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关闭根门。饮食知量」
#1
ToiletWasher
[关闭根门。饮食知量] <杂阿含、十、二七五>

<<<<<<<<<<<<<<<<<<<<<<<<<<<<<<<<<<<<<<<<<<<<<<<<<<<<<<<<

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其有说言大力者。其唯难陀。此是正说。
其有说言最端政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
其有说言爱欲重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诸比丘。
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
後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
梵行清白。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
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
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障.世间贪.爱.
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於眼.耳.鼻.舌.身.
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
注:关闭根门不是把眼睛蒙起来 把耳朵捂住…
而是善加防护各根门 比如:看到任何东西 不要把自己的主观加进去(不对号入座)
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当作(所见)的(对象) 而随之起舞。


<<<<<<<<<<<<<<<<<<<<<<<<<<<<<<<<<<<<<<<<<<<<<<<<<<<<<<<<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於食系数。不自高.
不放逸.不著色.不著庄严。支身而已。
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
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
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独住故。
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
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
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
乃至无闻独住。是名难陀知量而食。

>>>>>>>>>>>>>>>>>>>>>>>>>>>>>>>>>>>>>>>>>>>>>>>>>>>>>>>>
注:饮食实集六触 食物有色、嚼之有声、闻之有香、□之有味、口中有触
好恶有法 以饮食有度 来守护六根 可令苦灭、令苦不生 是梵行也。



<<<<<<<<<<<<<<<<<<<<<<<<<<<<<<<<<<<<<<<<<<<<<<<<<<<<<<<<
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後夜精勤修业者。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
除去阴障。以净其身。於初夜时。经行.坐禅。
除去阴障。以净其身。於中夜时。房外洗足。
入於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
系念明想。作起觉想。於後夜时。徐觉徐起。经行.
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後夜精勤修集
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
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
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
如是观者。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
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
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
觉诸觉灭。正念心住。不令散乱。
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是故。诸比丘。
当作是学。关闭根门。如善男子难陀。

>>>>>>>>>>>>>>>>>>>>>>>>>>>>>>>>>>>>>>>>>>>>>>>>>>>>>>>>
注:经行禅坐之前 宜勤守六根 饮食知量
正念是指 知道感觉的生起(成)、感觉的滋味(住)、感觉的消失(灭)
念头的生起、念头的消失 乃至 所有生起的觉受
都要了了分明 知其苦、无常、无我
这样我们的心 就不至於散乱
佛陀说如此 便能成就 正念正智。




--

  任凭天上云卷云纾
          我只给个倒影
             心中不起一丝涟漪
     永远是静水一潭…
Wed Oct 15 00:47:46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关闭根门。饮食知量」
#2
ToiletWasher
※ 引述《egofree (ToiletWasher)》之铭言:
> [关闭根门。饮食知量] <杂阿含、十、二七五>
> <<<<<<<<<<<<<<<<<<<<<<<<<<<<<<<<<<<<<<<<<<<<<<<<<<<<<<<<
> 如是我闻。一时。
> 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 其有说言大力者。其唯难陀。此是正说。
> 其有说言最端政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
> 其有说言爱欲重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诸比丘。
> 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
> 後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
> 梵行清白。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
> 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
> 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障.世间贪.爱.
> 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於眼.耳.鼻.舌.身.
> 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 注:关闭根门不是把眼睛蒙起来 把耳朵捂住…
> 而是善加防护各根门 比如:看到任何东西 不要把自己的主观加进去(不对号入
座)
> 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当作(所见)的(对象) 而随之起舞。
> <<<<<<<<<<<<<<<<<<<<<<<<<<<<<<<<<<<<<<<<<<<<<<<<<<<<<<<<


所谓善护根门

(一)从戒起修

<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
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
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杂阿含、十一、二八一>
云何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
令三妙行满足。佛告目□连。若
眼见适意、可爱念、长养欲乐、令人缘著之色。见已,
不喜、不赞叹、不缘、不著、不住。若眼见不适意、不可爱念、
顺於苦觉之色,见已,不畏、不恶、不嫌、不恚。於彼好色,
起眼见已,永不缘著。不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著。
内心安住不动,善修解脱,心不懈怠。
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杂阿含、十三、三一二>
世尊告摩罗迦舅。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佛告摩罗迦舅。若眼未曾见色。汝当欲见。
於彼色起欲.起爱.起念.起染著不。答言。不也。
世尊。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
佛告摩罗迦舅。善哉。善哉。摩罗迦舅。
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
^^^^^^^^^^^^^^^^^^^^^^^^^^^^^^^^^^^

《增一阿含 三十》
云何修梵行无有缺漏,清净修梵行?
世尊告曰:若有眼见色。不起想著。不起识念。除恶想。
去不善法。得全眼根。是谓此人清净修梵行。
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
都无识想。不起想念。清净得修梵行。全其意根。
如此之人得修梵行。无有缺漏。



(二)离欲修定

<佛遗教经>
譬如狂象无钩,如猿猴得树,
腾跃踔踯,难可禁制…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杂阿含、三、六五>
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
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
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
愚痴无闻凡夫於苦.乐.不苦不乐受。不如实观察。
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
受离不如实观察故。於受乐著生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
如是纯大苦聚从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
识集。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
多闻圣弟子受诸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受集.受灭.
受味.受患.受离如实观察故。於受乐著灭。
著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
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如是纯大苦聚皆悉得灭。


(三)由定生慧

<杂阿含、九、二五一>
所谓无知。无知者是为无明。云何无知。
谓眼无常不如实知。是名无知。
眼生灭法不如实知。是名无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如是。尊者摩诃拘□罗。
於此六触入处如实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无明.大冥。
是名无明。
尊者摩诃拘□罗又问尊者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舍利弗言。
所谓为知。知者是明。为何所知。谓眼无常.
眼无常如实知。眼生灭法.眼生灭法如实知。耳.鼻.舌.
身.意亦复如是。尊者摩诃拘□罗。
於此六触入处如实知.见.明.觉.悟.慧.无间等。
是名为明。


--
每一个动心 每一个步履 一呼一吸 凝神专一 觉生命的苦 无常 无我
愿诸善知识 知法乐法 更从自身做起 净化自己 趣向烦恼止息
常自思惟自已的过患 思过而能改 勿论他人之非 得清凉法喜
常自精勤 日起有功 如光聚於一处 久必能燃 勿耽於逸乐 忘失法乐
勿因年少 轻忽无常之速 当下努力 未学当学 助己助人 同证菩提
2003年10月20日 17:16:29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关闭根门。饮食知量」
#3
ljw
※ 引述《egofree (ToiletWasher)》之铭言:

> <杂阿含、十三、三一二>
> 世尊告摩罗迦舅。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 佛告摩罗迦舅。若眼未曾见色。汝当欲见。
> 於彼色起欲.起爱.起念.起染著不。答言。不也。
> 世尊。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
> 佛告摩罗迦舅。善哉。善哉。摩罗迦舅。
> 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
> ^^^^^^^^^^^^^^^^^^^^^^^^^^^^^^^^^^^
  请问这是什麽意思?
Wed Oct 22 13:12:26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关闭根门。饮食知量」
#4
ToiletWasher
※ 引述《JW (ljw)》之铭言:
> > <杂阿含、十三、三一二>
> > 世尊告摩罗迦舅。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 > 佛告摩罗迦舅。若眼未曾见色。汝当欲见。
> > 於彼色起欲.起爱.起念.起染著不。答言。不也。
> > 世尊。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
> > 佛告摩罗迦舅。善哉。善哉。摩罗迦舅。
> > 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
> > ^^^^^^^^^^^^^^^^^^^^^^^^^^^^^^^^^^^
>   请问这是什麽意思?

看到了 仅止於看到 是眼根知量
听到了 仅止於听到 是耳根知量
闻到了 仅止於闻到 是鼻根知量
其馀三根 可依此类推…

其目的在於
让根门的作用 只停留在最初的接触阶段
不加入个人的爱憎(欲.爱.念.染著)等主观认知
^^^^^^^^^^^^^^^^^^^^^^^^^^^^^^^^^

如此便能如佛所说:
眼见於色---> 觉知色 ---> 不起色贪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

<杂阿含、一、一>
喜贪尽 ---> 心解脱 ---> 不受後有


<杂阿含、一、三>
於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
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
则能堪任断苦。

<杂阿含、一、八>
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於现在色厌.离欲.
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
况现在识。


<杂阿含、一、十三>
若众生於色不味者。则不染於色。以众生於色味故。
          ^^^^^^
则有染著。如是众生於受.想.行.
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於识。


还有好多章句 可供佐证
请详读阿含 便能知晓 ^^
甘巴茶ㄛ~~~~~~~~~~~~


--
每一个动心 每一个步履 一呼一吸 凝神专一 觉生命的苦 无常 无我
愿诸善知识 知法乐法 更从自身做起 净化自己 趣向烦恼止息
常自思惟自已的过患 思过而能改 勿论他人之非 得清凉法喜
常自精勤 日起有功 如光聚於一处 久必能燃 勿耽於逸乐 忘失法乐
勿因年少 轻忽无常之速 当下努力 未学当学 助己助人 同证菩提
2003年10月23日 9:55:17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关闭根门。饮食知量」
#5
ToiletWasher
※ 引述《egofree (ToiletWasher)》之铭言:
> >   请问这是什麽意思?
> 看到了 仅止於看到 是眼根知量
> 听到了 仅止於听到 是耳根知量
> 闻到了 仅止於闻到 是鼻根知量
> 其馀三根 可依此类推…
> 其目的在於
> 让根门的作用 只停留在最初的接触阶段
> 不加入个人的爱憎(欲.爱.念.染著)等主观认知
> ^^^^^^^^^^^^^^^^^^^^^^^^^^^^^^^^^

关於您的提问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在八正道(The Noble Eightfold Path)一书中
略有阐述,小弟拙译如下,与您分享。

To practice mindfulness is thus a matter not so much of doing but of
undoing: not thinking, not judging, not associating, not planning, not
imagining, not wishing. All these "doings" of ours are modes of
interference, ways the mind manipulates experience and tries to
establish its dominance. Mindfulness undoes the knots and tangles of
these "doings" by simply noting. It does nothing but note, watching each
occasion of experience as it arises, stands, and passes away. In the
watching there is no room for clinging, no compulsion to saddle things
with our desires. There is only a sustained contemplation of experience
in its bare immediacy, carefully and precisely and persistently.
正念的修习,倒不是要我们去把事情揽在身上,而是去放下- 不去思考、不去判
别、没有过多的联想、不计划未来、不凭空想像,不冀求。想去做什麽,是一种攀
缘(干预),是运用过往经验,试著去掌控的方式。提起正念只消用觉知(知量)的工
夫,便打开了「造作」的结缚,不管经历什麽,知道它来了、知道它正在发生、知
道它走了,只是去知道、去看,如此而已。在你观察的当下,没有执著、不会有想
要提起什麽的冲动,只是持续凝视当下所经历的,小心翼翼、一丝不苟且精进不
懈。

--
每一个动心 每一个步履 一呼一吸 凝神专一 觉生命的苦 无常 无我
愿诸善知识 知法乐法 更从自身做起 净化自己 趣向烦恼止息
常自思惟自已的过患 思过而能改 勿论他人之非 得清凉法喜
常自精勤 日起有功 如光聚於一处 久必能燃 勿耽於逸乐 忘失法乐
勿因年少 轻忽无常之速 当下努力 未学当学 助己助人 同证菩提
2003年10月23日 13:17:35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关闭根门。饮食知量」
#6
ToiletWasher
※ 引述《egofree (ToiletWasher)》之铭言:
> >   请问这是什麽意思?
> 看到了 仅止於看到 是眼根知量
> 听到了 仅止於听到 是耳根知量
> 闻到了 仅止於闻到 是鼻根知量
> 其馀三根 可依此类推…
> 其目的在於
> 让根门的作用 只停留在最初的接触阶段
> 不加入个人的爱憎(欲.爱.念.染著)等主观认知
> ^^^^^^^^^^^^^^^^^^^^^^^^^^^^^^^^^
> 如此便能如佛所说:
> 眼见於色---> 觉知色 ---> 不起色贪
>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
> <杂阿含、一、一>
> 喜贪尽 ---> 心解脱 ---> 不受後有
> <杂阿含、一、三>
> 於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
> 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
> 则能堪任断苦。
> <杂阿含、一、八>
> 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於现在色厌.离欲.
> 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
> 况现在识。
> <杂阿含、一、十三>
> 若众生於色不味者。则不染於色。以众生於色味故。
>           ^^^^^^
> 则有染著。如是众生於受.想.行.
> 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於识。


Ayya Khema 艾雅.珂玛
在 "Who is My Self ?"(哪个是我的「自我」?)
一书中亦有阐述。

节录当中一部分
( 第二章 守护根门:正念与正智(Clear Comprehension)
来补充说明善护根门的法要。

-----以下翻译文章 摘录自《禅修之友》第八期------


今有比丘,以眼根看见色境时,不执取总相(major signs),亦不执取别相
(secondary signs)。如果他放任自己的眼根,贪爱、忧悲、不善心境(evil
unskilled states)便会充满其心。所以他修持守护眼根,使眼根归於节制。

接著就其他五根重覆了上段经文:

今有比丘,以耳根听见声音时……以鼻根闻见香味时……以舌根尝到味道时……以
身根接触事物时……以意根想到概念(法)时……
(译按:以下重覆「不执取总相,亦不执取别相。如果他放任自己的眼根,贪爱、忧
悲、不善心境便会充满其心。所以他修持守护…根,使…根归於节制。」)

佛陀接著说:

比丘由於能护持诸根,具足此诸圣(ariyan)根,内心经常感受无垢纯净的安乐。比
丘如是守护诸根之门。

这句开示经常被人误解成不要看、不要听、不要尝、不要碰。这是不可能的。不论
怎样,我们已经有了感官,我们必须看、听、尝、碰、闻。我们的脑子拒绝停止思
考,这种体验大家在禅修时都有过。


当然不去看一样东西便一定不会受它滋扰,可是我们怎可能避免去看东西呢?尤其
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正确理解这句教法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我们想依戒行生活的
话。「不执取总相,亦不执取别相」是甚麽意思呢?眼睛只会记下颜色和形状,其
馀的都发生在心□。以看到一块巧克力为例:眼睛只会看到了一块褐色形状的东
西,是心在说:「啊,是巧克力!味道一定非常好。我真想要一块。」「不执取总
相,亦不执取别相」的意思即是制止这个心的行动。


这方法用在我们极喜爱或极厌恶的事上特别容易看到成效。最敏感(strongest)的两
个感官是视觉和听觉,我们可以选其中一个来修,看看心如何对环境反应,并觉知
内心如何编制故事(storytelling)【译注九】。其实眼和耳并没有选择「看」和
「听」甚麽的自由。例如,耳朵听到了货车经过的声音,心便会立即捉住它:「货
车!」接著说:「太吵闹的了,烦死人了。难怪我不能禅修了。」後来发生的都来
自内心,和声音根本没有关系。声音只是声音,颜色只是颜色,形状只是形状。


有时候受持禁欲戒的人会被忠告不要看异性。这怎麽可能呢?我曾经遇到一些比丘
尝试如是修持,最终造成不自然、尴尬的人际关系。你怎可以说话的时不看著别人
呢?这个绝不是守护根门的意思。确切点说,应该是当眼睛看到身形时,心在贴上
标签如「男人」、「女人」後便停在那□。我们不容许心再画蛇添足,因为无论心
後来加上的是甚麽,都会引起贪或嗔(要视乎当时情况)。我们大多数人都能修持这
法门。事实上一旦真的奉行,生活就会轻松得多了。以上街购物为例,我们上街前
已经拟好了一张购物清单,都是真正需要的。後来眼睛不禁盯著一堆堆包装精美、
大平卖的商品,心马上被吸引了,最後我们买的比真正需要的多。有些人更把购物
当成了一种消遣,是周末的节目。

如果我们很容易被看见的东西支配,最好的方法便是去觉察感官接触的一刻,并将
心停止在「想」发生作用後,即为事物加上标签後。在此之前要停止心的作用是很
困难的。所以,如果我们看到或者想到了一个人,不论感到喜欢或嗔恨,都应该修
持将心寂止在贴上标签的那一刻:人、朋友、男性、女性等,只此而已。其他多馀
的部份都是我们的欲望。这就是守护根门的意思。


感官是我们赖以维持生命的系统。能看、能听自然比失明、失聪容易生存。但大多
数人却往往先入为主地假设感官存在是为了带来快感。我们就是这样使用感官。一
旦它们不能带来快感我们便会忿怒,於是更会迁怒於触发起忿怒的事或人。所以如
果某人触怒了我们,我们自然便会怪责那人。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忿怒的源头
根本不在那人身上。那个人和我们一样,也由四大【译注十】组成,也有各种感
官、四肢,同样也追求快乐。其他人根本没有令我们生气的能力,一切都早已藏在
我们的心□。


同样的分析也可以应用在一些使我们快乐的人身上。他或她和我们一样,也由四大
组成,也有各种感官、四肢,同样也追求快乐,根本没有道理要求那人有责任令我
们快乐,或当那人不能为我们带来快乐时怪责他。我们只需要看清一点:那个只是
一个人,仅此而已,别无其他。试想想:世上那麽多的人,何苦偏偏要让这个人引
起我们的「快感缺乏厌恶」综合症徵状(syndrome of desire-distaste)呢?


我们能守护好根门,便能守护好情绪,这样便能使我们活得更有舍心(译按:或平等
心),不像是再活在一副永不静止的跷跷板上:得到想要的,上;相反时,落。内心
不再有一股无尽空洞的感觉(译按:欲望往往在当你已经得到某样东西後,以为心便
会安静下来满足现状时,它又会找另一个目标。所以要彻底满足欲望的尝试往往是
失之交臂的,因而产生一股空虚感)。无论在哪□、任何情况下,世界上根本没有东
西可以使我们满足。世界可以提供给我们的仅仅只是感官接触而已:看、听、尝、
碰、闻和想,这一切就如星星之火,稍现即逝,必须不停重覆刺激,追求它们会耗
费我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请记得感官接触本身不能为我们带来满足,是心带来了
满足感【译注十一】。要是我们想活得平静、和谐,那麽我们最重要能够守护根
门,这样便不会为渴求所缺乏的事或是想推掉已有的事而犯愁。因为这两种情况正
是所有苦的起因。只要我们能够守好根门,不让心跑过了贴上标签的阶段,那麽我
们便很有机会活得自在安稳。

心像极了一个幻术师【译注十二】,它能随时演变幻术。只要一越过想阴作用(贴上
标签)的阶段,心就会开始变戏法,我们很快不是掉入贪便是掉入嗔。佛陀曾提及魔
罗(Mara),即诱惑者,他经常和我们一起,找机会入侵。其实诱惑是可以避免的。
一旦它出现了,我们就需要克服。我们可以在它未开始前便制止了它的升起,这就
是守护根门的意思…


**详细文章刊载於《禅修之友》第八期
http://www.godwin.org.hk/frienf-8_2.html#好书推介

感谢辛苦翻译的佛弟子^^


--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诗~~
2003年10月28日 17:44:27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