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金刚经宗通》卷三
#1
发信站: National Sun Yet San University (ms12.hinet.net>, 信区: BudaTech)
这是一个 MINE 格式的 multi-part 信息.

--------------15C51572260F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iso-8859-1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各位关心电子佛典的朋友:

以下的档案是明.曾凤仪居士所著《金刚经宗通》卷三,
请参考赐教。

--------------15C51572260F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iso-8859-1; name="Jingangm.03"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Content-Disposition: inline; filename="Jingangm.03"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卷三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译
                                    西天功德施菩萨(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梁傅大士(颂)
                                    宋嘉禾长水法师子□(金刚刊定记)
                                    明菩萨戒弟子南岳山长曾凤仪(宗通)
□□□□□□□□□□□□□□□□□□□□□□□□□□□□□□□□□□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


    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功德施菩萨论曰。若不取一切法者。云
    何受乐报佛取自法王身。云何馀世间复取彼是法王身。为遣此疑。故经云
    。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傅大士颂曰。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
        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
        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通曰。须菩提问。云何住。云何降伏。是於无上菩提欲有修证而得。世尊
    以无上菩提不假修证。纵能修证。不是本来自性天真佛也。若修六度万行
    无量功德。成就报土。名为金光庄严净土。成就报身。名为千丈卢舍那身
    。终是业力所持、有漏有为之果。难比清净本然、无漏无为之果。故清净
    本然之土。是真净土。清净本然之身。是真大身。所谓佛身充满於法界是
    也。若於此信得及。不假修证。本自圆成。岂非甚难希有者乎。

    刊定记曰。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如是等句。此喻显示彼相似法自在之身
    。以何义故名之为大。如须弥山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彼山王体。
    我是山王。以山无分别故。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为大。而
    不取彼法王体。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如何得是无分别耶。以於无量劫
    修诸福行。万虑都忘。如智寂然。故无分别。

    弥勒菩萨偈曰。
        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
        远离於诸漏。及有为法故。

    如经。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谓有身名为大身。彼受乐报佛体
    离於诸漏。若如是。即无有物。即是非身。由此非有身。说为有身。以唯
    有清净身故。皎然致净。实有自体。非是仗他因缘生故。远离有为法故。
    安在其为有取也。

    文殊菩萨问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
    清净法。故名大身。须菩提谓。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盖本於此。

    僧问大龙。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龙云。山华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雪窦颂曰。问曾不知。答还不会。月冷风高。古□寒桧。堪笑路逢达道
    人。不将语默对。手把白玉鞭。骊珠尽击碎。不击碎。增瑕□。国有宪章
    。三千条罪。若论宗门中。坚固法身亦不许住著。况非法身若乎。

须菩提。如□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河。於意云何。是诸□河沙宁为多不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河沙数三千大
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
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
间天人阿□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
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傅大士颂曰。
        □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
        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
        法门游历处。供养感□罗。
        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

    刊定记曰。前三疑之後。四果之前。已说宝施之喻。今复说者。岂不重耶
    。盖前说一三千界宝施。此说无量三千界宝施。虽则总是多义。总是胜较
    量。然其後者。即多中之多。胜中之胜。故重说也。

    弥勒菩萨偈曰。
        说多义差别。亦成胜较量。
        後福过於前。故重说胜喻。

    斯则言说重。而义意不重。此之胜喻何不先举。以诸凡夫未见真实。先为
    广说。不生信解。渐次闻之。乃生信故。所重在人通也。又前喻未说四果
    无心。释迦无得。严净国土不严而严。修证佛身无证而证。後乃既明斯义
    。法理兼深。所重在法通也。由是较量之喻。亦复殊胜。

    故问须菩提。如□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河。於意云何。是诸□河沙
    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以□伽河周四十里。沙细如面。如是沙等□
    河。是诸□河尚多无数。何况诸□河中之沙耶。故谓甚多也。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
    菩提言。甚多。但以一□河沙世界七宝布施。其福已多。况以诸□河沙数
    世界七宝布施。岂不甚多。佛言。若但布施而不持经者。不趣菩提。其福
    德未为胜也。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自利利他。能趣
    菩提。其福德胜前七宝布施之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数计也。何以见其福德
    之胜哉。受持福多。凡有十三种胜因。而得成福。且以处可恭敬、人可尊
    崇者言之。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即是支提。一切世
    间皆应供养。如帝释为天众说法。诸天皆向座恭敬作礼。为重於法。乃尊
    於处。藏佛舍利谓之塔。奉佛形像谓之庙。说法之处如佛塔庙。明处可敬
    也。弥勒菩萨偈曰。尊重於二处。宣说四句之处。尚得天人供养。何况尽
    此经文能受持耶。前说其处。此说於人。前明四句偈之处。此明尽受持之
    处。反覆而言。故云。何况也。当知是人尽能受持读诵。尽能信解般若波
    罗蜜甚深妙义。以能成就最上法身、第一报身、希有化身。胜出诸乘世间
    无比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随何方所。即为有佛及诸弟子。明人可尊
    也。谓报化必依法身。法身又从经显。既有能显之教。必有所显之佛。又
    经是教法。佛是果法。果由理显。理由行致。斯则三佛备足。四法俱圆。
    所在之处。岂生轻劣。

    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得名。经显无为。必有贤圣尊重弟子。又经即法宝
    。即为有佛。即佛宝。若尊重弟子。即僧宝。经典所在之处。即三宝共居
    。若彼施宝之人。及施宝之地。无如是事。故此为胜。前说一切诸佛从此
    经生。犹可信也。今说经典所在。即为有佛。实难信也。前说无上菩提从
    此经出。犹可信也。今说持说四句即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实难信也
    。此无上妙法。超过一切。岂七宝布施之多可比量哉。

    隋时蜀民荀氏。尝於空地遥望虚空。手写金刚般若经。遂感诸天覆护。遇
    雨此地不湿。牧童皆避於此。至唐武德间。有僧语村人曰。此地向来有人
    书经。诸天设宝盖於上覆护。不可令人作践。後设栏围绕。供养佛像。常
    闻天乐之声。此其章明较著者也。

    昔临济到达磨塔头。塔主问。先礼佛。先礼祖。济曰。祖佛俱不礼。主曰
    。祖佛与长老有甚冤家。济拂袖便出。此唯成就第一希有之事。故能倒行
    逆施若此。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
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时本有。是名般若波罗蜜句。原本
无。)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傅大士颂曰。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
        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真。
        若到波罗岸。人理出迷情。
        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傅大士颂曰。
        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
        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
        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河沙等身命布施。

    傅大士颂曰。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
        既掩菩提相。能障涅盘心。
        猿猴探水月。兰[荡-汤+砀]拾华针。
        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沈。

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傅大士颂曰。
        经中称四句。应当不离身。
        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
        法性无前後。无中非故新。
        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

    通曰。须菩提因佛赞叹此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当为人天供养。如佛塔庙
    。此经最胜。能受持者其福最多。故请此经何名而奉持之。佛以般若波罗
    蜜。於六度中最为第一。此经名金刚般若。取能断之义。并其般若而遣之
    。盖至尊至贵无上法门也。其名最胜。能为一切成佛胜因故。名既无名。
    说亦无说。本性无生。义无有上故。由是观於微尘世界为。□相分者。不
    离烦恼染因。由是观於三十二相为。亲相分者。未为正觉体性。故持经功
    德。世界微尘不足为多。三十二相不足为奇。以受持是经。能为法身之因
    。故非世间有为、有漏因果可比也。虽以□沙身命布施。不如持说四句得
    福之多。况七宝布施身外之物。所得福德岂能及耶。

    功德施菩萨论曰。受持福多。以十三种因而得成福。所谓处可恭敬故。人
    可尊崇故。一切胜因故。彼义无上故。越外内多故。胜佛色因故。越内施
    福故。同佛出现故。希能信解故。难有修行故。信修果大故。信解成就故
    。威力无上故。世尊何故□□说此诸因相耶。以诸众生行资生施。求财位
    果。不持正法。断诸苦因。故再三赞叹而激劝之也。

    所云处可恭敬。人可尊崇。已见上文。今一切胜因者。须菩提问当何名此
    法门。佛言经名金刚般若。能断一切感染疑执。若断疑执。成佛必矣。岂
    不胜乎。故当奉持。然诸佛菩萨。以般若波罗蜜。於世、出世法最胜了知
    。今此法门名曰金刚。有何所以。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谓三
    界诸法。智能称量。知不坚固。彼不坚固者。犹是此岸。而般若智最坚固
    者。名到彼岸。智功德岸。无能量者。

    弥勒菩萨偈曰。
        彼智岸难量。

    以第一义中。本性无生。难可思量。云何为到。即般若智亦须能断。此法
    门与一切诸佛如来证法作胜因也。

    偈云。
        因习证大体。其斯之谓乎。

    所谓彼义无上者。佛问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须菩提已知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至是答云。如来无所说。言无有法是如来
    独说。皆是诸佛共宣扬故。由诸佛亲所证会等流之性。至尊无上。纵有所
    说。皆如其证。证中无说。岂有异说耶。

    偈云。
        由等流殊胜。即是义无有上也。

    所谓越外内多者。佛问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
    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以三千世界散为微尘。以微尘积为三千世界。如
    积微尘功行。得成人天胜果。如是可以为多乎。彼珍宝布施福德。是染烦
    恼因。以能成就染烦恼果。以能成就染烦恼事故。是因为有漏之因。果为
    有为之果也。如是微尘世界。总皆不实。二俱非有。故如来说为非尘。说
    为非界。然此地尘。不是染等性尘。是故名作地尘。又彼世界。非是烦恼
    染因界。为此说为世界。由此言之。彼布施福德。乃是烦惑尘坌之因。彼
    福纵善。与外尘无记等。犹为劣也。以此比於受持之福。不见其多。谓宝
    施不及尘界。尘界不及持经。由於彼习烦恼。而此断除烦惑故也。偈云。
    彼因习烦恼。经胜所以。岂不昭然。世界有众生。故名为。内多。微尘但
    形色。故名为。外多。此持经功德。不落无记性。所以超越外内多也。

    所谓胜佛色因者。佛问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否。
    答云。不也。不可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以何义故。不可以三十二相为
    法身如来。如来说三十二相。非是法身无为之相。但是化身有为之相故。
    法身无为。真实性故。色身有为。影像相故。即如修行所有福业。能成佛
    身相。但是应身。此於持说功德。能成法身。亦为是劣。由彼众相。非是
    正觉体性。而持说能得大觉性故。故谓彼为劣。彼相虽劣。亦胜过施宝之
    染福。况为法身因者。而不超越。是故劣亦胜也。偈云。此降伏染福。若
    福德中之胜福。更能降伏可知。故云。胜佛色因也。

    所谓超内施福者。佛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河沙等身命布施
    。彼以七宝施者。是身外之财。此以身命施者。是谓内财。舍身□河沙数
    。不为不多矣。破其悭贪。不谓不尽矣。其获福报。视彼舍资生珍宝者。
    其福尤胜。何以故。彼舍身命。苦身心故。偈云。苦身胜於彼。习此苦因
    。不趋菩提。终为有漏之果。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是谓法施。自利利他。能趋菩提。终成胜果。故其福胜彼无量
    阿僧□。是谓超内施福德也。此约内财较量。倍显经胜。

    然则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者。离文宇相。故无所说。离烦恼相。故
    非微尘。离人天相。故非世界。乃至离佛色身。故非三十二相。亦离般若
    自性。故非般若波罗蜜。如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但可自信。但可自悟。
    如其不悟。虽捐无量七宝以求之。必不可得。虽舍无数身命以求之。必不
    可得。惟须菩提深契其旨。能不流涕而叹其难遇乎。

    黄檗云。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
    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
    证、自性虚通而已。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
    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
    法者。

    又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
    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你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
    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
    方圆、无长短、无大小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
    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
    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黄
    檗一宗。纯是金刚大意。故知此经。实为传佛心印者。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
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傅大士颂曰。
        闻经深解意。心中喜且悲。
        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偏计於先了。圆成证此时。
        宿乘无阂慧。方便劝人持。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傅大士颂曰。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
        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
        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
        证知惟有佛。小圣讵堪任。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是为难。若当来世後五百岁。其有众
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
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
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傅大士颂曰。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
        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华。
        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
        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
为希有。

    傅大士颂曰。
        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
        涅盘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
        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傅大士颂曰。
        波罗称彼岸。於中十种名。
        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寻求水。空中觅响声。
        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通曰。此中深赞持经得福之多者。谓得清净之福。非世间之福也。受持四
    句偈等。其福甚多。岂徒取记诵言说。便可得福哉。贵在於信。贵在於行
    。如此领受。如此修行。不著於三十二相。即得实相。与佛何别。不著於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不为世界、人天因果拘系。惟其超三界之外
    。故界内之福。不足以拟之。惟其与佛无别。故福慧两足。人天莫敢望也
    。为此金刚般若。即般若离般若。威力无上。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信者
    诚难。有能信解之者。其福岂可量哉。

    所谓同佛出现若。佛兴於世。薄福难逢。此经亦然。预闻者少。尔时须菩
    提闻此法门。深生信解。悲泣雨泪。扪泪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
    甚深经典。谓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是深般若。今说即般若非般若。空
    而不空。是甚深般若。我从昔来所得慧眼。但得人空慧。了遍计空。未曾
    得闻如是之经。既空其法。复空其空。证於圆成。了无所得。我本罗汉。
    随佛出家。於此正法。昔尚不闻。是故希有同於佛现。如是之经云何希有
    。以上义故。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彼智岸难量。唯佛能知。
    馀无知者。故曰上义。

    所谓希能信解者。若复有人得闻是经。能生信心。此信若生。不信诸法。
    故云清净。此中有实相。於馀不共故。除佛法。馀处无实故。以彼处未曾
    有。未曾生。唯信此经。则生实相。偈云。亦不同馀法故。实相者。谓一
    切法无生。亦无所生。是真如实际之相也。既生实相。则三身功德。自此
    周备。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法本无生。云何生实相耶。所谓实相
    若。约第一义说。即是非相。盖此经顿除二执。双显二空。空病亦空。悉
    无所得。既无得无说。何相之有。若一向无相。恐成断灭。是故如来依世
    谛故。说名实相。虽生实相。不坏无生。故指非相以为实相也。若人能信
    诸法无生。而不坏假名。即相而离相。即生灭而证不生减。以是之故。成
    就第一希有功德。唯佛能证之。非小圣所及。故谓信解希有也。

    所谓难有修行者。须菩提言。我今得闻如是法门。坚实深妙。亲禀佛言。
    信解受持。不为难事。若当来世。最後五百岁时。去圣渐远。正法将灭。
    览斯遗教。信解法空。二边俱离。如是受持。甚为希有。是人非徒守记诵
    。空言者比。故谓为难也。

    所谓信修果大者。谓彼信解受持。以何义故。称为希有。是诸众生於此经
    信解及行故。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则了人无我性。不生
    我等相也。所以令无我等相者。则何以故。有所取我。是中乃生能取之相
    。我相自体。不外心心所法。是心心所法。本自非有。但依世俗言说。谓
    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以第一义说。即是非相。此则了法无
    我故。证於双空也。以何义故。令人法俱空耶。为未离乎相。即不名佛。
    惟离人相、离法相。乃至离空相。一切俱离。则名诸佛本来真实之相也。
    本来虽无一物。不落断见。实有诸佛体相。名为大果。信能受持。证是大
    果。故为希有也。

    从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到此。言有六重。谓闻法悲啼。信生实相。对彰难
    易。明无我人。法执兼亡。尽成佛道。如斯所说皆诚谛之言。故佛印定之
    曰。如是如是。重言云者。表言当之极耳。

    所谓信解成就者。佛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甚深甚妙。难解难知。乃能
    当闻法时。不生越怖惊愕。不於非处生惧。如越正理。可骇可词。谓於趣
    生道中。而不惊於诸法无生之说也。当思惟时。不生相续怖惧。不断疑情
    怖惧无已。谓於小乘说空说有中。而不怖於非空非有中道之说也。当修习
    时。不生畏阻。不是一向畏惧。毕竟惊怖堕故。谓於无上菩提决定向往也
    。当知是人。远离众生下劣惶惑之见。已为希有。更趣无上菩提。肩荷如
    来。甚为希有。惟有此不惊、不怖、不畏之心。是於最上一乘。无乘及乘
    若。能不生疑。乃得名为真信解也。偈云。坚实解深义。其斯之谓乎。

    所谓威力无上者。以何义故。闻而不惊、不怖、不畏为希有耶。以此金刚
    般若波罗蜜中是第一波罗蜜。偈云。胜馀□多罗故。云何名为第一。法身
    最大。由此成就。无与等者。一切佛法中至坚至利。清净最胜故。偈云。
    大因及清净。以此。又诸佛所共说故。复谓族胄高胜也。若约第一义说。
    即非第一波罗蜜。昔未曾失。今未曾得。本无能到者。谁为第一。但约世
    谛说。以其不可取、不可说。故名第一波罗蜜也。说到第一波罗蜜。已是
    极则。又复遣之曰。即非第一波罗蜜。故谓威力无上也。

    前门门皆显经胜。胜之根本。不过此门。彼内外财施。在因。无破惑之功
    。在果。无法身之德。无有如斯众德圆备。此福望前福聚。升沈理别。故
    受持读诵之福。为福德中之胜福德也。前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是果
    无其果也。此云。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因无其因也。因
    果俱不可思议。而何以有取乎。故有取之疑可释也。

    僧问黄檗云。文殊执剑於瞿昙前者如何。檗云。五百菩萨得宿命智。见过
    去生业障者。即你五蕴身是。以见此宿命障故。求佛、求菩提涅盘。所以
    文殊将智解剑。害此有见佛心故。故言。你善害。云。何者是剑。檗云。
    解心是剑。云。解心既是剑。断此有见佛心。□如能断见心。何能除得。
    檗云。还将你无分别智。断此有见分别心。云。如作有见有求佛心。将无
    分别智剑断。争奈有智剑在何。檗云。若无分别智。害有见无见。无分别
    智亦不可得。云。不可以智更断智。不可以剑更断剑。檗云。剑自害剑。
    剑剑相害。即剑亦不可得。智自害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母子俱
    丧。亦复如是。

    唯黄檗洞明金刚般若甚深义。即般若亦不可得。此其所以为无上法门也。

□□□□□□□□□□□□□□□□□□□□□□□□□□□□□□□□□□
  输 入 者:徐言辉           roberhhh@ms9.hinet.net 1996/8/1
  再 校 者:电子佛典编辑小组 ebtwg@ms12.hinet.net   1997/4/5
  输入版本:参酌相关版本修订而成。
□□□□□□□□□□□□□□□□□□□□□□□□□□□□□□□□□□

--------------15C51572260F--
Fri Apr 18 03:28:57 199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