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经引号单行及惊叹号的使用 (fwd)
#1
Post Gateway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ccstudent.ee.ntu.edu.tw , 信区: BudaTech)
---------- Forwarded message ----------
Date: Thu, 26 Dec 1996 05:31:43 +0800
From: Maha Wu <maha@tpts1.seed.net.tw>
Subject: 佛经引号单行及惊叹号的使用

各位关心电子佛典的朋友好:

很高兴蔡老师这麽用心的跟在下讨论佛经标点问题。我觉得彼此所言孰是孰非
倒是次要,重要的是互相认真的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先不讲道理。昨天我跑去众生出版社,请教王志攀总编有关我们最近的讨论-
-关於引号与惊叹号。过去众生曾发行过重经新式分段标点的《大般若经》(
六百卷),而近来对《华严经》(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的整理也
正在进行。他们的处理方式较接近我的说法--引号可单行,称名用惊叹。除
众生外,观诸佛光山所出版的阿含藏(四部阿含),亦做如是处理。若再加上
以前的文殊大藏经,那麽总共有三个正在或曾经在佛典现代化上做努力的单位
,他们在这个议题上皆采用我的说法来作业。

举出这个并不意谓我的说法就是对的或较合理的,而是让我们反省一下为什麽
会这样?这些单位难道没有经过几番深思熟虑与实务考量吗?

底下来说说道理。

====================================================================

关於「引号单行」,众生王总编说那是国内现有的论文格式,因为他正在写硕
士论文,对此还满有把握的。他的公司电话是:(02)7015706 ,他表示欢迎有
意见的人可以在上班时间跟他讨论有关佛典整理的种种。

由於蔡老师常提说教育部颁定的标准,我手头上没有这等东西,但刚好在众生
出版社看到一本以前工作用的参考书--《标点符号用法》(刘玉琛著/国语
日报社民国八十一年四月十版/每册定价新台币六十五元),就借回家再仔细
研读。此书既由国语日报社出版,想必对教育部的规定有所考量,应有一定参
考价值。其第46页写著:

--------

    还有引用语如果需要分段,依照西文的习惯,在各段的开始都要用前引号
,但是□在最後一段结尾用後引号:

        赵勋和孙忠国,在阅报室□看到了………………………………………
    …………………………………………………静静的听他说。

        『段绳武先生是河北省…………………………………………………。

        『他平日很佩服山东义丐…………………………………………………
    …。

        『卢沟桥战事爆发後………………………………………………………
    ……………………………………………………………………………………
    ………(下略)

        『段先生虽然………………………………………………………………
    ……………………………………………………………………………………
    ……!』(国民学校国语课本高级第四册第一课)

--------

请注意,上面例文中用的是双引号,若依我的习惯会是用单引号。那麽到底该
用双还是用单呢?另外,若话里有话又有话,又该当如何呢?本书第45页写著:

--------

    关於文章□用两组引号,是单引号包括双引号好呢?还是双引号包括单引
号好呢?两种用法各有利弊,也没有一定的规则。因此,两种用法都有人使用
。……

    如果话□套话又套话,二重转述,最好□边的话不加引号。这种例子很少
,例如:

        对曰:『……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以此知之。」』--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另外蔡老师觉得引号尽量少用,并建议:「何妨世尊的长篇大论就用 "冒号换
行" 简去引号,只有和第三者简短对话时为了分别人物才加上引号。这样的佛
典才不会被一堆引号卡住。电子佛典更会美观又实用。 」

我的意见是,尽管九成以上的佛典内容都是世尊在直述,但符号的使用有其通
体一致性,不能说某人讲话就用引号,另一人讲话就可不用引号,在这点恐怕
对诸佛世尊也难以法外开恩。在我的评价中,蔡老师的「美观、实用」在这里
只得委曲牺牲一些了。

所谓「符号的通体一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像对《大般若经》这等大
部头的书,往往你处理前面几十卷了,已经隐然确立在某种状况皆采某种符号
来处理;但是进行到一百多卷时,却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特例。於是,你得再衡
量、思考,然後再倒回去从头一处一处改。虽不易做,但我个人在实务上通常
会以一部经为单位来加以贯彻始终。

====================================================================

惊叹号的使用问题,依《标点符号用法》一书对惊叹号的使用诠释,第55页写
著:

--------

    我们说话,每一句话都有一种语气,语气的种类很多,其中有带感情的,
也有不带感情的。带感情的,例如喜、怒、哀、乐、请求、希望、命令、称呼
、惊、急、气、爱、恨、怀疑……等都是。在文章里,遇有带感情的语气,要
用一种特别的符号标明,这种符号就是惊叹号。……

    ……

    现在再按各类语气,分别举例如下:

    ……

    5.老师!明天放假不放假?(称呼)

    ……

    惊叹号本是表明人的一种强烈感情,非到情感到了是不能用的。也就是说
,我们欢喜到了极点,悲哀到了极点,……才能用这种惊叹号。这种符号是一
种「力」,加可文章□可以发生许多力量,吸引读者阅读。倘若用多了,或是
用得不恰当,人家也就把它当作家常便饭,失去特有的效力了……

    普通的称呼及命令语,不宜滥用惊叹号……

--------

从上面这段文来看,我前文所谓「呼叫」一语或许不当(那时脑子里只想著程
式当中的CALL),其实我的本意正是「称呼」的意思啦。这段文是满支持蔡老
师的意见,皆认为惊叹号不宜滥用。

但在我的考量有二:

1.将「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
  作成「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
  」,我仍是觉得过於平板。不是说我要制作X档案,而是佛经文字本已跟现
  代人隔阂至深,多利用符号来做一些表情,会让人看起来较为生动。(当然
  ,表情做多了,大有脸部肌肉僵硬的感觉,这点我承认。)

2.因为目前的电脑文件,一般都无法用上私名号,那麽若在称呼名字时固定加
  上个惊叹号,以别於前後文的逗号等,倒是多少有提醒读者此乃为一名字的
  作用。

这是我对惊叹号用在佛典呼名时的看法。若有人在这里采用逗号,我也相当能
够接受;但要是采用蔡老师所另提的顿号,那我可就又有话说了。

请看下文:

    「比丘!若色灭、息、没,苦於此灭,病於此息,老死於此没。受、想、
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经论会编上册 126页)

若以顿号取代惊叹号,则成:

    「比丘、若色灭、息、没,苦於此灭,病於此息,老死於此没。受、想、
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经论会编上册 126页)

这在实务上是行不通的。

《标点符号用法》第76页对惊叹号的诠释写著:「……顿号是一种隔断力最小
的符号,用在句中语气需要稍微停顿的地方,以隔断连用而并列的同类词或标
明数目节次和次序。……」所以,将顿号用在称呼上,於理论上也是行不通的。

====================================================================

非中文科班出身的我,厚颜的讨论这些,心里著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这
一系列文中,我引述印顺法师及沈家桢居士的著作,或是藉用标点符号用法的
专书,或是报告佛教出版界的作业现况,只是诚心希望大家多所参考,绝非拿
著什麽圣旨来压人(或拿著鸡毛当令箭来唬人)。因为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不
惟我们觉得重要而欲□清,相同的问题在过去已有一些可能比我们更为专精的
人都很用心的思考过了,所以我们多少要站在他们的经验基础上来求突破,或
许这才是一个善巧的学习方法。

符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没什麽真理可言。但若个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状
况差距太大,其所使用出来的符号,不是说有什麽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会造
成传播上的沟通障碍。

在从事电子佛典这件事上,我们最终及最大的目的是什麽?莫不是希望透过电
子资讯,将佛教资源保留,藉以演发佛法大义,并让更多众生领受佛陀智慧。
所以我们在这等克难的现况中,孜孜不倦的输入、校对,和标点、校勘、注解
,以及成立网站、开发应用程式等等。这些努力,相信看在日、韩、美等国眼
里可真是「台湾奇迹」。

佛典电子化是一项传播作业,我们需要各方专家的意见,以确立诸多传播过程
中所必要的规则。尤其在我们这个以理工居多的工作群中,多得是输入快手及
程式设计师,但真能精确掌握佛经表层文义的则有限得很。因此我们很需要对
中文与佛典皆有深度造诣的人才,或是我们能因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而努力学习
以求补强。不然我们搞出来的一大堆东西,大多只能照顾到输入、校对、应用
程式,然後有个管道可以互相丢来丢去,但却无法对经文内容做进一步现代化
的诠释处理,那麽这要如何能够让更多众生领受佛陀智慧呢?

----------
摩诃工作室
吴宝原
Tel:(02)6741715
E-mail:maha@tpts1.seed.net.tw
Thu Dec 26 15:51:17 199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