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1
Har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依据早期佛教圣典《杂阿含经》所说,有两点差异:      
> 1.佛陀是「无师自悟」者,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他生长在一个没有佛法的世界里,
>   依著自己的修学,敏锐地观察与思惟,觉证了缘起与四圣谛之真理而解脱。
>   但阿罗汉弟子们则是在佛陀的教导下,才能同样地觉证了缘起与四圣谛之真理而解脱
>   的。      
> 2.佛陀是「人、天之师」,他有无比的教化能力(例如:十力),教导了人间与天界的
>   许多众生,使他们也能觉证缘起与四圣谛之真理而解脱。
>   可以说,佛法因为佛陀的出现而得以在世间广为流传,佛陀开启了世间一个有佛法流传
>   的时代。

所以,如果根据这一篇,我们是不是能够说,佛和罗汉的最大差别,是在於
无比的教化能力?

那麽,从原始佛教的角度来说,它所要传授的,仅是“解脱”方面的修行方
法,而不包括怎样才能够获得“无比的教化能力”的方法?

从这一点延伸的思考,也是从原始佛教的角度出发,怎样才能够成佛呢?通
过觉证缘起及四圣谛,似乎只能够让人成为阿罗汉,得以解脱,而无法如佛
一样,具有“无比的教化能力”?

请版主或版上高手指教……
--
┌—————KKCITY—————┐   □  想要成立班系社团站台吗?  
         bbs.kkcity.com.tw          │ □ KKcity即日起开放BBS站申请罗!
└——From:60.48.163.116      ——┘   □ □  免程式技术、硬体成本的选择!!
Mon Nov 20 03:08:57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2
tsai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haryewkun (Har)》之铭言:
> 所以,如果根据这一篇,我们是不是能够说,佛和罗汉的最大差别,是在於
> 无比的教化能力?
> 那麽,从原始佛教的角度来说,它所要传授的,仅是“解脱”方面的修行方
> 法,而不包括怎样才能够获得“无比的教化能力”的方法?
> 从这一点延伸的思考,也是从原始佛教的角度出发,怎样才能够成佛呢?通
> 过觉证缘起及四圣谛,似乎只能够让人成为阿罗汉,得以解脱,而无法如佛
> 一样,具有“无比的教化能力”?
> 请版主或版上高手指教……

舍弃"解脱",佛法还剩下什麽?

另外,请修正你对阿罗汉的态度.
--
┌—————KKCITY—————┐   □□  只要你通过身份认证 ~    □□
         bbs.kkcity.com.tw           免经验、五人连署即开班系板 
└——From:220.129.130.191    ——┘   □□  赶快为班上设个秘密基地吧! 
Mon Nov 20 14:54:0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3
none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haryewkun (Har)》之铭言:
> 所以,如果根据这一篇,我们是不是能够说,佛和罗汉的最大差别,是在於
> 无比的教化能力?
> 那麽,从原始佛教的角度来说,它所要传授的,仅是“解脱”方面的修行方
> 法,而不包括怎样才能够获得“无比的教化能力”的方法?
> 从这一点延伸的思考,也是从原始佛教的角度出发,怎样才能够成佛呢?通
> 过觉证缘起及四圣谛,似乎只能够让人成为阿罗汉,得以解脱,而无法如佛
> 一样,具有“无比的教化能力”?
> 请版主或版上高手指教……
可参考这两篇文:
2109     09/19 notself      ◆ 如来与阿罗汉的差异
2110     09/19 notself      => 如来与阿罗汉的差异
这两篇我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这里稍微整理一下自己的读後心得。
就我读完後得到的结论是:
1.如来跟阿罗汉的差异仅在於是否为「自觉」。
   这点可以从SA.75经中,世尊说明二者差异的部分
  「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於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
   从这里得知。
2.提到十力的部分,十力是如来与弟子之差异,而非与阿罗汉之差异。
3.阿罗汉这一词在古印度是指真正解脱圣者,而不是佛与其解脱弟子之分别称谓,
  所以有些外道也问佛陀的弟子其导师是否为阿罗汉。
4.当佛陀证悟後,教导了五比丘证阿罗汉之时,当时世间上是有六位阿罗汉。

上面仅是个人心得,如有错误。请指教。

所以这里小弟试回答你的问题,
你问:「从原始佛教的角度出发,怎样才能够成佛呢?」
  在我看来,原始佛教并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佛陀教导我们的是
如何解脱,并且证得阿罗汉。

至於第二点"无比教化能力"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十力是如来与弟子之间的差异,
而非与阿罗汉之间的差异。 所以阿罗汉同样是具有教化能力的。
--
┌—————KKCITY—————┐ KK免/费/拨/接 
         bbs.kkcity.com.tw          电话(1):4491999 电话(2):4058-6000
└——From:59.124.167.196     ——┘帐号:kkcity   密码:kkcity
Mon Nov 20 16:17:51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4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佛、如来、阿罗汉都只是名称上称呼罢了
    我们回归这些名词的本意:

    佛   buddha    觉者
    如来  tathagata 乘真实而来
    阿罗汉 arahanta   不生、彻底解脱者

    这些词是阐述其意义,在第一义谛之上,
    解脱就是解脱,毋有高下。

    在经典中,也曾独到大迦叶尊者、舍利弗等大阿罗汉被称之为佛 buddha
    甚至同时期的耆那教的尼乾,也被称之为 buddha
    因此很明显的,这些名词的高下之分是後世搞出来的。
    同时,如来十力的说法根据考证,也是部派时期才提出看法。

    所谓如来具有无比的教化能力是夸张了,
    释迦牟尼住世说法的时候,并没有教化无数众生,不然哪还有外道呢?

    阿罗汉同样的也具有教化的能力,
    如果阿罗汉不具有教化能力,第一代阿罗汉教化出第二代的阿罗汉,
    第二代的阿罗汉教化出第三代的阿罗汉,
    如果阿罗汉不具有教化能力,恐怕佛法早就灭了。




※ 引述《warrax (none)》之铭言:
> ※ 引述《haryewkun (Har)》之铭言:
> > 所以,如果根据这一篇,我们是不是能够说,佛和罗汉的最大差别,是在於
> > 无比的教化能力?
> > 那麽,从原始佛教的角度来说,它所要传授的,仅是“解脱”方面的修行方
> > 法,而不包括怎样才能够获得“无比的教化能力”的方法?
> > 从这一点延伸的思考,也是从原始佛教的角度出发,怎样才能够成佛呢?通
> > 过觉证缘起及四圣谛,似乎只能够让人成为阿罗汉,得以解脱,而无法如佛
> > 一样,具有“无比的教化能力”?
> > 请版主或版上高手指教……
> 可参考这两篇文:
> 2109     09/19 notself      ◆ 如来与阿罗汉的差异
> 2110     09/19 notself      => 如来与阿罗汉的差异
> 这两篇我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这里稍微整理一下自己的读後心得。
> 就我读完後得到的结论是:
> 1.如来跟阿罗汉的差异仅在於是否为「自觉」。
>    这点可以从SA.75经中,世尊说明二者差异的部分
>   「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於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
>    从这里得知。
> 2.提到十力的部分,十力是如来与弟子之差异,而非与阿罗汉之差异。
> 3.阿罗汉这一词在古印度是指真正解脱圣者,而不是佛与其解脱弟子之分别称谓,
>   所以有些外道也问佛陀的弟子其导师是否为阿罗汉。
> 4.当佛陀证悟後,教导了五比丘证阿罗汉之时,当时世间上是有六位阿罗汉。
> 上面仅是个人心得,如有错误。请指教。
> 所以这里小弟试回答你的问题,
> 你问:「从原始佛教的角度出发,怎样才能够成佛呢?」
>   在我看来,原始佛教并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佛陀教导我们的是
> 如何解脱,并且证得阿罗汉。
> 至於第二点无比教化能力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十力是如来与弟子之间的差异,
> 而非与阿罗汉之间的差异。 所以阿罗汉同样是具有教化能力的。

--
诸行无常 Anicca vata sankhara,
是生灭法 Uppada vaydhammino;
生灭灭己 Uppajjhitva nirujjhanti,
涅盘无我 Tesam vupasamo sukho.

从菩提树下走过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
--
┌—————KKCITY—————┐KKMAN团队  全新力作  ◎◎KKBOX◎◎
         bbs.kkcity.com.tw          知名歌手通通都有  所有新歌想听就听
└——From:59.112.174.121     ——┘※※ 内容丰富多元的线上音乐台 ※※
Mon Nov 20 16:48:02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5
Har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1)佛陀之名(buddha),应该是在释迦牟尼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是印度民间
   用来普遍指“已经觉悟的人”。

是否只要能够了生死、得解脱,印度民间就称呼为“佛陀”?印度民间所谓的
buddha,是否包含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种属性?

2)能了生死、得解脱,和获得真理,这两者之间,能够划上等号吗?

比方说,物理学正在尝试,要让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之间,找到一个可以包含两
者的理论,这是目前物理学的圣杯,暂时还没有人可以做到。

可以说,这和个人的了生死、得解脱无关。

如果照 Warrax大大的看法,佛学中只有教导人,如何了生死、得解脱,怎样成
为阿罗汉,那麽就和追寻上面的知识无关。
--------------------------
关於教化能力的问题,有一个异议:教化能力的差异是在於强弱,而不是在於
有无。

即使是凡人,只要他领悟了某项学问,他也有教化能力。只是他的教化能力好
或者不好,则有很大差异。

既然凡人都有教化能力,阿罗汉当然也有。所以问题的□结,不在于阿罗汉是
否有教化能力,而是阿罗汉和佛陀之间,有没有差异。

如果根据本文讨论串的第一篇文章,他是认为阿罗汉和佛陀的差异,是在佛陀
具备更强的教化能力,而在解脱的角度来看,两者并无差别。

如果照chuit版主的看法,则是认为阿罗汉和佛陀是指相同的对象。所以两者之
间的教化能力也就没有差异。

但是若这样假设,就有另一个问题:假如阿罗汉和佛陀具备同样的教化能力,
为什麽到了今天,阿罗汉的数量,没有等比级数的增加?

这些都是个人在阅读了各位大大的想法後,心中的疑问。若有什麽不如法的地
方,请各位多加指正。谢谢!
--
┌—————KKCITY—————┐KKMAN团队  全新力作  ◎◎KKBOX◎◎
         bbs.kkcity.com.tw          知名歌手通通都有  所有新歌想听就听
└——From:218.111.8.194      ——┘※※ 内容丰富多元的线上音乐台 ※※
Mon Nov 20 18:24:12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6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haryewkun (Har)》之铭言:
> 总结几位大大的意见,我有几个想法:
> 1)佛陀之名(buddha),应该是在释迦牟尼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是印度民间
>    用来普遍指“已经觉悟的人”。
> 是否只要能够了生死、得解脱,印度民间就称呼为“佛陀”?印度民间所谓的
> buddha,是否包含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种属性?

    如果单纯以了生死、得解脱的定义来说的话,则应称为阿罗汉
    buddha 简略定义则是自觉者,原本的定义并不包含教化(觉他)
    换言之,独觉而不教化者也被称之为buddha

    而当佛教越来越庞大之後,buddha 转化为释迦牟尼的专称
    同时为了强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因此独觉被称之为辟支佛 pratyeka-buddha

    按:曾经有些人将辟支解释为「与佛不同的另一条道路」
        甚至根据中文字面意涵批评辟支是「小迳」,这是错误的。

        因为这纯粹是音译(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
                         贝支迦佛、辟支佛)

--
诸行无常 Anicca vata sankhara,
是生灭法 Uppada vaydhammino;
生灭灭己 Uppajjhitva nirujjhanti,
涅盘无我 Tesam vupasamo sukho.

从菩提树下走过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59.112.174.121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Mon Nov 20 19:02:00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7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haryewkun (Har)》之铭言:
> 2)能了生死、得解脱,和获得真理,这两者之间,能够划上等号吗?
> 比方说,物理学正在尝试,要让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之间,找到一个可以包含两
> 者的理论,这是目前物理学的圣杯,暂时还没有人可以做到。
> 可以说,这和个人的了生死、得解脱无关。

    了生死、得解脱,和获得真理,
    在字面上两者之间不能直接画上等号,
    但就佛教的胜义上来看,不能说完全没关系

--
诸行无常 Anicca vata sankhara,
是生灭法 Uppada vaydhammino;
生灭灭己 Uppajjhitva nirujjhanti,
涅盘无我 Tesam vupasamo sukho.

从菩提树下走过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
--
┌—————KKCITY—————┐   动态歌词 让你成为K歌之王!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59.112.174.121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Mon Nov 20 19:45:18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8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haryewkun (Har)》之铭言:
> 关於教化能力的问题,有一个异议:教化能力的差异是在於强弱,而不是在於
> 有无。
> 即使是凡人,只要他领悟了某项学问,他也有教化能力。只是他的教化能力好
> 或者不好,则有很大差异。
> 既然凡人都有教化能力,阿罗汉当然也有。所以问题的□结,不在于阿罗汉是
> 否有教化能力,而是阿罗汉和佛陀之间,有没有差异。
> 如果根据本文讨论串的第一篇文章,他是认为阿罗汉和佛陀的差异,是在佛陀
> 具备更强的教化能力,而在解脱的角度来看,两者并无差别。
> 如果照chuit版主的看法,则是认为阿罗汉和佛陀是指相同的对象。所以两者之
> 间的教化能力也就没有差异。
> 但是若这样假设,就有另一个问题:假如阿罗汉和佛陀具备同样的教化能力,
> 为什麽到了今天,阿罗汉的数量,没有等比级数的增加?
> 这些都是个人在阅读了各位大大的想法後,心中的疑问。若有什麽不如法的地
> 方,请各位多加指正。谢谢!

    佛陀也不曾说过:你信仰我、接受我的教导,就一定可以获得解脱

    同样的道理,并不是只要接受了阿罗汉的教化,就一定可以成为阿罗汉。
    他们只指出了道路及示现涅盘,而涅盘的道路还是得自力完成。

    更别忘了,外道思想的入侵造成的影响。

--
诸行无常 Anicca vata sankhara,
是生灭法 Uppada vaydhammino;
生灭灭己 Uppajjhitva nirujjhanti,
涅盘无我 Tesam vupasamo sukho.

从菩提树下走过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
--
┌—————KKCITY—————┐  人人可架站,经营社群联谊天地  
         bbs.kkcity.com.tw           欢迎社团/班系/歌友/艺文创作/公益申请
└——From:59.112.174.121     ——┘KKCity 开设自己喜爱的主题BBS
Mon Nov 20 19:50:23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9
发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singnet.com.sg>)
在佛陀住世的年代里,没有人著书写论来记载佛陀的教法。[更甭说佛陀亲自执笔
写经文]。全部的传授都是经过口传的方式,即以唱偈的方式来传达教义。间中的
道理凡人难以明白,唯有佛陀才能说出个中真相。
在遇到有人来求法解疑难时,佛陀就会与弟子们一齐唱演法音,教导愚昧众生,这
还是以口述的,并没有像现今的分发书本或传单。
在佛陀的精舍里有著无数的弟子,各个弟子的修证的程度都不一样,因此才有不同
的名字等位称号。
因为佛陀自己是一个大智大觉者,仗著他无比的教化能力,他能够教化出不同等位
弟子。因此他对阿罗汉、菩萨、等弟子们的心地了若指掌。在那个时候,佛陀的所
作所行都是弟子们的榜样,而且在精舍里的修行,主要是听从佛陀的教诲[缘觉]。
佛陀能够教导弟子们,可是弟子们不一定能够完全洞澈佛陀的心境。因此後来著经
写论时,才有分甚麽有漏涅盘,无漏涅盘等名堂。
其实三藏乃是佛陀寂灭後,菩萨和阿罗汉等人为了延续佛陀的智慧,以留世於後
人,才开始集结经典的。
此举已经与佛陀在世时的教导方式有出入,即导致後人都依经文而不依法来学习佛
的教导,造成现今佛法的错误百出。有者求取智慧,有者求取解脱,有者求取人天
福报,这些都是人的心术不正,不明白佛陀所要坦述的真理的原故,所做出来的行
为,造成现今的五□恶世。实为可悲!
Fri Nov 24 16:30:4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10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依师兄来看,似乎学习佛法不应该以三藏作为依据,
    佛陀教法亦不在三藏之中。
    那请教师兄又是如何知有佛教?知有佛法?

    再者,三藏结集成文字,是第三次结集之後的事情了
    在第三次结集之前,都是秉持传统,
    以口传唱偈的方式来传达教义,是否如此就真能表达胜谛?
    恐怕未必。

    即使是佛陀亲说,胜谛恐怕亦超越一切文字、语言
    超越你我凡人的理解□围,

    因此无论口传或文传,主要是以流传佛法为主旨
    只要能够流传佛法、续佛慧命,
    什麽方法都不重要,现在还有录音带、DVD、卡通呢~
    唯有亲证涅盘,才能够知道胜谛


    师兄如此□扯,既未亲证,又提不出具体的看法,
    只是耍耍嘴皮、徒劳无功罢了。


※ 引述《kibotee@singnet.com.sg (K B Tee)》之铭言:
> 在佛陀住世的年代里,没有人著书写论来记载佛陀的教法。[更甭说佛陀亲自执笔
> 写经文]。全部的传授都是经过口传的方式,即以唱偈的方式来传达教义。间中的
> 道理凡人难以明白,唯有佛陀才能说出个中真相。
> 在遇到有人来求法解疑难时,佛陀就会与弟子们一齐唱演法音,教导愚昧众生,这
> 还是以口述的,并没有像现今的分发书本或传单。
> 在佛陀的精舍里有著无数的弟子,各个弟子的修证的程度都不一样,因此才有不同
> 的名字等位称号。
> 因为佛陀自己是一个大智大觉者,仗著他无比的教化能力,他能够教化出不同等位
> 弟子。因此他对阿罗汉、菩萨、等弟子们的心地了若指掌。在那个时候,佛陀的所
> 作所行都是弟子们的榜样,而且在精舍里的修行,主要是听从佛陀的教诲[缘觉]。
> 佛陀能够教导弟子们,可是弟子们不一定能够完全洞澈佛陀的心境。因此後来著经
> 写论时,才有分甚麽有漏涅盘,无漏涅盘等名堂。
> 其实三藏乃是佛陀寂灭後,菩萨和阿罗汉等人为了延续佛陀的智慧,以留世於後
> 人,才开始集结经典的。
> 此举已经与佛陀在世时的教导方式有出入,即导致後人都依经文而不依法来学习佛
> 的教导,造成现今佛法的错误百出。有者求取智慧,有者求取解脱,有者求取人天
> 福报,这些都是人的心术不正,不明白佛陀所要坦述的真理的原故,所做出来的行
> 为,造成现今的五□恶世。实为可悲!

--
诸行无常 Anicca vata sankhara,
是生灭法 Uppada vaydhammino;
生灭灭己 Uppajjhitva nirujjhanti,
涅盘无我 Tesam vupasamo sukho.

从菩提树下走过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
--
┌—————KKCITY—————┐—┐KKADSL六星级优质连线服务
         bbs.kkcity.com.tw          └— 马上申请带你上网环游全世界!
└——From:59.112.168.163     ——┘ KKADSL http://adsl.kkcity.com.tw 
Fri Nov 24 01:11:58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11
发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singnet.com.sg>)
chuit@kkcity.com.tw wrote:
>
>     依师兄来看,似乎学习佛法不应该以三藏作为依据,
>     佛陀教法亦不在三藏之中。
>     那请教师兄又是如何知有佛教?知有佛法?
>
>     再者,三藏结集成文字,是第三次结集之後的事情了
>     在第三次结集之前,都是秉持传统,
>     以口传唱偈的方式来传达教义,是否如此就真能表达胜谛?
>     恐怕未必。
>
在下并不是说不应该依据三藏。佛陀的教法当然在三藏之中。
只是想说後人学佛法,只是看经文的话,很难深入其境明白佛所要表达的意思。
看书之人通常有个习惯,即看完後便把书搁置一旁,顶多牢记一些书的内容,然後
把佛法当著学术性的知识来处理。
很多人应该知道学佛有一些殊胜的方法,那就是念佛,禅坐,还有一个便是耳闻佛
法兼静思。
三藏应该只是用来应证修行上的疑问,因为佛陀已不在世的原故。

>     即使是佛陀亲说,胜谛恐怕亦超越一切文字、语言
>     超越你我凡人的理解□围,

你这句话即是在说,要真正的了解胜谛,文字语言还是一种障碍。你这句话就真的
说对了。

>     因此无论口传或文传,主要是以流传佛法为主旨
>     只要能够流传佛法、续佛慧命,
>     什麽方法都不重要,现在还有录音带、DVD、卡通呢~
>     唯有亲证涅盘,才能够知道胜谛
>
>
唯有亲证涅盘,才能够知道胜谛。你也说对了。

>     师兄如此□扯,既未亲证,又提不出具体的看法,
>     只是耍耍嘴皮、徒劳无功罢了。
>

请指教了
Sat Nov 25 14:46:40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12
发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singnet.com.sg>)
佛与阿罗汉的差异?
如有人这麽的一问,即在说明这人对佛与阿罗汉持著看法.
这件事情是相对性的,比如一个从没接触佛教的人,他绝不会有此一问.因为他的意
识里本来就清净,即所谓的不闻不问.他不会无缘无故去找问题来发问.
这个不闻不问的态度并不会对他造成甚麽损失.可是这个态度,对常人来讲,可能表
示此人愚昧无知.
孰不知这显示出,反而有这个疑问的人,在自我分别,无故的去沾惹烦恼[问题].
而这个烦恼的起因,是无始以来的业力习气造成的.
如没有自觉能力的话,这样的疑问会再演变下去,看法观点就会变得更为复杂.

何谓自觉?
自觉是大乘所学的法门.唯有真心发大愿的人,才能进入此种境界.觉後利益自己,然
後利益他人.也就是成就佛道,菩萨道的法门.
Sun Nov 26 04:56:55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13
发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singnet.com.sg>)
K B Tee wrote:
> 在佛陀住世的年代里,没有人著书写论来记载佛陀的教法。[更甭说佛陀亲自执笔
> 写经文]。全部的传授都是经过口传的方式,即以唱偈的方式来传达教义。间中的
> 道理凡人难以明白,唯有佛陀才能说出个中真相。
> 在遇到有人来求法解疑难时,佛陀就会与弟子们一齐唱演法音,教导愚昧众生,这
> 还是以口述的,并没有像现今的分发书本或传单。
> 在佛陀的精舍里有著无数的弟子,各个弟子的修证的程度都不一样,因此才有不同
> 的名字等位称号。
> 因为佛陀自己是一个大智大觉者,仗著他无比的教化能力,他能够教化出不同等位
> 弟子。因此他对阿罗汉、菩萨、等弟子们的心地了若指掌。在那个时候,佛陀的所
> 作所行都是弟子们的榜样,而且在精舍里的修行,主要是听从佛陀的教诲[缘觉]。
> 佛陀能够教导弟子们,可是弟子们不一定能够完全洞澈佛陀的心境。因此後来著经
> 写论时,才有分甚麽有漏涅盘,无漏涅盘等名堂。
> 其实三藏乃是佛陀寂灭後,菩萨和阿罗汉等人为了延续佛陀的智慧,以留世於後
> 人,才开始集结经典的。
> 此举已经与佛陀在世时的教导方式有出入,即导致後人都依经文而不依法来学习佛
> 的教导,造成现今佛法的错误百出。有者求取智慧,有者求取解脱,有者求取人天
> 福报,这些都是人的心术不正,不明白佛陀所要坦述的真理的原故,所做出来的行
> 为,造成现今的五□恶世。实为可悲!
>
佛陀在世时,因为看见世人生活在诸多病苦里面,而不能救渡,因此而发起大心,
誓死要明白众生,生、老、病、死的原因。就因有这种大慈大悲的心地,佛陀才能
发现真理,真缔。

众生为甚麽不能自觉呢?

因为众生看见佛陀的大本事,总是以常人的习惯来看待佛陀,除了赞叹、尊敬以
外,并没有像佛陀那样地发心。
多数人有的,只是一些想学取佛的本事,佛的神通、法力、智慧,这些人的心地那
里有像佛陀那样的彻底乾净俐落,都是为了自己的好处才去学佛,永远也不用想得
到佛陀的真髓[正知正见]或大涅盘。

学佛之人因为妄见生死而学佛,此乃小乘发心。
凡人学习佛理,只是为了增长知识或求取人天福报,这些都只是有缘接近佛法,尚
待精进。
Mon Nov 27 02:24:49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14
发信站: Nebula Station (starwar.com.tw>)
发信站: Nebula Station (Sun Nov 26 16:11:36 2006)
转信站: Lion!news.nsysu!news.cis.nctu!ctu-peer!news.nctu!diablo.efnet.com!efnet
Origin: or/CtyOX7G/+I5HqKWruiA.user.aioe.server.aioe.org

On Sun, 26 Nov 2006 10:24:49 -0800, K B Tee <kibotee@singnet.com.sg> wrote:

>K B Tee wrote:
>> 在佛陀住世的年代里,没有人著书写论来记载佛陀的教法。[更甭说佛陀亲自执笔
>> 写经文]。全部的传授都是经过口传的方式,即以唱偈的方式来传达教义。间中的
>> 道理凡人难以明白,唯有佛陀才能说出个中真相。
>> 在遇到有人来求法解疑难时,佛陀就会与弟子们一齐唱演法音,教导愚昧众生,这
>> 还是以口述的,并没有像现今的分发书本或传单。
>> 在佛陀的精舍里有著无数的弟子,各个弟子的修证的程度都不一样,因此才有不同
>> 的名字等位称号。
>> 因为佛陀自己是一个大智大觉者,仗著他无比的教化能力,他能够教化出不同等位
>> 弟子。因此他对阿罗汉、菩萨、等弟子们的心地了若指掌。在那个时候,佛陀的所
>> 作所行都是弟子们的榜样,而且在精舍里的修行,主要是听从佛陀的教诲[缘觉]。
>> 佛陀能够教导弟子们,可是弟子们不一定能够完全洞澈佛陀的心境。因此後来著经
>> 写论时,才有分甚麽有漏涅盘,无漏涅盘等名堂。
>> 其实三藏乃是佛陀寂灭後,菩萨和阿罗汉等人为了延续佛陀的智慧,以留世於後
>> 人,才开始集结经典的。
>> 此举已经与佛陀在世时的教导方式有出入,即导致後人都依经文而不依法来学习佛
>> 的教导,造成现今佛法的错误百出。有者求取智慧,有者求取解脱,有者求取人天
>> 福报,这些都是人的心术不正,不明白佛陀所要坦述的真理的原故,所做出来的行
>> 为,造成现今的五□恶世。实为可悲!
>>
>佛陀在世时,因为看见世人生活在诸多病苦里面,而不能救渡,因此而发起大心,
>誓死要明白众生,生、老、病、死的原因。就因有这种大慈大悲的心地,佛陀才能
>发现真理,真缔。
>
>众生为甚麽不能自觉呢?
>
>因为众生看见佛陀的大本事,总是以常人的习惯来看待佛陀,除了赞叹、尊敬以
>外,并没有像佛陀那样地发心。
>多数人有的,只是一些想学取佛的本事,佛的神通、法力、智慧,这些人的心地那
>里有像佛陀那样的彻底乾净俐落,都是为了自己的好处才去学佛,永远也不用想得
>到佛陀的真髓[正知正见]或大涅盘。
>
>学佛之人因为妄见生死而学佛,此乃小乘发心。
>凡人学习佛理,只是为了增长知识或求取人天福报,这些都只是有缘接近佛法,尚
>待精进。

所以佛与阿罗汉最大差别就是在发大悲心?
Sun Nov 26 16:11:36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15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在那个年代 将谈话书写成文字是大不敬的事
对有身份的人 画像,塑像也是禁止的
不要听到别人说就相信


※ 引述《kibotee@singnet.com.sg (K B Tee)》之铭言:
> 在佛陀住世的年代里,没有人著书写论来记载佛陀的教法。[更甭说佛陀亲自执笔
> 写经文]。全部的传授都是经过口传的方式,即以唱偈的方式来传达教义。间中的
> 道理凡人难以明白,唯有佛陀才能说出个中真相。
> 在遇到有人来求法解疑难时,佛陀就会与弟子们一齐唱演法音,教导愚昧众生,这
> 还是以口述的,并没有像现今的分发书本或传单。
> 在佛陀的精舍里有著无数的弟子,各个弟子的修证的程度都不一样,因此才有不同
> 的名字等位称号。
> 因为佛陀自己是一个大智大觉者,仗著他无比的教化能力,他能够教化出不同等位
> 弟子。因此他对阿罗汉、菩萨、等弟子们的心地了若指掌。在那个时候,佛陀的所
> 作所行都是弟子们的榜样,而且在精舍里的修行,主要是听从佛陀的教诲[缘觉]。
> 佛陀能够教导弟子们,可是弟子们不一定能够完全洞澈佛陀的心境。因此後来著经
> 写论时,才有分甚麽有漏涅盘,无漏涅盘等名堂。
> 其实三藏乃是佛陀寂灭後,菩萨和阿罗汉等人为了延续佛陀的智慧,以留世於後
> 人,才开始集结经典的。
> 此举已经与佛陀在世时的教导方式有出入,即导致後人都依经文而不依法来学习佛
> 的教导,造成现今佛法的错误百出。有者求取智慧,有者求取解脱,有者求取人天
> 福报,这些都是人的心术不正,不明白佛陀所要坦述的真理的原故,所做出来的行
> 为,造成现今的五□恶世。实为可悲!
--
┌—————KKCITY—————┐   □□  只要你通过身份认证 ~    □□
         bbs.kkcity.com.tw           免经验、五人连署即开班系板 
└——From:61.231.123.197     ——┘   □□  赶快为班上设个秘密基地吧! 
Sun Nov 26 23:41:21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16
发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singnet.com.sg>)
>
> 所以佛与阿罗汉最大差别就是在发大悲心?


在当初开始求取证道的时候,佛与阿罗汉是有不同的发心的。
即阿罗汉志在了断自己的生死,而佛是发愿要为众生解脱生死的。
两种的发心虽然所证悟的佛果无有差异,可是在等待寂灭的到来时,
佛陀并没有忘了众生,也是因为佛陀这样的大悲所致,他才发起了大智慧教化了众
多菩萨,力行普渡众生的大业。
而阿罗汉们则属於灰身灭智的一群。
Mon Nov 27 17:01:58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17
none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kibotee@singnet.com.sg (K B Tee)》之铭言:
> Skywalker wrote:
> > 所以佛与阿罗汉最大差别就是在发大悲心?
请问:
> 在当初开始求取证道的时候,佛与阿罗汉是有不同的发心的。
> 即阿罗汉志在了断自己的生死,而佛是发愿要为众生解脱生死的。
上述这段话的依据是从何得来,如何得知的? 能否告知,谢谢。
因为在我的认知中,佛陀教导我们的是如何离苦、如何解脱,并且证得阿罗汉。
但是我未曾闻过有教我们要发大悲心,并且要普渡众生的。
> 两种的发心虽然所证悟的佛果无有差异,可是在等待寂灭的到来时,
> 佛陀并没有忘了众生,也是因为佛陀这样的大悲所致,他才发起了大智慧教化了众
> 多菩萨,力行普渡众生的大业。
> 而阿罗汉们则属於灰身灭智的一群。
--
┌—————KKCITY—————┐   KKBOX歌名歌手歌词专辑搜寻 
         bbs.kkcity.com.tw                http://www.kkbox.com.tw  
└——From:59.124.167.196     ——┘ 超过80家唱片公司合法授权 音乐尽情下载
Mon Nov 27 11:05:12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18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warrax (none)》之铭言:
> ※ 引述《kibotee@singnet.com.sg (K B Tee)》之铭言:
> > Skywalker wrote:
> 请问:
> > 在当初开始求取证道的时候,佛与阿罗汉是有不同的发心的。
> > 即阿罗汉志在了断自己的生死,而佛是发愿要为众生解脱生死的。
> 上述这段话的依据是从何得来,如何得知的? 能否告知,谢谢。
> 因为在我的认知中,佛陀教导我们的是如何离苦、如何解脱,并且证得阿罗汉。
> 但是我未曾闻过有教我们要发大悲心,并且要普渡众生的。
      ^^^^^^^^^^^^^^^^^^^^^^^^^^^         ^^^^^^^^^^^

南无佛 未来佛你好

  看看佛陀的身教 不辞辛劳 演无量法门 就不难发现了

  如果看不出来 佛陀的身教 是大悲心 那就当我没说吧 sorry

  乐见人人学佛 祝福各位 早成菩提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 > 两种的发心虽然所证悟的佛果无有差异,可是在等待寂灭的到来时,
> > 佛陀并没有忘了众生,也是因为佛陀这样的大悲所致,他才发起了大智慧教化了众
> > 多菩萨,力行普渡众生的大业。
> > 而阿罗汉们则属於灰身灭智的一群。

--
但有人质疑 有许多人做坏事,为什麽却没立即看到恶报,暂且听听观世音菩萨怎麽开示

观世音菩萨曰:〔行善之人,虽福未至,祸已远离;为恶之人,虽祸未至,福已远离〕

奉劝世人常发好念 诸恶勿做诸善奉行 须知福祸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之理.
--
┌—————KKCITY—————┐   □□  只要你通过身份认证 ~    □□
         bbs.kkcity.com.tw           免经验、五人连署即开班系板 
└——From:59.116.167.68      ——┘   □□  赶快为班上设个秘密基地吧! 
Mon Nov 27 12:16:50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19
none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Blato ( )》之铭言:
> ※ 引述《warrax (none)》之铭言:
> > 请问:
> > 上述这段话的依据是从何得来,如何得知的? 能否告知,谢谢。
> > 因为在我的认知中,佛陀教导我们的是如何离苦、如何解脱,并且证得阿罗汉。
> > 但是我未曾闻过有教我们要发大悲心,并且要普渡众生的。
>       ^^^^^^^^^^^^^^^^^^^^^^^^^^^         ^^^^^^^^^^^
> 南无佛 未来佛你好
>   看看佛陀的身教 不辞辛劳 演无量法门 就不难发现了
>   如果看不出来 佛陀的身教 是大悲心 那就当我没说吧 sorry
>   乐见人人学佛 祝福各位 早成菩提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未来佛 您也好
  请您找出经典来说明,谢谢。
  因为我比较愿意相信  佛陀所说过的经典。我不太愿意相信几千年後的人所说
  的观感。
--
┌—————KKCITY—————┐   □  想要成立班系社团站台吗?  
         bbs.kkcity.com.tw          │ □ KKcity即日起开放BBS站申请罗!
└——From:59.124.167.196     ——┘   □ □  免程式技术、硬体成本的选择!!
Mon Nov 27 13:46:12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20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kibotee@singnet.com.sg (K B Tee)》之铭言:
> Skywalker wrote:
> > 所以佛与阿罗汉最大差别就是在发大悲心?
> 在当初开始求取证道的时候,佛与阿罗汉是有不同的发心的。
> 即阿罗汉志在了断自己的生死,而佛是发愿要为众生解脱生死的。
> 两种的发心虽然所证悟的佛果无有差异,可是在等待寂灭的到来时,
> 佛陀并没有忘了众生,也是因为佛陀这样的大悲所致,他才发起了大智慧教化了众
> 多菩萨,力行普渡众生的大业。
> 而阿罗汉们则属於灰身灭智的一群。

把世尊教导出来的圣弟子们如此的贬低,
那经典之中圣弟子们的身教、言教都是屁罗?

把证悟的阿罗汉形容得好似混吃等死的一群,
要不是这些鸡婆的阿罗汉们结集三藏,
今日可有佛经可读?

诸佛十号之一可也还有个阿罗汉(arhat),
所以经中这些诸佛们也都是灰身灭智的一群?

不认同世尊教导出来的圣弟子、
不接受圣弟子们宣达的世尊教法,
那佛教徒们也不需要皈依三宝了吧……
--
┌—————KKCITY—————┐ KK免/费/拨/接 
         bbs.kkcity.com.tw          电话(1):4491999 电话(2):4058-6000
└——From:61.219.11.145      ——┘帐号:kkcity   密码:kkcity
Mon Nov 27 13:46:31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21
dc
发信站: 椰林风情 (bbs.ntu.edu.tw )
==> warrax@kkcity.com.tw (none) 提到:
> ※ 引述《kibotee@singnet.com.sg (K B Tee)》之铭言:
> > Skywalker wrote:
> 请问:
> > 在当初开始求取证道的时候,佛与阿罗汉是有不同的发心的。
> > 即阿罗汉志在了断自己的生死,而佛是发愿要为众生解脱生死的。
> 上述这段话的依据是从何得来,如何得知的? 能否告知,谢谢。
> 因为在我的认知中,佛陀教导我们的是如何离苦、如何解脱,并且证得阿罗汉。
> 但是我未曾闻过有教我们要发大悲心,并且要普渡众生的。


请问您读过了哪些经论?

大般若经可以看看,手边没有的话请利用CBETA查经系统。
Mon Nov 27 19:31:22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22
tsai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dennisc.bbs@bbs.ntu.edu.tw (dc)》之铭言:
> ==> warrax@kkcity.com.tw (none) 提到:
> > 请问:
> > 上述这段话的依据是从何得来,如何得知的? 能否告知,谢谢。
> > 因为在我的认知中,佛陀教导我们的是如何离苦、如何解脱,并且证得阿罗汉。
> > 但是我未曾闻过有教我们要发大悲心,并且要普渡众生的。
> 请问您读过了哪些经论?
> 大般若经可以看看,手边没有的话请利用CBETA查经系统。
你要不要看看四部阿含,cbeta也有
http://www.cbeta.org/index.htm
--
┌—————KKCITY—————┐   KKBOX歌名歌手歌词专辑搜寻 
         bbs.kkcity.com.tw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29.130.5      ——┘ 超过80家唱片公司合法授权 音乐尽情下载
Tue Nov 28 20:45:29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23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在根本三藏有更多的部分并没有冠上「如是我闻」
又不是只要「如是我闻」就一定是佛说~

很多的伪经不也冠了「如是我闻」?到底说还是伪经 (笑)

如果单以「如是我闻」就判定佛说,未免也太肤浅了


※ 引述《kibotee@singnet.com.sg (K B Tee)》之铭言:
> 为甚麽佛经里的开场白皆是「如是我闻」?
> 佛陀在世时,弟子们可以亲近佛陀,能够直接地与佛陀面对面地接受教导,亲闻法
> 音,这样子弟子们就很容易地能受教。亲耳听闻,以及亲眼见到佛陀说法,那种感
> 觉是很殊胜的。
> 後来佛陀不在了,人们只得依赖经典了。佛陀早已知悉他的去世将会导致佛法的日
> 愈没落,因此吩咐弟子们在传授他的法时,必定要以「如是我闻」为开头语,以便
> 後学能够在闻法时,能观想他的容貌,就有如他亲身在说法那样。
> 这句「如是我闻」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 佛经里头有些看是小节的描述,其实是有他的意义的,读经之人应当注意。

--
诸行无常 Anicca vata sankhara,
是生灭法 Uppada vaydhammino;
生灭灭己 Uppajjhitva nirujjhanti,
涅盘无我 Tesam vupasamo sukho.

从菩提树下走过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
--
┌—————KKCITY—————┐   □□  只要你通过身份认证 ~    □□
         bbs.kkcity.com.tw           免经验、五人连署即开班系板 
└——From:59.112.175.106     ——┘   □□  赶快为班上设个秘密基地吧! 
Tue Nov 28 20:47:11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24
度尽众生成佛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warrax (none)》之铭言:
> ※ 引述《kibotee@singnet.com.sg (K B Tee)》之铭言:
> > Skywalker wrote:
> 请问:
> > 在当初开始求取证道的时候,佛与阿罗汉是有不同的发心的。
> > 即阿罗汉志在了断自己的生死,而佛是发愿要为众生解脱生死的。
> 上述这段话的依据是从何得来,如何得知的? 能否告知,谢谢。
> 因为在我的认知中,佛陀教导我们的是如何离苦、如何解脱,并且证得阿罗汉。
> 但是我未曾闻过有教我们要发大悲心,并且要普渡众生的。

你好像是依据小乘经典为唯一佛说而言,
但你怎麽认为大乘非佛说呢?

大乘没有在第一次就结集应该有它的理由,
就好比第一次结集是阿难诵经、另一位诵律,
而并非全由阿难诵出,
这□面的道理你了解吗?
我以客观的角度来理解,应该是术业有专攻,
阿难是个罗汉了解并熟记经典所以由他诵经,
另一位了解律典所以诵律,
而大乘经典并非是阿罗汉所了解的,
所以阿罗汉没资格结集大乘经典,
大乘经典是由大菩萨结集,
在佛灭数百年後因缘成熟时,菩萨才降世在人间结集大乘经典流传世间,
这可见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此经说大乘般若是由文殊菩萨结集!

> > 两种的发心虽然所证悟的佛果无有差异,可是在等待寂灭的到来时,
> > 佛陀并没有忘了众生,也是因为佛陀这样的大悲所致,他才发起了大智慧教化了众
> > 多菩萨,力行普渡众生的大业。
> > 而阿罗汉们则属於灰身灭智的一群。

其实阿罗汉在小乘的观点是永灭不再六道轮回,
可是在大乘的观典,他尚有意生身及变易生死,
入灭的阿罗汉在其有缘的众生因缘成熟时,
佛陀会以光明身口意唤醒他,他将发心行菩萨道,
这就好比大乘经所言的众生皆有佛性终将成佛,
也如妙法莲华经所言的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可是佛陀的发心是众生成佛,所谓大白牛车之说,
并非只度众生解脱而已!

三宝弟子 徐正全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KKCITY—————┐   □□  只要你通过身份认证 ~    □□
         bbs.kkcity.com.tw           免经验、五人连署即开班系板 
└——From:60.245.12.164      ——┘   □□  赶快为班上设个秘密基地吧! 
Tue Dec 12 17:05:28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25
none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TChi (度尽众生成佛)》之铭言:
> 你好像是依据小乘经典为唯一佛说而言,
> 但你怎麽认为大乘非佛说呢?

您好, 您说出了我的问题。
首先先说明一下,我不是很喜欢小乘经典这样的称呼。
因为就我接触的感想是,南传佛教的法可以很实际的在生活上去实践。
而且我认为其主轴就是在教导我们知苦、离苦,并且证得阿罗汉,
我也认为这麽做才是对  世尊恩德的最好回报。
不过我先声明,我接触南传的资历尚算很浅。所以我说话的仅供参考。

而相较於北传的大乘经典,相信任何一个对於印度文化稍有认识的人都
不难发现,大乘经典夹杂了很多难以想像的神话故事,有些观念甚至是
共印度婆罗门教的。

我先声明,我没有要毁谤大乘经典的意思。 因为我相信这些经典里面
所附藏的寓意应该是有它的功用没错。

> 大乘没有在第一次就结集应该有它的理由,
> 就好比第一次结集是阿难诵经、另一位诵律,
> 而并非全由阿难诵出,
> 这□面的道理你了解吗?
> 我以客观的角度来理解,应该是术业有专攻,
> 阿难是个罗汉了解并熟记经典所以由他诵经,
> 另一位了解律典所以诵律,
> 而大乘经典并非是阿罗汉所了解的,
> 所以阿罗汉没资格结集大乘经典,
> 大乘经典是由大菩萨结集,
  所以我的问题来了,之前 某位前辈说 佛与阿罗汉的差异在於大悲心。
  我现在的状况如下:
  因为北传的大乘经典,对於我这般刚强难调伏的众生而言。
  我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我希望该位前辈在提出他所立的宗时(佛与阿罗汉的差异在於大悲心),
  好歹也多考虑一下我的立场。
  因为 我承许的是 南传的经典。
  在这个议题上,我并不承许北传的经典,谢谢。

  所以若要证成他所立之宗的话,麻烦请引用南传的经典,谢谢。

後文恕删,谢谢您的回应。
--
┌—————KKCITY—————┐—┐     优质连线服务///!!
         bbs.kkcity.com.tw            └—   KKADSL 带你环游全世界
└——From:59.124.167.196     ——┘ KKADSL http://adsl.kkcity.com.tw
Tue Dec 12 18:04:32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佛」与「阿罗汉」有什麽异、同?
#26
jt5354
发信站: 中兴天枢 (bbs.nchu.edu.tw )
「阿罗汉」的意思,是「值得供养的解脱者」。所谓解脱者,就是以「贪、□、痴永尽」
而不再生死轮回者,当他这一生结束後,就不再有任何形式的存在了,经中常以「不受後
有」、「不再有这一生的轮回的状态」来描述。

「佛」的意思,是「真理的觉证者」(the Enlightened One),这样的觉证者同时另外
还有十个称号,以另外十个角度来描述他的成就,「阿罗汉」就是其中之一。这样,
佛陀与阿罗汉从解脱这个角度来看,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值得供养的解脱者」,
所以尊者阿难会说佛陀与阿罗汉的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没有哪个比哪个好)
。

受佛陀教导而成就解脱的弟子,虽也被称为阿罗汉,但这些阿罗汉弟子们,从来没自称或
被称为「佛」的,显然,弟子阿罗汉与佛之间是有明确差别的。差别在哪里呢?依据早期
佛教圣典《杂阿含经》所说,有两点差异:
      
1.佛陀是「无师自悟」者,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他生长在一个没有佛法的世界里,依著
自己的修学,敏锐地观察与思惟,觉证了缘起与四圣谛之真理而解脱。但阿罗汉弟子们
则是在佛陀的教导下,才能同样地觉证了缘起与四圣谛之真理而解脱的。
      
2.佛陀是「人、天之师」,他有无比的教化能力(例如:十力),教导了人间与天界的
许多众生,使他们也能觉证缘起与四圣谛之真理而解脱。可以说,佛法因为佛陀的出现
而得以在世间广为流传,佛陀开启了世间一个有佛法流传的时代。

佛陀入灭以後,佛与阿罗汉的这两点差异,在怀念、景仰佛陀的感性催动下,逐渐受到
重视与放大,终而激发出佛弟子们以佛陀为榜样,要「学佛之所学,证佛之所证」的大心
,形成了以「成佛」而不只是「得解脱」为修学目标的大乘佛教之流。

约西元五世纪以後的印度佛教,如来藏「佛性本有说」的後期大乘思想当道,宣说「众生
本有佛性」,众生都必定要成佛,当然也包括了过去所说的阿罗汉弟子们。因此,阐扬这
个思想者必须推翻过去所说的阿罗汉弟子们已经是解脱者的经教,而说弟子阿罗汉的解脱
只是错觉,就像暂时喝醉了一样,等醒过来後,也会继续修学成佛的。
不过,由於「佛性本有说」与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无常、无我法印无法调和,要以此
来否定阿罗汉弟子们的解脱成就,恐怕终究无法让人信从。

参考资料:贪□痴永尽者:《杂阿含第797经》/《相应部第55相应第52经》,
不受後有:《杂阿含第11经》/《相应部第22相应第18经》等,
无胜如:《中阿含第145经》,
佛陀十号:《杂阿含第550经》/《相应部第11相应第13经》等,
无师自悟:《杂阿含第75经》/《相应部第22相应第58经》,
十力:《杂阿含第684经》/《增支部第10集第21经》,
大乘之兴:《初期大乘佛教之启源与开展》〈第2/3/8章〉,
如来藏佛性本有说:《印度佛教思想史》〈第8章〉》。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敬拜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Sun Jul 15 01:53:17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