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在生活中禅修 (二十六)
#1
LessIsMore
“ Aware that it is just a habit, nothing else. ”

 - Godwin Samararatne
  

“ 觉知到这只是一个习性,无他的。”

 - 葛荣居士

 

(二十六)请学习如何回应习性

就算明知道无需对人和事作出反应,只需去处理和回应,但反应经常是很快的,觉
知到这反应时已经反应了,那又可怎麽办?


习性其实是没有力量的

葛荣居士曾指出,我们每人都有很强的惯性或习性去反应一些事情,所以培育觉知
很重要。当一个习性生起时,只需觉知到它只是一个习性(habit),不是真相
(reality),那这习性便没有力量,然後便不跟随这不真实而又没有力量的习性行
事。若然不能立即觉知到这只是一个习惯,并已跟随它行事,便学习不给予自己任
何减号,并反思究竟刚经历的是甚麽,了解自己。


习性其实是虚空而无实质的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很普遍的例子,便是当遇上一个我不喜欢的人时,心内很快会生
起一些批评 : 「这人真麻烦,今天遇到他真倒霉,希望他快些在我面前消失。」

这些心内的批评很多时会在霎那间生起,觉知到时已迟了。以往会跟随这些心内的
批评去厌恶别人或责备自己已修行了这麽长的一段时间还生起这些无谓的情绪批
评。现却会觉知与明白到这情绪的批评只是一个习性而已,不是真相。既然这只是
习性而已,并无实质的,无需跟随它,也无需责备它,只需不跟随它去厌恶面前这
个人。然後便是觉知觉醒地观察实际的情况,以这实际的情况行事。 若过往的经验
说明面前这个人真是一个不合理又诸多要求的人的话,便如实地提醒自己要特别小
心和有耐性地处理与面对这个人。因这些评语和提醒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而成,所以
不是情绪的批评。

换句话说,舍心或无分别心并不是指不可以评论别人,而是先知道哪些是有事实根
据的「评语」,哪些是情绪的「批评」,然後明白情绪的批评只是习性,有事实根
据的评语才是真相,继而跟随有事实根据的评语和真相来处理与回应面前的人和
事,在这过程中亦无需压抑或抗拒这些习性的批评,只需不跟随它行事便可。以不
跟随习性行事来放开 (let go) 习性,而不是压抑或抗拒它。

在日常生活中另一个很普遍的例子,便是心急。当觉知觉察到自己心急的时候,若
强要或指令自己不心急,往往只会使心更急,因为心急是一种不平稳的心的状态,
若压抑或抗拒这状态,便是在不平稳上加添不平稳。

禅修後,渐渐觉知觉察到心急只是一种习性而已,是无实质的,也无力量的,无需
压抑或抗拒它,也无需跟随它,只需友善地提醒自己观察面前的情况有没有实际的
需要立刻或尽快去处理它。若没有这需要时,便容许这心急的习性存在,但提醒自
己的动作可以放慢下来。若面前的情况真的是有需要去立刻或尽快处理的话,也可
容许这心急的习性存在,但不跟随它,只提醒自己的动作要快,却不是急,学习体
验「快」与「急」两者之间的分别。换句话说,心急时只需知道当下有一个心急的
情绪或习性,然後不随不拒,学习如何根据真实的需要来回应与处理面前的境况。

若然行为上已经跟随了这些批评或心急的习性行事,把面前的事情弄糟了,那也无
需懊悔或责备自己,因懊悔与责备也是习性而已。若懊悔与责备的习性已生起,也
可容许它们继续存在,但不跟随它们,学习友善地原谅自己,原谅别人,学习如何
运用经验尝试把弄糟了的事情尽力修补,如何不执著事情发展的成败得失,只欣赏
□中的努力。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一次又一次的反思,反思刚经历的整个过程,刚经历的是
甚麽,渐渐便了解到原来自己是被很多各式各样不同的习性所条件住
(conditioned)。要解开这些条件的束缚,不是去抗拒习性,也不是追随习性,而是
认识它,认识它原来只是惟心所做而实际是虚空的。

祝愿各位耐性地向习性学习,学习如何可以不随它不拒它,以跟随实际的情况行事
来放开它,明白到习性其实是没有任何力量的, 除非你给予它力量。





--

  任凭天上云卷云纾
          我只给个倒影
             心中不起一丝涟漪
     永远是静水一潭…
2003年11月18日 9:25:44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