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禅与心灵环保《禅修菁华集七、活用》
#1
出太阳了
禅与心灵环保                                                 圣严法师


人类的生活环境

  人类的生活环境大约有四种:
  一、物质的生活环境□□衣、食、住、行、教育和娱乐等设施。
  二、精神的生活环境□□属於形而上的,超越物质的心灵活动□围。
  三、人间关系的社会环境□□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间的人际关系。
  四、人类所依的自然环境□□山河大地、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

  不过上述四项都不是我所要讨论的重点,我所要阐述的,偏属於禅修者的心
灵领域,与世俗所说的精神生活大不相同。


禅修者的内心环境

一、常人总是向心外的环境追求和抗争

  一般人总以为自己时时刻刻都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形影不离,因此认为,只
有自己最认识自己,最了解自己。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只存活在自己的
心外,而不是心内;能够生活在自己心内的人极少。因为生活所需泰半来自身外,
误以为所有的烦恼困扰也都来自外界,所以不停地向心外的环境追求和抗争。
  骄慢心重的人,固然喜欢伸张自我,操控外境;缺乏自信的人又常觉得个人
渺小无能,有如蜉蝣寄生、沧海一粟,因此也不断向外驰求。现代人常常抱怨生
活□围的局迫,好像空间太小、时间太短,这正是因为你生活在心外,身、心无
法统合的关系。

二、禅修者发现内心世界广大无垠

  天文界利用精密的高科技望远镜,接二连三,发表了许多新的星宿;似乎我
们所探触到的□围,已经够深够远了。然而我们内心世界的深广辽阔,又何止於
此经常我们感受到种种的压迫和束缚,例如:空间太小、活动□围狭窄、活动老是
不够用、责任却没完没了……,总之,既不自由,也不自在。其实要摆脱这些障
碍并非不可能。只要深入去开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身臻於禅境,就能达成目
标。

  开发内心世界的方法有:

  摗魼心和决心的潜力无限。

  也许有人会说:「这恐怕不容易吧!」其实只要你有愿力和决心,就会发现
潜在的能力无限。所谓的潜能,包括智慧和影响力。两者并存时,时空上都可以
延伸至无限。这对一般人来说,大概不是一件容易了解的事。但是确实是可以做
到的。

  摗鮳中能够经验到时间与空间无限。

  时间和空间的长短,只是内心的一种体验。时间固然有著客观的依据,但若
取决於主观的感受,则没有一定的标准。有人在定中过了三天,当他入定之时,
宛如进入无限,出定之後,又似觉得入定的时间刹那即逝。所以,进入无限,时
间於他,已经不存在了,而刹那即逝的感觉,又表示了时间的快速流转。前者是
无限量的长,後者则是无穷尽的短。换言之,在定中时间可以无限的绵延,一旦
出定,又觉得怎麽才合一下眼,已经过了几天。

  摗蹊窾自私的立场,可以发现心量之大,包容无限。

  当我们走出狭隘的自我中心时,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小,而心量却很大,大到
可以包容宇宙间所有的人、事、物。所谓「心包太虚」即是。

  摗鮹悟之後即能体会到超越一切的无限。

  摗跏鹤鴍,大於身外的宇宙,内心之深,深过无垠的宇宙。

  不过,要做到「心包太虚」,那是开悟者的境界。开悟虽是一个诱人的名词,
但是要开悟却不是那麽容易,得透过种种的方法。因此,接下来我要介绍禅修者
如何开拓心境,以及保护自己的心灵。

  在介绍之前,我想请诸位先用三分钟来静坐:把眼睛闭起来,身体靠著椅背,
脸部肌肉放松,肩头、手臂放松,双手平放在膝上。试著把小腹也放松,这时候
你的全身都是放松的。心里要有几分欢喜,且尽情享受呼吸,清清楚楚知道空气
自鼻孔出入的感觉;头脑要放松,眼球尤其更要放松,因为当我们大脑在活动的
时候,眼球通常是用力的;眼球一松,头脑就是松的。脸部放松,嘴要有笑意,
以十分喜悦的心情来感受生命中最重要的呼吸。身上有哪个部位觉得不舒服的
话,可以调整一下姿势,继续放松……..。

  现在诸位是不是觉得轻松一些了?这个方法简单易学,随时随地都可以派得
上用场。但是最好不要超过五分钟,否则不是睡意来袭,就是妄念纷飞。
禅修者如何保护心灵环境

一、身体要动

  一般人以为禅坐完全是静态的,其实不然。正确的坐禅姿势能使身体健康,
放松全身肌肉、关节、神经,使得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正常运作,
是静态中的活动。

  有些人为松弛神经,常常求助於按摩师,殊不知坐禅的效果比按摩更佳,因
为禅坐能令我们身心彻底放松,而当你在接受按摩时,心情可能仍是紧张的。打
坐可以抑制身上坏细胞的生长,同时对高血压,风湿症以及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
有相当的疗效。

  当然,禅坐不是外科手术,更非仙丹妙药,乃是让你的健康在不知不觉中渐
入佳境,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今天演讲的翻译王明怡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
例子。十九年前,他苦於剧烈的头痛,而无法专心读书或工作,为了纾解压力,
他求助於禅坐,大约只经过半年的练习,恼人的头痛就不治而愈了。当然,他的
头痛也算是个善巧的因缘,於他、於我都有利,如果不是头痛的缘故,他就不会
来学佛,而我就少了一位得力的翻译。

  所以有病在身不见得不好,即使最初让你痛苦难安,但是假如有好因缘的
话,经过妥善的处理,结局反倒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好,因此,逆境来磨时,不要
抱怨,好好的去面对、处理它,也许就能够将痛苦化为一种助缘,而开创出一番
新的局面。

  禅修的人除了静坐之外,也有许多运动的姿势和方法,例如印度的瑜伽术、
中国的少林拳以及道家的太极拳等。现代人流行做健身运动,把瑜伽术、少林拳
等当做一种纯粹的体操或武术,而忽略了与之息息相关的禅坐,实在是本末倒
置。其实不论是瑜伽术或少林拳,都是因静极而後动的功夫。因为禅坐一久,杂
念顿除,内心凝定,乃在静中引发身体的自动,从而发展成有规律的拳法或体操。

  这就是为什麽许多武术教头和瑜伽教师,在到达某种程度後,常感其中有所
不足,而渴求禅修。

  经常有人问我:「现代人的生活步调这样紧凑,要如何修行?」我告诉他
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就是修行。」

  一般人听到禅修,脑中浮现的都是深山古洞或寺院道埸。殊不知禅行者的生
活作息,如担水搬柴等,无一不是修行。唐朝有一位百丈禅师主张:「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他的工作就是耕种,耕种就是禅修。古代的山里,没有水、电、瓦
斯,生活里少不了担水搬柴。你若问山僧:「山上何所事?」他一定告诉你:「无
非担水搬柴!」但是,这就是在修行。至於专司管理的职事僧,也将与信众的接
触谈话,视为禅修活动。

  身体在做什麽,心也就在做什麽。说话的时候要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说些
什麽;劳动的时候,心也不离开手和脚。这样,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非常好。所
以散步、旅行、驾车、□孩子乃至上厕所,都是修行;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就是
禅修。

  在我主持的一次禅七期间曾发生一个小插曲。禅七期间我们均会分配禅众一
些工作,有一次有位禅众专司厕所的清扫,他在刷洗的时候,因为太过投入,以
致物我两忘,把守在门外等候用厕所的人们也都给遗忘了。一位苦候多时的同修
忍不住问他:「你快要好了吗?」

  他浑然忘我的说:「啊!慢慢来吧!我正在享受工作中的乐趣!
另一个人也插嘴问说:「你究竟什麽时候做得好啊?」

  他说;「我希望永无尽期的做下去。」

  第二天清早,正在用餐的时候,他看到放在餐桌上的一把水果刀,忍不住失
声大叫:「这个东西怎麽会放在这里?」

  我问他;「怎麽回事啊?这把小刀不是用来切水果的吗?」

  他捂著嘴巴说:「我昨天就是用这把小刀来刮厕所便槽上的污垢呀!」

  没有人责骂他,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不会注意到这把刀不可以拿进厕所。不
过诸位大可不必担忧,在一般的生活当中,不太可能发生类似的例子。心念要到
达像他那样集中的状态,需要经过几天几夜的禅修。常人能做到专心在所做的动
作上就已经很好了,譬如开车时,就专心开车,这样你的车子一定可以开得很好。

二、心灵要静

  我们坐禅时要先练习静心,静而後能安,因此我们刚才练习的五分钟静坐法
要先学会。先把头脑放松,再把心中的念头放下,光是体验呼吸的感觉,接著再
体验小腹起伏的状况。当身体放松,心中没有杂念起伏时,可能会因昏沈而打瞌
睡,这时可以散步或数息来驱除睡意。只是散步之时,要注意双脚的感觉,一方
面也可以享受散步的逸趣。而禅坐时,则宜仔细体会小腹起伏的感觉,但是不要
故意用意志力来控制小腹的起伏。

  面临外境困扰时,先要想到那是外境不是我,再体验呼吸,了解心情和心念
的状态。许多人欠缺智慧,明明知道问题不在自身出而在外境,却偏偏受影响,
变成自己的问题,这是非常愚痴的。例如既是人,总不免会受到诽难、诬□和抨
击;然而有很多人遭受这些境界,已经受到伤害了,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
任由怒气和烦恼再次伤身。

  我每次演讲後,总会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人给予赞叹鼓励,也有一些
人提供建议批评。对於这些意见,我通常静静的听,听後告诉自己:「哦!他们
是这麽说….」也许他们都可以做为我的老师,但是这麽多意见相左的老师,我
究竟何去何从?总不能无所适从地跟著人家的批评,失去了自己的主宰。因此,
经过仔细过滤後,如果确实可行,我一定从善如流,实在是无法接受的话,我也
不会生烦恼。

  如何随时随处练习静心?《六祖坛经》说:「□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并非身体不工作,而是心中无对象可□,无对象可爱,即是无自私心,所以也无
烦恼。

  百丈禅师每日忙著工作,弟子云□禅师即问:「和尚每日驱驱为阿谁?」师
曰:「有一人要。」云□云:「因什麽不教伊自作?」师曰:「他无家活。」每
天工作只是做人的本分,不是为自己争取什麽。既然不为己求,做什麽事心都安
静。例如黄檗禅师不为求佛、求法或求僧,却仍经常礼拜。

三、心灵清静环境也清净

  《维摩诘经》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又说:「随成就众生则佛土。」
第一句是说心灵若能不受内外环境所困扰,虽然照常生活在人间,等同於生活在
佛国的净土。第二句话是说,若是能放下自我的私心,而为一切众生作不求回馈
的服务,内心的平安欢喜,也等於生活在佛国净土。

  事实的确是如此。且拿雨天做例子,当我们心情愉快的时候,风声、雨声都
觉得声声悦耳,而当心情恶劣时,就会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触了。

  我也曾经目睹一对夫妇,因为出发点的不同,而对幼儿的哭闹有著截然不同
的两极反应。那位做爸爸的显然招架不住儿子的哭声,气咻咻的叱喝道:「哭!
哭!哭!就是会哭,没看过这麽坏的小孩!」而刚从房间走出来的母亲却喜孜孜
的说:「啊!这孩子有这麽大的哭劲,表示他很健康!」夫妇两对於孩子哭声的
感受如此不同,诸位可曾意会到其中的妙处?如果你们有这样的小孩,你会如何
处理?

 如同这位母亲一样,假如我们心中有爱,时时所想的就是付出和助人,那麽你
所看到的世界和众生,都会是温暖可爱的。所以,佛经里的道理,并不全是高深
莫测,难以理解的,那是人人都可以去领会和实践的。

  我常建议人要练习著以禅修者的健康心灵,来看待世间。

  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顺利的事有它发生的原因,不顺利的也有它
的原因,不知道原因也是一种原因,所以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
得志时不必兴奋,失意时毋需沮丧,一切终归无常。

  世界一切现象都是新鲜的:好的是新,坏的也是新。深夜将尽的时候,天色
可能是最黑暗的,不要厌恶,因为黎明快要到了,黑暗不过是个过程。在过程的
转换当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新鲜的。

  世间所有现象全是美好的:成功是美好的结果,失败也是美好的经验,怎麽
可能两面都是美好的呢?其实只要不管碰到顺境还是逆境,都想:「成功是美好
的结果,失败是美好的经验。」这样,便没有什麽事情会让你生烦恼,生活就会
变得很有意义。

附录:现场即席答问

问:这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公平又无可奈何的事,例如战乱等,令许
多无辜者遭殃,请问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当做是美好的事物吗?

答:这些是惨痛的经验。历经战火之後,人类的智慧往往有所提升。战火固
然可怖,但是这个经验可以提醒人不要去重蹈覆辙。所以当我们面对苦难时,最
重要的是去改善处理,而不是坐在那里痛哭流涕。我有两句话奉赠诸位:「用智
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因为仅为受难者哀伤是无济於事的。

问:当我们听到噩耗时,可能会十分哀伤,接到喜讯时,也不免兴
奋不已,但是您又说在散步或呼吸的时候,每一分钟都可以充满喜悦,
这两者之间,似乎有点矛盾。

答:问题发生时,若说完全毫无哀伤或兴奋,大概不可能,但是事情既已发
生,也只好用方法来疏导情绪,使之不致太过哀痛或兴奋。常人免不了情绪波动,
只有大彻大悟的人,才能既有慈悲又没有烦恼。我刚才讲的散步或呼吸,
只是一种方法,用来调整心境,但是这个方法并非一蹴可及,而需要反覆不断的
练习。

问:平常专注於呼吸走路时会感觉喜悦,请问这种喜悦的感受,可
不可以达到高深的境界?

答:不容易!因为这只是初步的训练。但是如果你确实已有禅修的深厚基
础,散步也就可以不离高深的禅境了。

问:作为一个出家师父,您认为美国的在家居士和老师的关系应该
是什麽样子?如果有一群人,经常固定的在一起练打坐,这样可否取
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答:老师有两种作用,一是以正确的观念和安全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二是在
形象上影响学生,有大修行的人,学生只需要见到他的生活威仪,便会感受修行
的好处。所以有师父在旁指导,与没有师父在旁指导是截然不同的。当然,有的
老师只是告诉学生当怎麽做,而他自己不一定也怎麽做,这对学生可能有害。所
以如果几个人组成团体互相学习也没有什麽不好,只要负责领导的人对禅修的知
见很清楚,有没有开悟倒是其次,正知正见却很重要。

问:这世上有许多充满□心怨毒的人,他们有的是天生,有的是环
境所逼。但是这些人既不会打坐,也不知道修行。请问法师,有什麽
方法能让这些人比较觉醒?

答:除了多给他们爱护与关怀外,别无其它办法。我们只能用信心和愿心来
为他们祈祷,这是属於宗教层面上的事。以禅法来化度,恐怕一时难以广泛地收
效。但是假如你能主动接触他,关怀他的话,也许可以逐渐影响他。不过,那需
要付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


(原刊於《人生》一七O期)

====================================================================

     本系列电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权於
     台大狮子吼站上刊登,以兹佛子精进禅修。为尊重智慧财产,
     并避免未授权之盗用,不论是书面、电子、或网路等任何型式
     的转出版、部份引用、摘录行为,皆必须经法鼓文化之书面同
     意授权方可,违法者将予以追究。

     关於本著作权声明若有语意不明、或有其馀未竟事宜,请联络
     台北市北投区大业路260号6楼 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Wed Aug 7 20:44:44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