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佛教的伟大 第一节 怀疑把我们引向真理
索达吉堪布
有些人,对佛教半信半疑,而在这个世界上,先起犹豫最後走向正道的人也很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思多德曾经有句名言:「人生最终的目的在於觉醒和思考的能力,
而不只在於生存。」他因这个信条的驱动而在哲学、逻辑、生物、心理、政治、经济、美
学等广泛的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眩目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它警示世人,人不只能局
限於动物般的对生存的奋斗中,醇酒、美女、名车、别墅等不可能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
人的可贵应在於他的觉醒与思考的能力。而一个人要获得这种觉醒与思考的能力,最初的
源动力乃是由於怀疑,正如大文豪莎士比亚所说:「怀疑是大家必须通过的大门口,只有
通过这个大门口,才能进入真理的殿堂。」怀疑可使人从愚鲁转成睿智,从闭塞转成开明
,最终拨开生活中的层层迷雾,获证最真实、究竟、圆满的本来状态。
世界上的人们一般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不怎麽有智慧的,他们做事情不经过详细的考
察和思考,就直接很随随便便地去做;另外一种人则做什麽事都要经过详详细细的观察後
才开始实行,这就是比较有智慧的人。这样无论你是信佛教的还是不信佛教的,当你对这
个世界上的许多现象进行观察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些怀疑,然後促使你去研究,深入研究
过後,然後才得到了很正确完美的结论。这在佛教也不例外,比如你首先是对佛教教义产
生怀疑,然後去进行接触了解和研究,最後也就得到了一种成果或结论,如德国的哲学家
阿伯拉尔说;「怀疑把我们引向研究,怀疑使我们认识了真理。」玛辛达在《幸福的蓝本
》中曾讲过这样一个伟大学者的故事:「第一批将巴利语佛教文献翻译成英语的学者之一
,是一位基督教著名神父的儿子。他选择这项工作的最初目的,是要证明与佛教相比基督
教所具有的『优越性』。他的这个任务虽然失败了,但他取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还要大的
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这个令人愉快的机遇,正是这个机遇促
使他从事这项工作,使数以千万计的西方人也因他而得以接触到珍贵的『法』。这个伟大
学者的名字,就是雷斯·戴维兹博士。」这样,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佛教徒都认为释迦
牟尼佛所宣说的众多的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是哪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科学家去进行仔细观
察和研究,实际上都是不能推翻的,如果佛所说的这种理论教义真正是能被推翻,那佛教
徒也不会去强求,我们自己在真理面前也只能低头。
所以不管是信佛教还是不信佛教的人,你都应该去研究佛经。如果你想否定佛教的观
点,那就应该进一步地研究,因为你要是真正地认为佛教是不合理的,那你必须要知道佛
教的道理,否则你就没有权力来否定也没有能力来破斥它的观点。其实我们只要真正地去
研究佛经,那佛法的一些道理和内容就会融入到自己的心,使自己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利
益和好处,有的人也就逐渐地趣入了佛门。比如几年前有一位美国的研究生,他准备数年
後考取博士学位,需要一篇论文,他拟定论文题目是有关宗教中佛教的内容,目的是想对
佛教的观点进行反驳和否定,於是他开始到佛教圣地的印度以及不丹和锡金等国进行考察
并深入研究佛教典籍,随著他研究工作的进展,佛经里那些博大精深的内容就已印入到了
他的心,最後他不但不诽谤和驳斥佛教,而且论著的内容也变成了是对佛教里深深的轮回
学说进行阐释的论述研究,结果他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的答辩,成功地获取了博士的学位。
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智慧结晶一直至今仍保存在卷帙浩瀚的大藏经中。所以从古以
来的各国家各民族都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并从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智慧食粮。比如除汉文
大藏经外,还有巴利语、梵语、藏文、西夏文、蒙文、满文、缅语、泰语、日语等等文字
的大藏经供各国人民学习研究。当代西方等科技先进的国家更是掀起了研究学习大藏经的
热潮,比如有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日本的京都大学、立正大学、台湾佛
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日本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所、韩国汉城国立大学以及英国、法国等
世界上有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在大力地推进佛典大藏经的研究利用工作。设在美国纽约
的世界宗教研究院於1994年还成立了佛教电脑资讯库,目的是为了通过电脑多媒体技术把
佛典大量输入光盘,以便为全世界各国研究大藏经的人们提供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现代化
手段。
出处:http://www.zhihui.org/browse/kb_sdj/fjkxl/mulu.htm
--
确定生命的无限相续,则人生种种现象,方有可能得到合理解答,
人类行为价值,也有了切身的依托标准。
在生命无限相续中,目前所作所为,
都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果报均须自我承受。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218.168.218.61海