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徐老师最新著作的文章,将刊载於禅门法语新知赠阅丛书33
集「法华无字经」,是专门针对初入佛门的学佛朋友,以最白话又现代的
文笔,介绍大乘佛法之传承、考证以及坚毅不拔的菩萨道精神。阅完本文
後,必定将令您更加钦佩玄奘大师的志节与才华,更重要的是,必定将除
去您对大乘佛教与藏密之内心疑惑与挂碍。
《欢迎广为流通,功德无量。》
去年(西元二○○○年)农历二月初五为佛教圣师玄奘大师一千四百
岁圣诞,记得当时笔者与圣佶法师回到海明寺参加庆典及法会,并拜见悟
明长老,聆听长老开示。玄奘大师(唐三藏法师)的生日很好记,即是西
元六○○年二月五日,所以大师弘法、译经的年代距今已将近一千四百年
了。这次海明寺举办的献供大典暨玄奘大师圣诞纪念法会,乃以此殊胜功
德祝祷国运昌隆,军民安乐。且由悟明长老担任主任委员,了中、净心、
净良、明乘等长老担任副主任委员,另外还有各党政高层也来同沾法益。
在这中国佛教重要的纪念日子中,悟明长老这样开示道:「玄奘大师
是我国历代以来的一位高僧,唐朝贞观三年间出塞西行,留学印度十七年
,回国後在二十年间译出一千三百馀卷经典。其气魄之雄,成就之大,可
谓旷古傲今,空前绝後。他不但是一代高僧,更是伟大的留学生、翻译家
、旅行家及语言家(玄奘大师精通印度九十种方言)。当玄奘大师载誉归
国时,受到唐太宗及文武百官,还有长安城数十万百姓的热烈欢迎,盛况
空前。其德行、学养、志节,真可谓古今第一人。」
其实,悟明长老对玄奘大师有一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情感,例如,
当初筹建玄奘大学;又如,自中国大陆迎回玄奘大师的头骨舍利,当时中
国政府还专派内地佛教界高层长老组团一路护送舍利回到台湾,并安奉於
玄奘大学。此外,圣佶法师有许多次拜见悟老时,只要一提到中国内地佛
教复兴,悟老总是极具重视的口吻,勉励我们要把正法带回内地。
(一)为西洋人所推崇的玄奘大师
前些日子,笔者观看有线电视「国家地理频道」所播出的「玄奘大师
专辑」时发现,连老外都那麽推崇唐朝玄奘法师,对人类文化、地理、考
古以及佛学上的卓越贡献。
在西元六世纪即将结束,七世纪就要开始的「世纪之交」的三年里,
中国社会正处於隋文帝开皇後期的「盛世」时期,朝野上下沉浸在一片太
平盛世的景象里。可是大家万万都没想到,十五年後,这个大隋朝政权会
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并为一个更强盛的新政权(唐朝)所取代。「一将
功成万骨枯」,於封建时代,每一个新朝代的建立,都是踏著数以万计的
骷髅所堆砌而成的。
当时的人们也绝不会对他们身边先後出生的两个男孩给予特别的关注
,然而这两位不平凡的生命,不仅创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奇迹,且更
创造了世界的历史、宗教和文化上的奇迹。这两位年轻人,便是唐太宗李
世民和唐三藏法师玄奘大师,前者为现实世界的天才领袖,是大唐盛世的
缔造者;而後者则是精神宗教界的天才领袖,且对於中国大乘佛教的兴起
,更是开拓始祖。
为什麽欧美的地理、考古及人类学家,会这麽推崇玄奘大师对於世界
文化的贡献呢?最主要是因一千三百年前,欧洲大陆还处於黑暗时期,更
无文化、考古可言,可是在遥远的东方中国,玄奘大师却已花了将近二十
年的时间西征取经,且在这长逾五万里的漫漫征途,其艰难险阻和美妙神
奇都是人们所难以想像的。这次西征可谓「死亡之旅「,因为除了千山万
水以及山高路远不用说之外,还有流沙、瀚海,更可怕的是道路不熟,饮
水和食物短缺,在气候冷热变化莫测,以及豺狼猛兽不时出没的恶劣状况
下,只凭玄奘大师一人单枪匹马的前行,还能活著回来,这真是奇迹啊!
於唐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玄奘大师留学印度的取经、探险
之旅接近尾声了。大师准备载誉回到祖国(中国),可是许多印度的国王
、君主实在很欣赏玄奘大师,便千方百计的挽留他,甚至劝玄奘大师不要
回去大唐国,乾脆就留在印度接受封地及无尽的荣华富贵,可是都一一被
玄奘大师给拒绝了。
後来印度的戒日王和鸠摩罗王,眼见实在无法「硬拗」的把玄奘大师
留下,只好再连同北印度的乌地多王、跋吒王等,各大国王亲率骑兵卫队
数百人,一起来欢送大师。由於这趟回程,是诸印度君王以国家军队的兵
力来护送,所以途中便顺利多了。
当玄奘大师的车队来到长安城外时,光是这些负载经书、文物、宝藏
的马车就有二十辆之多,而唐太宗亲率文武百官及长安数十万百姓夹道欢
迎,其群众人墙更是排到数十里外。当时的官员就曾这样描述著:「昔日
如来创降迦□,弥勒初升兜率天,龙神供养,大众围绕,虽不及彼时,亦
遗法之盛也。」长安城的百姓们,都见到玄奘大师回京城的车队上空,有
五色绮云环绕,并现五色祥光,宛转涵盖在经、像、文物上,纷纷郁郁,
周圆数里,若迎若送,至寺而微。
唐朝祖国人民几乎将玄奘大师当成民族英雄般的看待,那种无比强烈
的民族情操,印度护卫队的军人看在眼里,亦深受感动。而唐太宗也很爱
戴玄奘大师,常常有意无意的告诉玄奘大师说:「您还俗好不好?帮朕治
理朝政,看您要什麽封侯、大臣,朕都答应您。」可是玄奘大师却毫不考
虑的加以回绝。
唐太宗除了庆幸我大唐王朝有这麽一位成就非凡的僧人之外,更对玄
奘大师西征印度十七年的日子深感好奇,还亲自去向玄奘大师讨教西征取
经之事。於是玄奘大师便告诉皇上:「贫僧准备花一年的时间,将这次印
度取经之事详加记载,到时吾皇就可一探贫僧西征之种种经历了。」於是
玄奘大师便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这可不是民间杜撰的小说「唐三
藏西游记」所可以比拟的。
据「大唐西域记」所载,玄奘大师当初是先到玉门关,再出城进入戈
壁大沙漠,而第一个来到的国家是中国的新疆,随後一路来到北印度,以
及莲师的故乡乌丈那国,游遍了全印度,共经历一百三十三个国家。很令
人赞叹的是(连外国人都赞誉有加),玄奘大师每到一个国家,都详细的
记录了该国的幅员、城郭、地形、道路、河流、土质、作物、出产、气候
、民风、文字、服装、货币、君王、国政、寺院、僧侣、外道徒、修持法
门等等。这种比美现今科学、考古以及地理探险的记载,就连当今外国人
都惊叹不已。
玄奘大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其记载的国家之多,内容之丰富、
详实,不仅超越了以往所有类似的著作,就算今日同质性的游历探险、地
理考古之著作,也都望尘莫及。所以此书无论是对中国地理文化学的贡献
,还是对印度文化的贡献,都可谓空前,难怪老外对玄奘大师备加推崇。
(二)大乘菩萨精神的实现-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於二十五岁之前,在中国境内四方求学,前後共追随了十三
位佛教高僧学法,这些经历,奠定了玄奘大师学识渊博的基础,而另一方
面,玄奘大师在当时的佛教界亦小有名气。可是玄奘大师也发现,各家学
说互有宗派,深浅不一,见解分歧,甚至对立门互之见深矣,往往令学佛
的人不知从何学起。玄奘大师自思惟著,如果这样演变下去,会伤害到佛
教在中国的生命力及延续。於是玄奘大师便发下大愿,自己要亲往西方印
度留学,将佛陀的遗教精髓,原原版版的带回中国,以振兴中国佛教,救
济众生慧命。
於是玄奘大师便约了一些同参法友共襄盛举,当一切计划就绪後,大
夥们联名签署,向唐朝申请出国取经。大家满怀期望的等待好消息的到来
,结果朝廷没有批准这项计划,其理由是:「现今唐朝初建立国,百废待
兴,各地亦传有叛乱动□,所以你们还是暂时不要出国才好。」
经过政府的这一记「闷棍」一敲,大夥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似的,「
无法度啦!」毕竟国家政令还是要遵守的。可是玄奘大师每每想到振兴佛
法、续佛命脉的重要,就热泪盈眶,久久不已。於是暗地里执行著自己的
「A计划」,有空档时,玄奘大师就到处去学西域各地的语言、文字、方
言,有点像许多人要出国留学前,先到北市补习街去把英文学好一样。且
这样还不够,为了西征的漫漫旅程,非得要有过人的体力不可,於是玄奘
大师又有一点像歌手要办演唱会一样,先锻练好体能,故早晚必须走三千
公尺,上健身房,练哑铃、单□、举重等,以增强翻山越岭的能力。
所以年轻时的玄奘大师,可不是一位只会念书的书呆子,而是一个有
心实现大乘菩萨道精神的人。什麽是「大乘精神」呢?即是自利利他,广
利、救度天下苍生,共同成就无上佛道的精神,这与小乘佛教的自利、自
了精神有极大之不同。眼看其他同参,有些是畏惧政府的禁令,有些则是
心生退转,但玄奘大师还是积极准备西征取经。终於在唐太宗贞观三年,
从长安城出发,西行经过秦州、兰州、凉州,到达敦煌,然後经玉门关出
境。後来到了唐朝的属地「高昌」,高昌国王也很欣赏玄奘大师,希望玄
奘大师能留在高昌,不要去取经啦!可是玄奘大师还是回绝了高昌王的盛
情。
玄奘大师并不因其他同参退却「落跑」而意志消沉,反而更加对自我
要求,如无法取得真经,就算死在他乡亦在所不辞。
这次玄奘大师在出国取经之前,就已经魔难重重了。首先,是朝廷下
了禁足令;其次,是同参道友纷纷生转退心而打消西征的念头;第三,则
是有些地方官员怕惹事上身,因此而逼迫玄奘大师回京城去。很幸运的是
,慧威法师暗中相助,密遣两位弟子护送玄奘大师出境。
而出了玉门关之後,一路上有许多强盗集团出没,虽然玄奘大师屡遭
盗贼抢劫,可是这些盗贼多为玄奘大师的慈悲愿行所感化,因此有好几次
,玄奘大师都终究得以脱困。可是,有一次玄奘大师在途中遇到信奉外道
的盗匪,这班盗匪每年秋祭时,都会捉美丽的少女来祭神,这次捕抓到玄
奘大师,看他长得清秀端庄且仪容伟丽,於是就选中了玄奘大师来当祭品
,准备献给天神。
一同被捉来的人当中,有许多人都为玄奘大师向盗匪求情,甚至还有
人愿代玄奘大师而死,可是都徒劳无功。就在匪徒的大刀快要砍下之时,
玄奘大师说:「等一等!不必急,请让我安心欢喜的取灭入涅盘吧!」说
完了,玄奘大师双手合十,一心诵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在诵
念的同时,忽然雷电交加,黑风四起,飞砂走石,河流涌浪。惊睹这种大
地变色、恐怖极致的场景,这班盗匪心生恐惧,一问之下才恍然大悟,哦
!原来他们将要处死祭神的,就是圣僧玄奘大师,真是罪过!罪过!
於是这夥匪徒纷纷在圣僧前忏悔谢罪,并皈依玄奘大师,弃暗投明,
玄奘大师也终於大难不死,逢凶化吉。民间小说「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
爱吃唐僧肉的故事,也就是这样被引述、幻想出来的。
後来,玄奘大师进入西北戈壁大沙漠时,不慎将自己的饮用水全打翻
了。真是「千里之资,一朝斯罄」,远望前面一片漫漫黄沙,玄奘大师不
知道该往何处去,只好掉头往回走。可是走约十馀里路时,心里又想著:
「当初发大愿,若不到印度取经,绝不东归一步,如今何故走回头路呢?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可贪生怕
死!」於是玄奘大师又往沙漠方向西行而去。
一连五天四夜,玄奘大师滴水未沾,口腔乾裂,腹内如焚。到了晚上
,伸手不见五指,鬼火处处,惊风阵阵,但玄奘大师实在是太累了,终於
不支倒地。玄奘大师想著,若为兴我大乘佛教之誓愿而死,亦在所不辞,
於是心中升起了无限悲愿,并默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在
昏迷之中,忽然一阵未曾有的清凉从头顶而下,这股清净无杂的凉意,如
同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水般的「透心凉」,比在酷热的夏天吃刨冰还舒服
。过没多久,玄奘大师精神百倍,睁开眼睛,复苏身体,於是又西行而去
。走没几里,马儿忽然不走了,哦!原来眼前有一片绿洲,及丰沛的水源
,这真是太好了,感谢观世音菩萨的护佑!於是玄奘大师补充水源,且令
马匹吃草饱餐之後,又继续踏上西征之路了。
而上述这段故事,又被小说家在「西游记」中,改写成唐三藏来到火
□山,觉得酷热无比,於是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一用,顿时酷热化成清凉
。且在「西游记」中,唐僧每次只要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大灾难时,观世音
菩萨都会现身相救。不过,不论是小说中,还是现实世界里,当我们遇到
苦难时,都可效法玄奘大师,将万缘放下,至心至诚的诵念「南无大慈大
悲观世音菩萨」,只要虔敬,心诚则灵。走笔至此,笔者回想起一年前,
家父身逢劫难,差点一命呜呼,笔者当时就是代家父於佛前向观世音菩萨
祈求,家父才蒙佛护佑救回一命。读者可参阅禅门法语新知赠阅丛书第三
十二集「阴阳眼」,书中有许多详细介绍(您可亲索或来信索阅,或上「
佛网」参阅电子书皆可)。
(三)捍卫大乘佛法的先驱-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来到印度後,便马不停蹄的到处参学,游历许多国家。由於
玄奘大师的聪明才智,以及佛学上的成就,再加上精通各国语言,所以许
多国家的君王都非常赏识他。玄奘大师留学印度期间,更是就学於印度最
大的佛教学院「那烂陀寺」,且依止在戒贤法师座下修学大乘佛法。
就在玄奘大师即将毕业前夕,鸠摩罗王派遣使者来到那烂陀寺,想邀
请玄奘大师前往一会。可是,另外这方面,玄奘大师正积极准备到戒日王
的处所与小乘学派的僧团法战,因为印度小乘学派的许多领导僧侣早已下
了战书,要向这位来自中国的留学僧讨教一番,因此戒贤法师便借故回绝
了鸠摩罗王之邀约。当鸠摩罗王得知使者回报之讯息後,极为震怒,并再
修书一封,急速传到那烂陀寺,其信中说道:「如果不立即派遣玄奘大师
前来我国,我便索性做个恶人,连菩提树都可以毁坏了,又何况是小小的
那烂陀寺呢?若不从吾王之意,我国必发动大象兵团将贵寺踏为平地。」
於是,为了避免一场大灾难,玄奘大师只好随使者前往会见鸠摩罗王。
戒日王听说玄奘法师被鸠摩罗王强行「请」去会见,心中大怒,并下
战书,若不将玄奘大师送回,将不惜与鸠摩罗王一战。(因玄奘大师与小
乘教派的法战日子将近,且这次大会还是戒日王主办的,这鸠摩罗王也太
不给面子了!)鸠摩罗王眼见两国之间即将爆发战争,知道情况实在不妙
,便亲率象军两万,乘船三万艘,一路护送玄奘大师回到戒日王处所。
(1)大乘、小乘以及外道之法战
玄奘大师这样感叹说道:「佛陀所传之教义真谛,主要在於应时、应
地、应闻法者之宿世根器因缘、法缘,以及当时领受能力而为其开示宣说
的,所以不同的人,根据他们根性之差异,便有不同的了悟与理解。」
玄奘大师又说:「佛陀入灭距今已是很久远以前的事了,在印度,佛
教各派之间的说法皆不相同,有的佛教宗派说佛已入灭一千三百年,有说
一千五百年,也有说九百多年的(读者必须再加上一千四百年,才能换算
成今日之时间,因为玄奘大师是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人。因此南传佛教大
多说佛陀入灭已二千五百年,而北传的大乘佛教、禅宗或密宗,则认为佛
陀入灭距今为三千年。所以光是在玄奘大师的那个年代中,各流派间对於
佛陀入灭之说法就因传承之不同而有所差异了),而现今信徒是依据自己
理解力之不同而来解析佛教教义。」
「就因如此,所以部派对峙,各立门户,种种诤论如波涛腾涌。各种
异说持论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出离生死苦海。在印度共有十八个
部派,都各执自己的法见、我见、教义,也都想争在佛教界的主导权,因
此纷争不断。」
为了筹备这次全印度的佛法辩论大会(法战),戒日王可谓费尽心思
,共有印度的十八国的君王亲临会场,且大、小乘的僧侣有三千多人与会
,婆罗门及外道共推派两千人参与,印度那烂陀大学亦派遣一千位僧侣参
加(包括玄奘大师,且为总领队长)。此外,还有一些王公大臣、高层上
流权贵,以及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亲侍左右,场面宏大,华丽庄严。紧张!
紧张!大会开辩、法战在即啦!
这次法战(佛法辩论)的总辩主即是唐僧玄奘大师,他以大乘思想为
主,写下一篇阐述佛陀教义的论作,依次序的系统整合,呈现在大会场上
。各个门派百攻不下,即使鸡蛋里挑骨头,针缝里挑沙粒,都找不到玄奘
大师对大乘佛法论述的破绽。後来戒日王和鸠摩罗王更将玄奘大师的论著
悬挂在大会场外展示,并当众宣布,若是任何人能攻破玄奘大师论著中的
任何一字,则玄奘大师便会被当众斩首以谢罪。
经过五日,与会的数千名论师、学者、僧侣,都无人能攻破玄奘大师
的论著之中任何一个字。此时小乘教派弟子,与外道徒开始紧张啦!「这
还得了!要是让大乘教派得胜,那我们以後在印度宗教界哪有脸见人啊?
况且还是败在外国留学僧人的论说之下,这更没面子了!」有些外道徒便
开始动歪脑筋,准备联合起来用计谋陷害玄奘大师。但这消息传到二王耳
中,戒日王下令:「如有一人伤触玄奘者,斩其首;毁骂者,截其舌。若
欲申辩法战者,不拘此限。」这才震慑、制止了邪徒的歹念。
这场法战历时十八天,玄奘大师终获这场辩论大会的胜利。而这场号
称当时印度宗教的世纪之战,真可谓惊心动魄,来参加者可都是各地佛寺
的优秀代表、长老、论师,皆非等□之辈。更重要的是,「法战」是拿自
己的生命来赌的,也就是说话算话,绝不是像现今许多人在电脑网路上随
随便便的恶意攻击谩骂、谤佛谤法、诋毁诸祖师菩萨的大乘思想论著所能
比拟的。虽然现今是民主时代,有的人爱怎麽说就怎麽说,就算否定大乘
,毁佛谤法,在人间法律上也是不用砍手砍头的,但是在因果定律上,则
要自负因果业报了,初学佛法者不可不小心啊!
(2)将功补过的世亲菩萨
当玄奘大师游学到阿逾陀国时,在首都城西南方五、六里处,有一座
旧寺院,玄奘大师说:「这座佛寺,就是无著菩萨当年夜晚飞升到第四层
天『兜率天』,聆听补位佛(弥勒菩萨)说法的地方。无著菩萨在慈氏弥
勒菩萨处,学习『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论』及『中边分别论』等。
佛寺旁有一佛塔,就是当初世亲菩萨临终往生兜率天後,从兜率天返回地
球会见无著菩萨的地方。」
无著、世亲两位菩萨是亲兄弟,哥哥(无著菩萨)一生修持大乘佛法
及奉行其教义,而弟弟(世亲菩萨)则原是小乘佛教部派的论师,当他尚
在小乘宗派修学时,对於大乘佛法的教义有意见,且很不以为然,甚至攻
击大乘学派。而当兄长的无著菩萨,看弟弟这样下去真是造无量口业,更
影响别人走入歧途,将来命终恐招拔舌地狱及无间地狱之苦。
根据「大唐西域记」所载,玄奘大师游经世亲菩萨的故乡时,在当地
名山古刹积极探访下,证实了一段无著菩萨救度世亲菩萨远离地狱恶报,
且回小向大、弘扬大乘佛法的故事。
无著菩萨於佛陀入灭後一千年出生,他承受前辈遗风传承,在弥沙塞
部出家修习,不久改信大乘佛法。而他的弟弟世亲菩萨则在一切有部出家
受戒,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以小乘佛法的修学为主。由於世亲菩萨的世
智聪辩非常犀利,反应敏捷,因此在小乘经教方面小有成就。但在一边修
持佛法当中,却没注意到自己生命中细微的我慢心也一边的在增长之中,
分别取舍心亦遮盖了他的心灵,所以行为上渐渐转而批判大乘佛法。
无著菩萨眼看自己的弟弟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尤其世亲菩萨是这麽的
聪明,又是众人之中的影响众,看他攻击佛陀遗教中的其他宗派(大乘佛
法),这是毁佛谤法的极大重罪。对他自己而言,它日必招无间地狱苦报
;而他不当的言论思想,更会误导一大堆信徒盲目修行,造下斗争、谤法
之罪业,真是祸害众生无量。无著菩萨极欲想个办法来救度自己的亲弟弟
,後来临机一动,心中自有盘算,於是便请门徒转送一封书信给世亲菩萨
,信上写著:「哥哥身患重病,将不久於人世了,您这做弟弟的可否来我
住处聚一聚呢?」
当世亲菩萨接获这凶兆之家书後,便连忙火速赶往无著菩萨之住处,
想要探望自己的哥哥。而这一方面,无著菩萨早已安排徒弟们在房舍旁边
念诵大乘经典,就在此时,世亲菩萨无心的闻得了大乘佛法之精义。世亲
菩萨果然聪明过人,当他听到大乘佛法真正的内涵之後,心中深深的反覆
思索与反省著:「自己过去因没接触此深奥的大乘佛教之教义而生误解,
再加上自我习性上的偏执、法执,无形中分别取舍、疑毒之妄心升起,因
而蒙蔽了自己真正的智慧,造下了毁谤佛法之地狱重罪。更糟的是,还因
此影响了许多人盲从跟进,修行上走入歧途,唉!真是罪过!罪过!」
「既然我这舌头是产生谤法罪恶的根源,我现在就应该将它割除。」
於是世亲菩萨顺手拿了一把快刀,准备就要割下自己的舌头时,无著菩萨
当下适时制止,并对著世亲菩萨说:「大乘佛法是佛教最高的真理,被诸
佛盛赞,为贤圣们奉为正宗。您能够及时觉悟,这是再好不过了。您从前
用舌头诋毁大乘,现在就应用舌头来弘扬、赞美大乘,这样弥补过失,改
正错误,不是很好吗?」世亲菩萨於是在佛前发下誓愿,他将尽形寿,以
毕生精力显弘大乘法义。无著菩萨一听世亲菩萨这样的誓言後,嘿!嘿!
嘿!病就好了。从此,世亲菩萨便虚心的向哥哥请益大乘教义,且更深入
钻研,并写下一百多部宣扬大乘佛法的论著,广为流传,度众无数。
禅门 无著虚风 敬笔
出处
http://www.buddhanet.com.tw/article/gg33-3a.htm
--
受过高等教育没什麽稀奇,很有钱也没什麽好稀奇,
只有当一个有颗温暖的心,这些特质才会变得有价值。
--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68.209.157
※ 编辑: Jack0 来自: 218.168.209.157 (11/22 12:09)
※ 编辑: Jack0 来自: 218.168.209.157 (11/22 12:29)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 218-168-209-157.dynamic.hinet.net海
Jack0 在 06/11/22 12:55:25 从 218.168.209.157 修改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