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在生活中禅修 (二十八)
#1
LessIsMore
“ We can use The Four Noble Truths in any situation. ”

  - Godwin Samararatne

 
“ 我们可以运用四圣谛於任何情况。”

 - 葛荣居士
  

 

(二十八)请认识四圣谛

初学禅修的时候,误以为禅修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帮助自己解决烦恼和对治情绪。後
来才明白到,禅修的目的或作用并不是这样。禅修的其中一个作用是透过面对烦恼
与情绪,观察与了解它们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的整个过程,继而明白到原来烦恼
与情绪并不是外间所带来的,是源於心。既从心生,亦从心灭。然後学习不再将问
题归咎或推卸给别人或周边的环境,学习培育心的质素(如觉知、舍心、耐性等
等),过滤心的杂质(如贪、□、痴),以明白如何可以在任何处境中训练戒、定、
慧,可以无加号无减号地如实处理和回应面前的事物。这些了解、明白、实践和训
练才是禅修的作用和重要性,而解决烦恼或超越情绪却只是副产品和次要的。


苦、集、灭、道

葛荣居士曾多次提及佛陀所说的法中的四圣谛(The Four Noble Truths)。四圣谛是
指苦、集(即苦因)、灭(即灭苦)和道(即灭苦的道路)。

葛荣居士还用了一些很简单的方式来演绎这佛法,使众同修较容易明白。他打了一
个比喻,当一个人病了(苦),无需逃避或惊慌,也无需给它一个减号,但需断症,
找出生病的因由(苦因),才可以对症下药(灭苦),然後还需经历一个疗程(灭苦的道
路),才可以康复。


向苦学习灭苦之道

同样,当有烦恼或情绪生起(苦),无需逃避或担忧,也无需给它一个减号,但需找
出它们生起的因由。而其因由是对某人、事情或自己有所预期,当该人、事或自己
的行为或发展跟这预期不一样的时候,便生起烦恼或情绪。所以,烦恼或情绪是源
於这预期(苦因),而不是源於外界。有了这明白,便不会要求外界的人和事去改变
来迁就自己,而是学习不去预期世事的发展或为这些人和事制造故事,只如实地根
据经验去处理和回应它们,不执著成败得失,却欣赏到□中的努力(灭苦)。有很多
时会知道但做不到,那是因为禅修是一个心的训练历程,是需要耐性地付出时间与
努力,培育上述的心的质素,过滤心的杂质。这培训不可能是一朝一夕,需经历长
时期和无数次的学习、实践、训练与考验(灭苦的道路)。


至於生活层面的例子有无数,就以上期的文章为例,曾提及在放工返家的途中,很
多时会突然记起工作时好像是做错了某些事情,心马上会不安和担忧,这便是所谓
的工作压力(苦的圣谛)。当提醒自己,无需惊讶或逃避这不安或担忧,面对它们,
向它们学习,便不难明白到原来它们并不是源於外界,不是源於工作中所遇到的人
或事,而是源於预期自已不应该犯任何错误和为事物的发展虚构了很多负面的故
事,然後去担忧自己不符合这预期和担忧事物的发展会真的像这些负面的故事那麽
样发生(集的圣谛)。明白了真正的因由之後,便不去预期自己完全不会犯错,也不
要求外界的人和事来迁就自己,而是清楚知道任何预期和故事都是无实质的、虚构
的、无力量的、无他的。然後便是运用过往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看清楚究竟是否真的
做错了。若没有做错的话,便没有事情要处理。若真的做错了,便需思考如何可以
补救,在好几个不妥当的补救方案中,选择较为妥当的方案,然後耐性地部署或等
候时机,正面地回应和处理这件事,无论最後的结局如何,都勇敢地承担自己所作
的决择的後果(灭的圣谛)。在这训练的过程中,起初是十次中只有二、三次做得
到。但经过一段长时期的训练和多次向不安和担忧学习,渐渐便会十次中有五、六
次做得到。再过一段时期,做得到的次数会更多。但需明白到重点并不是做得到的
次数多少,这是次要的,只是修行的副产品而已。重点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心的质
素会随著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渐渐提升,心的杂质也会渐渐减薄,戒、定、慧渐渐
稳固(道的圣谛)。

祝愿各位在日常生活中禅修时,有兴趣地认识哪时候是苦的圣谛,哪时候是集的圣
谛,哪时候是灭的圣谛,哪时候是道的圣谛,向任何处境学习与认识佛法在世间的
运作。


--

  任凭天上云卷云纾
          我只给个倒影
             心中不起一丝涟漪
     永远是静水一潭…
2003年11月20日 0:32:12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