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与放下 圣严法师
一、提不起也放不下
能够提得起、放得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人把这两句话挂在
嘴边,能否真正做到便大有疑问。一般人的态度是既提不起也放不下
,提不起责任和义务,放不下名利和地位,希望争取更多权力、名望
,却绝少考虑是否已尽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提不起意志和毅力,放不下成功和失败
在人生过程中,如欠缺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便难以成就大事业,也难
免在努力的过程中退缩。所以,成功或失败,关键在於是否具备足够
的意志与毅力。
有些人,濒临死亡边缘,在弥留之际,为了渴望会见亲人,能延续自
己的生命直至与亲人相聚才逝世。也有些人,凭著愿心和坚强的求生
意志,能在重病或灾难中奇迹地活下去。
无论爬高山、游长泳、走远路,均需坚强的意志和不拔的毅力才能够
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因为,当极度疲累和面临困难时,往往容易萌
生退意而放弃目标。但是,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意志力又总提
不起来,这种人非常痛苦。
(二)提不起信心和愿心,放不下贪心和□心
进行任何事业或计画,首先必须具备信心和愿心才能完成工作和目标
。很多人没有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相信自己能够有大成就
,也因而对自己的未来和事业的前景缺乏愿心。
我写的〈四众佛子共勉语〉中第一句是「信佛学法敬僧」,信佛是信
心,学法是愿心。先相信学佛对我们有用,开始学习,也就会照著去
做。而修学佛法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佛,这便是发大愿心
。能在信佛以後向僧学法,然後努力不懈地继续修行的,则很不容易
。因此,便有这样的四句话:「信佛三天,佛在眼前;信佛三年,佛
到西天。」
三年前,我与一位美籍弟子到美国中西部演讲,我们驾车从一州出发
往另一州。沿路上,约三个小时仍未抵达,我问他:「我们现在的位
置是什麽地方啦?」「在公路上。」他答。我又问:「可以到达目的
地吗?」他便答道:「没有问题。」「那为什麽还未到达呢?」他马
上反问我说:「师父,您对我没有信心吗?」稍後,在进入目的地附
近的时候,他却冒出一句话:「师父,我们现在究竟在什麽地方呢?
」终於,在查看地图和请问沿途路人後,发现已经离目的地不远了。
从这一点来看,在人生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时候是自
己自信不足,又或者是虽然自己充满自信,相关的旁人却对你缺乏信
心。
在美国,曾经有一位大学二年级的女孩子向我提出要求出家的意愿,
我提议她先完成学业再作决定。当她大学毕业後,我询问她是否仍有
愿望出家。「当然罗!」她应道。结果她却希望继续读完硕士後才出
家。当我再度问及她完成学业後的打算,她依然以同样坚定的语气答
道:「当然是希望出家啦!」直到今年她已读完硕士学位,我再问她
,她却对我说了一句实话:「师父,坦白说,好像出家跟在家也差不
多呀!」这便是愿心不能坚持的一个例子。今天希望做的,明天未必
会做,今年的计画,明年不一定会进行。这种情况,在美国尤其普遍
,他们会解释说:「我的意愿改变了(I have changed my
mind)。」
一般人是既提不起信心和愿心,也放不下贪心和□心。「贪心」是追
求,渴望争取,贪得无厌。「□心」是因求之不得,驱之不去,而起
怨恨。这两种情况,时常搁在心上,丢不开也放不下。其实,只要是
分内的,应该拿的,接受了也不能算贪心;而不应该要的,非分的,
却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希冀得到,越多越好,这便是贪心。若不能
称心如意,反而有种种折磨,恶运连连,横逆重重,便无法不起怨怒
。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很难察觉到自己是个由於贪念和□心的受
害者,因此,也无从放下。
二、应当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一)要把去恶行善的心提起,要把争名夺利的心放下
作为一个正常人,最基本的是要认识到行善是自己分内的家事,止恶
是自己该尽的责任,何况是一个佛教徒,一个修行的人!「止恶」是
不做对己对人有害无益的事;「行善」是须做对己对人有益有利的事
。若以菩萨的立场,不会考虑自身的利害,心中只有众生的利益。在
佛经中的止恶行善有四句话,称为「四正勤」:「已作之恶令断除,
未作之恶令不起;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这可用作判
定一个人的善恶标准的依据。通常的人,也可说绝对多数的人,都会
认为他们是没有问题的好人。但是,如果连善与恶的标准是什麽都无
法分辨,就应该好好考虑一下所谓「好人」的定义是什麽了。起码要
知道止恶行善的定义,并不是那麽简单。知道不该做的事不会做,应
该做的事一定做。那又根据什麽而认为该做与不该做呢?不以个人的
判断来取舍,当以公益作衡量,以佛法因果为准则。
很多人批评他人争名夺利,却不知道自己也是一个争名夺利的人。所
谓名是什麽?名有大名、小名,还有出锋头的事。当别人获得益处或
光荣的时候,自己的反应究竟是赞叹、欢喜、欣赏?或者是嘲笑、妒
嫉、破坏呢?夫妇、父子之间也常会有争风吃醋、看不惯、放不下的
时刻。假若太太比丈夫更有名气,有些做先生的往往会感到难受。至
於兄弟之间,是否能够做到会为了手足获得殊荣而备觉高兴呢?多半
是会的,有时则不然。
我认识一对夫妇,太太荣获奖状,新闻被报章报导,太太满怀高兴地
拿著报纸展示给她的先生阅读。先生接到手上一看,竟然非常不屑地
把报纸掷於地上说:「什麽玩意?□也得奖,那里还有天理!」身为
丈夫的,不但不因妻子得奖而感到光荣,反而认为太太获奖显得比他
杰出是件岂有此理的事。
(二)要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要把成败得失的心放下
成就自己目的是为成就他人;若要帮助广大的人群,必须先要充实自
己。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做著成就他人的工作。正在做著
利益他人的工作之时,必然已在促进了自己的成长。然在成己成人的
过程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所谓道高魔更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因此要能经常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成败得失的心放下,才能坚定
信心,巩固毅力。走在成功的道路上,失败乃是过程之一,失败的本
身,也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一般人只能享受成功的欢乐,却
经不起失败的历练,那样的成功是福报,遇到了失败便动摇。这也正
好解释了为什麽一般的凡夫好不容易成为伟人的最大原因。其实伟大
的人格,是从成功与失败的交替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刚选好博士论文的主题,请到了论文的指导教
授,进行不久,指导教授突然过世,同学们知道後,便说我完蛋了!
不久我又找到了另一位指导教授,我把论文送去,指示要我重写,又
有同学以为我糟糕了!当时的我,虽感到麻烦,但却认为正好可给自
己历练的机会,没有成功,也并未失败。由於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的
经验,才会使我珍惜留学因缘,鼓起勇气,重写第三遍,最後我的论
文终获顺利通过。由於我相信好事多磨的道理,既已有了心理准备,
遇到困难,便不觉得是失败,也不考虑能否成功,只是继续努力,做
我能做而当做的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过一天日子吃一天饭,凡
事尽心尽力,放下成败得失。
(三)要把众人的幸福提起,要把自我的成就放下
信佛必须学佛,学佛必须效法菩萨精神。菩萨心中没有自我成就的企
图,只有成全众生的悲愿。凡是能让众生得益的事,便不考虑个人的
成功与失败。凡是众生需要救助,菩萨便会适时适地出现於众生面前
,菩萨不为他们自己做任何事,并非为了他们自己要成佛而度众生。
普通人若要学习菩萨的精神,首先得把自己放下来,不论个人的成功
与否,必须先把其他的人照顾好。对於家庭,首先要把家人的事办好
;对於团体,则以共同的利益为前题;对於社会,乃以大众的福祉为
著眼。你如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必可获得他人的欢迎,看在众人眼中
,你便是菩萨的化身。
(续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