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观心]
#1
净心
[观心]

    让我们检视自己的心念,它有时沉醉於感官享乐,但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浸淫其中,
也会变得厌烦而想稍微歇息;有时我们也想玩乐,或用其他的物质来娱乐自己,但这些物
质都无法令人满意,便想到非物质的活动,如善行与名闻。直接地说,就是有些人沉迷於
感官乐趣,有些人则喜欢以嗜好自娱,如莳花、养热带鱼、养鸽子,并且乐在其中。人心
善变,有时某些人认为感官乐趣与兴趣嗜好会使人迷惑,也比不上精神层面的享受,因而
想要有善行、美德或者名闻等非物质的东西。以上境况彼此的差别很大,构成不同的层次
,但必须注意的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这八类的「生」。检视你的内心,看看它会生到那些
趣。人可能在一天之中沉溺於感官乐趣好几个小时,然後想藉著运动或以嗜好自娱来休息
一会儿;而在其他时候,可能想彻底休息,远离一切干扰;有时他又必须回到人趣,长时
间辛勤工作,并因而疲惫不堪;也有些时候,他可能堕落到地狱(焦虑),或处在畜生(
愚痴)、饿鬼(□渴)、阿修罗(恐惧)的心境里。换言之,一个人一天之内就可能经历
好几种「生」,或者在一星期之内经历过八趣的「生」,他可能「生」到四恶趣中的任一
趣,或是人趣、天趣。但不管「生」为什麽,都只是苦。「唯有解脱『生』,才能解脱苦
」,这句话很难了解,但一旦明白,也就能明白佛陀所有的教诲和佛法的核心——「不生
」了。

    「不生」,不是指人肉体死亡,放在棺材内後不再生。请这麽想:如果整天都保持醒
觉,不令我慢生起,不令「我」、「我所有」等自我意识、自我主义生起,这才是「不生
」。人的心保持醒觉,没有其他心念干扰,就可以做应该做的事,并且做得恰到好处,在
此心境下,工作是一种乐趣。没有「我」、「我所有」等念头而且恰到好处地做事,这是
一种享受,也正是佛陀教诲的精髓。这项教诲的真义是要我们不要以有「我」、「我所有
」的念头过活。每个宗教也都这麽教示,这种道理可以根据自然的法则加以验证。

    佛教主张,若一个人的思想有自我意识,以「我」为中心,就是苦。基督教也认为不
要以「我」、「我所有」思考,不要以为有「我」、「我所有」。但大多数基督徒不了解
这道理,正像大多数佛教徒不了解佛陀对这方面的开示一样。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有个共通
点,那就是:没有信徒真正懂得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的真实义。佛教徒不了解「不要生」、
「停止生」,因为不明白,所以困惑、不相信,甚至认为它是错误的说法,也许还不至於
敢责备佛陀说错了,心中却仍不免存疑;或者认为传播这种说法的出家人误传了佛陀真正
的用意,这正是佛教界的情形。也就是说,人们完全不明白「无我」、「空」(没有「我
」、「我所有」)的教义,所以要受苦。我们经常「生」,经历轮回的次数就比经历涅盘
多得多。

    上述说法可以从医院内精神紧张、错乱的病人大爆满一事找到充足的证据。世人就是
不知道预防精神错乱的真理,而这正是佛陀说法的目的:做一个醒觉的生命,能持续地醒
觉,明白世间没有「我」、「我所有」,除了醒觉之外,内心始终不存「我」、「我所有
」等念头,知道该做什麽,并付诸行动。这就是佛陀说法的根本,此外无他。

节录自『生命之囚』,佛使比丘著
http://ccbs.ntu.edu.tw/canon/PUBLIC/

--

▲▲▲   □□□  □□□□□□□□□□□□□□    
□□□ □□□□□□□□    □□□  □  □□□    ▲▲▲
□□□ □□□□□□□□□□□□□  □□□□□    □□□   台大佛学研究中心
  Ξ     □□□□□□□□□□□□  □    □□□    狮子吼佛学专站   
  □□ □□□□□□□  □□□      □□□  □□□□Ξ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Fri Mar 14 15:43:16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