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号问题 (fwd)
#1
Post Gateway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ccstudent.ee.ntu.edu.tw , 信区: BudaTech)
以下是吴宝原居士的来信:
---------- Forwarded message ----------
Date: Tue, 03 Dec 1996 15:57:59 +0800
From: Maha Wu <maha@tpts1.seed.net.tw>
Subject: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号问题

各位关心电子佛典的朋友好!

底下是徐言辉来函讨论「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号问题」以及我的答覆。请指教。

----------------------------------------------------------------------

>    佛说陀罗尼曰:

>    「囊摩悉底  悉底  苏悉底  悉底伽罗罗耶俱琰参摩摩悉利
>      阿□麽悉底娑婆诃

在这里有个疑问,此段尾字不加(」),与下一段首字加(「),是不是有什麽原因
在?

------

很抱歉,让你再次问我这个问题。我本预定在新式标点符号别论中会详加说明,
那麽现在就大略让你知道一下原因。请看下文(摘自罗什所译《金刚经》):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上文第一段,为什麽只有上引号,而无下引号?第二段为什麽又有上下引号?我
在这里的原则是:「引号的意思,一般是以一上及一下引号来含括说话内容。但
若是说话内容特长,必须加以分段时,则於每段段首只加上引号,至最末一段才
加上下引号,以此来更为明确的表示说话内容的开始与结束。」

若不依此原则处理,则上文第三段及第五段的答话,将会跟其它的段落混成一团
,就符号逻辑上,你会分不清问与答。上述的经文结构非常普遍,至少我在般若
、华严、阿含中皆有发现□□没有明白指出说话者是谁,而直接陈述其说话内容
。

因为上文通俗,或以为不依此原则处理,读者亦应可明白区分;但若遇上生涩难
通的经文时,那将如何呢?所以一种符号的使用原则,必须考虑到其是不是可以
在各式各样的状况中发挥作用。

跟一般白话文比较起来,佛经的文字叙述自有其特殊性,那麽要将这个跟白话文
一起发展出来的新式标点运用在佛经上,除了依常情常理来论衡外,经验是很重
要的。

这个引号原则是我们在编辑文殊藏时确立的,所以後期的文殊藏皆做如此处理。
另外,我手头上有一本沈家桢讲述的《金刚经的研究》亦做如是处理;还有,佛
光山的阿含藏好像也是如此(待查证)。

----------
摩诃工作室
吴宝原
Tel:(02)6741715
E-mail:maha@tpts1.seed.net.tw
Tue Dec 3 08:37:07 199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号问题 (fwd)
#2
Post Gateway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ms1.hinet.net , 信区: BudaTech)
>From: Maha Wu <maha@tpts1.seed.net.tw>
>底下是徐言辉来函讨论「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号问题」以及我的答覆。请指教。
>----------------------------------------------------------------------
>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                                                            
>    「不也,世尊!」                                        
>                                                            
>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                                                            
>    「不也,世尊!」                        
>                                                            
>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                                                            
>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
>上文第一段,为什麽只有上引号,而无下引号?第二段为什麽又有上下引号?我
>在这里的原则是:「引号的意思,一般是以一上及一下引号来含括说话内容。但
>若是说话内容特长,必须加以分段时,则於每段段首只加上引号,至最末一段才
>加上下引号,以此来更为明确的表示说话内容的开始与结束。」

     在下认为一句话发话者尚未结束,则引号的启用不能再出现,这是有违引号
 当初设计的目的,照理上段文句应该如此处理较恰当:
+-----------------------------------------------------------------------
|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
|    「不也,世尊。」
|
|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
|    「不也,世尊。」
|
|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
|  所教住。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

     如果为了美观或易读起见,末句可以考虑这样排:
+-----------------------------------------------------------------------
|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
|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
     这样的引号才合於当初设计引号为 "成对" 的目的。同时在阅读时才有一气
 呵成的感觉,让读者能领会到世尊当时 "耳提面命" 的 "著急" 意思。

>若不依此原则处理,则上文第三段及第五段的答话,将会跟其它的段落混成一团
>,就符号逻辑上,你会分不清问与答。上述的经文结构非常普遍,至少我在般若
>、华严、阿含中皆有发现□□没有明白指出说话者是谁,而直接陈述其说话内容
>。

   只要有上引号和下引号,当中无论多长都应该不必再加引号才是。

   例如《华严》卷十七:
   *****************************************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
   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於无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
   ....................................................................
   ................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
   ....................................................................
   ......屈伸俯仰。

       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
   ....................................................................
   ......显了说。

       若意是梵行者,当知..............................................
   ....................................................................
   ......苦乐忧喜。

       ....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义。」

   ******************************************
       以上首尾两个引号就可以了,读者不可能错认为中间的经文不是法慧菩萨
   说的。有缩排和引号两个工具,经文的易读性增加不少。

>跟一般白话文比较起来,佛经的文字叙述自有其特殊性,那麽要将这个跟白话文
>一起发展出来的新式标点运用在佛经上,除了依常情常理来论衡外,经验是很重
>要的。

     经验是要件,所以一定要真正研读佛经的人才能合理的指出何句为引,何句
 为结,也才能不致於造成大的困扰。

     总之,在下以为缩排当加运用,引号不能单行。

>这个引号原则是我们在编辑文殊藏时确立的,所以後期的文殊藏皆做如此处理。
>另外,我手头上有一本沈家桢讲述的《金刚经的研究》亦做如是处理;还有,佛
>光山的阿含藏好像也是如此(待查证)。

     弟当年看文殊藏时便觉得 "引号单行" 之法有待商榷,惜後来文殊祝融一役,
 失却申素之机,今提出浅见,不知吴兄意下如何?
+---- AB Tsai ----------------------------------------------------+
| Email:abstsai@ms1.hinet.net                                     |
+-----------------------------------------------------------------+
Tue Dec 3 11:56:23 199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号问题 (fwd)
#3
Post Gateway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ccstudent.ee.ntu.edu.tw , 信区: BudaTech)
以下是吴宝原居士的回信:
---------- Forwarded message ----------
Date: Fri, 13 Dec 1996 02:31:25 +0800
From: Maha Wu <maha@tpts1.seed.net.tw>

> > 标  题: Re: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号问题 (fwd)
>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Tue Dec  3 11:56:23 1996)
> 
> >From: Maha Wu <maha@tpts1.seed.net.tw>
> >底下是徐言辉来函讨论「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号问题」以及我的答覆。请指教。
> >----------------------------------------------------------------------
> >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 >
> >    「不也,世尊!」
> >
> >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 >
> >    「不也,世尊!」
> >
> >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 >
> >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
> >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 >
> >上文第一段,为什麽只有上引号,而无下引号?第二段为什麽又有上下引号?我
> >在这里的原则是:「引号的意思,一般是以一上及一下引号来含括说话内容。但
> >若是说话内容特长,必须加以分段时,则於每段段首只加上引号,至最末一段才
> >加上下引号,以此来更为明确的表示说话内容的开始与结束。」
> 
>      在下认为一句话发话者尚未结束,则引号的启用不能再出现,这是有违引号
>  当初设计的目的,照理上段文句应该如此处理较恰当:
> +-----------------------------------------------------------------------
> |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 |
> |    「不也,世尊。」
> |
> |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 |
> |    「不也,世尊。」
> |
> |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
> |  所教住。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 +-----------------------------------------------------------------------
> 
>      如果为了美观或易读起见,末句可以考虑这样排:
> +-----------------------------------------------------------------------
> |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 |
> |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
> |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 +-----------------------------------------------------------------------
>      这样的引号才合於当初设计引号为 "成对" 的目的。同时在阅读时才有一气
>  呵成的感觉,让读者能领会到世尊当时 "耳提面命" 的 "著急" 意思。
> 
> >若不依此原则处理,则上文第三段及第五段的答话,将会跟其它的段落混成一团
> >,就符号逻辑上,你会分不清问与答。上述的经文结构非常普遍,至少我在般若
> >、华严、阿含中皆有发现□□没有明白指出说话者是谁,而直接陈述其说话内容
> >。
> 
>    只要有上引号和下引号,当中无论多长都应该不必再加引号才是。
> 
>    例如《华严》卷十七:
>    *****************************************
> 
>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
>    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於无上菩提之道?」
> 
>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
>    ....................................................................
>    ................乃至戒是梵行耶?
> 
>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
>    ....................................................................
>    ......屈伸俯仰。
> 
>        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
>    ....................................................................
>    ......显了说。
> 
>        若意是梵行者,当知..............................................
>    ....................................................................
>    ......苦乐忧喜。
> 
>        ....
> 
>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义。」
> 
>    ******************************************
>        以上首尾两个引号就可以了,读者不可能错认为中间的经文不是法慧菩萨
>    说的。有缩排和引号两个工具,经文的易读性增加不少。
> 
> >跟一般白话文比较起来,佛经的文字叙述自有其特殊性,那麽要将这个跟白话文
> >一起发展出来的新式标点运用在佛经上,除了依常情常理来论衡外,经验是很重
> >要的。
> 
>      经验是要件,所以一定要真正研读佛经的人才能合理的指出何句为引,何句
>  为结,也才能不致於造成大的困扰。
> 
>      总之,在下以为缩排当加运用,引号不能单行。
> 
> >这个引号原则是我们在编辑文殊藏时确立的,所以後期的文殊藏皆做如此处理。
> >另外,我手头上有一本沈家桢讲述的《金刚经的研究》亦做如是处理;还有,佛
> >光山的阿含藏好像也是如此(待查证)。
> 
>      弟当年看文殊藏时便觉得 "引号单行" 之法有待商榷,惜後来文殊祝融一役,
>  失却申素之机,今提出浅见,不知吴兄意下如何?

要对应蔡老师这一问,我手头上没有充分足以引证的资料;而最近正忙著赚钱糊口,
一时不可能外出找资料。我心里最想找的是七十卷《正法念处经》(FG0721),那是
我所处理过最不易分段的一部经,里头说话者的层次一重又一重,而所说内容又皆长
之又长。

======

这里先提一个问题。

若按一般常态,佛经一开头是阿难的「如是我闻」,这是第一个说话层次,直接的说
话人是阿难。照理说,在「如是我闻」之後,应接著一个冒号以及一个上引号,然後
再陈述其所闻内容。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

可是我们一般都不是这麽做。以我来说,我会将「如是我闻:」独立成一段,下面也
不接引号了。如下:

    如是我闻:

    一时...

因为独立成段,即与下面所述内容明确区隔,应不至於引起读者误解,如此也避掉一
个说话层次所须用到的引号。

再来,佛开始说话了,这是第二个说话层次,直接的说话人是世尊。这时,我们一般
都用上、下引号来含括其说话内容。如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异学来问汝等... 。」

那麽,若在世尊的陈述当中发生人物问答,如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异学来问汝等:『一切诸法以何为本?』汝等应当
如是答彼:『一切诸法以欲为本。』」(中阿含卷二十八)

这时候,第三个说话层次就出现了,直接的说话人是世尊所说话里头的人物。於是,
我们采用了双引号来含括其说话内容。

就这样子,一层又一层,没引号、单引号、双引号,再下去已经没得用了。请问,这
该怎麽办?这种例子在《正法念处经》多得是。

======

回过头来谈蔡老师所提,若依蔡老师上文所例举《华严》卷十七来看,如下: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
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於无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
....................................................................
................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
....................................................................
......屈伸俯仰。

    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
....................................................................
......显了说。

    若意是梵行者,当知..............................................
....................................................................
......苦乐忧喜。

    ....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义。」

上面从第三段开始至最末倒数第二段,我们看到每段皆是首行缩排两个中文字
,段落里面什麽引号也没有。如果经文中类似这样的段落很多很多,譬如连续
来个二、三十页,甚至跨越多卷,那麽对读者来说,姑不论他搞不搞得清楚是
谁在说话,就连最起码的说话层次都很难掌握。

因这缘故,所以我们当初会在类似上述段落中每段开头的地方加上个上引号或
双上引号,以让读者明确掌握我刚才所谓的说话层次。这个处理方式真的是经
验累积出来的,不是我随便说说。

重申那句老话:「跟一般白话文比较起来,佛经的文字叙述自有其特殊性。」
所以,不能局限於当初制定新式标点的符号意义;因为,当初并没有考虑到会
有今天这样的问题。

以上所笔,纯属个人主观,还盼蔡老师及诸位大德指正。

----------
摩诃工作室
吴宝原
Tel:(02)6741715
E-mail:maha@tpts1.seed.net.tw
Sat Dec 21 10:16:29 199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