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福智佛教基金会http://www.bwmc.org.tw
已获得 福智佛教基金会同意转载
第三讲
八十三年十月十九日
日常法师开示於凤山寺
昨天讨论禅宗目前的情况,请看书上第八页:「禅宗开辟了新的途径,采用有层次的
沉潜於自我中的方法。」古印度所诮的禅扣现代所谈的禅有很大的距离,等诸位学习【现
观庄严论】後,再提供参考资料给你们,届时将更清楚窥视其差别。目前只以两个角度讨
论:第一,现代的禅仅能保存佛门中精要的部分,日本人比中国人保存得完整的即是禅。
第二,现代的禅虽然保存精华部分,但是其他相关的部分却消失了。所幸藏系仍保存最完
整的佛法,不但有精华的部分,而且有相关的部分。如此解说或许大家不甚了解。举一个
譬喻,譬如两尊佛像,雕塑形色一样的庄严美好,一尊放在一间破旧不堪的铁皮房子,一
尊则放在一座金壁辉煌的庙宇里,请问予人的感受是否相同?当然不同!世间所有事情都
是如此,诸位继续认真学习会更深入了解。不仅是禅,念佛法门也有类似问题。我们有幸
遇到圆满教法,立志学习以後,自会更认清这些问题的差别的。
请翻开第九页:「射艺在任何情况之下均不得视为是弓箭对外有所成就,而实是对内
,以自己为对象的。」这句读来令人深思,一般人,挽弓射箭的目的即是要射中一特定的
目的,而这目的是在外的,可是「射艺」却迥异其趣,其目标是向内的,是射向自己内心
的;不仅射艺,书上说:「东方人的艺术样样都是如此。」的确,道家、儒家、佛法均是
朝向内心反观自己。诚如孔夫子所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
遇到任何事情先反求诸己,检点自己的过失,不会把箭头射向他人,揭看别人的过失。「
看别人」是痛苦的根本,「看自己」可以从痛苦中救出自己,进而帮助他人。以佛法来说
,痛苦的根源是烦恼,对於烦恼,观功念恩是一个好方法。
最近越来越觉得广论和论语合并学习贞是相得益彰。论语上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夫子的教诲始终绕著同一个目标,都
是以自己为检讨反省的对象,其与佛法所说的对治烦恼是不谋而合的,只是不如佛法之深
广竟竟。儒家的中心思想即是依此目标而延伸,以一个字说明是「仁」,以一句话说明是
「克己复礼」因为要克己复礼,所以要师友。师,提醒我们:友,规劝我们。我们从师友
身上学到自己足以依循的榜样。礼是人人该遵循的法则,可是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因此,没有仁,礼根本是空话,礼不仅是外在形式的仪轨,而是内在修养的工夫、内
在修养的工夫合宜的形於外即是礼。如此,方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一切行为均因内在的仁做为基础,方不致背离礼的轨则。所以,「仁」及「
克己复礼」,就是如何如理思惟观察,其观察的对象都是自己的内心。其借重观察的道具
则各宗有所不向。如同书中所说:「弓箭只是为了产生某一种作用而设的道其,没有了它
们,这作用一样可以发生。」由此可见弓箭只不过是被借重观察的工具而己。儒家借重的
道具可归纳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佛法借重的道具有种种方便法门。各自所
借重的工具容或不同,目标却是一致。希望各位研读此书而体会出这个道理。
我们应具什麽条件才能学习呢?以书本所述进一步研讨,请看第九页最後一段:「铃
木大拙极重要的著作,以及其他日本学老的研究,已引起各界广泛的兴趣。」铃木大拙是
近代日本一位成就的大禅师。禅是佛陀的教示,如何深入体会其义?「存在的根本」「空
性思想」是能够体会的一种方法。
「禅,源出印度,经过深湛的变化,而大成於中国的禅宗。」禅为什麽在流傅的过程
中会经过很多变化呢?而且这个变化是必要的呢?佛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人,佛陀教化众生
非一成不变死板板的方法,而是依个人不同根器施以不同的教化,如好医生视病人不同的
病情给予不同的药品。佛陀大医王看到凡夫无穷无尽的病,慈悲善巧地下各式各样的药,
可惜佛涅盘後,再也无人有此能耐。後人尊重忆念佛,於是将佛的教诲留传後世,但因为
时代不同、人事变化,不尽然能适宜不同时代的人事,因此需要变化。就像染患相同病症
的两个人,若其体重不一,所服的药可以相同,但药量却需有多寡之别。又像中医师依患
者体质寒热性的不同,施予的药也不同。依此道理人牌也会因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时间而
经历许多变化,而後大成於中国,最後为日本人所接纳。日本人不但丝毫无遗的接纳,更
难得的是一直维持其传统於不坠。於是,禅宗在日本人心目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
而如第九页最後一行所述:「一般公认这禅宗启示了梦想不到的生存之道,具有极大
的重要性,而为我们所必须了解者。」的确,禅宗所要示人的方法是我们从未想过的,更
遑论体会。可是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而且是必须了解的。对世界上五十多亿人口而言,
什麽是他们所必需的?吃饭、空气、水………等等,从未感觉禅宗是人类必要的。但本书
的作者却说禅宗是必要的生存之道,我们是否也这样认同呢?现在我提一个理由,供人家
思惟参考,离苦得乐是不是我们需要的?如果这是需要的,那麽禅就是需要的。这是什麽
道理呢?
□ 世间人都追求快乐都不要痛苦,但所追求的快乐是虚假的、短暂的、骗人的,因为根
本问题找不著,解决不了的话,痛苦将永远存在,快乐怎麽可能是长久真实的。如患传染
病的人,初期症状是头痛,服阿斯匹灵而止痛,但却转为脚痛,服止痛药使之消除,再转
为手痛、再服药…如此辗转服药,历经折磨,却因未找到病根对症服药,终至一命呜呼!
佛法就是教导我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找不到人生内在根本中心问题何在,痛苦永远
无法避免,而被所谓的「快乐」永远蒙骗!世间人所谓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快乐而是「鱼饵
」!我们误以为是快乐,而将它一口一口地吞下去,吞一口被绑一次,终究成为钩下冤魂
!啊!可惜世间人看不见也不了解这个真相,如此一来,禅的重要性就无法了解而被世人
忽略。
那麽,禅的精义到底是什麽呢?世人对它能了解多少呢?请看第十页:「可是,禅学
专家们虽然作了种种努力,我们欧洲人对於禅的精义的真实见地,所得仍然极为稀少。」
为什麽呢?因为西方人对事物对学问的认知都是从书本而获得而汲取,但禅的精义在书本
上寻不著,因此,禅对西方人而言即成为「可望而不可即」之痛。禅宗的确很高妙,有其
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但是习於研究学问的人,以研读书本的方式去了解它,即使卯足了劲
仍无法得其精髓。就像面对珍馐,虽然看到了,却拿不到也吃不著,而形成可望不可即的
痛苦。为什麽不能从书本上获得呢?作者如此解释,他说:「都因历来禅宗所采的阐明方
式异乎寻常而来。」禅宗祖师向来以很特殊的方式介绍禅宗,不付之文字亦不著成书籍。
什麽因缘促使禅宗不使用这种方式呢?佛法教证并重,二者相因相辅而成。教是以文字说
明佛法的内容:证就是依教的文字所说明,所指示的方法去实践,由实践亲自验证到佛法
的内涵。所以两者本是因果相辅而成的,不幸地,现在很多人学会文字,不依此修行,反
而以此当照妖镜论断别人是非,这样学,这样做,把「教」弄成造恶业的因,真是可惜。
宗喀巴大师曾感慨地说:「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於修要。」就是对教、证二者
,偏失而不能相辅所起的叹惜。文字对於这类人而言,不但毫无助益反而有害。尤其,根
性较差的众生,与之谈论大道理更是伤害。鉴於如此之流弊,大家不敢再谈论文字,不敢
再探究道理,假如有心学禅,而且对禅师有信心,就依有经验禅师所教导的方法,一步一
步修学。这是在佛教演化中,禅宗切中时弊而转变不著书的重要因素。但这对正统佛法,
「正法」而言,已经偏差了。
儒家有一句话:「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现在一般人以「文」做什麽呢?争名利!
文章写得好,权位爬得高,如此和孔夫子所说的「文」的根本意趣完全相违,使大家不再
谈论此「文」,甚至於轻视文人,这种状况和禅宗变化的因素大致相同。我们学圆满的教
证二量,能否学成功,就看我们能否拿「教」自我观照,自我反省。近年来我深深体会其
特点,因此学著时时反省改过,真是又惭愧又欢喜!对「子路闻过则喜」的境界也稍有体
验,但愿各位趁年少时光勇猛精进,否则遇到圆满教法,不但自己爬不上去,反而损害了
教法。宿生积集很多很大的资粮才能值此圆满教法,停在原地都是浪费,怎可再损害呢?
我体会此特点後,深深感觉,这本书虽然是小小的一本书,对我却有很大的意义!诸位不
妨也细细体会而领悟其中奥妙。若仅是在文字上用心,转来转去,枉费工夫罢了!
禅宗有其深远的内涵,非个人亲自行持体会不可,因此,禅宗祖师不是不讲,而是以
指路标的方式指出一条正确途径,学者若不依此实际行走,而只是坐著观看是无济於事的
。所以书上说:「禅门宗匠除了约略提示些他自己得到解脱而脱胎换骨的经验而外,不会
有其它措施。」读到「约略提示他的经验,而这个经验却使他脱胎换骨」这句话,使我感
慨万千,的确,那怕只是在佛学路上走了小小的一步,却己感受到其不可思议的力量,它
和世间路是完全相反的,因而产生内在的欢喜,在此情况内心会发生一种内敛的力量,这
个力量有非常强大的束缚力,就像作者的老师,作者遇见他即无条件地被吸引一样。在家
居士虽有很高的成就,却能够到佛寺,也就是被那股力量所吸引,我们凤山寺的法师做得
并不多,可是就有一道股力量,这都是得自於脱胎换骨经验所产生的力量,这种经验是最
了不起的地方,其他没有什麽值得提示的。所以书上说:「除了这个以外,不会有其他措
施。」
不仅禅门宗匠自己不会有其他的措施,讲理的人也不会期望他们有其他的措施。讲理
的人是指真正能够去执的人。中论十三品被行品有一句话:「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大圣就是世尊,世尊为什麽要说空法?空是一个中心问题,
也是一套正确的方法,他告诉我们目标所在,以及达此目标的方法。世尊说空法是为离诸
见,「见」通常指六十二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都是无始以来的执著,
而执著的根本是萨迦耶见、坏聚见。「若复见有空」就是执著见有空,世尊告诉我们空法
,希望我们以此方法离掉「见」,离掉无始以来执著的见,我们若仍为见有空执著的话,
「诸佛所不化」,诸佛是无法教化救度我们的。空法和弓箭一样是个方便,如果我们有所
执著的话那就错了!
但是,当听时下一般人说:「不要执著啊!要放下啊!」不执著的真义并非如此,它
是真实的工夫,不是口头上的「不执著」,因此,若不了解空的真义也会产生问题。
我们将能够了解真实的空见而去除执著的人,称之为「讲理的人」。一个讲理的人,
遇到他人如理提示经验後,了解他人再也无法细说什麽,於是拿掉自己内心的见解,照著
他人教导的方法去做,如此才可能有所得。因此「讲理的人,也不会期望他们有其他的措
施;也不会指望他将不可想像不可言状的『真理』加以描述,虽然这『真理』是他自己现
在生活的准绳。」真理本就不是我们光靠脑筋所能空想出来的,所以叫做「心行处灭,言
语道断。」既无法以语言表达,而欲强以语言表达,岂不荒谬?
也许有人会问:「既不能以语言表达,佛为什麽说法?」关於这一点必须加以说明。
现代科学已证明,空间非三度、非四度、也非五度,而是很多度,但是高明的学者就我们
所能理解的□畴,以三度空间解释给大家听,而後渐次引导趋深趋广,这是一种方便。同
样的道理,佛在世时,看到众生的程度根机不同,於是以种种方式引导众生,如果众生听
到那□而执在那□,便是错在那□,永不能往前跨。
因此,真理虽然是生活的准绳,但是一个讲理的人都知道非直接实地亲证不可。所以
书上说:「禅与纯粹内省式的通玄术颇有雷同之处。除非我们直接亲证玄秘经验。我们不
论怎样辗转反侧,终将是个置身事外的门外汉。这条所有真正的通玄之士都遵守的法则是
没有例外的。」禅虽非完全是通玄术,但和通玄术一样必须自己内心亲自去体验,否则尽
管使尽方法努力,终究是禅学的门外汉,不得其门而窥其堂奥!这个法则是所有通玄之士
所证实,而且毫无例外。不仅禅学,所有的佛法,凡是著重内在心性修养的都无一例外,
都得靠自己一面照著方式去做,一面反省自己,才能领悟玄秘经验。
然而,禅门中仍以很多神圣的文献,是否与这法则冲突呢?一点都不!因为禅宗的典
籍「只对该有证悟经验的人,才肯□漏那赋与生命的天机。而该有证悟经验的人,实际上
早已不靠这些文献有了证悟,也已经是悟道者。他们不过是从这些文献取得印证而已。」
所以,禅宗的文献不是给没有亲自验证的人看,而是给亲自证悟的人看,并藉此印证。对
於没有亲自证验的人,这些文献对他们是起不了作用的。请看第十一页的解释:「对於无
此经验之人,即令他以极审慎极无私而虔诚的态度来研究这些文献,他们不仅仍像个哑巳
——他什麽时候才有资格听那弦外之音——而且将造成他无可救药的精神混乱。」这段说
明对我们是个大警惕,一个不肯亲自去体会而毫无经验的人,越去研究禅宗的文献会越迷
糊,终至精神混乱。什麽时候才有资格听那弦外之音呢?唯有透脱文字、超越文字,照著
文字所指示的方法亲自宝践,於不停地摸索中产生悟证,始能深入禅学的大海。
佛法中,什麽叫捷径?记得有一法师告诉我:「不走冤枉路,就是佛法的捷径。」我
们很容易走冤枉路,也很容易为次要目标所困。在佛法中以什麽文字来表达其原因呢?简
单而扼要的讲,就是过去的「业习气」。我们做任何事,素来的习惯和想法强盛得很,因
而为其所支配而动弹不得,我深感这个毛病为害之大,但要改正它却很不容易,除非是宿
世的修行者,否则光靠文字理论是没有希望、没有机会改善的,定得靠师友:一个好老师
教导,一群善友策励。佛没有不救我们的,但是我们伸出去的手不是抓佛,不是向佛求救
,而是随顺自己的习气,我们心眼所看到的都是忙著於习气,这真是我们的致命伤啊!
鉴乎此,如果能将业习气改善,那真是再好不过了。改善的过程非经一番长时煎熬不
可。我们看第十一页:「可是,被禅所改变了的人,也就是经『真理之火』锻□过了的人
,所过的日子,实在是太强有力的证明,使人无法忽视。因此,对能创造这种奇迹的无名
的力量心向往之的人(单是好奇的人是无权作任何要求的)指望禅宗的方家把通到它的路
叙述一番,应不为过。没有一个有玄□赋禀的人或初学禅宗的人,能够不经一番历练,一
蹴而就。」最後一句话是最贴切的说明,所以禅宗祖师有一句话:「不经一番寒彻骨,怎
得梅花扑鼻香?」这是以外界的植物譬喻,冬天,寒风冷得彻入骨髓,可是,熬过了寒冷
,梅花绽放了,届时,宽冷、痛苦不见了,只闻到扑鼻的香味,因此,任何艰苦的境界,
均是最好的历练,也是我们最好的增上缘。最近,在常住发动习劳惜福,诸位不但要劳体
力而且要劳心智,两者互相为缘,借此突破重重困境,以求不断增上。
这次格西拉到台湾,他的示现给我们最好的典□、最大的启示。他放弃自己良好的增
上环境;放弃自己优越的修学条件,为了帮助我们,忍受路程中百般折腾以及水土不服,
千里迢迢从印度到台湾。例如搭乘火车,等候多时,好不容易等到,本来一天一夜的车程
却花了二天二夜才到机场,你们能想像那种煎熬吗?又因为体质不适,半夜泻肚,忍耐到
天亮才就医,你们能想像那种痛苦吗?如果是我们,我们挺得住吗,格西拉不但挺住且欢
喜地接受,他说:「这是我的业!」这句话真如当头棒喝,怪不得格西拉能够走得这麽好
这麽快,原来他时时都在努力净罪集资,以求无上菩提,反观自己,理论上也想净罪集资
,可是习性中,都是以世间的名利去衡准而贪图小利,如此,若遇格西拉那种困境,心中
就作意,是别人请我去帮忙的,理应为我准备轿车;理应好好陪侍在旁……绝不肯稍受委
屈,更不会以无比毅力克服。如此,我们的习性怎有可能改善?无上菩提怎有可能获得?
啊!从格西拉身上让我们认识到学佛就是要这样——经一番寒彻骨的折磨,脱寒而出时,
正是遇见果实时!!
就如同书上面所说的话:「他在最後触及真理之前,尚者许多困难要克服,许多宿习
要扬弃。」这个习气看也看不见,如何扬弃呢?诸位思惟看看,我们以何工具扬弃宿昔的
业习气呢?正知见、皈依、师长同行善友、内心反省、佛陀的戒律等等,这些答案都对,
要对治无始的习气就是依赖这些,而其整个内容可以含摄为「戒」,拿佛陀制定的戒律、
不时反观自己、在师友的互动中发现自己的□结所在,并在师友的规劝勉励中改正自己的
习气,不再随顺宿习气,而是逆著习气修持,以期不断改善增上!师友在修行路上是不可
或缺的助伴,如孔夫子所说:「友直、友谅、友多闻。」诤友皑够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克
服业习气的束缚。如果不扬弃业习气而谈修行,那真是伤害自己、欺骗别人。在扬弃习气
的过程和历练中,有一类人会如书上所述的产生一种感觉—「他一路行来,将一再被凄凉
的感觉所凌虐,觉得自己在做不可能的事。」的确,在未通过磨难的考验前,一定会产生
这种凄凉无助的感觉,因为那时候我们依然被习气、被我执所主宰。等到通过考验的时候
,这种感觉就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振奋和喜悦,感觉到自己走的是一条有希望、有生气
的路,因为那时候我们已经战胜了困难、击败了习气,会悟出原来真正要成就一件事都是
如此完成的。所以,原来被我们认为不可能的终有一天会成为可能,而且成为不待言而自
明的事实。
佛法最高明之处,即是指出我们执著的东西原来都是虚假的。孔子曾说:「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君子固穷。」又说:「人不知而不愠」乃至於
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圣人的教诲,不外乎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所应致力追
求的是什麽?我们认识了这个道理,死生都已置之度外,何况其他虚幻无实的名闻利养!
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在做不可能的事的时候,要坚信只要如理如法地做,一切都将成为
可能。若能这样想,我们就充满了希望!书上的那一段话说得太有意思了,书上这样写:
「那麽,岂不是尚有馀地可以让我们希望,将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途径作一仔细的叙述?至
少可以容许我们自问:这条路究竟要不要走?」当我们透过文字了解其殊胜後,在内心自
然会生起:这麽好的一条路,我一定要走,不但别无选择,而且毫无退路。这种认知和决
定是来自文字,这就是文字的可贵,也就是教理的重要性。
现在请各位翻开第十二页,看文:「在禅宗的文献中,叙述这历程和中途站的资料,
几乎全付阙如。」这句话说得丝毫不假,这一半原因是禅门的宗匠坚持不以书面传授获得
这种幸福生活的方式。
这些大善知谶为什麽不愿以说书的方式传授呢?因为他们「以自身的经验,深知没有
熟谙种种方便的明师的谨慎的指导和援助,谁也无法把这条路走完。」这些自己亲自走过
有所领悟的大善知识都体验到,想走这一条路一定要有好的老师,而且这个好老师要很认
真、很细心的指导和帮助,否则,任谁也无法通达这条路。因此,把经验以文字著成书,
对想要学禅的人是亳无用处的,所以叙述的资料因之全付阙如。从这说明让我们再次体验
善知识的重要。或有人会质疑:现在有这样的好老师吗?我们学了广论以後知道,不是没
有好老师,而是没有好学生。我们常抱怨这个老师不好,这个环境不好,在埋怨声中断送
了自己学习的机缘。其实,戕们该努力做的是趁眼前的不顺遂锻□自己,抱自己锻□成一
个好学生。诸位要记得,任遇何境总归反省自己、净化自己,且要不停地保持这种祈求和
希望,这就是最实在的净罪集资,届时,善知识一定会现起。
从上段说明,可知禅门宗匠的经验,光靠口说或著书是无法引导学者的。必要亲自实
质的引导学者方能受益。另外一方面,禅门宗匠对「自我」是怎麽看待呢?我们继续研读
第十二页第三行:「同样具有决定性的,是这宗匠的自身经验,自己克服过的困难,和心
灵的转变。只要他们仍然是『他的』,他就必须加以再克服、再转变,直到一切属於『他
的』均被消灭为止。只有如此,他才能获得一种『经验的基础』也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
真理』。这基础。这真理,就造成了他的新生活,而不再是他那普通的纯属个人的生活。
他仍活著,活著的已不再是他自己。」
如果未经克服和转变,所有的执著仍在,我们将永远活在自我的习气当中。如果真正
达到禅宗的境界,自我的习气即完全怯除。所以禅师们常说,经过禅学的陶冶後,表面看
起来和以前没有两样,但是内容却完全不一样。我们是表面上改变了,内容却毫无改变,
外表随著年龄变了,头发斑白、牙齿动摇、两眼昏花,可是内在的老习气依然故我,屹立
不动,这是两者最重要的差别。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了解为什麽禅门宗匠避免谈到他自己以及他的修道进程的原因。
诸位要从中获得启发。至於第十三、十四页是作者叙述自己在日本六年学射的经验,他委
屈、婉转地表达,我们可以从书中体会。目前,我们也在学习的过程中,途中满布荆棘,
我们要时时反观自问:我走这条路,要用什麽方法克服障难?我咀嚼此书以後,针对自己
,写下很多感想小注。啊!这本小书是一个尊贵的例子,但愿诸位仔细品尝、反覆思惟、
再三观察,抱这个例子用在论语、广论上,可以更明确找出自己行持的方法。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禅与静坐板 - 禅修的心态与调适讨论 BudaSitting
◆ 修改: 03/07/02 22:20:37 <218.168.209.125>
◆ 修改: 03/07/02 22:21:36 <218.168.209.125>
◆ 修改: 03/08/26 21:56:00 <218.168.2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