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teacher is your own experience. ”
- Godwin Samararatne
“ 导师便是你自己的经验。”
- 葛荣居士
(三十三)请实践中道
相信每个人都会在某程度上受周边的事情所影向,有时候使我们笑,有时候使我们
哭。我们又如何可以透过禅修去训练心,使我们受环境所影向的程度减低呢?
中道是大自然的规律
葛荣居士曾提示,人们很容易走两个极端,而修行者却需以觉知觉醒的心去观察周
边的环境,认识其中道(“the middle way”),避免走两个极端。
听了这简单的提示之後,便不断修习和实践,并据这过程的实际经验反思一个问
题:什麽是中道?当然不是指做事时只付出一半的努力,也不是指对办事的要求或
目标只需达到一半就可以。何为中道,有很多种演绎。其一演绎是像琴弦一样,太
松或太紧均不能发出音韵,只有适中才可。
应用於日常生活中,若对周边的事情的发展看得太重,心便会跟著事情的起落而哭
笑,心的状态便会变得紧张或雀跃;若对周边的事情看得太轻,心的状态便会变成
松散、无所谓。因此,禅修者需经常观察现在当下心的状态。若觉知到当下心的状
态是太紧,无需给予这状态减号,只需友善地提醒自己把事情放开一些。若觉知到
当下心的状态是太松,也无需给予这状态一个减号,只需友善地提醒自己对事情要
著紧一些。不断学习以观察来调校心的状态和行为,避免走两个极端。
就像一位调校乐器的师傅,他不能无需试音便可把乐器调校适当,他需於调校後试
音。若音式过高,他会把琴弦放松一些;若音式过低,他会把琴弦收紧一些。没有
经验的师傅则需试音很多次才能调校出适中的音韵,富有经验的师傅却只需试音好
几次便可。
同样,若要学到某某法门,能立刻知道如何可以保持中道,不松不紧地处事,全不
受环境所影向,这只是欲念。相反,不求捷径,只学习观察当下心的状态和心对外
境的反应或回应,了解自己,了解心,了解当下是过松过紧还是适中,然後因应需
要而作适当的调校(即友善的提醒),便已是实践修习中道。
起初修习时,经常会过松或过紧,不是在极端的一边,便是在极端的另一边,似乎
无法可以捉摸到两者之间的平衡。随著不断的修习和尝试,对於这平衡的认识会渐
渐增加,以友善的提醒来调校心的状态会渐渐善巧,这全赖不断修习和尝试时所培
育的经验和心的质素(觉知和舍心),而不是靠什麽法门或捷径。
最接近实况的选择便是明智的选择
中道的另一演绎,便是了解与认识实况。例如,当观察到自己被别人责备时,以往
误以为只有两个选择。其一便是若这责备是不正确、不公平的,便反驳或哑忍;若
这责备是正确、公平的,便懊悔或责备自己。其二便是开解自己,不跟别人计较,
无所谓。渐渐却明白到原来还有第三个选择,便是选择把时间和精力专注(focus)
於认识面前的实况,思考如何处理或回应面前这件事,而不是思考谁是谁非,或有
所谓还是无所谓。
当尝试观察面前的实况,先了解面前这件事,便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到原来根本就没
有什麽对、错、公平、不公平,面前的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时常有的一些误
会、误解,两者(别人与自己)的习性都是不先了解情况便马上把自己的预期附加对
方的身上。既然实况是误解,回应便是解释,就是这麽简单。
解释时需要运用耐性和过往的经验,而无需在这解释上加添难、易、应该、不应该
这些惟心所虚构的故事。也无需预期别人一定会明白和接受解释,认识实况是只能
尽力而为。
若然实况是没有误解,只是自己真的做错了,便学习友善地原谅自己,思考如何可
以补救,把损害减至最低,也是认识实况是只能尽力而为。再在实况上加添懊悔或
自责,也只不过是画蛇添足。
当渐渐把越多的时间和能量放於观察与思考如何处理面前的境况时,很自然地,受
周边事情的影向而变成哭或笑的程度会越来越浅。相反,若把时间和精力用於思考
谁是谁非,公平或不公平,应该或不应该的话,心便会受周边的事情所束缚,或哭
或笑。
上述的第三个选择便是中道,心与行为都没有走在两个极端,只是尝试认识实况,
随实况而行。
祝愿各位看清楚面前有多少个选择(options),然後作出明智(最接近实况)的决择。
--
任凭天上云卷云纾
我只给个倒影
心中不起一丝涟漪
永远是静水一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