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十五)人成即佛成
#1
净心
(十五)人成即佛成

  人的内容是什麽?从本能的角度看,是饮食男女,是七情(喜怒
哀惧爱恶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则为色欲、形貌欲、威
仪欲、言语欲、细滑欲、人相欲);从人格的角度看,是理智、感情
、责任、义务。七情六欲消而美满人格成,人成方有佛成。

  一般人只知为自己争取权利,而要求他人尽责任、尽义务。但是
,一个健全的人格,在谈权利之前,必须先以责任和义务为基础。

  从责任及义务看,我们生在世间,各自都会扮演著或多或少不同
的角色。具有某种身分即是某种角色,便要切切实实的把那个角色该
做的事,好好地做好。

  每一个人在同一个时空里,往往具有多重的身分,要把每一个身
分的角色都扮演得恰到好处,实在很不容易,但也必须尽心尽力。一
个在家人,不妨先从自己在家里的角色开始做好,再慢慢扩及工作场
所,以及所属团体的角色,好好地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义务。

  在实际的生活中,你可能会感觉到你是很受委屈的,因为你是如
此地尽心尽力,别人却可能敷衍塞责!如果你能摒除这样的计较心,
即可不受外境的影响,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久而久之,别人也会受
你影响,因此便可以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地互相影响,终究即有形成
社会全面好风气的希望了。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要想成佛,必须先要修行菩萨道。修行
菩萨道的动机和目的,虽是为了成佛,他的著力点,乃是在成就众生
,在成就众生的修行过程中,也就成长了自己的智慧及慈悲。换句话
说,为了利益众生而努力充实自己,水涨船高,在利益他人的同时也
成长了自己。但到最後,必须完全放下自我利益的心念,才是真正的
菩萨行者,才能成就无漏的无上功德。

  我们常说的度众生,是度诸佛心中的众生;所谓成佛,是成众生
心中的诸佛。其实佛心与众生心,原是同样的心。之所以有佛与众生
之区别,是因佛的心已是清净的,佛的慈悲及智慧也是圆满的;众生
的心则是杂染的,众生的智慧与慈悲,己被烦恼遮没了;众生纵然也
有一点智慧与慈悲,却是残缺不全有漏有染的。一旦转烦恼为智慧,
舍自我成慈悲,则众生心的当下就是佛心了。

  众生的种类繁多,其中唯有人类有明辨是非的认识心,所以可善
、可恶,也能为善去恶;只有人类有听闻正法学佛成佛的善根,所以
释尊来到娑婆世界,示现由人成佛的事实。因此释尊告诉我们∶「人
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我们何其有幸,生而为人,又得闻佛法,
修学佛道,怎麽还不好好地把握住这个难得的大好因缘呢???


节录自『圣严法师教禅坐』
http://ccbs.ntu.edu.tw/canon/PUBLIC/MEDIT/

--

▲▲▲   □□□  □□□□□□□□□□□□□□    
□□□ □□□□□□□□    □□□  □  □□□    ▲▲▲
□□□ □□□□□□□□□□□□□  □□□□□    □□□   台大佛学研究中心
  Ξ     □□□□□□□□□□□□  □    □□□    狮子吼佛学专站   
  □□ □□□□□□□  □□□      □□□  □□□□Ξ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Wed Jan 15 21:31:0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