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Thondara Sayadaw讲
大山脚佛教坐禅中心译
布施能够使我们得到福报,但是学习内观法门能够观察到内心的本性。得到无量的功德
。持守戒律能使我们得到戒律的美德。如我们修止观禅能使我们得到戒律的美德和内心的
清净。如修内观法门能使我们得到戒定慧的美德。
视觉的那一时刻
当外界的色彩和我们的眼器官接触时,引起眼识,发起作用,此时称为视觉的那一时刻
。
色彩和视觉器官为无意识的物体。色彩为观看的物体,器官为看的助缘,眼识为精神。
所以当我们在观看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色彩和视觉器官为物质,眼识为精神。
如果没有色尘,视觉不能成立,所以色尘是缘。如有色尘而没有视觉器官,视觉也不能
成立,所以视觉器官也是助缘。眼识为色尘和视觉器官接触时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在观看
的那一时刻也只有起因和结果。以上的解释是真理的说明。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种真理,在
观看的那一时刻会产生很多不洁之心。
每当色尘和视觉器官接触时,眼识便产生作用。凡夫常说:「我看到。」如果这指的是
:我可以看到色尘,那麽把眼睛闭起来也应该可以看到啊!可是却不可能的。例如:请你
看这一枝笔,你们能够看到吗?当然可以。现在把眼睛闭起来,是否可以看到?不可以。如
果说是你看到笔,那麽当眼睛闭上时,也应该可以看到笔啊!所以很明显的不是你看到这
一枝笔。
又一般凡夫常说:「我亲眼看到这枝笔。」如果说是眼睛看到色尘,当它不存在时,那
为什麽我们不能看到这枝笔?有时候当我入眠时眼睛还开著,这眼睛是否也一样能够看到
东西呢?不可能。当我们在睡时,眼识不存在,在那一时刻只有睡眠的意识。能够使我们
观察到色尘不是我或视觉器官的作用,而是眼识。
凡夫常常错误的把眼识当为我、他或她。因为我们时常说:「我看到。」这是不正见的
。我们误认为视觉器官和眼识为我人。所以每当视觉器官和色尘接触时,我们误认为有男
人或女人的存在,这是没有正见,因为我们把色尘当为人我。
依照世俗的看法,我们可以说:「我看到、他看到或她看到。」但是依照真理,这里根
本没有我、你、她,只有眼识在反映色尘。
当我们在起观视觉的那一刻时,必须以真理去观察。我们说:「我看到。」应该把这「
我看到」分为两部份,即是「我」是世俗的用法,而「看到」是真理的显现。在「我」和
「看到」之间,必须观察「看到」。
当在进修时,如果在观察「我」即是错误,必须观察「看到」才能证悟真理。
在进修时如没有观察真理,将会产生很多不洁之心。
因为存有这「我」观念的存在,每当和色尘接触时,喜欢的将会产生贪的念头,而不喜
欢的将会产生嗔的念头。因为不知道这里只有精神和色质的存在,才会产生愚痴。
在观察的那一时刻,如不希望产生妄念,必须保持著「看到、看到」。当你保持这样注
意时,眼识所产生的成为起观的目标。这种观察即为内观智识(insight knowledge)。在
这里「看到」是一种现象,而注意在观察又是一种现象,所以在观察的那一时刻,根本没
有你、我、他或她的存在。因此这样就可以断除不正见、贪、嗔、痴和其他恶的念头。
有句启示:Cakkhu Mapi Yatha Ando:意为虽然我们有眼睛,但在修行时如同盲人。这
启示教我们不可随心所欲的去观看。并不是要我们把眼睛闭上不看。意思是要我们每当在
观看时起了了分明之心。
假如你的脸是向著北方而要看西方时,你必须慢慢的把头移向西方。在移动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这「要看」的念头。你如果没有注意这「要看」的念头,你将会误以为是「我要
看」。这是不正见。其实不是这「我要看」,而是这贪看的念头产生,一种现象的发生而
巳。
当你在起观这「要看」的念头时,这欲念成为我们起观的目标,而这起观或注意的心成
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在起观这「要看」的念头时没有不洁之心产生,如贪、嗔、痴、
不正见和其他等等。
当我们把头移向目标时,必须保持这了了分明的精神。起初注意这要转弯的念头,然後
观察这慢慢转弯的行动。如果没有注意这转弯的过程,我们将会误认为是头在转。依照真
理,这里没有头在转,只有无意识的风质在转动。因此在这转弯的行动中,根本没有头在
转,没有男、人、女人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现象的发生。
当我们在起观这整个转弯的过程中,这转弯的动作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或
起观的精神却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只依靠这转弯的动作中,也可以得到内观的智识
。
所以,每当我们在观察某件事物时,必须保持「看到、看到」的念头。这呈现的眼识将
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将成为我们内观智识。所以每当观看时,必须心念分
明。
听觉的那一时刻现在我将解释有关声音、听觉器官和耳识。每当声音和听觉器官接触时
,耳识就产生作用,这就是称为听觉的那一时刻。
当耳识产生时,一般人说:「我听到。」如果依照世俗可以这麽说,但是依照真理,这
是错误的说法。如果说是我听到,当我们把耳朵关起来时,却不能听到,所以不能说是我
听到。
有时候我们常说:「我亲耳听到。」如果说是耳朵听到,那为什麽当你睡眠时,又不能
听到声音呢?所以不能够说是耳朵听到。听觉是来自耳识,并不是来自我人或耳朵,声音
和听觉器官是无意识的物质,它们不能起分别作用。听觉是耳识的作用,它能分别出声音
来。耳识为精神,声音和听觉器官或耳朵为物质,所以在听觉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
。如果在此时不能分别出那一些是精神和物质即是愚痴,如果误认为精神和物质是我人、
他、她,男人、女人或其他等等,那是不正见。
如这声音动听,我们便喜欢它,贪心便产生。如这声音逆耳,我们便讨厌它,嗔心也因
此而产生。如果在听觉的那一时刻没有起观,很多不洁之心将会产生。
如果声音不存在,听觉不能成立。叉如声音存在,但是把耳朵为闭起来,听觉也不能成
立。所以声音和耳朵为起因,耳识的产生为结果。所以在听觉的那一时刻也只有起因和结
果而已。
当我们把火柴磨擦在火柴盒时,火柴燃烧,同样的,每当声音和耳朵接触时,耳识便产
生。在这里火柴和火柴盒好比耳朵和声音,火焰为耳识。
(一)我们不能说火焰在火柴,里,同样的耳识也不在声音里。
(二)我们不能说火焰藏在火柴盒里,同样的耳识也没有藏在耳朵里。
(三)我们不能说出火焰从哪里来而往哪里去,同样的,我们也不知耳识从那里来叉消失
到那里去。
(四)在此声音和听觉器官为主因,耳识为结果。所以在听觉的那一刻只有主因和结果或
精神和物质而已。
(五)在听觉的那一时刻,耳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智识。所以
在听觉时也能得到内观智识。
我们的精神在一时刻中只能注意一个目标。所以当我们的精神在注意听觉时,没有不洁
之心产生。
刚才我提到「顺耳之声将产生贪念,逆耳之声起陨念」这句话不是绝对的。还需要依靠
我们的专注心。
如果我们能够起观到声音为无常的物质,不断的在改变,没有本性。这就是智慧的观察
。如果有了这智慧,虽然多顺耳或多逆耳的声音都不能使你产生贪、嗔之心。
有句启示「Sotava Bodhiva Yatha」意为修行者,虽然有耳朵,必须伪装著耳聋。这启
示告诉我们不可随心所欲的去听闻。其意思并不是要我们把耳朵闭上,而是在听闻的那一
时刻必须专心。
如果要听闻某种事情,必须注意这要听的念头,如果听 到声音,注意这听觉。这样你
可以得到内观智识。
如果你没有注意这「要听」的念头,你将误认为是「我要听」。这是不正见。而且会产
生不洁之心。
但是在听觉的那一时刻如果起观,将没有不洁之心产生。所以你每当要听闻时,你必须
小心去观察。
嗅觉的那一时刻
今天我将给你们解释气味、嗅觉器官或鼻根和鼻识。当气味和嗅觉器官接触时,鼻识便
产生作用。气味和鼻根为无意识的物质,它们没有知觉。鼻识能分别出各种不同的气味来
。它为意识的现象所以属於精神。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
如果没有气味,鼻识不能产生;如果有气味而没有鼻根,鼻觉也不能产生。所以气味和
鼻根为起因,鼻识为结果。因此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只有起因和结果,根本没有男人、女人
、男孩或其他等等。
当鼻识产生时,如我们不认识其来源,将会误认为是我在嗅到气味。这是不正见,因为
嗅觉是「鼻识」的作用而不是「我」的作用。
其实能够和嗅觉器官接触的只有气味,所以根本没有男人、女人和其他的。但是我们深
信有花的气味、男人的气味或女人的气味。我们的精神时常超越嗅觉而制造出个人观念来
,因此我们常常误认香味为某人或某件东西,这是不正见。
有时候我们常说:「我亲鼻闻到这气味的。」这显现出是鼻子能够知道气味。如果存付
这种见解就是不正见,因为母根只是嗅觉的助缘,它不能讣别出什麽气味来。可是我们时
常误会这鼻根为气味的嗅者,如存有这种见解者即是不正见。
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如果这气味合意,你将会喜欢它,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这气味逆
意,你将会讨厌它,嗔心便因此而产生。
如果我们不知道精神与物质的实相,这就是愚痴。如果误认精神和物质是属於我、他或
她就是不正见。在嗅觉时没有起观,污秽之心将会产生。
想要弃除这污秽之心,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必须保持「嗅到、嗅到」。这嗅觉意识将成
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的智识。在嗅觉的那时刻只有精神与物质,根本
没有男人或女人。可是当我们注意「嗅到、嗅到」的念头,有时候会喜爱这气味,在此必
须注意这喜爱的念头,然後这喜爱的念头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智
慧。如果没有注意这喜爱的念头,贪心将慢慢的增加。
如果我们不喜欢这气味,必须注意这不喜欢的念头。如没有这样观察,嗔念将慢慢的增
加。当我们注意这不喜欢的念头时,这念头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
的智识。所以依靠贪念或嗔念也能够使我们得到内观智识。
布施能够使我们得到福报,但是学习内观法门能够观察到内心的本性。得到无量的功德
。持守戒律能使我们得到戒律的美德。如我们修止观禅能使我们得到戒律的美德和内心的
清净。如修内观法门能使我们得到戒定慧的美德。
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观察内心的变动。例如当我们嗅到香味时要保持注意「嗅到」的念头
,可是有时候顺意的气味并不一定会使我们产生贪的念头,不顺意的气味也不一定会使我
们产生嗔念。如果能够以,智慧玄观察,贪嗔之念将不会产生。
气味并不能永恒,出现後将会消失。它一直不停在变动,如果我们观察气味的本体,分
别出它那无常和在变动的本性,这就是智慧的观察,根本没有贪嗔之心产生。
气味能使嗅者产生顺意或逆意的念头,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因个人智慧的观察而决定。所以我们必须时常培养智慧的观察。
味觉的那一时刻
今天我将给你解释有关味道、味觉器官和舌识。然後才向你们解释那些是修禅的基本目
标。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舌识因此而产生作用。三者当中,味道和味觉器官是没有
意识的物质,它们不能起分别作用。舌识为精神,它能分别出味道来。因此在味觉的那□
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
如有味道的存在而没有味觉器官,味觉不能产生。所以味觉器官是主因。叉如果有味觉
器官的存在而没有味道,味觉也不能产生,所以味道也是主因。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
,舌识才能产生,所以舌识是结果。舌识的产生没有来源,消失後不知到那里去。只有足
够的因缘它才能产生。这是真理。如果我们不明白这真理,很多不洁之心将会产生。
例如我们不明白味觉是舌识的功能,我们会误以为是这「我人」去尝这味道。如有这一
种见解即是不正见。
能够和味觉器官接触的只有味道。可是每当舌识产生时,我们的精神时常超越出舌识的
□围而制造出个人观念来。因此而有这肉类、鱼类或菜类的分别,这是不正见的,因为我
们把这味道当作肉、鱼或菜之类。
味觉器官或舌根只是味觉的助缘,它不能知道味道。可是凡夫常说:「是我的舌头分别
出味道来。」这是不对的说法。如果说是舌头或舌根分别出味道来,那麽当一个人入眠时
,我们把味道之物放进他口里,可是他不能分别出什麽味道来。所以很明显的不是味觉器
官分别出味道来,只有舌识能够分别出味道来。
在品□一东西而知道它的味道时,如果没有起观察,将会产生很多不正见。如果这味道
台意你将喜欢它,因此而产生贪心。如果这味道逆意,你将不喜欢它,因此而产生嗔心。
如果这贪和嗔心不断的在增力口,那麽我们将会堆积很多不道德的心念。在吃东西时,如
果能够起观察,我们将可以断除很多不洁之心。
当我在锡兰时,很多西方学者和本地学者问我这一个热门问题:「吃荤能不能成为佛教
徒?」我这样向他们解答:「我们可以吃荤,如果远离这三种偏见即是佛教徒。第一,我
们没有亲眼看到这些动物被杀害给我们吃。第二,我们没有听到这动物被杀害是因为要供
给我们吃。第三,没有怀疑这被杀害的动物是因为供给我们吃的。
当我们在进修止观禅或慈悲禅时,最好避免吃荤类食物。因为在修此类禅时,我们时常
起观对一切众生希望他们得到快乐和平安。所以很明显的我们也希望每个众生也能起慈悲
心。如果此时我们去吃荤类食物便成不恰当。所以在进修止观禅时,最好避免吃荤类食物
。可是当我们在进修智慧禅时,肉食或菜食并不是我们所要注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去除
内心不洁之心。
当我们进食时,如果内心喜欢吃这类食物,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对这类食物起厌心,
嗔心因此而产生。又当我们在吃时,不能了了分明那些是物质和精神,愚痴因此而产生。
时常把味道当为物体。例如将香蕉的味道当为香蕉是不正见的。
所以,有时我们吃素类的食物。如果没有起观察或禅观,不洁之心同样也能够产生。肉
食也同样。如果我肉食而没有禅观,我会因此而喜欢这味道,贪心因此而产生。叉如我对
此食物不合意,嗔心叉产生。吃时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质,愚痴因此而产生。如我
把这味道当为肉类,这是不正见。
其实能够和味觉器官或舌根接触的只有味道,没有肉类或菜类。如果把味道当为肉类或
菜类即是没有正见。
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修行者吃素或吃荤来分别出他们的修行。修行的成功与失败在於他
们吃时有没有不洁之心。如没有不洁之心是成功的修行者。如果吃时起喜爱吃或讨厌吃某
种食物,又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与物质则是失败的修行者。
所以在用餐时必须专心一致起观,方能断除不洁念头。现在我将告诉你们,当和食物接
触时,如何断除贪嗔痴。每当我们看到食物时保持注意「看到」。当我们伸出手拿食物时
,心意放在手的动作,记住要注意的是,手的行动而不是手,观察这伸缩性的行动能使我
们在用餐时断除不洁之心。因为我人的精神在每一时刻只能注意一个目标而已。当我们在
注意行动的伸缩时,没有任何的观念,例如没有手、肉,菜,没有贪嗔痴之念存在,只有
行动。
当我们和汤匙接触时,保持注意「触到、触到」。这时我们只知道软硬冶热的性质,没
有不洁之心。当我们把食物放进口里,时,注意这每一行动的过程,即手的行动和张开口
的行动。
当我们咀嚼食物时,注意这咀嚼的行动或食物软硬的性质,如重复以口的行动,也作同
样的观察。当我们在注意这行动的每一个过程中,没有不洁的念头存在。这咀嚼的食物有
甜酸苦辣的味道,软硬的性质,如果我们只知道食物的这些性质而不去分别那是肉、菜或
鱼之类,这是正思惟。如果不断这样起观,在用餐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贪嗔痴之念头存在
。
触觉的那一时刻
触尘有三大种类。即是火质、风质和土质。火质有冶热的性质,风质有流动的性质,软
硬的性质为土质。
身根或触觉器官有接受触尘的能力。这身根遍布全身除了指甲、头发和厚的外皮。当我
人的身和尖利的物体接触时便会感到痛,这是触觉器官的作用。
身识有两大种类。一种能够使人产生快乐的感觉;另一种使人产生不快乐的感觉。当触
尘和触觉器官接触时,身识因此而产生。
触尘和身根为无意识的物质,身识为精神,所以在触觉的那一时刻也只有精神与物质。
触尘和身根为主因,身识为结果e如果没有触尘和身根就没有身识的产生。身识来自触尘
和身根的接触,而它是不能独立存在。当身识消失时我们不知道它的去处,在触觉的那一
时刻也只有主因和结果。
如果你不明白这道理,在触觉的那一时,你对精神与物质将会误解,例如说在感觉到软
或硬、冶或热、流动或僵直时,是身识分别出来的功能。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真理,会
误以为是我人、他或她在体验这冶热、软硬和流动僵直的性质,这是没有正见。
自然界中能够和我们触觉器官接触的只有风质、土质和火质。但是我们时常误解这触尘
把它当成是男人、女人或其他等等。有此见解即是没有正见。
如果所接触的物体能够使我们起欢喜心,我们便会产生爱意和贪念。如所接触的物体不
合意而讨厌之,便产生嗔念。在接触的那一时刻如果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质,愚痴
便产生。
有时候当我们观察这接触的物体时,目的是要观察四大的性质,但是有时候因为集中精
神不强,对这接触物体起了爱意,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此时注意这贪心,这贪心的念头
便成为我们起观察的目标,这观察的心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依靠观察这贪心的念头
也能够得到内观智识。
有时当我们在接触时,因对这物体不满意而起嗔念,此时必须观察此嗔念。这嗔心成为
我们观察的目标,而这观察的心成为我们内观智识。
触尘的意思广泛,包括身体的每一项举动,例如行、住、坐、卧。当我们在观察呼吸时
,吸时能使腹部膨胀是因为有风质的流动或称为触尘。
接受这膨胀的性质是身根或触觉器官,而能够分别出这膨胀的行动是身识。所以在知道
腹部的膨胀和收缩时,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因风质和身根为物质,而身识为精神。
膨胀的行动、触觉器官和身识三者当中,我们以行动为观察的目标,因为在那一时刻它
比较显著。但在此时,身根和身识也自然在我们观察当中。
当我们要坐时,心先动念要坐,身体才坐下去。这念头是精神,这精神能够控制身体内
的风质。因为有了这风质的支配,身体才能够站立或坐下。
当我们在坐立的那一时刻,身体内的风质为触尘,能够接受这风质为身根,而分别出这
风质的是身识。所以在坐立的那一时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质。三者当中,我们只依靠风质或
触尘为观察的目标。所以在坐立时只观察这坐立的姿态。
当我们要站起来时,心先起念头要站。这念头是精神,这精神是促成行动的主因。因为
先有这念头,身体才能站立。所以这念头和行动成为我们起观的目标。能够接受这行动,
是身根或触觉器官;而能分别出这行动的是身识或精神。所以在站起来的那一时刻只有精
神与物质。在这种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只采取动作为我们修禅的目标,因为此时行动比较
显著。虽然我们不以身根和身识做为目标,但是它们很自然的包含在观察中。
我人的身体能够直立是因为身体内有风质支配著,身体的直立是风质的功能。这风质和
体内的触觉器官是物质,没有意识的现象。能够知道和分别出这直立或风质是身识或精神
。所以在直立的那一时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质。
触尘的□围很广,身体的每一个举动都包括在内。当我们在走路时,我们注意这左脚和
右脚的行动。虽然名为左右脚,但其目的是要知道这左右脚的行动,而不是注意这左脚或
右脚。
当我们在行禅时,左右脚的行动成为触尘,能够接受这行动为身根或触觉器官,而知道
或分别出这行动的是身识或精神。所以在走动的那一时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质。
如果在行住坐卧或接触时没有起观,不洁之心将会产生。如果在腹部膨胀和收缩时,分
别不出来这是行动便是愚痴。能够分别出这膨胀和收缩是行动即是正见。
当我们吸进气时,腹部便膨胀。这膨胀的行动是风质。腹部是世俗的真理。如果此刻把
这行动(呼吸)当为腹部即是没有正见。
初学者很难接受这真理,因为对腹部的观念很强。但习之不久,在行动的上升和下降的
注意心强时,将会舍去腹部存有的观念。此时你将可以断除贪、嗔、痴和不正见之念头。
当你在注意上升和下降的行动时,尽量注意在它的行动。但是有时候我们的注意心不强
,对著这上升和下降的行动不能专一,时常被这腹部的观念所困。此时将产生下正见。如
果我们在注意这上升和下降的行动时,没有联想到腹部的存在,这样我们能够得到正解。
每当在站立时,如果只记得是身体的形状在支配著你,这是没有正见。你必须知道只有
风质的支配才能使你站立著,如果你的注意心能够观察是风质在支配你的站姿,这是正见
。所以在站立时要破除这形体的观念才能得到正见。
每当你在走路时,必须注意这动作的上升和下降,右边(及左边,的步法。如果注意心保
持在这行动上,这样(形体的,观念将不会产生,这名为正见。这时你已断除贪嗔痴和不
正见。但是如果在走时,你把这动作误以为是脚在走动,即是错误的观念。
现在我要给你分析,在走动当中,并不是只有左右脚的行动而已。还有其他八种物质存
在,即是:(一)软硬的性质或土质。(二)结合力或水质。(三)冶热的性质或火质。(四)
色尘或彩色。(五)气味。(六)味道或舌尘。(七)本质。(八)行动。
这以上八种性质不能个别分开来,它们一起呈现也一起消失,不能独立存在。所以在观
察时不能把它们分开来。在这八种性质当中,如果其中硬软性质明显,我们把这物体称为
土质。但是土质不能单独存在,还有其他七种物质的支配。
所以当我们在行禅时,这左右步的行动是我们的目标。此时如果冶热比较明显,我们的
注意力便□到冷热那处。这冶热便成为我们的目标。有时当要把脚步放下时,发觉到它很
沉重,此时水质比较明显。但是其他七种物质也包含在内,并不是只有水质的存在,只是
他们不明显而已。
所以当你在观察这腹部的膨胀和收缩时,不限於这上升下降而已。有时会发觉到他上升
很长,有时很短。有时冷热无常,有时僵硬,因为这八种物体的性质不断的呈现。如果呈
现的明显便能注意到它。但你每一个时刻只能注意到一种现象而已。
有某些修行者,在观察腹部的膨胀和收缩时,心里念著无常、苦、无我,这种方法是不
合适的。在观察时,你必须把注意力观察在这八种物质中而不是无常、苦和无我。当我们
在观察腹部的膨胀收缩时,这行动是物质。它的变动即是 苦谛。
在谈话当中,我们可以说无常、苦、无我、五蕴、色尘和意识。但是在修禅时不要去思
考这些,你只要注意在这八种物质的变化就够了,他们很自然的包含在里边。
当我们在注意上升和下降的行动时,这行动即是风质,而这风质即是色蕴,而色蕴的存
在即是苦谛。
经过了这些讲解後,请你们记住在接触的时候,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如果把这些精
神和物质误解为有我、你和他的存在,即是没有正见。如果喜欢这精神物质,贪心便产生
。如果讨厌这精神物质,嗔心便产生。
如果在触觉的那一时刻,能够清清楚楚的分明出每一个现象的发生,将没有不洁之心产
生。
识觉的那一时刻
今天我要给你们解释法尘、意根和意识。法尘为思惟的目标,它没有形象,下能以眼、
耳、鼻、舌、身来分别,只有精神能够分别法尘。
根据论藏Abhidhamma的解释,一共有六种法尘。它们即是五蕴、十六种精细的物质、八
十九种的识觉、五十二种心所、观念和涅盘。
在进修内观禅时,涅盘不 能成为起观的目标,在此我们不谈它。在八十九种识觉当中,
四种道的知识(Magga Citta)和四种果的知识(Phala Citta)也下能成为起观的目标。我们
也把它隔开不谈。在进修时,观念也是我们所要弃除的。
如果我们隔开以上的几种法尘即涅盘、观念、道的意识和果的意识,剩下的只有五蕴,
十六种精细物质,八十一种世俗的意识和五十二种心所。如果概述以上的各种法,我们可
以把它分成两大类即是精神与物质而已。所以在进修智慧禅时,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两大类
而已。
意根为潜意识的精神。这意识如同睡眠时所呈现的意识。有时我们叉把它称为睡眠意识
。有时叉把它当为生命的泉源。其实,意根、睡眠意识、受胎意识和临终意识都是大同小
异。
意识的□围很广,除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外,其包括所有的精神和心所。
当法尘和意根接触时,意识便产生。三者当中,法尘我们可以把它当做物质和精神。
意根和意识当为精神,所以在思惟的那一时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质。
三者当中,意识比较显著,所以我们把意识当为修禅的目标。这意识和意根的产生依靠
著物质的支配,亚洲人相信思想的产生来自心脏,西方学者却相信思想的产生来自脑,当
他们问我那一种说法才是对的,我没有直接答覆他们,我要他们自己去考虑。
其实我人身体包含著卅二种物体,其中有廿种为土质显著物体,十二种水质显著物体。
这廿种包含著脑和心。如果说脑是意识的岗位,那麽请你考虑是否心脏也能够成为意识岗
位。
依照世俗的说法,你可以把物体当做是心脏和脑。但是真理告知我们没有脑或心脏的存
在。脑和心脏是由八种质体的组成,包括软硬、冶热、动静、组合体、色彩、味道、气味
和本质组成。即然脑和心脏也是由这八种物质组成,那麽请你考虑这组合体能不能成为意
识的岗位。
我这样发问他们:「当你在计划某件事时,心在那里?,他们这样答:「我们心在脑里。
」我叉问:「当你感到快乐或悲伤时你的心在那里?」他们会说:「在心脏里。」因此我
告诉他们,心在脑里或在心脏里,并不重要,因为真理告诉我们根本没有心脏和脑。
如以世俗的说法,心脏和脑是存在的。但是在进修禅观时,这些并不需要。我们只要知
道那一些是意识的现象和那些是无意识的现象。佛陀并没有说心脏和脑为意识的岗位。世
尊只说「Vanhu Rupa」为精神的岗位。Vanhu Rupa意为物质的组合体。
每当法尘和意根接触时便产生意识。这意识和意根的产生是依靠在物质基础上。每当意
识产生时,如没有把它当做意识而已,你将以为是「我在思惟」,这是没有正见。当思惟
产生时,如果不能认清它是意识而已,即是愚痴,如喜爱这思惟的产生即起贪念,如讨厌
这思惟不断的产生即起嗔念,因此在思惟产生的那一时刻,如果不能了了分明,很多不洁
之心将会产生。
但是每当思惟产生时,你能认清它是思想、妄念、记忆或是幻想。当你在这样观察时,
这思惟便成为我们起观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便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依靠起观这思
惟的变化也可以使我们得到内观智识。
当你的注意心在起观这思惟时,没有不洁之心可以产生。所以每天在思考、回忆、幻想
时,必须念念分明。这方法即是如何在思惟产生时起观。
今天是我给你们避静课程的最後一天,这期间,我已解释过六根、六尘和六识。其中前
五根为物质,而第六根或意根为精神。这段期间,我给你们理论的解释而已。从理论当中
,你们可以得到听来的知识和思考得来的知识。但是只听闻我的解释不能够使你们得到体
验得来的知识,我只能帮助你们前两种的知识而後者必须由你们自己去求得,你们的责任
是要去实行和学习方能领悟这些佛法。你们必须去起观六根所呈现的每一种现象而得到这
些知识。
(本文摘录自《弘法於马来西亚》。内容系1983年12月至 1984年1月,Mahasi Sasana
Yeiktha UThondara法师受邀到马来西亚修禅避静时所演讲的部份内容,原译文有一些错
误经编辑更正。)
(摘自《新雨杂志》第69,70期)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 □ 听 KKBOX,动态歌词紧紧跟著你
│ bbs.kkcity.com.tw │ \^_^ / ★ http://www.kkbox.com.tw ★
└——《From:122.127.53.21 》——┘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