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在生活中禅修 (三十)
#1
LessIsMore
“ When suffering arises, can you say ‘Very interesting,
     because now, it has com, I can work with it. ’”

  - Godwin Samararatne

 
“ 当苦生起时,可否对自己说:‘非常有趣,因为它来了,
   现在有机会锻炼了。’”

 - 葛荣居士

 

(三十)请不要错过学习的机会

你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培育心灵的机会呢?


情绪的生起便是第一圣谛

葛荣居士建议,我们平时有苦恼或不舒适的感受时,会马上认定这些都不是好东
西,最好不会生起,就算生起了亦最好尽快消失,皆因我们并没有在这时看到这其
实是一个正面的学习机会,一个可以从苦学习离苦的机会。

当苦生起时,其实我们是可以友善地提醒自己无需觉得这是一件坏事,无需给予这
感受一个减号,请自己看一看,原来自己正在经历佛陀所讲的第一圣谛。他称苦为
一个圣洁的真谛是因只有从苦才可以找出离苦的道路。

其实,无论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麽苦恼或不舒适感觉生起时,我们都可以这麽样提醒
自己:「现正经历的是第一圣谛」。


以培育耐性来违背不耐烦的习性

在日常生活中修习,发现到这麽一个简单的提示是很重要和有效的。

例如,当自己在等候乘搭交通工具时,或等候某人的回覆或某件事的结果时,往往
会感到不耐烦,於是便会不自觉地跟随习性去抱怨这人或事,越抱怨便越不耐烦,
生越多的情绪,受越多的苦。但当友善地、轻轻地提醒自己,现正经历的不耐烦其
实是第一圣谛,心便会有了一个明白,明白到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个正
面的学习的机会。学习什麽? 便是学习培育耐性的一个机会。只有培育耐性这心的
质素,才不会因外境的变迁而变得不耐烦,这才是治本的方法。若要外境变得顺意
时才没有不耐烦,那就算外境真的变成与自己的预期一样,没有了不耐烦,这只不
过是再没有什麽值得不耐烦的事情才没有不耐烦,这不耐烦的习性其实依然存在,
还不自觉地加强,心的质素不升反跌。相反,在不耐烦的境中培育耐性,心的质素
便会提升。以培育耐性来等候交通工具,以培育耐性来等候某人的回覆,以培育耐
性来等候某件事的结果,才可减轻在等候的过程中所受的苦,才会在等候的过程中
渐渐培育耐性这心的质素。亦只有在不耐烦的境中才可以培育耐性,反而在耐烦的
境中是没有机会培育耐性的。在耐烦的境中谈论培育耐性是纸上谈兵。

又例如,当自己犹豫不决时,很容易会不自觉地跟随习性去怪责面前这件事很难、
很不公平,或抱怨自己没用、没出色、不知如何办,越怪责便越忧虑,制造越多负
面故事,受越多苦。若要外境变得简单容易处理才能使忧虑离去,那就算外境真的
变成与自己的预期一样的顺利顺意,没有了忧虑,这只不过是再没有什麽值得忧虑
的事情而不忧虑,这犹豫不决和忧虑的习性其实依然存在,还不自觉地加强,心的
质素也是不升反跌。当下次遇到类似的境况时,也会同样犹豫不决,同样忧虑,同
样预期与要求外境变得合符自己的心意。若要世事经常改变到与自己的心意吻合,
只是童话中的故事。

相反,在犹豫不决时、不愉快时、忧虑时,可友善地提醒自己,现正经历的并不是
一个坏东西,其实是第一圣谛。心便会明白到,现在正是训练心去认识什麽是心所
虚构的故事,什麽才是实况的时刻。若要找到一个万无一失的解决方案才敢下决
定,这只是故事。实况是应凭过往的经验与知识,在众多不妥当的方案中,勇敢地
选择较为妥当的方案,然後承担自己所作的决择的後果。亦只有这样,心的觉知觉
醒、弹性和勇气这些心的质素才会提升。也只有在这些逆境中才可以培育这些心的
质素,反而在顺境中是没有机会的。在顺境中谈论培育这些心的质素是纸上谈兵。

经历过这些训练後才明白到,修行并不是寻找解决烦恼的方法,或盼望能学到什麽
法门可以令自己尽快离苦得乐,或要得到安详安静的感觉,这只是在物质层面打
转,寻觅物质层面的舒适快乐感觉感受。修行的其一重点却是以面对烦恼来认清楚
烦恼的本来真面目。认清楚原来烦恼不是源於外,而是源於内心的负面质素和对真
相的不明白。既然如此,那麽灭除烦恼的唯一途径便是培育心的正面质素(如上文提
及的耐性、觉知、弹性等等)和对真相的明白(智慧)。当这心有锻炼(戒)、能耐(定)
和明白(慧)时,便会知道原来面前的实相并不是逆境,只是境;面前的并不是难
题,只是一个需要回应和处理的情况和一次锻炼的机会。

祝愿各位把握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机缘来认识四圣谛,培训戒定慧。


--

  任凭天上云卷云纾
          我只给个倒影
             心中不起一丝涟漪
     永远是静水一潭…
2003年11月23日 9:35:13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