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 2.因缘
#1
净心
    2.因缘

  有与空,看似对立,实是一体的两面,「有」代表因缘有,「空
」则是指的因缘所生的任何现象,其自性毕竟是空。因是主,缘是宾
,一个现象的产生,必有其主因,及附属的助缘才成。例如此次禅修
营,「我」是主因,我希望提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士有听闻佛法、修
学禅法的机会,以发挥其在社会上正面的影响力,促进社会进步与和
谐,而来参加的诸位则是缘,没有诸位的参加,这次的禅修营便办不
成了。反过来说,目前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种种现象,变化得太
快,极需有类似禅修营的活动,提供给大众,做心灵的调适;这个需
求便成为因,禅修营的提供则成为缘;亦即各位是因,我应大众之需
求而给予协助,反成助缘。

  因此,我们彼此,互为因果,亦可互为因缘。

  一切的现象都无法离开因缘。《阿含经》说,因缘是「此有故彼
有,此灭故彼灭」。「有」是指现象的生起,「灭」是指现象的消失
。现象的生灭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种种不同的层次。从宇宙的大
环境看,现象的生灭有四个过程∶成、住、坏、空,这是属於物质的
现象。对人类的肉体而言,则有生、老、病、死,这是属於生理的现
象。以我们的念头来说,则有生、住、异、灭,这是属於心理的现象
。

  宇宙体中任何物质的现象,都不外乎成、住、坏、空四种形态的
变化。

  当一种物质现象,由於因缘聚合而出现并存在之後,必然会逐渐
经历坏的过程而归於空的结果。生理现象及心理现象,亦有相同的情
况。此乃所谓的因缘「生」和因缘「灭」。我们这个众生世界的一切
,总是离不开因缘生灭的变幻。犹如万花筒,暂时看似有、实际上是
假、是空。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的肉体生命,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
过程。生理现象存在於环境的物质现象中,所以会产生自身与外境之
差别。外境与内境,对我们造成相需相斥的影响,便有所谓内外交煎
,而产生种种喜怒哀乐等心理现象。此等现象,使得人的情绪起伏不
定,起伏愈大,烦恼愈多,起伏愈小,心愈平和,因此我们应努力使
心理现象的生、住、异、灭,尽量减少其次数、延长其时段,那便是
定,有了定则智慧渐渐产生,烦恼渐渐断除。心念的生灭现象,就像
平静的水面,因风吹而波动,然後会产生层层的涟漪;若生灭现象减
少,则像水波愈来愈平静,终至心平如镜、心明如镜,这就达到「空
明」的境界了。心理现象,可好也可坏∶好的是善心,因之而造善业
,是修行;恶的是不善心,因之而造恶业,是堕落。既然都是从因缘
而起,便可用意志的努力,向善去恶。

  我们是生存在「现在」、是在「空」里。对於度量大的人,我们
称之为虚怀若谷,是取山谷空豁之意。然而山谷的空,还不算大,整
个宇宙,才是无限宽广,所以称为虚空,能够含容一切万物。如果能
够超越宇宙,那就真的体会到绝对的自在、究竟的空了。故言现象的
有是含藏於究竟的「空」之中,可见空才是最好、最高的境界,如果
能把「空」运用得当,将使你左右逢源,处处便利,时时自由。

  佛法所说的自性、法性、佛性,指的就是空性,一切现象本具空
的特性,现象变而空性永远不会改变,故说自性不变。由此可知,现
象「有」和自性「空」,乃是一体之两面。一般人的常识经验,只看
得到「有」,而无能体验空,因为「有」的现象一直在变,无法保持
,无从掌握,便使人产生种种矛盾冲突的烦恼。如果能看到「有」,
也看到「空」,便能了解万法的真实相,便不会引起烦恼了,那是有
了高度智慧的人。但如只看到「空」,没看到「有」,这种人会显得
消沈,同样也是烦恼不已,对自己对社会均有负面作用。

  我们要了解∶「有」是过程,「空」是目的,在达到目的前,不
能离不开「有」的过程,必须在过程中,看目的是空而离过程的有;
然後要离有也离空,不落空有,即空即有,才是正见。


节录自『圣严法师教禅坐』
http://ccbs.ntu.edu.tw/canon/PUBLIC/MEDIT/

--

▲▲▲   □□□  □□□□□□□□□□□□□□    
□□□ □□□□□□□□    □□□  □  □□□    ▲▲▲
□□□ □□□□□□□□□□□□□  □□□□□    □□□   台大佛学研究中心
  Ξ     □□□□□□□□□□□□  □    □□□    狮子吼佛学专站   
  □□ □□□□□□□  □□□      □□□  □□□□Ξ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Tue Jan 14 21:06:3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