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
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盘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
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後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後结
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
亲口宣说,阿难亲闻。其二,以戒律为师。其三,依四念处行道。其四,对於
犯戒而不受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
。由此可知,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处密切相关。就禅观次第言,五停心属於奢摩他,是止;四念处
属於□婆奢那,即观。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散心和乱心的人,使他们
能够循著方法把心集中起来,渐渐地达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後,立即
从定出来,用有漏智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一直观想,进而达到发
无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别在於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
在定中心亦无法修;必须是得定之後,从定出,以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
处发无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观,从观发慧,这个与天台宗所讲的止观均等不
同。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处,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後许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
处,都是不对的。
什麽是四念处呢?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
;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於受所产生的反应、
执著;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
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
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著。四种颠倒即是净--清净的净,乐--快乐的乐,
常--永恒的常,我--我为中心。由於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
以沈沦流转在生死中。四种颠倒里的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
在是常的、永恒的。永恒感从那里来呢?从接受而来,受从那里来?受从身体
而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
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这是小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
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为恒常,执著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
四颠倒,出三界。
(一)观身不净
观察我们的身体,用「观」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此处往往解释得
和五停心的不净观一样。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不净观,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阶段
了,所以应该不是不净观。若从《俱舍论》来看,它不是重视於身体的不净;
换句话说,不是身体很脏、很臭的那个不净,而是烦恼的根源叫作不净。观「
身是烦恼根」,所以不清净。
(二)观受是苦
通常,人对於身体的诸受,误认为是乐、是清净,这种颠倒想所导致的,就是
宝爱这个身体。每个人都贪爱自己的身体,谁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呢?割舍自身
的一块肉拿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是连带的,
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
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制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
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麽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的时候,吃得很饱,
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
;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
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於是起颠倒想,以为身体是受
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
生执著。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若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
,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
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
到最後,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
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无常故苦。
(三)观心无常
心是什麽?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著。我们的心
,念念不停地跟著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著,这心当然是无
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恒的,譬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
,石可以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之类的,此即「常心」。
执著我们的心是恒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认
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个动脑筋在
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许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
。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
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
地想像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著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
异,本是无常。
(四)观法无我
对於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
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
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
中,究竟「我」在那里?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
合的暂时显现。暂时显现其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桩事。从时
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
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那里呢?那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
吗?接受的「受」是我吗?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
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
果的关系,「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麽来观身、受、心、法?用慧。在什麽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後
。停於定,止於定时,心根本不动。若得定以後,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
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
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
是渐渐修观,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
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
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
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
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圣谛怎麽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
四念处的时候,把四圣谛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一谛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
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麽。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
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
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彻,而且就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故证四圣谛已
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选自《禅的世界》)
====================================================================
本系列电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权於
台大狮子吼站上刊登,以兹佛子精进禅修。为尊重智慧财产,
并避免未授权之盗用,不论是书面、电子、或网路等任何型式
的转出版、部份引用、摘录行为,皆必须经法鼓文化之书面同
意授权方可,违法者将予以追究。
关於本著作权声明若有语意不明、或有其馀未竟事宜,请联络
台北市北投区大业路260号6楼 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