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mages (images)》之铭言:
> ※ 引述《apple.tree@msa.hinet.net (tonypalpung)》之铭言:
> > 对一个修行者来说,这些讲法其实是犯戒的,
对於非佛教的宗教,这样的讲法是犯他们宗教的戒,因为强调的是盲信。
对於佛教,则要看在讲什麽。因为这些讲法是佛说的。
佛有一次到□萨罗国一个叫做□舍子的小镇去访问,那镇上居民的族姓是迦摩罗。
他们听说佛来了,就去拜见他,向他说:
「世尊,有些梵志和出家人来到□舍子,他们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
、非难、排斥其他教义。然後又来了其他的梵志出家人,他们也同样的只解说弘扬他们
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教义。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直都怀疑而感到
迷茫,不知道在这些可敬的梵志方外人中,到底谁说的是真实语,谁说的是妄语。」
於是,佛给了他们如此的教诫,在宗教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是的,迦摩罗人啊!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於一件可疑的事
,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
,也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也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单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溺好
由揣测而得的臆见,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
我们的导师。』迦摩罗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确知某事是不善、错误、邪恶的时候,你才
可以革除他们......而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
佛所教的尚不只此。他告诉他的比丘们:弟子甚至须审察如来(佛)本身。这样,
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随师尊的真正价值。
根据佛的教诲,疑是五盖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实见到真理,并能障碍一切
进步。疑却不是一种罪恶,因为在佛教理没有盲信这一条。事实上,佛教里根本就没有
其他宗教里所谓罪的观念。一切恶法的根本是无明与邪见。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有疑、
迷惑、意志不坚定,就不可能有进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在没有确实明了之前,疑是
一定存在的。可是想求进步,就绝对必须祛除疑惑;而祛除疑惑,又必须确实明了。
叫人不怀疑,叫人必须要信,是没有道理的。仅仅说一声「我相信」,并不能表示
你已有了知与见。一个学生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到了某一阶段,他不知道该怎麽演算下
去。这时他就生起疑虑和惶恐,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进步。想进一步演算下去,他
就必须解除疑惑。解除疑惑的门径很多,仅靠说一声「我相信」或「我不怀疑」,并不
能解决问题。强迫自己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
智。
佛为了祛疑解惑,素极热切。就在他圆寂前几分钟,他还数度要求他的弟子们,如
果他们对他的教诫仍有所疑的话,应向他提出问题,而不要到後来再後悔没有把这些疑
问搞清楚。可是他的弟子们都没有出声。那时他所说的话极为感人。他说:「假使你们
因为尊敬你们的师尊而不肯提出问题的话,甚至有一个人肯告诉他的朋友也好。」(这
意思就是说:他可以将所疑的告诉他的朋友,而由後者代替他向佛陀发问。)
佛不但准许弟子们自由思考,他的宽大为怀,尤令研究佛教史的人吃惊。有一次,
在那烂陀城,佛接见了一位有名而富有的居士,名叫优婆离。他是耆那教主尼乾若提子
(摩诃□罗)的在家弟子。摩诃□罗亲自选派他去迎佛,和佛辩论有关业报理论方面的
某些问题,想将佛击败,因为在这些问题上,佛的观点与尼乾若提子有所不同。可是出
乎意料之外,讨论论的结果,优婆离却相信佛的观点是对的,他老师的看法反而错了。
所以,他就求佛收他做佛的在家弟子(优婆塞)。但佛叫他不要急著作决定,要慎重考
虑一番。因为「像你这样有名望的人,审慎考虑是要紧的。」当优婆离再度表示他的愿
望的时後,佛就要求他继续恭敬供养他以前的宗教导师们,一如往昔。
--
▲▲▲ □□□ □□□□□□□□□□□□□□
□□□ □□□□□□□□ □□□ □ □□□ ▲▲▲
□□□ □□□□□□□□□□□□□ □□□□□ □□□ 台大佛学研究中心
Ξ □□□□□□□ □ □□□□□ □ □□□ 狮子吼佛学专站
□□ □□□□□□□ □□□ □□□ □□□□Ξ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