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转载]射艺中之禅导读(四)
#1
BlackJack
转载自 福智佛教基金会http://www.bwmc.org.tw
已获得 福智佛教基金会同意转载


                                  第四讲

                                                            八十三年十月二十日
                                                          日常法师开示於凤山寺

    昨天我们讨论到第十四页。综上所述,本书所讨论的射艺是什麽学习射艺终究的目标
是什麽?作者已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要找到我们存在的最终基本,换句话说即是找到世间
真实的状态。惟有寻到世间的真相并彻底认识它,所有的苦乐问题才能圆满解决。而且要
走这条路得靠师长引导,否则徒劳无功。诸位多多体会个中涵义,然後循序步步研读下去
,方能找到本书的整个意趣,并可望从中获得启示,若仅把它视为通俗性的小说,藉此消
遣娱乐,那真是莫大的损失。

    时下的世间人最重视的是「消遣」,如果我们也如此,不能透过学习认清事情的真相
,进而加深加广,竟然停留在表面或原地,岂不与世间凡俗人无异?甚而等同畜牲?举一
个笑话作证,这则笑语贞令人痛心!诸位是否看见本寺门前那只狗,它看见人高兴地摇尾
巴:它走到那儿睡到那儿,好不得意!好不自在!反观我们人类,我们能这样吗?我们要
花多大的代价,才能得到如此这般的快乐,而它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因此,如果只
为了消遣而研读本书;如果找们所图的仅是眼前的利益,那麽,人反不如畜牲了!这个道
理要自己深细观察,才能了然於胸,并引以为戒!如今,我们既拥有人身,又拥有可思考
的脑筋,千万不要浪费!

    第十五页是作者述说自己学禅射艺的路程。他说:「我为什麽学禅?又为了学禅而去
学射艺?是需要一番解释的。」由此可见作者起初并不是要学习射艺,而是为了学禅才去
学射艺,为什麽呢?下面的说明颇耐人寻味,他这样解释:「我在做学生的时候,就好像
受了一种秘密力量的驱使,对通玄术有所偏爱;虽然那个时代的风气,并不重视这种兴趣
。」诸位读到这段话,或许会觉得与本书无直接关系。在此,我特别提出一个概念供各位
思惟,大家想想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人人所追求所忙碌的是什麽?是不是升官、留
学、发财…等等的名利?几乎人人如此,若少数例外者,将被众人视之为怪物。作者即是
他所生长的时代的怪物,那个时代的人对通玄术并不喜爱,唯独作者却莫名其妙地欢喜,
他认为好像被某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所驱使,因而偏爱通玄术。老同学看到这□有什麽想
法?这种神秘的力量是什麽?它是宿生带来的啊!它本身就具有一股很强盛的力量;它需
要靠生生世世不断地积累,遇缘即会产生的力量。今日我们修学佛法这种力量是不可或缺
的,这□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是凭藉此力量而来的。例如梵因法师,求学时代书念得很好,
中学念的是人人羡慕的建国中学,大学念的是时下热门的中央大学电机系,但当他一遇到
佛法,觉得这些都不重要了,一心一意想当和尚,怎麽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就是那一股潜
在却强盛的力量,推著他走这一条路。又如预科班同学,到这儿来修学佛法,是经过自己
理智的抉择,还是父母代为选择的?很显然是因为你们出生在佛法的家庭,有学佛的父母
,环境影响著并推动著你们走上这一条路。这些事实明确地指出「业」的重要性,如果宿
世的业造得如法的话,下世再来时,自心的等流即不知不觉地欢喜佛法;外在的增上即自
自然然地是学佛的环境。届时,即使想要追逐世间虚幻的名闻利蓑,往昔的「业」自会绑
著你与它背道而驰,更会推著你趣向学佛这一条路。慢慢深入有所得时,感觉自己真幸运
,不为时下洪流淹没而走向最正确最圆满的道路。因此,眼前我们最重要的是认识「业」
的力量,进一步,矢志努力生生世世培蓑增长善妙习性,靠著它带领我们进入佛法的堂奥
,走入菩提的道路。

    作者即是依著业的主导,始终对通玄术有所偏爱,因此,从小希望走上这条路,这种
力量,不可遏止地驱使他,想尽办法学佛,之中的过程真是波折不断,因为,不管他如何
努力总是碰壁,第十五页和第十六页描述得很清楚,你们也预先研读过,所以不再细述。
特别提出第十六页第三行的总结来讨论,先看文:「不管我怎样看问题,我都是碰壁。可
是,我仍然无法制止自己不停的敲那门环。我渴望不止,而到倦於渴望的时候,又渴望有
那渴望的心。」作者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反省自己:如果是我们,遇到「碰壁」即退
缩、畏怯,甚至放弃。可是,作者不但不放弃而且「仍然无法制止自己不停的敲那门环」
,他没办法控制自己停下来,反而想尽办法去寻找,而且「渴望不止」!即使已到了疲惫
不堪的时候,他选是不「死心」,他依然渴望生起那颗渴望的心!什麽原因使作者能做到
这样呢?令人深思!他不管遭遇任何困难都愈挫愈勇,说明了这个人宿生就是「这样」的
一个人。这个故事可为今後我们修学经论的佐证,藉此譬喻深入了解经论的义理。我们所
学的道理绝对不是空谈而是事实,作者这种经验,若能体会并学习,对我们会有很深远的
影响。

    这份渴望的心终於产生了回响,我们看第十六页第二段—「因此,在人家问我(此时
我己是一所大学的讲师)想不想去东京大学教哲学的时候,我以特别欣快的心情欢迎这个
可以认识日本这个国家与人民的机会,也因为它可使我有接触佛教之望,并可因之修学玄
学的内观。我已经听说,在日本仍存在有保护得很严密的禅的传统;一套经过许多世纪考
验的传授的艺术;和最重要的精通□心术的教禅的老师。」从学生时代锲而不舍地找寻,
终於在成为大学讲师的时候,一个学禅的机会来了,作者当然毫不犹豫而且欣悦无比地把
握这个等候已久的机缘。这个机绿的到来;这个结果的出现,印证了佛法很重要的内涵—
—因缘业感。诸位想想这个教书的机会为什麽落在作者身上?是运气还是业?是业啊!如
是因如是果,努力绝对不白费,只要这一生认真造善净的业,下一生绝对感得好机会的果
,否则,任你使劲寻觅,徒然枉费心机。这特点就是佛法的重心,容或有人不尽信解,尽
可先凭著信心依法去做,从实践中自会渐有领悟,若要等到信解後再付诸行动,恐无常随
时到来,为时已晚,抱憾不已。

    因此,怎样努力、怎样祈求、怎样回向、怎样发愿:一一如法实践,好结果将随之展
现!就如同作者一样。作者宿生造了什麽业?从内看,造了很强盛等流习性,感得今生良
好的异熟果报;从外看,感得很好的增上外缘,有好的老师好的法。老师是精通栋心术的
教禅者,法是经过许多世纪考验□传统艺术。细细咀嚼这段描述,给我们莫大的鼓舞和信
心!

    心想可以实现从小的愿望,於是,作者满怀喜悦和希望到达了日本。结果呢?诸位看
第十六页最後一段—「我新环境刚刚有些熟悉,便开始去实现我的愿望了。立即,我就遭
遇到难堪的闭门羹。」啊!还是和在自己的国家一样遭受「碰壁」,无法如愿。扪心自问
:如果我们满腔热诚,却遭受闭门羹;如果我们一心想学习某件事,却遭遇一波波的打击
,仍会一本初衷,坚持原意勇往直前吗?现代一般人,只妄求最美好的结果,而达到这个
结果前所必需的代价,却吝於付出、疏於努力,若一遇困难即刻退怯,怎可能获得美好的
结果?作者不停地遭受磨难却不打退堂鼓,还未正式进入禅境即须如此勇猛不懈,更何况
我们所修学所追求的是教证圆满的佛果?所以,勿为波折所困。难关当前,不要怕,克服
它!只要一层一层地冲破,能力就一层一层地增强。作者不就是这样吗?凭著无比的毅力
、花费很长的时间,终於使日本人明白,他为什麽要献身於不重理论的禅。

    不过,日本人还是这样告诉他—「欧洲人想深入这种心灵生活的领域,是完全无望的
—这种心灵生活也许是东方产品中最怪异的一种——除非他先从学习一门与禅有关的艺术
著手。」作者听了有什麽反应?有没有退缩呢?我们看第十七页第四行—「须先进预备学
校的念头,并未令我却步。我觉得只要有希望稍稍接近些禅,我做什麽都愿意。一条迂回
的路线,不管多麽吃力,总比没有路好。」的确,「总比没有路好」,总比当初到处碰壁
,到处吃闭门羹好!预备学校至少是一条路;一条可以接近禅的路,有了这条路,才可循
此而步步向前,这种精神是我们做事的楷□。我们最易犯的毛病是空有梦想不肯付诸行动
,而最实际最稳当的办法是认清自身目前的立足点,从此下手,循序渐进而臻於目的地。
如果妄求果报,忽视或躐等,那真如缘木求鱼!作者深明其理,因此能安於迂回的路线,
藉此深入禅境,於是他认真思索哪一种艺术与禅有关,最後他觉得射艺对他最合适,从此
,他透过射艺学习到他从小渴望不止的东西。

    选择学射艺作为学禅的预备学校後,作者开始寻访教射艺的老师,其中依然好事多磨
,我们看第十七页最後一段的叙述—「我求一位同学,法学教授宗藏小町屋,替我在他以
前的教师,极富盛名的健藏粟大师门下报名做个学生。」结果呢?出乎意料的大师不肯收
他,理由是大师以前教过一个外国学生,对他很失望,至今仍後悔不已,为免学生承受这
种艺术的特别精神负担,大师不愿意再教外国学生了。眼见如此,作者一本初衷,未放弃
努力,他抗议、他解释,终於使老师相信他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求「大道」才学习这
技艺,因而笞应收他为门徒。从这段转折可看出老师是非常谨慎非常敬业的;而学生是非
常卑恭非常渴望的。表面上学生受尽了一冤枉,实际上因为吃足苦头,使他意志更坚定,
目标更确立,终为善知识所接纳,而得以一偿宿愿,展开了一段学习射艺的路程,如第十
八页最後一段所述—「就这样,一堂漫长而艰辛的课程开始了。」诸位注意喔!受过那麽
多的波折,经过那麽多的努力,到现在为止,还只是学习射艺的开始,此後的路程更是漫
长又艰辛!课程进行中,曾帮忙作者作说客作保的小町屋先生,成了师生间交谈的翻译,
因此,这位朋友也成了作者成功的条件之一。

    综合上述的讨论,作者成功的条件是什麽?第一是作者内在宿生的善根,佛法上的专
有名词叫「善法欲」。五六十年前,作者生长在那个时代,并不重视这种兴趣,唯独作者
一心一意地欢喜,可见他具有特殊的善根;这个善根包含了好乐心和精进心,不断地希求
,且在过程中愈挫愈勇。第二是作者外在的增上环境,他遇见了好的老师、好的法、好的
朋友;师法友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共同帮助他成就了他的心愿,使他可以从射箭这艺术中
得到更广大的了解禅的基础。看看作者,想想我们,诸位要反观自己今日所处的环境,除
了自庆自幸外,更应生起珍惜的心,以为往後不惧困难矢志修学的推动力。唯有如此,才
不致浪费这一期的人身。

    作者如愿以偿,依师学习射艺,首先出现什麽情况呢?他说:「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
候,就知道那『无艺之艺』的路是不好走的。」从这□可看出作者异於常人的地方,一般
人上第一堂课时,往往觉得又好奇又新鲜,而他在第一课即已觉得此後路途的艰困。老师
先给学生看各种日本人弓,特别要他们注意那弓张开时所呈现的高贵的形态,而且愈引得
满愈令人惊异。老师更进一步解释:到弓完全引满时,它即涵括了「一切」。我们对这位
老师的解释,以及所使用的字眼,觉得很神秘很难趣入其意,但不妨试著,依佛法经论的
教示去体验「一切」的涵义,诸位好好思惟,此中有很重要的内涵。

    後来老师「抓起一张最好最强劲的弓,按照仪式很庄严地站好,将弦轻轻地弹几次。
立即,产生一声清脆的音响,伴以低沉的绷绷之声。这声音只要听过几次之後,便永难忘
怀了。它是如此之怪异,如此之令人激动,它紧紧地扣住人的心弦。」这一段叙述诸位不
要轻忽,有其特别意义。如果我们也在场,是否也能受吸引而永远难忘呢?另外,有不少
的人和事本能的具有一股令人不可抗拒之力,例如在我认识的尊长中,有的只要见他一面
或听他一句话,即生起永生难忘的感觉,但愿诸位好好努力,感得遇见这种善知识的机缘
。

    老师在第一堂课就这样做,有什麽目的呢?作者说这个初步意义很重大,是为了要净
化、圣洁化。如何把世俗的染污拿掉,就叫净化,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也可称为圣化
。经过初步的净化圣洁化之後,老师命令学生仔细地看著他,这时候,老师将一支箭扣在
弦上,并且将弓拉得很满,然後教学生:「现在你们也学著拉。可是记住,射艺的目的并
不在增强肌肉,拉弦时不可使出全身之力。」老师教学生千万不要把全身的气力都使出来
,那麽该怎麽办呢?应当学会只用两手的力量,而且肩膀的肌肉必须放松,好像它们在作
壁上观一样。要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是完成了用心灵挽弓射箭的条件。老师的意思就是说
拉弓是用心灵去拉的,不是用体力去拉的,这是饶富趣味的一句话。我们做任何事都是用
体力去做的:实际上用体力的时候还是用心啊!不过我们偏重於用力。拉弓时老师教学生
要用力并告诉学生怎麽用力,到最後完全不用力气而完全用心,怎麽证明完全用心呢?就
是那个肌肉是完全松驰的,如果用力,肌肉一定是绷紧的,这个特点和一般的做法大异其
趣。

    本书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射艺学禅这条路和世间的路完全相反,因此不能以世间的眼
光去衡量判断。後来本书也不停地以实例证成这个特点,如作者要以世俗的眼光去想去做
的时候,最後都惨遭失败上逼得无法可想、无路可走时,只好完全舍弃自己的见解,或世
间的方法,依著老师的教导才得以学会,事情也因之成功。佛法就是这样,把自己从世间
困死中解救出来,才能学到完整崭新的东西。

    接著作者就举一个比喻,第二十页叙述的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试著自己拉弓,但是不
管怎麽试都不管用,他说:「这种不寻常的挽弓方式,需要很大的力气,不久我的手就开
始发抖,呼吸也愈来愈吃力。第二个星期这情况也未见改善。拉弓依然是一桩很困难的事
;虽然我练得很勤,它却丝毫也不肯与『心灵』发生关系。」老师教他要用心灵去拉弓,
他练得很勤,丝毫无进展,那个心和那个弓,一点点关系都没有发生。从这□我们要学会
两个角色,就是不论是现在自己学或是将来教别人,学者教者都要具有耐力毅力不能操之
过急。学的时候除了对自己有信心外,更重要昀是对师长要有信心,要嘛不跟随这位老师
学习,既然透过认真观察、理智抉择找到具足条件的老师,就得信任老师。教的时候,就
要像书中的那位老师,耐著性子和学生「磨」,整个心力投注在学生身上,失败了再来,
最後一定会成功的。看看这对师徒,单单学教拉弓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问呢!我们往往做一
件事,做了二三天,就著急地想:怎麽一点进展都没有?因为慌了手脚或半途而废,这之
间相差多远啊!

    各位努力研读本书,以後遇见困难,想到书中师生百炼成钢的毅力,心就自然平静许
多并生起效法之心。任何事的成功,毫无例外地要经过无数的考验、凭毅力耐力而达成的
。一重一重失败的考验,作者如何面对呢?在第二十页最後两行,他说:「为了安慰我自
己,我忽然想这裹面一定有个诀窍。」而这个诀窍,总有特别原因、所以老师不肯透露,
有了这个领悟,对老师产生无比的信心,他下定决心想办法去发掘这个秘密,於是咬紧牙
关继续学射。学生如,此努力,老师呢?请看第二十一百一第二行:「大师密切地注意我
的努力,一声不响的修正我紧张的姿势,称赞我的热诚,责备我浪费气力,此外则一切听
我自由。」老帅从来都没有显得不耐烦的样子,也总是很有礼貌。但是当作者一张弓,老
师「放松!放松!」的呼声触到了学生的痛处,终於有一天作者失去了耐心,不得不向老
师承认自己实在不可能照老师教的方法挽弓。各位好好思惟这段公案、一定要透过文字看
见里头所指的内涵,这些认识对我们将来有很大的助益。当作者承认失败後,老师终於告
诉他做不到的原因,老师说:一你做不到,因为你的呼吸方式不对。」於是很细心地教他
怎麽吸气,怎麽呼气,怎麽透过这一呼一吸使产生一安定的韵律。在这□,我们先停一下
来想一个问题:为什麽老师不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呼吸杓方法呢?这个理由在第二十四页
有一段很详细的说明,你们要好好的体会。的确,除非已用尽自己的方法仍然无法成功,
否则永远觉得自己有的是办法,因此老师就善巧地让你自己先去尝试,等到你弄得焦头烂
额无计可施时,将会回心转意死心塌地的接受老师的方法,那时候就会觉得老师给你的是
唯一的救生圈,而拼命牢牢地抓住它。

    修学佛法就是这样,能够愈早舍弃自己的见解依止著师长,就能够愈快获得成就,因
为这是唯一的一条路,无二也无三。佛法真正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死尽偷心
」,一点办法都没有。佛门当中,有很多大德以不同的话证成这个道理,如憨山大师年谱
上面记载他到处行脚,结果看了以後,「以绝他年妄想」,看遍了一切,觉悟到没什麽好
想,於是死心塌地走唯一值得走的路。这种强盛的力量就是将来成功的关键。所以一直等
到学生尝尽失败,老师知道那种力量产生了以後,才肯教他呼吸法,一直到呼吸得很自然
时为止,接著大师才又开始教导呼吸和射箭的关系。

    这段老师教导的过程在第二十一页和第二十二页有很详尽的描述,你们要仔细研读。
总之,「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除非宿生己修到某个程度,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否
则,靠自己的力量是永远行不通的。佛道要一直到成佛才不要老师,你们要永远记住这句
话。在失败当中去亲自验证这句话,愈能用理论实际验证,愈能在失败时,稍吃苦头即变
改原意。否则,内心就是不肯屈服,总期待便宜出现,如果佛怯可以不劳而获的话,佛世
的时候佛就会告诉我们了,何劳後人去杜撰呢?这些便宜的法门都是末法的产物啊!

    修习新的呼吸法,并不是很简单的,所以作者在第二十二页最後一行这样叙述—「我
一回想到那些日子,便免不了一再的记起,我在开始时想把呼吸弄好之困难。」一看到这
□想到入行论的一句话:「困难不应退,皆因修力成,始闻名生畏,後无彼不乐。」不断
的练习、不断的修行才能够成功。如果真正修行,会产生什麽现象呢?刚开始的时候,一
想到就畏惧退缩,等到修行成功了,尝到甜味後就乐此不疲。唯有修行,才能获得真正的
快乐!修行不仅是高谈理论,且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去做。

    作者想尽办法去学习呼吸法,结果呢?我们看第二十三页—「虽然我吸气的方式,在
技术上说是不错了,但每次我一面张弓一面放松肩臂肌肉时,我腿部的肌肉便僵硬不堪,
好像我要是不站得牢牢的,便会没命了一般;又好像我是安提厄斯,须从大地汲取气力一
样。时常大师无计可施,只好以闪电似的速度,扑到我的腿肌上,在一处特别敏感的地方
施以压力。我为了替自己辩白,有一次说,我正刻意努力保持放松。老师回答说:『这正
是你的毛病所在,你努力在想著它,你须专心致志的呼吸,就像你没有别事可做一样。』
我花了不少时间才达到大师的愿望,终於成功了。」这些叙述很有意思,作者为了替自己
辩白告诉老师,他正刻意努力地放松,没想到老师毫不留情地指出,这正是作者毛病的所
在,因为愈是刻意放松愈是不听使唤,如果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那就成功了。

    我们都和作者犯相同的毛病,而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为什麽会这样呢?以一个故事
来譬喻证明。这个故事发生在四十多年前,那时我在台南念书,成大校园很宽敞,学生人
数并不多,路的两旁大树成荫。有一天我走在路旁,突然看到一个女学生,一面骑著脚踏
车一面紧张地喊著:「哎呀!撞上了!撞上了!」接著,我看见这位女学生愈骑愈快,喊
声也愈来愈大,我循著脚踏车行驶的方向望去,看见迎面走来一位男老师,这位老师看见
冲著他而来的脚踏车,连忙一会儿向左闪、一会儿向右躲,可是那辆脚踏车依然对著老师
直冲,终於,「叭」的一声,无可避免地撞上了老师。你们是否遇见这种事情?是否了解
我讲这故事的用意?佛法就告诉我们这种道理。正规地说,路那麽宽人行人那麽少,女学
生也会骑脚踏车,也担心撞到老师,老师更是不停地躲闪,理应不会撞上的,相反地却偏
偏撞上了。诸位想得出这个原因吗?当女学生心目中想要避开老师时,就愈觉得要撞上去
,她口中喊著「撞了!撞了!」她的心□就是很害伯撞到老师,她心□愈怕撞著,她的心思
是不是全部对准老师?所以当她愈想避开老师时,她全部精神就愈冲著老师而来,结果,
学生怎麽让也让不开,老师怎麽逃也逃不掉,最後学生恐惧耽忧的事情依然发生。这个道
理你们了解吗?书中的作者就和这位学生一样,他愈想尽办法图放松,愈是把全副精神贯
注在这□,本来要放松,结果松不了,甚至愈来愈紧张,愈来愈僵硬。所以老师点醒他:
你的毛病就在这□,你愈是想它,你愈是忘不掉。

    那麽应该怎麽办呢?老师接著告诉他,须专心致志地呼吸,好像没有别的事可做一样
。也就是不要去想拉弓的事,而专门去呼吸。结果呢?其实是专门去呼吸但是还要拉弓,
也就是在同一个时候要做两件事,老师就是要作者练习这个。

    在同一个时候,能够做到什麽事情都能够做,什麽事情都能够不管的人,世界上只有
佛,佛陀伟大的地方就在此。欲山大师写字的时侯,很认真,每写一笔要念一声佛号,却
写得一丝不苟,工整无比。若有人问他问题也可以答对,若很多人与他说话也可以逐一回
答,丝毫不受影响,他是不是同时可以做很多事情啊?类似这样的高明,我们是无法想像
的。我们所以会错误的地方在此,而佛陀伟大高明的道理也在此。

    诸位继续修学下去才会了解,为什麽只有佛才能够把世间的真相看清。我们就像作者
,拼命想放松却偏偏松不了;又像那个女学生,拼命想避开却偏偏撞上去。我们拼命想要
求快乐,却偏偏没有快乐;拼命想除掉痛苦,却偏偏钻进痛苦的深渊□。不过,只要我们
找到善知识,如理如法修持,一定会得到方法而究竟的离苦得乐!就像作者经大师的指导
,花了不少时间努力才达到老师的愿望,终於成功了!刚开始学习呼吸法很困难,学会了
以後,居然毫不费力的在呼吸时忘却自己。

    我们接著看第二十三页倒数第二行:「我最後总算懂得以『心』拉弓的意义了,原来
如此;不是我所想学而未学到的技术上的诀窍,而是具有新颖而又深远的影响力和有解脱
作用的调息法!」学会了以後,作者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如此!」平常总以为间题的关
键在技术上的诀窍,没想到贞正成就与否在於调息法!这就是佛法戒定慧中的「定」!这
□好像没有谈到戒,其实是隐含在内,如果没有戒做为前导,这个「定」绝对无法学习成
功!等到全部讨论完,再回过头来温习就会一目了然。佛法中的戒定慧,始终是三个大原
则,缺一不可,它超越无上的成就。所以这新的调息法造成了一个结果,如作者所说:「
後来我也能以松弛的肌肉拉开大师的强弓——千真万确而无法否认的事实。」这都是他自
己不停的努力,亲自的验证。

    第二十四页最後一段就是先前我们要讨论的。我们先念文:「有一次,我和小盯屋先
生说到此事,我问他为什麽大师那麽久都眼睁睁地看我在那里白费气力地以『心』拉弓,
为什麽他不一开始就教我正确出呼吸法呢?他说:『一位大师,也必须是一位伟大的教师
。对我们来说,这两者是二而一的。如果他一开始就教你呼吸法,他就无法使你相信这方
法的决定性的作用。你必须先以你自己的方法去努力,遭到了覆舟之痛,然後才肯去抓他
抛给你的救生圈。相信我,我以本身的经验知道,大师对你和每一个学生的认识,比我们
对自己的认识要多得多。他从学生的心灵深处获知许多事情,只是我们不肯承认罢了。』
」,这□说「我们不肯承认」,实际上是我们不知道。

    这一段对白,画龙点睛地告诉我们,师徒之间能否真正传授的诀窍就在信心,而学生
没有透过失败,对师长的净信心不可能产生,总是有个「偷心」存在,只要有「偷心」在
,学生总是不愿意无条件汲取师长的东西。老师和弟子之间,只要弟子对师长的净信心不
够,这个传承就断了,至少可以说这个传承就不圆满了。冈波巴大师跟他老师学习的时候
,有一次问老师说:我什麽时候成就?密勒日巴尊者说:有一天你觉得我就是佛的时候。
冈波巴大师是宿生高位的再来人,老师还是对他说这样的话,更何况我们是凡夫?「把老
师当成是佛」,「对师长要有净信心」,这些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困难,这就是佛
法难以传承下来的原因。那我们怎麽办呢?我们要努力积聚资粮,积聚什麽资粮呢?就是
像本书作者一样,耐种种折磨和苦难,但愿有一天,我们能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样,被老师
磨得半死不活,依然至死不渝地跟随师长。目前我们的状况,稍受折磨就弹开了,这种能
力和信心一定得靠自己以事实验证,一步一步证明,愈来愈确定这是我该走的路,资粮够
了才能够接受折磨,这本好书你们要好好温习,他如【我的信仰】、【宗喀巴大师传】、
【密勒日巴尊者】……等等,都对我们一生有很大的策励作用,所述成败的关键性也都在
这□。
Wed Jul 2 13:22:3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