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 慈诚罗珠关於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的开示
#1
知母、念恩、报恩
发信站: 无名小站 (bbs.wretch.cc )
                          慈诚罗珠关於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的开示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什麽呢?就是有没有菩提心。

  什麽是菩提心?说起来很简单,每个人都会说: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这就
是菩提心。但是要做起来就非常不容易了,即使是修行多年的出家人,有些还是没有真正
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却自诩为是大圆满的瑜伽士或密法的修行者。

  当阿底峡尊者在西藏时,有一次,他和他的徒弟在用早餐的时候,尊者说:“今天,
在印度的一个修大威德的修行者,已堕入了声闻的灭定(灭定就是所有的粗分感受及思维
都间断。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就是进入了一种很清□的状态,并於此状态保持很长时间)
。”尊者的弟子就说:“修大威德的行者,有可能落入声闻的灭定吗?这是什麽原因呢?
”尊者说:“大威德本来是无上密法,但他没有修好,就成了小乘的法,从而堕入此灭定
。”所以,是大乘的法还是小乘的法,是出世间的法还是世间的法,全都要看自己的发心
如何,也就是最初修这些法的目的是什麽。

  比如说我们天天都在放生,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利益众生的事,但是很多人的希求就是
为了自己避免一些痛苦,或是得到一些现世利益。这样去放生,他能不能达到一些目的?
目的能够达到,但这不是大乘的法,因实际上没有真正利益众生,只是在利益自己,这样
的放生不属於大乘的法。

  很多人都在精勤不倦地修五加行,问他“为什麽修五加行呢?”“不修五加行,大圆
满的正行就修不起来”,或是“我就听不到大圆满的法,所以我要修五加行”。表面看这
样回答是对的。但是继续问,“你如果修不起大圆满或听不到大圆满法的话,会怎样呢?
”“如果这样的话就不容易解脱了。”“解脱了又怎麽样呢?”“解脱以後我就没有痛苦
、没有烦恼了。”如果发心是这样的,这里面根本没有菩提心,五加行□讲的菩提心又在
哪呢?你修的这个五加行就是小乘的修法,菩提心已经完全丧失。你所修的菩提心只是一
个十万遍的数量而已,实际自己心相续中的菩提心是没有真实生起来的。虽然是修发菩提
心的法,但实际上还是为了自己而修,根本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修法。

  所以我们修法的时候要认真地观察自己的相续、严格的要求自己,如果认真观察,我
们会发现很多事情表面上是利益众生,但实际都是为了自己。修五加行是为了自己,其他
的念咒、放生也是为了自己。简单地说,凡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修行,无论所修的法本身
多麽殊胜,都只能成为小乘的修法。

  如果丝毫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在此基础上去修行的话,哪怕念一句佛号、磕一个头
,所修的都是大乘的法。我们听了很多法,在很多方面也都明白,今天如果让你讲你也会
讲,但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真正能做到的却寥若晨星。

  本来出家人修行的进步、收获要远远超过在家人,因为相对来说(不是绝对的),出
家人烦恼要少一些,他们舍弃了很多容易生起烦恼的对境,不会被很多世间的事情所缠绕
与侵扰,但是出家人□面修行不尽人意的也有。

  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是在家人,很难突出世间重围专心致志地修行,所以很难得解脱
。但在如今这个社会□,有办法修行,有办法成就,也有办法解脱,就要看你是否发心真
切、是否正见具足。

  虽然《普贤上师言教》□面讲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本来就是相反的,本来就是矛盾的,
因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间的事情去修行,这个机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但是如果将菩提
心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修大乘的佛法跟处理一些家务事或是其他世间的事也不是水
火不容的。如果不用处理这些事,当然是很好,但往往这是在家居士不得不做的。释迦牟
尼佛对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是,在家人□面同样也有很多成就者。以前有,现在
也有。

  那我们现在该如何做呢?比如说平时要上班、要工作,但是同时你可以发慈悲心、出
离心,这两个是一点都不矛盾的。平时做一些世间的事情,虽然不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我
们也有办法把它变成是利益众生的事。比如说吃一顿饭,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的无
记法呢?如果是不伤害众生生命的话,吃饭本身是无记法。但是在《俱舍论》□面讲得很
清楚,如果一个人吃完这顿饭、肚子饱了以後要去杀生、要去战争、要去行骗等等,以这
样的目的而吃饭,那这个吃饭是造恶业。如果一个人吃饭,目的是吃饱了以後去听法、去
放生、去行善,那这个吃饭就是行善。如果他以菩提心摄持,那吃饭就成了大乘的修法。
如果他吃饭的时候没有什麽特殊的目的,不想吃饭以後去杀生、去放生等等,那这样的吃
饭就是不善不恶,叫做无记。

  再比如说工作挣钱,为什麽要挣钱?如果挣钱是为了利用在修行上,那工作就成了出
世间法。如果是要拿这些钱去干一些坏事,即使现在还没做,这样的上班天天都是在造恶
业。如果没什麽其他的想法,只是为了吃饭、生存,这是不善不恶,是无记法。所以,虽
然行为相同,就因为当前的发心不同而有善恶业之区别。

  如果自己愿意做的话,行持善法还是很容易的,怎麽做都可以。自己不愿意做的话,
即使天天给你讲大圆满,最最高深的法,你今天听,明天也听,永远都不去实修,是没有
用的。讲了也是没有太大意义。闻法很有意义,通过闻法我们可以明白道理,如果不明白
的话不知道如何修持,但是听了很多却不去做,这样又有什麽意义呢?只能得到一些闻法
的功德,其他的功德是没有的,在法的实修上也没有什麽收获,今年是这个样子,明年还
是这样,乃至死亡的时候还是这样空手而去。如果你自己想做、能做的话,仅仅吃一顿饭
,我们也有办法让它成为解脱之因。其他类似的修法都是一样,所以要发菩提心。

  现在最重要的是什麽呢?就是要调整自己的心,为此必须要放弃两个东西,第一是对
世间的贪著,也就是留恋轮回、生生世世想做人、天人的企图。为什麽要放下呢?如果不
放下,我们以後所有的修行都将变成世间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所以一
定要放下。

  现在为了生存还是要做些世间的事,尽管这些暂时没有办法放下,但只是暂时去做。
如果有从现在起逐渐走向解脱的想法,那就是已经有了出离心,这样第一个要放弃的基本
上放下来了。必竟是凡夫,对这些世间圆满的贪著心要一下子全放下来,并非易事。但是
如上面所讲的那样,无论是修大乘还是小乘,都是为了解脱,有了这样的想法,真实的出
离心就可以逐渐地生起来。

  第二个必须要放弃的是只利益自己的想法,这种念头必须要放下来,如果放不下,做
一些世间的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出世间的法,也是为了自己,那我们永远都没有办法进
入大乘的门,永远在大乘的门外徘徊。自己认为是修大乘法、修密法,如还是自利的发心
,就根本没有进入大乘的门,更谈不上是修密法了,所以我们要放下只利益自己的心。

  这样做难度是非常大的。从无始以来我们流转轮回直至今天,自利之心一直都与我们
紧紧相随,现在让我们放下根深蒂固的积习,并非一朝一夕能就。但是,如果你想修大乘
佛法的话,即使不容易的事情也一定要去做。不做也可以,但是就没有办法修密乘,没有
办法修大乘的法,你就只能修小乘的法,这个非常重要。这些加行□面的修法,本来就是
所有修法的基础。

  一说是基础,很多人就认为这不是很高的法,不是特别重要的。这样就理解错了,皮
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佛法中所谓基础的法就是一切法的根,就是最高的法。

  现在很多藏地、汉地的修法者,包括出家人在内,五加行修完了一次就不再修了。五
加行是永远都不能离开的修法,不是一次两次修完了以後就不用再修了。现在很多人修加
行仅仅是在强调数量,而不是强调品质,即使品质达到了要求还是要修,永远不能停歇。
这些修法名义上叫前行、加行,虽然没有说是正行,实际上都是正行。所以愿意解脱的话
,一定要在前行上多下功夫,不愿意解脱,那又另当别论了。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类问题,
加行是用功修了,但就是为了完成一个数量。所以修密法也好、修五加行也好,做普通的
工作也好,我们都必须仔细观察自己的发心是怎样的。

  现在到汉地来的活佛也多,今天这里有灌顶就跑到这个地方去,明天那□有灌顶,又
跑到那个地方去。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灌了顶以後,马上就成佛了;还有的认为
灌了顶以後肯定就很了不起,从而飘飘然起来。一方面灌顶是很了不起,但是当灌顶流入
我们心田的时候,它又变成什麽了呢?大多数都变成世间法了。在藏地有,但在汉地情形
较严重,很多出世间的法,本来是非常好的法,都做为世间法来修,十分令人痛惜!我们
每天修法的时间就不多,各方面又不那麽圆满,修了一点法也都变成世间法的话,岂不让
人哀叹?!

  以上所讲的,不能把它仅仅当做知识来对待。我不是在给你们介绍佛教□面的文化,
而是讲修行的要点□□什麽是修行,修行的时候怎麽做。不是介绍出离心是什麽、菩提心
是什麽,这个你们已经听了很多了,但是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做到了没有?做到的恐怕还是
很少。如果对世间的的贪著和自私之心放不下,即使穿著出家人的衣服、有活佛的名号也
好、堪布的名号也好、或者自称是居士也好,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心
,脖子上挂一串念珠是没有用的;如果具有这些正知、正见,那不管你的外表是在家人或
出家人都无所谓。

  因为你有了非常好的发心,那就是如同刚才我们所讲的,连吃饭都可以成为大乘的修
法,其他的更不用说了。所以一定要观察,现在我们是修世间法的人,还是修出世间法的
人?现在我们是修大乘法的人还是修小乘法的人?如果时刻提起正念、关照内心,我们才
谈得上是居士、出家人、修行人;如果没有这样做的话,修行是没有什麽意义的。

  假如让我们按照佛经的要求全部都做到,那包括我在内都做不到。但是我们还是要各
尽所能去做,只要去做还是有很大利益。

  我们也许常有这样的念头:我要发菩提心,虽然实际上不太愿意发心,只想利益自己
。但是还是要发心,因为不发菩提心,就不能成为大乘法,这就是造作的菩提心。

  如果这一世没有真实的菩提心,只有造作的菩提心,那就如阿底峡尊者所说,这一世
发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他就可以度化南赡部洲那麽大世界的众生,他就可以变成这样
一个大菩萨。这是为什麽呢?因为菩提心本来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修法,因果从来都是不错
乱的,所以在他的下一世也有如是的果报。

  怎样区分造作与不造作呢?比如说你非常渴的时候想喝水,这个是不造作的。你不想
喝的时候,其他人勉强你去喝,那个时候你虽然喝了,但是心□面不想喝,这个叫做造作
。

  如果现在不开始做,今生就这样荒废,等到下一世,我们都没有把握再做这样的人,
没有把握再去听大乘的佛法,没有把握再遇到大乘的善知识。现在已经有了这千载难逢的
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一定要去做。不能仅仅去做一些形式上的事,更要强调实际的、
内心的修法,这不论对出家人或在家人都很重要。如果这样,即使我们没修大圆满、大手
印等甚深密法,但是修的应该是出世间的法、大乘的法,这已经很不错了。

  你们当中很多人都已经修了五加行,那刚才讲的必须放弃的两点,放下了没有?放下
也有很多层次,但是多多少少放下了还是不错的。以前没有修五加行的时候,总是自利为
主,而自从修了五加行,利他之心开始增上,就可以说有了收获。但是如果修了五加行以
後,内心□面还跟以前一模一样,这个五加行修过了又体现在哪呢?

  西藏的一些高僧大德有一种说法,如果认真修习,上等的修行者,每天有收获,一天
比一天进步;中等的修行者,每个月有收获;下等的修行者,每年有收获。对照自己仔细
的观察,在家人没有大的收获还是能够理解的,因为他们还要处理很多世间琐事,但我们
是出家人,没有大的收获是很惭愧的。

  如果好好修的话,经过长期的串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利益众生的念头。所以我们
必须要有正知、正见,刚才讲的要放弃的两点要逐渐地放弃,然後好好地去发菩提心。这
是对一个真正的大乘佛教徒的基本要求。

  菩萨的见、修、行、果

  大乘菩萨的见解、修行、行为和结果,是菩萨道行人修行的方法和目标。我们都自以
为是大乘行人,如果对这些都一知半解,修行就无从下手。社会上有很多人不愿意进这个
门,这是因为福报不够,根基浅薄,机缘不成熟。我们虽然愿意进这个门,却对菩萨的见
解、修行、行为不看、不学;或者仅仅将之作为研究课题,学了一点理论上的东西,明白
一些道理,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做的时候却很敷衍。这样,永远也不能体会佛法的
微妙之处。所以,仅仅了解还不够,还要从现在起,循序渐进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实践。
身体力行很重要,能否做到不是最强调的,关键是要去做。走上这条道路以後,即使做的
不是很圆满,在发心和行为上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改观。下面,我们将四个问题分别讲解
:

  一. 见解

  菩萨的见解包含显宗和密宗的见解。密宗的见解今天不讲,简单来讲,显宗菩萨见解
的基础,就是要深知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父母。这个观点在经书中也有记载,它并
不是一种善巧方便,实际上就是这样。无始以来,众生在六道轮回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历
经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无数次地互为父母,这是事实,不是修行的方
法。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曾作过我们的父母。我们首先应明白这一点。

  我们不能认为空性和大光明是菩萨特有的见解。空性和大光明虽然是菩萨的观点,但
不是菩萨特有的、重要的观点。经书中讲过,阿底峡尊者也特别强调过这一点。大、小乘
共同的法都讲空性,只是大乘的空性更深广。声闻、缘觉得四向四果,都以证悟空性为前
提。从证悟空性方面来讲,大乘、小乘差不了很大。有解脱道,就必须有空性,因为空性
是通往解脱唯一的道路。

  菩萨特有的、不共的见解,就是知母、念恩、报恩。此见解的根源,首先,就是毫无
疑问地明白,所有的众生都曾经作过自己的父母;其次,这些众生作我们父母时,与现在
的父母一样,宁可自己挨冻受饿、造作恶业,也要让我们吃饱穿暖,对我们恩深似海;具
有这些见解後修出的结果就是,无条件、无自私心地报答众生、利益众生。有了前面的见
解,才会有後面的发心。这一系列是最关键的问题。

  证悟空性不一定有这样的发心,除非证悟大乘□面的大空性等,才会生起利益众生的
心。声闻、缘觉也证悟空性,却没有这样的发心。证悟空性大家都认为很了不起,实际上
也很了不起,但有一个过程。有些修法前期很重要、後期不是那麽重要;有些修法後期重
要,前期却不是那麽重要。若想学大乘法,首当其冲的,就是调整前期的发心。就是要知
母、念恩,思维众生的恩德,思维的结果就是要报恩,

  报恩的方法是什麽呢?

  基督教等其他外道的宗教教徒、社会上的很多团体以及普通的人,许多人很有慈悲心
。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甚至为了别人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很了不起。看
看这些根本没学佛的人之所作所为,我们扪心自问,自己能否做到?若做不到,还算什麽
大乘佛子?看看经文、念念咒语,并不一定是学佛。学佛就是佛陀怎麽做,我们就怎麽做
。

  有的人学佛学了很多年,自以为学的是大乘佛法,但为了别人,甚至连名誉、钱财等
身外之物都不能舍弃,更不要说牺牲、损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只是在对自己的没有丝毫
损失的情况下,愿意利益别人,这只是表面上的大乘,实际不是。如果只考虑自己的今生
来世也可以,但这只能称之为小乘佛法。如果这样,就不能标榜自己是学的大乘佛法,要
勇於承认自己学的是小乘佛法。

  如果要学大乘佛法,就要从内心做起,大乘佛法强调,身口意中内心很重要,形式上
的东西不是很重要,但也不是说,就不去做念咒、顶礼、供养等形式上的东西。当然,在
有正知正见的基础上,作这些更有意义。如果没有这些见解,做总比不做好得多。但从大
乘佛法的角度来讲,意义不大。

  如果内心清□,没有自私心,完全为了利益众生。即使外表上看起来是恶业,比如方
便妄语等,都是开许的。为了自己,即使去放生,虽然能使很多众生受益,但也只能称之
为小乘佛法。在这些细微的问题上,要认真地去抉择。

  证悟空性也是大乘的见解。但小乘□根本没有的,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三个关键
的见解。无条件地利益众生,这很重要,大乘法有很多层次,愿不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
或退而求其次,愿不愿意牺牲对自己很珍爱的东西;或者比较重要的东西,这是判别一个
大乘菩萨的首要条件,不管层次如何,也算大乘佛法。这是大乘佛法世俗方面讲的重要观
点。对於刚起步的人来说,这个观点尤其重要,在修行的前期,其重要性远胜於空性。

  虽然空性很重要,但如果一个人仅仅修空性,却不发菩提心,即使发誓成佛,所修的
法再好也不是大乘佛法。有的人认为,佛很了不起、很伟大、没有过失、没有痛苦、圆满
一切功德,所以我要做这样的佛。虽然每天口□念诵:“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
但心□始终都是为了自己,这不是大乘佛法。如果有知母、念恩、报恩的见解,有菩提心
,不要说修空性,即使磕一个头都是大乘佛法。

  上面这些见解容易了解,但是仅仅在理论上了知没有实在意义。关键在於身体力行,
这是最难的。有的人学佛时间很长,得到很多灌顶、传承,受了很多次菩萨戒。但是否去
做过、去想过要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如果有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念头,就始终不是大
乘佛法。我们应从内心深刻反省,审慎思维。

  藏地很多大德说,如果没有菩提心,连灌顶也得不到。没有灌顶,我们修习的所谓密
宗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表面上的自欺欺人。妄想成佛?难於上青天!

  菩萨的见解不止这些,但最基本的就是知母、念恩、报恩。

  二.修法

  菩萨也修四禅八定,也修空性、大光明,上述见解的修法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讲了
一些,但不够广。在《普贤上师言教》的一个讲义□,有很详细的记录,只是现在还没有
翻译成汉文。我讲的《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讲义》中也讲过,在这里就无须赘言,大概
的修法就是,将现世的父母等亲属观想在左边,现世经常损害、障碍我们的敌人魔障观想
在右边。然後就从过去、未来与现在三世来进行观察、思维。

  左边的父母等亲友,虽然现在对我恩重如山,但过去是否也是如此对我呢?并不一定
这样。无始以来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他们曾无数次地作过我的怨敌,千方百计地加害於
我。从现世来观察,他们今年是我的亲人,明年是否仍然如此很难决断。有些人上半辈子
是亲人,下半辈子却反目成仇;再观察未来世,在无尽的轮回当中,他们可能会成为我的
仇敌,。

  再观察右边的怨敌,他们虽然现在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对我们进行迫害。但前世他
们也一定作过我的父母,象现世的父母一样尽心尽力饶益於我。即使现在是我的仇敌,但
几年後也有可能成为我的恩人;将来也一定会转世为我的父母。

  就这样再三思维,对亲仇两边都生起平等心。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这样下去有可能
会走上一条弯路、一条错误的弯路。就是对亲友和怨敌两方都没有慈悲心,不恨不爱,这
是无明平等心,无明舍心。我们应明白,他们虽然做过怨敌,那是因为被无明愚痴所驱赶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再怨怨相报。而应不记前嫌,不念旧恶,只思维恩德。这样
慢慢思维,直至对两边的众生都生起慈悲心,再将□围逐渐扩大,最後对一切众生生起慈
悲心。这样长期串习,就能生起不造作的、自然而然的慈悲心。

  世间有的人发心很好,很有慈悲心,考虑别人可谓无微不至,带来的後果却很难预计
,比如:为了别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和财物,让别人活下来,或让别人生活得很好。的
确,人人都有求生的欲望,但有的人活著的时候频繁地造作恶业,这样生存有何价值?还
不如死了好,至少恶业可以从此停止,对他周围的众生或他的来世会有一些帮助。捐助一
些物品,想让别人过得更好。比如扶贫等,布施一些衣物和食品,但这些东西吃完穿完就
没有了,不能永久性地给予利益。这就是缺少方法的结果。

  要想让众生得到长久的安乐,就应按照佛陀传给我们的、利益众生的方法去做,就是
让众生明白生老病死等轮回痛苦的真理,让他们学会自己走路,并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
从轮回的苦海中逃脱。要解救众生,就需要智慧。自己不明白怎能引导别人?智慧的顶峰
就是佛的智慧,没有任何烦恼障和所知障,除此之外,就是十地菩萨,其智慧也是有限的
。所以要发誓成佛,这是度化众生最好、最高档的方法。这一系列的问题,主要的来源就
是知母、念恩、报恩此三个见解落实於行动的具体修法。如果没有这些见解,每天口□空
谈大圆满、灌顶等等,没有用的,明白吗?并不是说这些法不好,法非常殊胜,但如果连
菩提心都不具足,就没有修大圆满的根基和缘分。

  作为初学者,我们应从眼前著手,不应好高□远。如同一个人去印度朝拜金刚座,首
先不是看几百、几千公里以外的路,而是应该分清轻重缓急,先看清脚下的路。如果不看
脚下,就有可能会堕入悬崖,身手异处。所以要边走边看,遥远地方的路况如何,到时候
自然会了解。否则即使看到几千公里以外,眼前的路却一无所知,半步也休想跨出去。这
样怎能到达目的地?

  菩萨的修法不仅仅是这一点,涵盖的□围很广。《现观庄严论》中有比较详尽的说明
,有兴趣的可以从中了解。

  三.行为

  就是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很多人的利益众生都是有条件的,比如表面上体恤下属,实
际上是为了自己官运亨通;表面上布施财物,实际上是为了求得名声。学佛的人无论放生
、磕头还是念经,如果只是为了清□罪业,下一世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享受,不愿再沉溺轮
回。这是有条件、有自私心的利益众生,只是外表上的菩萨,是去本逐末的作法。菩萨就
是要为其他人牺牲和损失自己,如果什麽都不愿意付出,利益众生只是一句空话。

  究竟的目的是利益众生,但有一个过程,要讲究顺序。刚趋入大乘之门,应先藏形匿
迹,到寂静地方去调整自己。初发心就到城市去利益众生的话,就会被荆棘丛生的度生之
路吓倒。因为五浊恶世的众生很难调服,你对众生恩德有加,众生却恩将仇报,一旦看到
这种情况,你就会放弃发心。所以,首先应调整自己的心相续。调整好以後,有把握作到
即使别人恶言相向、拳脚相加,也不生丝毫嗔心,再到公共场合去利众。这和利益众生并
不矛盾,经典中也赞叹、也是这样要求的,所以一开始顺序不能颠倒。发心後,每天做功
课或行善将功德回向给他们,回向善根也是利益众生的方法。有的人心中这样盘算:听说
回向很好,如果不回向,一生起嗔心善根就会毁掉,所以要回向。这也是利益自己,就象
你拥有的一个物品,如果不给别人,就会被抢,所以在未抢之前先给别人,此种发心也是
利益自己的方便。利用表面上利益别人的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利益。所以应无条件地回向
众生,发心的初期能这样做也很不错。

  调整好以後,不需要等到成佛,就要利益众生。不能只管自己成佛的事,发心等自己
成佛後再利益众生。成佛後利益众生理所当然,并不希奇,因为佛具有这种能力。现在作
为凡夫时利益众生很了不起。自己尚受缚於轮回,有可能堕地狱、饿鬼,却不考虑这些後
果,将利益众生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很好的发心。

  归根结底,有了前面的见解,才会有後面的修法以及利益众生的发心和行为,这一系
列是前後连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四.结果

  暂时得登地,也就是见道的果,见道後,很快就可以成佛,也就是说,间接的果是成
佛。想解脱,就应该这样做。

  放下一切自私心很难,却要将此作为努力的方向。否则离大乘的门都很远,更不用说
大乘的具体修法,与登地、大幻化网、大圆满等更是天地之遥。否则,即使没有大圆满法
等,离成佛的路也不是很远。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世上有些人有很好的慈悲心,却缺少真正利益众生的方法;有些
人听了很多大乘法,却欠缺慈悲心;有的人听了很多大乘法後,有利益众生的念头,明白
成佛後可以度很多众生,想成佛的念头却总是不能产生。可见,智慧和发心二者不可偏废
,只有智悲双运,才能成就佛果。

  如果具备这些见解、修法、行为,从此以後就是名符其实的大乘修行人。也许有人会
有这样的疑问,我们还是凡夫,烦恼深重,只是考虑众生,自己的事怎麽办?可以肯定地
回答,如果真正放下自我,自己的事不用专门去经营,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自己的事也
成就了。经书中也有记载,无始以来,凡夫一直在为了一己私利而奔波、劳碌,至今却仍
然在轮回的旋涡中挣扎、盘旋。除了了无止期的痛苦,一无所获。生生世世在如水车般的
轮回中来来往往、上上下下。释迦牟尼佛等诸佛,则完全放下利益自己的私心杂念,只考
虑别人,却成就了佛的果位。所以自己的事是不用担心、操劳的。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
只要愿意做,你就会了知佛陀的真知灼见。万法都是由因缘产生的,调遣因缘的主动权掌
握在我们手□,既不是上帝等造物主创立或规定的,也不是神仙、天人的专利。这些都是
人做出来的东西,即使末法时代的人也能做到。有的人知道这样很好,却放不下,这就是
没有成就的原因之一。

  有的刚学佛时很好,无论是对众生的慈悲心、还是对三宝的信心都很好,修法也很精
进,如果照这样下去,很有希望。後来却越学越懈怠,一年不如一年。五、六年、十几年
以後,当初的慈悲心、出离心也消失了。原因就是人生难得、无常这两个外加行没有修好
,这是另外一个没有成就的原因。这种情况出家人有、在家人也有,藏族有、汉族也有。
主要的根源就是只强调一些形式,追逐大圆满、大手印等一些很好听的名词,没有去抓根
。想避免这些问题,就要从人生难得开始,将基础打牢。只有在坚实的基础上,才能修建
自利利他的摩天大楼。

  经书中有一个比喻:一个犯人在充满寒冷、黑暗的监狱中,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有
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到外面晒太阳,这就比喻我们现在这一生就是感受阳光的时刻,以前
一直在漫长的幽暗中承受著严寒的煎熬。将我们关进囹圄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就是从无
始以来到今天时刻与我们形影不离的我执。我执,是世上最大的魔王。现在在外面晒太阳
的美好时光不知会延续到何时,一旦结束就将回到无尽的黑暗□,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
见阳光。此时如果有一个办法可以逃出去,再也不用回到阴冷恐怖的监狱中,他就应该想
方设法逃出去。因为如果不抓住机会,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苦难,面对这一切现状,他怎
麽能不居安思危呢?

  所以我们应清醒地知道,轮回不是一个好地方,之所以现在我们感受不够强烈,是因
为这是我们整个轮回当中最圆满的时候,平时虽然有一些痛苦,但与地狱的痛苦相比有天
壤之别。有的人明知道不一定生生世世都是这样,但却自欺欺人地不考虑这些问题。将以
前所受的痛苦全部忘掉了,安心地的享受转瞬即逝的光明。这样坐以待毙,不是很愚蠢、
很盲目吗?要不要回去,机会不是掌握在所谓造物主、万能神手中,而是在每个人手□。
主要看你做不做,什麽时候做,如果明日复明日,一直往後拖,将大好的时光白白蹉跎。
最後就没有机会在等待你了。若不知从长计议,不想办法改变即将面临危险的现状,实在
可悲可叹。

  经书中还有一个比喻:在很高的悬崖上有一个野生的水果。一个人一手抓住一把草,
拽住自己在悬崖外的身体,一手伸下去摘水果吃。有黑、白两只老鼠轮流吃著这把草,一
次吃一根。如果他现在放弃水果,是有办法爬上去而不堕悬崖的,但这个人却对这些熟视
无睹,仍毫不在乎地吃著水果。这两只老鼠就表示白天和夜晚,草就表示我们的年龄,水
果就表示世间的妙欲、享受。白天和晚上这“两只老鼠”将维系我们生命的“草”,每过
十二个小时就吃掉一根,直至我们生命终止,绝对不会停息。属於我们的“草”每天都在
减少,当“草”彻底消失的时候,我们就一定会坠入万丈深渊。贪欲的人却不计後果,只
在乎水果的鲜美滋味,一旦掉下去,追悔莫及。所以,在现在有办法可以不堕入轮回深渊
的当下,千万不要为贪得一时之欲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你们也许会想,人生难得、寿命无常我也懂,但这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要去修、
去做,没有任何人给我们考试,我们也不需要为敷衍任何人,而做一些表面上的东西。今
天如果你们讲,也许可以讲得更动听。你们语言上没有障碍,可以用一些优美的辞藻、华
丽的修辞,将此内容包装一下。但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不去实践,等於说食数宝,是没有
价值的。

  不要一开始就妄想爬得很高,要从人生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开始,好好地修。
如果不修,是没有希望的。正如昨天所讲的一样,上师告诉弟子:“你也将会死!我也将
会死!你回去好好修,我的上师也是这样告诉我的。我也是这样修的,其他没有什麽。”
说的很简单,实际上这里面有很深奥的涵义。不修这个,修其他高深的法也没有用。

  阿底峡尊者所传法脉的噶当派弟子们,是以修无常等而著称於西藏的。虽然这些法非
常基础,他们却穷其一生专心致志地修这些法,不是首先就去修大圆满、大手印等。当然
本来大圆满他们也没有,他们的法主要是大威德、大手印等,但他们不是很强调这些法。
有的人一生都以人生难得、寿命无常等作为修行的内容,却成为了藏地最好的修行人。有
人认为这些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不辨龙蛇的愚昧见解。不修这些加行,就不能加入真
正修行人的行列。所以,要入菩萨道,就不要停留在语言上,要落实到行为上,要做一个
脚踏实地的修行人。

出处: 作者:

http://202.96.155.26:82/gate/big5/www.ebud.net/mizong/mizong_20030603_15.html

--
                          【俺爹俺娘】flash动画档
http://nt3.ftm.ks.edu.tw/great/library/%A5X%A5h%A8%AB%A8%AB/ppt/mamailoveu.swf

                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亲给我们的关爱,是永无止尽的
                  一旦失去了,世上不会再有人,愿意这样对我们了

--
※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 218-168-209-157.dynamic.hinet.net
Jack0 06/11/22 19:40:07  218.168.209.157 修改这篇文章
Wed Nov 22 19:40:07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慈诚罗珠关於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的开示
#2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ack0 (知母念恩)》之铭言:
:                           慈诚罗珠关於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的开示
:   
: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什麽呢?就是有没有菩提心。

破题的第一句立论就充满了偏见!

菩提心的梵文为bodhi-citta,
其中的bodhi在梵文之中指的就是觉者所证悟的无上智慧(perfect wisdom),
而後面的这颗心(citta)是指寻求觉者证悟境界的心,
不管大乘、小乘乃至秘密乘,
不都是在试图寻求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所证悟的无上智慧吗?
所以该文作者揪著自己的一颗菩提心来区别大小乘的意义在哪里?

今日世俗化的佛教教导的往往是佛教共世间的教法,
如此之人有何资格批评南传佛教宣扬世尊不共世间教法的勇气与决心呢?

如果肤浅的以为宣扬共世间法就可以证悟无上智慧(bodhi),
那也不需要非得信仰佛教或打压所谓的附佛外道了吧,
反正这些共世间教法在各大宗教里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应啊 ^^‖
--
┌—————KKCITY—————┐—┐KKADSL六星级优质连线服务
         bbs.kkcity.com.tw          └— 马上申请带你上网环游全世界!
└——From:61.219.11.145      ——┘ KKADSL http://adsl.kkcity.com.tw 
Wed Nov 22 20:21:4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慈诚罗珠关於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的开示
#3
none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GuoBing ( )》之铭言:
> ※ 引述《Jack0 (知母念恩)》之铭言:
> :                           慈诚罗珠关於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的开示
> :   
> :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什麽呢?就是有没有菩提心。
> 破题的第一句立论就充满了偏见!
> 菩提心的梵文为bodhi-citta,
> 其中的bodhi在梵文之中指的就是觉者所证悟的无上智慧(perfect wisdom),
> 而後面的这颗心(citta)是指寻求觉者证悟境界的心,
> 不管大乘、小乘乃至秘密乘,
> 不都是在试图寻求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所证悟的无上智慧吗?
> 所以该文作者揪著自己的一颗菩提心来区别大小乘的意义在哪里?
> 今日世俗化的佛教教导的往往是佛教共世间的教法,
> 如此之人有何资格批评南传佛教宣扬世尊不共世间教法的勇气与决心呢?
> 如果肤浅的以为宣扬共世间法就可以证悟无上智慧(bodhi),
> 那也不需要非得信仰佛教或打压所谓的附佛外道了吧,
> 反正这些共世间教法在各大宗教里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应啊 ^^‖
 你要这麽说我没意见,
  但是你必须说明
 他所讲说的 「菩提心内涵与修持方法」 是如何的共世间法?
 谢谢。 
--
┌—————KKCITY—————┐ KK免/费/拨/接 
         bbs.kkcity.com.tw          电话(1):4491999 电话(2):4058-6000
└——From:220.133.134.221    ——┘帐号:kkcity   密码:kkcity
Wed Nov 22 22:14:33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慈诚罗珠关於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的开示
#4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ack0.bbs@bbs.wretch.cc (知母、念恩、报恩)》之铭言:
>                           慈诚罗珠关於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的开示
>   
>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什麽呢?就是有没有菩提心。
>   什麽是菩提心?说起来很简单,每个人都会说: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这就
> 是菩提心。但是要做起来就非常不容易了,即使是修行多年的出家人,有些还是没有真正
> 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却自诩为是大圆满的瑜伽士或密法的修行者。

    首先,这里有一个观念是不正确的
    所谓的菩提心,乃是勇於追求正觉、解脱的精进心
    我们常说菩萨发菩提心,乃是因为菩萨原本就是此世成佛、最後者
    因此菩萨的定义即是勇猛精进、追求无上智慧、解脱者

    而所谓的小乘没有菩提心,这是很矛盾的
    如果没有追求正觉、解脱的精进心,小乘者又如何产生此世入灭呢?

>   当阿底峡尊者在西藏时,有一次,他和他的徒弟在用早餐的时候,尊者说:“今天,
> 在印度的一个修大威德的修行者,已堕入了声闻的灭定(灭定就是所有的粗分感受及思维
> 都间断。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就是进入了一种很清□的状态,并於此状态保持很长时间)
> 。”尊者的弟子就说:“修大威德的行者,有可能落入声闻的灭定吗?这是什麽原因呢?
> ”尊者说:“大威德本来是无上密法,但他没有修好,就成了小乘的法,从而堕入此灭定
> 。”所以,是大乘的法还是小乘的法,是出世间的法还是世间的法,全都要看自己的发心
> 如何,也就是最初修这些法的目的是什麽。

    这里关於灭定认定为声闻者的说法并不正确
    实际上,四禅八定,都属於共世间法,外道亦有。

    而在有馀涅盘之中上有灭定,
    根据经典记载这是释迦牟尼及极少数大阿罗汉所成就的,
    根据杂四七三经记载,佛说尚有超越灭定的境界,
    是殊胜、无上的止息,是无馀涅盘。

    如果以上述所讲,那麽释迦牟尼住世、有馀涅盘之时证入灭定,
    是一种堕落的话,如此真是毁谤佛宝,对於三宝弟子来说真是大逆不道!

>   比如说我们天天都在放生,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利益众生的事,但是很多人的希求就是
> 为了自己避免一些痛苦,或是得到一些现世利益。这样去放生,他能不能达到一些目的?
> 目的能够达到,但这不是大乘的法,因实际上没有真正利益众生,只是在利益自己,这样
> 的放生不属於大乘的法。


    五戒当中第一戒乃是不杀生,这是大小乘的共法。
    然而放生一事,只出现在後期之後的经典
    说得更明白点,在根本三藏之中只要求弟子不杀生
    却未要求放生。

    而放生,乃是由粱武帝所制定,并非佛制。
    而大乘经典中又不断的以功德说来宣传放生,重点还是用来利益自己
    现今的放生已经流於形式,将动物抓来之後在放生,
    这是利益众生还是利益自己?

    又即使当真没有抱持利益自己的想法,
    然这种抓生放生当真是利益众生?

    这恐怕是令人难以□同的。


--
诸行无常 Anicca vata sankhara,
是生灭法 Uppada vaydhammino;
生灭灭己 Uppajjhitva nirujjhanti,
涅盘无我 Tesam vupasamo sukho.

从菩提树下走过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听音乐    
         bbs.kkcity.com.tw            ■■所有想找的歌通通不必等 ■■  
└——From:59.112.168.163     ——┘ http://www.kkbox.com.tw
Thu Nov 23 22:19:30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慈诚罗珠关於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的开示
#5
rlai000
※ 引述《chuit@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慈诚罗珠关於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的开示
> >   
> >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什麽呢?就是有没有菩提心。
> >   什麽是菩提心?说起来很简单,每个人都会说: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这就
> > 是菩提心。但是要做起来就非常不容易了,即使是修行多年的出家人,有些还是没有真正
> > 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却自诩为是大圆满的瑜伽士或密法的修行者。

这样解释菩提心,可以说是非常之通俗、表面化,但还是可以说是菩提心。因同时有众生与佛,但也因此而
不究竟。深一层,可以《心经》中的「色空」四句来理解。

>     首先,这里有一个观念是不正确的
>     所谓的菩提心,乃是勇於追求正觉、解脱的精进心

大乘所谓的菩提心,不是这样理解。

>     我们常说菩萨发菩提心,乃是因为菩萨原本就是此世成佛、最後者
>     因此菩萨的定义即是勇猛精进、追求无上智慧、解脱者

菩即是「菩提」,梵语 bodhi 。於道上可建立成二分,即智与悲。二者无异无别、不二、双运,才可称
「觉」。

再者,萨即是「萨陲」,即是「有情」,梵语 sattva 。 所以菩萨又含智与悲之意。

又,此相应《心经》中的「色空」四句义。

>     而所谓的小乘没有菩提心,这是很矛盾的
>     如果没有追求正觉、解脱的精进心,小乘者又如何产生此世入灭呢?
> >   当阿底峡尊者在西藏时,有一次,他和他的徒弟在用早餐的时候,尊者说:“今天,
> > 在印度的一个修大威德的修行者,已堕入了声闻的灭定(灭定就是所有的粗分感受及思维
> > 都间断。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就是进入了一种很清□的状态,并於此状态保持很长时间)
> > 。”尊者的弟子就说:“修大威德的行者,有可能落入声闻的灭定吗?这是什麽原因呢?
> > ”尊者说:“大威德本来是无上密法,但他没有修好,就成了小乘的法,从而堕入此灭定
> > 。”所以,是大乘的法还是小乘的法,是出世间的法还是世间的法,全都要看自己的发心
> > 如何,也就是最初修这些法的目的是什麽。
>     这里关於灭定认定为声闻者的说法并不正确
>     实际上,四禅八定,都属於共世间法,外道亦有。
>     而在有馀涅盘之中上有灭定,
>     根据经典记载这是释迦牟尼及极少数大阿罗汉所成就的,
>     根据杂四七三经记载,佛说尚有超越灭定的境界,
>     是殊胜、无上的止息,是无馀涅盘。
>     如果以上述所讲,那麽释迦牟尼住世、有馀涅盘之时证入灭定,
>     是一种堕落的话,如此真是毁谤佛宝,对於三宝弟子来说真是大逆不道!
> >   比如说我们天天都在放生,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利益众生的事,但是很多人的希求就是
> > 为了自己避免一些痛苦,或是得到一些现世利益。这样去放生,他能不能达到一些目的?
> > 目的能够达到,但这不是大乘的法,因实际上没有真正利益众生,只是在利益自己,这样
> > 的放生不属於大乘的法。
>     五戒当中第一戒乃是不杀生,这是大小乘的共法。
>     然而放生一事,只出现在後期之後的经典
>     说得更明白点,在根本三藏之中只要求弟子不杀生
>     却未要求放生。
>     而放生,乃是由粱武帝所制定,并非佛制。
>     而大乘经典中又不断的以功德说来宣传放生,重点还是用来利益自己
>     现今的放生已经流於形式,将动物抓来之後在放生,
>     这是利益众生还是利益自己?
>     又即使当真没有抱持利益自己的想法,
>     然这种抓生放生当真是利益众生?
>     这恐怕是令人难以□同的。
2006年12月 6日 12:55:33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