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观色无常-3]
#1
hank
 本文由 abstsai (白非白) 授权转贴

[观色无常-3]
世尊一生弘法的主轴中是照著四圣谛的主轴在走的,“观”四圣谛是佛法修行的主
要技术层面的问题,就算世尊入灭前的说法已不再强调“观”而强调“信”法,但仍
不忘提醒未来的佛子们要了知无常的真象。

世尊在弘法的开头说观诸法无常的法,而其中“观色无常”大概就是世尊第一个强调
的方法,不管是初学或已有基础的行者,不管是外道或佛弟子,世尊同样都以观色
无常作为开宗第一义。

我们来看看《杂阿含经》里的记载,在卷一和卷二的四十经里世尊对谁说了什法:
====================================
[杂阿含经卷第一]
1-15经主要全是观色无常的主题,同时并及於苦空非我的结论。
16-32对异比丘,罗云,劫波,舍利弗等人说色是无常,及苦空无我(阴)等。
------------------------------------
在32经之前看不出如何观色无常的方法,这些人都是已有修行基础的人,所以可能
因此才没多说观色无常的方法,另外也有一种可能,就是阿含收集的是简说,详说
的应该在别的经里才得见。

====================================
[杂阿含经卷第二] (仍是以“色是无常”为主轴)
33-35对比丘,五比丘,三正士出家未久(有阿[少/兔]律陀.难提.金□罗),
36-对比丘讲要依自洲法洲,也是由色无常观起
37-世间世间法,世人无目非世尊过,强调色无常苦空非我。
38-不和世间唱反调,但是不管认为有或没有,色苦空非我仍是存在的,只是世人
看不见。
------------------------------------
前面 1-35经的内容主要是记载世尊对学子们建立无常的观念和方法的简论,但是
行者普遍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我怎麽知道我观出来的现象是对的?”,的确,这
几乎是每个学者都会问的问题。

世尊在三十六经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T02n0099_p0008a23)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异洲不异
依。比丘。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

洲的意思是大的陆地,区域,自洲就是自己所在的区域,所以比丘戒律中有一条戒
是:在日落後到天明前不能吃食。经律就是如此记载:“若自洲日斜至明相出食。
非时食者。若食或自或他。(皆犯戒)”(T45n1905_p0913),为何要强调自洲?
在中国地区和美国地区的吃食时间不同,甚至各地风俗也有一些不一样,所以入境
随俗,比丘到了美国不能依照中国的时间作课。

世尊要学子们依照并保持自己的习惯行禅,所以说“住於自洲”,自己的习惯就会有
自己的方法,例如有人喜欢倒吊,有人喜欢躺著,有人喜欢永远单脚站立,有人喜
欢不必洗澡,有人喜欢呆在日头下..等等,世尊说这些都无妨,各人可以“住於自
依”,只要学子们是依照世尊所说的法而修行。在世尊佛法的区域里叫“法洲”,遵
守世尊所教的去作叫作“法依”,所以只要学子是“法洲法依”,各人的习惯不重要,
例如大迦叶,在家时本来是公子哥儿,但出家後精进无比,连洗澡都没时间,身子
臭得没人愿意和他坐在一块儿听世尊讲课,世尊也不为意,把他叫到身旁坐著,不
让他影响别人,还夸赞大迦叶是头陀(苦行)第一。

为何习惯不重要?因为重要的是“心的方向”。心的方向也就是思想,前面 1-35经
世尊的主题是观察“无常,苦,空,和无我”,由於人的问题是由於“忧悲恼苦”所
致,世尊於是要学子们思考:「何因生忧悲恼苦」。

有同学问“我知道苦空无我啦,我也相信苦空无我,但是观察这个有什用处呢?”,
如果同学们一生无苦无恼,那麽可喜可贺,你有一个完美的人生,那就不用学佛了,
因为学佛是要使人离苦得乐,此世无苦的人自然不会觉得有学佛的必要。

世尊说忧悲恼苦的起因是因为“系著”,意思是心被困绑住了,困绑了自然无法自在,
不自在当然就无法解脱,世尊告诉学子们,要如何去观察还没生的忧悲恼苦是如何
生出来的,同时要观察已生的忧悲恼苦如何增大的。

比丘们当然是不明白才会发问,於是“诸比丘白佛。世尊法根.法眼.法依。唯愿
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於是世尊开示“如何观察一个未生的忧悲恼苦是如何发生的?一个已生的忧悲恼苦
是如何增大变严重的?”,那是因为“色系著色”,耶?这是什意思?色被色困绑住
了?先别急,世尊还有下文:“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要把完整的句子列出来
才能加以思惟:“色系著色,受系著受,想系著想,行系著行,识系著识”。

人们因为系著而生苦恼,系著即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定格”的现象,例如我们爱上一
个地方的风景汤屋,常常会回想起当时看著美景泡汤时的美好回忆,心中想著日後
还要再回去重温一下,万一不能如愿,那就成了苦恼,这个回忆就是系著,也就是
当时的“定格”。

美好的回忆也许不一定会有苦,有些人虽不能重温一下,但回想起时,至少会有些
甜甜的,可是,万一定格的场景是不好的回忆呢?答案就很清楚了。而有些美的东
西是会变的,例如美美的汤屋山景成了浊水河床,所以世尊一再强调没有任何的色
是可以“常□,不变易,正住(永远维持)”的,色是如此,受想行识也是一样。

世尊说“善哉。善哉。比丘。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已,变易离欲.灭寂
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
著。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盘。“

这里的涅盘一词世尊只定义为“安隐乐住”,色是如何变易的?色是如何生出忧悲恼
苦的呢?很多同学的”知道“只是“相信”,并不是真正的观察到“色生出忧悲恼苦”
的详细过程。只有真正了解色如何生出忧悲恼苦的变易法後,才能阻断色生出忧悲
恼苦的现象,阻断後才能不系著,不系著才没有忧悲恼苦。

世尊的意思很清楚,不管我们用什麽方法,只要是能使我们清楚的观察到色生出忧
悲恼苦的过程的,那就是我们的法洲,我们的法依,各人习惯的方法是自洲自依,
目的是进入世尊的法洲法依。色是如此,当然“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经记
载“佛说此经时。十六比丘不生诸漏。心得解脱。”,一下子就有十六位老老老师兄
们得道了。

但是若依自洲自依却无法观察到忧悲恼苦由色生出的过程呢?当然这就表示那个自
洲自依是有问题的,所以世尊在成道之前也作过了许多自洲自依的事情,世尊□体
过,在坟间住过,吃牛大便过,吃死动物过,吃腐果种子或树叶过,睡钉床过,倒
吊过,以泥涂身过,不躺卧过,不洗澡过..然而世尊的苦行并没有使他悟道,他反
而是吃饱了,心情□快的在舒服的草堆上打坐时悟道的,那麽世尊赞叹大迦叶的苦
行,为何没有定“比丘一律不准洗澡”的规定呢?因为世尊只需要学子们把目标确定
在法洲法依就好,各人的习惯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当然自洲自依也不是没限制,最
起码的规□就是根本戒。

在阿含里,世尊不断的强调修行者会有“自证自知”的现象,自证自知是由於各人的
自洲自依的不同,因而观察到的过程会不同,是故张三的经验不一定能用於李四,
也就是老小子吃包子,小小子不会饱的原因。虽然有自洲自依的问题存在,但世尊
仍提出了一些方法给那些无洲无依的学子们一些可用的方法,那些法即是各种禅法
或观法。

不过世尊也感慨的说,他所教的法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而去实行,在第三十七经和
三十八经里世尊就感叹的说“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对於没眼睛的人当
然不能用视觉教学法,这里世尊指的是心盲者,而不是真的盲人。心盲的修行者无
法去“看见”世尊指出的“世间世间”法(现象),这里世尊用了“世间世间法”一词,
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世间以外的世间”,或是“比世间更大的世间”,有的经典是译为
“出”世间,意思同样都是“超越世间”(的□围)。

虽然盲者很多,但世尊仍用心的为少数不想成为盲人的学子们提出解题之道,世尊
指出要悟道的方法不在於肢体方面的技能(例如各种苦行神通),悟道其实是存在
於日常之间的行住坐卧里,所以世尊的法是由呼吸开始的,呼吸的音译是“安那般
那”,它是世尊所教的观法之一,通常也称为“安那般那观、安那般那念、阿那波那、
安般守意、安般念、安般念出入息、念无所起、息念观、持息念、息念、数息”等
等也是一大堆译名,安那般那是“安那”和“阿波那”二个词结合起来的,安那是吸气,
阿波那是吐气。

本来是单纯的呼吸法,可是中文译名有“数息”一词,有些聪明过度的人就用热狗解
法加以解释,何谓数息?那就是“万摸吐摸”的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数个不亦乐乎,
咦?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如果是万摸吐摸的数个没完,那麽又怎可能会译为
“念无所起”或“息念”呢?

热狗解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不了解的名词解释得头头是道,这是一代大家柏杨
先生发明的词儿,当全国无人明白什麽是热狗时,柏先生指出,那麽一定会有专家
跳出来解释给笨蛋国人明白道:“热者,高温也,狗者,动物也,热狗者,高温之
动物也”。於是“数者,万摸吐摸也”,後生小子们只好自摸个没完没了。

世尊是要我们由“呼吸”观察起,不是要我们由自摸开始,用词不对的话,一字之差
整个就走样儿了,有人上饭馆儿叫了肥肠配饭,伙计儿把饭拿来了,站在堂中间扯
开嗓子叫道“是谁要饭?”,啊?客人你看我,我看你,心里嘀咕著“有要饭的人上
馆子的吗”,接著肥肠也来了,同样儿大喊“这是谁的肠子啊?”,这,谁吃得下啊。

当同学们数数儿数个不停时,心里挂念著“阿我是数到第几了?”时,连皮□都没时
间去抓一抓了,怎可能去“觉观”到色的生灭变化?有同学会问,那世尊到底有没有
教我们安那般那的“真正”方法?

答案是当然有,只是安那般那的“真正”方法不止一个,我们可由很多方法中选择一
个作为各人的自洲,自依,选好了自洲自依,才能进一步去谈那些观察到的色受想行
识的种种变化。

(未完)
(作者白非白授权连载)

----------------
~~~~~~~~~~~~
半生无一得,三世有所失。
古圣唯一道,人心知不知。
~~~~~~~白非白~~
Thu Oct 30 22:22:34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