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判断佛教教义的真假方法-愿众生皆能明白
#1
BBCALL
如研究佛教各宗派之学说,确实并不相同,甚至於相同的经文中,因版本之不同,
而有些许差异存在,这也造就了许多外道的批判,其实这些不同只因悟性之不同而
有不同而矣。但直到现在,事实上在哲学或历史角度的领域中多多少少还存在著
「大乘非佛说」的说法,只是在大乘佛教中的我们感受不深罢了。

由於佛学是那样的深广与矛盾,因此中国人便要研究、分析、整理与驾驭,因此在
中国的历史中便产生了「判教」的学问了。

最有系统及代表性的判教方法有三:

天台宗、法相宗及华严宗。

而我个人的浅见是觉得法相唯识宗的方法最为真实与正确并且非常严格,更重要的
是他不像许多大乘宗派很明显的较为忽略阿昆达磨佛教(小乘佛法)四阿含的说法
(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

法相唯识宗的判教方法:

(1.)第一项标准:

◎不论那一部经典,我们假使要把它当做真理就必须拿来同其他的经典对照、比
较。但是我们真正信得过的,就是阿昆达磨经典的四阿含的说法,把整个世界落到
时间的体系□面,变成时间上流变无常的世界,所以真正的教义应该说明世界这种
幻灭无常的道理。

◎一切幻灭无常的境界都在变化,而正确的教义应该能移控制变化的前途,把它指
点到永恒的涅盘境界。

◎要把我执去掉。这是必须把偏激的个人主义在思想上的错误、行动上的错误一起
纠正。

(2.)第二项标准:

◎人格的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时侯,变作不朽,这个不朽,从佛教的名词来说就叫
作「如来」;从宗教这一方面看起来,就是「法身」。一切佛教的最终目的,在人
格修养上面都要达到永恒的精神人格,而这个价值的标准,称作「真如」。能夥满
全这个标准的教义就是真实的。

(3.)第三项标准:

◎在佛陀说法之中,有时候他并不积极的说,而是消极的说,所谓不是表诠,而是
遮诠。所以佛陀说法的时候,有时是针对人的劣根性所产生的错误,他所采取的教
导方式,正是印度古来相传的办法,逢著什麽错误,他都说:「不要!不要!」「不
是!不是!」替惕人不要陷到那个错误□面去。假使这一类的说法说的太多,人家便
会误解,以为佛陀也陷入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不积极教人,只是消极的破除人类劣
根性所产生的行动的错误、思想的错误。这样一来很容易使人误解他说教的真义。
所以我们若要考核佛教的教义是否真实,就不应该从消极的方面误解他说教酌真
义,连带了牵涉到许多错误的内容。反之,我们应该要用披沙拣金的办法,不要把
别人的批评错误当作他的直接说法,应该从那□面披沙拣金,然後再用语主言文字
明白的把真理积极表达出来,而不是透过许多消极的批评去看他的教义。

(4.)第四项标准:
◎一切佛教上面的真理,都要有清楚而精确的陈述,不能像禅宗一般,譬如他拿锤
子在耕地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向你说教,他两边一点,再点中间,这旁边的两点都
是偏见,然後中间一点是中道,原来他是教人家把握中道。换句话说,中国禅宗裹
面当然有智慧极高的人,但是也有智慧极低的人在那个地方装模作样,行骗於世。
所以在禅宗裹面,极高的大德与极低的骗子中间,很难划分。所以在法相唯识宗裹
面就要说,我们分辨佛陀的教义是否真实,不要拿禅宗的打诨猜拳的办法来表达它
的教义,一定要把它形诸精确的文字,耍根据逻辑原理、方法,产生清楚而精确的
论证。然後再看它前面的根据在什麽地方,现在的内容如何,将来引申的效果可以
达到什麽结论。

假使符合以上这四项标准。我们才可以说,这个教义是经过严格的批评与严格的考
核,可以把它当作真理。这是满教,其馀都是不了义。


愿佛子皆能明了佛法真谛。
愿与有缘人共享之。


--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净丰/BBCALL
_____________
2003年 6月 2日 12:24:51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判断佛教教义的真假方法-愿众生皆能明白
#2
BBCALL
佛学判教的学问,故名思义就对其各经典或学说的内容予以判定其是真是伪,或是
予以判断是满教或是不了义的学问。这样一来我们才不会陷於经文或学说的不同而
产生矛盾与冲突。

之前,介绍了法相唯识宗的四项判教方法,所以不得不再说一些关於天台宗及华严
宗的方法,但是由於此两宗派的解释是偏向宗教方面为起点,而不像唯识宗较以严
谨的哲学方向为出发,以故,此两宗派的思维比较不适合拿来作为判教之标准,反
而比较适合当作了解其宗派之学说的立足点。

由此,如真要细说此两派的判教法,得彻底了解其宗派学说,而不像法相唯识宗一
开始便定义清楚而较能明白,所以只能非常的模糊来提一些了。(更何况以吾之德
行本为粗浅,故不敢乱论)

天台宗:

四教仪  智□法师,隋代。

又称化仪四教、化法四教,这是一种将各种不同的佛学经典,依据从学之人的根器
高低及了悟的方法来分类;或者是就内容的差别与相近似来作为分类。

化仪四教:从了解的程度来分类,讲的是顿、渐、秘密、不定。
化法四教:就经律论及哲学专门学说的内容分类,说的是藏、通、别、圆。

这些的分类出发点皆是以华严经的一品→作性起品,即「如来性起品」为根据的。
本法大体上是由「五时教」的区分法。(此”几时”教是判教的学说为了说明而大
体上的共有几种分类)

华严宗:

以小乘及大乘的三品分类为主,作为判教之法,与法相唯识宗的方法,是有些接近
的,因为此法也是主张「三时教」的区分法。法相唯识宗是以楞伽经中的「三自
性」的观点来将人类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而华严宗大致上则更直接采用人类的根
器来分类与解释其中的不同,进而包含了圆、通、渐、顿。所以华严宗的的方式便
把广大无边的法界给包括於内了。(从另一方面来看华严宗也有相似天台宗之法,
但似乎更为圆满)

------------------------------------------------------------------------
我们讨论过了中国佛教的判教问题之後,对於许多佛教经典的内容上面的冲突、矛
盾等等困难,就可以有一个适当的解决。因为,假使就佛教本身说起来,它有两个
方面方面,它是完整的哲学体系;第二方面,它又是一种宗教。那麽就哲学思想体
系这一方面看起来,当然它有酝酿时期,酝酿时期□面又有发展过程,而在不同的
发展过程□面,自然是进到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境界。就这一方面说,其中有先後
秩序的不同,而哲学智慧的程度也有高低之别。等到这一思想的发展达到极高的境
界、极高的层次,然後再回过头来,回顾以前的发展,当然会发现:思想不是从天
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生命的过程中阅历、体验出来的;体验的层次有高低,哲学智
慧的表现也有程度上的差别。等发展到最高境界,从纯粹的智慧,就从无分别智看
起来,耍想契合下面的境界、下面的层次,就很困难了。这一对比之下,显然不能
够完全一致。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发展,就是一个人的心灵发展也有程度上的
差别,所以前後也不一致。

假使就宗教这一方面看起来,宗教的教义不仅仅是以教主本身来观察的,同时这个
教义表达出来之後,要取信於人,那麽就它的信徒来说,显然包括整个人类各方面
的智能才性,又包括不同时代的人。因此。假使这个宗教的教义、教条完全拿教主
的标准来衡量,那麽这一种宗教在世界只能是教主本身单独的信仰,他自己可以达
到宗教精神的最高点,但是却无法取信於教徒。因为教徒的智能才性,有凡人、有
钝根、也有中材以上的人、以及天才同利根人,那麽耍想适应这许许多多教徒的了
解的能力,在教义上就不能夥完全取法乎上,否则一完成为寡头宗教,只有少数人
能夥了解,而大众是没有法子接受的。因此,任何宗教的教义必须能适应信徒的需
要,它在教义显扬出来之後,要让大多数的教徒,中人以上或中人以下,乃至於钝
根人、凡夫都可以领悟。所以,从这一方面看起来,宗教的教义不能够陈义太高,
陈义太高就变作少数人的宗教。宗教大众化的目的是要拯救人类,使人类的大多数
都能移接受。所以,有时候很高的教义也要把它通俗化,然後才能取信於一般的平
凡人。在一点上,我们可以说,佛教同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是一样的,也要迎合大多
数教徒的。就是说,很高的教义也要拉下来,把它变作通俗的信仰。

由此看来,我们就不难了解大乘与小乘之不同。不但如此,小乘裹面也还有差别;
至於大乘,可以就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化作许许多多不同的层次,然後我们
把它们放在一个平面上一比,当然其中就难免有冲突矛盾的地方。但是这种冲突矛
盾并不是教义本身的缺憾,而是为了迎合一般大众的理解能力,然後把一个真理剖
开来从许多方面(这许多方面原有不同立体的发展)放在一个平面上来对照比较。
这样一来,当然其中显现有矛盾。所以从这一方面看起来,我们就可以驳斥印度原
来所谓大乘佛学的教义陈义太高,□能当作佛学後期的发展,而不能当作释迦牟尼
的原始佛教的见解了。也就是说,印度所谓「大乘非佛说」的说法可以不攻自破
了。


--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净丰/BBCALL
_____________
2003年 6月 2日 12:59:58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