无一例外,所以弥勒菩萨说亲朋、
戚友、家都是邪门,没有哪一个对、哪一个错。因为是这样,佛法便做出一个结论:彻底放弃
自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众生,就没有问题了,这个叫做当下即是。唯识就是讲上面所说的这
些,叫做唯识。



六、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是唯识的基本,世亲菩萨把上面所说的问题用极少的文字将它总结起来,透
过意识语言做一个文字语句的说明,也是在做大纲式总结性的说明。他了解了整个存在的问
题,作一个很简短的、但内容极丰富的小书,叫做颂。什麽叫做「颂」?就是章节义。我们整
个存在上面所说的内容把它分段、分门别类的说出来,分成三十个部份,叫做颂。



              二○○一年二月讲於达摩书院
2009年 9月12日 10:04:23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