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 传讲
堪布索达吉 译导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24)牧 人
□恶口戏骂 今证罗汉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位威力无比的萨迦国王。(师言:萨迦国王
在释迦佛时代非常著名,世界上称他是第五大王,仅在四大天王之後。)
他有一次恭请世尊及眷属在祗陀太子园(处灵鹫山下,距舍卫城很近)应
供三个月,国王用牛奶、酸奶、醍醐等各种上好食品供养,并派五百牧童
帮忙做杂事。三个月圆满後,萨迦国王对释迦佛供养无价妙衣,对应供僧
众也以各种资具一一供养,然後世尊率众眷属回经堂了。当时,五百牧童
不约而同地想:萨迦国王往昔一定是造了很大的善业,才成为一位有权势、
有威望、有福报、举世闻名的国王,可他现在继续上供,积累资粮。而我
们这些人呢?因前世未造善业,故今世为牧童。现在我们得了人身也应该
发心供养僧众(Bhi-kkhu Sangha),他们就共同决定以饮食供养世尊及僧
众,一切准备就绪。(师言:对一个牧童来说,虽然财物不是很多,但发
心清净,功德同样很大。)便恭请世尊及眷属应供,世尊默许了。中午,
世尊率眷属前来应供,牧童们虔诚供养。供养已毕,五百牧童一起去世尊
前求法。世尊观察他们的根界意乐,传给他们相应的法,他们以智慧金刚
摧毁了二十个萨迦耶见,得预流果位。得果的牧童们发心出家,就先到对
佛法极有信心的萨迦国王那里祈求,得到开许後,再去世尊前祈求:「我
等欲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戒,唯请世尊悲愍摄受。」世尊开许了,并以「过
来」之方便言词,令他们当下得到近圆戒体。五百牧童成了身披袈裟、手
持钵盂、净持梵行的清净比丘了。世尊又给他们传了相应的法,他们各自
六时精进,很快摧毁了三界烦恼,获证阿罗汉的果位。在他们的境界中:
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诸天见之无不欢喜赞叹!得果後,他
们心想:现在有没有我们可以调化的众生?若有则在何方?他们以神通观
察到了一些具缘调化的众生,就前去调化。其中有一个牧女,想尽办法也
不能使她对佛陀生起信心,无奈之馀他们就强拉硬扯把她拉到世尊前。她
一见世尊三十二相好,顿时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胜於十二年的禅悦,不
可言说。她看到左右的人都捧著供品,而她什麽也没有。她看见路边的果
夏达呷花很好看,便采下来去供养佛陀,并在佛前恭敬礼拜,祈求传法。
世尊观知她寿命不长,给她传了相应的法。传法圆满後,牧女就回去了。
不久,她因四大不调很快去世了,因她对世尊生起欢喜心故,去世後得以
转生天界,成为一个可爱的天女。一般天人有个规矩:得生天界後进行三
观察:观察自己前世是哪一道众生?以何因缘得生天界?以後又转生何
处?这个天女观察到:自己前世是人道的一个牧女,因为以欢喜心供佛果
夏达呷花的善根而转生成天女。她怀著对世尊的感恩之心,想马上去拜见
大恩世尊。於是,身著妙衣霓裳,上下金装银饰,手持天上的青莲、白莲、
曼陀罗花等来到世尊前,合掌恭敬,供养鲜花,再祈传法。世尊给她传了
相应的法,她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个萨迦耶见,获证了预流果。又对世
尊顶礼,右绕三匝返回了天界。
当时,有前後夜精进不眠的比丘们见到夜间光芒普照,以为是大梵
天(Maha Brahma)、帝释天或四大天王来拜见世尊。次日就去请问:「世尊,
昨夜光亮如白昼,是否是大梵天、帝释天亦或四大天王来世尊处?」世尊
说:「昨夜既不是大梵天、帝释天,也不是四大天王前来。你们还记得一
个牧女对我欢喜地供养果夏达呷花吗?」「记得,记得!」佛曰:「这个
牧女以欢喜心对我供花,死後得以转生天女。为报恩故,昨夜前来拜见我,
我又应她所求传了相应的法,她得圣果後返回天界了。」「请问世尊,此
天女以何因缘今生转为贫穷的牧女?後又转生可爱的天女?唯愿宣说前後
因缘。」世尊告诸比丘:「这是前世的业力与今生的因缘。所谓前世的业
力就是: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
有一位比丘尼,性情暴躁,以嗔心恶口骂人『牧女』。(译者:『牧女』
意思是下劣、贫穷、愚笨的人。莲师说过:『上至班智达,下至牧童间』
其喻意亦在於此。有时想起我当年读书时,能说会道,别人让我帮他们取
外号去嘲笑他人,我可以马上根据其相貌取个令人哄堂大笑的外号,取了
好多,现在想起来念忏悔心咒对我很重要。上师也讲:听《百业经》後仅
仅是谨小慎微、不造口业也是一大收获。上述公案中,大多都是口业成熟
之过,所以大家应该注意不要造口业。)临终前生大惭愧的比丘尼发愿:
我於迦叶佛教法下一生持清净梵行,虽然没有证果,但愿我在释迦佛出世
时,在佛教法下,令佛欢喜并得以证果:愿我恶口骂人之业不要成熟。』
众比丘,你们是怎麽想的?时恶口比丘尼即今牧女,此是前世业力成熟。
所谓今世的因缘,就是她以欢喜心供养了我一朵果夏达呷花而得生天女,
此是今世的善业所感。」
诸比丘复次请问:「世尊,那五百名牧童,以何因缘今世共为牧童?
後来遇佛并出家证罗汉果?愿乐欲闻,唯愿为说。」世尊告曰:「早在贤
劫人寿二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那五百名牧童都
是比丘,当时他们以『牧童』互相戏骂。临终时发愿:虽然在迦叶佛前我
们没有什麽圣者的境界和功德,但是,以一生中持戒的功德,愿於释迦佛
出世时,於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得证罗汉果位;愿恶口相骂之业不
要成熟。(师言:平时业力现前,不留意骂了人,马上念「嗡班札儿萨 」
至少一千遍,乃至十万遍,方能忏清,以咒力不可思议故。)当时的五百
位比丘就是现在的五百牧童。以恶口之业成熟故,又以其愿力成熟,今生
能遇佛,令佛欢喜,出家後精进修持,证得阿罗汉果。」
出处:《百业经》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byj.htm
--
只顾自私自利过活而不管他人死活的人,
下场通常会寂寞而悲惨。
--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 218-168-216-113.dynamic.hinet.net海
Jack0 在 06/12/18 1:11:08 从 218.168.216.113 修改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