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基本教义-正行(业)
#1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正行是佛教八正道戒律中的第二项,戒除三种错误的行为,即杀生、偷盗和邪淫。正如
我们在前章中讨论过的,强调对一切众生要有同情心,只取别人所给与的东西。过一种纯
净和贞节的生活。这些是五戒的前三戒。其馀二戒是不妄语和不饮酒。遵守这些戒条的人
,在陶冶性情、促进自己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正当关系时,不需要很多学问就能懂得这些基
本修持的法则。这样的道德行为,给人以无畏、安全和平静的感觉。一切道德的生活,都
是建立在慈和悲的基础之上的,这是我们在「正思惟」一章中已详细讨论过的。一个人没
有慈和悲这两种显著的品德,不能真正被称为有道德的人。口业和身业没有慈和悲,也不
能被认为是善的有益於身心的。一个人有了慈悲和深感内疚的好思想,肯定不会有杀生和
偷盗等行为;而杀生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是因为残忍、贪心和无知才干出来的事。

一些精神修养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心没有被调伏,总是找借口在语言或行为中作恶
。「思想未摄护,身业亦未摄护,语业与意业亦复如是。」[i]

佛陀说:

愚人是因其行为而被知,圣人亦复如是,由於行为才被人知。

有三种品质之人,应知为愚者。何等为三?错误之身业、错误之语业、错误之意业。有
此三种品质,应知为愚者。

有另外三种品质之人,应知为圣者。何等为三?正确之身业、正确之语业、正确之意业
。有此三种品质,应知为圣者。

如是,诸比丘,汝等应作如是修持:「我等弃舍愚者所有之三事,培修圣者所有之三事
。」诸比丘,汝等应作如是修持。[ii]

由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的品质,无人能给别人以好的品质。每个人应当通过审思明辨,
通过注意、努力、忆念和修定活动来建立它。正如一个人要精通一种技艺,必须努力学习
。所以要精通高尚行为的技巧,就要依靠好而强有力的品质,他一定要刻苦,要警惕。正
如威廉.霍斯所说的:

在所有情况下,好品质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它不是从父母继承而来的,不是外界的优
势创造的,不是出生、财富、天资或地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努力的结果。

假若我们想获得一种有价值的高尚品质,我们就应该记住佛陀反对粗心大意和幻想的警
语:

警惕,经常记住。[iii]

在性格的培养中,第一件必要的事是锻炼克制自己。例如,假若一个人专门讲享受,他
的善行和品德就会下降——所有宗教和哲学导师都同意这一点。那些高兴饮酒的人,被冲
动所驱使,享受快乐,是完全不能教育的,直到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心行为止。

节制是由於就道德上的考虑和好处而来的。特别是青年人,应当发展道德上的慈爱。因
为慈爱滋养精神生活。没有节制的心,在无意义的活动中浪费自己的生命。品质是要建立
的东西,这要依靠我们的决心。

但是持戒,决不是遵守法律条文。佛陀不是专横的法律制订者。在佛教中,没有强迫。
俗人或比丘接受戒律是自愿的。

看佛陀如何训练它的弟子,是有趣的事。有一次,驯马者祗□拜访佛陀,随之有了下面
这样的对话:

——祗□,汝是训练者,是驯马人,汝如何训练马,令其驯服?

——世尊,我训练马,令其驯服,采用温和与生硬二法,亦二法兼用。

——祗□,若要驯服之马,不服从汝之训练,汝对此马将如何处置?

——世尊,在此种情况下,我杀之,理由为何?恐彼对我师氏族产生怀疑。现在,世尊
,佛是驯服人之绝世训练者,世尊,佛如何训练人使其驯服?

——祗□,我训练人,令其驯服,亦用温和与生硬二法,亦二法兼用。祗□,此下为温
和法:此是身善业,此是身善业之果;此是语善业,此是语善业之果;此是意善业,此是
意善业之果。此是天(神),此是人。

祗□,此下为生硬法:此是身恶业,此是身恶业之果;此是语恶业,此是语恶业之果;
此是意恶业,此是意恶业之果。此是地狱,此是畜生界,此是恶鬼界。祗□,如是为温和
与生硬二法。(如上)

——世尊,若有人不服从佛之训练,佛将如何处置此人?

——祗□,在此种情况下,我杀之。

——佛肯定不夺彼之生命,但佛为何说「祗□,我杀之」?

——实如是,祗□,如来不夺彼之生命。然若有人不服从温和与生硬二法及二法兼用之
调御,如来认为与彼同住有智比丘无必要言及彼、劝告彼。祗□,当如来与同住比丘认为
某人无须说及与劝告时,此即在圣戒中杀人。[iv]

这一段对话,清楚地告诉我们,佛陀不对其弟子强加戒律。但是他作为有悲心的老师,
对他们指出什麽是正确的和什麽是错误的以及其後果。佛陀又说:

我说:「诸比丘,汝等舍恶。」恶能被舍弃。若彼恶不能舍弃,我将不作如是说。因舍
恶能做到,故我对汝等说:「诸比丘,汝等舍恶。」

若此恶之舍弃导致损失与痛苦,我将不说「舍恶」。

「诸比丘,汝等修善。」善能修持。若善不能修持,我将不作如是说。但因修善能做到
,故我对汝等说:「诸比丘,汝等修善。」

若修善导致损失与痛苦,我将不说「汝等修善。」但因修善导致幸福与快乐,故我说「
诸比丘,汝等修善。」

个人自愿遵守戒条,要由他作必要的努力来转变为行动。假若他漠不关心,他懒惰,别
人以守戒的行为作榜样来劝说他、支持他,那是无益的,责任在他自己。《相应部》中说
:

依照所下种,汝获其果实。

为善者得善,作恶者受恶。

种下善培植,汝享其果实。[v]

1.第一戒不杀生,对一切众生给与同情,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佛教的「众生」,包括一
切有生命有呼吸的动物。被承认的一种事实是:一切活人或动物,都爱护生命和厌恶死亡
。因为生命对一切众生都是宝贵的,他们的目的是保护生命、延长生命不受伤害,这甚至
适用於那些有知觉最微小的动物。如说:

於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

但求自己乐,後世乐难得。[vi]

一切众生的快乐,取决於他们拥有生命。所以,剥夺他们的生命,包括剥夺人们一切喜
爱的东西,这是极其残酷和无情的。因此,那些要杀害别人的人,为他们自己带来的是被
杀者的仇恨与恶意,难道这还奇怪吗?《法句》说: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爱生,

以自度他情,莫杀莫教杀。[vii]



如我彼亦是,如彼我亦然,

以自与他比,不杀不教杀。[viii]

不伤害,不屠杀其他生命,是一个佛教徒的标准,这是大家都感到的。以残忍成性对待
动物的人,有机会时,很可能也是虐待人的人。当残忍的思想慢慢地发展到著魔程度时,
就有可能成为残忍的癖好者。佛教典籍指出:

杀生之人,常在此生受苦,结局可悲。死後,其粗暴行为之业力,将长期迫使其进入苦
难。若此等生命毁灭者投生富有之家,即是其体美、健康等,然其业力仍将随彼等进入坟
墓。

另一方面:

向别人表示怜悯、不杀生之人,将得善生。若投生人间,将有健康、美貌、财富、权势
、才智等。[ix]

正行就是正行。业的教义,是佛教的主要教义之一,是我们自己意志作用的行为,我们
称之为「业」。假如一个人懂得业的作用和业报,他可能不会去冒不善行为的风险。恶行
会得恶报,像「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x]

值得注意而又有趣的是,近几年来,有些对业和来生作了一些研究。许多可信的故事,
能够在吉纳.塞米纳拉小姐所写的最有趣的两本书中看到。[xi]

是的,世界似乎不圆满、不平等。在我们人类中,更不用说动物界了,我们看到有些人
出生可怜,深陷灾难,极不愉快;而其他一些人则出生富贵、快乐,享受豪华的物质生活
,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什麽苦难。还有,少数得善报的人,被赋与敏锐的智慧和极大的精
神才能;而另外许多人则完全是无知。为什麽我们当中一些人健康、美貌、有朋友,而其
他一些人则可怜的虚弱、贫穷而孤独呢?为什麽有些人生来就长寿,而另外一些人则短命
,在青春年华时就死去?为什麽有些人生来就富裕、有名望、被人重视,而其他一些人则
完全被忽视?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解答。

我们发现的这些巨大的差别,不是外力或超然的神力所造成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行为
和反应所致。所以,我们制造自己的业;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管是善还是恶,都
是如此。

因此,所有的人都应该懂得停止伤害他人,培养充满同情和仁慈的无量心。杀就是杀,
不管这种杀是为娱乐而杀,还是为食物、或为健康而杀,借口说「我是这个或那个好理由
才杀的」如此等等为自己辩护,是毫无用处的。假若我们杀了,我们就应当坦率地承认,
并认为那是不对的,倒不如直言不讳的好。

接著讨论关於素食主义的问题。佛教不禁止吃肉。假若你不看到、不听到、不怀疑一个
动物是专为你而杀的,这种肉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就不能接受。在佛陀的教导中,没有
规定或命令说佛教徒应当完全或主要以素为食。是否吃肉,纯粹是个人的事。不过吃受了
精的蛋,是犯第一条不杀生戒的。

2.在正行之下,要遵守的第二戒是不偷盗,诚实地生活,只取自己分内应得的东西。窃
取他人之物,虽不像夺取他人的生命那样严重,但这仍是一条严重的罪行。因为这夺去了
他人的某种快乐享受。由於无人愿意被盗,不难理解,夺取不属於自己的东西,是错误的
。怂恿一个人去盗窃的思想,永远不能是善的或好的。还有,偷盗导致暴力甚至谋杀。

容易违犯这条戒的,是那些从事商业买卖的人。因为商业界各种各样的欺诈和不诚实,
都是在不能遵守第二条戒所出现的。一个人能用其笔和舌进行盗窃。社会上的人们,总是
眼向外去哄骗和盗窃别人。这就使社会不可能有平安和快乐。

有人说因为贫穷而引起偷盗,这有其一定的真实性。但假若人们懒惰,逃避劳动,或者
误用其聪明或职能,他们也会变穷的。接著他们就会冒行窃之险,去偷别人的财物。另外
一些人可能认为要享受快乐生活,盗窃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手段。这样,犯罪就会增加。减
少贫困和消灭失业,是政府的职责。

偷盗,有各种形式。例如,一个雇员工作拖拉或工作不认真,但他仍获得全部报酬,这
样他就是一个真正的盗贼。因为他得到的钱,不是他挣来的。假如雇主对工作负责的雇员
不能付给适当的工资,这一条同样适用於他。所以,正如卡莱尔说:

你做一个诚实的人,那麽你就可以相信世界是就少一个坏蛋。

3.正行之下应守的最後一条戒是「不邪淫」。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开示」和书中的知
识之外,更需要的是自我控制。在《关於正思惟》一章中,我们详细讨论了纵欲和弃舍。
在这里,根据佛教所说,我们将简单地尽力理解什麽是性欲的错误。让我们首先听一听另
一巴利文原典《增支部》开宗明义的经中所说的吧:

诸比丘,我知无任何其他色如女人之色吸引男人之心。诸比丘,女人之色注满男人之心
。

诸比丘,我知无任何其他声……我知无任何其他香……我知无任何其他味……我知无任
何其他触……如女人之声、香、味、触吸引男人之心,女人之声、香、味、触注满男人之
心。

诸比丘,我知无任何其他色、声、香、味、触如男人之色、声、香、味、触吸引女人之
心。诸比丘,女人之心注满此诸物。

这里是以正确语言解释性欲的一次说法,其真实性,无人能否认。佛陀描述性欲是人最
强烈的冲动。假若一个人成为此种冲动的奴隶,即使是最刚强的人也会变弱,即使是圣人
也可能降低身份。性欲的冲动,尤其是年青人,像一种火,需要慎重对待。假若不注意,
不节制,它能够招致不可以言语形容的灾害。「无火如贪欲」,[xii]「诸情欲不灭,彼
等仍燃烧。」

由於佛陀是一位讲求实际的哲学家,他不希望自己的在家信徒都过苦行生活。确实,他
称他们为「在家行欲人」。佛陀知道人的生性和冲动,知道人的欲望和迫切需求,他不像
对比丘所做的那样,不禁止在家信徒的性生活。但是他告诫他们,批判那些为满足性欲愿
望的错误方法。他进一步推荐遵守八条斋戒,对在家弟子在斋戒日或要求的日期,特别强
调要遵守第三条不邪淫戒。

假若一个人决定过独身生活,他就应做认真的努力,身、语、意要贞节。假若他不能坚
持独身,也可以结婚,但他应当戒除错误的和有害的性行为。正如佛陀在《败亡经》
[xiii]中所说的:

若男子溺爱女人(过放荡生活),是醉汉、是赌徒,挥霍自己所得—此是彼败亡之因。

不满足於己妻,若与妓女及他人之妻通奸——此是彼败亡之因。

青年已过,娶十馀岁幼女为妻,因谨慎防□而不能入睡——此是彼败亡之因。

说到女人,佛陀简单地说:

放荡不羁与不道德之行为,是女人之腐败。[xiv]最好之妻是彼使其夫快乐。[xv]妻是最
好之伴侣。[xvi]

戈德史密斯写道:

理想的妻子,在生活中能给予更多的服务,比穿著裙子的哲学家、咆哮的女英雄或泼妇
王后要好。她使自己的丈夫、孩子幸福,比传奇般描述的整个职业是以箭杀人的女士品德
伟大得多。

□罗查拉比丘(麦基奇尼先生)写第三戒时,他说:

是我们的心每时每刻在造成我们是什麽样子。在性欲这种事情中,心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确实,我们可以说,假若在这里心完全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下,那麽我们在别处就没有或
无必要再警惕的人。

假若我们环顾自己周围,我们能够看到在这种性欲事情中过去由於缺乏心理上的控制所
产生的人类种族。考虑到我们欢喜称之为「低级动物」的以及它们的性行为,在这里到底
哪一种是真正的低级?是动物还是人?关於性行为,到底哪一种是正常的、有规律的?哪
一种是不正常、没有规律的、是反常的?在这些问题上,动物是比较高级的,人是比较低
级的。为何如此呢?简单地理由是:有思考能力的人,正确使用思考能力,就能使自己成
为性冲动的主人;但是他在可悲的性欲中,使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实际造成自己比动物更
加成为性冲动的奴隶。[xvii]

佛陀在《中部》第四十一经和他处解释第三戒,是有趣的和重要的。该经讲的是所有十
善业和十不善业。下面是略加压缩的内容。

佛陀在答覆婆罗门户主沙罗问为何有些人死後转生不好,而另外一些人则好的问题时说
:

诸户主,有些人死後转生不好,是因彼等生活不如法,不正当,不和谐。

当时那些婆罗门不能完全理解佛陀所说的意思,要求他详细解释。佛陀答覆说:

诸户主,有些人对众生残酷无情;有些人偷盗;有些人邪淫享乐,与受母亲、父亲、双
亲、兄弟、姐妹或亲戚保护者(处女)发生关系,与有夫之妇、与(在此方面)应受惩罚
之人,甚至与已订婚者[xviii]等发生性关系。

诸户主,此是有关身之非法、非正当与非和谐之三行。

佛陀接著说到语言中的四非法,即妄语、诽谤语、粗恶语和无益语。他说:

诸户主,有些人贪求。彼等贪求他人的财物,想:「属於彼者可属於我。」有些人恶毒
,心坏,想:「让此等众生被打死,被屠杀或被消灭,不让彼等活命。」有些人有邪见、
有颠倒之看法,想:「无布施与供养(之果报),无善恶之报应,无此世界亦无他世界(
《义疏》:对在他世界者,无此世界;对在此世界者,无他世界。)无对父母(善恶之果
报),无有情自然生起(此否认有天人),无出家者与婆罗门如法生活之善行所说此世他
世、证得最高智慧(此否认一切智之诸佛)。」

诸户主,此是有关思想之非法、非正当与非和谐之三行。

佛陀接著解释有关身、语、意如法、正当与和谐的三行,与上面所说相反。

心里要很好地记住,就是佛陀作为宗教导师,向印度社会就道德□畴指出了正确和错误
的方法以及不道德不严谨行为的恶果。但他从不干涉性欲的问题,从不以训诫或某种方法
来插手,因为这些是政府的事。不过在自己的「王国」以内,就是说在他的教团□围以内
,他的态度是不同的,有时他对弟子们很严格。他作为指导者和老师,经常告诫僧团的成
员要注重善行,看到哪怕是极微小的错误都是可怕的,要庄重、安静和谨慎。这样,不愉
快的人就会有那些愉快人的愉快和幸福,可能还会增多。[xix]

跟著佛陀并参加僧团的人,过著一种清淡的苦行生活,佛陀给他们特殊的训诫,禁止比
丘有一切种类的性关系。但是比丘是自由的。假若他认为比丘生活太艰难,出家没有快乐
,他可以脱去袈裟还俗,过一般人的在家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佛陀像慈父一样劝告并作
解释,但他从来不强迫信徒违反各人自己的意愿过苦行生活。因为这是思想问题,必须这
样对待才行。佛陀推荐的修定和其他行持获得的好处之一是高尚的目的——病态情况的消
除,此种病态如不戒除而纵欲的结果可能会出现。

《法句》两首偈文(第246、247)列举了要遵守的戒,用一句话简略地说明了犯戒的恶
果。偈文如下:

若人於世界,杀生说妄语,

取人所不与,犯於别人妻,

及耽湎饮酒,行为如是者,

即於此世界,毁掘自善根。[xx]

在这里和前一章,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了五戒,这是皈依佛、法、僧成为佛教徒要遵守
的最起码的道德义务。在结束语中,简单地说一说佛陀给小沙弥罗侯罗的训诫,不是不必
要的。他说:

——罗侯罗,汝作何想?镜之用途为何?

——作反照之用,世尊。

——即是如此,罗侯罗,身应一再反思而後作,语业与意业也应一再反思而後作。

接著佛陀又说,关於反思,假若一个人发现一种身业要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自他俱害
,那是不善业,会产生痛苦,不应当作。假若反思一种身业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
,或自他均不伤害,此为善业,产生快乐,应当作。同样,语业和意业亦复如是。

佛陀接著说:

罗侯罗,凡过去出家者或婆罗门,曾净化身业、语业与意业,彼等一再反思之後,已如
是作;凡未来出家者婆罗门将净化身业、语业与意业,彼等一再反思之後,将如是作;凡
现在出家者或婆罗门净化身业、语业与意业,彼等一再反思之後,均如是作。罗侯罗,故
汝应如是修:「我等一再反思之後,将净化身业;我等一再反思之後,将净化语业;我等
一再反思之後,将净化意业。」罗侯罗,汝应作如是修。[xxi]

细心读此压缩《经》的人,会懂得佛陀是怎样善於指出人的心理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对自
己和对他人对佛教的看法。「如我是,彼等亦是」这样的标准,是我们都能接受的。

人给自己的欲望和嗜好让路的倾向是很强烈的。但常常是在采取行动以前,考虑的不周
到。所以,产生不是他所希望的结果。此《经》中说,由定产生的反思和考虑,是佛陀所
强调的。对沙弥罗侯罗的忠告,虽然是在二十五个世纪以前所说的,但在今天仍然适用。
好的忠告体现永恒的真理,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的。



注释:

[i] 《增支部》第一卷第二六一页。

[ii] 《增支部》第一卷第一O二页。

[iii] 《长部》第二卷第一二O经。

[iv] 《增支部》第二卷第一一一页。

[v] 《相应部》第一卷第二二七页。

[vi] 《法句》第一三一偈。

[vii] 《法句》第一三O偈。

[viii] 《经集》第七O五偈。

[ix] 《增支部》第三卷第四O页;《中部》第一三五经(《小业分别经》
Culakammavibhanga-sutta)。

[x] 《法句》第一偈。

[xi] 吉纳.塞米纳拉小姐(Miss Gina Cerminara)著Many Mansions。

[xii] 《法句》第二六二偈。(按:第二六二偈无此意,可能有误。叶均译《法句》等
二五一偈首句是此意。——译者)

[xiii] Parabhava-sutta(《败亡经》);《经集》第一六、一八、二O偈。

[xiv] 《法句》第二四二偈。(叶均译为「邪行妇人秽」——译者)

[xv] 《相应部》第七页。

[xvi] 《相应部》第一卷第三七页。

[xvii] 《五戒》(科伦坡)。

[xviii] 意为「以花蔓装饰订婚」。

[xix] 《毗奈耶》;《增支部》第三卷第六七页。

[xx] 「繁荣与幸福」之根。

[xxi] 《中部》第六一经。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122.127.42.230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Sat Jan 20 12:08:54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