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知见与法
#1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金》之铭言:
> 多数学佛者都因为接触佛法的方式不外於看经看论,因此首先认识到的佛法便是法
> 义。这种学佛的方式就好像在求取知识,认识知识。读完经论之後,法义成为了生
> 活上的行为准则,有机会就告知他人,佛陀是这麽这麽说的… 或你应该这样这样…
> 这好像变成了传授知识,如有人不接受或排撤的话,便对人存有偏见,有所认为。
> 这种情形很常见,这都是因为学佛的方式是经由眼看或耳闻的关系。
> 另一种学佛方式,便是静坐思考,这也是佛陀悟道的做法。这跟禅坐是一样的。
> 古时候的智者便是先思考而後立文的,不可能先有文字而後来才思考的。同样道理
> ,许多事物也都是经过想象之後才出现的。
> 後来的学习方法是叫攀缘,即攀缘有相的知识学问。因为不察觉到自己有一种特殊
> 的能力,叫著「观照」,因此唯有向外攀缘。其实也难怪,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眼
> 见耳闻,看不见的就以为没有了。比如告诉他空中还有灰尘,他老花了,就说没
> 有。错失了自己那灵明觉照的能力。

    你说文字的学习是攀缘,那麽你所观照的对象不也是攀缘,因观有能观所观,既有
所观,这不也是攀缘,这可见你的见解是有问题的。
--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61.67.46.20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Wed Mar 7 22:26:05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知见与法
#2
发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yahoo.com>)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wrote:
> ※ 引述《金》之铭言:
>> 多数学佛者都因为接触佛法的方式不外於看经看论,因此首先认识到的佛法便是法
>> 义。这种学佛的方式就好像在求取知识,认识知识。读完经论之後,法义成为了生
>> 活上的行为准则,有机会就告知他人,佛陀是这麽这麽说的… 或你应该这样这样…
>> 这好像变成了传授知识,如有人不接受或排撤的话,便对人存有偏见,有所认为。
>> 这种情形很常见,这都是因为学佛的方式是经由眼看或耳闻的关系。
>> 另一种学佛方式,便是静坐思考,这也是佛陀悟道的做法。这跟禅坐是一样的。
>> 古时候的智者便是先思考而後立文的,不可能先有文字而後来才思考的。同样道理
>> ,许多事物也都是经过想象之後才出现的。
>> 後来的学习方法是叫攀缘,即攀缘有相的知识学问。因为不察觉到自己有一种特殊
>> 的能力,叫著「观照」,因此唯有向外攀缘。其实也难怪,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眼
>> 见耳闻,看不见的就以为没有了。比如告诉他空中还有灰尘,他老花了,就说没
>> 有。错失了自己那灵明觉照的能力。
>
>     你说文字的学习是攀缘,那麽你所观照的对象不也是攀缘,因观有能观所观,既有
> 所观,这不也是攀缘,这可见你的见解是有问题的。
> --
仁者,这种攀缘法非彼攀缘。这种攀缘法无色相,无色无相几近解脱。
天人乐之,凡人不能会意。
Thu Mar 8 15:09:01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知见与法
#3
发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yahoo.com>)
金文 wrote:
>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wrote:
>
>>※ 引述《金》之铭言:
>>
>>>多数学佛者都因为接触佛法的方式不外於看经看论,因此首先认识到的佛法便是法
>>>义。这种学佛的方式就好像在求取知识,认识知识。读完经论之後,法义成为了生
>>>活上的行为准则,有机会就告知他人,佛陀是这麽这麽说的… 或你应该这样这样…
>>>这好像变成了传授知识,如有人不接受或排撤的话,便对人存有偏见,有所认为。
>>>这种情形很常见,这都是因为学佛的方式是经由眼看或耳闻的关系。
>>>另一种学佛方式,便是静坐思考,这也是佛陀悟道的做法。这跟禅坐是一样的。
>>>古时候的智者便是先思考而後立文的,不可能先有文字而後来才思考的。同样道理
>>>,许多事物也都是经过想象之後才出现的。
>>>後来的学习方法是叫攀缘,即攀缘有相的知识学问。因为不察觉到自己有一种特殊
>>>的能力,叫著「观照」,因此唯有向外攀缘。其实也难怪,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眼
>>>见耳闻,看不见的就以为没有了。比如告诉他空中还有灰尘,他老花了,就说没
>>>有。错失了自己那灵明觉照的能力。
>>
>>    你说文字的学习是攀缘,那麽你所观照的对象不也是攀缘,因观有能观所观,既有
>>所观,这不也是攀缘,这可见你的见解是有问题的。
>>--
>
> 仁者,这种攀缘法非彼攀缘。这种攀缘法无色相,无色无相几近解脱。
> 天人乐之,凡人不能会意。


"许多事物也都是经过想象(思考)之後才出现的"。
"思考"能力那来?
佛陀见到了,所以不迷了。

悟道後的佛陀不像in the past, stupidly distorting the senses。
观照中或後,若有思考,眼看或耳闻的就不如实了。因能所依於二边。
Thu Mar 8 17:42:43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知见与法
#4
发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yahoo.com>)
__^^^^__ wrote:
> 金文 wrote:
>>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wrote:
>>
>>> ※ 引述《金》之铭言:
>>>
>>>> 多数学佛者都因为接触佛法的方式不外於看经看论,因此首先认识到的佛法便是法
>>>> 义。这种学佛的方式就好像在求取知识,认识知识。读完经论之後,法义成为了生
>>>> 活上的行为准则,有机会就告知他人,佛陀是这麽这麽说的… 或你应该这样这样…
>>>> 这好像变成了传授知识,如有人不接受或排撤的话,便对人存有偏见,有所认为。
>>>> 这种情形很常见,这都是因为学佛的方式是经由眼看或耳闻的关系。
>>>> 另一种学佛方式,便是静坐思考,这也是佛陀悟道的做法。这跟禅坐是一样的。
>>>> 古时候的智者便是先思考而後立文的,不可能先有文字而後来才思考的。同样道理
>>>> ,许多事物也都是经过想象之後才出现的。
>>>> 後来的学习方法是叫攀缘,即攀缘有相的知识学问。因为不察觉到自己有一种特殊
>>>> 的能力,叫著「观照」,因此唯有向外攀缘。其实也难怪,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眼
>>>> 见耳闻,看不见的就以为没有了。比如告诉他空中还有灰尘,他老花了,就说没
>>>> 有。错失了自己那灵明觉照的能力。
>>>    你说文字的学习是攀缘,那麽你所观照的对象不也是攀缘,因观有能观所观,既有
>>> 所观,这不也是攀缘,这可见你的见解是有问题的。
>>> --
>> 仁者,这种攀缘法非彼攀缘。这种攀缘法无色相,无色无相几近解脱。
>> 天人乐之,凡人不能会意。
>
>
> "许多事物也都是经过想象(思考)之後才出现的"。
> "思考"能力那来?
> 佛陀见到了,所以不迷了。
>
> 悟道後的佛陀不像in the past, stupidly distorting the senses。
> 观照中或後,若有思考,眼看或耳闻的就不如实了。因能所依於二边。

 仁者,我还没悟道!
 我还在观察!
Fri Mar 9 14:31:46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知见与法
#5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金》之铭言:
> 金文 wrote:
> > 多数学佛者都因为接触佛法的方式不外於看经看论,因此首先认识到的佛法便是法
> > 义。这种学佛的方式就好像在求取知识,认识知识。读完经论之後,法义成为了生
> > 活上的行为准则,有机会就告知他人,佛陀是这麽这麽说的… 或你应该这样这样…
> > 这好像变成了传授知识,如有人不接受或排撤的话,便对人存有偏见,有所认为。
> > 这种情形很常见,这都是因为学佛的方式是经由眼看或耳闻的关系。
> > 另一种学佛方式,便是静坐思考,这也是佛陀悟道的做法。这跟禅坐是一样的。
> > 古时候的智者便是先思考而後立文的,不可能先有文字而後来才思考的。同样道理
> > ,许多事物也都是经过想象之後才出现的。
> > 後来的学习方法是叫攀缘,即攀缘有相的知识学问。因为不察觉到自己有一种特殊
> > 的能力,叫著「观照」,因此唯有向外攀缘。其实也难怪,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眼
> > 见耳闻,看不见的就以为没有了。比如告诉他空中还有灰尘,他老花了,就说没
> > 有。错失了自己那灵明觉照的能力。
> 无始劫以来人类能够成就现在的世界,也能够成就以後的世界。如现在不能学好佛
> 陀的教法,也应该结下佛缘。以便在未来能够创造一个所谓的极乐世界。
> 人一生下来就会观,观察是人类的本能,自出娘胎以来,人们便以眼珠子,耳朵,
> 手脚来接触外面的世界,而丧失了那能够无所不照的观察能力。以至身不由主,活
> 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
> 学佛是在学佛的人生观。每个人都会观,都会有想法。可是能力不同,想法也就是
> 不一样。创造出来的世界也就混乱,也就活得不安宁。佛菩萨以佛经佛论来引导人
> 类,可是却让人们当成了见解知识而起争论,实在不应该。
> 佛的观察是圆满的,再看看他的生活方式,虽然现代生活已不同了,可是人类应该
> 明白为什麽身为觉悟者却生活如此简朴。


    同样的,仍是必须说明,你说人出生後就用眼、耳、身...来接触外面的世界,因此
丧失了观察的能力,试问哪一个不是以这些接触外界的世界,且佛与众阿罗汉也是应用此
六根修行的,所以你说因为用六根的缘故,所以丧失那无所不照的观察能力(此观察为何
尚且不说),这明显是有误的。

--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
┌—————KKCITY—————┐        KKCITY 市民小常识  
         bbs.kkcity.com.tw            Q:文章标题前有#符号是代表什麽意思?
└——From:61.67.46.20        ——┘  A:被作者加密了,需输入密码才能阅读
Fri Mar 9 08:14:04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知见与法
#6
发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yahoo.com>)
金文 wrote:
> __^^^^__ wrote:
>
>>金文 wrote:
>>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wrote:
>>>
>>>
>>>>※ 引述《金》之铭言:
>>>>
>>>>
>>>>>多数学佛者都因为接触佛法的方式不外於看经看论,因此首先认识到的佛法便是法
>>>>>义。这种学佛的方式就好像在求取知识,认识知识。读完经论之後,法义成为了生
>>>>>活上的行为准则,有机会就告知他人,佛陀是这麽这麽说的… 或你应该这样这样…
>>>>>这好像变成了传授知识,如有人不接受或排撤的话,便对人存有偏见,有所认为。
>>>>>这种情形很常见,这都是因为学佛的方式是经由眼看或耳闻的关系。
>>>>>另一种学佛方式,便是静坐思考,这也是佛陀悟道的做法。这跟禅坐是一样的。
>>>>>古时候的智者便是先思考而後立文的,不可能先有文字而後来才思考的。同样道理
>>>>>,许多事物也都是经过想象之後才出现的。
>>>>>後来的学习方法是叫攀缘,即攀缘有相的知识学问。因为不察觉到自己有一种特殊
>>>>>的能力,叫著「观照」,因此唯有向外攀缘。其实也难怪,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眼
>>>>>见耳闻,看不见的就以为没有了。比如告诉他空中还有灰尘,他老花了,就说没
>>>>>有。错失了自己那灵明觉照的能力。
>>>>
>>>>   你说文字的学习是攀缘,那麽你所观照的对象不也是攀缘,因观有能观所观,既有
>>>>所观,这不也是攀缘,这可见你的见解是有问题的。
>>>>--
>>>
>>>仁者,这种攀缘法非彼攀缘。这种攀缘法无色相,无色无相几近解脱。
>>>天人乐之,凡人不能会意。
>>
>>
>>"许多事物也都是经过想象(思考)之後才出现的"。
>>"思考"能力那来?
>>佛陀见到了,所以不迷了。
>>
>>悟道後的佛陀不像in the past, stupidly distorting the senses。
>>观照中或後,若有思考,眼看或耳闻的就不如实了。因能所依於二边。
>
>
>  仁者,我还没悟道!
>  我还在观察!
>

Come inside the door!!!
Fri Mar 9 15:22:37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知见与法
#7
发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yahoo.com>)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wrote:
> ※ 引述《金》之铭言:
>> 金文 wrote:
>>> 多数学佛者都因为接触佛法的方式不外於看经看论,因此首先认识到的佛法便是法
>>> 义。这种学佛的方式就好像在求取知识,认识知识。读完经论之後,法义成为了生
>>> 活上的行为准则,有机会就告知他人,佛陀是这麽这麽说的… 或你应该这样这样…
>>> 这好像变成了传授知识,如有人不接受或排撤的话,便对人存有偏见,有所认为。
>>> 这种情形很常见,这都是因为学佛的方式是经由眼看或耳闻的关系。
>>> 另一种学佛方式,便是静坐思考,这也是佛陀悟道的做法。这跟禅坐是一样的。
>>> 古时候的智者便是先思考而後立文的,不可能先有文字而後来才思考的。同样道理
>>> ,许多事物也都是经过想象之後才出现的。
>>> 後来的学习方法是叫攀缘,即攀缘有相的知识学问。因为不察觉到自己有一种特殊
>>> 的能力,叫著「观照」,因此唯有向外攀缘。其实也难怪,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眼
>>> 见耳闻,看不见的就以为没有了。比如告诉他空中还有灰尘,他老花了,就说没
>>> 有。错失了自己那灵明觉照的能力。
>> 无始劫以来人类能够成就现在的世界,也能够成就以後的世界。如现在不能学好佛
>> 陀的教法,也应该结下佛缘。以便在未来能够创造一个所谓的极乐世界。
>> 人一生下来就会观,观察是人类的本能,自出娘胎以来,人们便以眼珠子,耳朵,
>> 手脚来接触外面的世界,而丧失了那能够无所不照的观察能力。以至身不由主,活
>> 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
>> 学佛是在学佛的人生观。每个人都会观,都会有想法。可是能力不同,想法也就是
>> 不一样。创造出来的世界也就混乱,也就活得不安宁。佛菩萨以佛经佛论来引导人
>> 类,可是却让人们当成了见解知识而起争论,实在不应该。
>> 佛的观察是圆满的,再看看他的生活方式,虽然现代生活已不同了,可是人类应该
>> 明白为什麽身为觉悟者却生活如此简朴。
>
>
>     同样的,仍是必须说明,你说人出生後就用眼、耳、身...来接触外面的世界,因此
> 丧失了观察的能力,试问哪一个不是以这些接触外界的世界,且佛与众阿罗汉也是应用此
> 六根修行的,所以你说因为用六根的缘故,所以丧失那无所不照的观察能力(此观察为何
> 尚且不说),这明显是有误的。
>
> --

这个演变中的世界里面,有一种演化,叫著进化论。人类不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
物,而是从单细胞开始转变成多细胞的万种动物里的一类。如再追索的话,单细胞
生物的出现也应该是元素的组成。这点我们可以从现代的生物学里头证实,即一切
生物肌肉组织都是元素链组成的。
说到元素,科学家也说了,微、粗、大、小、可见、不可见的,一切的物质都是元
素的组合物。
人类的身子各个部位器官也都是逐渐演变过来的,也就是元素的累积才能形成的。
何为累积呢?
不用讲,还是自个儿去找答案。
Sat Mar 10 14:41:54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知见与法
#8
其实我是很低调的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金》之铭言:
> 金文 wrote:
> > 金文 wrote:
> > 无始劫以来人类能够成就现在的世界,也能够成就以後的世界。如现在不能学好佛
> > 陀的教法,也应该结下佛缘。以便在未来能够创造一个所谓的极乐世界。
> > 人一生下来就会观,观察是人类的本能,自出娘胎以来,人们便以眼珠子,耳朵,
> > 手脚来接触外面的世界,而丧失了那能够无所不照的观察能力。以至身不由主,活
> > 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
> > 学佛是在学佛的人生观。每个人都会观,都会有想法。可是能力不同,想法也就是
> > 不一样。创造出来的世界也就混乱,也就活得不安宁。佛菩萨以佛经佛论来引导人
> > 类,可是却让人们当成了见解知识而起争论,实在不应该。
> > 佛的观察是圆满的,再看看他的生活方式,虽然现代生活已不同了,可是人类应该
> > 明白为什麽身为觉悟者却生活如此简朴。
> 人确实可悲的,呱呱落地开始便随著岁月的增长而不断的对外在世界作执取。
> 以至欲望不断的增长,见解不断的乖离。最後却又不明白个所以然,才会感到痛苦
> ,无助。习气的培养过程,不能自觉,都是没有智照的能力的原故。
> 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或以为有某个主宰者在操纵这一切。

    无正知何能有正观,故首要乃成正知见,汝无正知见以为基,故可知所观必有问题。
--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听音乐    
         bbs.kkcity.com.tw            ■■所有想找的歌通通不必等 ■■  
└——From:61.67.46.20        ——┘ http://www.kkbox.com.tw
Sat Mar 10 20:20:55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知见与法
#9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__^^^^__" <root@yahoo.com> 撰写於邮件新闻
:esquqr$oo5$1@mawar.singnet.com.sg...
> 金文 wrote:
> >  仁者,我还没悟道!
> >  我还在观察!
>
> Come inside the door!!!

NO,
Go outside the door!!
Sun Mar 11 13:51:40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