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转载]射艺中之禅导读(二)
#1
BlackJack
转载自 福智佛教基金会http://www.bwmc.org.tw
已获得 福智佛教基金会同意转载


                                  第二讲

                                                            八十三年十月十八日
                                                          日常法师开示於凤山寺

    现在,请翻开课本第五页:

    「这种期望真是错得不能再错了。在传统意义上,日本人对射艺,尊之为艺术,奉之
为国宝,但却并不视之为竞技运动。乍听起来有些古怪,但日本人是将射艺当作宗教仪式
看的。因此,射艺之技艺,并不是指运动员可藉锻□身体而多少予以控制的射箭能力,而
是指一种自我锻□心灵所发出的能力,而它的目的乃在击中一个心灵的标鹄。所以,根本
上,射者所瞄准的乃是他自己,他甚至还会击中他自己。」

    今天所以重读此段,是希望诸位务必深入探讨其内函。射艺真正的目的是什麽?倒数
第三行说:射艺的「艺」,非运动员可藉由锻□而获得的射箭能力;并不是指射者的肌肉
很坚实、射程很远、射得很准确。而是指一种锻□心灵所发出的能力,换句话说,射箭者
所要击中的是心灵的目标。那麽,什麽是「心灵」?心是我们的精神作用,它要经由不停
地锻□才会愈趋敏锐,否则将渐趋衰颓。锻□要朝著两个方向:一是灵活、一是净化,透
过锻□,使心灵活、使心净化。灵活可以说是能力;净化可以说是德行,两者若相辅相成
必然产生深远的效果。这种相辅相成和深远的效果,只有圣人看得见,凡夫无法了解。一
般凡夫所认定的绝顶聪明,以佛法来看,并不相干。透过佛法,心灵的能力可拓展至无限
,佛法说:「空生大觉海,如海一沤发。」我们看得见的「空」是宇宙、是太空,觉得大
得不得了,可是世尊告诉我们,在他的经验中,心灵的□围是无限,而我们所看见的太空
,在心灵的□围内看起来,有如大海中的小泡泡,这种说法对我们来说,有如神话,但确
实如此。所以拿世间的看法:永远看不见佛法说的:「无限的心灵」。

    要想充分发挥心灵的能力,德行是绝端重要的。「德行」是儒家的名词,以佛法来诠
释,德行指的是什麽?佛法以一个字代表它—空,佛法与世间不共、最超越、最究竟的内
涵就是「空」。而「菩提心」是达到空、护得空的最大愿力,如此即可成就无上菩提。因
此,要击中的心灵目标是无我,也可以说是空性,当证得「无我」和「空性」的时候,产
生的境界就是离苦得乐。因此,击中了心灵的目标,所达到的效果就是离苦得乐。

    心灵既有无限能力,为什麽我们局限得这麽狭小呢?现在我们看第六页的第八行:「
射艺的大道所揭橥的,与此截然不同。根据此道,射艺仍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只是现
在的竞胜者是射者与他自己而已。」

    「射艺」并不是一件小事情,东方人称之为「大道」:自不是穿衣吃饭的寻常事,而
是具有无比崇高目标,攸关生死的大事,所以竞争者不是别人,是射者与他自己,也就是
说:如何与自己竞争,从而战胜自己。这和世俗现象大异其趣,世间的人,在学校念书争
分数的多少,在社会做事争职位的高低…永远处在人与人的明争暗斗中。而现在,射艺不
是与他人竞争,是与自己竞争。此特点就显示了这艺术的秘要,也等於解决了我们先前所
提出的问题:我们心灵的能力既然无限,为什麽被局限得这麽狭小?佛经上告诉我们:一
切都是被「我」所害,烦恼的中心是「我」,因为「我」,所有的毛病都产生,跟我相应
就贪、跟我不相应就□、恐惧他人对我伤害就疑,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就慢,对事情的真相
看不清就痴…一切的一切都来自「萨迦耶见」,无一例外。因此,原本是无限空的大觉海
,一执著「我」立即消失得无影无纵,而因「我」所执著凝聚成一点,所有问题都困在这
个「点」上,纠缠不已。所谓「净化心灵」就是要拿掉我执,使心灵产生灵活的效应。我
执去除不掉的话,把我们困在生死轮回当中,甚至於堕落到三恶道;一旦堕落到三恶道,
即使再回到人道,心灵灵活的能力立即消失,这是一件很可惜很可怕的事。

    现在看第七页:「因此,在今天,任何服膺这一艺术的人,都可从它的历史发展中得
到不可否认的利益。」通常,我们对於他人认为有利的事,往往不接受甚至否认,但是,
此书所讲的心灵的利益,凡是服膺艺术的人无一可否认,足见其具有实质的利益。什麽利
益呢?继续看下面的说明:「那就是:他不会因受实用的目的—即令他不让自己知道有这
样的目的—的引诱而隐蔽了他对『大道』的认识,而使得这种认识成为全不可能。」这段
文字,容或不易了解,但诸位要慢慢思惟观察,直至了解为止。

    我们继续看第十页第三行:「任何时代的射艺大师都同意这一点:只有心地纯净而不
为次要目标所困的人,才能登射艺的堂奥。」这句话对我们有绝大的价值!我觉得自己的
心灵实在不够纯净,更严重的是:常被次妄目标所困,而且困得死死的。既说是次要目标
,那一定有何主耍目标,而当我们在走向主要目标之前,往往被次要目标所困,记得【四
十二章经】上有这麽一段话:「一块木头如果向河流□漂浮而不被困住的话,最後必会入
於海。反过来,如果漂流到岸边被外物挡住,如小草等,就被困在草堆□,终究不会流至
人海。」现在我们也一样被困住了。理论上,我们都知道要学佛,我们的主要目标—成佛
,但我们却常被次要的目标所困。诸位仔细的检点自己:我有没有被次要目标所困?

    今天早晨我温习本书时,突然想起孔老夫子的话,孔夫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矣!一为什麽周围十家,能有像孔老夫子有忠有信的人,却不
能如孔夫子之好学呢?原因很简单,被困住了。孔夫子又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
,而内自讼者也。」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和现代读书人最大的
区别是:前者是为己,後者是为人,古时候读书是为净化自己内心,所以能「闻过则喜」
;现代人读书是为了贪图名闻利养,所以常贬低他人、揭人之短。更令人担忧的是:不知
从什麽时候开始,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如出一辙,都是教导子女好好念书、争取高分数、
进入一流学府、将来进入社会赚大钱,其他的一概不重视。从小,我们的目标都安立错了
,所安立的都是次要目标,主要目标是什麽根本不认识。

    儒家很重视主要目标,所以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又说:「行有馀力,则
以学文。」根本安立好了而且实践了,再谈其他,因为「本立而道生」,先以孝悌作为修
心修身的准则。因此,古代,纵是大家庭,但长幼有序、家庭和睦;现代,虽是小家庭,
但亲子乖违、家庭疏离。社会上更是你争我夺、充斥著暴戾乖张之气,我们细察今古之别
,痛心之馀,要谋求自救,并把自己所知所能尽量帮助别人。

    因此,我们自己千万不能被次要目标所困!次要目标是用来辅助完成主要目标的方法
,譬如吃饭,使身体健康,而後藉用身体修行;譬如睡觉,使体力恢复,而後藉用体力修
行,不能把吃饭、睡觉当成主要目标而终日为此忙碌。惟有把握主要目标,才不会本末倒
置,为次要目标所困,惟有不为次要目标所困,才可望达到主要目标的境地。射艺也是一
样,所以书上说,只有心地能纯净而不为次要目标所困的人,才能登射艺的堂奥,这个谕
点是古今所有大成就的射艺大师一致赞同的。

    第七页最後一段:「对於东方人,这些玄妙的公式是十分明白而耳熟能详的真理,但
对我们西洋人,却是彻底的因惑了。因此,我们必须对此问题作一更深入的研究。」作者
此段原本是针对西方人而说的,但以我们现在的状况也可适用。因为我们都向西方人看齐
、人种虽是东方人,思想却是西方化。所以身为东方人的我们,仍然要对此问题作更深入
的研究,否则,前段所说的,艺术成为「无艺」,射成为「无射」;老师成了学生,大师
成为初学:结局成为开端,开端即是圆满,真正玄妙的公式,我们却是永远困惑的。

    诸位继续看书中的说明:「日本的各种艺术,都以佛教为其根源;这一点,即使对我
们欧洲人来说,也久已不再是个神秘。无论是射艺、水墨画、戏剧、茶道、花道、剑术,
皆是如此,这一切都必以心灵的状态为其先决条件,然後依其各别的方式加以培育。这种
心灵状态的最高形成,便是佛教的特色,也决定了僧侣型人物的性质。」这一段解释应能
使我们的困惑逐渐拨云见日。的确,日本的艺术都以佛教为其根源,所以,任何一顼艺术
的真正重心,都在自我心灵的锻□和发展,只不过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培养罢了。例如
:武士道是以心灵为主,以剑来培苌它;花道以心灵为主,以花来培养它;茶道、戏剧、
绘昼…等等亦复如是。我们学佛以後,都了解:这种心灵状态的最高形式,正是佛教的特
色,也是僧侣型人物的性质。诮位读全此,体会其中内涵,是否生起自庆自幸的心呢?

    作者所说的佛教是怎样的内涵呢?作者说:「我这里所说的佛教,不是一般意义的佛
教,也与专重臆测的那型佛教无关。」所谓一般意义的佛教、专重臆测的佛教,指的是什
麽呢?简单的说就是指「偏重理论的佛教」,这种类型的佛教,「因为其典藉很容易得到
,於是成为欧洲人士所唯一知道,而且自以为确能了解之佛教。」

    作者为什麽要特别说这段话呢?为什麽作者指的佛教不是「一般佛教」、「专重臆测
」的佛教呢?我们现在一起来探讨作者说这些话的时代背景,作者到日本学禅的时间,距
离现在约五十年,那时,佛法已是未法时代了,末法时代偏重文字,也不知如何实践,换
句话说佛法的真正内涵已经慢慢消失了,偏重文字、专讲理论,其结果是离正轨越来越远
、渐行渐谬。那麽,是不是「文字」「理论」就不重要呢?不是的!最完整、最圆满的佛
法是什麽呢?「见」「行」并重!佛教指示我们「教量」「证量」两者均不可缺!教量是
什麽?就是理论。理论要了解,见解才能正确,修行才有依循的法则!譬如:要从高雄到
新竹,如何走法?依地图的标示,如果地图所示的路线、方向有误,有可能到新竹吗?所
以地图中所标示的种种就是理论,根据这个理论行持,才可望到目的地。正法时代是理论
、修行分不开,因而能教证具足;末法时代重视理论,甚至於以自己之执著臆测,因而流
於空谈,徒具形式!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很重视实践,教导小孩从小就要实践,然後从「做」中「学」,学
习是为了实践!论语上有一句话:「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必须先学最基础的「孝弟」
,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伦相处之道清楚後,然後透过实践再继续学习,且进
一步加深加广学习。不仅儒家思想如此,佛法更是如此,广论不也在道前基础就教导我们
依止善知识吗?弟子与老师的关系不就是「孝弟」的关系吗?所以我们要对师长观功、修
信、念恩。这些理论学会了要去实践,然後依止师长,再深广地学习共下士道、共中士道
、上士乃至於成就佛果。但是,末法时代的学者仅是爱著言说,甚至於空谈理论後,揭人
之短,自赞毁他,彼此争论不休,导致佛法毁灭,这些都是「末法」的根本原因,也是值
得我们警惕之处!

    因此,作者所指的佛教并非此类。作者说:「我所指的乃是佛教中之禅宗,日本人简
称之为禅。」本书所讲的佛教是「禅」,禅本是佛法修行过程中必须的一个次第不过本书
偏重於射箭。因为末法时期佛法支离破碎,重理论的人不善修行,勤修行的人不谈理论,
书上告诉我们,禅有个特点—「这门佛教中全无戏论,却能使人立即体验到那无底的『存
在之根基』」。注意,禅是全无戏论的!这句话给我们什麽启示呢?诸位!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研读一本书要先了解此书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特点。之所以
不厌其详地向各位解说,是因为担心诸位读了本书後,将佛教最圆满的传统教证二量,建
立的次第予以忽视。假设有这种错误的观念,那我们种下去的是末法的因!值此正法寝灭
时,怎可再造末法之因?

    佛法衰颓时,空谈理论而未付实践,理论是戏论;昧於理谕而盲目实践,实践也是戏
论!因为两者都得不到结果!不过,至少有一个特点,像本书所说的学禅,跟随一位大师
,这位大师至少不会错,虽然以佛法来说,不是非常完整,但以他自己所知的部分看,确
有其一分正确性。这分正确也是支离破碎的,这是很遗憾的一点,目前的禅就是这种状况
。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一点,读本书才不会受害,也才可似从本书学到我们该学的!这个概
念的□清、建立对诸位是极端重要的!

    作者说:这门禅宗全无戏论,「全无戏论」却让我们立即体验到「存在的根基」。什
麽叫存在的根基,我们大家都没有体验,不过,既然理论能够指引我们明确的概念,那麽
,理论上「存在的根基」是什麽?简单地说就是「空性」,中国人传统上称之为「实相」
,这个才是真实的!所有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其根本都是空缘起!这个概念,西方科学
家到现在才发现,而且是多少人脑力的激□,智慧的结集,才依稀彷佛的认识。而我们伟
大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知道:任何一样东西都是缘起的存在,只不过因无明看不
清世间的真相,这是凡夫最根本的颠倒。

    现在举两个例子让各位体会佛法和科学之间的差别,第一个例子:四十年前我念的物
理叫「古典物理」,那时候认为物质不灭,物质是有东西的,四十年後你们念的物理叫「
近代物理」,这时候才知道物质是没有实质存在的东西只是一些能的和合!第二个例子:
当年我念古典物理时真是学得一窍不通,跨入佛门後,多少涉猎一点佛法,我在美国住了
二十多年,常常遇到权威性的学者,也和他们谈论物理,有时候,常因我的一句话使他们
目瞪口呆接不上话,於是,他们就说:「师父,你学古典物理,学得理路很清楚喔!」我
告诉他们:「不是我的!是佛陀的!佛告诉我的!而我还没有学好。」啊!佛法真是圆满
!佛陀真是伟大!早就洞悉,真正存在世间的根本,就是「空缘起」。现在,本书告诉我
们:「禅」可以立即体验到空缘起。那不是很好吗?就禅本身来说,能达此境界是很好的
,但如果认识佛法的全貌就不尽如此,学习广论圆满的教法後,我们并不希望立刻体验到
空性,假如我们契入空性、证得空性的话,得的是二乘果!就眼前看,似乎走得较迅速,
就究竟看,却是绕迂回路,得小便宜吃大亏,诸位不可不慎!大乘道一定先发菩提心,再
证空性!那才是大乘见道的初地菩萨。这和禅宗只讲立即体验到空性,有其不同处的。

    「这根基是无法以思惟的方法来认知的」,这句话,对佛法具常识者都能认同。我们
都知道,即使费尽心力,努力思惟,仍然思惟不出所以然,必须经过自己去行、亲自验证
才能获知。而且,「即令行者已有了最明确最无可争议的经验之後,对它仍然无法想像,
无法解释。」诚如佛经上告诉我们的,这种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历经亲自验
证,就如喝水,知道是冷?是暖?但无法以言语恰当形容,甚至於无法以言语表达。

    进一步,书中又说:「这根基只有从无知才能获知」,这种说法对西方人来说,真是
一头雾水!怎麽从无知当中去了解、去获知呢?这不是荒唐吗?西方人认定任何一个「知
」,都必须从脑筋中去认知而後得到的,现在却说,只有从「无知」才能获知,简直令人
费解!要认识这句话的意趣,要先认识「无知」的涵义。无知分为二种:一种是指对这件
事完全不知道,就如一个人睡著了,对外界浑然不知。另一种是指用思惟的方式去认知这
件事,就如我们目前的状况,有人告诉我们,这个球是圆形、那个盒子是方形、这块棉布
是黑色、那块麻布是白色,并且拿实物给我们看,我们听了、看了、再透过脑筋思惟,认
定它是无误的。之後,遇他人拿某样东西告诉我们,这是圆形的,我们会以先前的认知想
,对呀,这样东西是圆的,馀此类推。如此获得的「知」不是我们已经经验过而体会获取
的。那麽,如何才能经验到呢?必须把自己眼前的思惟观察彻底拿掉!所以,这两种「无
知」都不是我们所指的。这个无知不是我们现在认知的这种方式,如果用这种方式去了解
是不可能得到的!

    所以,「为了获得这种真伪立判的经验,禅宗开辟了新的途径,采用有层次的沈潜於
自我中的方法,来使自己察觉到灵魂最深处的根基。」这一段话值得深思。首先我们看「
真伪立判」的经验,这种体验绝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一旦体验到的话,是那麽真实不虚
假!如何获得这种毫不造作、不能伪饰的经验呢?禅宗所开辟的新途径就是——使自己察
觉到灵魂最深处的根基。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内心当中最深处的地方、最实质的
东西。

    平日我们修行为什麽要向自己内心去净化呢?根本原因就在这□。所以,这□所谓的
「灵魂深处」,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注意的!前面说到,我们都为次要目标所绑、所困。
从早到晚所缘、所忙的都是外面的东西,结果被其所害,这就是我们不能真正深入的根本
原因。其实,佛法是内明之学,我们真正要下工夫的是自己内在的心,而不是向外去求。
谈到这,就让我想到孔老夫子,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圣人,他也教导门人:如何向自己内心
检查,而不是往外看,如果具备儒家的根底以後,进一步学佛就容易多了。就像小孩,在
家□懂得孝悌後,进入学校、社会,人际关系就不致生出大差错。可惜,现代的家庭教育
不但不提倡孝悌,甚至於反对孝悌。父母教导子女,小时候认真读书、争取高分进入一流
学府;长大後努力求取功名,升大官、发大财,啊!这真是目前社会乱象的根源,思至此
,真令人忧心忡忡!

    其实,佛法也注重孝悌的,特别是【梵网经】,「孝名为戒」,戒的真正根本还从孝
下手,而戒学不好,定、慧没有根,因此,孝悌正是佛法的根!「本立而道生」,若没有
根本,其他的都无庸再学了。

    要嘛佛经写错了,要嘛我们不相信;实际上,佛经不会错,我们也相信,所以,有一
个问题是值得诸位仔细思惟观察的上迨佃问题就是:为什麽儒家、佛法都重视孝悌呢?孝
悌对我们有什麽帮助呢?诸位要深思个中的原委,答案不一定相同,个人有个人思惟的角
度,但可以帮助大家集思广益,从而体验更深更广的内涵!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
◆ 修改: 03/07/02 22:20:24 <218.168.209.125> 
◆ 修改: 03/07/02 22:21:53 <218.168.209.125> 
Mon Jun 30 16:50:4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