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长老 著
温宗?译,(2006 年)〈新相应部英译导论〉
,《福严会讯》第11 期,新竹:福严佛学院
,页60-77。
========================================
学界普遍认为,区分四部《尼柯耶》的判准,
在於其经文的长度。这想法也得到经典的支持
。如此,最长的经典便收在《长部》。中等的
,收在《中部》。较短的经便入《相应部》和
《增支部》;只是《相应部》依主题将经典分
门别类,《增支部》则依法数多寡加以组织。
但是,在一具开创性的重要研究里,Joy
Manne 挑战了固有的假定,即「长度便足以解
释不同《尼柯耶》之间的差异」。*6仔细比较
《长部》与《中部》之後,Manne 结论说,这
两部的立意是为了满足两个不同的目的。她认
为,《长部》主要是为了「宣传」,吸引外道
者入教,因此主要是针对那些对佛教有好感的
外道。相对地,《中部》则是针对佛教徒,目
的是要赞扬佛陀,要让僧人融入团体与修行中
。Manne 也提议说,「四《尼柯耶》每一部皆
有特殊的目的,皆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p
.73)。在此,我们应稍略讨论「相较於《长部
》与《中部》,《相应部》与《增支部》的编
辑目的又是什麽?」的问题。
在处理此问题时,我们要先记住,这两部《尼
柯耶》里的经典,对於说法的事缘背景都只提
供少量的讯息。事实上,除了少数例外,许多
经完全未提说法的事缘,或只说佛陀在某地说
了该部经而已。所以,《长部》尤其充满富想
像的旅程,但是,《相应部》就缺乏这样的装
饰架构。在《相应部》,整个事缘,减少到只
剩一景,通常只是说「在舍卫城,□陀园」而
已11。在第四〈六处品〉,甚至连这个也没有
。除了独树一格的〈有偈品〉,《相应部》的
另四大品几乎毫无修饰,其经文通常是佛陀直
接就说法;有时候是某个或一群比丘向佛陀请
示;有时候是两位大比丘的对论。很多经文只
有几句话,且常只是在同一主题上做句子的变
动。到了第五〈大品〉,有些经群只剩单字组
成的摄颂,让诵师(或读者)自己去填满经文内
容。这显示出《相应部》的经典(如《增支部
》一样),一般而言,不是以外道或新入教者
为对象,主要是针对已归依法并深入学习、实
践的人。
从《相应部》各相应的排列来看,我们也许可
以认为,就整部的特色而言( 当然不是就一一
个体 ),《相应部》的编辑目的,是要作为一
个容器,能够存放诸多显露佛陀智慧与解脱道
的精简经典。它能满足教团内两类弟子的需求
:其一是法义的专家,即能够掌握佛陀甚深智
慧,并为他人解说微细教法的比丘、比丘尼。
因为《相应部》在其主要的相应里[33],收集
许多详论缘起、五蕴、六处、道支、四圣谛等
重要法义的深妙经典,这最适合喜爱探索法的
深义,且为其他法友解说的弟子。《相应部》
所预设的第二类对机众,是已圆满基础禅修训
练,想要直证终极真理的比丘、比丘尼。因为
,《相应部》经典,对於想证得如实智的禅修
者而言,极为重要,它们可成为指引毗婆舍那
禅修者(insight meditators)的课程大纲。
《相应部》所强调的是「全括性」(comprehe_
nsion),到了《增支部》,便转移到「个人教
导」(personal edification)。因为阐明法义
和修学架构的短经已入到《相应部》,剩下能
编入《增支部》的,即是关心实践的经典。在
实践倾向方面,某程度而言,《增支部》与讨
论各组菩提分的〈大品〉有部分重叠。为避免
不必要的重覆,圣典的编辑者未再将那些主题
纳入到《增支部》应有的品集里,让《增支部
》能专注在未被《相应部》含盖的修学项目。
《增支部》也包含相当多为在家居士而说的经
典,讨论在世间里关於世俗、伦理或修行方面
的事物。这使《增支部》成为一部特别适合为
在家众说的圣典。
从此二部《尼柯耶》的特色来看,我们看见《
相应部》与《增支部》提供两个互补的观点,
这两个面向都是原始教法所固有的。《相应部
》为我们开启内观智慧的深奥面向。此中,熟
悉的人、物世界已消逝,只有无我的缘生现象
,依循缘起法则不断地生灭。这实相的面向,
在佛教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中,於阿毗达18磨哲
学里,更是达至顶点。诚然,[34]《相应部》
与阿毗达磨的关系似乎很密切,我们甚至可以
推测:在《相应部》占重要地位的「无我」面
向,直接引生阿毗达磨所具化的对答形式。从
阿毗达磨藏的第二本论,即《分别论》来看,
二者的紧密关系尤其明显。《分别论》共含十
八品,每品专门分析一项法义。十八类法义中
的前十二类也出现在《相应部》。*7因为这些
品大部分包含了「经分别」(suttantabh?jan_
iya)和「论分别」( abhidhammabh?janiya),
所以可以想见:《分别论》的「经分别」即是
阿毗达磨的根本种子;而且,就是《相应部》
的专家想到要设计出一种更专门的论述系统,
而这系统在後来被称为「阿毗达磨」。
《增支部》承认世俗世界的相对真实,有助於
平衡在《相应部》里特别凸显的抽象哲学观点
。《增支部》通常未将「人」化约成蕴、处、
界,而是将人当作是积极地想要离苦、得乐的
生命体。《增支部》的经典,通常满足上述的
需求,许多经典述及比丘的修学,相当的部分
则论及在家居士日常所关心的事。增一法的排
列方式,使《增支部》在教学时更加方便。如
此,长老比丘在教导弟子时,或说法者在准备
为在家众说法时,都可轻易地运用。《增支部
》充满能满足此二目的的资料。在今日上座部
传统里,它仍持续发挥著这两项功能。
以上对各《尼柯耶》特徵的描述,不应被当作
是意指,四部《尼柯耶》里各经的内容完全一
致。相反地,各《尼柯耶》的经典,即使有彼
此重复,也展现了多样性,有点像是同一类的
生物,因应个己生存所需而有微细差异。再者
,仍成为问题的是:各部,尤其《相应部》和
《增支部》的蓝图是否是依刻意的教学策略所
制订?[35]还是说,先有排列的方式,之後才
因其架构而理所当然地予以运用?
注:
*6 “Categories of Sutta in the Pali Ni_
kayas.” 尤其是页71-84。
10 四部阿含经意趣之探讨,参见 印顺导师《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249-286。
11 Savatthiyam jetavane.
*7 《分别论》的十二品是一、「蕴分别」= S
22;二、「处分别」=S 35;三、「界分别」
= S 14;四、「谛分别」= S 56;五、「根分
别」= S 48;六、「缘起分别」= S 12;七、
「念处分别」= S 47;八、「正断分别」= S
49;九、「神足分别」= S 51;十、「觉支分
别」= S 46;十一、「道分别」= S 45;十二
、「禅那分别」= S 53。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优质连线服务隆/重/□/场!!
│ bbs.kkcity.com.tw │┴ └—□ KKADSL 带你环游全世界
└——《From:122.127.39.172 》——┘ KKADSL ┴ http://adsl.kkcit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