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三类境
#1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woooooooolf@anet.net.tw (□□□●□□□)》之铭言:
> 何谓:(末那识)缘(带质境)?
> 在实务上,就是指:
> (末那识)只会攀缘(自我实体)。
> 而眼、耳、鼻、舌、身、脑
> 就是(末那识)的自我实体。


开场:

法友以唯识名相来推演解读,但似乎却对其中内涵未完全□清,尤其
是此类问题,於前数篇讨论中,便已点出予您,这与「识转变」有重
大关系,但似乎法友尚未全盘了解,导致一起始便与古德原论出发与
定义有所不同。

前言:

基本上,三类境是慈恩宗的创说,它除了延续护法系对「识转变」的
解读之外,可以说是中国本土文化下的产物。

护法系对「识转变」的看法中,有所谓见分与相分之解说,而不同於
安慧系。并且,由於在护法系之承传中,探讨主观精神对於客观对象
的认识作用之时,产生独有的心所四分论说,然而,此论中会产生境
相同种或别种之纷扰,是故,三类境之主要任务,为由认识论来辨认
一切境相,来阐明同别种,而并不是用来解释根尘识。所谓的同别种
,主要是能变与所变〈此变字为慈恩宗独有,依印度本土原意则是能
缘、所缘〉的过程中,生起异熟转变、末那转变、境了别转变的所缘
境,会难免互相交错,是故,玄奘对此问题作一总结而独创。

转变,透露出原本妄识说的立场,是必须以识用,而并非以识体来说
明识转变的一连串变化,由这一点看来,安慧系是比较符合世亲之原
意,然而,护法系却有倾向以识体出发来说明转变的现象界,这虽是
题外话,但却因为见相分之论,导致识的变境,或是探讨识的作用与
被作用的对象之内容,反客为主,成论述主轴。

三类境:

如前所说,玄奘将认识的尘境分成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性境,为前五识及第八心王对有体实相的直觉〈现量〉或为第六识所
缘种种实色而得境的自相,此时是不带任何言说,没有谋划成其标准
或物质的相关性质,故称性境。这般的尘境是客观的存在,并没有情
绪的分别,也就是如实所呈现的心灵影像。

带质境,为性境实体有其托带的特性,这特质可分为真或似,但皆为
错觉,如镜在面对某物後,便会带著其物之特质而於镜中生其形象,
并且,这类的尘境是由比量所缘而得。

当心与心连带而起的时候,称之为真,心与色连带而起的时候,称之
为似。所谓心与心连带指的是七缘八识为本质,见分为我,而此虽为
无明我执之覆性污染,却以为真。另,心与色连带而起也就是识缘取
色的境界,有其所托带的本质,但可藉由事实而知其自相不符,譬如
长短等相是此物所自带的本质,受第六识缘此物过去影像,而比量〈
indirect measurement〉分别,得所带本质之结果,这见分别的本质
,由於以落谢影子为比,故此以假名称之。故心与色连带所生之似带
质境,主要所谈的是六识外缘五尘的转变。

独影境,简单的说就是指纯粹的意识行为,在没有接触到外境时,可
以展开回忆、想像等等各种思维,这样,也会在心中出现影像,故称
独影。此尘境有二,其一如前带质境中所题,意识缘过去五尘时落谢
影子之境,又称有质独影,其二则为如其绝对之义,乃纯粹的第六意
识行为或所缘,称为无质独影。是故,当约概了解此三境於慈恩宗中
有何所指及与其关系之後,始才能了解如《唯识开蒙》说:

「前五第八。唯一性境。第七末那。唯一带质。第六通三。」

结语:

虽末那所缘之境,唯一带质,但主要指七缘八识,而法友所称之「末
那识只会攀缘自我实体云云」,其实是属似带质,而此似带质为「第
六通三」之□畴,故并非为「末那识」,另,末那指思量、意,有依
生、污染等劣义之意涵,故作为六与八的的桥梁,而第八指有取贪爱
,这是古唯识将原始佛教中的心、意、识的细分说明,也是心、心所
的论述,而中国独有三类境名相,主要探讨的是心与尘境的关系,或
是客观的对境与主观的自我,只是,上述所说这些论述,有些已背离
原始教义,而不受个人同意,但有些也以阿含为出发,如不传於中国
的安慧系论述。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122.126.36.113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Sun Nov 26 10:51:22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