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 《百业经》(82) 两位老人□前世愿力 七岁证果
#1
知母念恩
发信站: 无名小站 (bbs.wretch.cc )
                                      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  传讲
                                                堪布索达吉  译导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82)两位老人

□前世愿力  七岁证果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大国王,名曰增长,他统率军队将整个释

迦族涂炭无馀。阿难尊者的妹妹、妹夫亦无幸存,唯遗留两个孤儿,流落

於迦毗罗卫城的街头,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时,从舍卫城来了一位施主,

看见沿街乞讨的两个孤儿,便认出了是自己朋友的孩子,前去询问他俩:

「孩子,你们的父母哪儿去了?」「我们的父母都被增长王杀害了,留下

我们两兄弟无家可归,流浪於街头。」「你们既然已无人抚养,那就去找你

们的舅舅阿难尊者,他在舍卫城,对亲戚特别关心,你们如果去找他,肯

定会得到照顾。」两个孩子说:「舅舅远在舍卫城,我们路途又不熟,不知

道怎样去找舅舅。」施主安慰道:「不要急,等我在此办完事,可以带你们

去。」这两个孤儿耐心地等待。施主事情办妥後,就把他俩带到舍卫城,

告诉他们:「你们的舅舅就在此苦行(Tapo Kamma),你们自己去找,我要

回去了。」施主嘱咐毕,独自回去了。这两个孤儿四处访寻,终於找到了

自己的舅舅阿难尊者。尊者知道他们是来自迦毗罗卫城的外甥,便问:「你

们的父母哪里去了?」他俩说:「舅舅,我们的父母都被人杀了,留下了

我们两个,无处可依,四处流浪。後来,听说了舅舅您在舍卫城,故特意

来投靠您的。」阿难尊者听毕,心里很忧愁。诸比丘见阿难尊者如此,便

询问道:「尊者为何心里如此沉重?」尊者说:「这两个孤儿是我妹妹的孩

子,无依无靠,特来投靠於我,但我是一个苦行僧,自己无资生之源,三

宝的财物他们又不能享用,不抚养又不行,若抚养,对我来说又很困难,

真不知该怎麽办?」诸比丘劝阿难尊者说:「尊者,还是好好地照顾他们

吧。世尊曾讲过,如果对僧众做利益事,可以对其布施,因果上也没有什

麽不应理的。这样,可以让这两个孩子常为僧众洗钵、洗水果、供花等,

做一些这样的事是可以开许的。」如此,阿难尊者便摄受了这两个可怜的

孤儿。(师言:像一般的小孩子或居士,若经常为僧众做事,僧众的财物同

样可以享用。所以,本院每次供斋开许居士们享用,在此有教证的依据。

以後供斋时,希望居士们尽量去挑水、扫地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因

果方面会比较如法。) 平时,比丘把剩下的一些饭菜布施给这两个孤儿,

但不足以充饥。後来,阿难尊者就把自己化缘所得之一钵饭食分一半给他

们食用,自己仅食用半钵。日子久了,尊者的法体日趋衰弱。世尊得知後

问余比丘其中缘故,诸比丘便如实对世尊陈白了事情的原委。世尊就问阿

难:「你收养的两个孤儿是否要出家?」阿难白佛言:「世尊,这两个孤儿

是要出家的。」世尊说:「阿难,这两个孩子若出家的话,可以享用僧众的

财产,没出家前,为僧众做些供花果等事,也可以享用僧众的财产。」世

尊这样开许後,他俩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又过了一段时间,世尊问阿难:

「你那两个外甥为什麽还不出家?」阿难说:「世尊,因您早已规定:不满

十五岁则不能出家,这两个孩子现在不满十五,一直在等,所以,还没能

出家。」世尊又问:「这两个孩子能否在僧众晒粮时驱赶乌鸦?如果能做驱

乌之事则可出家。」「驱乌之事足以能做。」「若能驱乌,则七岁可出家。」

世尊如此开许了,他俩都出了家,生活也很好,但很懒惰。白天乐於嬉戏,

晚上长时睡眠,根本不闻思修行。目犍连看到这两个孩子放逸睡眠度日,

便对阿难说:「让两个孩子这样地虚度很不好,应该严加管教!」阿难说:

「我确实太慈悲了,这两个孩子一点也不听话,不闻思修,我也没办法,

不如交给您来管教好不好?」目犍连尊者爽快地应承管教这两个孩子。这

两个孩子很害怕,心想:这个比丘肯定很厉害,以後肯定会很严厉地管教

我们的。但又不敢违背舅舅的言教,只好在目犍连尊者座下学习。目犍连

尊者开始还是比较严厉,可渐渐地也是很慈悲,不能严厉管教了。阿难尊

者就问目犍连尊者:「您现在怎麽也娇惯这两个孩子?」目犍连尊者说:「不

行,这两个孩子已经了解到我很慈悲,所以,一点都不听话,实在拿他们

没办法。」阿难尊者说:「您确实对他俩束手无策的话,那就请用方便法使

他俩生起厌离心。」目犍连尊者便答应了。


    一天,目犍连尊者带著两个孩子外出玩耍。他以神变幻现一个异常

恐怖的地狱,并发出各种巨响。尊者故意问这两个孩子:「听,这是什麽

声音?」「我们也不知道,这麽令人害怕。」「那你们去看看究竟是什麽声

音。」他们俩去看时,只见地狱里的众生正在遭受烧杀、煎、熬等各种痛

苦,令人目不忍睹;再转到一个非常大的铁锅旁,见锅里正熬著铁水,空

无众生,他俩觉得奇怪,就问地狱里的众生:「为什麽这个铁锅里只熬铁

水,有什麽意义?」他们说道:「这不是没有意义,因人间阿难尊者有两

个外甥,天天不闻思修却享用僧众的财产,待他们离开人间时,堕入地狱,

就在这锅铁水里煎熬。」听後,他俩非常恐惧,即速返回到尊者身边。尊

者问其所见,他们说:「尊者,我们已亲眼目睹地狱之苦,真是可怕极了。

我们若再不精进闻思修,将来肯定会堕地狱的,现在我们很害怕。」尊者

说:「以前我对你们讲的,你们不太相信,现在你们亲眼目睹地狱中种种

痛苦,以後你们看著办吧。」


    从此,两个孩子夜以继日精进修学。若在早上没吃饭时想起地狱的

痛苦便不思饮食了;若是已吃过饭後想起地狱的惨景遂将食物全部吐出。

如是茶饭不思精进闻思修行,渐渐地体衰无力,面色萎黄。阿难尊者见此

情景,便去询问目犍连尊者其中缘由。目犍连尊者如实告曰:「大概是这

两个孩子见到地狱的景象以後非常恐惧,故不敢吃饭。」阿难尊者很担心

长久下去会把两个孩子的身体拖垮。便请求目犍连尊者,能否再以善巧方

便安慰这两个孩子,目犍连尊者答应想个办法。


    过了几天,目犍连尊者要带两个孩子去外面的花园里玩,但两个孩

子不敢去。尊者告诉他们说:「今天我们不去上次的地方,我们到另外一

个很好的地方去玩。」两个孩子就跟著目犍连尊者出游了。尊者又幻化了

一个美妙的天堂,天堂中的天子天女无忧无虑的生活著。听到各种天人的

音乐和手掌声时,目犍连尊者问这两个孩子:「我们听到的是什麽声音?」

两个孩子都说不知道,尊者就遣他们去看个究竟。他们看到很多的天子和

天女,周身以天人的珠宝装饰著,共同享受非常美好的生活。两个孩子心

里很羡慕这种天人的生活。後来他们又看到有两个狮子座1,有很多天女

围绕著,演奏各种乐器,供养各种鲜花。两个小孩便问:「为什麽这两个

狮子座上没有天子呢?」众天女告诉他们说:「现在人间阿难尊者的两个

外甥,他们不精进闻思修行却享用僧众的财产,故会堕入地狱受苦报;又

因他们害怕堕地狱而精进修行的功德,於未来世会转生天界。这两个狮子

座是为他们准备的。」听到这番话,两个孩子非常高兴,心想:如果现在能

精进修行,以後还是可以转生天界的。他们欢天喜地的跑回来将实情一一

禀告了尊者。尊者慈悲地对他们说:「你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善、恶趣的苦

乐,所以你们一定要精进地修行啊!」此後,两个孩子特别精进修持佛法,

他们终於发现无论生於地狱、饿鬼、傍生、人、阿修罗或天人中,皆没有

任何安乐可言,一切都是有漏法,三界轮回犹如火宅,一切都是痛苦的本

性,真正地生起了出离心。(师言:对於出家人,出离心是很重要的,但

我们刚出家时是否具有出离心有两个观点:一种说出家时必须要有出离

心,否则是不得戒体的;另一种说法是,只要能够发起出离心,暂时有没

有是无所谓的。但从《百业经》 的内容来看,刚刚出家的时候不一定有

很勇猛的出离心,但佛陀已经开许他们出家了。所以,在出家以後才生起

出离心也可以得到戒体。) 以後他们精进修持,灭尽了三界轮回的烦恼,

证得了罗汉果位。在他们的境界中: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

诸天赞叹他们的功德。得果後,他们二人经常依神变到各处去采集水果、

鲜花等来供养僧众。僧众感到这两个小孩很稀有,都觉得他们是非常了不

起的。有些年长的比丘们因之而自觉惭愧,这两个年仅七岁的小孩子皆已

得到如是的功德和境界,而我们这些头发都已变了三次的人却仍无甚证

悟,若还不精进努力那真是很惭愧啊!(译者:这里「头发变了三次」大概

是指人小的时候头发是红色的,青壮年时是黑色的,等到年迈的时候头发

是白色的。)於是,他们也开始精进努力,很多比丘都证得了罗汉果位。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这两个孩子往昔造了什麽业,七岁便灭尽了三界

轮回的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佛告诸比丘:「这是他们前世的发愿力。」

(师言:从《百业经》的开头到结尾都说明了发愿的重要性。所以,我们

在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一定要发清净的善愿,切不要发下恶愿。) 很

早以前,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当时,

迦叶佛率众比丘出游鹿野苑,有五百青年人在花园里享受美好快乐的生

活。他们在远处看见如来出游的盛况,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很多人觉得

如来出世的机会很难得,欲发心出家,可是有些人说:『现在我们是风华

正茂之时,应享受人世间美好的生活,等到年老的时候再出家不是很好

吗?』(师言:如今社会上的人多数认为年青的时候舍不得出家,等我老

了的时候再出家,或者等到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妥当再出家等等的说法,这

是完全不对的。要出家就应马上出家,不要左顾右盼犹豫不决,不要询问

别人。)(译者:自从讲了《百业经》後,我们的汉族弟子中已有一百多

个人立即出家了,现在都精进修学成为真实的佛弟子。不管别人怎麽说,

我觉得这个选择很不错,大家应随喜功德。)还有些人觉得不该出家,等

到生了儿子女儿以後才出家。可是後来他们在家中一直忙於生计,生了孩

子就去世了,没有了出家的机会。(师言:有些人说明年、後年到学院来

常住,可是没等来学院就去世了。)(译者:前两个月时,汉族弟子当中

有些老年人,虽然我和益西彭措堪布再三劝其出家,但仍不愿出家,结果

在回去的路上已死掉了。)最後,那五百个人中只剩下两个人尚活於世。

夥伴都一个个地死去了,这两位老人才醒悟过来:我们二十五岁时就发心

出家,现在已是年迈体衰,若还不出家,恐怕今生再也没有机会出家了。

他们将自己的财产上供下施後於迦叶佛前出家了。因佛陀规定:新出家的

人必须承侍先出家的上座之故,虽二位老人已是年迈古稀,但仍必须做很

多事情。僧团中一些僧人经常欺负他们二位老人,叫他们『老糊涂』、说

他们的过失等等。其中一位老人生起了嗔恨心,觉得自己天天为别人做事

情,却要受这样的侮辱,心中很是忿然。而另一位老人的心胸很开阔,他

对夥伴说:『不要生气,这并非他们的错,如果我们早一点出家就不会发

生这种事,要说错还是我们的错。』这位老人遂诚心诚意地忏悔,没有受

到报应。(师言:有些恶业如生嗔恨心等,像这位老人一样立即忏悔,以

後也是不会受报的。)他们一生中出家,在临终时发愿:我们一生在佛的

教法下出家,令佛生起欢喜心,以此功德,愿我们能在释迦佛出世时童贞

入道,(译者:这两位老人很害怕,觉得老年出家很困难。你们当中的老

人们也应注意,若今生未得证悟,也应发愿来世弥勒佛出世时能变成小沙

弥。老年出家的人不一定能精通戒律的学处,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老年人因

不懂戒律以至於行为很不如法。)灭尽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如不够出

家的年龄,愿佛陀为我们特别开许可以出家。众比丘,你们是怎麽想的?

当时在迦叶佛教法下出家的二位老人即这两个孩子。因他们的愿力故,今

生在我教法下,七岁时得我特殊开许他们出家,获证罗汉果位。」


出处:《百业经》
http://www.palyul.org.tw/palyultaipei/selectedd_articles/hundred.htm

--

    确定生命的无限相续,则人生种种现象,方有可能得到合理解答,
    人类行为价值,也有了切身的依托标准。

    在生命无限相续中,目前所作所为,
    都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果报均须自我承受。

--
※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218-168-203-15.dynamic.hinet.net
Jack0 07/01/30 15:35:03  218.168.203.15 修改这篇文章
Tue Jan 30 15:35:03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