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1
白非白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前回说到道士能以“精诚致魂魄”,而後“遂教方士□□觅”,通常
解诗时这里只是轻轻带过,很多人都以为“方士和道士”是同一人,
其实不是,唐代时期皇家道士是练气之士,而方士则是使用术法的人,
当时的道士以陪育真气、修心修身成为“真人”为主,真人者,大约
就是神仙之类的。

方士则是卜问神明吉凶、以练丹制药让人服用以便快速成仙的术家,
当时的道家非常反对这种不必修行就能成仙的说法,斥为妖言:
《资治》(稍注)
==============================
 唐纪 第238卷 唐纪五十四 (AD809□AD812)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上之下》 五年 p-7678

  八月,乙亥,(皇)上与宰相语及(服药成)神仙,问:「果有
  之乎?」李藩(谏议官)对曰:「秦始皇、汉武帝(服药)学仙
  之效,具载前史..(中略)陛下春秋鼎盛,方励志太平,宜拒
  绝方士之说。苟道盛德充人安国理,何忧无尧、舜之寿乎!」
==============================
古今中化求不死药的思想是一样的,今天的科学家不也是在求不让
细胞老化以长生不死的妙方吗?

当时方士卜问神明的方法就是利用“扶鸾请乩”的方式为之,这是一
种道术,但是这种道术并不被正统道家所认可,在中国道教协会出版
的《道教大词典》里,对这种扶乩的方法很直率的评为:『..然乩假
术也,自古真人皆斥为方士之行..』(p.631)

那时的方士是乩沙(在沙上写字)为主,要写乩沙则必先召请神仙,
不请鬼魅魂魄(因为问不到吉凶啊),《三丰全书》再三告诫:『妄
用符咒,反教引鬼入室也』。

但现在是要找贵妃,是一种“召引鬼魂”的术法,方士平时是请神仙,
不会作这种法术,而这个道士有这种找到魂魄的“异能”,於是教导
方士去找,可是两人合作找了半天就是找不到。

『忽闻海上有仙山』是听谁说?白居易并没有明确指出,可能当初请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人没有交待,或者另有隐情不得而知。

“忽闻”是本来不知道的事突然听说了,道士和方士都不知道的事现
在听说了,所以叫忽闻。贵妃死後的下落谁能知?那自然得问菩萨才
会知。可是道士和方士又怎会去问菩萨呢?

合理的推测是当时佛教人士和道教人士也是有交流的,道士此法不通,
自然会有人提议何不问问佛法人士是否有管道可用。佛法里当然也有
问神的方法,不但能问神还能问诸佛菩萨等这些道教所未接触的境界。

玄宗在此之前就有佛教的良师相佐,那就是一行大师,而一行大师是
佛密宗师,要找佛教人士设法找到贵妃的魂魄,使用佛密自然是不二
法门。

玄宗对佛法并不陌生,本来当年要请一行大师入朝修天文历算时有人
反对,可是因为一行大师年轻时就注解过道家经典汉代阳雄的《太玄
经》,而《太玄经》是以“玄”为中心思想,相当於《老子》的“道”
和《周易》的“易”的合集。玄宗以一行大师深懂道法而力排众议重
用他。

一行大师入朝後皇上因而见到了佛密的不可思议,相传有一次玄宗到
了一行大师的书房,问到佛和真人何者为上,一行大师答以“二者同
居净地,真人游於天地,佛者入於涅盘”,一行随手打开一卷《太真
文》为了证明佛法能通道法的“太真”之境,一行大并以密法让玄宗
见到了“太真之境”,看到真人所聚集的地方。皇上大惊问道“此是
何地?”一行回答:“佛家名此境为【利师】,即是仙山之意”。

现今《道藏》所收的太真文有一卷和三卷不同版本,收在【正一部】
里面载有:『..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系南北朝道士所作。篇首
载《太真文九条科》,劝人尊师爱道、尊经贵法、戒酒、戒淫、戒恶
语伤人、戒伤人命、戒贪爱宝货、戒欺诈虚伪、戒侮慢神灵。科文之
後,又列举=十二天帝君之真讳和符□,以及十八.位元天帝之图像、
名号和符□。全篇要旨在劝人守持戒律,思神念真。』

同学们,九条科和五戒十善几无差别,一行大师深懂佛法三种教法,
他知道道教是皇家传统,不可能要皇帝改奉佛教,因此他不强行说教,
以行动劝玄宗应守五戒十善即可,玄宗因而大兴道家修行之法,道教
在玄宗时达於高峰。

对玄宗而言,一行大师是这麽个良师益友,难怪一行大师吐血而死後
玄宗时常怀念他。野史传说一行的死实为诈死,他是为了脱离皇宫那
些纷扰的环境,他秘密回到了长安【华严寺】,那是当初他和金刚智
一同前往请出《大日经》梵文本并请金刚智译经的寺。此寺即是後来
杜顺和尚创【华严宗】之寺。

据说用佛法找贵妃是玄宗指定的,贵妃死後,玄宗回到长安,意志消
沉,传位给太子,不问朝事,长恨歌前头写道“西宫南内多秋草,落
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贵妃魂魄不见,道士又遍寻不著,过了几日他在宫内思念时想到初次
以贵妃著道士服进宫的情形,突然想到贵妃的道名是“太真”,又猛
然悟到一行大师之前对他所示的“太真之境”或有所指,於是乃有後
来“忽闻”之事。

前回说到菩萨将贵妃暂置仙山,真的有仙山吗?我们来看看:
《出曜经》(T04n0202)
<<<<<<<<<<<<<<<<<<<<<<<<<<<<<<
  p0386c02(00)□尔时世尊。便告□陀。过去久远。
  p0386c03(00)□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劫。此阎浮提。
  p0386c04(00)□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国有一山。
  p0386c05(02)□名曰利师(晋言仙山)。古昔诸佛。多住其中。若无佛时。
^^^^^^^^^^^^^^^
  p0386c06(00)□有辟支佛。依其住止。假使复无辟支佛时。
  p0386c07(00)□有诸五通学仙之徒。复依止住。终无空废。
^^^^^^^^^^^^^^^
  p0386c08(00)□尔时山中有辟支佛二千馀人。□止其中....。
>>>>>>>>>>>>>>>>>>>>>>>>>>>>>>

世尊对“仙山”的定义是“各佛”和“五通学仙之徒”所暂住的地方,
(有点像饭店?)找查《道教大词典》有仙人、仙丹、仙才、仙石等
词但并没有仙山一词,甚至连仙女都没有。原来仙山、仙女俱是佛经
用语。

同学们,“学仙之徒”和学佛无关,但是仍可以住在仙山,同时仙山
人数不少,世尊说那时“有辟支佛二千馀人。□止其中。”简直成了
渡假圣地矣。也解释了後面接著的几句: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
差是。】

“楼阁玲珑五云起”形容仙山的庄严祥瑞,对阿弥陀佛国有印象的同
学们应该记得那些庄严净土的景象,仙山是诸佛也会到的地方,自然
景象不凡,而仙山是修行者聚集之处,修行者有男有女,“绰约多仙
子”说明了住在仙山的也有不少美人(绰约仙子)呢。

其中有一个人叫“太真”,诸位看倌,太真正是贵妃当女道士时的道
号,而道士正是“学仙之人”。所以事出必有因,菩萨度众必定会用
种种方便来度众,而地藏菩萨更是有大智慧,他会替人找到一点点善
根来加以运用(地藏经:『..於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一沙一尘。
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

我们常常对著菩萨求救,但也常常没有改善恶况,为何?因为菩萨找
不到我们身上任何可以运用的善根,他要如何助我们?难道要菩萨凭
空变出来我们所要的吗?那就断灭因果了,因此佛经里世尊再再讲到
要行六度以累积资粮和小心守护身、语、意业的重要。

地藏菩萨将贵妃以修仙之徒的名义暂置於仙山,因为她於佛法有一点
点的善行。什麽善事?临命终时一佛名一菩萨名历耳根。

玄宗指出了仙山的线索,可是要如何去?找谁去?而且又是如何打探
到其中有人叫太真的呢?咱们休息一会儿。
--
~~~~~~~~~~~~~~~~
佛法一,一法佛,一法佛法法一佛。
真如一,一真如,一真如真真一如。
~~~~~~~~~~~~婴愚~~
Mon Mar 21 08:26:31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2
root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 对玄宗而言,一行大师是这麽个良师益友,难怪一行大师吐血而死後
> 玄宗时常怀念他。野史传说一行的死实为诈死,他是为了脱离皇宫那

查一行大师的死,有数种版本:

这以下是官方说法,是旧唐史的记载。

佛祖历代通载 (卷13)
是年十一月己丑。禅师一行寝疾于华严寺。
旧唐史云。帝一夕梦游其寺见一室绳床竹窗气象萧索。
及旦行以疾闻。帝遣中使候问。使还奏行居处之状。与
所梦冥合。帝叹久之。有旨命京城十大德为行结坛祈福。
既而行疾少间。诏陪驾幸新丰。未几行疾革。帝亲候问。
遂沐浴端坐而逝。春秋四十有五。帝哭之哀甚。


另一种版本闻起来,可就有一股怪味儿涌上心头。

似乎一行大师是诈死的,不无道理。

神僧传 (卷7)
-----------------
至开元末裴宽为河南尹。宽深信佛法师事普寂禅师。
日夕造焉。或一日宽诣寂。寂云。方有少事未暇款
语。且请迟回休息。宽乃屏宾从止於空室。见寂洁
涤正堂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

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
                                  ^^^^^^^^^^
语。其貌绝恭。寂但颔云。无不可者。语讫复礼礼
^^^^^^^^^^^^^^^^^^^^^^^^^^^^^^^^^^^^^^^^^^^^
讫又语如是者三。寂唯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
^^^^^^^^^^^^^^^^^^^^^^^^^^^^^^^^^^^
降阶入南堂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声锺一。
行和尚灭度矣。左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度後宽
服□□。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春秋四十五。帝哭
之哀甚辍朝三日。停龛三七日。行容貌如生。帝亲
制碑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曰大慧禅师
-----------------
奇怪了,这两种板本差异颇大。一行师跑回河南,

找普寂禅师也就是一行师的剃度老师讲密秘悄悄话。

正常来说有重要的事要交待时,当然要找自己人。

这里实在太可疑了,若非其中另有隐情,何必还记

载这麽一段,而且还有目击证人勒。


> 世尊对“仙山”的定义是“各佛”和“五通学仙之徒”所暂住的地方,
> "楼阁玲珑五云起”形容仙山的庄严祥瑞,对阿弥陀佛国有印象的同
> 学们应该记得那些庄严净土的景象,

原来如此,原来仙山来头不小。一不小心看见增一

阿含中也有一记载,颇有意思,

增壹阿含经 (卷31)
>>>>>>>>>>>>>>>>>>>>>>>>>>>>>>>>>>>>>>>>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耆□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
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灵鹫山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卿等当知。过去久远世时。此山更有异名。
         :
         :
汝等颇见此仙人掘山乎。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此山过去久远。亦同此名。更无异名。所以然者。
此仙人山。□有神通菩萨.得道罗汉.诸仙人所居
之处。又辟支佛亦在中游戏。我今当说辟支佛名号。
         :
         :
比丘当知。以此方便。知此山中□有神通菩萨.得
道真人.学仙道者而居其中。是故名曰仙人之山。
更无异名。若如来不出现於世时。此仙人山中诸天
□来恭敬。所以然者。斯山中纯是真人。无有杂错
者。若弥勒佛降神世时。此诸山名各各别异。此仙
人山更无异名。此贤劫之中。此山名亦不异。汝等。
比丘。当亲近此山。承事恭敬。便当增益诸功德。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

啊!山中纯是真人,啥是 "真人",一切经音义 云:

应仪道(又云应真 或言真人 旧云无著果  亦云阿罗诃
今言阿罗汉皆是一人也)

看来此山颇有来历,难怪 世尊会鼓励多亲近此山,

而且还要承事恭敬可增益诸功德。呵! 我们这世界还

有如此好康的地方!那... 那改天可否组个仙山观光

团前往一览,顺便拿把椅子回家当纪念品,那可就发

罗。不过至此反而觉得一阵烟雾从头罩下,世尊说多

亲近有大利,那要如何去呢? 期待中...

作一打油诗曰:

         犹如太真新睡觉(ㄐㄩㄝ/),
         不见仙山见尘雾。
         望白非白详开演,
         祈愿众等能悟入。

评曰:出团费要记得缴。
Mon Mar 21 13:05:51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3
觉得自己好逊喔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同学们,九条科和五戒十善几无差别,一行大师深懂佛法三种教法,
> 他知道道教是皇家传统,不可能要皇帝改奉佛教,因此他不强行说教,
> 以行动劝玄宗应守五戒十善即可,玄宗因而大兴道家修行之法,道教
> 在玄宗时达於高峰。

请问蔡大,那道家的最高境界,可以等同於佛家的什麽境界呢?
可以跟佛一样吗??
Mon Mar 21 22:48:45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4
七月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然悟到一行大师之前对他所示的“太真之境”或有所指,於是乃有後
......
> 玄宗指出了仙山的线索,可是要如何去?找谁去?而且又是如何打探
  ^^^^^^^^^^^^^^^^^^^^
      是不是玄宗"忽闻"悟到一行大师对他所示的太真之境,
      太真之境中有太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就与佛教扯上
      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非得找大师帮忙了□:Q
      这该不会是大师诈死之因?        (不太可能即是:Q)

> 到其中有人叫太真的呢?咱们休息一会儿。
Tue Mar 22 04:02:36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5
白非白
※ 引述《yfan (觉得自己好逊喔)》之铭言:
>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 同学们,九条科和五戒十善几无差别,一行大师深懂佛法三种教法,
> > 他知道道教是皇家传统,不可能要皇帝改奉佛教,因此他不强行说教,
> > 以行动劝玄宗应守五戒十善即可,玄宗因而大兴道家修行之法,道教
> > 在玄宗时达於高峰。
> 请问蔡大,那道家的最高境界,可以等同於佛家的什麽境界呢?
> 可以跟佛一样吗??

  只守五戒十善可以成佛吗?世尊为他的老爸也是传五戒十善,
  但没说可因而成佛。成佛的因素里还要有【愿】。
Tue Mar 22 06:15:26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6
觉得自己好逊喔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 引述《yfan (觉得自己好逊喔)》之铭言:
> >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 > 同学们,九条科和五戒十善几无差别,一行大师深懂佛法三种教法,
> > > 他知道道教是皇家传统,不可能要皇帝改奉佛教,因此他不强行说教,
> > > 以行动劝玄宗应守五戒十善即可,玄宗因而大兴道家修行之法,道教
> > > 在玄宗时达於高峰。
> > 请问蔡大,那道家的最高境界,可以等同於佛家的什麽境界呢?
> > 可以跟佛一样吗??
>   只守五戒十善可以成佛吗?世尊为他的老爸也是传五戒十善,
>   但没说可因而成佛。成佛的因素里还要有【愿】。

其实我想到的是,那个~蔡大不是说仙山里,仙人也可以去吗?
仙山是佛、僻支佛、阿罗汉也可以去,仙人也能去的话
我在想,仙人是出离的人吗?不然怎麽也可以去?
然後我就想到,道家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仙人吗?那个是他们的TOP了?
如果不是的话,那道家最高的成就是啥??

之前用五戒十善这段回是不大正确啦,让蔡大误会啦~~
以上才是比较明确的想法啦~~
Tue Mar 22 13:54:22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7
白非白
※ 引述《yfan (觉得自己好逊喔)》之铭言:
> 仙山是佛、僻支佛、阿罗汉也可以去,仙人也能去的话
> 我在想,仙人是出离的人吗?不然怎麽也可以去?

  道家修仙者也是清净身。世尊说仙山是五通仙人可去
  的意思应是指清净者。

> 然後我就想到,道家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仙人吗?那个是他们的TOP了?
> 如果不是的话,那道家最高的成就是啥??
  修仙者在仙。
  修佛者在佛。
Tue Mar 22 20:28:44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8
觉得自己好逊喔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 然後我就想到,道家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仙人吗?那个是他们的TOP了?
> > 如果不是的话,那道家最高的成就是啥??
>   修仙者在仙。
>   修佛者在佛。

那到底什麽叫作仙呀???
Tue Mar 22 22:17:33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9
root
※ 引述《yfan (觉得自己好逊喔)》之铭言:
>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 > 然後我就想到,道家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仙人吗?那个是他们的TOP了?
> > > 如果不是的话,那道家最高的成就是啥??
> >   修仙者在仙。
> >   修佛者在佛。
> 那到底什麽叫作仙呀???

  "作人" 倒是可以谈谈, "作仙" 可就唔鸡抖了 :)
Wed Mar 23 15:33:48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10
root
※ 引述《yfan (觉得自己好逊喔)》之铭言:
>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 > 然後我就想到,道家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仙人吗?那个是他们的TOP了?
> > > 如果不是的话,那道家最高的成就是啥??
> >   修仙者在仙。
> >   修佛者在佛。
> 那到底什麽叫作仙呀???

  是的,"仙" 并不是专指道家或外道有神通者,

  要谈佛经中的 "仙" 是何义,应舍弃内外道的

  观念。佛也称为 "大仙"。

可以查查丁福保,

仙:

(术语)梵语曰哩始,R!s!i长寿不死之称,总名行者。
佛为长寿不死,故亦名仙。
行道而求长生之人名为仙,佛子为仙中之极尊,故称为大仙。
涅盘经称佛为大仙,仁王经,称缘觉为大仙,涅盘经二曰:
「大仙入涅盘,佛日坠於地。」

所以某人学 "仙" 又具足五神通,就可说是 "五通学仙之徒"。
Thu Mar 24 00:33:41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长恨迷踪(二、利师仙山)】
#11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说到这个佛道交流,我倒想起了日本的阴阳师安倍晴明在世之时
也常向比□山的和尚交换心得谈论何谓「咒」之真义。

因此,佛道交流是有可能的。

所以呢,这麽一谈,又想起太山府君的延命法,因此,白同学
何时再来谈太山府君延命法?

嗯,不过这是题外话,看看就好。
--
三教非和同,万法不归宗;
若说为一统,通通都不通。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别害羞, 尽管问喔!                               BudaHelp
◆ 修改: 05/03/30  4:18:55 <61.64.86.49> 
Wed Mar 30 04:16:30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