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占察经豆得》(17)二种观道
#1
LNL
   本文由 abstsai(白非白) 授权转贴

   《占察经豆得》(17)二种观道

行者用占察轮的初、二轮量测自心清净後,必需要明白这
心的意义,《占察经》的下卷就是把“心”字作一个提纲
总说。算是般若心法的浓缩版,可是也由於太浓缩了反而
无法下□,学者梁启超在他的《大乘起信论考证》中就认
为占察经下卷的心法是搪塞的,判定《占察经》是抄自《
起信论》:「起信初出,传习尚希,作伪者偶获之,辄□
以实己书,故於论中言三细粗等文悉删去,惟□□其泛言
心性者敷衍之,故文冗漫不可读。」

□□就是搪塞,其实下卷和上卷不可分,而且连贯,行者
心净後必定会有禅境,地藏菩萨必须要将禅境的原理大要
讲一下,学生们才不会混乱了。那麽下卷既然是「文冗漫
不可读」连梁启超先生都“看呒”了,咱们能看有吗?

放心,同学们会懂的,前题是拜忏功夫要够,心要清净。
《华严经》说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
性,一切唯心造」地藏法门也无他法,同样是心法。

学者看不懂占察下卷的,自然也无法看懂华严经或般若经
,因为“无(清净)心”的缘故。

我们之前提到过,地藏法门是在世尊说完月藏後接著说十
轮经的,了解十轮法门是修行十善业使心清净的法门,能
满足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
蜜之後,我们必须回到大集经接下去看《大集经》的须弥
藏分看看地藏菩萨後来又说了些什麽。

地藏菩萨在《十轮经》说十善业能满足六波罗蜜後,须弥
藏分里功德天又问世尊,物资能助修道是容易理解的事,
但是禅定和物质无关了,它是怎麽回事呢?

功德天也就是掌管财富的女神的统称,由她们来发问,现
在发问的这位功德天名叫「清净智」,望文生义这是当机
菩萨了。

清净智问道:(《大集经》T13n0397_p0382)
┬┬┬┬┬┬┬┬┬┬┬┬┬┬┬┬┬┬┬┬┬┬┬┬┬
尔时功德天白佛言。大德婆伽婆(佛号之一)。云何菩萨摩
诃萨。最初修学禅波罗蜜本业。学已知诸禅分。能出欲界
断除五支成就五支。於四神足游戏神通。善能往诣一切佛
刹迅疾如电。於一切佛所供养听法..。(略)
云何满足禅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满足六波罗蜜已。速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这是问“菩萨要如何开始学习禅定”(最初修学禅波罗蜜
本业)以便满足禅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最後成就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的回答和在阿含经里的回答一样,世尊说“一切禅定
开始都是由数息开始”:
《大集经》(T13n0397_p0382》
┬┬┬┬┬┬┬┬┬┬┬┬┬┬┬┬┬┬┬┬┬┬┬┬
清净智。此菩萨摩诃萨初修禅定。於一切出入息相系心缘
念。彼菩萨摩诃萨以不乱心出息入息。随入息触心。彼入
息触心者名为觉。随出息触心。随出息触心者名为观。
乃至喜乐一心不乱心。将出欲界离於觉观。断除贪欲及□
恚盖。伏一切恶法。得於初禅有觉有观。彼时即有如是相
起。一切身分悉皆震动充遍於身..。
┴┴┴┴┴┴┴┴┴┴┴┴┴┴┴┴┴┴┴┴┴┴┴┴┴

触心意思即是心中知道,这是入门的方法,直到“一切身
分悉皆震动充遍於身”这时体内“很有活力”了,这是初
禅的现象。依照经验,各人初禅的感应都不一样,唯一共
通的是从此会很喜欢禅坐,世尊说得到禅乐的人「於三宝
中得增上信心」。

学者更努力就会进入二、三、四禅,世尊说最後的现象就
是“眼睛虽然闭著,但是看得见东西”,为何?因为心的
关系。

占察经下卷谈心法,就是把心和禅的关系作一个提要简说
,当行者的心清净时,“看得见”的功用不是靠肉眼,而
是心,这很玄,如果没有经验的人是无法了解那种不用眼
睛而能看见东西的情形是什麽,幸好,这种不用眼睛就能
看见东西的经验每个人都有,那就是“梦境”。禅境则和
梦境相似。但梦境是散乱的,禅境则否。

下卷一开头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想学弘佛道大乘的
人要如何教他们入门呢?”(「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

地藏菩萨回答,入门的方法要靠“唯一的真实境界”:
┬┬┬┬┬┬┬┬┬┬┬┬┬┬┬┬┬┬┬┬┬┬┬┬┬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
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
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
萨种性。

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
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
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

原来“唯一的真实境界”指的就是“净净心”,因为:
┬┬┬┬┬┬┬┬┬┬┬┬┬┬┬┬┬┬┬┬┬┬┬┬┬
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
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
┴┴┴┴┴┴┴┴┴┴┴┴┴┴┴┴┴┴┴┴┴┴┴┴┴

由於我们的心随境而起,加上各人的习惯就有了妄心,菩
萨接著简短的讲解了妄心的形成所以造成境界分别才有了
对立的你我他出来,这个和《大日经》一开始谈的【住心
品】是相同道理的,真言行人要修禅定不先了解妄心是不
行的。

菩萨接著说“心的现象可以分成二类,一是内相,一是外
相”,心内相又可为“真心内相”和“妄心内相”二部。
┬┬┬┬┬┬┬┬┬┬┬┬┬┬┬┬┬┬┬┬┬┬┬┬┬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
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
者妄。
┴┴┴┴┴┴┴┴┴┴┴┴┴┴┴┴┴┴┴┴┴┴┴┴┴

心外相就是随著心念形成的境界:
┬┬┬┬┬┬┬┬┬┬┬┬┬┬┬┬┬┬┬┬┬┬┬┬┬
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
故。知有内心及外心差别。
┴┴┴┴┴┴┴┴┴┴┴┴┴┴┴┴┴┴┴┴┴┴┴┴┴

外相是由内心产生的,更精确的说:“心外相是由内妄心
产生的“。地藏菩萨给了一个提示:
┬┬┬┬┬┬┬┬┬┬┬┬┬┬┬┬┬┬┬┬┬┬┬┬┬
如是当知。内妄想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
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

菩萨说心外相就像梦境,是虚的,因为都是无明识的作怪
:
┬┬┬┬┬┬┬┬┬┬┬┬┬┬┬┬┬┬┬┬┬┬┬┬┬
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
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
┴┴┴┴┴┴┴┴┴┴┴┴┴┴┴┴┴┴┴┴┴┴┴┴┴

例如:情侣二人到了一处风景,觉得很美,这个美感就是
心外相,其实不存在。因为当情侣分手心情不好时,同样
一处风景就是不同的感受了。

如果我们去除妄心的作用,那麽会得到一个众生皆相同的
心,这心和佛、菩萨..的心相同。这个就是“真心内相”
的部份,即是佛心也是众生心。因为是隐藏在妄心之中的
佛心,所以菩萨称之为“如来藏”也名为“诸佛法身”。

所以我们说众生和佛是相同的,指的是清净法身的部份,
那到底是佛还是众生?那就要看妄心的成分有多少。地藏
菩萨指出:“行者学习六波罗蜜把妄心的部份去除,那麽
当他「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盘道」时就叫作菩萨了。

当菩萨更加努力到完全没有妄心生起时就成了佛了:
┬┬┬┬┬┬┬┬┬┬┬┬┬┬┬┬┬┬┬┬┬┬┬┬┬
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
为佛。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有差
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

所以佛和众生只是名字差别而已,就法身的角度来看二者
是相同的。

地藏菩萨为何要说明这个?因为他的法门是要众生全部成
佛的法门,而他提倡的是“成佛可以渐渐修成的”,而这
佛和众生相同的清境心境界就叫作「一实境界」。

了解一实境界就是清净心境之後,学者可以学习二种观法
了:
┬┬┬┬┬┬┬┬┬┬┬┬┬┬┬┬┬┬┬┬┬┬┬┬┬
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
。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
一者、唯心识观。
二者、真如实观。
┴┴┴┴┴┴┴┴┴┴┴┴┴┴┴┴┴┴┴┴┴┴┴┴┴

唯心识观又可以分成二类,但是一开始是相同的,那就是
了了分明的数息观,心中很清楚的知道现在身体的情况是
出息是入息、是在作什麽活动,持咒或称名..。专心一意
不能东想西想(随心所缘)。这个练久了可以得到「色寂三
昧」。

得到色寂三昧之後,学者有二个方向可以选择,一是选择
进行「奢摩他观」心法,这就是“止法”。另一个选择就
是「毗婆舍那观」心法,这就是“观(佛)法”。

止法即是空观,菩萨说止法是「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
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离分别故。」而观法则相反
,地藏菩萨说:「观法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
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习想见佛身”也就是观
佛境界的法门。

能见佛身就是一种感应,有感应之後我们就要运用上卷所
教的「谛观思验」确定是否真正相应,这样的抽丝剥茧後
经义一目了然,确知上下卷经文是互相辉映的,哪里有什
麽「文冗漫不可读」?

止(空观)和观(佛观)都是唯心识观,那麽真如实观又是什
麽?稍待一下再来。
Fri Dec 7 16:16:21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