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wrote:
>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wrote:
>
>>※ 引述《金》之铭言:
>>
>>>多数学佛者都因为接触佛法的方式不外於看经看论,因此首先认识到的佛法便是法
>>>义。这种学佛的方式就好像在求取知识,认识知识。读完经论之後,法义成为了生
>>>活上的行为准则,有机会就告知他人,佛陀是这麽这麽说的… 或你应该这样这样…
>>>这好像变成了传授知识,如有人不接受或排撤的话,便对人存有偏见,有所认为。
>>>这种情形很常见,这都是因为学佛的方式是经由眼看或耳闻的关系。
>>>另一种学佛方式,便是静坐思考,这也是佛陀悟道的做法。这跟禅坐是一样的。
>>>古时候的智者便是先思考而後立文的,不可能先有文字而後来才思考的。同样道理
>>>,许多事物也都是经过想象之後才出现的。
>>>後来的学习方法是叫攀缘,即攀缘有相的知识学问。因为不察觉到自己有一种特殊
>>>的能力,叫著「观照」,因此唯有向外攀缘。其实也难怪,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眼
>>>见耳闻,看不见的就以为没有了。比如告诉他空中还有灰尘,他老花了,就说没
>>>有。错失了自己那灵明觉照的能力。
>>
>> 你说文字的学习是攀缘,那麽你所观照的对象不也是攀缘,因观有能观所观,既有
>>所观,这不也是攀缘,这可见你的见解是有问题的。
>>--
>
> 仁者,这种攀缘法非彼攀缘。这种攀缘法无色相,无色无相几近解脱。
> 天人乐之,凡人不能会意。
"许多事物也都是经过想象(思考)之後才出现的"。
"思考"能力那来?
佛陀见到了,所以不迷了。
悟道後的佛陀不像in the past, stupidly distorting the senses。
观照中或後,若有思考,眼看或耳闻的就不如实了。因能所依於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