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1
发信站: SEEDNet News Service (pchome.com.tw>)
圣严法师曰:「是的,佛教深信祈祷的功能。事实上,从灵验的程度及灵验的比例上考
察

,佛教远比其他神教的祈祷功能,更显著、更有力、更可靠。祈祷的原理,是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lenyanTW/message/5442/
Fri Feb 23 13:43:40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2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danis0325@pchome.com.tw (善解)》之铭言:
> 圣严法师曰:「是的,佛教深信祈祷的功能。事实上,从灵验的程度及灵验的比例上考
> 察
> ,佛教远比其他神教的祈祷功能,更显著、更有力、更可靠。祈祷的原理,是
> ............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lenyanTW/message/5442/

    这种说法是属於宗教化的佛教,并非如实的佛法,如以佛法的根本见地而言,是否定
祈祷等等功能的,如经中世尊破斥外道婆罗门的祭祀得福,犹如投石入海而祈祷大石能够
浮起来一般,是无有是处的,所以就佛法本身的立场来说,是否定祈祷、祭祀等种种功效
的。

--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
┌—————KKCITY—————┐—┐KKADSL六星级优质连线服务
         bbs.kkcity.com.tw          └— 马上申请带你上网环游全世界!
└——From:61.67.46.20        ——┘ KKADSL http://adsl.kkcity.com.tw 
Fri Feb 23 15:58:15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3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shenshyh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之铭言:
> ※ 引述《danis0325@pchome.com.tw (善解)》之铭言:
> > 圣严法师曰:「是的,佛教深信祈祷的功能。事实上,从灵验的程度及灵验的比例上考
> > 察
> > ,佛教远比其他神教的祈祷功能,更显著、更有力、更可靠。祈祷的原理,是
> > ............
>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lenyanTW/message/5442/
>     这种说法是属於宗教化的佛教,并非如实的佛法,如以佛法的根本见地而言,是否定
> 祈祷等等功能的,如经中世尊破斥外道婆罗门的祭祀得福,犹如投石入海而祈祷大石能够
> 浮起来一般,是无有是处的,所以就佛法本身的立场来说,是否定祈祷、祭祀等种种功效
> 的。

我要驳斥shenshyh的说法

祈祷是有用的,如果祈祷时说了诚实语如:"无上智者佛陀尊",这是一句实语
则实语可以产生福报,那麽这位行者又特别的回向这份福报给XXX,所以祈祷
时是有用的,其原因是祈祷时讲的话是善业。

你说的那个例子是死後往生的例子吧,如果恶业满盈的话,是无法改变他下
依辈子的去处,可是并不能否定如此佛教的仪式可以更改善恶业。

以上 草本


--
敬礼孺童妙吉祥
怙主妙智,离二障云;清静如日极明朗所有诸义,如实知故;至尊胸间托经函三有狱中,一切含识;无明□覆苦所逼悲愍众生,皆同独子;宣说六十支音语如雷大震,烦恼睡醒;业力铁□使开解无明□除,所有苦芽:为令断尽持宝剑本来清净,十地究竟:功德体全佛子身佰一十二,相好庄严;除我心□礼文殊。

--
┌—————KKCITY—————┐   线上音乐新震撼  
         bbs.kkcity.com.tw           ^_^ /  随选随播免等待  KKBOX  ^_^ / 
└——From:140.120.11.249     ——┘     http://www.kkbox.com.tw     
Sat Feb 24 01:56:27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4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pellet ( )》之铭言:
> ※ 引述《shenshyh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之铭言:
> >     这种说法是属於宗教化的佛教,并非如实的佛法,如以佛法的根本见地而言,是否定
> > 祈祷等等功能的,如经中世尊破斥外道婆罗门的祭祀得福,犹如投石入海而祈祷大石能够
> > 浮起来一般,是无有是处的,所以就佛法本身的立场来说,是否定祈祷、祭祀等种种功效
> > 的。
> 我要驳斥shenshyh的说法
> 祈祷是有用的,如果祈祷时说了诚实语如:"无上智者佛陀尊",这是一句实语
> 则实语可以产生福报,那麽这位行者又特别的回向这份福报给XXX,所以祈祷
> 时是有用的,其原因是祈祷时讲的话是善业。
> 你说的那个例子是死後往生的例子吧,如果恶业满盈的话,是无法改变他下
> 依辈子的去处,可是并不能否定如此佛教的仪式可以更改善恶业。
> 以上 草本

    仅是依经而说,佛陀早已言明祭祀得福根本是无有是处,所以当时即有人说「沙门
瞿昙呵责一切祭法」,这在经上是早已深刻而明白的。

    至於你说回向的问题,恐怕你的理解也是有问题的,今以印顺法师引《大智度论》说
明回向的问题以明之,如说:「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福德的)果报可与。……
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功德,尽可与人」!自己所作的功德,是不能回向
给众生的。但自己功德所得的福报,菩萨可以用来利益众生,引导众生同成佛道。这样的
回向说,才没有违反「自作自受」的因果律。(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
--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
┌—————KKCITY—————┐ KK免/费/拨/接 
         bbs.kkcity.com.tw          电话(1):4491999 电话(2):4058-6000
└——From:61.67.46.20        ——┘帐号:kkcity   密码:kkcity
Sat Feb 24 07:24:07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5
法鼓人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shenshyh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之铭言:
> ※ 引述《pellet ( )》之铭言:
> > 我要驳斥shenshyh的说法
> > 祈祷是有用的,如果祈祷时说了诚实语如:"无上智者佛陀尊",这是一句实语
> > 则实语可以产生福报,那麽这位行者又特别的回向这份福报给XXX,所以祈祷
> > 时是有用的,其原因是祈祷时讲的话是善业。
> > 你说的那个例子是死後往生的例子吧,如果恶业满盈的话,是无法改变他下
> > 依辈子的去处,可是并不能否定如此佛教的仪式可以更改善恶业。
> > 以上 草本
>     仅是依经而说,佛陀早已言明祭祀得福根本是无有是处,所以当时即有人说「沙门
> 瞿昙呵责一切祭法」,这在经上是早已深刻而明白的。
>     至於你说回向的问题,恐怕你的理解也是有问题的,今以印顺法师引《大智度论》说
> 明回向的问题以明之,如说:「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福德的)果报可与。……
> 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功德,尽可与人」!自己所作的功德,是不能回向
> 给众生的。但自己功德所得的福报,菩萨可以用来利益众生,引导众生同成佛道。这样的
> 回向说,才没有违反「自作自受」的因果律。(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

什麽?功德不能回向?
那佛陀的佛经比不上印顺导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罗!

--
绝对智力:  数学中的代数拓□之Homotopy为代表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http://www.cbeta.org
心性功德:  财团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会 帐号∶19078983
行善福报:  佛教慈济基金会 邮局帐户:06887791
心性修养就是止观双运、动静自如,试著间隔默念 1,越来越放慢、
越轻慢如蜻蜓点水,接著在念起即止念,进入大乘起信论念无住相境界
--
┌—————KKCITY—————┐   □  想要成立班系社团站台吗?  
         bbs.kkcity.com.tw          │ □ KKcity即日起开放BBS站申请罗!
└——From:60.245.12.181      ——┘   □ □  免程式技术、硬体成本的选择!!
Sat Feb 24 17:01:22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6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Tchi2 (法鼓人)》之铭言:
> ※ 引述《shenshyh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之铭言:
> >     仅是依经而说,佛陀早已言明祭祀得福根本是无有是处,所以当时即有人说「沙门
> > 瞿昙呵责一切祭法」,这在经上是早已深刻而明白的。
> >     至於你说回向的问题,恐怕你的理解也是有问题的,今以印顺法师引《大智度论》说
> > 明回向的问题以明之,如说:「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福德的)果报可与。……
> > 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功德,尽可与人」!自己所作的功德,是不能回向
> > 给众生的。但自己功德所得的福报,菩萨可以用来利益众生,引导众生同成佛道。这样的
> > 回向说,才没有违反「自作自受」的因果律。(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
> 什麽?功德不能回向?
> 那佛陀的佛经比不上印顺导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罗!

    好笑,看来你看东西都喜欢断章取义,印老所说乃根据《大智度论》,并非只是一己
的臆测,你竟断章取义,如此行为正说明你的态度以及所学都有问题。
--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
┌—————KKCITY—————┐   KKBOX歌名歌手歌词专辑搜寻 
         bbs.kkcity.com.tw                http://www.kkbox.com.tw  
└——From:61.67.46.20        ——┘ 超过80家唱片公司合法授权 音乐尽情下载
Sat Feb 24 17:07:24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7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pellet ( )》之铭言:
> ※ 引述《shenshyh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之铭言:
> >     这种说法是属於宗教化的佛教,并非如实的佛法,如以佛法的根本见地而言,是否定
> > 祈祷等等功能的,如经中世尊破斥外道婆罗门的祭祀得福,犹如投石入海而祈祷大石能够
> > 浮起来一般,是无有是处的,所以就佛法本身的立场来说,是否定祈祷、祭祀等种种功效
> > 的。
> 我要驳斥shenshyh的说法
> 祈祷是有用的,如果祈祷时说了诚实语如:"无上智者佛陀尊",这是一句实语
> 则实语可以产生福报,那麽这位行者又特别的回向这份福报给XXX,所以祈祷
> 时是有用的,其原因是祈祷时讲的话是善业。
> 你说的那个例子是死後往生的例子吧,如果恶业满盈的话,是无法改变他下
> 依辈子的去处,可是并不能否定如此佛教的仪式可以更改善恶业。
> 以上 草本

    诸位仁者,
    不才认为讨论祈祷是否有其功能效益, 实际上并不如法,
    况已超越十二入处的感知, 对於解脱没有任何帮助.
    只有对於过去 现在 未来产生疑惑, 心中不安,
    恐惧业报者才会心向於此法, 沉迷其中.

    如果祈祷有其功能效益, 换言之, 诅咒也会产生同样的功能效益
    然而, 又如果福报可以回向, 同样的业力也可以转嫁他人. (在此先不讨论共业)
    如此, 一个恶贯满盈的人, 是否真能因承受众人的祝愿, 而扭转投生呢?

    该往生成大蟒蛇, 终究是大蟒蛇,
    任何企图扭转业报的忏法仪轨, 无疑都是违反业力说的自我满足的仪式
    更有许多僧众或是个人, 藉此敛财收取供养, 愧对身上袈裟, 败坏如来家业

--
诸行无常 Anicca vata sankhara,
是生灭法 Uppada vaydhammino;
生灭灭己 Uppajjhitva nirujjhanti,
涅盘无我 Tesam vupasamo sukho.

从菩提树下走过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
--
┌—————KKCITY—————┐   □  想要成立班系社团站台吗?  
         bbs.kkcity.com.tw          │ □ KKcity即日起开放BBS站申请罗!
└——From:59.112.176.167     ——┘   □ □  免程式技术、硬体成本的选择!!
Sat Feb 24 18:49:09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8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chuit ( )》之铭言:
> ※ 引述《pellet ( )》之铭言:
> > 我要驳斥shenshyh的说法
> > 祈祷是有用的,如果祈祷时说了诚实语如:"无上智者佛陀尊",这是一句实语
> > 则实语可以产生福报,那麽这位行者又特别的回向这份福报给XXX,所以祈祷
> > 时是有用的,其原因是祈祷时讲的话是善业。
> > 你说的那个例子是死後往生的例子吧,如果恶业满盈的话,是无法改变他下
> > 依辈子的去处,可是并不能否定如此佛教的仪式可以更改善恶业。
> > 以上 草本
>     诸位仁者,
>     不才认为讨论祈祷是否有其功能效益, 实际上并不如法,
>     况已超越十二入处的感知, 对於解脱没有任何帮助.
>     只有对於过去 现在 未来产生疑惑, 心中不安,
>     恐惧业报者才会心向於此法, 沉迷其中.
>     如果祈祷有其功能效益, 换言之, 诅咒也会产生同样的功能效益
>     然而, 又如果福报可以回向, 同样的业力也可以转嫁他人. (在此先不讨论共业)
>     如此, 一个恶贯满盈的人, 是否真能因承受众人的祝愿, 而扭转投生呢?
>     该往生成大蟒蛇, 终究是大蟒蛇,
>     任何企图扭转业报的忏法仪轨, 无疑都是违反业力说的自我满足的仪式
>     更有许多僧众或是个人, 藉此敛财收取供养, 愧对身上袈裟, 败坏如来家业

    这就如同自己吃饭自己饱,他人吃饭他人饱一般,若自己吃饭他人饱,那是绝对无有
是处的。
--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
┌—————KKCITY—————┐—┐     优质连线服务///!!
         bbs.kkcity.com.tw            └—   KKADSL 带你环游全世界
└——From:61.67.46.20        ——┘ KKADSL http://adsl.kkcity.com.tw
Sat Feb 24 21:54:04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9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Tchi2 (法鼓人)》之铭言:
> ※ 引述《shenshyh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之铭言:
> >     仅是依经而说,佛陀早已言明祭祀得福根本是无有是处,所以当时即有人说「沙门
> > 瞿昙呵责一切祭法」,这在经上是早已深刻而明白的。
> >     至於你说回向的问题,恐怕你的理解也是有问题的,今以印顺法师引《大智度论》说
> > 明回向的问题以明之,如说:「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福德的)果报可与。……
> > 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功德,尽可与人」!自己所作的功德,是不能回向
> > 给众生的。但自己功德所得的福报,菩萨可以用来利益众生,引导众生同成佛道。这样的
> > 回向说,才没有违反「自作自受」的因果律。(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
> 什麽?功德不能回向?
> 那佛陀的佛经比不上印顺导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罗!

 徐居士 :

 当潜艇有时候也是一种修行。
 新春给您恭喜,也送上日人松尾芭蕉短诗如下 :

 <<  躺在死神怀抱里,蜘蛛默默且无声  >> 。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KKBOX歌名歌手歌词专辑搜寻 
         bbs.kkcity.com.tw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超过80家唱片公司合法授权 音乐尽情下载
Sun Feb 25 06:46:45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10
法鼓人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shenshyh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之铭言:
> ※ 引述《Tchi2 (法鼓人)》之铭言:
> > 什麽?功德不能回向?
> > 那佛陀的佛经比不上印顺导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罗!
>     好笑,看来你看东西都喜欢断章取义,印老所说乃根据《大智度论》,并非只是一己
> 的臆测,你竟断章取义,如此行为正说明你的态度以及所学都有问题。

那你是说佛经比不上论师的论典罗!
^_^

--
绝对智力:  数学中的代数拓□之Homotopy为代表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http://www.cbeta.org
心性功德:  财团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会 帐号∶19078983
行善福报:  佛教慈济基金会 邮局帐户:06887791
心性修养就是止观双运、动静自如,试著间隔默念 1,越来越放慢、
越轻慢如蜻蜓点水,接著在念起即止念,进入大乘起信论念无住相境界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60.245.12.147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Sun Feb 25 08:41:25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11
法鼓人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引述《Tchi2 (法鼓人)》之铭言:
> > 什麽?功德不能回向?
> > 那佛陀的佛经比不上印顺导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罗!
>  徐居士 :
>  当潜艇有时候也是一种修行。
>  新春给您恭喜,也送上日人松尾芭蕉短诗如下 :
>  <<  躺在死神怀抱里,蜘蛛默默且无声  >> 。

你当潜艇也蛮久了,有什麽要开示我的吗?^_^

--
绝对智力:  数学中的代数拓□之Homotopy为代表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http://www.cbeta.org
心性功德:  财团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会 帐号∶19078983
行善福报:  佛教慈济基金会 邮局帐户:06887791
心性修养就是止观双运、动静自如,试著间隔默念 1,越来越放慢、
越轻慢如蜻蜓点水,接著在念起即止念,进入大乘起信论念无住相境界
--
┌—————KKCITY—————┐   动态歌词 让你成为K歌之王!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60.245.12.147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Sun Feb 25 08:46:21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12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Tchi2 (法鼓人)》之铭言:
> ※ 引述《shenshyh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之铭言:
> >     好笑,看来你看东西都喜欢断章取义,印老所说乃根据《大智度论》,并非只是一己
> > 的臆测,你竟断章取义,如此行为正说明你的态度以及所学都有问题。
> 那你是说佛经比不上论师的论典罗!
> ^_^

    好笑,不从历史与发展来看,不分辨抉择了义与不了义,仅以自以为是的见解来看
佛法,也难怪错误百出,正是因一推像你这类型的人,也难怪佛法不断的衰亡了。
--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61.67.46.20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Sun Feb 25 09:08:28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13
果任
※ 引述《shenshyh@kkcity.com.tw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之铭言:
> > 那你是说佛经比不上论师的论典罗!
> > ^_^
>     好笑,不从历史与发展来看,不分辨抉择了义与不了义,仅以自以为是的见解来看
> 佛法,也难怪错误百出,正是因一推像你这类型的人,也难怪佛法不断的衰亡了。


                           回   向
日前请示师父&#65378;功德自修自得&#65379;如何能回向他人?及靠何种机制而让众生受此功德?师父开示这
要实际去行动体验才能了解,不能单靠学理来理解。这一点我能了解。俗话说:&#65378;知之能行,
不知亦能行&#65379;,从行动中也能悟出道理。我了解修行除了闻思了解义理外,能&#65378;行&#65379;更重要。依
据《杂阿含经》卷33中,佛告摩诃男说:「莫恐莫怖,命终之後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
顺下顺注顺输」。若大树是倾往东方而长,若有一天被砍下,它一定会往东方倒。同样的,若
人经常将所修的善业回向於善处,死後即得往生於彼处。发愿与回向往往都是相提并论,发愿
可说是欲心所,回向则是将目标设定;有了欲求的心,再加上目标的确定,这才能决定未来的
果报如何。通过回向,将修行回归解脱,无非是要巩固自己的志愿,以免中途退失。特别是初
发心学佛者,在各方面都尚未具足,烦恼尘垢仍然深厚时,更须回向,让自己的菩提心与大悲
心萌生、增长。如《十住□婆沙论》卷6说:&#65378;是菩萨以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故,福力转
增,心调柔,於诸佛无量功德清净第一,…..&#65379;,亦可知回向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然而现在教育普及,尤受西洋科学影响,要叫一位初学者或尚未信佛者说:&#65378;你仅管去作,不
用问原因就是&#65379;。恐怕还是会产生下列疑问:&#65378;佛说因缘果报自作自受,吃饭各人饱。&#65379;,他作
何能他受?因而难以信受。
依据达摩四行观:&#65378;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65379;,行当然
能入道,从理入道亦相当重要。
依第子从资料及经典得知:
回向的语义很广,含有发愿与与一切众生共享的意思。从梵文parinama中所能知道的解释,即
有回绕、回入、改变、转向等的意味。另外,南传经典中也有关於回向的内容,但所用的语词
则是dakkhinam adisi、pattim adasi等。佛教所说的回向主要可分为两点,一、自利方面,
即回向二乘的涅盘与大乘的菩提;二、利他方面,即回向於众生或净佛国土。
在整个佛教历史的演变中,其含义及内容也随之变化;从著重自我解脱的回向到三心(菩提
愿、大悲心及无所得慧)相应的回向,由此不难发现大小乘思想所造成之影响。
菩萨将福德或福德果报回向给众生,就能回向的菩萨来说,是可达到长养悲心,更增福德之
功。但对於所回向的众生而言,所能受用的,究竟是什麽?真的能受用吗?
一般来说,将福德果报回向给众生,是较好理解的。如《大智度论》卷六十一中云:
 菩萨既得福德果报,衣服饮食等世间乐具,以利益众生。
菩萨将自己现有的资具,回向给众生,是能直接受用的。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七(1041经)
中,也有说到布施饮食给已亡故的亲友,若是在「入处饿鬼」中,彼亦能受用之。鬼趣如此,
何况生者。此是属财物资具的回向。但若就《大智度论》之「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言,
好像只是有形有相的物质,才可令众生受用;而至於无形相的福德,唯能自受用,不可与众生
受用之。而这样便与经论所说,能以所修施福等,回向给众生,彼亦可依此福德或资具而离苦
得乐相矛盾了。最明显的例子,是《舍利弗母鬼事》中,舍利弗为其母供僧,且将此供僧功德
回向给母亲,刹那间即解脱吸食浓血之苦,而得种种上妙饮食资具。又如《目连问戒律中五百
轻重事》中云:
愿众僧与彼咒愿,即为咒愿,便得食粪,不复呻唤。
诸如此类的公案在大乘经也很多。而这样以福德回向给饿鬼的理论,在《大□婆沙论》中有较
详细的论述。如《论》中卷十二中云:
彼有亲属,追恋生苦,…遂集亲里,请诸沙门、婆罗门等,设大施会,愿此资彼,舍苦受乐。
尔时饿鬼於自住处,见如是事,於自亲里生眷属想,於其财物生己有想,即时欢喜,於福田
所,生信敬心,於其所作,起随喜心,便离重苦。
这是将施供之福德转成资财的受用,而主要的关键,在於众生能否依此施会之福而生「信敬
心」与「随喜心」,若能生此二善心,便可离苦,如此才不会犯上他作业他受果之过失。至於
《大智度论》中,也说福德与众生共,只是以果中说因而言。如《大智度论》卷六十一中云:
菩萨以福德清净,身口人所信受,为众生说法,令得十善道,四禅等,与作後世利益,末後成
佛,得福德果报,…是果报可与一切众生,以果中说因故,言福德与众生共。
由此看来,《大智度论》的立场,是偏重於个人福德,要靠各人修,而佛菩萨的福德,只是一
种助缘,透过说法或身教,令众生生起向道之心,於自身付诸实践,方能自己具足无量福德,
并非光靠他人施与就可具足。至於处处说福德或功德不可与一切众生。如《大智度论》卷三十
三中云:
菩萨功德广大,…欲以一切功德与一切众生,然後当自求佛道,但是事不可得故。
这应该是为了避免落入他作他受的过失,才作如是说吧!否则若站在成就众生福德的助缘来
说,也可说福德回向给众生。虽然并非全部福德与一切众生,令彼同样具足福德,但是透过施
福及法的回向,却能令彼渐渐具足无量福德。而果报回向亦如是,菩萨并非将所有果报全给众
生,但就他所需要的而给予,也只是一部分而已,却也可说为果报回向众生是一样的。至於众
生受不受用,也是在於他能不能领纳。如《大智度论》卷六十一中云:
诸佛菩萨功德力,能度一切众生,但以众生无和合因缘故。譬如大火常有烧力,但以薪不近
故,不得烧,近则能烧。
佛法是谈缘起的,决非由单一因缘而成就一个果法,因此不但福德回向如此,连果报回向亦如
是,若平白无故,就能受用他人所施之物,其实也犯了无因有果的过失。又因缘和合时,遇有
施物,若自己不愿接受彼施之物,亦无法受用。所以能回向的福德或福德果报及所回向的众
生,都决定了回向的圆满性,若众缘和合,则不论是福德或福德果报皆可回向给众生受用。
至於回向的可行性,各家说法虽异,但都有其所见与不见。龙树菩萨是主张福德不可回向,此
须待果报成熟後,才能给与众生。因为,善行所得之善业□,於缘起的定律上是不能与人的,
否则即有自作他受的反常现象。可是,龙树菩萨却忽略了共业之下所产生的可能性。其实,若
双方的因缘都具足的话,彼此对善法都生起共鸣,通过回向者的善行,对方也是能够得到真实
利益。
至於回向众生,他们是否真能得到的问题。有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如龙树菩萨认为:「是福德
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果报可与」,也就是说因地福德的回向,众生并不能得到,而须到菩萨
之果报现前时,才能真正去利益众生;但有些经论则认为有此可能。综合探讨二说之差异後,
发现回向之可行性是依能所二方是否能带起业力的互感(如共业)而定,依此来论回向能感果
与否,不但符合业感缘起之学说,亦可会通二说。
一)龙树的看法
一般谈到回向众生时,都是将自己修行的福德回向众生,令彼福报增长。但是,龙树菩萨认
为:因中所修的福德不能与众生共而果报可与,如《大智度论》卷6云:
共一切众生者,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果报可与。菩萨既得福德果报,衣服、饮食等世
间乐具,以利益众生。菩萨以福德清净身、口,人所信受;为众生说法,令得十善道、四禅
等,与作後世利益。末後成佛得福德果报,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量光明,观者无
厌;无量清净,梵音柔和,无碍解脱等诸佛法,於三事(乘)示现,度无量阿僧□众生。般涅
盘後,碎身舍利,与人供养,久後皆令得道。是果报可与一切众生,以果中说因故,言福德与
众生共。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福德,尽可与人,然後更作。善法体不可与
人,今直以无畏、无恼施与众生。
  站在龙树菩萨的立场上,菩萨因地中所累积之福德资粮,必须在果报现前时才能施与众
生。初发心菩萨,由於福报与智慧上的不足,因此在度化工作上无法著实的利益众生。直到福
智渐增,能力□围所及时,才能真正以财施、法施利益众生;成佛後更以出世之三乘法广度众
生出生死海;乃至涅盘後,其舍利亦让众生起信解行证。所谓的福德,论中言「善法体」,并
解释为:「善根相应诸善法,及善根所起身、心、口业,和合是法,名为福德」。所言善根即
不贪、不□、不痴,换言之,由善的身、口、意去造作六波罗蜜等善法,即名为福德。那麽,
龙树所说的福德是否就是善业的别名呢?其实不然,由龙树所说的「善法体」,大可推测福德
应是造作之後所产生的馀力。就像有部所说的「无表业」或大乘唯识的「种子」说,是动作产
生後所遗留下来的潜在力量。虽不会即刻引发果报体,但有推动促成果报的作用,直至时机成
熟便形成异熟果报。又论中说:从初发心到坐道场的修行过程,「是中菩萨自修福德和合得佛
道,乃至入无馀涅盘」。意即是说:菩萨修六波罗蜜等所得的福德,是成佛乃至入无馀涅盘的
因素;福德只是成佛前所累积的资粮。而这种资粮,是自己的修行所得的「善法体」,在未形
成果报前,只是潜藏内心的力量,那又如何能给予众生呢?因此,龙树有如此的看法:「善法
体不可与人」,想必也是基於这点而说的。
  在小乘的观念中,其於业的作用关系上,也是主张自作业受的原理。虽然,缘起法是生灭
无常,没有一个恒存不变的自我;但是,有情是依惑、业、苦而形成轮回的相续。从有情本
身,依无明而造业受报,无不说明了自作自受的道理。同样的,所造的善业,在缘起的法则
下,也是离不开自作自受的□畴。可见,以龙树的看法,其实也是忠於原始佛教之理念。因
此,关於这一点,其实大小乘或南北传之间是一致的。
 (二)众生的因缘
虽然,龙树主张福德不可与人,但实际上,从其他经论的记载,多少可以了解这并非完全不可
能。尤其,在南传经之〈鬼事部〉(Petta-vatthu)里,便叙说了许多从回向中获利的可能
性。在汉传的《撰集百缘经》(相当於梵文的Avadana-wataka)也有如此类似的典故,其中在
〈老母善爱悭贪缘〉中,更记述回向福德能与之说,如下所言:
(鬼):「唯愿大王慈哀怜愍,为我设供,请佛及僧,使我脱此弊恶之身。」(波斯匿)王即
问言:「为汝设福,若得知不?」彼人答言:「设福必得,王自当见。」…寻即为设,请佛及
僧。咒愿(回向)已竟,彼树下人,百味饮食,自然在前。
 有关於此,在《杂阿含经》中也有提到婆罗门问佛:为已故亲人造福,彼是否受用的问题。
然,这些也只是点出其可能性,而背後的原因则不很详尽。不过,在《大□婆沙论》中,则详
述了其中的道理,如其言:
如诸聚落城邑中人,或为子孙不断绝故,或为财产增盛故,或为富名久流传故,以法非法集诸
财宝牛羊等物,於己亲属尚不欲与,况施他人。彼由悭贪缠缚心故,舍人同分生鬼趣中,於自
舍宅水窦厕溷不净处住。彼有亲属追恋生苦,作是念言:「彼集财产自不受用,亦不施人,今
生何所?」遂集亲里,请诸沙门婆罗门等,设大施会,愿此资彼舍苦受乐。尔时饿鬼於自住
处,见如是事,於自亲里生眷想,於其财物生己有想,即时欢喜;於福田所,生信敬心,於其
所作起随喜心,便离重苦。由此因缘祭祀则到。问:若尔何故不名他作业他受果耶?答:不
尔,彼於尔时由生敬信、随喜心故,见施功德悭贪过失,由此增长舍相应思,成顺现受业得现
法果故。
由此可见,若为先亡布施造福,对方是有可能获利,然彼须具备某种条件,也就是对福田起信
敬心,及对其亲属所作起随喜心。但这必竟不是对方亲自去做,是否有他作业他受果的情形,
而违反了因果呢?有关此一问题,论中也作了回答说:「不尔,彼於尔时,由生敬信、随喜心
故,见施功德,悭贪过失,由此增长舍相应思,成顺现受业得现法果」。敬信、随喜及舍,三
者都是属於意业,由意业的转变而致使果报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舍心。
    除此之外,惭愧及忏悔也是决定回向是否成效的关键所在,举如《撰集百缘经》中,
说优多罗母堕饿鬼後,乞求其儿,优多罗比丘说:「汝今若能为我设供,施佛及僧,为我忏
悔,我得脱饿鬼身」。尔时,比丘便以怜悯之心,更为彼设斋供养佛及僧众。同时,其母也亲
自来到现场发露忏悔,听闻佛法而起惭愧心。随後,即福报转增,乃至得须陀洹果。
  如上所说,众生是否能从回向中受益,须从其所具备的条件上考量。回向者可说是一个助
缘,从行善到回向的过程之间,若众生能随喜、信敬、忏悔,甚而舍掉烦恼,那他们必能获
益。反之,假如他们烦恼深厚,对福田及所行善事产生排斥性的话,那麽,回向者便自享其
果。又如净影慧远法师,於其所著之《大乘义章》中说:「佛法虽无自业他人受果,亦无他业
自己受报,非无彼此互相助缘,以相助故得以己善回施於彼,以回向故於未来世常能不舍,利
益众生助令修善,故须回向」。因此,回向众生是否成效,就看回向者是否能以善法诱引被回
向者生起清净心,若能如此,回向者便能增上自己的悲心,增广自己的福德;被回向者则因自
己净心现前而能除障致福。换言之,这是共业之下所形成的结果。从此角度来看,回向则不坏
龙树所说业力自负的法则,且能会通回向利益他人的诸经之例证。
  总之,回向,於自利上来说,是让志向更明确与坚固。明确者,即修行目的不求人、天之
有漏善法,而是向於涅盘解脱□□一切智,或究竟菩提□□一切种智。坚固者,时时回向即能
不忘初心,乃至逆境也不退心。在利他方面,特别是大乘,非常重视教化众生的任务,所以除
了追求菩提的志向,严土熟生也是必要的志向。然,回向是否能利益众生,就待众生是否也能
与善法相应。若双方都能与善法相应,形成共业,那其实双方都会从中获益,互相成就。
2007年 3月10日 14:55:05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