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苦]
「生」是苦,有什麽样的「生」就有什麽样的苦。「生」为母亲就有母亲的苦;「生
」为父亲就有父亲的苦。这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生起作母亲的妄念,并因此想要这个、
那个,执著於这个、那个,这就是母亲的苦;父亲的苦也相同,如果他紧抓著身为父亲的
妄念不放,而想要这个、那个,执著於这个、那个,这就是父亲的苦。但是,如果是一个
醒觉、具有智慧的人,就没有这种困惑与曲解,能清清楚楚地明白作为一个父亲(母亲)
应该做什麽,能以平常心完成应做的事,而不执著於「我是父亲(母亲)」的妄念,这样
他(她)就没有父亲(母亲)的苦,并能给予子女最好的教养。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
「生」为母亲就有母亲的苦,「生」为父亲就有父亲的苦,同样地,「生」为富翁,就有
富翁的苦,「生」为乞丐,就有乞丐的苦,以下再举一例对照说明。
如果一个富翁整天迷惑、执著於「我是富翁」,这个念头本身就是一种苦,而这个富
翁所有的言行都被烦恼所驱使,以致於更苦,即使晚上就寝时,也仍沉溺在「我是富翁」
的念头里而无法成眠,所以说「生」为富翁就有富翁的苦。同理,如果乞丐为自己的不幸
、贫穷、痛苦与困难而感到苦恼,那就是乞丐的苦。相反地,如果这两人能有片刻不再执
著於那些虚幻的念头,当下就不再苦了——富翁不再有富翁的苦,乞丐不再有乞丐的苦。
这就是有时候我们会见到乞丐快乐唱歌的原因,因为当时他没有「生」起乞丐的念头,不
认定自己是正遭遇困境的乞丐,在那一刻,他止息了乞丐念头的生起,而可能「生」出演
唱家、音乐家的念头来!假设一个贫穷的渡船夫时时刻刻执著贫穷的念头,划动船桨时也
不免厌倦、自怜,那麽此时此地他就如同掉入地狱般受苦;但如果他能不生起且不陷入这
样的念头中,反而认为自己是在做应该做的事,明白工作是人的本分,并且内心醒觉而安
稳地工作,那麽他会一边划船一边唱歌。
所以请务必谨慎地认清以下的问题:前面提过的「生」究竟指的是什麽?如果一个富
翁任何时刻生起「我是富翁」的念头,当下就经历富翁的苦,一个乞丐产生「我是乞丐」
的念头,当下他就经历乞丐的苦。相反地,如果一个人不这样自我认定,他就没有「生」
,也就没有苦了——不论是富翁、乞丐、渡船夫等。现代人听不进这种观念,纵容自己被
无明、贪爱、执著所支配,所以在一天之内就数不清有多少次会「生」为这个、「生」为
那个,.... 。 如佛陀所说:任何形态的「生」都不外是苦,唯有不「生」,才能不苦,
所以每个人要时时刻刻小心,保持内心的觉醒、观照,不要被「我」、「我所有」的妄念
所迷惑、干扰,如此,就可以离苦了,不管你是农夫、商人、军人、公务员,或者是什麽
身份,乃至是天神,都将从苦中解脱,但一认定「我是什麽」,马上就经历苦。
如果掌握「有『我』的妄念就有苦」,就可以了解佛教的核心义理,因而受用无穷,
不枉生为人身、值遇佛法;如果无法了解这一层义理,那麽即使你是佛教徒,也得不到佛
法的利益,只是虚有其名,枉为佛教徒,徒列其籍罢了!你将如其他非佛教徒一样坐著饮
泣,继续受苦。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就要认真奉行佛陀的教诲,尤其是不要执意认为
有「我」、「我所有」,做任何事都保持醒觉,就没有苦痛,如果真能这样,你就能好好
工作并享受工作的乐趣。如果心里有「我」、「我所有」,所有的工作都是苦的,如此一
来,任何轻松的工作也将变成沉重的负担;如果内心不执取「我」、「我所有」,而能清
清楚楚,那麽所有的工作,甚至包括繁重、污秽的工作都将充满乐趣。
我们务必要了解这深奥而隐微的真理,它的根本就在一个「生」字。「生」是苦,只
要能放下「生」,就能解脱苦。若一个人一天之内经验无数次的「生」,他就得受无数次
的苦,但如果他完全不「生」,就可以完全没有苦了。所以,直接便捷的修行法(佛教的
核心),就是在於持续缜密地观照心念,不让它出现轮回的状态,而维持心原有的涅盘境
界。也就是每个人必须时时小心观照、守护心念,始终保持清凉、寂静的心境,不让轮回
有机可乘,那麽,心会培养出涅盘的习惯,在某个适当的因缘下,就会达到绝对、永恒的
涅盘。事实上,我们每天都有短暂的涅盘——外在环境良好时的短暂涅盘,它是涅盘的样
品,是预尝的涅盘经验。每个人都要好好保持这种涅盘,不要给轮回、「我」、「我所有
」的念头任何机会,不要让「我」的观念出「生」。请小心保持醒觉,增长观慧!不论在
什麽时候做什麽事情,都要醒觉地做,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轮回就没有机
会出现,内心就会保持在原有的涅盘境界中,直到完全习惯於涅盘,不再变化,这就是圆
满的涅盘。
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就很容易让我们「生」出「我」、「我所有」,并且习惯於轮回
,这已变成天性的一部分,沉睡在我们内心深处,难以拔除,这种性格有时被称为系缚(
samyojana )或随眠( anusaya )。 不管怎麽称呼,都是指使「我」、「我所有」生起
,制造「我」、「我所有」意识的习惯。在某种形态时,它称为贪;在另一种形态时称为
□;又一种形态时,则称为痴。不管它是什麽形态,都只是「我」、「我所有」及自我中
心的表现。当「我」要某种东西时,就是贪;若得不到想要的,就生□;若犹豫不决、迷
迷糊糊地,不知道需求什麽,则是痴,都是陷溺在希望与可能性里。不管是什麽样的贪、
□、痴,都只是「自我」,一旦它们在心里出现,涅盘就会完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难
以休止的轮回。人处在这个情况下,是很难活得长久的,幸好「自然」帮了忙,就像前面
所说的,人很自然地会疲倦,在睡觉和其他形式的休息时,轮回的过程便自动停止,情况
因而改善,得以逃过「死亡」。【译注三】
节录自『生命之囚』,佛使比丘著
http://ccbs.ntu.edu.tw/canon/PUBLIC/
--
▲▲▲ □□□ □□□□□□□□□□□□□□
□□□ □□□□□□□□ □□□ □ □□□ ▲▲▲
□□□ □□□□□□□□□□□□□ □□□□□ □□□ 台大佛学研究中心
Ξ □□□□□□□ □ □□□□□ □ □□□ 狮子吼佛学专站
□□ □□□□□□□ □□□ □□□ □□□□Ξ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