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人生观的层次(2)《禅修菁华集七、活用》
#1
出太阳了
四、智者的人生观

智者是指有原则、有目标、有理想的人。例如大艺术家、大科学家、
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宗教家等。

(一)艺术家的人生观

艺术家把生命投注在美的时空之中,既美化自己,同时也美化环境和
世界。从内心的体验到环境的改善及改变,内外浑然一体。他们体会
到整个宇宙,无非是一件完整的、完美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创作过
程中,往往呕心沥血,极尽艰辛。每当作品完成後,或在欣赏艺术作
品时,完全投入於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十分陶醉。但是,由於仍然
未能离开贪□等烦恼的困扰,故当回到现实世界里,面迎人事的纷争
,情感的纠缠,他们的心灵,便马上变得跟丑陋的烦恼相结合,往往
难以接受现实人间的生活,甚至无法与别人相处。

台湾曾有一位武艺及画艺非常杰出的高人,但是他的家庭不美满,事
业不顺利,生活并不愉快。当他在练武作画的时候,能够浑然忘我,
淋漓尽致,浸润於宁静、和谐、优美的境界中,但总不能老是练武作
画,所以这种经验是时常间断而不永恒的,也无法以此来排除内在的
烦恼。因此,除了艺术生活,便终日以酒为伴,直到他生命的结束。
可知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虽然美丽,却是幻起幻灭的美丽。

(二)科学家的人生观

科学家将生命投入在万物现象的分析和观察之中。能够观察到极大的
宇宙是无边际的存在,同时,亦观察到极小的质与量也是空无边际的
存在。这种无内无外的全体,便是整体的存在。

科学家的理论,指出我们这世界都是物质世界,往大看,大至宇宙,
浩瀚无边,是无限的;往小看,细微的质量与能,细小得几乎并不存
在,也是无限的。整个地球的生命,便由这一切的无限结合而成。与
佛法所讲「诸法空相」、「色即是空」的理论十分接近,但仍不足以
代表佛法所见的世界真相。因为,如单纯以科学的角度看,仍未能解
释为何人类要投生这个物质世界和死後将往何处,也无法彻底解释因
果不可思议,因缘不可思议。因此,很多科学家接触到佛法就比较容
易接受佛法和亲近佛法。

(三)政治家的人生观

大政治家可以为了救国救民而奉献时间、财产,乃至自己的生命。为
了政治理念的实现,可以全心全生命的投入。他们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只想到人民的幸福,他们已能放下自私的小我而为成全全民的大我
。可是,政治理念的不同,便是政敌,往往会拼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所以,政治理想,跟现实世界总有距离。

(四)哲学家的人生观

哲学家把生命扎根於他们所发明和坚持的理念。理念是通过逻辑的思
惟而证明其合理可信。哲学家的发现,例如唯神、唯心、唯物、人文
主义、存在主义、现象论,如今又有後现代主义的理论,均能与哲学
家自己的生命结合为一。换言之,他们的哲学理念就是他们的人生观
及宇宙观。他们为了自己的理念而生存,他们的生命亦因他们的哲学
理念而有了意义。当他们一旦生命消失,他们的理念仍能留存於世上
,继续推动下去,那就等於是他们的生命,进入了宇宙的不朽。

可是,自古以来,伟大的哲学家们,虽然丰富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但
由於受到时间的考验,哲学家的理论也不断的被改进,甚至被彼此否
定,以致逐渐演变成为仅是历史上的哲学名词。

(五)宗教家的人生观

宗教家是将生命来迎接永恒全能的神,并跟对於神的信仰结合为一,
人生是由於神的恩赐而来,也当服从神的意旨及安排,期待神的宠召
而升天国,永远与神生活在一起。神是创造者,人是创造物,起於神
而归於神。人与神既是彼此合一的,也是互相个别的。在人世间总是
残缺的,唯有回到天国,才是完美永恒的。此即弥补了艺术家、科学
家、政治家、哲学家等生命观的缺点。一神论的宗教家认为,人虽与
神在一起,然人应各有其永恒的独立人格,否则不免失之以人生个别
价值的失落及自我立场的空虚。正因为如此,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
、政治家们,多会接受宗教信仰,伟大的哲学家们除了唯物论者,多
少也会有其宗教信仰的倾向,纵然不信特定人格的神,也会相信泛神
。


五、踏实的人生观

踏实的人生观,也可以说是禅的人生观。此当先从肯定自我开始,然
後提升自我,到达消融自我。

(一)肯定自我

这是说明我们的人生必有一定的目的、意义、价值。也就是自信、自
知、自我的立场肯定,人生何为?生命何用?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
疑问:自己为什麽要到这世界来走一趟?人生为什麽会不如意事十常
八九?事实上,若能承认我们既是为了受报而来,也是为了还愿而来
,就会发觉到人生本身就是原因的事实,是很有内容的,是值得珍惜
的。

受报的意思,是我们除了这一生之外,过去还曾有过很多的一生又一
生、一段又一段的生命过程;从过去无量世来所累积的种种罪报及福
报,来到今生,然後延续下去,再到来生又来生。跟许多的过去世相
比,我们於这一生之中的所作所为,非常有限。同样地,所接受到、
遭遇到的也极为有限。在现在生中,接受过去带来的罪报及福报,同
时又制造了不少的恶业及善业,准备继续受报。

当我们知道了今生是由於许多过去世果报的累积,便能解释为什麽我
们在这短短的一生之中,所付出的与所接受的,并不一定相称、相等
、相平衡了。有些人,虽然付出的努力不多,却能荣华富贵,集於一
身。相反地,有些人虽然不断努力,勤奋不懈,为善不在人後,才智
不在人下,却是命途多舛,身世坎坷,甚至潦倒一生。因为,这一生
的受报,不论好坏,都是为了对其过去多世以来的一切行为,尽著回
收及补偿的任务,有的是你还他人的债,有的是人家还你的债。

小时候,我的心中曾有疑问:「为什麽在众多兄姊之中,只有我一个
天生的体弱多病?到底是妈妈不公平还是另有原因?」学佛之後,我
知道,这都是自己带来的。当我在一九八八年回中国大陆探亲,与家
人团聚时,我的三哥对我很羡慕,认为我是全家人之中,最有福气和
最了不起的一个。後来,我告诉他有关我的生活:每天喝的是白开水
,吃的只是青菜豆腐;每天只能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我没有假期
,乃至生病之时,也得抱病工作;我没有私人的钱财,乃至到了美国
也没有一张床铺。三哥听了便又觉得他比我更有福气。因我相信,无
量世来,我积欠众生的一定很多,有力偿还时能够及时偿还,也是一
大福报。

人在一生之中,总会为某一件事,或向某一些人,做出若干许愿和承
诺,也有一些是没有特定对象的许愿和承诺,类似的许诺,从无量生
以来,不知已有多少。因此,人生在世,除了为了受报,也是为了还
愿。受报是为了克尽责任,还愿是为了实践承诺。偿债比较痛苦,还
愿是心甘情愿的;偿债是被动的受到逼迫,还愿是主动的慷慨施舍。
有人处处占你的便宜,时时缠著你不放,你便可通过佛教的观念,最
好是作还愿想,其次也作还债想;还愿是践诺守信,还债是负责尽责
。有悲愿救济众生是菩萨行者,有担当偿还宿债是有德的贤者。能作
如此观想,遇到逆境现前时,心中便不会自怨怨人了。


(二)提升自我

这是教我们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提升成为一个贤者和一位菩萨。在提
升的过程当中,首先当放下自我利益而提起众生的利益。普通人在不
甘愿的情况下吃亏,往往感到烦恼痛苦。假使我们能以菩萨的心作为
榜样,或是以自身来学习著修行菩萨道,便会知道,菩萨为了众生,
会做无限的付出,而不执著回馈;菩萨为了众生的利益,便不计较自
己为何吃亏,也不在乎自身为何受苦受难。无限止地付出自己的时间
和金钱,乃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菩萨的慈悲了
。把一切利於众生的事提起,且不再在乎自己的损失,也不会引起烦
恼,那便是菩萨的智慧。当你全心乃至全生命的付出之後,你已增长
了菩萨的慈悲与智慧,岂不就是自我的提升吗?

(三)消融自我

这是从有修有证,有施有受的层次,更进一步,做到完全没有「自我
中心」的存在。从佛法的立场说,称为「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
门。「空」是三轮体空:无施者,无受者,无施的事物;「无相」是
无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愿」是无四愿
:无众生可度,无烦恼可断,无佛法可学,无佛道可成。这是八地菩
萨以上的境界,叫作无功用行,虽其度尽众生,却不以为有众生可度
或已度者。

此於一般人而言,很难做到,但何妨心存向往,试著练习,当你付出
之时不是为求回馈,付出之後不再挂在心上。对社会大众做了任何多
大的贡献,要想像著那是社会大众共同的福报所感;相反地,由於有
了让你奉献的机会,你应感激社会大众成就了你的道业。虽然这是道
业,你也不要觉得这是你做的一项功德。若能如此,你虽尚未实证「
无我」的境界,却是有助於你的自我的消融。 (四)超越的人生观
超越的人生观,指的是已经彻底得到解脱的圣人。现举出如下的一则
禅宗公案来说明。

洞山良□禅师曾说:「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得。」接著又问:「
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麽生去?」後来有人将此告知石霜楚圆禅师,
石霜便云:「何不道,出门便是草。」万里无寸草处不离处处都是草
。超越了有草及无草,才能脱离执著的烦恼。

《维摩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又云:「非垢
行,非净行,是菩萨行。」又云:「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
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既不落
於左,也不落於右,即左即右,非左非右,才能不受束缚而左右逢源
                             。
《六祖坛经》云:「从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心念
不受外境所污,每一念都能明净无染,离主观也离客观,心中无一物
牵挂,便是超越的人生境界。正如《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以
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所求亦
无所得,才有大智慧的显现。


(选自《禅门》)

====================================================================

     本系列电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权於
     台大狮子吼站上刊登,以兹佛子精进禅修。为尊重智慧财产,
     并避免未授权之盗用,不论是书面、电子、或网路等任何型式
     的转出版、部份引用、摘录行为,皆必须经法鼓文化之书面同
     意授权方可,违法者将予以追究。

     关於本著作权声明若有语意不明、或有其馀未竟事宜,请联络
     台北市北投区大业路260号6楼 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2003年 1月 2日 18:33:53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