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在生活中禅修 (十六)
#1
ToiletWasher
“ It is not so important to do big acts of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to other people, but small acts, little acts that we
 can do are very important. ”

  - Godwin Samararatne

“ 对别人做大慈大悲的行为并不重要,重要的而是一些微小
   的、微细的行为。”

  - 葛荣居士



(十六)请培育清明与详和的心

前三期的文章谈及到慈悲心的培育。在不同的共修班中,常听到培育慈悲心往往会
成为一些同修的负担负累。例如,常出现的问题是见到亲朋有困难,又不知怎样去
帮他,很担心。又有不少同修曾问当别人借钱时,作为一个有慈悲心的佛教徒是否
一定要借,很踌躇。又有不少同修曾问看到有亲朋食烟饮酒或做其他伤害他自己身
体的行为,屡劝不听,很失望,很劳气。又有不少同修问当别人多次至电话问他很
多建议时,他像没有了私人时间,很烦躁,不回答又像是缺乏慈悲。


慈悲并不是一种责任或概念

葛荣居士曾建议,培育慈悲心并不是要做一些大慈大悲的行为,而是做一些微小的
行为,如倾谈或微笑,几分钟也好,便已是培育慈悲心的一个途径。这些培育慈悲
心的机会随处可见,无论是在乘搭公共交通时或行在路上时。

葛荣居士亦举出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在路上见到有人滑倒在地,若你有慈悲心
的话,你不会若无其事地经过,你会明白这时有需要去回应此情况,但你也不会紧
张或担心,不会用情绪去反应,否则你会不知所措。他再一次请各位同修明白回应
与反应两者之间的分别。

这说明慈悲是一种清明与详和的心的质素,而不是一种佛教徒的责任或负担,也不
是一种宗教的教条或概念。

若我们为了帮助别人,但自己的心却像上述同修们所讲的变成担心、踌躇、失望、
劳气或烦躁的话,那不但没有培育清明与详和的心的质素,反而将慈悲变成情绪。


慈悲是一种心的质素

记得多年前曾有一位老朋友生意上受到挫折,满面无奈。当时我亦不知如何帮他是
好,但禅修使我明白,这位朋友当时的心境是受不少负面情绪所充斥,若他在忧虑
而我也忧虑的话,不但於事无补,还会增加他的负面情绪。 因此,我最少可以做到
的便是保持心境正面,不去增加他的负面情绪,并以觉知的心来观察情况,若情况
的发展有需要到我的帮忙而我又有能力的话,便行动;若情况的发展没 有需要到我
的帮忙或我是没有能力去帮他的话,那便止静,只继续观察。

换句说话,首先学习把帮助别人的动机放下,否则想帮又帮不来时便会产生不必要
的负面情绪,然後视乎情况的发展才作下一步的决定,心便不会不知所措,亦不会
被必定要去帮人这个概念的框框所限制,心便有弹性(flexible),有建设性
(constructive)。

後来这位老朋友想尝试拯救这盘生意, 便问我和一班好友借钱。凭当时我在生意上
的经验,很明显,这将会是徒劳的。因我没有被强要帮他的动机所蒙蔽,没有踌
躇,很快便对这事作出回应,友善地和耐性地与他分析整个局面,尝试说服他不要
把债务继续扩大,误人误己,亦婉拒了他借钱的要求。他当时不但没有接纳我的意
见,对我亦有不满与误解,但我是不会为了讨好他而借钱给他,因为在这情况下借
钱给他是对整件事情没有任何正面帮助的,只会把他结束生意的日期稍为延迟,最
终的结局都是一样。况且为了讨好别人而去做一件无建设性的事情本身便是一种
「我执」,执著自己在别人眼内的形像。

当时我便像甚麽也没有做,像一点慈悲心也没有,只是旁观。但我却清晰明白,慈
悲是一种关怀,一种心的质素,而不是一种概念,更不是一个讨好别人或为自己制
造有求必应的形像的游戏。觉醒地观察事情的发展像是一种静态,其实是一种无声
的行动。在这情况下,无为便是有为( non-action is an action)。

後来这位老朋友的生意结束了,要找工作做。当其他人在抱怨这位老朋友没有能力
还钱,或为他的前境担心的时候,我却知道这时便是行动的时候,便立刻为他找工
作。推荐他并不是因为他是我的老朋友,而是我依然相信他是一位有辨事能力的
人。

祝愿各位明白,慈悲并不是指物质层面的行为如借钱给别人或满足别人的意愿,更
不是一种佛教徒的责任或概念,而是一种清明与详和的心的质素,自利利
他。


--

  任凭天上云卷云纾
          我只给个倒影
             心中不起一丝涟漪
     永远是静水一潭…
2003年11月 8日 9:51:20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