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的第二个因素是正思惟,它是正见的结果。此二者在八正道的
关系中,构成「慧」。正思惟是如实看待事物的结果。思想是重要的
。因为人的语言和行动,均以思想为根源,是思想转化成语言和行为
。我们语言的善或恶的结果,唯一依靠的是我们的思想,依靠思想,
依靠思想方法。所以用正确思考代替错误思考是重要的。经常引用但
又新鲜的《法句》开宗明义的偈文告诉我们思想的极大重要性和旨趣
。偈文如下: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
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
如影不离行。【i】
从佛陀的这些话,很清楚,我们语言或行为的美或丑,全在我们的思
想,这是真实的。思想旅行,比我们想像的任何事情都要快;它们漫
游所希望去的任何地方。它们对我们和外界的影响是惊人的。每一种
丑恶和道德上令人厌恶的思想,玷污著人类的心灵,很可能造成难以
形容的伤害。错误的言行,是错误思想状态的表现。但是如果人用正
见集中在正确的思想上,就能够产生很大的结果和好的思想。
那麽什麽是正思惟呢?
那就是出离思想、善意和不伤害或慈悲。【ii】 它们的反面是贪爱、
恶意和伤害。【iii】
在《双考经》【iv】中,佛陀详细地解释了他在成佛以前是如何经受
「双考」的。
贪爱、恶意和伤害思想是一种类型,出离、善意和慈悲等思想是另外
一种类型。当贪爱、恶意和伤害思想生起时,他知道这既害自己,也
害别人,妨碍直观的智慧,造成痛苦,不能证入涅磐。因此,他坚持
避免这类思想,清除这类思想,使其不再生起。
当出离、善意和慈悲等思想生起时,他知道这既不害自己,也不害别
人,它们发展直观的智慧,不招致痛苦,导向涅磐。
佛陀继续说,通过反思,他怎样使自己的心坚定、安宁与修定结合起
来。接著他说,他如何避开不健康的思想,进入并住於初禅、二禅、
三禅和四禅,以及最後他是怎样如实理解四真谛的。
在这里,重要的是看到怎样断除一切罪恶根源的三根本烦恼——贪、
嗔、痴,这就要靠正见和正思惟了。
痴,是无明的另一名称,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只好由正见来断除
它;而贪爱和嗔恨则由正思惟来断除。正见和正思惟,二者都由「道
」的其馀因素来支持。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罪恶思想并努力断除的重要性以及这样做的方法,
这必须是由出离、慈和悲的正当修持来完成的。当一个人的心被贪或
嗔迷住时,他就不可能看清事物。但是这些障碍的清除,并不意味著
是与心有害的思想斗争,必须学会面对面地看待这些思想——它们怎
样出现,怎样再出现,最後折伏心。必须研究它们的性质。假如一个
人允许他的心里继续容纳贪和嗔的思想,不努力控制它们,那些思想
就会增强并有支配自己的心的力量。但是假如一个人真的决心要断除
恶思想,他就会努力逐渐培修善的思想,抵制有害的思想,净化自己
的心。假如当一个人被见闻等感觉扰乱时,出离思想,就会为他的心
带来平静。同样,慈和悲会平息仇恨、愤怒、残忍和报复心。但是,
我们必须承认那是不容易的,做到要有很大的决心和努力。
有些人认为由於贪爱是一种自然的冲动,所以不必阻止。另外一些人
则认为应当用力制止。从最高的观点看,贪或嗔只是一种思想,一种
寻伺。一个人在允许自己的贪心发展或压制时,他必须不带任何偏见
地看到贪心本身,只有那样,他才能看到思想的根源。他是让其增强
还是使其变弱或者去掉它,全在於他自己。还有,当感官与某种外境
接触,或者意根与意境,这些境是讨厌的,那就会发生冲突,就会招
致愤怒、反感和仇恨。
如是我们看到:由於愚痴,通过在官能上的刺激,生起贪、嗔和其他
有害的思想。当一个人被外境所欺骗时,受就生起,或者依恋外境,
或者憎恨它。【v】就像原子的状况一样,有吸引,有排斥。假如我
们观察周围,我们注意到人类社会总是被这两种强有力的冲动——贪
和痴——所迷住。只要人被这些烦恼所影响,生活的变动就会继续压
迫他。但是当这些烦恼被控制住时,如果不是消灭,他也不会被变化
所影响。只要人还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不过
,人能够发展他的心,并自我约束到这种程度,即不被这些变化带来
的混乱所动而能够泰然自若。
佛陀说法是有条不紊的,他并不对所有预会的人,宣讲自己教义的本
质四真谛。当他知道一个人接受比较深奥的法尚不够成熟时,他就以
渐进的方法对他只说比较简单的法。他对他说布施、戒、天堂〈这些
比较简单的方面〉,【vi】说官能的快乐不利、空虚和染污,说弃
舍的好处。
当佛陀知道一个人的心已作好准备,性格柔顺,没有障碍,精神高涨
和高兴时,只有在这时,他才专门对他说诸佛自己发现的法:苦、集
、灭、道四谛。【vii】
从上面所说的看,很明显,假如一个人准备舍弃贪爱思想,他就能掌
握究竟的真理。当他的心从这类思想解脱时,他就领悟真理并获得正
见。这样,我们就看到正思惟是如何帮助正见的。它们互相依存,并
产生正智。
佛陀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说弃舍,并非凭道听途说。他谈自己弃舍的故
事时说:
诸比丘,我在成佛以前还是菩萨时,我也是受生、老、病、死、苦与
染污者,曾寻找何为应受生、老、病、死、苦与染污。诸比丘,旋即
我想起我为何应受生……与染污,寻找何为同样应受生……与染污。
假若有何应受生……与染污,我是否寻找不生,断除系缚,得到最高
境界涅磐。
诸比丘,其後不久……我在年富力强之青年时代,即剃除须发,穿上
染色衣,从有家到无家〈出家了〉。【viii】
这是「圣求」。
还有,乔达摩菩萨「前进」出家,放弃王位,成为苦行者的这种思想
,在一部很有鼓励性质的经【ix】中传播了。正如经中所说,一天
他到王舍城乞食,频毗娑罗王从王宫往下看,看到菩萨手持钵盂在街
上走,步履相称,眼睛朝下。国王被他的安详举止所感动,便派人去
看他往何处去,住在什麽地主。他收到报告後,立即骑上般茶婆〈马
名〉去见菩萨,并说:
你年轻,年富力强,相貌端正,你好像是刹帝利人。【x】
佛陀答道:
啊,大王,我之世系是日种,是释迦族人,此为我已放弃之家族。我
不希望快乐。我知快乐之危险,看到出家之安稳。我努力走自己之路
〈为最高之舍弃——涅磐〉,在努力中〈不是为官能之快乐〉,我心
愉快。
从上面所说的看,我们理解到「出家」和「厌离」快乐是相同的。出
家的目的,是摆脱烦恼欲和物质欲等思想。出家是真正的自我牺牲,
若要产生满意的结果,强调这样做,必须是真诚的。
这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因为离开世俗的声色引诱和奢侈的物质
生活享受,并不是容易的事,不可能所有的人都离开世俗。佛陀并不
希望他的所有信奉者都成为修苦行的人。
有家到无家,出家甚艰难;以此为快乐,做到亦甚难。【xi】
在佛教教义中,充分赋予弟子们以生活的自由。他们如果发现自己很
难再继续比丘生活,也不勉强,可以自由离开僧团。恢复原来在家生
活面貌,并不受到蔑视。
佛陀说:
诸比丘,有两种快乐,即在家乐与出家乐,出家离欲为上等。【xii】
这里并不包含著佛陀贬低在家生活,他只是说他自己的体会。事实上
,他曾享受过这两种快乐。但是有一点应当记住:不管是比丘,还是
在家人,都必须修一样的道,即以戒、定、慧为共同目标的古道。
心中如果产生真诚的出离思想,这并不是消极的逃跑主义。那些不懂
出离意义的人,或以那些惯於过著懒惰、无价值和寄生生活的「假出
家者」来判断的人,匆忙得出结论说出离或出世是逃跑主义,是自私
的生活方式,这是极端错误的。出世比丘是最高形式的利他主义者。
他从社会所取甚少,而给与社会的则甚多。《法句》说:
牟尼入村落,譬喻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蜜去。【xiii】
确实,由於时间的迁移,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放弃世间享受的真正
佛教比丘,自愿过著贫困的生活,在比丘生活的□围内,是以无私奉
献的精神为别人服务和求得心灵的解脱为目的。过比丘生活有两种方
法:一种是继续不断的修定;另一种是部分时间修定,部分时间研究
和弘扬佛法。比丘根据自己的性情、年龄和环境,采取这种或那种方
法,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在讨论「出家」问题,即当比丘、隐士或遁世者时,不应以为实践佛
教只是比丘的事,与俗人无关。佛陀教导的八正道,是适用於一切人
的——男人或女人,在家人或出家人,我们能将法只限制在少数出家
人身上吗?比丘生活确实比在家人的生活有助於修定,有助於弃舍有
害的思想。在家人的生活则充满辛劳和需求。在家人过出家一样的「
清净生活」是不容易的。一个理想出家人的生活是:他没有家庭烦恼
和其他世间琐事,更适合於精神安稳的发展,这是不能否认的。但这
不意味著在家人中无人能获得精神上的清净。远非如此。假如一个人
过在家生活时能制服自己易变的心,假如他节制身体的过分放纵享受
,能控制孳生的欲望和兴奋,他也肯定能达到和出家人一样享有的精
神境界。当然,无须说圆满清净和解脱来自完全超脱与弃舍了。所有
这些成就,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这要看他的心如何使用。
一个人从城市的喧嚣中出来,或是住到森林中去,但是假若他的心不
集中,似乎仍在喧闹中,坏的思想仍在心中起著破坏作用,他就应当
离开森林,因为他进入森林的条件未达到。在森林中,只有他的心安
静,诸漏逐渐息灭,他才会喜悦。另一方面,假如一个人住在村里,
该处听得到人们的喧哗声,而他的心却能够安静,他就远比住在森林
中心不清静的人高尚。【xiv】
关於这一点,弥醯的故事是有趣的。佛陀成佛後第十三年,弥醯是他
的侍者,他们住在一座叫做查利迦的山上。下面是故事的简要情节。
在一条河边,弥醯被一座美丽的芒果林所吸引。他想假如佛陀允许他
离开,他就去那里修定。如是他走近佛陀,告诉他自己的希望。
佛陀说:
等一等,弥醯,因为只有你我二人,待有其他比丘来後,你再去。
尽管佛陀警告,但弥醯再三重复他的请求。接著佛陀答覆说:
好吧,弥醯,你说要去努力修定,我还能说什麽呢?现在按照你的想
法去做吧。
弥醯终於前往芒果林中修定。他在那里的时候,产生了三种不好的念
头,即享乐、嗔恨和伤害。他自己也感到吃惊,他想:「奇怪,这是
令人吃惊的!我诚心出家,还被这些不健康的念头所袭击。」
如是弥醯回到佛陀的身边,并告诉他所发生的事。佛陀接著说:
弥醯,为不成熟之心得解脱,有五事有助於心之成熟:
〈A〉善友;
〈B〉遵守重要戒律指导的善行;
〈C〉有助於冷静、安定、休止、菩提和涅磐之好建议;
〈D〉努力弃舍不善思想,获得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思想;
〈E〉获得辨别事物消长的智慧。【xv】
超然於享乐是厌离的特点,厌离是与一切世俗的欲望极其相反的。把
整个注意力集中在心念上这当然是以涅磐为目标的。
佛陀在许多经中解释欲乐的特点、它的危害和不利。在第一次说法中
,他解释说纵欲是低级、一般、卑劣和世俗之事,给弟子们的印象是
需要舍弃快乐。佛陀将这些供人快乐的比作骷髅、一块骨头、一片肉
、一把乾草火、一个滚烫的火坑、一场梦、借来的货物、一株果树、
一个屠户、一把剑和一块砧板、一根火刑柱和一个蛇头,它们给人带
来许多痛苦和失望,危险很大。【xvi】
佛陀进一步说:
诸比丘,此等快乐是无常、苦、虚妄、不真实。 【xvii】 此种愚人之
废话乃妄想所造……在此,此等邪恶不健康之观念导致贪婪、恶意与
争吵。【xviii】
但是对追求快乐的人来说,对实利主义者,这好像在道义上是一种枯
燥无味的说教。然而对那些努力面对事实和如实看待事物的人来说,
他们以冷静的辨别力,认为这些话没有说错。现代的心理学家和伦理
学家,当他们探讨到心理学的问题时,人们只是尽力重新探究佛陀在
二十五个世纪以前所说的话。
在正思惟的三类划分中,伴随有善意和无害思想。它们与慈和悲相当
。慈和悲属於四梵住,是两种高尚的心境,有助於清净的生活。它们
消除自私和不协调,促进利他主义,促进团结和兄弟情谊。它们是不
分种族、种姓、肤色、社团、信仰、东方或西方的一切众生而修的思
想。所以,它被称为无量心。因为它很圆融,不限制与别人完全隔绝
。它没有任何偏心,或根据阶层、品德、地位、权利、学问、等级把
人分开,等等。它给一切众生以安乐。
正如书中指出的,这两种道德不仅能作为对同类的行为方式的修持,
而且也是一种定,此定发展成为所知道的梵住观,热心有次第的修持
,它们能引导修定人到达比较高的精神发展阶段,即人们所说的禅。
佛陀在对罗侯罗的劝勉中说:
罗侯罗,修慈观;因为修慈观,嗔即被灭除。罗侯罗,修悲观;因为
修悲观,伤害与残忍即被灭除。【xix】
从这一点看,很清楚,慈和悲是与嗔恨和残忍相反的。恶意或嗔恨,
和贪一样,也是由於根境接触生起的。当一个人的眼与可见物色相接
触时,此物使他的心产生不愉快和不满的情绪时,如果他不如理思惟
,跟著环境产生反感;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心与意等
诸境都是一样。就是满意的事物,有情的和无情的,给人以极大的快
乐,也能令人产生厌恶和嗔恨。例如,一个人对他所爱的人求爱,怀
有性爱的思想,但是假如被爱的人未能表示同样的爱,或与对方所期
望的相反,冲突和愤怒就会产生。那麽,假若他不如理思惟,假若他
不慎重,他就可能会有愚蠢的行为,他的行为可能导致灾难,甚至谋
杀或自杀。这些就是情欲的危险。
这是一个很好的实例,通过这个实例,理解邪恶思想的性质,使有这
种思想的人知道如何对他自己不利。在这种失控的性爱或贪欲中,可
能导致强烈的嗔恨,这会带来伤害、损失和暴力,结果是死亡、悲伤
和哀痛。《法句》说:
仇敌害仇敌,怨家对怨家,若心向邪行,恶业最为大。【xx】
关於这方面,圣天的说法是有趣的,值得注意的。他说:
由於同一事物,一个人起贪心,另一人仇恨,第三个人则起愚痴。所
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空无一物〉。
世俗人怀有恶意和错误的思想是很自然的。「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
浸,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入。」【xxi】人的贪欲是纷乱的。无
明众生的贪已经带来了愤恨和其他诸苦。整个世界的敌人是贪欲,由
於贪欲,一切邪恶都来到众生的身上。这种贪欲,由於某种原因受到
阻碍时,就会变成愤怒。
所以,人应当努力发展潜藏在人类性格中善良的、正确的思想。为此
,需要在定学中修持。通过逐步的修学,就能抑制心并支配心【xxii】
而不成为它的奴隶,受它的支配。【xxiii】 这样心理修养之後,自己
就能自由,不受外境影响。所以,通过道德行为的修养,发展定,得
见真理之光,在适当的时候,趣入涅磐。这样,关於他,方能真正地
说:「在征服自我的长征者中,他确实是最好的一位。」【xxiv】
《法句》又说:
胜利生憎怨,败者住苦恼,胜败两俱伤,和静住安乐。【xxv】
慈,在佛教徒中,是一个通俗的名词。但是没有一个英文字能正确表
达它的意义。友好、仁爱、善意、博爱、慈爱等都只能是其近义词。
慈,是给与一切众生幸福和快乐的愿望,没有什麽限制,是仁爱朋友
的特徵,它的直接敌人是嗔恨,而间接的或戴假面具的敌人则是虚伪
的爱或自私的爱,这与慈毫无共同之处。伪装仁慈的假爱,能对自己
和别人做出许多伤害。必须自我警惕,防□戴假面具的敌人。人们常
常怀有性爱思想,被错认这是真正的慈心,以为他正在修慈心,不知
道他是在错误的行程上走。如果冷静地观察这些念头,你就会发现它
们有性爱的色彩。如果爱的感受是依恋和执取的直接结果,那麽,它
实在不是慈心。
虚伪的爱,将会产生许多的灾害、悲伤和哀痛。这种事实,佛陀在经
中已清楚地说明了。《法句》第十六章关於爱的五首偈文是这样强调
的:
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怖;
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亲爱生忧,……
从贪爱生忧,……
从欲爱生忧,……【xxvi】
众所周知,爱某个人,意思是发展对被爱的人的爱慕。当被爱的人同
样喜欢你时,一种结合就被创造出来了。但是你被分开时,或者是你
的亲爱者对你减少爱时,你就变成可怜的人了。你可能甚至会有愚蠢
的行动。佛陀在苦谛公式中说:
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但是「慈」是人类一种很纯洁高尚的心境,就像水银,自己不沾染任
何东西。它是一种平静,在道德中,有不可说的超级溶解力。
没有任何执取,没有任何自私的想法,不动感情地去爱一个人,那是
困难的。因为人的「我」这种想法是占优势的。爱,在这个和那个之
间,没有任何区别,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障碍,以无限的情感,认
为都是姊妹和兄弟,这好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那些即是只作了一
点微小努力的人,也会获得报偿,这是值得的。一个人经过不断的努
力和决心,他会逐渐达到目的。
一个「慈心」的实践者,应当有所防卫,反对以我为中心的硬心肠的
人。常常发生这样的事,就是当一个人文雅和忠诚时,其他一些人就
试图为他们自己的目的利用他的好品德。这不应当鼓励。假如允许以
自我为中心的人不公正地使用别人的「仁慈」和忍耐,那就会加剧社
会的罪恶和痛苦而不是减轻。
彼为私利结夥伴,转利至友难发现,不净人只思自利,犹如犀角独自
行。【xxvii】
虽然这像今天一样是讨厌的行为,但是在佛陀的时代好像是被迫说这
些话的。
由於慈心有不属於任何有情的特点,一个人的心少欲时,是比较容易
修持的。如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离欲意味著舍弃快乐。慈包含著没
有性爱的爱。所以,我们看到离欲和慈是和谐的,是互相支持的。在
早期的佛典中,我们发现有几部经是讲慈的,但是其中《慈念经》【
xxviii】在大多数佛教徒中最为普遍。此经分两部分:第一部份详述希
望得清净和安稳的道德行为标准要求;第二部份是修慈念的方法。经
文如下:
生活平安希望得涅磐者应如是行动:彼应有才能,正直,甚正直,听
从好忠告,文雅,不僭称。
满足少量义务易於支持之简□生活,控制官能,谨慎,有礼貌,不贪
图家庭。
不做智者可能指责之事,愿一切众生快乐,愿一切众生心境愉快。不
管是何众生——战栗害怕者〈追求者〉【xxix】、坚定者〈已证者〉
【xxx】、长〈或高〉者、健壮者、中等身材者、短者、小者、大者,
可见者,不可见者、居住远者与居住近者、出生者与寻求出生者——
愿一切众生心情愉快!
任何处所无欺诈,不轻视他人。彼在愤怒或嗔恨中,亦不希望他人有
忧患。
甚至如母以生命爱护自己唯一之小儿,如此对待一切众生,让其修无
量心。
让彼对一切世界——上下周围——修无量爱心,无妨害,无恼怒,无
嗔恨。
行、住、坐、卧,只要彼清醒,让其发展此念。此处,彼等说〈在佛
陀教义中〉此乃「圣者生活」。
不再堕入邪见——有道德、有智慧、舍弃贪欲——彼永不再投生。
在另外一部经【xxxi】中,佛陀说修慈观者能够得到十一种福报:
彼於睡、醒中舒适,无恶梦,彼对人与非人亲切,神获佑彼;无火、
毒或武器伤害彼;彼之心能迅速集中;彼之容貌愉快安详;彼临终时
心情不乱;若彼在此现世未证阿罗汉果,彼将上生梵天世界。
仇恨和残忍是坏思想,对怀有这些思想的人,是最无益和最有害的。
一种已经接受的事实是:当人发怒时,身心都在起某种变化。他的心
脏跳动加速,其结果是身心的能量消耗。古人说得好:「不要发怒,
发怒使人易老。」是的:
当一个人发怒时,面像就很丑陋。痛苦、愤怒使他心情黯然,他不能
分别正确与错误。愤怒的人也知道毫无意义,但他看不到一种表象,
他被包围在黑暗之中好像是瞎子。【xxxii】
这是发怒的结果,因此需要控制它,直至它完全被消灭。
对一个人的愤怒,慈念是最好的解毒剂;对那些向我们发怒的人,慈
念是最好的药物。让我们以慈无量心对那些需要慈念的人,给他们以
慈爱。
在经中,经常发现佛陀对预会的弟子们提出以下的问题:
汝等好!汝等生活如何?我相信汝等好,汝等不短缺食物。我相信汝
等共同生活,友好相处,愉快,如水乳交融,彼等以爱护之眼神互相
尊重。【xxxiii】
佛陀是仁慈的体现者,持戒和示□是仁爱的典□。在整个佛教经藏中
,没有一处有佛陀发怒或者对什麽人说过一句不慈爱的话——即使是
对他的反对者和敌人也是如此。反对佛陀及其教义的人,佛陀从来没
有将他们视为仇敌。在辩论中,他镇静,遇到反对者,他不急躁,不
表示愤怒。辩论家萨遮迦在与佛陀辩论结束时,不能不说:
了不起,了不起,好乔达摩,说话时是如此镇定。当他被粗暴的语言
控诉和攻击时,他脸色明亮,面容喜悦,像一位阿罗汉,像一位圆满
者,像一位无上觉者。【xxxiv】
甚至在人们的粗俗攻击和以强硬的语气走近佛陀时,佛陀从不失去自
己的镇静。经中常说到他微笑。《法句》第三二O偈与此有关的故事
是有趣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当他进城乞食时,一个无情的人贿赂某些
坏人辱骂他。他们跟在他後面经过城市街道叫喊:「你是强盗、傻子
、蠢人、骆驼、公牛、毛驴,你没有从苦得解脱的希望。」
佛陀的侍者阿难听到这些话,很难过,便对佛陀说:
——世尊,此诸人等辱骂我等,我等去他处如何?
——我等去何处,阿难?
——我等去其他城市,世尊。
——阿难,设想若彼处之人辱骂我等,我等又将去何处?
——再去其他某个城市,世尊。
——但设想若该处之人亦辱骂我等,我等又将去何处,阿难?
——我等再到其他城市,世尊。
——阿难,我等不应如是。何处有骚动,我等应当留下,直至骚动平
息时。唯有此等骚动平息,我等方能他去。如战场上之大象,忍受弓
箭之射击。阿难,即是如此,我等亦应忍受人之骂。确实,多数人之
性情不好。
佛陀希望弟子们修慈爱需要达到何种程度,下面的话是很清楚的:
诸比丘,若有人即是被野蛮盗贼用双柄锯肢解时,若彼有嗔恨,非我
教导之信徒。因此,诸比丘,汝等应自修持:「我等之心保持清白,
不说一句粗恶语,慈祥,富於同情,我等保持爱心,不嗔恨。我等向
彼等〈盗贼〉示以仁爱,向整个世界表示无限的友好愿望,无嗔,无
恶意。」诸比丘,此即汝等必须自我修持者。【xxxv】
佛陀勉励弟子们说:
若有人谤我、谤法、谤僧,汝等不应因此而怀敌意与憎恨之念头,不
应忧虑。诸比丘,若汝等发怒,不悦彼等,此将妨碍汝等精神之修养
。
若汝等愤怒,不悦,则汝等能知他人之善言恶语否?
世尊,不能。
诸比丘,若有人谤我、谤法、谤僧,则汝等应说明其非真实,澄清一
切。言:「以此理由,此是虚妄;以此理由,此非真实,非我等有此
。」【xxxvi】
佛陀不相信以仇恨能制止仇恨,他强调说:
於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xxxvii】
慈念思想的高度发展,似乎有一种吸引力。由於这样的高尚思想,有
可能影响并赢得人们的尊敬心。慈念的力量,用佛陀亲身的生活就已
说明了。在他所讲自己的许多故事中,也就能够看出。其中最好的是
末罗国王卢遮的故事。当末罗族人知道佛陀将第一次访问他们的拘□
那城时,都决定来看他。但是国王不愿与他们同来。最後,他虽然违
反自己的意愿,但还是同意了。在他看到佛陀之後,他像小牛犊般被
母亲吸引住了。他被吸引到佛陀的跟前。这是慈念威力的一个例子。
【xxxviii】 阿罗婆迦、残忍的强盗盎崛利摩罗、醉像那罗祗梨等的被
制服,都是佛陀慈念结果的典□。
有趣的是有些他同时代的人,尤其是有其他信仰的人,都敬畏佛陀,
不敢派他自己的弟子和信徒到佛陀那里去,唯恐他们被改变信仰。从
下面的事例,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这种情况:
有一次,尼乾子希望派他的著名在家弟子优波离去佛处辩论。该时耆
那教徒长苦行者对尼乾子说:
尊者,优波离去反驳行者乔达摩,我认为完全不理想。因为乔达摩,
是欺诈的,彼知魔咒,用此魔咒引诱其他派别之弟子。【xxxix】
他们可能不知道,那是佛陀的慈悲,他的伟大仁慈吸引人们信仰他,
而不是什麽「引诱魔咒」。我和苏摩长老合著的《法灯》中说:
由於慈爱,增加人类快乐的储备,使世界更加光明、高尚和纯净。为
好的生活准备爱,比任何其他方法都好。再没有不幸比嗔恨更坏的人
。据说免遭别人敌对行为的安全,没有比爱心更好的了。在这种爱心
中,憎恨是不存在的。
假若一个人发展了爱,那是真正的伟大。没有把持和据为己有的贪心
,热情纯洁的爱,没有被任何贪心所玷污。那种爱,不期望由於爱的
行为获得物质上的利益。那种爱坚定但非执著,不可动摇但非捆死,
文雅、坚决、刚强,穿透如金刚石但无害,帮助而非干预,冷静、爽
快,给与比所取多,不骄慢但高贵,不刻薄但柔和。这种爱将人引向
纯净成就的高度。那麽,这样的人就能够完全没有憎恨心了。
慈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有慈爱的人,每一行动都得以纯洁的心来做
的,对别人帮助、救援、鼓励,使别人的道路更容易、更顺利、更适
合於克服苦恼、赢得更高的快乐。
发展慈爱的方法是通过考虑憎恨的害处和不憎恨的好处。根据现实,
根据业来考虑,实在是没有什麽要恨的。恨是感觉的一种愚蠢方法,
此种感觉产生越来越多的黑暗,妨碍正确的理解。恨限制,爱解放;
恨压制,爱开放;恨带来自责,爱带来平安;恨激动,爱沉著、平静
、镇定;恨分裂,爱团结;恨强硬,爱温和;恨阻碍,爱帮助。这样
,通过正当的研究,评价恨的结果以及爱的好处,人就应当发展爱。
【xl】
正思惟的第三个方面是「悲」〈怜悯或同情〉。悲的意义是这样界说
的:「好人对别人的灾难担心的品德。」「好人看到别人的痛苦给与
同情的品德。」残忍、暴力是悲的直接敌人,而一般的悲伤则是间接
或戴假面具的敌人。虽然後者可能在友爱的伪装下出现,但那不是真
正的「悲」,而是虚伪的同情。这样的同情是欺骗性的,必须努力区
分同情的真伪。真正有同情心的人,不伤害别人,不压迫别人,并努
力解救他们的苦难,无分别地给他们以安全感。
通过教导和示□,佛陀就是大悲愍者。他向一切众生发大悲心,他的
行动从来没有脱离悲心。佛陀的全部教导都渗透这种高尚的悲心。善
与恶不能共存,恶灭时,善才能建立起来。有各种自私思想的人不能
修悲心。自我牺牲的人,内心充满著怜悯纯洁的思想,并希望帮助别
人,为别人服务。自私者不能真正为别人服务。因为他们的自私动机
阻止他们为善。他们一成为自私和自我拥有的人,就不能净化自己的
心。硬心肠要由怜悯与同情来克服。假若你去掉佛陀教义中的「悲」
,你就是去掉了佛教的心脏。因为一切道德、一切善行和公正,都是
以「悲」作为基础,作为它们的母体。菩萨或要成佛的人所修的一切
波罗蜜,都是从「悲」开始的。悲是温和,是心的一种品德,而见解
或智慧则是洞察力。悲由智慧来指导,而智慧也由悲来启发。它们彼
此是手挽手前进的。都是佛教的脊梁骨。
必须注意,不要把悲心与悲哀的病态表现、精神痛苦的感觉和多愁善
感混为一谈。一个亲人的损失,人哭,但那不是悲心。假如我们仔细
分析这些感情,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感情,是我们内心私爱思想
的表面化。我们为何感到悲伤?因为亲爱的人死了,他是我们的亲属
和朋友,他不存在了,我们感到失去了从他那里得到的快乐和其他一
切,所以我们悲伤。难道我们没有看到所有这一切是围绕「我」、「
我所」在转吗?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自私自利要对这一切负责。我
们能把这叫做悲心或怜悯吗?不是我们的亲属和朋友在我们的眼前死
了,我们为何不同样感到悲伤呢?因为我们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不
是我们的亲友,他们的死,我们不损失任何东西,我们仍然享有已经
有了的快乐和舒适。现在,这很清楚,就是亲人死亡,我们的悲痛感
情,是我们自私的结果。这是一种心理上敏感的事,所有世人都受这
样的弱点所支配。精神高度发展的人,他控制这类感情,尽量如实看
情况。根据业力,如实看待事物,知道事物不是像它们所出现的那样
。
悲,无疑不是心理上的软弱状态。它是一种坚强的持久力。当一个人
受难,真正有同情心的人,心里就会担忧。但这不是悲伤。这种心理
上的震动,推动著他采取行动,激励他拯救受难的人,这需要精神力
量,需要许多耐心和四无量心中的舍心。那些匆忙作出结论的人说悲
心是一种软弱的表示,这是因为它有软弱的性质。不知他们这讲的是
什麽?按照他们的说法,可能只有迫害才是坚强的表示。
菩萨过去生中的事,详细地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努力帮助别人的,如
何援助孤立无援并解脱他们的苦难的。生命对一切众生都是宝贵的,
但是菩萨,在他为成佛作准备时,做了许多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为了别人,他甚至施舍自己的肢体和牺牲自己的生命。像菩萨这样伟
大人物的慈悲无私的事情,在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为救一肢舍多财,舍去一肢保命全,财肢生命全施舍,真正只求忆不
忘。【xli】
菩萨为达到如此高度的境界,就修悲心观。
你被突然的痛哭声或看到别人的不幸而感动,你的心就产生怜悯,希
望自己的行动与慈悲的感情一致,你迈向需要帮助的人,援助他从不
幸中解脱。你不自私贪图某种报酬,不试图利用这种行动窃取他的财
物,这是「悲」字真正的、恰当的意义。假如你利用机会得到报酬或
为你的人道表现获得荣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为穷苦和需要的人服务,唯一的希望是获「功德」——得到更多的利
益与报酬,我认为这好像不是很正确地帮助别人。假若我们以这样自
私的动机看待事物,那我们的善行就被玷污了。我们不应当过分有意
於我们善行的果报,并被它所支配。像我们的身影一样,果报是会跟
著而来的。因为行动是会有反应的,种子会生长幼苗,因会产生果。
知道业果是正见,但是变成被业果所支配,就会引起贪欲,而贪欲则
是正见、清净和安宁的障碍。
当我们向一个饥饿的人提供食物时,我们没有必要想升天堂,或想来
世的善报,或者希望得到好报。因为那不是佛教徒的态度,或事实上
的正确态度。由於抱著这样希望的思想,就在我们自私的思想上,只
能是火是加油。仔细分析,你会看到给那个人食物唯一真正的原因,
是因为那个人饥饿。佛陀说饥饿是最糟糕的失调。【xlii】当我们看到
他已经吃完食物,他就不饿了,他感觉愉快,那时我们也感到愉快和
高兴。这样的无私行为,确实为我们带来真正的欢喜。对别人的快乐
感到高兴,是四无量心的第三喜无量心或同情的欢喜。你现在会看到
四无量心的慈、悲、喜、舍所起的作用是如何一致地在互相支持著吧
。
这样,通过无私慷慨的布施,我们就不是吝啬的人了。这样不仅我们
的财物是大方的,而且我们的思想也是大方的,我们就变得越来越胸
怀宽广了。
因此,在佛教教义中,我们应当尽力理解业果的真实意义。
知道我们的行为对善恶果报是很有必要的。为了知道善恶如何感果这
可以,但我们不应有贪心去执著它。正确理解业力及其如何起作用,
可以激励我们成为正直和富於同情心的人。
同情不仅仅限於对穷人和需要的人给食物和类似物资的东西,或给乞
丐一个铜钱。一切纯洁动机的行为,没有贪,没有邪见,没有骄傲,
都被视为真正仁慈的行为。对文盲传授知识,指导笨人和未受教育的
人沿著正确的道路走,对弱者和胆怯的人给与力量和支持,照顾病人
,等等,都是仁慈的行为。
奇怪的事是例如佛陀照顾病人的模□行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医师。佛
陀不仅以友好的感情治疗病人,而且也以悲心照顾病人。《法句义疏
》【xliii】记载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舍卫城一位青年人听佛说法,增强了信心,加入了僧团,成为著名的
帝须。过了一段时间,他病倒了。先是身上长了一些小脓泡,这些脓
泡慢慢地变大了,开始破裂,最後发展到全身溃烂。他的同伴比丘们
,不愿意照顾他,他成了孤独无依的人。佛陀知道这件事情後,就去
火房烧了一些开水。
接著佛陀来到帝须所在的地方。他看到帝须躺在一角落的床上。比丘
们知道佛陀要做什麽,就连床带病人抬到火房。佛陀要比丘们为帝须
洗净袈裟并晾开,而他自己则为病比丘轻轻地洗净溃疡。病人的精神
好些了,安心地躺在床上。如是佛陀就为他说法,帝须集中精神听,
在说法结束时,他证得了四果四向的圣位——阿罗汉果并圆寂了。火
葬按时举行,佛陀将他的遗物藏於一座塔中。【xliv】
无人类性格是一种特殊宗教、民族、种族或文化的特点。所有那些有
眼看和有心理解的人,都会发现,一切友好的行为、怜悯同情,都是
普通的人道行为。但是,唉,当人们被错误指引和错误领导时,他们
说并计划什麽……「圣战」。战争就是战争,何必说什麽「神圣」?
有战争,就永远不会有和平。所有战争都是野蛮的。
书中说到一次事件,此事件曾经一度将佛陀带到战场。释迦族人和拘
利族人为争卢奚多河之水处於战争边缘。佛陀知道灾难即将降临,便
到他们那里去,问他们是什麽更宝贵?是水,还是人类的血?他们承
认人类的血更宝贵。佛陀说服了他们,策划中的一场屠杀战争被制止
了。【xlv】
佛陀是有名的和平使者,他不断使用的唯一武器是慈悲。他以真理和
慈悲武装自己,驯服了阿罗婆迦、盎崛利摩罗、醉像那罗祗梨及其他
伤害过他的人或动物。被驯服的盎崛利摩罗成为佛陀的弟子,後来成
为阿罗汉。他赞叹说:
某些被棍所驯服,某些又被棒打从,驯服我是坚定者,棍棒武器均不
用。【xlvi】
佛陀的弟子们「为众多人好,为众多人之幸福」被敦促四出弘法,不
伤害任何人,没有任何强迫别人改变信仰的事件发生。
佛教的慈悲观,没有妥协让步的限制,一切众生,甚至包括在脚下爬
行的最小生命,都在慈悲的□畴以内。佛教的生命观是这样的:没有
什麽生命不被考虑在慈悲□畴以内,人与动物和昆□之间,人与人之
间,如贵与贱、富与贫、强与弱、聪明与愚痴、黑与白、婆罗门与旃
陀罗,或者像基督教徒、印度教徒、犹太教徒、穆斯林、佛教徒等等
,慈悲对他们没有分别。因为慈悲,如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是没有
界限的。我们如果在上述的虚妄基础上试图将人们分开,其分别的念
头就会乘虚而入,这些无限制的品德,就变成有限制的人。这种限制
是与这些道德倡导者的崇高理想相违背的。
佛陀教导的慈悲精神感动了公元前三世纪印度佛教大帝阿输迦的心。
他在成为教徒以前,像他的父亲宾头沙罗和祖父旃陀罗崛多一样,是
一个好战的国王。他希望扩张自己的领土,就侵略和征服了迦陵伽。
在这次战争中,成千的人被杀,更多的人受伤当了俘虏。但是後来当
他信佛之後,悲心大发,他发现屠杀是愚蠢行为。当他想到大屠杀时
,他感到很悲伤,如是就放弃了战争。他是有记载的唯一军事国王在
胜利之後放弃战争的征服而开始用佛法征服的人。正如他的第十三号
石刻敕令所说的:「他把剑插入鞘,不再抽出,希望不伤害众生。」
东方世界到处传播佛陀的慈悲信仰,主要是由於阿输迦大帝的事业心
和不懈努力的结果。佛法使亚洲温和不侵略。我们能说同样的温和与
不侵略仍流行於亚洲国家,像他们过去做的那样吗?令人怀疑。为什
麽?因为现代文明沉重地压在亚洲土地上,一种被接受的论点是:这
种所谓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相配合,人的修养〈这是内部发展的结果〉
降低了,他变得更坏了。由於现代科学的进步,发生了许多变化,所
有这些变化和发展,作为物质的和外界的因素,趋向於使现代人越来
越世故,与他的粗疏或者固执相配合,更加讲究享受,心的品质变得
自私和残忍。实利主义的浪潮,似乎影响人类,影响他们的思想和生
活方式。人们是那麽被感觉器官所限制,他们如此势利地生活在物质
世界中,不接触内心的善良。
假若是用佛陀教义中的慈悲来支配人们的行为,今天我们就不会是生
活在猜疑、恐怖、嫉妒、傲慢、贪、嗔、痴这种气氛中,这种气氛使
整个世界更加成为军营,不断地驱使我们朝著世界末日善恶决战战场
的边缘。
这是一种宗教的生活观,是一种需要完全建立在精神和谐与幸福之上
的慈爱和理解的生活。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佛法的光辉。
-----------------------------
------------------------------
-
【i】见叶均译《法句》第一页。——译者
【ii】《中部》第一七经、第一一七经及各处。
【iii】《中部》第七八经、第一一七经及各处。
【iv】《中部》第一九《双考经》〈Dvedhavitakka-sutta〉。
【v】《中部》第三八经。
【vi】根据佛教说,行布施和持戒,对未来受善报是有帮助的,那
就是说未来生活好,但是不能断生死、得解脱——涅磐。
【vii】《毗奈耶.大品》:心理上的柔顺等是解脱官能上的快乐
才有的。
【viii】《中部》第二六经,第三六经。
【ix】Pabbajja sutta〈《出家经》〉。
【x】在印度,有四个主要种姓:
刹帝利〈Ksatriyas〉、 婆罗门 〈Bramanas〉、吠舍〈Vaisaya〉、首陀
罗〈Sudras〉。前三种姓被说成是较高的种姓。
【xi】《法句》第三O二偈。
【xii】《增支部》第一卷第八O页。
【xiii】《法句》第四九偈。
【xiv】详见《中部》第五经,第一七经。
【xv】这个经的全文在《增支部》第四卷第三五四页;《自说》第
三四页;简要意义在《法句义疏》第一卷二八七页;《长老偈》第六
六偈。据说弥醯是释迦族人。《法句》偈文〈三三、三四〉如下:「
轻动变易心,难获难制服,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如鱼离水栖,
投於陆地上,以此战粟心,摆脱魔境界。」〈见叶均译《法句》第八
页——译者〉
【xvi】《中部》第二二经。参阅《中部》第五四《哺多利经》〈
Potaliya-sutta〉。
【xvii】Anicca〈无常〉、Tuccha〈空〉、Musa〈假Mosadhamma〉
〈虚妄法〉。
【xviii】《中部》第一O六经。
【xix】《中部》第六二《大教诫罗侯罗经》〈Maharahulavada-sutta〉。
【xx】《法句》第四二偈。
【xxi】《法句》第一三偈。
【xxii】《中部》第三二经。
【xxiii】《中部》第三二经。
【xxiv】《法句》第一O三偈:「彼於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
者,战士之最上。」
【xxv】《法句》第二O一偈。
【xxvi】《法句》第二一二到二一六偈。〈 这五首偈文,作者全文引
用的只有一首。其馀四首,都只引用了头一句。其他三句,均以虚号
……代替。现将叶均译的全文抄录如下:
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欲乐生忧,从欲乐生怖;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译者〉
【xxvii】《经集》第七二偈。
【xxviii】《经集》。
【xxix】未证阿罗汉果位之人。
【xxx】阿罗汉。
【xxxi】《增支部》第五卷第三四二页。
【xxxii】《增支部》第四卷第九四页。
【xxxiii】《中部》第三一经、第一二八经;《增支部》第一卷第七O
页及他处。
【xxxiv】《中部》第三六经。
【xxxv】《中部》第二一经。
【xxxvi】《长部》第一经。
【xxxvii】《法句》第五偈。
【xxxviii】《毗奈耶.大品.犍度》第六卷。
【xxxix】《中部》第五六经;《增支部》第二卷第一九O页。
【xl】苏摩长老和我合著《法灯》第二O一二页〈锡兰康提佛教出版
社〉。
【xli】第五三七《大须陀须摩本生》〈MahaSutasoma Jataka〉,巴利圣
典会《本生故事》第五卷。
【xlii】《法句》第二O三偈。
【xliii】第一卷第三一九。
【xliv】孔宁汉在1862-62年考古报告中写道:「在祗陀园〈Jetavana〉
寺东北,有一座塔,建在佛陀曾为一位病比丘洗手脚的地方……塔的
残馀仍然存在,是一堆坚实的砖块,离祗陀园寺550英尺。残迹堆是24
..5英尺高,全部是用24*10* 3.5英□砖修建的。充分证明其古老。」
在孔宁汉绘制的舍卫城的地图上,在规划中,这座塔是用H标明的,
见《印度考古调查》第三四一页〈1871,西姆拉〉。
【xlv】《增支部义疏》第一卷第四三一页;《经集义疏》第三五
七页;《长老尼偈义疏》第一四一页。
【xlvi】《长老偈》第八七八偈。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 □ 想要成立班系社团站台吗?
│ bbs.kkcity.com.tw │ □□ — KKcity即日起开放BBS站申请罗!
└——《From:218.162.135.53 》——┘ □ □ 免程式技术、硬体成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